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朝時期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到底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秦始皇在為了修築長城的時候,大概耗費了100多萬人來修築,據統計,當時秦始皇所使用的勞動力基本上占據了全國的1/20。而且在修築萬里長城的過程中,所累死的工人也是不計其數。而且在將國家大量的錢財以及資源浪費的同時,也給很多的百姓帶來了苦難以及負擔。同時也將人民的反抗激發了出來,並且也造成階級矛盾,讓秦王朝加速覆滅。
但是秦始皇所修築的長城,讓中原地區免受游牧民族的騷擾以及侵害,在抵制少數民族入侵的同時,也讓中原農耕文明更好的被保護了起來。並且也讓中華文明達到了一個更好的交融,在給後世留下這筆精神財富的同時,永遠都無可比擬。並且長城時隔今日也是中國形象的代表,以及象徵就像是圖騰一樣的存在永垂不朽。
B. 秦國滅蜀後利用蜀地糧草滅了六國都不缺糧為何諸葛亮總缺糧
秦朝惠文王九年,秦國將領司馬錯率部殲滅蜀,將蜀地完全並入秦國。此後,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蜀中糧倉的作用十分顯著。除了昌平戰役等兩國長期對峙外,秦國並不缺糧。然而,秦的經驗卻不能為三國時期的蜀漢所借鑒,其根本區別有三個原因
第二,秦治蜀的性質不同於蜀漢
秦國在四川滅蜀之前,這兩個國家名義上是兩個附庸國,秦國是被武力強行摧毀的蜀國。在蜀中,秦國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因此,秦國完全可以無視蜀人的生活,不惜一切代價榨取秦軍的糧食供應。同時,蜀中的貴族家庭對秦國的君主和臣民沒有控制權,如果他不誠實,反對秦國的政策,秦國可以毫不猶豫地消滅他們。這一切都是為了給蜀中秦軍提供更多的糧食。
三國蜀漢時期,劉備的勢力還不及秦國。不管劉備是怎麼得到的,劉備和蜀中的貴族家庭都是漢代的官員。尤其是關羽失守荊州後,劉備僅存的土地就是蜀中。要鞏固統治,就必須依靠蜀中、劉備、蜀中三個世家。蜀中世家也是蜀漢時期主要的統治階級之一。劉備或諸葛亮不能像秦國那樣擠蜀中。
三是蜀中世家反對秦國無效,卻可以反對諸葛亮的北伐
如前所述,秦國佔領了四川中部的糧食。它不在乎蜀中貴族家庭的利益是否被占。秦軍可以強行奪取糧食,蜀中的貴族家庭沒有反抗秦國的勇氣。蜀中世家作為蜀漢統治階級的一員,可能會給諸葛亮帶來麻煩。在漢代,糧食的戰略資源集中在貴族家庭手中,因為大部分土地都在他們手中。諸葛亮只能和他們商量,不能強行征糧。
C. 秦國利用蜀地糧草滅了六國,為啥諸葛亮總缺糧
巴蜀之地,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產糧豐富。這是大多數人對這塊地區的認知。
這是事實。
不過,最初的巴蜀之地,可並沒有這么好。至少在秦國攻佔了巴蜀之地之前,這塊地方還是比較不行的。
因為當時的巴蜀之地深受洪災的困擾,以至於此地根本無法發揮自己本身的優勢。
真正讓這塊地方成為人人羨慕的天府之國,應該是在李冰建立都江堰之後。都江堰的建成,才讓長期困擾巴蜀的洪災問題得到解決,隨後才演變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天府之國”。
然而,秦國的崛起依靠的可不僅僅是因為巴蜀,還因為關中。
戰國時期的秦國,很出名的一項制度,就是耕戰制度。耕與戰,也就是說,你不,就得去種田。說是全民皆兵也不為過。
這一點,其實三國時期也有人做到了,那就是魏國。魏國的屯田制其實和耕戰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屯田制,其實就是讓那些打戰的士兵在不打戰的時候,就地種田。
蜀國就不同了,蜀國既沒有屯田,也沒有耕戰,也就是說他們打戰的消耗,全部都得農民們承擔,這是很傷的。
因此,蜀國才老是缺糧。
D. 秦始皇的暴虐是不是被後人栽贓
前言:公元前221年。
一支來自秦國的鐵騎攻進了齊國的都城,隨著齊國國都的覆滅,宣告了嬴政歷經十年吞並六國的統一戰爭結束。秦國作為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成為整個天下的唯一主人。
隨著秦朝的建立,嬴政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快樂。因為這位秦朝的始皇帝,第一次擁有了如此廣闊的疆域,也正是這闊土之下的治理與發展,成為了嬴政一統天下後的最大考驗。
秦法的確立實則給予了農民更大的利益!為了進一步鞏固秦朝的政權,秦始皇下令一統法律,通過各地的吏官推行至天下各地。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想必秦法是秦始皇暴虐的代名詞,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件事情看似確實是慘無人道,但這些跟白起在長平活埋趙軍四十萬大軍想必,也自然是小巫見大巫。對於秦朝當時的一些車裂等酷刑,活埋也可以算是對“犯禁者”的一種福利了。
總結:秦始皇為秦朝的鞏固與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始終沒有得到六國的認同,也並沒有打破六國百姓內心的傳統,他們始終都想恢復曾經的故國。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也帶來了東方六國士子的極大怨恨,作為時代開創者的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與政策上的懷柔,在一些人眼中也定將被視而不見。
這一切的一切,難道真的都是嬴政的錯嗎?
