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生物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什麼
擴展閱讀
石油屬於什麼味道 2025-05-16 09:59:56
賣小吃成本多少錢 2025-05-16 09:59:08

生物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6 02:35:11

❶ 簡述生物多樣性迅速消亡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人為對土地的開墾和擴張,使未受干擾的自然生境面積急劇縮小和破碎化,環境污染以及氣候變化也造成了物種的消失;

二是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0%,而且還在擴大;

三是過度利用與消費,大量的野生生物資源遭到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嚴重減退;

四是生物入侵,外來物種的侵入造成很多當地物種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改變了生態系統的構成,造成一些物種在當地的喪失,甚至滅絕;

五是規模化農業生產的影響,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會間接造成幾千年來農民培育和保存的大量作物品種和家畜品種的喪失,使遺傳多樣性受到影響。

生物多樣性包括地球上所有不同類型的生命形式。這包括真菌、植物、動物,甚至細菌等微生物,以及它們形成的社區和它們居住的棲息地。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估計,我們的星球支持超過870萬種植物和動物,但到目前為止,他們只能識別出略多於120萬種物種。

總體而言,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指在棲息地或種群中發現的不同物種的數量。遺傳多樣性是指特定物種內的遺傳變異性。另一方面,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不同地理位置內的生態系統和生境的變化。這包括構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生態利基、營養水平和過程的差異。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體現在,我們地球上的每個物種,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細菌,都發揮著其他物種無法復制的獨特和重要的作用。所有這些物種及其生態系統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維持人類。

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直接相關。沒有它,我們人類將無法生存。除了提供食物、水、飼料和燃料等基本必需品外,生物多樣性還提供許多關鍵的生態服務,如土壤形成、養分循環以及空氣和水凈化。

從廣義上講,我們星球的生物多樣性可以分為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

直接使用價值是指我們人類直接從我們從大自然中收獲的產品中獲得的所有好處,這些進一步分為消耗性使用價值和生產性使用價值。

消耗性使用價值是指我們的各種生物資源,如森林產品、薪材、草葯、葯用植物和野味,這些生物資源一般直接就地消費,而不需要在市場銷售。這包括食物,如植物、肉類、水果、種子、花卉;葯用資源,如野生植物、真菌、藻類、樹皮;以及燃料,如木柴。

❷ 造成我國野生生物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D
人為因素是野生生物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如人類超量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及圍湖造田等活動直接破壞了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致使其數量減少。

❸ 造成我國海洋生物(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的原因有哪些

過度捕撈、環境污染、漁業政策和漁政管理相對滯後。目前國家已採取措施,大力發展增養殖、積極開拓遠洋漁業,嚴格限制近海捕撈,捕撈產量實行零增長;嚴格限制新造漁船,限制增加馬力等,已初見成效。

❹ 生物資源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生物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資源。這些都是自然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三者都是自然生態平衡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當前,生物資源的衰退是驚人的,絕滅的速度越來越快。二千年來,全世界約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從地球上消失了。自1600年以來,在總共4226種哺乳動物中,已有36種滅絕,佔0.85%;120種瀕臨滅絕,佔2.84%。在已知的8684種鳥類中,已滅絕的有94種,佔1.09%;瀕臨滅絕的有187種,佔2.16%。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資料,自1850年以來,人類已使75種鳥類的哺乳動物絕種,使359種鳥類和297種獸類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據估計,現在全世界有2500種植物和1000多種脊椎動物頻於滅絕的危險。

生物資源衰退的原因,首先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森林的砍伐,使生物失去生長繁殖的棲息環境。我國特有的大熊貓,由於食物——箭竹枯萎,面臨挨餓死亡的危險。瀕臨滅絕的珍稀鳥類朱,原來分布相當廣,因為人類大砍樹木,使它們失去營巢繁殖條件,數量銳減。1980年,這種鳥全世界只有15隻,我國僅陝西洋縣有11隻,另4隻在日本。

