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周都城豐鎬遺址在寶雞,出土了什麼青銅器
出土的銅器太多,有鼎,有一些青銅的器皿,還有一些勞動生產的工具,如鍬,鎬,刀具之類的。
據說西安周圍有許多古墓葬,寶雞城下有許多寶藏。當一個農民開墾土地時,走路就像一窩青銅器,同樣,當一個農民去收集土壤,拿著鶴嘴鋤下去時,它就是一個地窖,它可以來自西周,每一件都很值錢。前年,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所發掘了許多文物,就像三四千年的古銅馬車也挖出來了,連泥土都運到了北京。
此外,在福豐庄的又現了103件青銅器,在梅縣楊家村又現了7件銘文青銅器,一次又一次的發掘震動了整個歷史圈,寶雞的古代青銅器如此之多,對科考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 遍布文物的寶雞市,其文化歷史有多麼的強大
陝西寶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位於關中平原的西部,被稱為「青銅器之鄉」,我去過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還有周原博物館,也在北京和全國多個地方見過和寶雞有關的文物。
與陝西寶雞有關的珍貴文物,你了解多少?
十面石鼓記述了「秦公」鑾車出行,從人如流,登原游獵、獻獲祭祀的種種盛況,描繪了秦國的大好河山,「秦公」有感而發,述志作詩。石鼓雕刻先秦大篆,既有文字學價值又有書法價值。
3. 寶雞有什麼歷史
寶雞位於陝西省八百里平川的西端,寶雞也位於黃河支流渭河平原的西端,寶雞是我國西部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寶雞是西北地區一座新興的中等工業城市,寶雞為陝西省第二大城市。寶雞市東距西安179公里,與咸陽、漢中、甘肅、天水、平涼等地、市接壤。
寶雞地形復雜,山原雄峻,寶雞境內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石頭河等,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
是寶雞市境內最大河流。滔滔渭河從市中心穿流而過,成為寶雞一大景觀。寶雞現有機械、電子、電力、鋼鐵、化肥、化工、煉焦、食品、建材、紡織、造紙等工業為我省新興的工業城市。寶成、隴海、寶中三條鐵路在此交匯,是通往祖國西北,西南的交通樞紐。寶雞古稱陳倉。遠古時期,姜、姬二氏族先後生息、繁衍、壯大、昌盛於此。相傳炎帝神農氏就出生在寶雞的姜水河畔,他教農耕、創醫葯,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三千年前周部族以寶雞為基地,發展壯大,建立了強大的周王朝。後秦人又以鳳翔雍城為基地,秣馬勵兵,一舉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秦王朝。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的北首嶺新石器文化遺址,舉世聞名的周原遺址,雍城先秦遺址,法門寺地宮文物和佛指舍利以及是中國離宮之冠的唐九成宮遺址等都在中國的文化史,考古史、建築史以及宗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瑰寶。寶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炎帝故鄉"、"青銅器之鄉"和"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稱。主要旅遊參觀景點有法門寺、周公廟、五丈原諸葛亮廟、關山草原、姜太公釣魚台、雍城和秦公大墓遺址、太白山、炎帝陵祠、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金台觀、北首嶺、東湖、九成宮遺址等。其中,寶雞市十大旅遊景點為法門寺、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釣魚台、周公廟、五丈原諸葛亮廟、鳳翔東湖、嘉陵江源頭風景區、關山草原、炎帝陵祠、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4. 寶雞都有哪些名勝古跡呢
北首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 在寶雞市龍泉巷第四中學內。為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址博物館。1959年建立,有三個陳列室。一是墓葬陳列室,陳列瓮棺葬、二次葬、合葬、仰身葬共30多具,以及隨葬品。二是房屋遺跡陳列室,陳列房子遺跡一座。三是遺物陳列室,展出石器、陶器和骨器等300多件。金台觀 在寶雞市車站北約0.5公里處。為明代遼東道人張三豐修道處。有中院和東、西偏院三部分。建於明初。朱楹雕欄,極為壯麗。地處市區北面高台,登台可俯視全市。現已在觀內建立博物館。神農祠 在寶雞市渭河南岸之峪家村,北距寶雞市5公里。相傳炎帝神農生於蒙峪,產後其母姜氏抱至九龍泉內沐浴,在瓦峪撫養長大,後人遂於此地修祠紀念。祠內有正殿、東西廡殿、鍾亭及魁星亭等建築。祠外有一清泉,名九龍泉。此地南依秦嶺,西臨渭水,風景幽美。天台山# 在寶雞市區南20餘公里處。海拔1998米。群峰爭秀,飛瀑流泉。相傳遠古時期神農氏(炎帝)在此治理水患、教民稼穡、嘗識百草等,有關的傳說和遺跡甚多,如黃帝焚香求教於炎帝的燒香台、炎帝首創「日中為市」的太陽市遺址,停放炎帝遺體的神農骨台等。為道教名山之一,有老子騎牛過玄關圖刻、八景宮道院以及孫臏修道地月南洞、點將台、觀象台、論道處等遺址。景色幽麗。炎帝陵 在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鄉常羊山上。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的陵寢。據傳,神農鄉是炎帝神農氏的生長地,盛唐前神農境內的天台山,姜水畔就有規模宏大的神農廟、炎帝殿,而且至今仍有神農寢骨台和「九龍泉」殘碑等遺跡。太平寺塔 在岐山縣城內西街。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高28米。由於整個塔身斗拱繁密,顯得特別秀麗。塔建於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歷代雖有修葺,原貌並未改變。原建於宋太平寺內,現為城關中學。五丈原在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高1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西接麥里河,東界石頭河,南臨棋盤山,北據渭水。形勢險要,可攻可守,為古代行軍布陣之地。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六齣祁山,駐兵於此。北端建有諸葛武侯祠,祠內有明、清楹聯匾額,詩詞碑碣多塊,獻殿牆壁嵌有清刻岳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碣40方。周公廟在岐山縣城北7.5公里。三面環河,北有鳳凰山,東為鳳凰堆,相傳是《詩經》「鳳凰鳴矣,於彼高岡」之地。南面是谷口,《詩經》「有卷者阿」即指此。廟始建於唐代,現存為清代晚期建築。內有唐、宋以來的歷代碑刻數十通,其中以唐大中二年(848年)敕賜潤德泉答詔和鳳翔節度使崔琪奏狀、謝表刻石和韓愈、蘇軾題詩為最佳。廟周有楸、柏、槐、楊等高大樹木,有的相傳是漢、唐所植。東湖在鳳翔縣東門外。分內外二湖,內湖為宋文學家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重疏,外湖為清光緒年間(1875-1908)鳳翔知府開鑿,統名曰東湖。面積約14萬平方米。湖水從城外西北角鳳頭泉引來。泉水東西分流,如鳳凰展翅飛翔,城以此得名。由宋迄今,屢毀屢修。內湖原有三公(周公、召公、太公)祠和蘇公祠,現已改建為鳳翔博物館。雍城遺址* 在鳳翔縣南。是春秋時期秦國都城。先後經歷19個王公,歷時290多年,這里一直是秦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活動的中心。雍城平面大致呈方形,東西長約3300米,南北寬約3200米,總面積為10.56平方公里。城內布局嚴整,道路縱橫交錯。目前已發現三處大型宮殿區,1號宗廟建築群遺址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殿堂均為土木結構,大屋頂,四面坡,屋頂由雙楹柱支承。這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築群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