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浦縣的經濟條件怎麼樣
先說曾經,因為合浦有過輝煌的過去,許多合浦人都以之為驕傲,久久不能忘懷!
合浦縣是廣西經濟較發達的縣(市)之一,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發展不斷加快,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九十年代初,合浦名列廣西農村經濟十強縣榜首,躋身「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最高的百強縣」,並被評為「全國農業百強縣」。2001 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50.2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0.96 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 13.89 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 15.35 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5439 元;地方財政收入 1.65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381 元。
再說合浦的支柱產業:
一是發展漁業經濟。合浦三面環海,合浦海區海水比重范圍1.0105~1.020,水質優良,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准,無「三廢」污染,浮游生物豐富,天然餌料充足,是各種經濟魚類、貝類、蝦蟹類、藻類的良好棲息和繁殖場所。全縣水產生物資源豐富,海洋經濟魚類達500多種,不僅有海洋珍稀動物儒艮和馳名中外的合浦珍珠,還盛產對蝦、青蟹、文蛤、近江牡蠣、方格星蟲、竹蟶、櫛江珧、大獺蛤、藻類和多種經濟魚類。此外,還有「四大家魚」、羅非魚、鯉、鯽、烏鱧、鬍子鯰、合浦毛蟹等淡水經濟魚類100多種。另外,廣西較大河流———南流江的出海口就在合浦。全縣淡水水域總面積達26.1萬畝,其中縣境內江河總水面達9萬畝,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31座,水庫總面積7.2萬畝,淡水資源豐富。這些資源為合浦漁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是發展農業。可以說,合浦的農業在全區來說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合浦有平坦的土地,而且土地肥沃,很適合種植水稻、甘蔗等經濟作物。所以,也是提升合浦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現今沿海鄉鎮的水田已經大多改為對蝦,青蟹養殖場,發展了海水養殖業,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破壞。
三發展合浦的旅遊業。北海的旅遊業在全區來說是比較旺盛的,合浦星島湖;紅樹林、合浦古墓群、東波亭等,但這些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四是引導和發展煙花爆竹業。煙花爆竹十合浦工業的最大亮點,歷來是合浦發展的支柱產業,為合浦縣的財政收入做出了很大貢獻。
最後說眼下:
近幾年來,合浦縣由原來的廣西十強縣之首淪為現在的貪困縣。
1984年,北海市被列為沿海開放城市。作為原合浦縣的一個鎮,基礎薄弱,腹地小,人口少;1987年,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市管縣開始,也是全廣西被市管吸血最厲害的,原因是北海只管唯一的一個縣;1995年,北海市把合浦縣財稅大鎮-沿海三鎮劃出,財稅任務也不減合浦的,而且每年遞增。自1987年北海市管轄合浦以後,合浦經濟實力逐年下降。國家、自治區劃給整個北海(包括合浦)的資金、項目都沒有放到合浦一個,全部為了一個行政造市的完美,而犧牲了一個全國、全廣西的強縣。而如今的北海卻起不了廣西排頭的作用,更苦了合浦,合浦現在發工資都成了最大的問題。(北海人看到這一節無需惱怒,雖然合浦經濟落後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腐敗、措施失當等,但北海在經濟的剝奪和缺少扶持這方面難辭其咎,三區一縣真正忽略的是合浦縣,在這方面北海政府應該反省)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合浦雖然官家經濟不行,但是那的人還是挺有錢的,生活都不差到哪裡去。我走了廣西十多個縣,在縣城規劃,建設,市容市貌方面能和合浦相提並論的不多,只有北流市,岑溪市兩處,至於浦北、靈山、博白、容縣、蒼梧、是無法比的,更不用說田東、田陽、大新、天等諸縣了。來合浦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是個貧困縣,我的一位朋友曾驚呼:規劃那麼好,那麼漂亮的縣城,怎麼會發不出工資。或許,其原因是很多,上面稍有論及,這里不想說,也不屑說!
有空來合浦看看吧,合浦人民歡迎你,合浦的海鮮比北海的便宜,新鮮!歡迎投資!
跟北京比是螞蟻比大象,合浦人去北京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咯!
2. 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周屋礦區高嶺土礦詳查
(1)概況
勘查區位於合浦縣城北東66°方向,直距約28千米處的周屋—高犁頭一帶,為合浦縣常樂鎮管轄,面積3.27平方千米。勘查工作區南西側都有國道通過,工作區與這些主幹道之間有簡易公路相通。礦區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溫濕多雨,雨量充沛。
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廣西第三地質隊承擔開展了勘查工作,工作程度為詳查,勘查礦種為高嶺土,勘查資金328萬元。
(2)成果描述
圈出高嶺土礦體1個,高嶺土主礦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延展面積約2.67平方千米。礦體最大長度約2552米,最大寬度約784米,最小寬度約417米,平均寬度為583米。礦體厚度自2.00~22.70米,平均5.94米。礦石類型屬砂質高嶺土。礦石礦物成分較簡單,以石英(30%~48%),高嶺石(20%~35%),雲母類礦物(14%~35%)為主,殘余長石(1%~5%)次之。微量礦物(<1%)有水雲母、電氣石、褐鐵礦及鈦鐵礦、金紅石及白鈦石、鋯石、軟錳礦及硬錳礦、沸石等。
全礦區探獲高嶺土礦石總量1352.66萬噸,淘洗精礦量517.32萬噸,其中,(332)資源量838.91萬噸,淘洗精礦量316.43萬噸;(333)資源量513.75萬噸,淘洗精礦量200.89萬噸。此外,探獲伴生礦產石英砂(玻璃用)總礦物量647.24萬噸。其中,新增高嶺土礦石(333及以上)資源量952.66萬噸。資源儲量已備案。
3. 合浦景色的作文,只要說一點合浦的一些景點的特點就行了,急急急!!!