其次是濫伐亂捕。由於大量開荒種糧,導致植物資源急劇下降,如銀杉、銀杏、珙、連香樹等均處於瀕滅境地。由於過度獵捕,使不少野生動物滅絕。19世紀末,北美草原上有6000萬頭美洲野牛,後來被大量捕殺,到20世紀中幾乎被滅絕。盛產黃魚、墨魚、帶魚的舟山漁場,由於過渡捕撈,產量已急劇下降,尤其是黃魚,已形不成魚汛。同時,工業三廢的排放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污染了大氣和水體,危害生物的生存,使野生動物數量明顯下降。因此,保護生物資源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迫切任務。

❺ 人類對地球破壞後發生的災害

生命源泉的枯竭--水污染
水與空氣、食品是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
人體內50%(女)到60%(男)的重量是水分,兒童體內的水分多
達體重的80%。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水資源總
量的3%,而這3%的淡水中,可直接飲用的只有0.5%。所以說,水是人類的
寶貴資源,是生命之泉。
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當普遍而又嚴重。當水中的有害物質超出水
體的自凈能力,這就是發生了污染。這些有害物質包括農葯、重金屬及其
化合物等有毒物質,有機和無機化學物質,致病微生物、油類物質,植物
營養物,各種廢棄物和放射性物質等。水污染的來源主要是未加處理的工
業廢水、生活廢水和醫院污水。
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內陸水域污染。80年代初我國對53
萬米的河段進行調查,水污染不能灌溉的約佔23.3 %,水質合乎飲用標准
的僅佔14%。湖泊和海灣的污染也相當嚴重。就是地下水也難逃厄運。
水質污染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
傳染病的蔓延。印度新德里曾有幾萬人飲了被污染的河水而患黃疸病。水
中的有毒物質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劇毒物質可在幾分鍾之內使水中生物和
飲水的人死亡,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現。最危險的是汞、鎘、鉻、鉛等金
屬化合物的污染,它們進入人體後造成慢性中毒,一旦發現就無法遏止。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世界上有70%的人口喝不到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目
前世界上每年有1 5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死亡原因大多與飲水有關。
據聯合國統計,世界上每天有2.5萬人由於飲用污染的水而得病或由於缺水
而死亡。
水污染給漁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嚴重的污染使魚蝦大量死亡;污染
還干擾魚類的洄遊和繁殖,造成生長遲緩和畸形,魚產量和質量大大下降。
還有許多水產品因污染而不能食用,許多優質魚瀕於滅絕。污水還污染農
田和農作物,使農業減產。污水對運輸和工業生產的危害也很大,它嚴重
腐蝕船隻、橋梁、工業設備,降低工業產品的質量。水污染還造成其他環
境條件的下降,影響人們的游覽、娛樂和休養。
現在,清潔的水已成了人類生死攸關的大問題,解決水質污染,將對
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生命要素的損害--大氣污染
潔凈的空氣是生命的要素,它是人類生存須臾不可缺少的。減少污染,
凈化空氣,"還我藍天紅日",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清潔的空氣中含有78.09%的氮,20.95%的氧,0.93%的氬,以及少量的
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微量的稀有氣體。當大氣中某些氣體異常地增多或者
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時,大氣就污濁了。當大氣成分的變化增大到危及生物
的正常生存時,就造成了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的來源有自然和人為兩種。
火山爆發、地震、森林火災產生的煙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叫作自
然污染源;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形成的叫作人為污染源。大氣污染主要
來源於人類的活動,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因而在工業區和城市中空氣
污染特別嚴重。
在世界最著名的八大公害中就有五起是由大氣污染造成的。據初步統
計,已經產生危害或引起人們注意的大氣污染物就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
范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主要是煤粉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
氧化氮、碳化氫、硫化氫和氨等,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
煤粉塵是人體健康的大敵,其中直徑0.5-5微米之間的飄塵對人的危
害最大,它可以直接到達肺細胞而沉積,並可能進入血液送往全身。粉塵
粒子表面有各種有毒物質,進入人體後可引起呼吸道、心肺等方面的疾病。
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往往與水氣結合變成硫酸煙霧,有很強的腐
蝕性。工業和汽車排放的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劇毒氣體,可在大氣中保
持兩三年,是一種數量大、累積性強的毒氣。汽車和工廠排出的氮氧化物
和碳化氫經太陽紫外線照射能生成一種有毒的光化學煙霧,強烈刺激人的
眼睛和鼻喉。
被排放到大氣中的有害物質還包括許多有毒重金屬,如鉛、鎘、鋅、
鉻、汞等。它們進入人體可引起心血管、中樞神經、呼吸系統等方面的慢
性病和癌症。大氣污染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危害尤其嚴重,污染區的兒童不
僅發育緩慢,反應遲鈍,智力下降,而且患病率比正常地區的兒童高2--6
倍。
大氣污染還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少量二氧化硫氣體就能影響植
物的生活機能,水稻揚花時受到一次熏氣,產量就下降85.9% 。家畜也會
因大氣污染而中毒以至死亡。建築、器物、特別是珍貴文物在污染的大氣
下遭受著嚴重的腐蝕和破壞。

