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煙台改擴建8所學校 短期內教育地產不會貶值
教育部傳來擬推「多校劃片」新政的消息讓很多已經購買了教育地產的家長焦急不已,那麼,煙台市會不會推行「多校劃片」呢?
2015年山東省教育廳曾出台意見表示,山東省將試行義務教育學區制,逐步實現初中招生「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據悉,煙台市至今尚未出台新規,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實施「多校劃片」,畢竟政策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
除此之外,還讓廣大的煙台父母關心的是將要芝罘區「改擴建8所中小學「的消息,下面搜房網房天下就帶領大家了解相關詳細內容。
1、 新建、改擴建8所學校
芝罘區將重點推進十一中、葡萄山小學等8所學校建設,完成煙台十四中、南堯小學、西牟小學、錦綉新天地小學4所學校主體工程建設。
2、 全面啟動「名校+」工程。
芝罘區將在「名校+」工作上全面破題,選取9所優質中小學作為試點,與基礎薄弱學校一對一結對,促進教育資源共享。
3、 招生方面
芝罘區將落實「免試、劃片、相對就近」的入學政策,嚴格控制班額,落實均衡編班。
4、 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近入學安置方面
繼續推行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提前申報登記、統一安置入學制度,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5、 其他教育
審批2處公辦性質幼兒園和2處小區配套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改建1處公辦幼兒園。加快幼兒園園舍和保教設施標准化建設,力爭全區70%以上的幼兒園達到省定基本辦園條件標准。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2-26,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2. 做為家長,你覺得教育資源如何分配是最合理的
做為家長,你覺得教育資源如何分配是最合理的?
3.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對象,他們的學習效果是教育目的的直接體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辦好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們必須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上,緊緊圍繞今後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盡快完善教育資源配置的機制和模式。圍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完善資源配置機制,促進內涵發展。通過教育資源配置的轉變,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從以規模擴張、空間拓展為特徵的外延式發展,轉移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
3. 山東是教育大省,哪個城市的高校教育資源更好
山東是孔孟之鄉,聖人的故里,受孔孟思想的影響,山東的學子很好學,省內的競爭力也非常大,所以山東有教育大省的稱號。說到山東教育實力比較強的城市,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青島位於山東半島的東南,是山東的經濟中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青島作為山東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教育資源不必多說,一定是非常好的。青島駐有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校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高校26所。其中,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是雙一流大學。經濟發達再加上眾多高校林立,青島的教育水平在山東是名列前茅的。
4. 如何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第一: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優秀老師到教育落後的地方任教。
第二:改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變其落後現狀。
第三:提高農民收入,讓每個孩子都能上的起學。
第四:取消地方教育壁壘,提倡教育公平公正。
第五:為吸引更多的優秀老師到偏遠山村,應為他們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盡管我國在不斷的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但就目前而言,教育資源不均衡分配仍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教育資源之間的不平衡尤為嚴重;然而均衡教育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佳體現、重要保證和根本途徑之一, 我們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資源均衡觀, 通過加快經濟發展,加大並完善教育經費投入等種種有效途徑,使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分配差距縮小,從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均衡教育資源。
有關數據顯示: 我國90%以上的重點學校在城市,而目前我國有70%的人口在農村(含縣鎮),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人,這與中國基礎教育在農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於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城鄉分化,導致了一些農村中小學學生存在輟學、流失等現象,甚至還有新的「讀書無用論」苗頭萌生, 從而產生了所謂的「馬太效應」, 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繼續「薄弱」下去, 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同時也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一大障礙。
5. 想去煙台定居,在哪個區好
摘要 煙台整體來講是一個比較適宜的居住的城市,空氣質量優越,沿海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價格適宜。煙台的經濟在山東省內也是拔尖的水平,煙台的房價前些年還算比較親民,近兩年也是程火箭般的速度上漲。但還各個區的房價各有不同,買房具體選哪個區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6. 如何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如何推進
「作業當堂清,書包不回家;我們快樂學,個個頂呱呱。」山東煙台中小學生中流傳的這段童謠,反映了近些年來當地實施素質教育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時,一項對全球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引起了人們對教育現狀的擔憂和反思。這一正一反的例子說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破除應試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今天,我們正處於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進程中,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為何備受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所有適齡兒童「不花錢,有學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達26.9%;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大幅增加,2012年將實現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我們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同時,當前教育還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特別是素質教育問題十分突出。不論是學生抱怨課業負擔沉重,還是家長感慨為子女「擇校」的奔波,不論是人們詬病各種「補習班」的畸形發展,還是老師訴苦在升學率面前「壓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會共同的呼聲——改變應試教育現狀,實施素質教育。
為什麼素質教育聚焦了這么多人的關注,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
