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短缺環保會怎麼樣
擴展閱讀
桌子上的工具都有什麼 2025-05-15 16:53:53
黃金回收價格差怎麼賺錢 2025-05-15 16:43:30

資源短缺環保會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08 16:12:23

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的後果

自然資源日趨枯竭的表現是:①物種減少;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資源短缺;④能源匱乏;環境日益惡化的表現是:①水體被污染;②土壤被污染;③空氣被污染.
我們首先學會遵守節約資源、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行為規范.從學校到家庭,從家庭再到社區、社會,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種植花草樹木,搞好環境衛生,營造優美的生活環境,保護鳥類,節約用水,回收廢舊電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傳環保知識.
故答案為:(1)①物種減少;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資源短缺;④能源匱乏;(2)①水體被污染;②土壤被污染;③空氣被污染.

❷ 水資源缺乏會導致哪些後果

報告表明,在未來,水資源的缺乏可能會導致一些嚴重的後果。首先它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健康問題。水資源的缺乏就意味著飲用水不再有保障。安格曼先生說,諸如霍亂等在水中傳播的疾病會使世界出現許多問題。水缺乏也會引起更多的國際紛爭。各國可能由於水而發動戰爭。現在有些國家,例如埃及,荷蘭,柬埔寨,敘利亞,蘇丹和伊拉克等,60%的純凈水是從國外進口的。報告認為水缺乏將影響發展國家發展經濟的能力。這是因為新工業在開始階段經常需要大量的水。 水和空氣一樣,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離不開水,動植物也離不開水,科學家早已證實,早期的原始生命緣於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構成了一個水的世界,科學家稱它們為水圈。水圈和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在海洋出現之前,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樣,沒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濕氣流是形成雲雨的主要因素。在陽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氣湧向天空,隨著氣流飄向大陸,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過江河重新回到兩極和大海,另一部分則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而在南北兩極和大陸高寒地帶,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現的。由於氣溫過低,大量的積雪又難以變成堅冰,於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國的喜馬拉雅山和昆侖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區的主要水源地,連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線。每年夏季,當太陽的光輝照射到冰峰的時候,融化的冰雪順著溝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場,成了當地人畜飲用和農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豐富的水資源給萬物帶來生機,使生態保持平衡。從太空觀察,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積為水所覆蓋,然而,人們很難想像,傳統觀念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已開始成為稀有資源,水資源保護已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科學家估計,地球儲水總量13.7億立方公里,而淡水卻只佔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於兩極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積雪之中,這么一來,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於地下蓄水層、河流、湖泊、土壤、沼澤、植物和大氣層中,這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據聯合國關於一個國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為缺水國家的標准來看,中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22%,而淡水佔有量僅佔世界的8%,人均淡水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眾所周知的貧水國家。
水資源短缺造成的最為嚴重的後果,便是一些國家的人民身體健康狀況惡化。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現在發展中國家有10億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萬人死於因飲用臟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許多地區,都隱伏著國與國之間為爭奪水資源而發生沖突的危機。水資源危機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問題,在聯合國列出的最有可能面臨缺水問題的城市名單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和上海,另外還有開羅、孟買、雅加達、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國是個多山多河的國家,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條。但我國人口眾多,相對而言,水資源比較貧乏。就全世界而言,工業的高度發展,不僅對淡水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對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現赤潮,江河魚蝦絕跡,有的甚至成為臭河、死河。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個地球的水大約有14×1017立方米,其中97%以上是人類不能飲用的海水,餘下的3%雖為淡水,但淡水中的77.2%又存在於冰川雪山之中,22.4%的水為土壤中的水和地下水,其餘0.4%為地表水。實際上,地球上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地球總儲水量的0.77%。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1012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佔有水量很少,僅為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每年缺水量約為300×108立方米,受旱農田有2—3億畝,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很困難。城市供水不足,全國517個城市有300多個缺水,每年缺水量為58×108立方米。