人類母親的呼救--土壤污染
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本,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土地卻遭受到
空前的破壞。其中,土壤污染正在剝奪大片肥田沃土的生產力。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質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無法
消除這些有害物影響的現象。嚴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的
減退甚至枯萎死亡,這些污染後果是可以及時發現的。更多的土壤污染並
無明顯表現,卻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特別是通過農作物對有害物的富集
作用,暗地裡危害牲畜和人體健康,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土壤污染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以及化肥和農
葯。生活污水和人畜糞尿中含有許多植物需要的養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
糞肥一般會使農作物增產。但這些廢水、廢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蟲
及蟲卵等則進入農田,沉積於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人接觸了污染的土
壤和農產品,會引起破傷風、流行性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等。
現代農業大量施用化肥,致使硝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等無機物大量
殘留在土壤中。它們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從而使
農作物減產。使用農葯則使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有機物沉降在土壤中,
毒害動植物和人。
大氣中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放射性塵埃等有害物質,
會自然地或隨雨雪沉降在土壤中。冶煉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中的鎘、鉛等
有害物也會被土壤吸附,造成污染。因此在工廠周圍和公路兩側的土壤最
容易受污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屬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鉻、錳、鎳等還能在人體
不同部位引起癌症。
土壤中金屬含量過高也會使植物受害。據實驗,每千克土壤含銅20毫
克時,小麥就會枯死,達到250毫克時,水稻也會枯死。每千克土壤含鋅超
過50毫克,就會影響作物的生長。
土壤一旦被污染,其影響很難被消除。有機農葯分解很慢,重金屬根
本不分解,污染的土地即使在不再繼續污染的情況下,三五年內仍含較高
的有害物質,並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類。所以,受到嚴重污染的土地
上的植物不但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飼料或肥料。

健康大敵的侵犯--食品污染
食品與水、空氣構成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食品一旦受污染,
就要危害人類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們吃的各種食品,如糧食、水果、
蔬菜、魚、肉、蛋等,在生產、運輸、包裝、貯存、銷售、烹調過程中,
混進了有害有毒物質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和化學性污染兩大類。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於
微生物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
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色桿菌、
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
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腐敗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 萬多種。最早為
人類服務的黴菌,就是真菌的一種。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製品都離不
開黴菌。但其中百餘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麴黴毒素。食品
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後,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麴黴毒
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十倍。很多科學家懷疑黃麴黴
毒素也是人類其他疾病的病因。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麴黴毒
素有關。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溫濕,黃麴黴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
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寄生蟲污染食品主要有蛔蟲、
絛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
土壤,然後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後會引起寄生蟲病。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葯是造
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
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劑、甜味劑、
固化劑、抗氧化劑等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
等。如用廢報紙、舊雜志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
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症。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
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
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
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
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艷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防止食品污染,不僅要注意飲食衛生,還要從生產、運輸、加工、貯
藏、銷售等各個環節著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生活空間的損失--垃圾污染
垃圾侵佔土地,堵塞江湖,有礙衛生,影響景觀,危害農作物生長及
人體健康的現象,叫作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兩部分。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
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鋼渣、高爐渣、赤泥、
塑料和石油廢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茶葉、
碎玻璃、金屬製品等等。在城市,由於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
10%的速度增加,構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侵佔大量土地。二是污染農田。三是污染地
下水。四是污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有些有機物質,能在一定溫度下通過
生物分解產生惡臭,從而污染大氣。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
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來作為農家肥料,人吃了施用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
就可能得傳染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堆積成山。垃圾處理已
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