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呼喚。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日益轉向創新驅動。只有高度重視和發展素質教育,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才能搶占發展主動權和制高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素質教育決定著國家的未來。興國必先興學,強國必先強教。現在我們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差距。只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發展的質量,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素質教育關系億萬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個家庭的中心,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寄託了幾代人的希望。只有通過素質教育,才能讓青少年成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學有所長的人,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頭。
素質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教育發展正處在由全面普及向質量提升跨越的階段,「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日益凸顯。只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推動我國教育在新的起點上向前發展,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
芬蘭:教育創造競爭力
近幾年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北歐小國芬蘭一直名列前茅,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究其原因,在於完備的教育體系和良好的創新環境。芬蘭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始至終貫穿著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高中教育把培養綜合素質高、有創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夠獨立探求知識的社會成員作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鼓勵學生創新,被廣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統,就是赫爾辛基大學的一位學生開發出來的。多年來,大學為國家和企業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成為芬蘭國家創新體系的堅強基石。
素質教育為何難落實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糾正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國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那時起,素質教育就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理念。國家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先後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各地也大膽探索,創造出不少有益經驗。
但總體來看,素質教育仍未真正破題,「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面對愈演愈烈的學生「負擔重」、「擇校熱」等問題,人們不禁感嘆,「素質教育,想說愛你不容易」。為何素質教育人人叫好,落實起來卻舉步維艱呢?
社會競爭壓力巨大。當前,我國就業等各方面競爭日趨激烈,行業間社會地位懸殊、收入差距擴大。同時,社會普遍認可的評價標准還是學歷、成績、名校,對很多人來講,只有考個好成績、進入好學校,才能找個好工作。這種壓力必然驅動考試競爭不斷升級。
優質教育資源短缺。雖然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優質教育資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狀況沒有根本緩解。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獨生子女時代的來臨,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為爭取有限的資源,只能通過考高分拿到進入名校的「通行證」,這無疑助推了應試教育。
教育改革滯後掣肘。我國現有教育體制中,還存在一些不利於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比如,一些地方還固守「唯升學率」的教育評價機制,升學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學率低就「一無是處」。考試招生制度「唯分是舉」,以至於一些學校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圍繞著升學考試轉。另外,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還不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傳統文化觀念影響。「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受上千年傳統文化和科舉制度的影響,人們普遍把升學作為成功成才、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把命運的改變、社會地位的提升僅僅寄託於上大學、上好大學,這也是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要把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戰略主題,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深度解讀
素質教育的提出與推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成為素質教育實踐的思想源頭。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質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布,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大中小學都要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施行,素質教育進入依法實施階段。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確立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
上海市構建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體系
為改變以學科分數作為教學質量唯一評價標准,形成讓廣大中小學生快樂學習、促進素質教育的更科學全面的「指揮棒」,上海市構建了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十項綠色指標: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師生關系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指數;學生品德行為指數;學生身心健康指數;跨年度進步指數。
■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2011年,10597名首批免費師范生畢業,全部到中小學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學任教,39%到了縣鎮及以下的中小學任教
專家點評
義務教育本應是素質教育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九年義務教育本來是國民素質教育,但在一些地方被異化為所謂的精英選拔,由此導致的人格教育缺陷令人擔憂。一些學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分數壓倒一切」的誤區,甚至發生用「綠領巾」、「紅校服」這種特殊標記來評價學生之類的教育歧視事件,嚴重損害了一些學生的人格尊嚴,忽視了未成年人的權利。
素質教育為何需協力共推
提起素質教育落實難,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專家形象地用「家長焦慮、學生郁悶、教師困惑、社會迷茫」,來形容人們的糾結與無奈。如此這般,就陷入一個素質教育人人期待、卻人人無力,應試教育人人聲討、卻人人助推的「僵局」。
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是學校的事,也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是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只有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營造有利於素質教育落實的良好育人環境,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責任。
政府是主導。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基礎性事業,讓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各級政府應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強對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的指導。按照4%的目標,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門不應用升學率對學校進行排名和獎懲,不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創造寬松條件。
學校是關鍵。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各級各類學校都應樹立正確辦學理念,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強化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關愛每個學生的進步,為他們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教育。
