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怎麼展示資源稀缺性
擴展閱讀
石油怎麼加工成汽油的 2025-05-15 22:38:28
單張列印成本多少錢 2025-05-15 22:32:19
人力資源有什麼樣的前途 2025-05-15 22:31:03

怎麼展示資源稀缺性

發布時間: 2022-08-08 01:05:41

㈠ 如何理解經濟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無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無限增長和擴大的趨勢,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勞務,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源,而在一定時間與空間范圍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一;特徵: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二;所謂經濟資源,必然具備有用性和稀缺性,有用性是資源之所以為資源的依據,稀缺性是經濟資源之所以為經濟資源的前提,而能否認識和利用這種稀缺的有用性則尚須依賴於一定的知識、技術和經濟條件,因此經濟資源通常被定義為具有稀缺性且能帶來效用的財富,是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中各種經濟物品的總稱。
三;經濟資源分類因研究視角差異,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不論其分類依據的邏輯論證如何雄辯,都不得不承認:客觀世界無外乎物質、能量、信息三種形態,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子系統,其所有的經濟資源同樣可歸結為物質、能量、信息這三種形態或其復合體或衍生體(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有時也被當作經濟資源,但在經濟分析中,多數情形下應被界定為對象屬性或資源屬性),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能量和信息"。因此,根據目前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經濟資源並且僅限於經濟學研究視野中的經濟資源應當包括:
四;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用以依託的客觀存在物。物質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萬千形態、特徵和用途,源自何方與去向何處,用於生產或用於消費都不改變這一根本屬性,因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而"人並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能力",只能立足於最初由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資源。

㈡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什麼是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2)怎麼展示資源稀缺性擴展閱讀

資源特點

資源有限性與人們需要無限性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資源的有限性、人們需要的無限性及其它們之間的矛盾。

1、人類生存發展總是需要生活資料,人們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無限性。它是由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需要,如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或者經濟需要、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等,這些需要形成一個復雜的需求結構,這一結構隨著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人們的需要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不斷擴充其規模。舊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產生了。從歷史發展過程看,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

2、資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資源的有限性也叫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們的無窮慾望而言,經濟資源或者說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和勞務的資源總是不足的。

不平衡性有兩層涵義:相對於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結構和多樣化的需求而言是不平衡的,人們不得不做出選擇,分出輕重緩急,在滿足需求時分出先後順序;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群體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總之,結構和分布失衡導致每一個體和群體都面對著資源稀缺性難題。顯然,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要的無限性便形成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人類世世代代奮斗不息;為了解決矛盾,人類研究、探索、創立和發展了各門科學。

㈢ 如何理解資源稀缺性的問題

是指在某一特定時——空里,特定資源的總體有限性相對於人類慾望無限性及慾望的無限增長而言,特定時——空里有限的資源大大小於人類滿足慾望的總體需求。
稀缺資源,在以人類活動的年限來說,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品,或者稀缺資源本身的再生,以滿足人類無限慾望的需求期望。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觀點,資源的稀缺性會導致競爭,良性的競爭會引起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彌補資源稀缺所帶來的限制,反之! 經濟學中的資源稀缺性是人類共有的現象和自始至終一直困擾著人類的問題,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命題,因為資源稀缺,才產生了經濟學。

㈣ 如何理解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稀缺性是相對於人們的慾望而言,可用的資源有限,故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足以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
稀缺性有兩個特點:
1、相對性:既定的資源相對於人們的慾望而言是稀缺的;
2、絕對性:它存在於任何階段、任何國家,任何人。當我們舊的願望被滿足以後,新的願望就會被催生出來,用這些資源生產出的產品,永遠也趕不上我們慾望的增長。
因為資源稀缺性的存在,就會產生下面的結果:
1、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付出成本和代價;
2、為了解決這些稀缺性,就產生了分工與交換,從而就有了商品和價格。所以,想要得到商品,必須交換,或者付費。
稀缺性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稀缺性,以及和它相生相伴的人類無窮慾望的不斷增長,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在這些慾望的驅動下,我們會更辛勤的勞動,更積極的投資,以及更踴躍的創新,從而帶來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和進步。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如果慾望變成了貪婪,無節制地索取和消費有限的資源,到頭來就只會是自吞苦果。