天上的污染--太空垃圾
宇宙航天事業的發展,給人類展示了飛出地球的美好前景,但也給地
球周圍的宇宙帶來了污染。人類丟棄的人造衛星和火箭的碎片基本處於無
人管理而不斷增加的狀態,將來很可能危及人類在宇宙空間的活動。因此,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呼籲"盡早找出治理宇宙空間垃圾的辦法"。
漂浮在宇宙空間的垃圾被稱作"太空垃圾",它與人造衛星一樣,也
是按照一定的軌道繞地球旋轉的。人類發射的火箭散失在太空的碎片和零
部件、衛星由於爆炸或故障而拋撒於太空的碎片以及壽命已盡的衛星殘骸
等,都是太空垃圾。
如果不採取必要的對策,人類的每次宇宙開發活動都將增加太空的垃
圾。並且,太空垃圾和衛星碰撞,使衛星破碎,垃圾的數量會更多,這是
一種惡性循環。到現在為止,雖未發生大的災難,但已經發現,美國航天
飛機的玻璃窗和太空梭的外殼有被細小的金屬微粒和衛星塗料的碎片擦
碰的痕跡。1991年9 月,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距前蘇聯火箭殘骸特別近時,
為避免災難性的相撞,不得不改變運行軌道。
即便是微粒垃圾,數量多了也足以使衛星減少壽命。還有,太空垃圾
造成的光線散射將會使人類對宇宙空間星體的觀測受到影響。現在有可能
給人類的宇宙活動帶來危險的直徑在一毫米以上的垃圾已有數百萬個,其
中大部分是美國和前蘇聯丟棄的。
美國、日本等國正在研究怎樣減少、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如日本宇
宙航空學會的報告書提出研究不會產生垃圾的火箭和衛星;1992年5 月,
美國發射升空的太空梭"奮進號"的任務就是回收一顆游盪在宇宙空間
的衛星,並把它重新發回靜止軌道。日本科學技術廳人士認為,"將來宇
宙空間往返的太空梭或許將活躍在回收和清除太空垃圾的領域"。

人類益友在減少--生物資源衰退
生物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資源。這些都是自然發展的產物,
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
是分解者,三者都是自然生態平衡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當前,生物資源的衰退是驚人的,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2000年來,
全世界約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從地球上消失了。自1600年以來,
在總共4 226種哺乳動物中,已有36種滅絕,佔0.85%;120 種瀕臨滅絕,
佔2.84%。在已知的8 684種鳥類中,已滅絕的有94種,佔1.09% ;瀕臨滅
絕的有187種,佔2.16%。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的資料,自
1850年以來,人類已使75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絕種,使359種鳥類和297種獸
類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據估計,目前全世界有2 500種植物和1 000多種
脊椎動物瀕於滅絕的危險,到本世紀末,大約有50-100萬個物種將要滅絕。
生物資源衰退的原因,首先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森
林的砍伐,使生物失去生長繁殖的棲息環境。我國特有的大熊貓,由於食
物--箭竹枯萎,正面臨挨餓死亡的危險。瀕臨滅絕的珍稀鳥類朱䴉,原
來分布相當廣,因為人類大砍樹木,使它們失去營巢繁殖條件,數量銳減。
其次是濫伐亂捕。由於大量開荒種糧,導致植物資源急劇下降,如銀
杉、銀杏、珙桐、連香樹等均處於瀕滅境地。由於過度獵捕,使不少野生
動物滅絕 。19世紀末,北美草原上有6 000萬頭美洲野牛,後來被大量捕
殺,到1889年只剩下150 頭,1894年最後一頭也被射死。盛產黃魚、墨魚、
帶魚的舟山漁場,由於過度捕撈,產量已急劇下降,尤其是黃魚,已形不
成魚汛。同時,工業三廢的排放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污染了大氣和水體,
危害生物的生存,使野生動物數量明顯下降。因此,保護生物資源已經成
為全球性的迫切任務。

