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陽的資源
沈陽森林面積為14.7萬公頃,草場面積為8.2萬公頃。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面積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已發現各類礦產 36 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種13種,煤20億噸,天然氣儲量107億立方米。
沈陽地處遼寧中部城市群中心,150公里為半徑的范圍內,分布著鋼鐵基地鞍山,煤炭基地撫順,化纖基地遼陽,煤鐵基地本溪,石油基地盤錦,煤糧基地鐵嶺,電力基地阜新等7座大型工商業城市, 構成了經濟聯系特別緊密,市場容量巨大,發展前途十分廣闊的遼寧中部城市群體。不僅可為工業企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而且還是一個購買力極強的產品銷售市。
② 沈陽市水田多還是旱田多都分布在什麼地區
沈陽市旱田比水田多
沈陽市目前的耕地總面積約1千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近300萬畝,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沈陽周邊的水田,從北部的新城子開始,一路穿過新民、遼中、於洪,一直到蘇家屯的十里河, 水稻的種植呈半環形繞在沈陽西部。
沈陽地區種植水稻的有以下優勢:
1、沈陽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適合水稻種植。地表水資源量為14.96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115.2毫米。 水庫蓄水總量約1.01億立方米,年內分布全市平均降水量為628.2毫米。
2、遼寧地區因為是一季一熟,在寒冷漫長的冬季, 有利於土壤恢復和殺滅病蟲害。
3、以沈陽為中心方圓1000公里的地方,東到日本,西至內蒙古東部地區。秋季的平均氣溫不太高,剛好適宜了水稻的生長要求。
4、該地區內陸鹽鹼地較多的特徵也有利於生產優質水稻。
③ 沈陽在哪裡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位於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
沈陽地處中國東北地區,位於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東北亞的地理中心。沈陽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一帶一路向東北亞、東南亞延伸的重要節點。沈陽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的中心。
(3)沈陽水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沈陽市,簡稱「沈」,古稱候城、玄菟、沈陽、奉天、盛京,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沈陽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
沈陽全市共轄10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12948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85.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1.6萬人,城鎮人口673.6萬人,城鎮化率81%。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清朝發祥地,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皇太極建盛京城,並在此建立中國清朝,這是沈陽歷史的轉折,從軍事衛所一躍變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開始成為東北的中心城市 。
新中國建立後,沈陽成為中國重要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
④ 中國地圖沈陽位置在哪
沈陽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中部,地處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位於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全市總面積逾12948平方千米,市區面積3495平方千米。
沈陽的地貌骨架基本上形成於兩億年前的中生代燕山構造期,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東部因與靖宇台拱的凡河凹陷相鄰,故為低山地貌,西部屬平原與燕山台褶帶接壤。沈陽城區的地勢起伏很小,平均海拔45米左右。
渾南區的天柱山是市區最高點,海拔65米,西南最低處在鐵西區海拔僅有36米,市內最大高度差為29米。全市境內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縣於家房鎮。
氣候
沈陽屬於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記錄以來,沈陽極端最高氣溫為38.4℃(2018年8月2日) ,中心城區極端最低氣溫為-32.9℃(2001年1月15日);
近郊近年來最低氣溫為-35.4℃(沈北新區2001年1月11日);之前沈陽還觀測到39.3℃(1920年)的高溫,和-33.1℃(1950年)的低溫。
(4)沈陽水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水文水系
沈陽境內流經的大小河流共有15條,主要有遼河、渾河、蒲河、柳河、繞陽河等。其中,渾河古稱瀋水,為沈陽市名稱由來,故渾河被認為是沈陽的「母親河」。19世紀後,隨著沈陽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沈陽市開鑿修建南運河、北運河及衛工明渠,形成了環城水系。
三條運河總長49.7公里,被稱為「百里運河」。沈陽境內最大的湖泊為形成於中生代晚期白堊紀的康平縣卧龍湖,水域面積67平方公里,亦是遼寧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
沈陽的水力資源源頭為大夥房水庫。大夥房水庫位於遼河支流渾河中上游,又稱凈月湖,距沈陽市68千米,建成於1958年,為沈陽撫順兩市的飲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沈陽水資源稀缺,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且地下水資源開發已達到極限。截止到2013年,沈陽配水能力為每天170萬噸。
⑤ 沈陽的海拔是多少
沈陽市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最高處是新城子區馬剛鄉老石溝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處為遼中縣於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市內最高處在大東區,海拔65米;最低處在鐵西區,海拔36米。皇姑區、和平區和瀋河區的地勢,略有起伏,高度在41.45米之間。東陵區多為丘陵山地;新城子區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漸平坦;蘇家屯區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份地區同於洪區一樣,都是沖積平原。新民市、遼中縣的大部分地區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有少許沼澤地和沙丘,新民市北部散存一些丘陵。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積為102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2%。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分布於東部山區的西坡,向西南漸拓。
沈陽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縣於家房鎮。 沈陽東部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遼闊平原。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30—50米。
水文狀況
全市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蒲河、養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條,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
⑥ 沈陽的氣候
沈陽屬於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記錄以來,沈陽極端最高氣溫為38.3℃(1952年7月18日),中心城區極端最低氣溫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來最低氣溫為-35.4℃(沈北新區2001年1月11日)。
沈陽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區年平均降水量716.2毫米,全年無霜期155~180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在夏季,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冬寒時間較長,近六個月,降雪較少,最大降雪為2007年3月4日47.0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時間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過215.5毫米的大暴雨。
(6)沈陽水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沈陽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位於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全市總面積逾1294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沈陽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最高處是新城子區馬剛鄉老石溝的石人山,海拔441米;最低處為遼中區於家房的前左家村,海拔5米。
3、水文
沈陽市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蒲河、養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條,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陽
⑦ 沈陽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全市總面積逾1294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
沈陽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區於家房鎮。沈陽東部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遼闊平原。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30―50米。
沈陽屬於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記錄以來,沈陽極端最高氣溫為38.3℃(1952年7月18日),中心城區極端最低氣溫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來最低氣溫為-35.4℃(沈北新區2001年1月11日);之前沈陽還觀測到39.3℃(1920年)的高溫,和-33.1℃(1950年)的低溫。
沈陽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區年平均降水量716.2毫米,全年無霜期155~180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在夏季,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冬寒時間較長,近六個月,降雪較少,最大降雪為2007年3月4日47.0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時間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過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迅速,持續時間短:春季多風,秋季晴朗。
沈陽市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蒲河、養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條,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