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林業資源承載力怎麼樣
擴展閱讀
雲南標准雕塑什麼價格 2025-05-16 07:03:52

林業資源承載力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8-06 12:42:56

⑴ 當代土地荒漠化以及林業發展現狀如何

1.天然資源銳減

有關數據調查顯示,很多地區的平原綠化工作依然停滯不前,政府部門沒有對平原綠化工作進行有效引導。樹木亂砍亂伐、毀林開荒,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發展等現象依然存在。

很多地區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實行封山育林,目的為後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該舉措起初取得了不錯成效,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明封暗開的行為依然存在,也有部分地區只將森林、綠化區封閉,沒有進行培育,導致全國各地的林業資源急劇減少,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保護。

各種地質災害、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增加,洪水、乾旱、沙塵暴、泥石流等都為人們的穩定生活和國家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4.資源分布不均勻

在治理工作開始前,要全面了解資源分布情況,開展調查工作,了解沙漠化地區的植被,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對治理方案進行合理調整。

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治理,以及林業事業開展的過程中,要採取適當的措施,集中建立後備資源,大力發展牧業,更好地解決資源分布不均勻的問題。

⑵ 大自然的樹木現在的毀壞程度。要有數據,例如:原先有多少公頃的樹林,現在被人類砍伐毀壞後還剩餘多少

100年前,錢塘江兩岸的人民,就始終處在與涌潮搏鬥的行列;100年後,不變的是洶涌的潮水,變化的是錢塘江河口有了全線高標准一線堤防。今年是錢塘江管理局建局100周年,市民今天可去吳山廣場,看看在這百年裡,錢塘江管理局是如何修建丁壩群,搶修海塘,治江圍塗的。

錢塘江是我省第一大河。自古以來,錢塘江河口河道遷徒無常,岸灘漲坍不定,嚴重威脅兩岸人民的生存發展。浙江人民治理錢塘江的歷史,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建國以來,通過對河口治理的科學規劃,原來游盪多變的河槽趨於穩定,河道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治江結合圍塗,新增土地達160萬畝,錢塘江兩岸共建成五十至百年一遇防禦標準的海塘近四百公里,成為錢塘江河口兩岸杭嘉湖和蕭紹寧千萬畝平原的安全屏障。

針對近年來,強台風、超強台風多次襲擊我省的實際情況,經水利部立項,目前錢塘江管理局正在開展錢塘江北岸,海塘防禦超標准風暴潮研究工作,努力採取適當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多線聯合防禦,構建和完善防禦超標准風暴潮體系,把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到最低限度。

一、全球自然環境的自然變化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數十億年。全球變化按照其自然發展變化規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由無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著由量變的積累達到質變,也即沿著漸變與突變相互交替變化發展著。[1]地質科學證明,在如此漫長的發展變化中,地球經歷了三次氣候變冷的大冰期。它們是震旦紀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因為人類是在第四紀大冰期中由類人猿在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爭中,逐步學會製造工具與使用工具而轉變為猿人、古人、新人、現代人的,所以第四紀大冰期的全球變化研究對人類便顯得更為重要。[2]加之人類從自然中誕生以後,在利用自然過程中便對自然加以干擾,甚至破壞,全球變化也就更加復雜化了。