地球環境在變暖--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是當今全球性的三大環境問題。
所謂溫室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
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使大氣變
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大
暖房。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
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
除二氧化碳以外,對溫室效應有重要貢獻的氣體還有甲烷、臭氧、氯
氟烴以及水氣等。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排入大氣中的
二氧化碳相應增多;又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氣中應被森林吸收的二氧
化碳沒有被吸收,由於二氧化碳逐漸增加,溫室效應也不斷增強。據分析,
在過去200年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氣溫上升0.5℃ 。估計
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將上升1.5--4.5℃,而在中高緯度地
區溫度上升更多。
溫室效應的後果十分嚴重。首先自然生態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荒漠
將擴大 ,土地侵蝕加重,森林退向極地,旱澇災害嚴重,雨量將增加7-
11%;溫帶冬天更濕,夏天更旱 ;熱帶也將變得更濕,乾熱的亞熱帶變得
更乾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調整。再是沿海將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氣
溫升高,兩極冰塊將溶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 。另有科學家認為,由於
氣溫升高,引起海水體積膨脹,海平面可能升高0.2--1.4米。目前全世界
有1/3 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農業非常發達的地方,海平面升高
會淹沒許多城市和港口。
地球變暖已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1988年11月,聯合國大會已作出
一項決議,指出二氧化碳等氣體在大氣中繼續增加,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
暖和海平面上升,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號召國際社會"為當代和後代人
類保護氣候"而努力。因此,我們在發展工業生產時,要積極治理大氣污
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物質的技術,防止甲烷、氯氟烴等氣體的
外溢。其次,要保護好現有森林,大力植樹造林,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
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營養物質。最後,還要通過各種途徑減少礦物能源
總消耗,盡量採用核能、太陽能、水能、風能,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地球保護傘的變薄--臭氧層遭破壞
中國古代有個"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最近科學家考察發現,在北
美、歐洲、紐西蘭上空,保護地球的臭氧層正在變薄,南極上空的臭氧層
已經出現了一個"空洞",科學家真的要"補天"了。
臭氧是大氣中的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微腥臭、淺藍色的氣體,主要
密集在離地面20-25千米的平流層內,科學家稱之為臭氧層。臭氧層好比
是地球的"保護傘",阻擋了太陽99%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靈萬
物。
臭氧層濃度每減少1%,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加2%,皮膚癌就會增加7%,
白內障增加0.6%。目前全世界每年死於皮膚癌症的有10萬人,患白內障的
病人更多。紫外線輻射還能破壞植物光合作用和授粉能力,最終降低農業
產量。據試驗,如臭氧減少25%,大豆將減產20-25%。紫外線輻射還會殺
死水中魚卵和單細胞藻類,同時還會引起塑料製品老化、發黃、開裂。
臭氧層減少以及南極上空出現"空洞"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自然
因素。太陽黑子爆炸時發出許多帶電質子,轟擊地球上層大氣,對臭氧有
破壞作用。另外南極上空的上升氣流把臭氧含量較高的中層大氣輸送到上
層,從而降低了那裡的含量。二是人為因素。人類在使用冷凍劑、消毒劑、
起泡劑和滅火劑等化學製品時,向大氣中排放的氯氟烴、溴等氣體在紫外
線照射下會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奪去臭氧中一個氧原子,使臭氧變成純氧,
從而使臭氧層遭到破壞。
近年來,全世界科學家都在呼籲 :拯救臭氧層 ,禁止使用氯氟烴。
1987年9月,24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訂了" 蒙特利爾控制可破壞臭
氧層物品協定",規定到本世紀末,將氯氟烴的使用量減少到1986年水平
的50%。科學家指出,即使現在立即禁止使用氯氟烴,在今後10多年內臭氧
層仍將繼續減少,已經減少的臭氧層要100多年才能彌補過來。