家庭是基礎。父母是兒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成長的第一站。不少家長懷著望子成龍的期待,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不顧子女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學「奧數」、考證書、上「占坑班」……成為應試教育的「推手」。其實,這是對教育規律的扭曲,而很多家長或渾然不覺,或無可奈何。父母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長,甚至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應該配合學校安排好學生的課餘生活,避免「學校減負、家長加壓」,把家庭變成「第二戰場」。
此外,社會對人的評價機制、用人機制,對教育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應該倡導正確的人才觀,改變單純追求學歷、追求文憑的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觀念。大力營造「身份無高低、職業無貴賤」的社會風氣,消除行業歧視,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使人們不再僅僅靠拼升學、拼職業贏得社會尊重。努力消除社會浮躁之氣、功利之風對教育的侵蝕,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真。
百姓心聲
●素質教育就是要避免這樣的怪圈:幼兒園讀小學的內容,小學讀初中的內容,初中讀高中的內容,高中讀大學的內容,而大學讀幼兒園的內容——學習如何做人。
●沒有錢辦不好教育,有了錢不改革體制和機制問題,同樣辦不好教育。
●凡是與考試有關的教育,我們做得「過度」了;凡是與考試無關但與孩子發展相關的教育,卻做得「不及」。
●一邊對應試教育口誅筆伐,一邊卻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一邊大談素質教育,一邊卻把考試分數、升學率作為評價辦學質量的最重要標准。
■內蒙古呼和浩特從2012年起,在3年內新建、改擴建56所公辦幼兒園,解決「入園難」;明確規定中小學班額的標准,解決「超編班」問題;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劃片、免試、就近」入學,逐步消除「擇校熱」現象。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目前我國職業有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並且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考試評價制度怎麼改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從入學考到畢業考,從期中考到期末考,從中考到高考……自入學起,每個學生都要經歷不計其數、名目繁多的考試。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考試作為評價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必然還會長期存在。但考什麼、怎麼考,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落實的成效。
理想的考試評價制度,可以實現「一手托兩家」,既能滿足對各類人才的選拔,又能始終把正評價導向、教育方向。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中考把日常評價與畢業考試評價結合,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高考在部分省份進行自主命題改革,一些高校開展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招生。這些探索對實施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在現行考試評價制度下,考試依然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對學生的評價仍然集中在考試分數上,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集中在升學率上。特別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不僅「指揮」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經影響到小學甚至學前階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素質教育就不會成功」。為此,必須通過改革,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和科學評價學生的體系。
調整考試內容,變「為考試而學」為「為選才而考」。現行考試評價制度,過於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測試,缺乏對綜合素質的考查,其結果是學生「學習是為了考試」,選拔出「背多分」。糾正這一偏向,就要對考試內容進行調整,努力使考試科目和命題內容進一步貼近時代、社會和考生的實際,更科學地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02年以來,在全國范圍推行「3+X」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改革,目前全國有16個省份進行自主命題考試,考試內容更加靈活豐富。
探索分類考試,變「格式化」為「個性化」。長期以來,我們的考試忽略學生個性發展,不利於多層次、多樣化人才的選拔。為改變這種現狀,教育規劃綱要提出,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入學考試由全國統一組織,高等職業院校則可以單獨考試或以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錄取主要依據。這樣就能依據不同的標准,選拔不同的人才。2011年開展了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教育分類入學考試試點,高職單獨錄取考生約66萬人。
推行多元錄取,變「獨木橋」為「立交橋」。長期以來,高考是依據單一考試成績來錄取,很多學生因一次失利而影響一生。目前,正在健全多元錄取機制,高等學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同時積極探索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等多種方式。目前已有90所高校探索自主選拔錄取,為廣大學子躋身大學校園提供了更多機會。
實施素質教育,既要通過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合理評價學生,也要建立對老師和學校的科學評價機制。應完善科學的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對教師的德、識、能、績等進行全面評估,改變只憑學生考試分數評價教學成績優劣的做法。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學校評價制度,完善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糾正單純以升學率評判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傾向。
■《山東省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計劃(2011—2015年)》提出,將逐步推行本科與專科(高職)入學分類考試,普通本科入學考試繼續執行全國招生政策,統一組織考試,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由山東省自定政策,單獨組織考試、錄取。
深度解讀
何為多元錄取機制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入學機會公平、有利於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多元錄取,簡單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數錄取。具體情況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統一入學考試為基本方式,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對特長突出、符合學校培養要求的,依據面試或測試結果自主錄取;高中階段全面發展、表現優異的,推薦錄取;符合條件、自願到國家需要的行業、地區就業的,簽訂協議實行定向錄取;對在實踐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專門程序,破格錄取。
教育教學改革怎麼深化
實施素質教育,涉及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全方位調整。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在教育教學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打破不合理的應試教育體制機制,才能激發課堂教學活力、學校辦學活力,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目前,教育教學改革仍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學用脫節、課業負擔沉重、學生厭學等問題突出,既損害學生身心健康,又制約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健全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體制。