合浦歷史悠久、山清水秀、資源豐富、物產眾多,是著名的南珠之鄉,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區」的美稱。
合浦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合浦屬百越之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合浦郡合浦縣。1987年,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1988年3月列入沿海經濟開發區、對外開放縣。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380平方公里,轄16個鎮(鄉),272個村(居)委會,人口93萬。
作為沿海經濟開發區的合浦,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桂東南沿海,東鄰廣東廉江市,西交欽州,北依靈山,南臨北部灣,是大西南進出口———北海市的門戶和通道。水、陸、空交通便捷,有欽(州)北(海)鐵路、重(慶)、湛(江)高速公路、325、209國道和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過境;縣城距北海機場和港口碼頭20多公里,境內有沙田、官井等港口。
合浦自然條件優越。年均氣溫22.4℃,年均降雨量1663毫米;屬過渡熱帶平原地區,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縣92%的面積為平原、台地和低丘陵,耕地面積5.65萬公頃,有林面積10.8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3.75%,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縣有大小河流22條,水庫31座。全縣海域遼闊,有9個鄉鎮沿海,海岸線307公里,0—10米等深海域2.93萬公頃,海灘塗2.7萬公頃;盛產珍珠、對蝦、文蛤、牡蠣、青蟹、方格星蟲(沙蟲)等,有海洋經濟魚類500多種。合浦是全國20個重點漁業縣之一。
合浦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現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有:高嶺土、石灰石、石膏礦、花崗岩、鈦鐵礦、金礦、硫鐵礦、黃鐵礦、重晶石、火山灰、釉泥等30多種,礦產集中連片。旅遊資源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士閣、古漢墓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坡亭、海角亭、惠愛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塔等68處文物古跡;自然景觀主要有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省級旅遊度假區南國星島湖,以及曲樟山水田園風光帶等。
合浦物產眾多。工業產品主要有煙花炮竹、糖、鹽、罐頭食品、建材、角雕工藝品等。農產品主要有水稻、玉米、甘蔗、花生、蠶桑、黃紅麻等;盛產荔枝、龍眼、香蕉、柑桔等水果,其中香山雞嘴荔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畜禽產品主要有牛、羊、豬、三鳥等,其中合浦鵝以產肝性能優異著名,獲全國農產品博覽會金獎。
合浦基礎設施完善,供水、供電充分保障,電信暢通無阻。縣城日產10萬噸凈化水廠已完成工程量95%以上,竣工在即;全縣有大型變送電站4個,總容量可達10萬千瓦,供電可靠率99%以上;實現了城鄉電話一體化,村村通電話,固定電話總交換容量達97000戶,全縣16個鎮(鄉)都有移動通信的基站,信號覆蓋全縣
4. 六硍鎮的自然資源
六硍鎮自然資源豐富。鎮境地處六萬山區,鎮政府駐地是小丘陵,南北狹長,自東向西傾斜。境內的山峰葵扇頂,海拔1118米,是全縣最高峰。主要河流有橫嶺河、大江口河,境內流程分別是13公里和6公里,還有六秀、大能、民生、垌心山溪小河。年均溫度18~20℃,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旱災、霜凍和風災等。解放前,境內森林茂密,野生動植物豐富,老虎等猛獸時常出沒。據民國《合浦縣志》記載,清光緒六年(1880年),橫嶺虎患,連續17年,遭咬者300餘人。解放後,原有的森林植被被破壞,老虎等已經絕跡,其他野獸也較少。
全鎮總面積225.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萬畝,水田面積1.8萬畝,有林面積21萬畝。
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鉛、鋅等含量最高,坐落於鎮內的浦北鉛鋅礦有限責任公司年產鉛、鋅各種礦產約5700萬噸。經濟林發展迅速。
盛產木材、八角、玉桂,其中八角林面積已達10萬畝,年產鮮八角約5000噸,已注冊的浦北縣綠萬山香料有限公司的大紅八角遠銷東南亞及國內各大中城市,六硍鎮成為名副基實的八角之鄉。另外,酸梅、竹筍、茶葉、松脂等發展也較快.
——木薯基地:重點布局在樂民、寨圩、福旺、六硍、官垌、平睦等鎮;——速生桉基地:重點布局在安石、小江、龍門、福旺、寨圩、六硍、平睦、官垌等鎮;——八角基地:重點布局在六硍、平睦、官垌等鎮;
——「官垌魚」基地:重點布局在官垌、六硍、平睦等鎮;
5. 自然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全國地勢第二階梯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大氣環流的作用下,形成熱量豐富,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夏長冬短,四季宜耕,但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為 23.76 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2.47%。東西最大跨距約 771 千米,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陽島)約 634 千米。
(一)地質地貌
1. 地質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瀕太平洋構造帶與古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的結合部位,南嶺構造帶的中西段。在漫長的地質時代中,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形成沉積地層齊全、岩漿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質特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發展歷史可上溯到距今 16.7 億年前的中元古代,歷經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乃至近代。
廣西壯族自治區出露的岩石有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三大類。沉積岩分布最廣,遍及全自治區各縣(市、區),其中以碳酸鹽岩為主,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和桂西北,構成全國乃至世界上典型的岩溶地區之一,面積佔全自治區的 88.00%。沉積岩在特定的沉積條件下,往往形成各種沉積礦產,某些質純的沉積岩本身就是非金屬礦產。岩漿岩也分布較廣泛,主要位於桂東南、桂東北和桂北,面積佔全自治區的 9.03%;形成時代多,有喜馬拉雅期、燕山期、華力西-印支期、加里東期、四堡-雪峰期,岩類齊全。岩漿活動有利於成礦和礦質富集。變質岩僅見於桂北及桂東南局部地域,岩石種類簡單,變質作用程度低,形成礦產較少,面積佔全自治區的 2.97%。
在地球內部地質營力作用下,地殼及其岩石發生以褶皺和斷裂為主的各種構造形變,形成隆起、凹陷及內陸盆地 3 種構造型式。褶皺和斷裂非常發育,主要斷裂或斷裂帶共 21 條,北偏東向、東北向和西北向斷裂構成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構造的基本框架。廣西壯族自治區自古以來發生過構造運動共 19 次,主要的有四堡運動、廣西運動、東吳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屬造陸運動或褶皺運動。
地震活動的時間分布呈現周期性的起伏變化,顯示相對平靜和顯著活躍相互交替的特點。一個地震活動周期為 360 ~ 400 年,其中,平靜期為 160 ~ 200 年,活躍期約為 200 年。從 19世紀 50 年代以來地震資料看,4.75 級以上的地震平均約 5 年發生一次,但時間分布很不均勻,有時數十年一次,有時則連年發生。