大氣降水在變酸--酸雨
酸雨是造成全球性環境污染的又一個元兇。它是大氣污染後產生的酸
性沉降物。因為最早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雨中含有這種沉降物,所以習慣上
稱為酸雨。
酸雨的成因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
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炭
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
"雲內成雨過程",即水氣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
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經過"雲下沖刷過程",即含酸
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並、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
較大雨滴,最後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國的燃料結構主要是煤炭,
以排放二氧化硫氣體為主,所以我國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硫和氮是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礦物質,供植物吸收。
如酸度過高,pH值降到5.6以下時,就會產生嚴重危害 。它可以直接使大
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
洗與土壤粒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使湖泊、
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毒害魚類;並且
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可能危及人體健康。我國重慶
是受酸雨危害嚴重地區之一。重慶的嘉陵江大橋,銹蝕速度每年為0.16毫
米,遠超過瑞典斯德哥爾摩每年0.03毫米的速度。1982年6月18日晚,重慶
市下了一場酸雨,市郊2萬畝水稻葉片突然枯黃,好像火烤過一樣,幾天後
局部枯死。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中國土地利用簡表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約近144億畝,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
有耕地1.4畝,不及世界人均佔有4.4的三分之一。據測算,土地利用情況
大體是:
類型 面積 約占面積%
耕地 19 10
園地 0.7 0.5
(包括果、桑、茶等)
森林和林地 20 14
草地 40 28
城鎮、村莊、工礦用地 3 2
交通用地 5 3
水域 5 3
未利用土地 55 38

不毛之地在擴展--土地沙漠化
世界著名巴比倫文明的發祥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中華民族的搖
籃--黃河流域,都是因為森林植被受到人為的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
失、土地沙漠化,最終導致河道淤塞、河水泛濫,甚至成為不毛之地的。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地,土地沙漠化,是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問題。
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發展,主要原因是人類對植被的破壞。人類對
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對草原的過度放牧,打亂了水分的循環,氣候出現
乾旱,土地出現鬆散的流沙沉積。
土地沙漠化是人類文明的大敵。當年,沙漠埋葬了富饒的美索不達米
亞平原,截斷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掩埋了埃及96%以上的國土。現在,全世
界有1/3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 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沙漠化,
威脅著64個國家,受沙漠化影響的人口達8.5億,佔全世界人口的16%以上。
因此,治理沙漠化,被列為世界十大難題之一。
我國在防治沙漠化方面很有成績。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科研
成果,使我國約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控制,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
善。這個治沙經驗,已引起世界矚目。但是,沙漠化仍然是一個突出的環
境問題。我國的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吉林、
黑龍江、遼寧等13個省區的33.4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沙漠化威脅,其中
已經沙化的土地有17.6萬平方千米。如不加速治理,到本世紀末,沙化的
將達二三十萬平方千米。
土地沙漠化,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大威脅,給農牧業帶來嚴重損失。
據我國內蒙古烏蒙後山地區7個縣、旗統計,因沙漠化危害而改種毀種的面
積達50-70萬畝,使糧食平均畝產嚴重下降。
土地沙漠化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世界性問題,它向人們敲響警鍾:必
須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沙漠化,就要採取法
律、經濟、行政等手段,防止濫墾、濫牧和濫採的現象發生。