二、人類對全球自然環境變化的干擾

生產力的步步提高,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也加大著人類對自然的干擾,尤其是世界人口已猛增到58億,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原過量被放牧,沙漠化日益在擴大,動植物種類在滅絕,優美的環境遭破壞,地球上的災害愈來愈多,山崩地裂、火山地震、狂風暴雨、水旱災害……在地球上各個地方此起彼伏,連綿不絕,使全人類不得不共同發起「國際減災年」來對付,這既是天災,也是人禍。
1.全球重負人「禍」為首問題
地球面臨的所謂資源枯竭、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糧食不足和人口爆炸五大挑戰,核心是人口問題。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負荷的加重,引發生態危機。地球承載人口必有一個最佳限度,而且人的個體消費指數愈高,人口總量的極限就會愈少,人對環境進行大規模的破壞,必然得到自然懲罰,但在時間因素鏈上具有滯後性,往往是父輩作孽,子孫遭殃。人口的過快增長,人對自然資源的需要量增大,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負載能力,打破了系統的穩定性、有序性,生態系統就喪失了和環境交換物質、能量的能力,必然產生全球性負向變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災害的機會。增大了對生態系統的沖擊和壓力,使人類生存空間顯得愈來愈擁擠。近年來發生的許多不利於人類和生物生存的全球變化,既有天災,人「禍」為首。
2.完整的臭氧層產生空洞問題
位於大氣圈中平流層里的臭氧層,能吸收太陽輻射中有害生命機體的紫外線,從而保護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與發展。然而,近幾十年來,在平流層中飛行的超音速噴氣式巨型飛機數量大增,它們排出的硝酸鹽和硫酸鹽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氣中含量不多的臭氧。加之,還有各類化合物產生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釋放物,被紫外線照射變為破壞臭氧的催化劑,已使完整的臭氧層遭到了破壞,產生空洞。有的科學家估計,人類釋放的上述物質,已使臭氧減少了3%,長此以往,預計到2050年,可能導致臭氧減少10%。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則將產生危及全球的人類和生物界的重大問題。
3.大面積酸雨沉降問題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氣的元兇。它在陽光、水汽、微塵的作用下,生成硫酸或硫酸鹽的微粒,飄盪在空中,遇到風雨下降,就被沖洗下來,形成酸雨雪。加之,氮氧化合物在陽光、水汽、微塵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硝酸和碳酸鹽,同樣會使雨雪變酸,它們的生成都與燃燒石油、煤炭礦物等燃料有關,是當前的一種嚴重污染物,已幾乎為害整個地球。
4.生態系統失調的問題
全球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對生物圈產生著很大影響。例如,自從消滅害蟲十分有效的有機氯類殺蟲劑使用以來,這種不易分解的農葯可能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在生物體內積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如此下去,生態系統將遭到嚴重破環。另外,地球上輻射能量的增加,也會對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類遺傳功能受到無法恢復的損傷,也使生物遺傳發生突變等全球性重大問題。
5.全球性氣候變暖問題
對流層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氣體,對大氣起保溫作用。所以,大氣周圍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會影響大氣圈的能量平衡過程。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燃燒礦物燃料的數量急劇增加,進入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氣體也隨之劇增,這勢必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變化。大氣圈的能量平衡比較脆弱,氣溫只要有少許改變,尤其是位於沿海之濱的大城市如上海、倫敦等其損失更將慘重,帶來更大的災難。所以,減少礦物燃料的燃燒,廣植森林,保持大氣圈的能量平衡是一個全球環境的重大問題,非一國一邦所能辦到的,這仍是一個人為全球變化問題,已到了非採取有效措施不可的時候了。

三、環境與資源問題

環境與資源問題由來已久。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改造者,人類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從環境中索取資源,並把這些資源通過自己的勞動變為財富,供自己享用。但由於早期人類認識能力與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環境和過度消耗資源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意料不到的後果,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資源的浪費。好在那時人口尚少,生產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壞還是局部的,尚未達到全球性的規模。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城市成為手工業和商業的中心。尤其是到產業革命後,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生產力大大提高,使發達的城市和工業區、工礦企業排出的廢棄物污染環境事件不斷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產力突飛猛進,社會財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許多工業發達國家普遍產生現代工業發展帶來的范圍更大、情況更加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與資源問題已發展成為全球性重大問題。到了人所共識的非聯合治理而解決不了的時候了,到了共同提出與實施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時候了。
四、可持續和諧發展

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由來已久,豐收不忘歉收,勤儉治國,細水長流。絕不能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寅吃卯糧。但作為當代明確提出的科學術語,是在1980年發表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WCS),其目的在於把資源保護與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而不再是單純的為保護而保護。稍後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經過對世界各地的廣泛調查與有關人士討論,於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名為「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and Future)的報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像一條紅線貫穿於報告之中。它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過去我們關心的是經濟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而我們現在則迫切地感到生態的壓力,如土壤、水、大氣、森林、草原的退化對我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再一次明確「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後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這一報告成為聯合國及全世界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帶有指導性的綱領性文件。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所通過的世界《21世紀議程》,第一次將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推向行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地球承載力是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依據。人類必須生活在地球的承載力之內;否則,便要發生天災人禍,減去超承載力的那一部分。人們常說土地人口承載力,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土地資源所能維持供養的人口總量。人口學家估計,21世紀內世界人口可能增加到150億,如此下去,勢必超過地球承載力,人禍當前,可持續發展者必須嚴肅考慮,認真對待。資源的永續利用要求必須對資源綜合利用。[3]再其次,多樣性是建立穩定持續社會的必要條件之一。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多樣性與穩定性呈正相關。生物種類成分愈多,愈趨穩定。因此多樣性增大了它的穩定,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從系統論方法思維看,可持續發展把當代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地區,看成是由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組成的復合系統,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這種系統論的觀點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關鍵,並為人與資源問題的分析提供了整體框架,人與資源矛盾的產生與實質,是由人和這一復雜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關系的失調。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強都會影響其他組分以及可持續發展過程。因而在解決資源的戰略時,要從全局著眼,從系統的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和宏觀調控。21世紀也是一個信息與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教興國」乃立國之本、強國之策、富民之術,教育為基礎,百年樹人,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首當其沖。21世紀的人類將不斷從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又不斷與自然界一起共同創造出更適合人類生活的共生地理環境,共生就意味著「人與自然界的新的聯盟」,徹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願望。人以地為生,人地和諧,持續利用。