在目前地震活動周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及其相鄰省份有兩個主要中強地震區域,即平果—樂業—雲南省富寧和靈山—容縣—廣東省廉江,約 69% 的 5 級以上地震和所有 6 級以上地震發生在這兩個區域,現代儀器記錄的微震也多在這兩個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震分布是由其特殊的地質構造決定的,尤其與活動性斷裂的分布有著內在聯系。自治區的活動性斷裂有北東向、北西向、北北東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西向 6組,其中以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為主,構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活動性斷裂的「X」形格架。北東向斷裂主要分布於桂東南,北西向斷裂分布於桂西北,這兩組斷裂活動導致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一系列中強以上地震發生。近代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強以上地震主要發生在桂東南和桂西北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地震活動的另一特點是小地震頻度較高,中強以上地震較少,震源深度較淺,因此,地表破壞烈度相對較高,這種小震級高烈度的地震現象以河池市較為典型。
2. 地貌
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體呈現出山地多、平原少的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如下: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有貓兒山、越城嶺、海洋山、都龐嶺、萌渚嶺,海拔一般為 1500 ~ 1800 米,2000 米上下的山峰也不少。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西部為桂西岩溶高原,海拔為 1000 米左右,高原之上有六韶山。西北部為金鍾山、岑王老山、青龍山、東風嶺,組成雲貴高原的南緣,海拔為 1000 ~ 1500米。北部分布著鳳凰山、九萬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海拔為 1500 米左右。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海拔多為 200 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因受中部弧形山脈(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都陽山、大明山、蓮花山)的分隔,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區、武鳴縣、南寧市區、玉林市區、荔浦縣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 4 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 800 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 23.50%;海拔為 400 ~ 800 米的低山次之,占總面積的 15.90%。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為 2141 米,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海拔為 200 ~ 400 米)。丘陵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 10.30%,以高丘陵居多,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原分布零散,規模不大。海拔為 200 米以下的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 26.90%。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兩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 63000 公頃 。
(5)喀斯特地貌廣布,類型眾多。廣西壯族自治區有著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佔全自治區總面積的 37.80%,集中連片,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其岩溶地貌類型有峰叢窪地、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峰叢窪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峰林谷地主要分布在桂東北和桂西南,孤峰平原主要分布在桂中及桂東南。
(二)氣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低緯度地區,四周多山,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南臨熱帶海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各地年平均氣溫 16.50℃~ 23.10℃,等溫線基本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北向南遞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各地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 33.70℃~ 42.20℃,歷年最低氣溫為 -8.40℃~ 2.90℃。日平均氣溫≥ 10℃積溫為 5000℃~ 8000℃,持續日數 240 ~ 330 天,是全國積溫最高省份之一。無霜期長達 280 ~ 360 天,南部有些地方終年無霜。按平均氣溫< 10℃為冬季、> 22℃為夏季、10℃~ 22℃為春季的標准劃分,梧州市、武宣縣、來賓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百色市一線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冬季長 1 ~ 3 個月,此線以南,冬季長不足 1 個月,豐富的熱量資源,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多熟製作物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均在 1080 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區為 1200 ~ 2000 毫米,是全國平均降水量 630 毫米的 1 倍多,降水最多的東興市可達2840 毫米,降水最少的田陽縣也有 1086 毫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在地域分布上以北部、南部、東部多,中部、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迎風坡多,背風坡少。在季節分配上由於受冬、夏季風的交替影響,季節分配不均,干濕季分明,雨熱同季,屬濕潤和半濕潤氣候。4 ~ 9 月為雨季,其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 70% ~ 85%,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 月~次年 3 月為乾季,降水量僅佔全年降水量的 15% ~ 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各地年平均日照時數 1200 ~ 2200 小時,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南、北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是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 355 ~ 698 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 30% ~ 40%;冬季為185 ~ 380 小時,僅佔全年日照時數的 14% ~ 20%。
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災害頻繁,經常受到乾旱、洪澇、低溫冷害、大風、冰雹、熱帶氣旋和雷電的危害,其中以旱澇最突出。按乾旱發生的季節劃分,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但主要是春旱和秋旱。春旱的地域差異十分明顯,出現頻率由桂東北向桂西南逐漸增大。秋旱的地域差異也很明顯,出現頻率由桂西南向桂東北逐漸增大。造成洪澇災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出現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的暴雨往往是造成洪澇的主要原因(圖 1-2 ~圖 1-6)。
圖1-2 廣西壯族自治區年平均氣溫分布示意圖
圖 1-3 廣西壯族自治區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
圖 1-4 廣西壯族自治區年日照時數分布示意圖
圖 1-5 廣西壯族自治區年蒸發量分布示意圖
圖 1-6 廣西壯族自治區年無霜期分布示意圖
(三)土壤
