㈠ 什麼是地質儲量
儲量是礦產地質工作的一項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國民經濟計劃,進行礦山建設的重要依據。中國1999年《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中的儲量指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采部分,即在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編制年度採掘計劃的當時,經過對經濟、開采、選冶、環境、法律、市場、社會和政府等諸因素的研究和相應修改,結果表明在當時是經濟可采或已經開採的部分。用扣除了設計、采礦損失的可實際開采數量表述。
依據地質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評價階段不同,又可分為可采儲量和預可采儲量。中國對儲量所下定義與以前的概念有較大變動,特別是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等,與以往有明顯的變化,但與國際上的表述更為相近。如與國際礦冶協會理事會(CMMI)的《礦產資源儲量國際分類建議》、聯合國《固體礦產儲量/資源國際分類框架》的定義相似,但後兩者將儲量分為證實儲量和概略儲量兩類。 (舊稱可采儲量或稱開采儲量)是經過詳查或勘探,地質可靠程度達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礦產資源,在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設計和采礦損失,能實際采出的數量,經濟上表現為在生產期內每年平均的內部收益率高於國家或行業的基準收益率。儲量是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采部分。根據礦產勘查階段和可行性評價階段的不同,儲量又可分為3個類型:可采儲量(111)、預可采儲量(121)、預可采儲量(122)。
㈡ 地質資源
組成地質環境的物質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經濟所利用的就轉化為地質資源。反過來說,地質資源是構成地質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開發利用地質資源時,既要考慮社會經濟的需要,又要考慮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地質資源包括礦產、土壤、地下水、地貌景觀等。
(一)礦產
礦產資源的形成與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地質環境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由於區域地質歷史、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沉積環境的差異,礦產資源在地質環境中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根據成因,岩石分為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三大類,在不同的岩石中往往會形成不同的礦產。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等一般形成於沉積岩中;石墨、大理岩等一般形成於變質岩中;鎢、錫等金屬礦產一般形成於岩漿岩中。受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在地殼沉降地區往往形成煤炭、石油、石膏、岩鹽等沉積型礦產;在地殼岩層褶皺隆起的地區,往往形成多金屬礦產。礦產的形成還與古地理條件有關。例如,在古生代早期,陸地上還沒有出現植物,所以在此之前不可能形成大煤田。古生代後期、中生代的侏羅紀和新生代的第三紀,分別是地球上三次出現大規模森林時期,形成了地質史上三個重要的成煤期。
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根據其用途,礦產資源大致可分為4類: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工業礦產和建材礦產。能源礦產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泥炭等由地質歷史上有機物堆積轉化而成的化石能源和鈾、地熱等。金屬礦產是國民經濟、國民日常生活、國防工業、高科技產業必需的基礎材料和戰略物資,可細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稀土金屬、分散元素等。工業礦產是具有特殊的化學或物理特性而用於不同工業用途的非金屬礦物或岩石,包括螢石、鉀鹽、重晶石等。建材礦產可用於工程建設和建造建築物,包括水泥用灰岩、高嶺土、石材(大理岩、花崗岩、玄武岩、輝綠岩、安山岩、凝灰岩、板岩)等。
(二)土壤
地殼表層岩石遭受風化作用後,形成鬆散的殘積物。殘積物表層通常是生物活動的場所。生物在生命過程中分泌和產生大量的有機質,有機質與殘積物不斷發生物理化學反應,殘積物逐漸演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土壤。決定成土作用和土壤類型的主要因素是氣候、植被和岩石風化產物的成分。由於自然界地質環境組成、氣候和植被的差異,不同地區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不管是森林土壤、草原土壤,還是水成土壤,其基本物質組成主要包括: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和生物(圖1-2)。
圖1-2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圖
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物理支撐和所需的水分與養分。土壤是綠色植物初始生產力建造的基礎之一,它既是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的出發點,又是基本生物組成的歸宿地。研究表明:土壤地質環境狀況對植物的生長有明顯的影響。土壤中某些地球化學元素的不足或過量,會嚴重影響一些植物的正常生長。例如,土壤中鹽分含量過多時,只能生長少數耐鹽的植物,而不能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土壤和水源缺乏鋅元素的地方,種植的豆類作物容易落花落果造成減產等。人們通過比較土壤中地球化學元素和礦物質含量與農作物需求,可以確定不同地區種植各種農作物的適宜性,從而調整農業種植區劃與布局,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為了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人們研究出了很多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來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地質環境。
土壤是陸地水分循環的紐帶,是水文過程的調節器和緩沖器。降落到陸地表面的大氣降水,除一小部分為植物冠層截留外,到達地面的降水首先滲入土壤,超過土壤入滲能力的降水形成地表徑流,匯聚進入地表水體。滲入土壤的水分,一部分蓄存於土壤根系層中形成土壤水資源,供植物蒸騰蒸發;另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繼續下滲補給地下水,成為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地下水淺埋區,在毛細作用下地下水也可上升進入土壤根系層,補給土壤水分,供植物蒸騰蒸發。由此可見,土壤是接納降水的主要場所,在超過土壤接納能力後,降水轉化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性質對大氣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植物水「五水」轉化具有重要影響。在農業生產中,人們往往通過深耕、秸稈還田、覆膜等措施改變土壤狀況,間接起到調控水分的作用。