⑶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林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開始高度的重視起林業的發展了,不斷的加強林業的建立,以及管理,使林業經濟開始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保持了生態平衡。

二零一八年我國共計新增森林面積707.4萬公頃,約合7.1萬平方公里,大概占據全國土地面積0.7%,相當於一個愛爾蘭,僅僅比韓國小2.8萬平方千米,森林撫育(即通過各項措施促進林木生長)比2018年新造林的面積還大,高達8.52平方公里。我國植被僅佔世界6.6%面積,卻佔世界新增植被面積的四分之一。但是,我國的林業資源仍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考驗。盡快探索林業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勢在必行。

(二)完善林業投入機制

目前,中國在林業的投資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林業發展的規模比較的小,基礎設施有些落後,資金的缺口比較大,發展也就變得緩慢,造成了這種情況的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的林業建設的資金主要是依靠著國家財政的撥款,籌資的渠道比較單一。面對這種比較奇異的投資的形勢,建立一個有效的投資機制,是解決林業資金問題的必然的要求,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通過建立並且完善切實可行的林業生態補償基金的制度,來促進林業的經濟的快速的、健康的發展。

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林業的工作者們,只有全面的了解我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以及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促進林業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⑷ 影響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因素

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是一個包括人口、資源、環境在內的復雜大系統,在這個系統內既有自然因素的影響,又有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歸納起來,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生產潛力。土地生產潛力大,承載人口多,反之則承載人口少。

(2)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技術經濟因素。社會經濟、技術的進步,必然影響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使土地生物產量和人口承載量發生時空變化。因此,經濟快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是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量的重要途徑。

(3)營養水平,也稱消費水平。營養水平主要指人們對熱量、蛋白質和脂肪的消耗水平,它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土地生產總量一定的條件下,營養水平提高,土地承載能力降低;反之,營養水平降低,土地承載能力提高。

(4)人口數量和發展速度。人口發展對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口增加,資源消耗總量隨之增加,建設用地增加必然要使耕地減少,影響農作物總產量的提高,從而減少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二是人口增加過快會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大大降低了土地生態系統的能量產出水平,從而降低土地資源承載能力。

(5)國民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國民經濟綜合發展水平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高低的重要表現,綜合發展水平高,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產出物質多,城建土地利用率高,為農業提供更多的土地,從而使土地承載能力提高。

⑸ 什麼是資源承載力,簡述其特點有哪些

資源承載力是指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當人類的活動在一定的范圍內時,其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和完善來不斷滿足人的需求。但當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其整個系統就會出現崩潰,這個最大限度就是資源承載力。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該空間內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⑹ 現代林業的主要特徵是

現代林業的主要特徵是
1現代林業的生態特徵

林業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建設為現代林業發展提供了主動力,保護有限的森林資源,並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經營現代林業經濟的根本原則,這需要根據各地森林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合理規劃林業生產規模與種類,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節奏。
2現代林業的經濟特徵
經濟是林業生產的功能3大功能之一,現代林業應為人們生產與生活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林業生產的經濟功能所決定的,只有林農能獲取豐富的經濟收益,才能更好的推動林業向更強更大目標前進,這也是現代林業最為顯著的特點。
3現代林業的文化特徵
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的突出表現,也是構建現代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特徵是現代林業的顯著標志。因此,客觀認識林業發展規律,有效利用森林資源,是人類與社會文明進步的重大體現,以森林文化為出發點,減少各種沖突的發生,有助於人類走向更為和諧、健康的未來。

⑺ 林業資源有哪些作用

林業資源:人類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它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繁多的資源,如建築材料等。世界上有木本植物2萬余種,我國約有8000種,其中喬木樹種即達2000餘種。我國森林資源面積蓄積數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小,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我國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等多種森林類型。

⑻ 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環境承載力又稱環境承受力或環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下,某一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是一個大系統,它既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和載體,又為人類活動提供資源並容納廢棄物。對於人類活動來說,環境系統的價值體現在它能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活動的需要提供支持。由於環境系統的組成物質在數量上有一定的比例關系、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所以它對人類活動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當今存在的種種環境問題,大多是人類活動與環境承載力之間出現沖突的表現。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超過了環境所能支持的極限,即外界的「刺激」超過了環境系統維護其動態平衡與抗干擾的能力,也就是人類社會行為對環境的作用力超過了環境承載力。因此,人們用環境承載力作為衡量人類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程度的標尺。
生態承載力大體可以分為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等類型。在人類面臨糧食危機、土地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科學家提出了土地承載力的概念。在環境污染蔓延全球、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科學家相繼提出了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承載力等概念。
環境承載力,指維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的前提上,環境所能夠承受的人類活動的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