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壤的成土母質主要有砂岩、頁岩、礫岩、石灰岩、花崗岩、紫色岩等的風化物以及少量第四紀紅土、沖積物、沉積物等。其中,砂頁岩類(包括砂、礫、頁岩)風化物佔56.15%,各地均有分布;石灰岩風化物占 13.23%,主要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和桂東北的岩溶地區;花崗岩風化物占 11.77%,主要分布於桂東南、桂東北及南寧盆地北部昆侖關一帶;紫色岩風化物占 5.31%;第四紀紅土母質占 5.28%;其餘為沖積物、沉積物、硅質岩風化物。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豐富。山谷、平原區多為沖積土和第四紀紅土發育的水稻土,主要的土種有潮沙泥田、黃泥田等;山間谷地沖田、低窪垌田多為各種冷浸田;丘陵區的山坡多為由地帶性土壤發育而成的各種梯田、旱田和旱坡地,主要土種有壤土田、泥肉田、紫泥田、紅壤土等;濱海區為海濱沙土田(地)和咸酸田;岩溶石山區為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泥土、石灰泥田、黑泥田、鴨屎田。在這些土壤中,以壤土田、泥肉田、潮沙泥田的生產性能較好,有機質較豐富,一般達 2% ~ 3%,土壤肥沃,產量也較高;各種冷浸田,水溫低,土性冷,酸性;桂東北、桂中及桂西南大部分岩溶區的各種石灰性土,質地土壤黏重,通透性差,耕性不良,有機質含量低,有效磷、鉀養分也較缺,易旱易澇;咸酸田含硫酸鹽類致酸物質多,土壤酸性強,有毒物質多。桂西北、桂中和桂西南的大部分岩溶區、高寒山區以及濱海地區土質較差,耕作也比較粗放,農作物產量較低。桂東和桂南以及右江河谷平原土質好,農業生產水平高,農作物產量也較高。
由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域廣闊、氣候多異、地貌復雜,土壤形成受地形、生物、氣候因素及成土母質等因素影響,地帶性差異明顯,因此,可將其土壤劃分為地帶性土壤(顯域性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隱域性土壤)兩大類。地帶性土壤有紅壤、赤紅壤和磚紅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是石炭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分布規律如下:
(1)緯向地帶性分布:在水平分布上,大約以北緯 23°30′為分界,以北地區大致為紅壤分布帶,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林紅壤;以南至沿海地區為赤紅壤分布帶,主要為亞熱帶季雨林赤紅壤和磚紅壤;在南部沿海地區還有少量磚紅壤分布。紅壤受富鐵鋁化成土過程的影響,呈酸性,養分含量較少,但土層較厚,有機質量則因植被覆蓋度不同而異,覆蓋率高的有機質含量可達 3% ~ 5%,反之,可少於 1%;赤紅壤和磚紅壤受富鐵鋁化成土過程的影響更大,風化程度比紅壤更徹底,養分含量更少,土壤黏重瘠瘦。
(2)垂直分布:在垂直分布上,自低至高依次為磚紅壤、赤紅壤、紅壤、山地紅黃壤,山地草甸土或山地矮林草甸土。山地紅壤的植被主要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風化度較赤紅壤和磚紅壤低,土壤養分較多,但土層淺薄。
黃壤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垂直帶譜性土壤,多分布在海拔 700 米以上。不同的基帶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帶譜,北部地區主要由紅壤—黃紅壤—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草甸土構成,南部地區主要由赤紅壤—紅壤—黃壤—山地草甸土、粗骨土構成垂直帶譜。桂西氣候比較乾燥,干濕季節明顯,土壤垂直分布一般比東部高,例如西部的基帶土壤為紅壤,分布高度可達海拔 1300 米,其山地黃壤的分布下限也由東部的海拔 1400 米上升到 1850 米,並且一般不出現山地黃棕壤。
(3)非地帶性土壤(隱域性土壤)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中,水稻土面積最大,廣泛分布於沖積平原、沿海圍田、山地丘陵寬谷、山澗盆地垌田及丘陵坡地梯田和窄谷沖田等,其中,桂東南多於桂西北,例如,玉林市、梧州市、南寧市、桂林市等地的水稻土佔耕地的比例較大,均在 75% 左右,而百色市、河池市兩地的水稻土佔耕地的比例較小,分別為 42% 和 46%。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發育於碳酸鹽岩類風化物,由於各地氣候及成土時間的不同而有差異,主要種類有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等。紫色土則發育於紫色砂岩和紫色砂頁岩上,分布零星,面積不大。
(四)自然資源
1.水資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低緯度區域,降雨量比較充沛,河流發育,水資源豐富,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系,其中,集雨面積在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986 條,總長度約 34000 千米,河網密度 0.14 千米 / 平方千米 ,分屬珠江、長江、桂南沿海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大水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流域面積為202424 平方千米,佔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 85.20%,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 44.40%,其中,集雨面積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833 條,主幹流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自西北折東橫貫全境,發源於雲南省曲靖市馬雄山,初稱南盤江,經紅水河段、黔江河段、潯江河段及西江河段,從梧州市出境經廣東省入南海,全長 1239 千米。其中,紅水河段 658 千米,河流比降大,灘多水急,水能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水電資源的「富礦」;而西江在廣西境內的主要支流有鬱江、柳江和桂江,其中以鬱江為最大支流。長江水系分布於桂東北,流域面積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 3.50%,集雨面積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30 條,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內的主要河流有湘江和資江,屬洞庭湖水繫上游,經湖南匯入長江,其中,湘江在興安縣附近通過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桂南沿海獨流入海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流江、欽江、防城河、茅嶺江、北侖河等,流域面積 22900 平方千米,佔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 9.70%,其中,最大河流為南流江,南流江、欽江、北侖河等均注入北部灣。粵西沿海諸河主流九州江發源於陸川縣,經文地流入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 2300 平方千米,佔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 0.97%,諸河有流程短、坡度陡的特點。那坡縣境內的百都河屬越南紅河水系,經越南紅河注入北部灣,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的流域面積佔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 0.60%。廣西壯族自治區喀斯特地下河眾多,有 433 條,其中長度超過 10 千米的有248 條,坡心河、地蘇河等均自形成地下河水系。2007 年,全區年徑流量 1221.20 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 2133 萬千瓦。
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與廣東省英羅港接壤;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其大陸海岸線約 1500 千米,島嶼岸線 461 千米。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壯族自治區近海灘塗廣大,面積達 1005 平方千米。0 ~ 20 米淺海廣闊,面積達 6488 平方千米。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 129300 平方千米,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 2°,水深一般為 20 ~ 50 米,最深不超過 90 米。廣西壯族自治區沿海有 697 個島嶼,總面積約 66.90 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 24.70 平方千米。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形特點大致呈西北高、東南低,四周為山地環繞的盆地,加上充足的降水形成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創造了良好的地下水貯存條件。全區的地下水資源總量約為 391.60億立方米,可開采量 248.70 億立方米,其中,碳酸鹽岩岩溶水佔地下水資源總量的 61.50%,基岩裂隙水占 36.40%,鬆散岩類孔隙水占 1.40%。