土壤對人類活動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自凈作用。進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機和無機膠體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可使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數量、濃度或毒性、活性降低[16],從而減輕污染物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但是,土壤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進入的污染物數量和速度超過了土壤的凈化能力時,土壤地質環境的自然動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導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調,土壤質量下降。
(三)地下水
地下水賦存和運移於岩土空隙中,其形成受到地質環境的制約。影響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石性質、地質構造等。地形地貌決定了地下水的空間分布和運移,岩石性質決定了地下水的貯存空間,地質構造則決定了具有貯水空間的岩土儲水能力。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鬆散沉積物厚,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易於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所以一般來說平原和盆地中地下水分布廣泛而豐富。堅硬岩石中的地下水存在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裂隙之中,分布極不均勻。鬆散岩層中的地下水存在於鬆散岩土顆粒形成的孔隙之中,分布相對較為均勻。
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分,按照其賦存狀態可分為土壤水(包氣帶水)和地下水。土壤水是陸地植物蒸騰和土壤蒸發的基本水源,它在供給植物生長發育需水的同時,積極參與水分循環。地下水處於潛水面以下飽和區,在重力作用下緩慢流動。從整個水循環系統看,地表以下非飽和區和飽和區水分運移有著天然不可分割的聯系(圖1-3),劉昌明等將二者統稱為地中水(Subsurface water)[17]。根據水量的交換關系和聯系強弱,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大致可劃分為以下3種情形:①地下水埋深大於其極限埋深,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間為單向聯系,土壤水始終下滲補給地下水。地下水極限埋深系指地下水不能上升至土壤上層,由潛水面上移流量開始為零時的地下水埋深。②地下水埋深小於其極限埋深,大於土壤根區深度,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間為雙向聯系,二者間的水量交換頻繁,地下水中的鹽分易在土壤表層積累。淺埋深地下水對土壤剖面的含水量和水勢分布有很大影響,是土壤發生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地表生態格局變化的影響因子之一。同時,這種情形也增加了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風險。土壤中化學物質變化與地下水鹽動態密切相關。③地下水埋深小於土壤根區深度,甚至有時潛水面高出地表,土壤水與地下水之間作用強烈,土壤飽和狀態和非飽和狀態交替頻繁,土壤中的化學和生物過程與地下水變化緊密相關。因地下水位過高而形成的濕地即屬於這種情形。
圖1-3 土壤水與地下水水分運移與轉化示意圖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廣、水量相對穩定、水質好、不易受污染等特點,在供給工農業和居民生活用水、支撐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重要的生態因子,地下水在維持生態系統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地表水生態系統(河道基流、濕地、泉水等)、河岸生態系統和陸地非地帶性植被都需要地下水的補給和維持。在我國西北地區,天然綠洲往往需要地下水的支撐,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質的惡化會給綠洲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丘明新等通過對烏魯木齊柴窩堡地區植被類型及其發育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草甸草場植被發育的優劣與其所處生境的地下水位密切相關。苔草草甸在地下水埋深1.15m時,蘆葦草甸在地下水埋深1.12m時,植被均發育不良;芨芨草草甸在地下水埋深大於2m時植被衰退;蘆葦草甸在地下水埋深大於2m時植被發育很差[18]。
地下水,尤其是深層承壓水,還具有平衡地下壓力、支撐上覆岩土體的作用。人工抽汲地下水時,伴隨著地下水從含水岩組中,尤其從那些厚層的半固結淤泥、粘土層中排出,在上覆岩土體的壓力下顆粒間的孔隙被壓縮,最終表現為地面沉降。由於人工大量開采深層承壓水,地下水位過度下降導致粘土層被壓縮,是很多地區發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四)地貌景觀
地質環境是地貌景觀的基礎,而地貌景觀是地質環境在地表的外在表現,也是地質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最直接、最顯著的部分。地質環境與其他環境條件相互作用形成了某一區域的特色地貌景觀。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地質遺跡不僅為生物演化、人類生存發展歷史及尋找礦產資源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還為人們提供了回歸自然、修養身心的娛樂場地。根據其形成原因與自然屬性,地質遺跡一般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①有重要觀賞價值和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②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③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產地。④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⑤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19]。地質遺跡作為一種地質資源,越來越多地被人們開發利用,將其科學價值、觀賞價值和教育價值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經濟社會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社會發展表明:人類文明愈是高度發展,地貌景觀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就愈加重要。