㈤ 土地資源如何利用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我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的土地,包括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的土地,包括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土地資源有如下幾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目前我國土地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達到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千米,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千米。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千克。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地方省,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大洋、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界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布不均勻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104公頃,鹽鹼地有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這一特點使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巨大,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

總之,我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耕地的保護。

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首次全國統一草地資源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天然草地面積33099.55萬公頃(為可利用草地面積,下同),小於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為43713.6萬公頃),比美國大(美國為24146.7萬公頃),為世界第二草地大國。

天然草地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行政省區來看,西藏自治區草地面積最大,全區有7084.68萬公頃,佔全國草地面積的21.40%;依次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以上四省區草地面積之和佔全國草地面積的64.65%。草地面積達1000萬公頃以上的省區還有四川省、甘肅省、雲南省;其他各省區草地面積均在1000萬公頃以下;海南、江蘇、北京、天津、上海5省(市)草地面積較小,均在100萬公頃以下。

我國人工草地不多,據1997年統計,全國累計種草保留面積1547.49萬公頃,這其中包括人工種草、改良天然草地、飛機補播牧草三項。如果將後兩項看作半人工草地,我國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積之和也僅佔全國天然草地面積的4.68%。我國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雖不多,但全國各省區都有,以內蒙古自治區最大,有443.34萬公頃,達到100萬公頃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甘肅省。各地人工種植和飛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麥、披鹼草、草木樨、羊草、黑麥草、象草、雞腳草、聚合草、無芒雀麥、葦狀羊茅、白三葉、紅三葉,以及小灌木檸條、木地膚、沙拐棗等。在糧草輪作中種植的飼草飼料作物有玉米、高粱、燕麥、大麥、蠶豆及飼用甜菜和南瓜等。由於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質較好,產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飼草供給和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千差萬別,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地類型,全國首次統一草地資源調查將全國天然草地劃分為18個草地類,824個草地型。

在組成全國各類草地中,高寒草甸類草地面積最大,全國有5883.42萬公頃,佔全國草地面積的17.77%。這類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緣區域。其他依次是溫性草原類草地、高寒草原類草地、溫性荒漠類草地,這三類草地各自佔全國草地面積10%左右。以上4類草地面積之和可佔到全國草地面積的1/2,且主要分布在我國北部和西部。下列5類草地面積較小,分別是高寒草甸草原類、高寒荒漠類、暖性草叢類、乾熱稀樹灌草叢類和沼澤類草地,它們各自面積佔全國草地面積均不超過2%。其餘各類草地面積佔全國草地面積在2%~7%之間,居於中等。

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對草地資源採取自然粗放經營的方式,重利用、輕建設,重開發、輕管理,草地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為:

(1)過牧超載、亂砍濫墾,草原破壞嚴重。草原建設缺乏統一計劃管理,投入少,建設速度很慢。草原退化、沙化、鹼化面積日益發展,生產力不斷下降。

(2)草原土壤的營養銳減,草原動植物資源被嚴重破壞,生產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3)草地牧業基本上處於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階段,草地資源的綜合優勢和潛在生產力未能有效發揮。牧區草原生產率僅為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的5%~10%。

㈥ 如何解決資源的稀缺性問題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它的內容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現代國家一般從兩個方面採取措施以解決上述矛盾。一方面,運用市場與政府幹預相結合的方式合理配置資源,注意保護環境,以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採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計劃使用資源和節約資源,擴大對外交流,利用國際資源;限制人口及其消費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生產與分配製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以提高效率和求得社會公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緩和、減少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斗爭,保持和維護社會的穩定。需要指出的是,兩方面的措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

㈦ 如何理解資源的稀缺性有哪些例子

因為只有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類的經濟活動才需要面臨選擇問題,資源的稀缺性使得社會不得不作出選擇。如果人類的可獲得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麼經濟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表現在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自然資源屬性: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

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可分類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