2.生物資源
1)植物資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是各種植物和陸棲動物分布最集中的區域。自北至南分布著 3 個植被帶,即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亞熱帶常綠季雨林帶、北熱帶季節性林帶,以熱帶和熱帶—亞熱帶成分為主,特有樹種較多,在分布上存在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差異。植被的緯度地帶性變化,自南至北依次為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典型常綠闊葉林。植被的經度、緯度地帶性變化受雨量的東西變化的影響,東部為濕潤常綠闊葉林,而西部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在暖性針葉林中也存在著東部濕潤區為馬尾松林,而西部半濕潤區為細葉雲南松所替代。植被的垂直地帶性變化,自低到高,在南部山地為季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山頂矮林,在桂中山地為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山頂矮林,在桂北山地為典型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山頂矮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植被的主要特徵表現在植被的次生性質上,大部分地方已不存在原生植被,次生植被主要有灌草叢、灌叢、藤刺灌叢、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等。據統計,天然植被有 5 個植被型組(闊葉林、針葉林、竹林、灌叢、草叢)、14 個植被型、301 個群系。14 個植被型是暖性針葉林、熱性針葉林、暖性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季雨林、次生季雨林、紅樹林、暖性竹林、熱性竹林、暖性灌叢、熱性灌叢、禾草草叢、蕨類草叢。暖性針葉林由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後演變而來,是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較大的森林類型。
根據 2000 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資源年度清查統計資料,全自治區現有森林面積9819100 公頃,森林覆蓋率為 41.49%,有各種動物、植物自然保護區 59 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處),總面積1646400公頃,有林面積752000公頃,兩者分別占自治區總面積的7.00%和 3.20%。到 1992 年底,野生植物物種和珍稀種類,確認有維管束植物 288 科、1717 屬、8354 種,僅次於雲南省和四川省,居全國前列。在各類植物中,按用途分,具有開發價值的野生水果 120多種,野生葯用植物 2426 種,野生澱粉植物 109 種,野生化工原料植物 210 種,野生纖維植物400 多種,野生芳香植物 156 種,栽培的果樹約 700 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 37 種,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61 種,主要分布在 3 處,以弄崗自然保護區及十萬大山為中心的桂西南地區、以大瑤山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的桂中地區以及以花坪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的桂北、桂東北地區。銀杉被稱為「活化石」,是一種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樹種,世界上僅存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花坪林區、大瑤山林區以及重慶金佛山。
2)動物資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野生脊椎動物資源豐富,動物種類多,共發現野生陸棲脊椎動物 929 種(含亞種),約佔全國總數的 43.30%,海洋及淡水的魚類 700 多種,佔全國總數的 30.00% 以上。在這些動物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物種有 150 個,約佔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的 44.50%。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26 種,佔全國的 26.80%;二級保護的有 124 種,佔全國的 51.70%。此外,屬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保護的動物有 82 種,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的動物有 18 種。在獸類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10 種,二級保護的有 16 種(其中,靈長類動物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6 種,二級保護的有 3 種);鳥類資源的品種數約佔全國總數的 45.00%,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9 種,二級保護的有 78 種;爬行、兩棲類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4 種,屬二級保護的有14 種;野生魚類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3 種,二級保護的有 16 種。此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寬闊的灘塗和淺海地帶還生長著大量浮游生物、潮間帶生物和底棲生物。
3.北部灣水產資源
北部灣屬高生物量海域,是我國著名漁場之一,有魚類 500 多種、蝦類 200 多種、頭足類50 多種、蟹類 20 多種,此外還有種類繁多的貝類和其他海產動物及藻類等。廣西壯族自治區沿海地區是北部灣的重要漁區,其淺海面積廣闊,水質肥美,海洋生物資源豐富。以大風江口為界,東邊淺海底質平坦,除了潿洲島與北海間有分散岩礁外,其餘大部分為沙質和沙泥質海底;以西多屬泥質和沙泥質。良好的底質條件加上適宜的水溫和入海河流攜帶大量的有機物及營養鹽類,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養料,這些浮游生物是魚蝦的主要餌料。淺海有主要經濟魚類 50 多種,資源量約 6900 噸;主要經濟蝦類 10 多種,資源量約 8000 噸;主要經濟貝類有珍珠貝、日月貝、牡蠣、文蛤、毛蚶、櫛江珧等,資源量約 38000 噸;主要經濟蟹類有青蟹、梭子蟹等;主要藻類有江蘺、馬尾藻等。沿海珍珠以馬氏珍珠為主,著名南珠分布在北海營盤海域,及防城珍珠港、欽州三娘灣一帶。潿洲島、斜陽島附近海域產鮑魚。
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有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合浦營盤港—英羅港儒艮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自然保護區和自治區級潿洲島鳥類自然保護區等。潿洲島珊瑚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唯一的珊瑚礁資源,也是北部灣沿岸珊瑚生長的北界,有 21 屬、45 種珊瑚,資源寶貴。