㈢ 什麼是地質資源,並請舉例
礦產資源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使埋藏於地下或出露於地表、並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達到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集合體。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
㈣ 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關系最密切的岩石圈表層所有組成部分,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質過程和現象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並積極與大氣、水、生物圈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的環境子系統。地質環境是有空間概念的,它的上限是岩石圈的表面,下限位置,決定於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進入岩石圈內部的活動深度。
【地質資源環境】是指除礦產資源以外,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地質環境中對人類有用的一切物質。包括地下水、地質遺跡、地質地貌類景觀等。
【地質環境行政管理】是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在國務院賦予的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職能范圍內,採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或措施,對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活動中的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管理。通過管理,防止、控制和減輕地質環境向不利於人類生存活動方向發展,預防和治理各種地質因素與過程對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的危害和破壞;鼓勵人類合理利用地質環境,達到既能發展經濟滿足人類需要,又不超出環境容許極限的目的。
【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是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承擔的對地質環境保護的職能,和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職責。主要包括區域地質環境、城市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組織監測、防治地質災害和保護地質遺跡;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監測、防止地下水的過量開采與污染;保護地質環境;認定具有重要價值的古生物化石產地、標准地質剖面等地質遺跡保護區等。
【區域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是指在自然地理單元或社會政治經濟單元劃定的地域內開展地質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努力使區域開發建設活動與資源合理利用、地質環境質量的保護和改善相適應,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服務。
區域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和預測是區域地質環境監督管理的基礎和前提。要全面了解區域社會經濟總體發展規劃,調查評價區域資源態勢,劃定區域地質環境功能區,判定區域主要環境地質問題,論證開發建設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地質環境預測與風險分析,確定區域地質環境容量和提出地質環境合理利用與防治方案。
區域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工作,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服務層次高,它必須落實到區域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建立區域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包括:區域地質環境保護規劃、有關政策與法規、對策與措施、監測預報信息系統以及有關管理制度等。
【城市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城市地區國土開發強度最大,地質環境變化顯著。由於地質環境條件和人為不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環境地質問題突出,有的已構成地質災害,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城市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工作要貫穿於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中。從總體上看,要抓好6個重點工作:①城市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②地基穩定性評價;③供水條件和水資源保護問題;④城市廢棄物外置的地質條件評價和監測;⑤地質景觀資源和建築材料的調查和評價;⑥城市地質災害的評價、監測和預測。
加強城市地質環境保護,首先要制定相應的城市地質環境管理配套法規,明確城市規劃要有地質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為依據;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城市發展規模的確定,必須充分考慮地質環境的可能容量及承載力;提出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地質災害的整治意見以及預測、預報信息,有關部門要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理和保護性措施。
