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見的礦產資源怎麼分類
為了合理尋找、開發礦產資源,根據礦產的性質、用途、形成方式的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分別排列出不同次序、類別和體系。礦產資源的分類,反映出人類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認礦、找礦、采礦的生產實踐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和認識水平。
由於研究角度不同,礦產資源的分類體系各異,主要有:
根據礦產的成因和形成條件,分為內生礦產、外生礦產和變質礦產;
根據礦產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點,分為無機礦產和有機礦產;
根據礦產的產出狀態,分為固體礦產、液體礦產和氣體礦產;
根據礦產特性及其主要用途,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
金屬礦產按其物質成分、性質和用途可分為下列4類:
(1)黑色金屬礦產,主要礦種有鐵、錳、鉻、鈦、釩;
(2)有色金屬礦產,主要礦種有銅、鉛、鋅、鋁、鎂、鎳、鈷、鎢、錫、鉬、銻、鉍、汞;
(3)貴金屬礦產,主要礦種有金、銀、鉑族金屬(鉑、鋨、銥、釕、銠、鈀);
(4)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礦產,它又分為兩小類,即稀有稀土金屬(主要礦種有鋰、鈹、鈮、鉭、鋯、銣、銫、鉿、鍶、稀土金屬)和分散元素(主要礦種有鍺、鎵、銦、鉈、錸 、鎘、硒、碲)。
『貳』 急求:各省的礦產資源分布
一.礦產資源概況
截至1995年底,全國已發現礦產168種,有探明儲量的礦產151種,礦產地2萬余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154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7種,其它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3種。
中國已成為世界重的礦產資源大國和礦業大國。
據初步評估,礦產資源潛在總值居世界第三位,20多種礦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地位。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總量大、配套程度較高的資源大國之一。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約佔世界的12%, 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從這方面看,中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一)優勢礦產
具有世界性優勢的礦產有稀土、鎢、錫、鉬、銻、菱鎂礦、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礦產,不僅已探明儲量可觀,居世界第1、2位,人均佔有量超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資源質量高,開發利用條件好,在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強的競爭能力。
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礦產有煤、鈮、鈹、汞、硫、螢石、滑石、磷、石棉等9種,其探明儲量居世界第2、3位。但有些礦產質量較差,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
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有鋅、鋁土礦、釩、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等。
(二)探明儲量相對不足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鈾、鐵、錳、鎳、鉛、銅、金、銀、硼等。
(三)短缺的礦產有鉻、鉑、鉀鹽、天然鹼和金剛石等。
二.找礦前景
中國除已探明的儲量外,還有大量未發現的資源量。預測石油資源量940億噸、天然氣43萬億立方米,地下1000米以淺范圍內煤資源達3.2萬億噸。上述三者已探明的儲量僅為預測資源量的17%、2.2%、28%,金、銅、錳已探明儲量僅為預測儲量的1/4~1/5,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從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區新增儲量潛力很大。中部內陸地區以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為主,銅、鋁、金、銀、煤的保有儲量在東、中、西三個地區中居首位。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鉻、釩、鈦、鎳、汞、鉑、鉛、鋅、磷、芒硝、重晶石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磷礦、鉛鋅礦儲量均大於東部和中部之和,煤、石油、天然氣也擁有一定的儲量。此外,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煤、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貴金屬、鹽等,資源潛力很大。
目前,西部鉛、鋅、鋁土礦、金、煤、磷、硫鐵礦保有儲量增長速度超過東部或中部的兩倍以上,可望發展成為21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稀有貴金屬、化工非金屬礦業基地。
在深度上,印度、南非的金礦開采深度已達5000米,中國僅達600~700米水平。開發地下深部資源仍有很大潛力。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投資概況