4.旅遊資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旅遊資源豐富,品位高、分布廣,洞穴眾多且景觀優美,素有「無山不洞,無洞不奇」之稱;區域內峰林發育完美,是熱帶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據統計,溶洞約有 10 萬個,在這些瑰麗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筍、石幔、石柱、石花、石蓮、石林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而石灰岩峰林在桂東北、桂中、桂東南、桂西等地也隨處可見;海拔高於 1500 米的山峰有數十座,山地景觀氣勢磅礴,山體雄偉,林木蔥郁,景色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適於科學考察、遠足攀登;位於中越交界的歸春河上游的德天瀑布聞名遐邇,其瀑面寬超過 100 米,高約 80 米,呈三疊狀飛瀉而下,水聲轟鳴,勢若奔馬,非常壯觀。其他著名的瀑布還有資源縣的寶鼎瀑布、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冷水瀑布、靖西縣的三疊嶺瀑布、龍州縣的響水瀑布、上思縣的應天府瀑布等。在八桂大地上,泉流眾多,分布廣泛,冷、熱、溫、沸四泉均有;海岸線長達 1595 千米,島嶼眾多,海水清澈,沙灘潔凈平緩,濱海風光十分誘人,沿海城市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主要的濱海旅遊景點有國家4A級北海銀灘旅遊度假區、北海海底世界、山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七十二涇」風景旅遊區、麻藍島海洋生態旅遊度假區、金灘京族風情旅遊度假區、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合浦南國星島湖旅遊度假區、廉州城歷史文化及古跡旅遊區以及潿洲島、斜陽島旅遊區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悠久,古人類、古建築、古文化遺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爭紀念遺址眾多;同時,也是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成為自治區觀光旅遊業的一大特色。特別是近年來,注重對以桂林山水和百色大石圍天坑群等喀斯特地貌景觀為代表的自然風光,以北海銀灘、欽州三娘灣和防城港金灘為代表的濱海情韻,以大新德天跨國大瀑布和憑祥友誼關為代表的中越邊關覽勝,以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為代表的民俗風情,以及以興安靈渠、寧明花山壁畫、劉三姐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風采和紅色旅遊這 6 種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色旅遊的開發,充分發揮廣西壯族自治區旅遊資源優勢,加快旅遊業的發展步伐。
6. 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松聯礦區高嶺土詳查、金礦普查
(1)概況
勘查區位於合浦縣城北東75°方向,直距30千米處的周低馬—松聯一帶,為合浦縣常樂鎮管轄,面積7.17平方千米。國道209從勘查工作區西側通過,國道325及湛渝高速公路從南側通過,交通較為便利。礦區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溫濕多雨,雨量充沛。
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廣西第三地質隊承擔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和工作程度為高嶺土詳查、金礦普查,勘查資金466萬元。
(2)成果描述
圈出高嶺土礦體2個,金礦體8個。高嶺土主礦體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延展面積約4.39平方千米。主礦體最大長度約3390米,最大寬度約1870米,最小寬度約540米,平均寬度為1200米。礦體厚度自2.00~18.90米,平均7.40米。礦石類型屬砂質高嶺土。礦石礦物成分較簡單,以石英(一般55%),高嶺石(16%)為主,雲母類礦物(12%)和殘余長石(15%)次之。微量礦物(<1%)有褐鐵礦及赤鐵礦、電氣石、磁鐵礦、鈦鐵礦、軟錳礦、硬錳礦、金紅石及鋯石等。
共探獲礦石總量3176.66萬噸,淘洗精礦量為1157.56萬噸,其中,(332)資源量1773.34萬噸,淘洗精礦量639.37萬噸;(333)資源量為1403.32萬噸,淘洗精礦量518.19萬噸。伴生礦產石英砂(玻璃用)總礦物量1444.24萬噸。資源量已備案。其中,新增高嶺土礦石(333及以上)資源量2726.66萬噸,岩金(333及以上)金屬量0.09179噸。
7. 廣西合浦有什麼旅遊景點嗎
合浦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口永安大士閣和古墓葬群以及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塔、東坡亭、海角亭子、惠愛橋、東山寺、魁星樓、抗日名將陳銘樞故居、陳銘樞故鄉璋嘉陳氏宗祠等77個文物古跡。此外,還有國家級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自治區級旅遊度假區——南國星島湖,該湖面積6660多公頃,有大小島嶼1026個,風光秀麗。1996年月,中央電視台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外景拍攝基地「水滸城」在此建成並投入使用,增加了該旅遊區的景點設施。它與北海銀灘相輝映,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 此外,還有山清水秀的南國瑤池——曲樟六湖水庫,南珠森林公園,清水江水庫等自然風景區。
8. 世界最有用的自然保護區
我國的典型自然保護區
湖南省瀏陽市沙市文光中學 顏開桂
中國之大,范圍之廣,奇花異草珍稀動物之多令世人刮目相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觀念的更新,環保意識的加強,我國出現了眾多的自然保護區,現略談如下:
一、我國第一個內陸荒漠自然保護區——博格達自然保護區
該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由天池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區兩部分組成。自上而下有冰雪帶、高山植被帶、森林帶、草原帶、荒漠草原及荒漠,組成了一個乾旱區荒漠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參加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的內陸荒漠地區的自然保護區。
二、我國最大高寒草原及濕地保護區——三江源保護區
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源保護區位於藏北高原。藏北高原藏語稱「羌塘」或「章塘」,意為北方高地。它大致位於昆侖山和雅魯藏布江谷地之間。東西長2000千米,南北寬700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5000米。高原上生物資源豐富。它是我國面積最大、地勢最高的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的核心,也是我國最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三、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四川卧龍自然保護區
卧龍自然保護區,是大熊貓的主要產地,它位於岷江上游四川汶川縣境內,面積20萬平方千米,海拔1150米~6250米之間。現已被列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成為大熊貓研究中心。
四、有「童話世界」之譽的自然保護區——四川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南坪縣境內,是岷山山脈中一條縱深40餘千米的山溝谷地,因周圍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溝中有雪峰十座,插入雲霄;有108個形狀各異的湖泊;有多處氣勢壯觀的瀑布;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有上百種珍稀動植物。入秋後滿山紅葉倒映於碧水之中,山光水色,五彩繽紛,景物特異。九寨溝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
五、我國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園——貢嘎山東坡的海螺溝
海螺溝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景色中最為壯觀的是位於冰川上部的大冰瀑布。這個寬1100米,落差1080米,由無數巨大冰塊組成的瀑布,僅次於落差1100米的加拿大國家冰川公園的冰瀑布,而名列世界第二。在距離冰川幾千米的地方,有多處的溫泉、熱泉和沸泉。沸泉水溫高達90℃,可以沏茶和煮雞蛋。除此之外,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也是公園的一絕。黛綠色的密林里,蘊藏著250多種從亞熱帶到寒帶的野生植物;還棲息著40多種動物,其中有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小熊貓、白唇鹿等28種。這里一年四季可以旅遊,最佳是春秋兩季。
六、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
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坐落在阿爾金山中段的郁漫塔格山與昆侖山、海拔約為4000米的高山盆地間,佔地4 5萬平方千米。保護區面積超過了我國現有的100多個自然保護區的總和(除三江源保護區外),比台灣省還要大1萬平方千米。這里生長著數十種稀疏、低矮但廣為分布的莎草科、禾本科、豆科牧草。眾多的野生動物中,最珍貴、最具有地域特色,數量又占優勢的是野驢和藏羚。由於交通不便,以及高寒缺氧。淡水少,物資供應困難,所以人跡罕至,因而是我國少有的高原生態系統保存相當完好的地區。
七、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草地類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草原