【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主要包括:①制定和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法規,依法進行監督管理;②根據礦業生產特點,制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和管理辦法,要把地質環境的勘查、評價、治理、監督貫穿到礦山勘探、設計、建設、生產的全過程中;③對新建礦山要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制度;防治污染和其他地質災害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④採取措施,加強對礦山「三廢」的綜合開發利用,逐步實現尾礦、矸石及礦坑排水資源化;⑤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站網、預測預報工作,及時提出預防災害措施;⑥建立完善監督管理機構。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編制並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②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劃定危險區並對其監督管理;③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建設,申請建設用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結果由省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定後,方可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④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制定治理方案並組織實施;⑤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承擔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監質管理;⑥進行地質災害責任鑒定和糾紛調處。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被保護的地質遺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挖掘、買賣或以其他形式轉讓。地質遺跡的保護是環境保護的一部分,應實行「積極保護、合理開發」的原則。國務院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全國地質遺跡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助下,對本轄區的地質遺跡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地質遺跡保護】地質遺跡保護劃分為以下七類:
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地層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 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念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保護區分級】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以下統稱地質遺跡保護區。
地質遺跡保護區的分級標准;
國家級:①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省級:①能為區域地質歷史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有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在地學分區及分類上,具有代表性或較高歷史、文化、旅遊價值的地質景觀。
縣級:①在本縣的范圍內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②在小區域內具有特色的地質景觀或地質現象。
【地質公園及其分級】地質公園(Geopark)是指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優雅的美學觀賞價值,並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發育區。它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具有生態、歷史和文化價值,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游覽、度假休息、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因此,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向公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和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地質公園可劃分為三級,即國家級、省級和市級。
【古生物化石】是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鑒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跡,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它具有綜合價值:①為國內乃至國際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②對研究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③探索研究地球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④有些特殊、特形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遊資源和旅遊商品資源。
國家對下列古生物化石和古生物化石產地實行重點保護:①已經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種屬的模式標本;②保存完整或者較完整的稀有的古脊椎動物化石;③國內稀有或者在生物進化及分類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化石;④大型的或者集中賦存的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
【古生物化石採掘管理制度】古生物化石的採掘管理制度是國土資源部第13號令發布施行的《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的核心內容。考慮到古生物化石所具有的較強的專業性,《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建立了專家評審與事後備案相結合的古生物化石的採掘管理制度,即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為了科學研究、教學和科學普及的需要,在國家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內採掘古生物化石的,由國土資源部組織古生物化石專家評審;在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採掘古生物化石或者在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外採掘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組織古生物化石專家評審。同時要求其在採掘活動結束後30日內,要將採掘獲得的全部古生物化石清單報採掘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
【古生物化石與文物的區別】化石不同於文物,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在屬性上,古生物化石指地質時期由於地質作用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它們是經過漫長地質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而文物是人類生產、生活保留下來的遺物。