水環境容量是指在不影響水的正常用途的情況下,水體所能容納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調節凈化並保持生態平衡的能力。水環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專業性水域排放標準的依據之一,環境管理部門還利用它確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許排入多少污染物。
地球上約有1.36×108立方公里的水,水主要分布於海洋、冰川、地面、地下及大氣之中。人類使用的水,基本上都是淡水,而淡水質量僅佔地球總水質量的0.63%。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迅速增加,淡水資源日趨緊張。同時,由於污染,使可用水量減少,這就更激化了水源短缺的矛盾。
我國的水資源形勢也相當嚴峻。我國的淡水資源儲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於人口眾多,因此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
人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隨著飲水和食物,把水中的各種元素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各個部分。當水中缺乏某些或某種人體生命過程所必需的元素時,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例如,有些地區水中缺碘,長期飲用這種水,就會導致「大脖子病」,就是醫學上所稱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當水中含有有害物質時,對人體的危害更大。致癌物質可以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糧食、蔬菜、魚肉等),帶入人體,還可以通過飲水進入人體。據調查,飲用受污染水的人,患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發病率,要比飲用清潔水的高出61.5%左右。當污水中含有汞、鎘等元素排入河流和湖泊時,水生植物就把汞、鎘等元素吸收和富集起來,魚吃水生植物後,又在其體內進一步富集,人吃了中毒的魚後,汞、鎘等元素在人體內富集,使人體患病而死亡。這樣,從水生植物->水生小動物->小魚->大魚->人體,形成了一條食物鏈。人體最後成了汞、鎘等元素的「落腳點」。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類措施組成: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結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臨時性小地形,如區田、畦田、溝壟種植等。美國、蘇聯等國還廣泛採用覆蓋耕作、免大躍進法和少大躍進法等。此外,還有深耕、密植、間作套種、增施肥料、草田輪作等,都是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稱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從而減輕雨滴對地面的打擊,增加土壤入滲,減少地表徑流量,減緩流速和削弱沖刷力。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過修建各類工程改變小地形,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入滲,從而達到減輕或制止水土流失,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的目的。根據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護岸工程3大類。各類措施特別是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之間,始終存在著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
水土保持工作對發展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的生產和建設,整治國土、治理江河、減少乾旱和風沙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❸ 水資源缺乏有什麼影響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後,通過飲水或食物鏈,污染物進入人體,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鉻、銨類、笨並(a)芘等,還可誘發癌症。被寄生蟲、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會引起多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重金屬污染的水,對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鎘污染的水、食物,人飲食後,會造成腎、骨骼病變,攝入硫酸鎘20毫克,就會造成死亡。鉛造成的中毒,引起貧血,神經錯亂。六價鉻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膚潰瘍,還有致癌作用。飲用含砷的水,會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許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機體代謝障礙,皮膚角質化,引發皮膚癌。有機磷農葯會造成神經中毒,有機氯農葯會在脂肪中蓄積,對人和動物的內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機能均造成危害。稠環芳烴多數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劇毒物質,進入血液後,與細胞的色素氧化酶結合,使呼吸中斷,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們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與水有關。傷寒、霍亂、胃腸炎、痢疾、傳染性肝類是人類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潔引起。