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錫林浩特市境內,這里是歐亞大陸中溫帶典型草原保存較好的地區,是典型草原的代表。1987年被批准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網,成為舉世矚目的一塊綠色寶地。
八、珍奇動植物的故鄉——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的白頭山附近地區,總面積20餘萬公頃,是我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有植物130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300餘種,其中珍稀植物有紅松、長白落葉松;有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東北虎,梅花鹿,紫貂等。
九、我國最大的蛇類自然保護區——蛇島
蛇島位於遼寧省旅順口西湖嘴的渤海中。全島略呈菱形,長1700米,寬700米,面積0.62平方千米。系蝮蛇棲息地,無人定居。島內管牙類毒蛇甚多,卵胎生一次產仔蛇4至14條,每年遞增8%,蝮蛇為珍貴動物,蛇膽、蛇蛻、蛇皮、蛇肉均可制葯。
十、我國最年輕的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位於古老黃河入海口,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7°40′~38°10′、東徑118°41′~119°16′之間,總面積15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300平方千米。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光照充足,是國家級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黃河每年攜帶大量泥沙入海,使黃河三角洲以每年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灣推進,濕地資源和生物資源十分豐富。這片共和國年輕的土地,灘塗遼闊,且少污染,少人跡,是我國最完整的濕地生態保護區,也是珍稀、瀕危鳥類的樂園。
十一、我國第一個鳥類自然保護區——北戴河
我國第一個鳥類自然保護區,建立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總面積1.5平方千米。這里鳥類資源豐富,有覆蓋面積達60%以上的森林和廣闊的沿海灘塗,又地處候鳥遷徙的路線上,因而為候鳥停留、覓食、棲息提供了極好的自然環境。據統計,這里已知鳥類405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鳥類86種。每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觀鳥的最佳季節,吸引大批中外學者和遊客前來觀光游覽。
十二、「綠色寶庫」——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舉世聞名的神農架,坐落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嶺之中,總面積3250平方千米。這里植物種類繁多,有「綠色寶庫」之稱。尤其是中草葯資源非常豐富,種類達1300種,有「葯房」之稱,廣闊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這里的野生動物多達570餘種。因此,享有「天然動物園」的美名。
十三、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於1956年,面積1200公頃。位於廣東省高要縣,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是我國南方的一個自然資源寶庫。自然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2000多種,其中有經濟林木300多種,葯用植物900多種,油科和纖維植物各100多種,澱粉植物400多種,草原料植物60多種,野生水果約30多種。保護區內保存有400多年歷史的270公頃自然林,是世界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亞熱帶季風性常綠闊葉林。
十四、我國第一個熱帶森林公園——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
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海南省西南部的樂東縣境內,總面積470平方千米,是我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雨林,也是我國第一個熱帶國家森林公園。尖峰嶺海拔1412米,山勢巍峨峻拔,林中古木參天,茂密幽靜,風景秀麗,資源豐富。這里每年向國家提供大量葯材,並有多種出口。林區珍禽異獸繁多,其中許多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尖峰嶺以富饒的熱帶森林資源,奇特的景色,吸引著中外遊客和科學工作者前來旅遊和考察。
十五、我國唯一的黑冠長臂猿自然保護區
1980年建立的黑冠長臂猿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白沙縣境內的壩王嶺林區中,是我國唯一的黑冠長臂猿自然保護區,黑冠長臂猿的生理特徵和血緣關系和人接近,被認為是人類的「近親」。因此,它是現代醫學、動物學甚至心理學和社會學的重要實驗物。它可以為研究人類起源和生物進化提供實例和依據,其科研價值極高,素有「中國之貴」的美稱。
十六、我國最大的熱帶生物園——海南省
海南省得天獨厚的熱帶生態環境,為生物繁衍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生物園。這里擁有各門類植物4200餘種,其中特殊樹種60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之珍稀樹種200多種,如花梨、苦梓、油楠等。野生陸棲椎動物有500多種,其中獸類700多種,鳥類340多種。屬海南特有的動物中有鳥類1種,獸類4種;國家重點保護之珍稀動物多種,如黑冠長臂猿、海南鹿等。
十七、我國首批海洋保護區共五個,它們是:(1)河北省昌黎縣的昌黎黃金海岸自然保護區。(2)廣西合浦縣的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3)海南省萬寧縣的大洲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4)海南三亞市的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5)浙江省平陽縣的南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博格達自然保護區該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由天池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區兩部分組成。自上而下有冰雪帶、高山植被帶、森林帶、草原帶、荒漠草原及荒漠,組成了一個乾旱區荒漠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參加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的內陸荒漠地區的自然保護區。
9. 廣西的自然資源
廣西海洋資源豐富。較長的大陸海岸線,以及合適的海岸線的曲直比,使得廣西沿海地區有天然優良港群之稱。北部灣魚類、蝦類、頭足類、蟹類、貝類和其他海產動物、藻類等海洋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煤、泥炭、鋁、錫、鋅、汞、金、鈦鐵礦、石英砂、石膏、石灰石、花崗岩、陶土等海洋礦產資源亦達到20多種。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和合浦盆地三個含油沉積盆地蘊藏豐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他鹽化工資源,海洋能源資源,淡水資源也較為豐富。
廣西沿海地區處於中國海域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的北部灣的北部,以粵桂交界處的英羅港為起點,沿鐵山港、北海港、大風江、欽州灣、防城港、企沙港、珍珠港,直至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沿岸,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沿海島嶼有697個,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1個,島嶼岸線總長600公里,島嶼總面積為84平方公里。 廣西壯族自治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儲量較大,是中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有色金屬礦產凸顯表現為,境內已經發現了錳、鋁、錫、鐵、砷、膨潤土、釩、鎢、銦、鉛、鋅、銻、銀等145種礦種,現已探明97種的礦藏儲量。部分礦藏儲量更是位於全國,甚至世界前列,所以廣西亦稱「有色金屬之鄉」。
廣西礦產分布較集中:
桂東的主要礦產為:銀、鉭、鈦;
桂南的主要礦產為:錳、稀土、花崗石;