(2)古生物化石的時間跨度是「史前」的地質時期。而文物的時間跨度是指「人類歷史以來」。
(3)在保護方法上,由於古生物化石與文物自然屬性以及保存狀態的差異,古生物化石除了保護實體外,更側重於產地保護,如建立保護區等,提供科學家研究生物及生活及埋藏環境。而文物側重於實體保護和博物館保護。
(4)在科學研究范疇上,文物研究屬社會科學類,而古生物化石研究屬自然科學類,前者屬考古學,後者屬古生物學。
(5)在科學研究用途上,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演變和生物演化的重要鑒證,而文物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見證。
【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管理制度】古生物化石的出入境管理是有效制止古生物化石流失國外的必要環節。為打擊各種走私販賣古生物化石的活動,國土資源部第13號令發布施行的《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規定,因科學研究、教學、科普展覽等,需將古生物化石運送出境的,由國土資源部發放出境證明;對臨時入境、復帶出境的古生物化石的查驗、復驗,由國土資源部指定的機構負責;查驗、復驗相符的,由國土資源部發放出境證明。
【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地質環境監測是有效實施地質環境保護與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完善地質環境監測網路並保障其正常運行,提供優質服務,已成為一項十分必要而緊迫的基礎性、公益性工作。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是以城市、重要經濟、重大工程區、礦山和地質災害威脅較嚴重的地區為重點,以地下水位、水質和地質災害為主要監測對象,以調查——規劃設計——調整建設——日常監測與維護——信息數據處理——綜合評價——信息管理與發布為主線,最終形成與氣象、水文、海洋、地震和環保具有同等地位的全國六大公益性監測網之一,實現全國地質環境的有效監控。
地質環境監測要實現地質災害與地下水監測並重;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功能監測並重;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監測成果面向政府,為地質環境管理與保護服務,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基礎支持;面向社會,為防災減災提供信息服務,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促進調查評價與監測相結合,調查評價為監測提供背景條件,監測為調查評價提供基礎支持,形成三大監測網路、2個信息系統:
三大監測網路:以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網路為龍頭,帶動形成全國地質環境3級監測體系:地下水環境監測網路;重要地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路;地質災害易發區群測群防監測網路。
兩個信息系統:通過地質環境基礎資料庫、地下水環境監測資料庫、緩變性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和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的建設、完善與集成,建立基於GIS的預警與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和基於網路的監測信息分級管理與發布系統。
㈤ 什麼是空間資源
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㈥ 岩石圈蘊藏的環境資源是什麼
環境資源是指,除上述礦產資源之外可以提供人類利用,或有重要科研價值的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
其中,主要包括:①地質景觀資源,如中國湖南張家界由泥盆紀石英砂岩形成的峰林景觀,北京房山碳酸鹽岩石形成的石花洞岩溶洞穴景觀等;②地質遺跡資源,如中國黑龍江五大連池與山西大同的火山遺跡,中國河南西峽白堊紀岩層中的恐龍蛋化石群;③地質空間資源,即岩石所佔據的空間,可以用來儲存和處置各類廢料,包括核廢料,或開闢作為地下油庫、地下倉庫、地下核試驗的場地等;④地質生態資源,如岩石中對人類健康和生物生長發育有特殊生態優勢或其他用途的化學場和物理場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環境資源。
㈦ 岩石圈的重要資源
環境資源是指,除上述礦產資源之外可以提供人類利用,或有重要科研價值的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
主要包括:①地質景觀資源,如中國湖南張家界由泥盆紀石英砂岩形成的峰林景觀,北京房山碳酸鹽岩石形成的石花洞岩溶洞穴景觀等;②地質遺跡資源,如中國黑龍江五大連池與山西大同的火山遺跡,中國河南西峽白堊紀岩層中的恐龍蛋化石群;③地質空間資源,即岩石所佔據的空問,可以用來儲存和處置各類廢料,包括核廢料,或開闢作為地下油庫、地下倉庫、地下核試驗的場地等;④地質生態資源,如岩石中對人類健康和生物生長發育有特殊生態優勢或其他用途的化學場和物理場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環境資源。
㈧ 什麼是地理資源 它包括什麼類型的資源
研究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地域組合、分布規律以及評價、利用和保護的領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資源地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除研究自然資源外,還研究非自然資源,諸如勞動力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資源地理,為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要素。它們是社會生產的原料和燃料的來源,或是社會生產力布局的必要條件和場所。
資源分類 按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一般可分為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 6個方面。存在於自然界的各種能源資源,鑒於其對社會經濟和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已納入能源地理的研究領域。
①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礦產資源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金屬按其特點和用途又可分為鐵、錳、鉻、鎢等黑色金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鋁、鎂等輕金屬,金、銀、鉑等貴金屬,鈾、鐳等放射性元素和鋰、鈹、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非金屬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原料,磷、鹽、硫等化工原料,金剛石、石棉、雲母等工業礦物和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築材料。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它在地球上的儲量是有限的。對各類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經濟評價包括:礦床的工業類型、儲量、質量、開采條件以及礦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後者又包括礦區的地理位置、資源的地域組成、運輸條件、工農業生產水平、城鎮人口勞動力狀況等。