(一)歷史成就
中國從事地質勘查的人員約105萬人,分屬11個部門。【表ⅩⅪ】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類礦產儲量不斷增長。【第29頁表6】
改革開放以來,礦產勘查又取得了新的進展。10多年來,累計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450多處,有117種礦產增加了儲量;查明了中國地下水資源總量, 完成了2300多項城市供水勘察工作,累計探明大中型地下水源地214處,日供水量達6020萬立方米,保證了一批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和特區、開發區的供水要求,完成了黃淮海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漢平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及寧夏、內蒙古、河套平原等130萬平方公里的農田供水勘查工作。勘查工作的這些巨大成果,絕大部分是通過國家投入取得的。
(二)勘查投資渠道多元化已初步形成
在改革開放前實行計劃經濟時期,地質勘查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國家每年通過指令性計劃逐級安排落實到各基層勘查單位。這種地質勘查投資方式,對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地勘投資渠道已由單一的重要財政撥款,逐步向多元化投資方向轉變。
地方、企業和外商投資用於商業性的礦產普查、詳查和勘探已逐漸增多。
據對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不完全統計,「八五」期間利用社會資金共安排了1705個項目,已完成1267項,吸收的地質勘查工作資金達8.3億元。其中,陝西、上海、河北三省市吸收的社會資金均已超過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的17年間,除中央地勘費以外的地勘資金投入已近10億元人民幣,利用這筆資金提交了1萬多份勘查報告,
盡管這種改革滯後於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但投資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四.礦產品概況
1995年,中國固體礦石總產量達51.20億噸,原油1.50億噸,天然氣179億立方米,礦業總產值4636億元。礦產開發總規模居世界第三位。煤炭、水泥產量居世界首位,化肥居第2位,鋼和有色金屬居第3位,原油居第5位,黃金居第6位。【第282頁表Ⅸ,表Ⅺ】
五.礦山企業生產概況
截至1995年底,中國已建成礦山企業28萬多個,其中,國有礦山企業8377個,集體個體礦山企業27萬多個,礦業從業人員達到1426萬人。形成了300多個以礦業為依託的城鎮。
1995年中國國有礦山企業甲類固體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採掘總量達13.48億噸,佔全國固體礦產礦石產量的37.0%,實現產值1364.54億元,占同期全國固體礦產產值的75.8%。國有礦山企業占據著主體地位。【第15頁表3】
1995年,中國集體礦山總數已達27.43萬個,開發利用礦種達154種,涉及除石油、放射性礦產之外的幾乎所有礦種。1995年,集體礦山企業固體礦產礦石產量37.72億噸,佔全國固體礦產礦石總產量的73.7%。其中,甲類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總產量23億噸,佔全部甲類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總產量的63%,集體煤礦的產量佔全國煤炭產量的42.6%。同年,集體礦業產值達到750億元,佔中國礦業總產值(石油、天然氣除外)的35.5%。按12.4%的平均產值利稅率計算,1995年中國集體礦業創利稅93億元,並為約2900億元的後續加工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初級產品。中國至少有520個縣的集體礦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舉足輕重的力量。【第17頁圖3】
中國礦產資源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中國約有40%的集體礦山開採的是零星分散的資源。中國集體煤礦生產的4.9億噸煤炭產量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為國有礦山企業難以利用的薄層煤。
集體礦業解決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5年全國集體、個體礦業的從業人數已超過863.25萬人,占同期全國集體、個體企業從業人數的8%。減輕了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還為後續加工業、服務業創造了約3500萬個就業機會。集體礦業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於鄉、村兩級和農民自身的積累,為國家彌補了3500億元的基建投資,自1980年以來,在全國的新增礦石產量中,約有62%的煤炭,77.5%的鐵礦石,75.2%的磷礦石,63%的硫鐵礦,65%的有色金屬礦產,80%的主要建材非金屬礦產都是集體礦業提供的。【第18頁表4】
礦產品價格的調整和放開,扭轉了原材料價格過低的不合理狀況, 使部分礦山企業由虧損走向盈利,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礦山企業的活力。但是,目前中國礦業仍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整個採掘業1993年以前普遍虧損,1994年國有礦山企業中,煤炭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仍然是全行業虧損,有色金屬、非金屬和其他礦采選業雖已扭虧,但仍處於微利狀況,只有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由於政策環境的改善,才實現了盈利。