毀林的惡果--洪旱災害
森林是大自然的保護神。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在下雨時節,森林可以通過林冠和地面的殘枝落葉等物截住雨滴,減
輕雨滴對地面的沖擊,增加雨水滲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養水分的能力,
減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林木盤根錯節的根系又能保護土壤,減少雨水
對土壤的沖刷。如果土壤沒有了森林的保護,便失去了涵養水分的能力,
大雨一來,濁流滾滾,人們花幾千年時間開墾的一層薄薄的土壤,被雨水
沖刷殆盡。這些泥沙流入江河,進而淤塞水庫,使其失去蓄水能力。森林
涵養水源,降雨量的70%要滲流到地下,如果沒有森林,就會出現有雨洪
水泛濫,無雨乾旱成災的狀況。
1975年,河南駐馬店地區曾連降三天暴雨,降水量達800-1000 毫米,
位於該地區的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大壩崩塌,造成巨大損失。但同一地
區的薄山和東風兩座水庫卻安然度險。究其原因,就是由於板橋和石漫灘
水庫上游森林稀少,暴雨驟降,山洪暴發,大量洪水陡然入庫,宣洩不及
而沖毀堤壩;而薄山和東風水庫上游森林覆蓋率高達90%,雖然降水量超
過了庫容,但因森林截留,滯緩了洪水入庫時間,因而得以保全。因此,
植樹造林是保護土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辦法之一。

慢性中毒在持續--農葯污染
人類從40年代起開始使用農葯除蟲除草 ,每年挽回農業總產量15%左
右的損失。但是,由於長期濫用農葯,使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大大增加,危
害到生態和人類,形成農葯污染。造成污染的農葯主要是有機氯農葯,含
鉛、砷、汞等物質的金屬制劑,以及某些特異性除草劑。
有機氯農葯,如六六六、DDT等,穩定性強,不易分解,大量施用不僅
直接造成對作物的污染,同時農葯殘留在水、土中,通過食物進入人體,
危害健康。有機氯農葯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在生物體內不易分解,它通
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在人體中日積月累,而人體又不能通過新陳代謝把
它排出體外,因此,人體中的有機氯農葯含量越來越高,達到一定程度就
會發生中毒。有機氯農葯由於具有不易分解的穩定性,已經污染了地球上
的每一個角落,連南極大陸的企鵝體內也已發現有機氯農葯。
金屬制劑的危險性也很大,噴灑過汞制劑的糧食、水果、蔬菜中都含
有汞,可直接引起食物中毒。除草劑和殺菌劑本身的毒性往往不大,但它
們分解後的產物有劇毒,因此危害也相當嚴重。
多數農葯對人和動物有毒害,大量接觸以及誤食後會造成急性中毒和
死亡。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和安全
措施,每年有200萬人農葯中毒,其中有4萬人死亡,平均每10分鍾有28人
中毒,每17分鍾有1 人死亡!而還不包括因農葯污染而導致死胎、致癌、
流產的受害者。根據對68個國家的調查,急性中毒的人有93%是由有機氯、
有機磷和汞制劑等農葯所引起的。
少量農葯在人體內的積累引起的慢性中毒也不可忽視。
農葯污染已在許多國家造成公害。許多國家已禁止使用 DDT、狄氏劑、
氯制劑等農葯,並積極研製和生產低毒高效農葯,同時講究農葯使用的科
學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保護益鳥、益蟲,做到"以鳥治蟲、以蟲治蟲"。

❻ 生物銳減的自然原因

1>3>2>6>4>5>7>8
1是最直接原因,2345678都會造成1,所以1在最前,
3,水是生命之源,所以3隨後,
8,生物品種變化本身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8在最後,
7,氣候變化隨時都有,只不過急劇變化會使生物不能適應,所以倒數第二,
剩下的2645,4是5的一種嚴重化,2是6的一種嚴重化
所以有這樣的排序