(2)對工農業生產的危害水質污染後,工業用水必須投入更多的處理費用,造成資源、能源的浪費,食品工業用水要求更為嚴格,水質不合格,會使生產停頓。這也是工業企業效益不高,質量不好的因素。農業使用污水,使作物減產,品質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農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質量。海洋污染的後果也十分嚴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鳥和海洋生物死亡。

❹ 水資源短缺會帶來的環境問題

對水生態系統的直接影響:破壞天然水體的連續性;阻斷能量流通渠道;影響生物洄遊;破壞生物節律,例如魚類產卵是受到流速、流量等條件影響的;挾沙能力減少,泥沙淤積等
間接影響:其它生態系統也離不開水,例如森林、草地等;這些生態系統受到影響後,將進一步產生其他影響。

❺ 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的危害是怎麼樣的

地龜裂

全球的水資源總量為13.8億~14億立方千米,但其中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洋鹹水約佔96.5%,剩下的3.5%的陸地水,絕大部分又被冰川、雪山、岩石、地下水和土壤所佔去。可供人類採用的河湖徑流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淡水總儲量的0.35%。水在環球水圈中自成一個封閉的循環體系,海水和陸地水之間,通過蒸發、降水、水流等,形成循環平衡。人類真正能夠直接採用的淡水,是來自這種循環平衡降水中的那部分穩定徑流,其總量約每年9000立方千米。僅從數字推算,人類擁有9000立方千米的淡水資源量,應不致於缺水,但水資源危機卻是全球性的問題。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有13億人缺少飲用水,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根據當前的氣候條件和人口預測,到20世紀末,全球人均水資源量將減少24%,穩定可靠的人均供水量,將由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人類對水資源的耗量在不斷增加,約經過15年便要增加1倍。目前世界人口增長率約為2%,而用水增長率卻達到了4%,有的國家則達到10%。

水資源不足已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其原因主要有:①全球大氣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導致一些地區缺水嚴重;②人口迅速增長,城市高度集中,使人均佔有水量急劇減少,局部地區「水荒」問題突出;③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非生活性用水量迅速增加;④工業和城市的污水、污物排放使許多水體遭受嚴重污染。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約有3/4的農村人口常年得不到足夠的淡水。

目前,人類不僅面臨著淡水短缺的危機,而且,水資源不斷被污染,使干凈的水越來越少。眾所周知,水在自然界中不斷地與大氣、土壤、岩石等接觸過程中溶解了鈣、鎂、鉀、鐵、錳、氧、氮、硅、磷等許許多多不同狀態的物質,它們是人體或動植物生存所必需的。但是由於人為的原因,使某些有害有毒物質進入水體中,並且這些污染物質的數量超過了水的自凈能力,改變了水的組成及其性質,造成水質污染,繼而危害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

隨著工業發展、全球迅速城市化,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的大量增加,水質遭到嚴重污染,水在痛苦地呻吟。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質約有157種,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重金屬如汞、鎘、銅、鉻、鉛、鋅、錳、礬、鎳、鉬等。類金屬是指危害性質類似重金屬的,如砷。

有機化合物包括碳氫化合物、氧化合物、氮化合物、鹵代物、芳烴衍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等170萬種,其中許多是有毒物質,如苯酚、多氯聯苯、六六六、滴滴涕、氰化物、狄氏劑等。

植物富營養化是指水中養分供應過量,使動植物大量繁殖,導致水域環境惡化。

耗氧污染物是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物質的總稱。

熱污染是指大量熱水排入水體,導致水溫上升,危及生物生長。

無機污染物包括酸、鹼、無機鹽類、無機懸浮物。

油類污染是指石油污染,它浮在水面上,阻止氧氣進入水體,使水變臭,魚窒息而死。城市生活污水最常見的是來自帶菌的人類糞便。

水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它是疾病傳播的媒介。通過污水的流動,將病菌送到各家各戶,人們一旦接觸,某些疾病,如傷寒、霍亂、肝炎、痢疾、腸道病毒等就會廣為蔓延。據估計,水污染引起的腹瀉病使每年約有200萬兒童夭折,約9億人次患疾。污水中還有不少氰化鉀、有機磷、砷等,毒性相當大。人和其他生物將這種污水吸入體內,水生物會迅速死亡,人體會慢性中毒。尤其是如汞、鎘、鉻、鉛、滴滴涕等在污水中的含量雖然極微,但經過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富集,能成千上萬倍地在生物體內積聚起來,最終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水污染還會造成某些與水質關系密切的工業產品質量下降,影響航運業,直接危及農業、漁業等等。

❻ 你如何理解:「資源缺乏,低碳經濟,綠色環保」之間的關系

1.資源缺乏是指礦產缺乏,因為人類的不斷的開采礦,總有一天這些資源會消耗光的。在這里主要說說:石油,煤炭。石油煤炭不僅是燃料,還是我們電能和我們日用化工品的主要來源。
2.低碳經濟主要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節約能源。這里需要解釋一下,我們的電能的產生主要靠燃燒煤和天然氣的火電站,我們的交通主要依靠燃油(當然火車用電,還是來自電站)。而這些燃燒帶來了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這個過程就不再這重復了,自己去查資料),所以我們需要減少二氧化碳。而我們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那麼就必須減少能源的消耗。
3.綠色環保這個大的主題中,和上述兩個話題的關系就是是節能減排。