六.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中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1995年,縣以上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實現產值190億元,為1985年的6.7倍,10年累計創產值955億元,實現利潤也由1985年的幾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47億元,10年累計實現利潤243億元。
中國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中都有共生、伴生有用元素,這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一個顯著特點,其中尤以有色金屬礦產為多。據統計,有80多種礦產含有共、伴生元素。如銅礦床中含有鐵、鉛、鋅、鉬、鎳、鈷、金、銀、鉍、鉑、鎢、錫、硒、碲、硫等,伴生的金儲量約占金總儲量的28%,伴生銅儲量約占銅總儲量的25%,而銀的伴生儲量比重更高。
從伴生礦產中回收的銅占銅總產量的25%~30%,金占金總產量的25%,鉑族金屬和稀散元素幾乎全靠從伴生礦中回收。【第23頁圖4】
中國甘肅金川銅鎳礦中的鎳、銅、鉑、鈀、金、銀、釕、銠等15種主要元素,目前已能回收13種;甘肅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生產的礦石的17種元素已能回收14種,綜合利用系數達82%。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回收的釩、鈦產量佔全國的80%。德興銅礦因綜合而扭虧為盈。
1995年,中國工業廢渣綜合利用量達2.86億噸,為1985年的2.34倍,利用率也由1985年的25%上升到43%。目前,有色金屬行業70%以上的共(伴)生有用元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綜合回收利用,綜合回收的共(伴)生元素近40種;綜合回收利用率逐年提高,如湖南全省的主要鉛鋅礦山中鉛鋅選礦回收率已達60%~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色金屬冶煉煙氣中硫的綜合利用率已超過65%,廢水復用率接近70%,綜合利用工業體系初步形成,部分企業的綜合利用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黑色金屬礦產中共(伴)生的30餘種礦產已有20多種得到綜合利用,在尾礦、廢石、低品位礦石的綜合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不小成績。近年來煤炭行業在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建材、煤化工、石煤及煤系共(伴)生礦產的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都有可喜的進展。目前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率達20%以上,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超過了30%。【第304頁表ⅩⅩⅥ】
非金屬礦產的綜合利用也有了重要進展,開發出了一大批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新產品,部分產品已開始步入系列化。僅就地質礦產部門統計,近10年來,在非金屬綜合開發利用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超過400項。其中獲部、省科技成果獎的就有近60項,專利成果14項,有100多項已轉化為生產力,使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95年綜合回收硫產量占總產量的47%。在化工礦山鹽湖鹵水多元素的利用、礦化結合、礦肥結合等綜合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多種復雜難選礦的分選與綜合開發利用,無尾礦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並出現了一批無尾礦礦山企業和一大批金川式依靠科技進步、綜合利用好、經濟效益高的企業。
中國鐵、錳等黑色金屬礦山采選平均回收率為65%;國有有色金屬礦山采選綜合回收率只有50%;煤礦礦井回採率也只有50%左右,如果加上集體、個體煤礦則只有32%;礦產資源總回收率不到30%,比發達國家要低20個百分點。一項研究表明,如果金屬礦山開採回收率提高十個百分點,中國就將增加幾千萬噸的礦石量,相當於新建幾十座礦山。煤礦如能提高採煤技術,僅由減少採高、落煤造成的損失,每年就可以增加4000萬噸煤炭產量。
但是,從總體看中國綜合利用水平還比較低。有關部門對60個礦種4072個國有礦山的調查結果表明,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企業不足300個,只佔7%。在已開展綜合利用的企業中只有2%的礦山企業有用組分綜合利用率在70%以上。集體和個體礦山情況沒有綜合利用或僅部分綜合利用。
七.降低資源消耗
中國以位居世界第3位的礦石產量支持排名世界第9位左右的GNP,單位GNP的資源消耗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據統計,中國單位GNP的鋼材、銅、鋁、鉛、鋅的消耗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3.7、2.4、2.7和2.2倍;能源對GNP產出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7。