② 土地資源。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③ 水資源。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7億立方米。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佔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由於陸地淡水資源在分布上有明顯的區域性,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隨著工業、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在世界陸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現淡水資源供應不足的現象,並出現了水資源被污染的問題。目前,海水淡化和極地冰川利用問題,已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從一國一地區來說,查清水資源情況,防止水污染,制訂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確定工業、城市發展規模、保護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 氣候資源。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⑤ 生物資源。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⑥ 海洋資源。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研究概況 自然資源,就其地域組合和分布規律來說,有其自然屬性;就其開發利用和與生產布局的關系來說,又有其社會屬性。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廣度(種類和范圍)和深度(使用價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資源研究要把自然基礎、社會需要、技術可能和經濟合理結合起來。
資料地理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起來的。戰後基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和開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區域規劃以及廠址選擇和設計規模等的需求,均對自然資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資源地理的形成和發展。歐美從20世紀40年代起,已有資源地理的研究,並在大學設置有關資源地理的課程。蘇聯於1960年建立了這門學科。中國到70年代後期開展對資源地理的研究。自然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是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問題。資源地理研究不僅同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密切相關,而且要充分運用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等自然科學,鑽采技術、遙感遙測、工藝學、農藝學等技術科學,以及經濟科學等的成果。資源地理的研究方法,陸上主要是實地踏勘、航空遙測,海上還要藉助於船隻、潛水器等探測。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已將航天遙測與傳統的實地勘察結合起來,效果更為顯著。
(張紹飛)
㈨ 地質空間定義
隱伏礦體立體預測研究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的,當該空間范圍賦予地質意義 時,稱為地質空間。地質空間G是地質體產出和地質作用發生的三維空間。礦化空間M 是成礦作用發生的空間,為地質空間的子集(毛先成,2006)。地質空間的確定,一般先 定義一個巨大的立方體空間作為地質空間的包集,然後再用各種邊界條件對立方體空間進 行限制獲得真正的地質空間。
考慮丁家山鉛鋅礦床已有的地質工作程度、本次工作的目標及范圍,取自地表最高點(標高600m)至地下深部-1200m標高水平,為其垂直空間范圍,整體垂深為1800m。 定義地質空間的巨大立方體空間左下前角點(Xmin,Xmin,Zmin)的坐標為(39618000,2902000,-1200)、右上後角點(Xmax,Ymax,Zmax) 的坐標為(39627000,2909000,600),即形成的巨大立方體空間。為了確定真正的地質空間,設定以下立方體空間的邊界 條件為:(1)以地表面及第四系的浮土層為地質空間頂面,定義地表以下50m的區域作為可 能存在第四系的浮土層;(2)按表5.12定義的坐標點依編號順序形成的多邊形地質空間的水 平投影范圍。考慮到預測外推的可靠性問題,定義地質空間的-400m標高水平以上、第 四系浮土層底面以下的子集空間為礦化空間。礦化分布的分析和預測均限定在礦化空間范 圍內。
表5.12 丁家山鉛鋅礦床地質空間水平投影范圍坐標點
㈩ 地球上的資源分為哪兩種例如什麼
地球上的資源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
自然資源:
1、可再生
這類資源可反復利用,如氣候資源(太陽輻射、風)、水資源、地熱資源(地熱與溫泉)、水力、海潮。
2、可更新
這類資源可生長,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為能生長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機體,其更新速度取決於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環境條件,應有計劃、有限制地加以開發利用。
3、不可再生
包括地質資源和半地質資源。前者如礦產資源中的金屬礦、非金屬礦、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礦周期往往以數百萬年計;後者如土壤資源,其形成周期雖較礦產資源短,但與消費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緩慢的。
對這類自然資源,應盡可能綜合利用,注意節約,避免浪費和破壞。這類資源形成周期漫長或不可再生。
社會資源:
1、有形資源
例如人力(職員、顧問和義工等)、物力(設備、傢具和用品等)、財力(私人捐獻、政府補助和企業贊助等)、場地空間等。
2、無形資源
例如技術、知識、組織、社會關系等。
(10)什麼是地質空間資源擴展閱讀:
資源系統特點
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種類、不同數量、不同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系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3、繼承性。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
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