所以說,用節能減排來聯繫上述三個主題是最好不過了。資源缺乏決定了我們沒有太多的資源來消耗,必須要節約能源;全球變暖決定了我們必須減少排放。

❼ 水資源短缺給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

如果水資源稀缺,首先會對人類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威脅人類的生命;此外,水資源的短缺將對生產活動和社會財富的創造產生消極影響;還會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影響社會秩序。
首先,水資源短缺會限制經濟發展。農業消耗了全球70%的淡水。水資源短缺將阻礙農業發展並危及世界糧食供應。工業用水約佔全球淡水消耗的20%,水資源短缺將導致工業停產和限制生產。此外,水危機造成的生態系統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此同時,水危機也威脅著世界和平,圍繞水的競爭很可能成為地區或全球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的導火索。
拓展資料
水資源短缺的影響因素
水資源短缺的現象主要歸因於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包括:1。森林樹木的過度砍伐,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2. 大量生產生活用水及各種廢渣不經污水處理直接排入潔凈水源;
3.沙漠和沙漠現象仍然很嚴重。此外,由於全球氣候中的「溫室效應」和「El Ni_ o現象」,全球氣溫不斷上升,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歷了極其嚴重的乾旱少雨,限制了海洋、河流和河流的水流來源,也是水資源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
缺水對人類的影響是什麼?
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已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根據世界權威組織的調查,在發展中國家,8%的各種疾病是通過飲用不衛生的水傳播的,這導致全球每年至少2000萬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稱為「世界頭號殺手」。
缺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水資源是有限的,也有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勻的原因。同時,也與水污染、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水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存在有關。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水的需求的增加,水資源的狀況將變得更加嚴峻。
水的局限性在於:水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但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有限的:總量是有限的:淡水僅佔全球水的2.53%;直接利用有限:人類每年有效利用淡水資源9000立方公里,僅占淡水總量的0.3%。

❽ 資源短缺的危害性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任重道遠

我國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任重道遠。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脆弱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水利事業發展迅速,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工作,基本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與保護體系。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全國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很多國家已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水的重復利用率我國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85%以上。水污染嚴重,全國年排放污水總量近600億噸,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國調查評價的700多條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水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嚴重。

有關專家指出,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人口增長看,2030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將減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從經濟增長看,今後幾十年,我國經濟仍將處於快速增長期,到本世紀中葉,國內生產總值要增長10倍以上,城市和工業用水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廢污水排放量也將相應增加。從城市發展看,21世紀中葉我國城市化率可能達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將更加尖銳。從糧食生產看,我國北方產糧區水資源條件並不富餘,2050年前國家需要增加1.4億噸糧食的要求,將導致水資源短缺的形勢更加嚴峻。因此,開源節流和保護水資源的任務十分艱巨。

水資源善也是制約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地廣水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是該地區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利用、有效保護是實施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

為了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有關部門正在加大節約和保護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開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提出,要轉變以往比較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重視不夠的局面,要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重大國策,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水利的轉變。

據了解,國家將在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採取實際步驟加強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工作。在計劃上,改變以往單純的工程計劃方式,將節水、水資源優化調度、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項目擺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設和發展。在體制上,切實加強流域管理職能,積極推進城市水務局管理體制的建立,為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提供體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訂和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價、水資源費等經濟杠桿,採用有效的科技和經濟手段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揮綜合效益。在法治上,堅決執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配套建設,特別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管理水資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學的科研模式,不僅要加強水利基礎科學,而且要發展綜合學科、交叉學科,不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別是樞組工程問題,而且要緊緊圍繞我國水利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研究各種治理措施的相互關系,科學配置,促進水資源管理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