近年來,中國的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耗系數一直在下降。1980~1990年每億元國民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已由13.6萬噸標准煤降至9.3萬噸標准煤,年均下降3.8%,節約與少用能源總量摺合2.85億噸標准煤;鋼材消耗系數,1991年與1980年比下降了36.94%;銅、鉛、鋅、鋁的消耗系數1991年比1970年分別下降了58.17%、57.96%、76%、60.6%。但與國外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較, 仍然偏高,在降低礦耗和能耗方面仍有很大潛力
八.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
擴大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與合作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潮流。國際礦業投資者在全球尋找目標,中國正面臨這種吸引外資進行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機遇與挑戰。擴大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是當務之急。
中國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礦產資源可供對外開放與合作的項目很多,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與合作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國在石油天然氣的對外合作領域已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其它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合作卻相對滯後。
1.在油氣領域
中外合作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是從海洋開始起步的。1982年至今,中國已與16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10個海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合同和協議。截至1995年底,已實際吸引外資51億美元,其中勘探投資29.7億美元,開發投資21.3億美元;已發現並控制石油儲量13億噸,天然氣儲量2079億立方米;已建成年產1000萬噸的原油生產能力,有17個油氣田已投入生產。1995年海上原油產量為870萬噸,1996年預計將達到1500萬噸。
目前,南海東部珠江口海域是中國主要的海上產油區,1996年原油產量將突破1000萬噸大關。南海西部海域是天然氣主要產區,其中新建成的崖城13—1天然氣田的儲量為1070億立方米,通過780公里和100公里的海底管線,1996年開始以每年29億立方米和5億立方米的供應量同時向香港供氣發電和向海南島供氣。該氣田可以穩定供氣20年以上。
1985年,石油勘探開發的對外合作開始擴大到陸上。這一年,《關於開發南方11省區(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海南)陸上石油的公告》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隨即簽訂了海南福山凹陷石油合同。後中國陸上石油工業又增加了北方10省區的18個含油氣盆地;合作領域擴大到提高老油氣田採收率和開發開采難度大的油氣田項目; 對外合作的方式也從單一的勘探合作方式擴大到勘探開發一體化的綜合合作方式。
到目前為止,先後有29家外國公司參與了19個合作區塊的石油作業。
2.在非油氣資源領域
目前外商集中於黃金、煤層氣和金剛石資源的勘查與開發。迄今為止,金礦項目超過20項,進行合作勘查的有廣東長坑金礦(與加拿大巴里克鮑爾公司合作)、廣西百色金礦項目(與加拿大寶侖公司)、貴州灰家堡北斜金礦勘探項目(與加拿大丹斯通公司)、雲南鎮源金礦和莫江金礦之間區塊勘查項目(與加拿大礦業公司)以及四川涼山茶鋪子金礦勘查項目(與加拿大明科公司)等。
進行合資開採的有山東大尹格庄金礦。
已與外商簽訂勘查合同97項,主要勘查項目有:河北蔡家營鉛鋅礦項目(與澳大利亞團布爾公司合作)。遼寧金剛石合作項目(與南非德比爾斯公司合作)。湖南沅水金剛石項目(與比利時西貝克公司合作)及與德國安貝格高嶺土公司合作的高嶺土項目。山東平邑金剛石項目(與加拿大環亞礦業公司合作)等。
領取采礦證的合資合作項目主要是建材和礦泉水項目。
90年代以來, 外商來華投資勘查、開採油氣以外礦產資源的項目日益增多。據不完全統計,13個主要資源省份中中外合作的項目達116項,實施的有93項,固體礦產勘查項目23項(金1項、金剛石2項、鉛鋅5項、銅2項、建材礦產5項、稀有和稀土金屬礦產8項),開發項目69項(礦泉水28項、建材礦產37項、岩鹽礦產2項、鉛鋅1項、錳1項)。各項目外商投資金額大多在幾十萬到幾百萬美元之間。其中河北蔡家營鉛鋅礦項目是目前除煤以外的固體礦產項目中外資投入最多的一個,協議金額超過1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的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開始起步。中國與澳大利亞路偉爾公司、美國安然公司和阿莫科公司在陝西、山西合作勘查開發煤層氣,協議金額2000萬美元。
據對191個項目的不完全統計,共吸收資金28.93億美元,其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為27億美元。外商投資勘查的重點主要在能源礦產(主要是油氣),這些項目吸收外資的總數佔95%以上。【第33頁表12】
3.中國在海外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與投資開發工作
90年代以來,中國在迦納、坦尚尼亞、玻利維亞、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寮國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金礦勘查工作。中國還通過購買股權,參與澳大利亞恰那鐵礦開發,現已投產。中國在泰國、蘇丹、加拿大、秘魯進行了一些低風險小油田開發項目,獲得年產原油75萬噸份額。中國在印度尼西亞購買馬六甲油田股份,獲得成功。中國與澳大利亞合辦的澳斯明泰克公司也於1993年獲得批准,並已在澳大利亞申請到10片約500平方公里的找礦租地,開展了金、銀、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的找礦工作。中國還在南美的秘魯、智利,菲律賓、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家開展了銅、金、鉛、鋅等礦產的風險勘查和開發嘗試。