附:給你一些資料
導致物種瀕危和滅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火山爆發,洪水泛濫,陸地升沉,森林火災,特大乾旱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外,人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歸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1. 生境片斷化和喪失對大多數物種而言,最嚴重的威脅來自生境減少和片斷化。在中國生境的片斷化是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境的片斷化和喪失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影響和破壞,如大面積森林的亂砍濫伐,圍湖造田,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都會破壞和改變生物生存的生態環境,降低生態多樣性。而人類的生產和經濟活動,也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境,如水庫,高速公路,鐵路的建造都會隔離原有整個大面積的生境,造成片斷化,而造成某些生物的生殖隔離,降低遺傳多樣性。
2. 不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利用生物資源,但不合理的利用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中國,亂捕濫獵和亂采濫挖現象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例如,獼猴在50年代因過渡捕捉出口,造成種群數量劇減,迄今尚未得到恢復。又如,我國淡水魚資源由於不斷加大捕撈強度和不控制時間,產量急劇下降的同時,種群數量也很難回升。許多傳統的中葯和經濟植物由於長期過量採挖和開發利用,致使種群數量急劇縮減。也有許多物種因被認為對人造成危害而被捕殺。經統計,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
3. 環境污染。環境污染也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我國環境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最近發布的全世界大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中國佔有7席,其中北京居第三位。中國每天排放的污水每年以8%的速度遞增,和經濟增長率幾乎一致,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再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基礎上的。有機農葯,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不僅可以通過食物鏈積聚於生物體內,同時也破壞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使物種瀕危或滅絕。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的赤潮頻率呈現上升趨勢,爆發間隔越來越短,范圍越來越廣,損失也越來越大,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無可估計。
4.外來種引入。在生物多樣性遭破壞的原因種,另一個讓人吃驚的嚴重威脅是非本地種的引入。《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南》解釋道「外來物種對生物多佯性的嚴重威脅僅次於棲息地的喪失,外來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已得到很好的證明。在中國有很多生動的例子,40年代,我國引入一種叫「水花生」(喜旱蓮子草)的飼料作物,由於該物種適應性強,無性繁殖快,且加上未能有效利用,致使水花生成為蘇甫地區的一種惡性雜草,遍及農田、水溝和池塘中。還有「大米草」的例子,過去作為海灘護堤和牧草植物引入國內,因繁殖力強,現在在江蘇、福建等省的沿海海灘蔓延,嚴重影響貝類等水產品的生產,使當地農民極為頭痛。此外,豚草的蔓延擴展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更是廣為人知。
5. 人口膨脹。人為干擾的因素的本質原因使人與野生動植物爭奪生活空間,人口的膨脹必然人類對生物資源的需求加劇,自1950年以來穀物、魚類和木材的人均需求量分別增加了 40% 100%和33%,然而,人類所能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不盡早完善當前的工農業生產活動,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是必然的。中國目前是人口第一大國,在解放以後的人口增長率位於世界的前列,這必然造成巨大的資源需求,加上過去沒有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危機,對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造成了目前的危機。
6. 全球影響。整個地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隨著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全球一體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作為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一部分,也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影響。一方面,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酸雨等全球氣候變化造成中國氣候的改變,引起一些物種生存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資本主義強國對中國國內資源的掠奪也造成很大的損害,比如日本用做衛生筷的木材70%以上來自中國的東北,使得我國大面積的森林被盲目採伐以換取經濟價值,造成生態的惡化。當然中國對於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們必須以負責的態度面對中國和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❼ 造成我國野生生物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

解析人為因素是野生生物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如人類超量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及圍湖造田等活動直接破壞了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致使其數量減少。 答案 D

❽ 哪些因素導致了近年我國水生生物資源衰退,部分水域呈現生態荒漠化趨勢

水質污染,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比如說將生活垃圾,工業廢水排進河道中,一方面造成水質過酸或過鹼,另一方面造成病菌大量繁殖,水下動植物暴病大規模死亡。
另外,就是生存環境變化過大。比如說氣溫上升,一方面對水生生物的繁殖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水溫過高,氧容量下降,造成一部分生物窒息死亡。
還有,人類的過度捕撈魚類。對食物鏈造成嚴重破壞。
另外外來物種入侵也算,比如水葫蘆的瘋長,也會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