桂西的主要礦產為:鋁土礦、金;
桂北的主要礦產為:錫、鉛、鋅、銻、汞、銀、硫鐵礦、滑石;
桂中的主要礦產為:石灰岩、白雲岩、重晶石。
其中,較為知名的是南丹錫礦、平果鋁土礦、寧明膨潤土礦。
10. 合浦縣的旅遊景點
合浦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群、山口永安大士閣以及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塔、東坡亭、海角亭子、惠愛橋、東山寺、魁星樓、抗日名將陳銘樞故居、陳銘樞故鄉璋嘉陳氏宗祠等77個文物古跡。還有國家級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自治區級旅遊度假區——南國星島湖,該湖面積6660多公頃,有大小島嶼1026個。此外,還有南國瑤池——曲樟六湖水庫,南珠森林公園,清水江水庫等自然風景區。 星島湖 位於北海市合浦縣西北部24公里處的洪潮江水庫,距離北海市區50公里,約1小時的車程。1026個島嶼座落在方圓600平方公里的綠水碧波上,因成於丘陵地區,地形起伏交錯,形狀各異,林木蒼翠,宛如一顆顆璀璨星星撒落在綠水碧波上,星島湖因此得名。「水滸城」獨具魅力,是中央電視台拍攝基地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外景拍攝地之一。
曲樟湖 曲樟田園風景帶位於北海、欽州、玉林三市的交界處,是桂南地區三市三縣的連接點,地處大廉山腹地,自然資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此外,這個區域還有靈隱寺,陳銘樞故居,曲木客家土圍樓等文物古跡。曲樟湖光山水客家旅遊區是北海市旅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該市旅遊規劃的五大景區之一。
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國務院定為五個海洋自然保護區之一。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潮間帶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之美稱,其「胎生」繁殖方式,為植物界所罕見,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考價值。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於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部面積8000公頃。
保護區位於廣西合浦縣東南部沙田半島的東西兩側,由該島東側和西側的海域、陸域及全部灘塗組成。岸線總長50公里,東部分區是莫羅港西部海域,西部是丹兜海灣。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及河口潮間帶特有的森林植被,由紅樹林科和其它有相似生境要求的植物種類組成。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上最富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之一。 漢文化博物館
合浦漢文化博物館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廉州鎮(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旁邊),主館面積約2000平方米,共分三層,底層設有「青銅館」、「陶器館」,二層是「玉器館」,三層是多功能的學術演講廳,整個藏館布展的文物與「海上絲綢之路」和古代中外交通有關,作為漢代郡治駐地的合浦,當時還是個繁華的港口,是中國南疆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兩千多年前就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 有21件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銅鳳燈、銅屋、銅提梁壺、三足銅盤、銅魁等具有南方青銅器精巧細致的地方特色;帶有干欄式結構特徵的陶樓,顯示出當地的氣候環境和日常居住條件;漢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銅屋、銅井、銅灶、金帶鉤、玉壁和傳世的鐵斗、銅鍾等更是珍貴。銅鳳燈、銅屋、銅匾、三足盤等文件等五件文物在往日本、加拿大等7個國家展出。
東山寺:廣西合浦縣廉州鎮的東山寺是北宋時期安南王李日尊在靈覺寺(建於晉代以前)的故址上修建的,歷史上東山寺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驛站,是合浦、浦北、博白等地佛教信眾的主要道埸,歷代僧才濟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為中國嶺南地區最大最興盛的寺院之一。解放後,由於政治運動的原因,東山寺屢遭破壞,合浦縣委政府批准重建。
大士閣:又名四牌樓,位於合浦縣城東南85公里的山口鎮永安村內。大士閣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大士閣現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該閣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道光年間曾重修一次,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是合浦縣保存最長久的一座古建築物。
海角亭:位於合浦縣城西南。北宋時為紀念漢代曾任合浦太守的孟嘗「去珠復還」的政績而建。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經明成化、嘉靖多次遷建,至隆慶年間遷定於今廉州中學校內。
當人們說到「天涯海角」一詞時,總會想到海南三亞。但其實「天涯海角」之名始於廣西的合浦與欽州。合浦又稱廉州,合浦與欽州,合稱為「欽廉之地」。大文豪蘇東坡有句詩說「廉州既稱海之角,欽州旋說天之涯」,就是因為合浦有了這座海角亭、欽州有天涯亭的原因,因此「海角天涯」之名始於廣西欽廉,比海南三亞早了七百多年。
東坡亭:顧名思義,此亭為紀念北宋文豪蘇東坡而建。蘇東坡62歲時,因「烏台詩案」而坐牢,從廣東惠州貶到海南島,三年後(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召回合浦,受廉州名士鄧擬熱情接待,安排在風景秀麗的清樂軒居住,雖只兩個月,卻寫了《廉州龍眼質味珠絕可敵荔枝》《雨夜宿凈行院》等詩篇和《記合浦老人語》等札記,給當地文化藝術留下深刻影響。詩人在離開合浦的第二年病逝,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清樂軒故址修建起一座亭子,命名為「東坡亭」。
東坡亭位於廣西合浦廉州鎮大東門街合浦師范學校內,建於乾隆四十一年,歇山頂二進亭閣式磚木結構建築。東坡亭主亭正門上端掛著「東坡亭」的大字匾額,為廣州六榕寺鐵禪和尚所書,正面壁上嵌有蘇東坡石刻象及其他詩文碑刻十餘件。
東坡井:東坡井位於東坡亭東側約30米處,為廉州四大名井之一,井水清澈甘美,相傳為蘇東坡被貶至此,看見當地的合浦居民飲水的不衛生、飲水的困難。就想方設法的幫助合浦居民尋找飲水的解決辦法,幫助鄉親們打了一口井,泉旺水甜。鄉親們為了紀念蘇東坡便把它命名為「東坡井」,數百年來,清甜的井水從未乾枯過。
文昌塔:位於合浦縣城南約兩公里處,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年(公元1613),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檐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餘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
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
西門江:曾經是古合浦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廉陽八景之一「西門古渡」就是說的這條曾經美麗的河流。合浦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西門江穿城而過,幾千年來,,它養育了一代代勤勞淳樸的合浦兒女,被評為合浦人民的母親河。合浦縣縣城西門江河道整治工程終於在2009年6月初開始西門江河道整治。沿舊河道進行濱江路、沿江護江堤、防護欄等基礎設施建設,西門江長廊於2011年春節期間竣工開放,已經成了合浦縣城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合浦漢墓群:集中分布在合浦縣城東北至東南郊的丘陵地帶,在廉北、堂排、沖口、廉東、廉南、平田、禁山、楊家山、中站等村莊,分布著漢代墓葬村土堆近二千座,范圍南北長13公里,東西寬6公里。漢墓村土堆一般有5米左右二底徑,高近1米余;封土高大的底徑超過60米,高亦有7米以上。而在各封土堆之間則遺存著數目很大的封土無存的地下墓群。1981年合浦漢墓群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最為典型的代表是1971年望牛嶺西漢晚期木槨墓出土的一對銅鳳燈、造型為昂首回望的鳳鳥,堪稱瑰寶。此外,青銅出土文物中的龍首柄銅魁,人形三足承盤、活鏈龍首提梁壺,孔雀紐三熊足銅樽,鏨刻守門衛士干欄式銅倉,人面紋和人臂執刀銅鋪首,錯金銅劍等等器物,也是罕見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