九.二次資源產業
二次資源產業是指對廢棄的礦石或廢舊金屬、非金屬工業製品、尾礦的回收開發利用產業,由此而形成的資源稱二次資源或再生資源。
中國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起步於50年代,目前,中國回收再生資源達19大類,上百個品種,年回收總量達1.7億噸,年總產值達250億元。廢鋼鐵的回收率為42%,廢舊金屬綜合回收率為27.7%,綜合回收的黃金占總產量的1/4~1/3,綜合回收的銀占銀總產量的3/4以上,鋁佔11.2%,鋅佔6%,硫佔1/3。【第25頁表5】
在中國,二次資源開發尚未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的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礦床的綜合勘查、綜合開發、綜合評價不夠。二是對可供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缺乏有力的促進和保護政策,以致於大量可供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遭受不應有的損失。三是技術水平低。四是產業化程度不高,五是缺乏再生資源的產品價格的政策導向。六是各部門之間的配合不夠,資源管理部門、礦業部門和環境治理部門基本上處於脫節運行狀態。
中國廢舊金屬的回收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廢舊金屬回收仍有較大的潛力。研究表明,如果到2010年廢舊金屬再生利用水平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個百分點,則可增加1000萬噸鋼鐵、60萬噸有色金屬可供量。
十.開發替代產品
在中國,礦產資源替代產品潛力極大。發展方向一是利用其他自然資源替代礦產資源,如以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和水力資源等新能源,降低礦產資源的消耗量。二是以某種礦產(物)元素替代另一種礦產(物)中的元素,如中國鉀鹽資源短缺,但卻有比較豐富的不溶性鉀資源,如明礬石的保有儲量達1.5億噸,鉀長石保有儲量達1.5億噸,而且分布廣,有可能替代鉀鹽資源生產鉀肥。又如以滑石替代高嶺土作造紙填料等。三是用人工製造的礦物原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如用人造壓電石英替代天然壓電石英,人造金剛石替代天然金剛石。四是用其他人造材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
十一.開發新的資源
中國海域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除豐富的海上油氣、濱海砂礦外,海水中含量豐富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大洋礦產資源也可加以利用。目前利用較多的是海水中的鈉、鉀、碘和大陸架中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未開發的海洋礦產資源中,以深海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海底硫化物礦床最引人注目。80年代後期中國加強了對深海礦產資源的調查,並被列為國際海底礦產勘查開發先驅投資者。
十二.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概況
新中國成立以後,礦產品(含相關能源原材料)對外貿易發展很快。到1978年,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6個擴大到160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06.41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12.3倍。其中出口額為97.5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17.8倍。出口的礦產品主要以礦石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如鎢、銻、錫礦砂,煤炭,日用瓷器;進口的礦產品主要是當時國內緊缺的石油、鋼材、化肥及有色金屬原材料。從1949~1978年的30年間,中國共進口鋼材6400萬噸、占國內產量的23%,銅209萬噸、占國內產量的52%,鋁195萬噸、占國內產量的48%,化肥10.05億噸,、占國內產量的37%。
1986年以來,中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又取得了長足進展。1986年,礦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62.78億美元,到1994年已增長到394.79億美元,增長了1.43倍,年均遞增11.7%以上。其中,出口由50.49億美元增加到152.57億美元,增長2.02倍,年均遞增14.8%;進口用匯由112.29億美元猛增到1993年的273.39億美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3.55%。1995年進出口總額達461.51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6.72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逆差依然存在。
礦產品結構有明顯改善 在出口方面,礦產品已由原料或初級礦產品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深加工礦產品為主,由以燃料礦產為主逐步轉變為燃料礦產、非金屬礦產和金屬礦產三足鼎立的局面。