優化教學內容。在很多學校,課程內容「老舊死」,超時排課、擠占副課現象突出。2011年年底,修訂後的義務教育19個新課程標准發布,減少了課程容量、降低了課程難度,更加註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應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既開足開好規定課程,又不隨意增加課時和提高難度,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去動手、去鍛煉。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認知和接受能力,落實好有助於提升人文和科學素養、提高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
創新教學方式。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現在很多學校仍然沿襲著「一塊黑板一支筆,一人從頭講到底」的「填鴨式」教學,使課堂乏味、學生厭倦。要推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鑽研、勤於動手,提高學習的能力和效果。
素質教育的實施,課堂教學是最直觀的體現,而背後則需要整個教育體制全面「發力」。必須在深化教學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全方位改革,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教育規劃綱要對管理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應圍繞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克服行政化傾向,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避免千校一面。創新多種辦學形式,促進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緩解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增加教育選擇機會,滿足人們多樣化教育需求。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探索多種培養方式,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又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種高素質的勞動者。
教育是家事,更是國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會都應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落實,給每個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給億萬家庭一個幸福美好的希望,給國家民族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2010年10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從專項改革、重點領域綜合改革和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三個層面,明確了改革的重點任務和試點地區、學校名單,標志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圖為秦皇島東港鎮第二小學支教老師在給孩子們上音樂課。
7. 求詳細的煙台和煙台大學的介紹
1。煙台介紹
煙台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瀕臨渤海和黃海,與日本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及東亞地區國際性港城、商城、旅遊城。煙台依山傍海,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避暑和休閑度假勝地。
煙台歷史悠久,古稱芝罘。《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
煙台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這里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有中國道教發源地昆嵛山、徐福故里、屺母島以及眾多的海水浴場,風光綺麗的海島港灣等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遺跡組成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夏季,海風徐徐,清爽可人;山花爛漫,沁人心脾;海光山色,交相輝映。既是避暑納涼之勝地,也是各地遊客旅遊觀光的理想境地。
2。煙台大學介紹
煙台大學位於煙台高新區,西依青山,東臨黃海,是山東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原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承先同志一直擔任煙台大學名譽校長。
學校創建於1984年,在原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同志、名譽校長張承先同志關懷與指導下,原國家教委特批,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選派教學、科研、管理骨幹來校直接援建,並要求兩校把支援煙大納入長期工作計劃。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華支援煙台大學建設委員會」,由山東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長任主任。「援建委員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研究指導煙台大學教學、科研及改革發展。1998年,獲得碩士單位授予權。進入21世紀,學校抓住機遇,實施二次創業,啟動二期工程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加快發展步伐,現已建成學科門類比較齊全、教學設施比較完善、具有相當辦學規模與實力、獨具特色、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地方綜合性大學。1995年,學校順利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水平合格評價。2004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學校現設有19個院系、45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理、工、法、農、醫、經濟、管理、教育9個學科門類。有53個碩士點、1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省級研究院。
3。煙台大學法學院介紹
煙台大學法學院由法律學系、法學研究所、黃海律師事務所、大學生法律援助志願者活動中心組成,設有理論法學、民商法學、刑事法學和國際法學四個教研室,另設計算機教室、實驗室、資料室等教輔機構。民法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1998年設立民商法碩士點,1999年開始招收民商法碩士研究生。
法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優良、科研成果顯著、管理規范,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法學院現有教授6名,副教授有14名,講師10餘人,專任教師絕大多數具有法學博士和碩士學位。法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800多名,碩士研究生20名。法學院的宗旨是:"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法學專業:本科,學制四年。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仲裁機關和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開設課程有: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國際法、國際私法、經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法制史、知識產權法、商法、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國際經濟法學、刑事訴訟法等。
8.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這一問題已存在很久,想解決該怎麼辦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不同地區人口受教育的水平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尤其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勻,這一問題確實已經存在了很久,那麼如果要想解決這些問題該怎麼辦呢?
三、提高對當地的教育資源投入
充足的教育資源對每哥學校以及每一個教育機構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像一些偏遠的地區,他們就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支撐起教育的發展,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所以這種狀況就很容易導致教育的區域非均衡發展,盡管政府這些年來一直都在進行政策上的調節,但是一時半會兒也得不到明顯的改善,所以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投入,讓部分地區的教育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改善。
9. 煙台市有多少個初中這些地方都在什麼地方哪個學校教育質量好
初中有的是…具體多少不知道…(1,2,3,不錯,高中初中都有)4(幸福),5又稱華僑(市裡),6(鄉下),7(白石路),9(文化宮),10(煙台山),12又稱雙語(市裡),13(三站附近)14(西郊),祥和,福安( 幸福)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詳細在哪也不了解,傳說 祥和很強,123中本身名聲就很好,其實初中只要好好學在哪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