初級產品出口換匯額在整個礦產品出口額中的比重,已由1986年的79.1%,逐步下降到1994年的24.38%。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穩步大幅增長,已成為中國礦產品出口的創匯大戶。換匯額從1987年的8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2.3億美元,增長3.04倍,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由15.8%提高到21.2%。
主要出口品種有平板玻璃、日用陶瓷、滑石、鱗片石墨、螢石、菱鎂礦及輕(重)燒鎂、重晶石、耐火粘土、石材,近幾年還有水泥與水泥熟料,9年中為國家創匯135億美元以上。
燃料礦產品出口出現下降趨勢,換匯額由1987年的45.42億美元,下降為1994年的43.19億美元,減少4.9%, 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由59.3%下降到28.3%。其中,石油出口明顯下降,1987年出口原油及成品油換匯40.03億美元,到1994年減少到30.51億美元,下降23.8%,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例,由52.2%下降到20%。石油出口中,成品油的比重有所提高,由1987年的21.4%增加到1994年的34.45%。
金屬礦產品出口穩步增長,出口額由1987年的12.54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43.01億美元,增長2.43倍,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則由16.4%提高到28.2%。金屬礦產品的進口變化較明顯,由1987年的60.47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43.85億美元,增長1.38倍。其中,鋼材的進口起伏很大:1987年進口額47.87億美元;1988~1989年間基本上維持這一水平;1990~1991年間降到20多億美元;1992年恢復正常進口;1993年進口額猛增到13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倍;1994年進口額降為97.45億美元,比上年遞減25.8%。有色金屬原材料進口穩步發展,由1987年的7.35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2.96億美元,年均遞增23.9%以上。
製成肥料的進口增長也很迅速,由1987年的13.99億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32.29億美元,年均遞增23.3%,特別是1988年,增長率高達67%。1993年,國家取消對進口化肥的財政補貼,化肥進口額由上年的30.04億美元陡降到14.79億美元,降幅高達50.8%。1994年化肥進口用匯19.38億美元,回升31%。
鉛、鋅、水泥、純鹼、燒鹼實現了從需要進口到大量出口的戰略性轉變,從1992年開始,中國大量出口鉛、鋅,已成為佔世界貿易量近25%的鉛鋅出口大國。1990年,水泥貿易變進為出,出口量達到783萬噸,換匯金額2.57億美元,一舉成為出口創匯大戶。1991年,水泥出口達1074萬噸,換匯4.43億美元。近幾年,盡管國內基建規模擴大,水泥需求量大增,但由於產量連年保持大幅遞增,水泥凈出口量仍維持在數百萬噸的水平。純鹼和燒鹼也已由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1994年出口量分別在28萬噸和25萬噸左右。
十四.中國區域礦產資源概況
中國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區分帶特徵,礦產分布的區帶性,也必然形成各大行政區、各省礦產資源組合分布特徵不同,以及不同的資源配套特點。
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屬於以鐵礦、煤礦、石油為主的礦產資源配套類型。其中,華北地區主要礦產有煤、鐵、稀土、鈮、耐火粘土、鑄型用砂、芒硝、天然鹼、建築用大理石、石灰岩等26種礦產;東北地區主要有鐵、石油、金、菱鎂礦、滑石、硼、金剛石、鉑、硅藻土等19種礦產。
華東地區礦產資源以有色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礦產有銅、鎢、金、銀、鉭、金剛石、菱鎂礦、明礬石、螢石、高嶺土、膨潤土、硅藻土、葉蠟石、石膏等22種礦產。
中南地區以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及建材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錳、鉛、鋅、鎢、錫、鉬、銻、鉍、鈮、鉭、鈦鐵砂礦、獨居石、銀、磷、硫鐵礦、壓電水晶、高嶺土、油頁岩、玻璃用砂等47種礦產。
西南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為主,主要有鐵、釩、鈦、銅、鉛、鋅、錫、汞、錳、鉻、煤、天然氣、磷、岩鹽、石棉、剛玉等32種礦產。
西北地區礦產以煤、石油、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為主,主要有鎳、鈷、鉬、鉑族、煤、鉛、鋅、銅、石油、鈹、鈮、鉭、鈉鹽、芒硝、鉀鹽、玻璃硅質原料、石棉等31種礦產。
上述分布特徵,為中國礦產資源區域性綜合開發利用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資源基礎。
『叄』 我國甲類礦產資源和乙類礦產資源怎麼區分
近年來,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礦產的重要程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將礦產資源分為甲類礦產、乙類礦產和水氣礦產。甲類礦產是指乙類礦產和水氣礦產以外的礦產;乙類礦產是指普通建築用砂、石、粘土;水氣礦產是只礦泉水等礦產。
『肆』 常見的礦產資源怎麼分類拜託拜託!!急!!
根據劃分標準的不同,有多種分類方法:
1.按照礦產資源生成賦存的不同領域,可劃分為陸地資源、海洋資源和外星資源三大類。
2.按礦產資源的形態不同,可劃分為固體礦產、液體礦產和氣體礦產三大類
3.根據礦產資源用途不同,可劃分為10類(我國礦產資源統計中使用的分類):
(1)能源礦產:煤、石油、油頁岩、天然氣、鈾等;
(2)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等;
(3)有色金屬礦產:銅、鋅、鋁、鉛、鎳、鎢、鉍、鉬等;
(4)稀有金屬礦產:鈮、鉭等;
(5)貴金屬礦產:金、銀、鉑等;
(6)冶金輔助用料:溶劑用石灰岩、白雲岩、硅石等;
(7)化工原料:硫鐵礦、自然硫、磷、鉀鹽等;
(8)特種類:壓電水晶、冰洲石、金剛石、光學螢石等;
(9)建材及其他類:飾面用花崗岩、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石料用石灰岩、磚瓦用頁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等;
(10)水氣礦產類:地下水、地下熱水、二氧化碳氣等。
4.按礦物的性質分類
(1)無毒且必需元素:鉀石鹽、金剛石、石棉、石英。
(2)強烈毒性元素:紅鉈礦、毒重石、膽礬、毒砂、雌黃、雄黃、砷華、砷化氫、辰砂、方鉛礦、光鹵石等。
(3)含有毒元素但本身無毒礦物,含有有毒元素但本身一般無毒,主要是在冶煉和使用中可能會造成傷害,包括閃鋅礦、綠柱石、鉻鐵礦、重晶石、螢石、自然金。
(4)礦物為放射性礦物:鈾等。
『伍』 礦產資源有哪些分類方法
按礦物的性質分類:
(1)無毒且必需元素:鉀石鹽、金剛石、石棉、石英。
(2)強烈毒性元素:紅鉈礦、毒重石、膽礬、毒砂、雌黃、雄黃、砷華、砷化氫、辰砂、方鉛礦、光鹵石等。
(3)含有毒元素但本身無毒礦物,含有有毒元素但本身一般無毒,主要是在冶煉和使用中可能會造成傷害,包括閃鋅礦、綠柱石、鉻鐵礦、重晶石、螢石、自然金。
(4)礦物為放射性礦物:鈾等。
礦物資源,又名礦產資源,是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賦存於地殼內部或地表埋藏於地下或出露於地表,呈固態、液態或氣態的,並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體。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
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按其特點和用途,通常分為四類: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2種;水氣礦產6種。共有168種礦種。
(5)甲類礦產資源怎麼分擴展閱讀
傳統礦產資源管理忽視礦產資源規劃和礦產開發規劃。礦產資源分散開采、化小開采、分層設計礦山企業的現象嚴重,場所健康安全事故多發、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少數企業囤積礦產資源並趨向資源壟斷、國家缺乏投放市場的資源,市場因資源壟斷壁壘而阻止競爭和擾亂秩序。
出現此類現象時,便被迫從末端花大力氣進行全國性的整合運動,於是出現了全國"運動式"的礦業權整合,整合中也曾出現"國進民退"、"大吃小"和"小吃大"情況,礦產資源儲量沒有在礦業權整合中真正得到更多的增加。
並且,更多的增長的可能是儲量"泡沫",礦產資源管理也並沒有因礦業權整合而減少更多的工作量,管理效率提高得也不是很明顯,但礦產資源浪費現象的確有所改觀。礦業權整合造成巨大的社會成本,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場失靈時缺乏礦產資源規劃和礦產開發規劃的事先調控。
『陸』 我國礦產資源是怎樣分類的
我國礦產分為六大類:1、能源礦產;2、黑色金屬與冶金輔助原料礦產;3、有色金屬、貴金屬及稀有金屬、稀土金屬礦產;4、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5、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6、水氣礦產等。
『柒』 礦產資源分類
法律分析:(一)能源礦產。(二)金屬礦產。(三)非金礦產。(四)水氣礦產。
法律依據:根據《礦產資源分類細目》規定:(一)能源礦產煤、煤成氣、石煤、油頁岩、石油、天然氣、油砂、天然瀝青、鈾、釷、地熱。(二)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銅、鉛、鋅、鋁十礦、鎳、鈷、鎢、錫、鉍、汞、銻、鎂、鉑、鈀、釕、鋨、鈦、銠、金、銀、鈮、鉬、鈹、鋰、鋯、鍶、銣、鑭、鈰、錯、釹、釤、銪、釔、釓、鋱、鏑、鈥、鉺、錳、鐿、櫓;鈧、鍺、鎵、銦、鉈、鉿、錸、鎘、硒、碲。(三)非金礦產金剛石、石墨、磷、自然硫、硫鐵礦、鉀鹽、硼、水晶(壓電水晶、熔煉水晶、光學水晶、工藝水晶)、剛玉、藍晶石、硅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臘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含鈣芒硝)、石膏(含硬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螢石(普通螢石、光學螢石)、寶石、黃玉、玉石、電氣石、瑪瑞、顏料礦物(赭石、顏料黃土)、石灰岩(電石用灰岩、制鹼用灰岩、化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玻璃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飾面用灰岩)、泥灰岩、白堊、含鉀岩石、白雲岩(冶金用白雲岩、化肥用白雲岩、玻璃用白雲岩、建築用白雲岩)、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化肥用石英岩)、砂岩(冶金用砂岩、玻璃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磚瓦用砂岩、化肥用砂岩、鑄型用砂岩、陶瓷用砂岩)、天然石英砂(玻璃用砂、鑄型用砂、建築用砂、水泥配料用砂、水泥標准砂、磚瓦用砂)、脈石英(冶金用脈石英、玻璃用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頁岩、硅藻土、頁岩(陶粒頁岩、磚瓦用頁岩、水泥配料用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粘土、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粘土、伊利石粘土、累托石粘土、膨潤土、鐵礬土、其他粘土(鑄型用粘土、磚瓦用粘土、陶粒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紅土、水泥配料用黃土、水泥配料用泥岩、保溫材料用粘土)、橄欖岩(化肥用橄欖岩、建築用橄欖岩)、蛇紋岩(化肥用蛇紋岩、熔劑用蛇紋岩、飾面用蛇紋岩)、玄武岩(鑄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輝綠岩(水泥用輝綠岩、鑄石用輝綠岩、飾面用輝綠岩、建築用輝綠岩)、安山岩(飾面用安山岩、建築用安山岩、水泥混合材用安山玢岩)、閃長岩(水泥混合材用閃長玢岩、建築用閃長岩)、花崗岩(建築用花崗岩、飾面用花崗岩)、麥飯石、珍珠岩、黑曜岩、松脂岩、浮石、粗面岩(水泥用粗面岩、鑄石用粗面岩)、霞石正長岩、凝灰岩(玻璃用凝灰岩、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飾面用大理岩、建築用大理岩、水泥用大理岩、玻璃用大理岩)、板岩(飾面用板岩、水泥配料用板岩)、片麻岩、角閃岩、泥炭、礦鹽(湖鹽、岩鹽、天然鹵水)、鎂鹽、碘、溴、砷。(四)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硫化氫氣、氦氣、氡氣。
『捌』 我國以往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分級簡況
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分級源自前蘇聯,屬於技術型分類系統。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是參考前蘇聯的規范,1959年制定出自己的《礦產儲量分類規范》,該規范將礦產儲量劃分為平衡表內和平衡表外兩類儲量,按研究工作程度將儲量分為A1、A2、B、C1、C2等五級。且根據儲量用途劃分為開采儲量(A1級)、設計儲量(A2、B、C1)、遠景儲量(C2級)和地質儲量。後經多次修改才形成我國較為完整的儲量分類分級系統(表8-3)。
表 8-3 國內外礦產資源主要分類概略對比表
礦產儲量分類是根據我國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並考慮遠景發展的需要,將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儲量分為: 能利用 ( 表內) 儲量和暫不能利用 ( 表外) 儲量兩類。
能利用 ( 表內) 儲量: 是符合當前生產技術經濟條件的儲量; 暫不能利用 ( 表外) 儲量: 有益組分 ( 或礦物) 含量低,有害組分含量高而又不易處理的,礦體厚度薄,礦山開采技術條件或水文地質條件特別復雜,或對這種礦產加工技術方法尚未解決,不符合當前生產技術、經濟條件,工業上暫不能利用而將來可能利用的儲量。
礦產儲量 ( 資源) 的分級是根據對礦床的勘查研究程度和相應的工業用途,將礦產儲量 ( 資源) 分為 A、B、C、D、E、F、G 七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