E. 秦始皇修造長城的功和過
功:
1、使中原地區免遭游牧民族的騷擾,抵制外部少數民族入侵,保護中原農耕文明;
2、促進了中華民族中原文明的交融,為世界後後人留下了無法比擬的精神財富,使長城成為中國形象的圖騰和象徵;
過:
1、浪費了國家大量的錢財和資源;
2、給無數百姓帶來苦難和沉重的徭役負擔;激發了人民的反抗,引發階級矛盾加劇,加速了秦王朝的覆滅。
其實秦始皇只是將各國長城連接在一起,因為在戰國時期各國已經開始修築長城,但是即使如此工程依然非常浩大,勞民傷財,人民怨聲載道,成為秦滅的一個原因.同樣在我看來,長城還給中原文化刻下了一個烙印,就是封閉,將自己的文化處在一個與外隔絕的位置.在之後兩千多年漢文化沒有再踏出此范圍.而它的功勞就是在常年的戰亂之後,對於中原農耕文化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誠如康熙所言,再好的長城不如人們心中的長城.
F. 為了長治久安,秦始皇不惜動用上百萬民夫修城,為何反而是自掘墳墓
秦始皇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了,要追求到生命的至高點,那就需要讓更多的人來為自己開路。秦國最不缺的是什麼,那就是人了。六國的人都是秦始皇的,還有什麼可吝嗇的。於是秦始皇直接就派了數十萬軍隊和俘虜們,到北方修築長城。
死的人十萬計,傷的人百萬計,軍隊干不動了俘虜上,俘虜干不動了再找俘虜來,於是前赴後繼的俘虜們,就被派遣到北方荒蠻之地,用身體的力量修築成一道道血牆。後來的孟姜女哭長城故事,一方面說的是庶民之苦,一方面說的又是庶民之恨。或者,正是因為這座長城,終於激怒了人們心中的怒火,終於星火可以燎原。秦始皇求不到長生,卻求來了秦國的滅亡。
G. 在戰國時代,秦國為何能越挫越勇,而秦趙卻是兩敗俱傷
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戰爭四起,縱觀整個戰國時代,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無論從規模上,時間上,還是烈度上,都算是規模比較宏大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對於整個戰國時代和中原格局來講是影響深遠的。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中後期的強強對話,西方霸主秦國對戰軍事強國趙國,這也是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終極對決,很多人將長平之戰,看成是秦國提前的滅國之戰,在這場戰爭之後,趙國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徹底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在軍事上再無對手,從此開啟統一戰爭之路。
因此可以說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雖然沒給秦國帶去巨大的利益,甚至讓秦國蒙受了部分損失,但卻為後來的滅國之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秦國在統一的戰爭當中能夠分出更多的國家精力對抗其他的國家,並且越挫越勇,加快了滅國之戰的勝利,也加快了統一的腳步。
小結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當中,秦國和趙國在已有資源上,實際損失程度是對等的,但在國家的根本生產力方面,卻又是完全不同等級的損害,這也就導致了趙國慘勝卻傷到了根基,秦國慘敗卻未傷根本。
戰國時期,兩國交兵拼的是綜合國力,比拼的不僅是已有資源的儲備,更是資源背後的生產力強弱,只有具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擁有強大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夠在戰爭之後迅速地恢復國家的發展動力,才能夠保證國家的發展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注入,才能夠保證國家能夠長久穩定的進行發展和實力提升。
就如同趙國一樣,如果它能夠像秦國那樣擁有強大的後援生產力,那麼相信兩場戰爭結束後,趙國的發展一定比秦國更加強盛,但可惜的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是一個不完善的改革,只是側重於軍事方面的改革,在經濟發展方面卻遠落後於秦國,這也是趙國一敗塗地的原因。
H. 長平之戰中秦國軍隊的糧草如何供給
糧食自古以來就是關系國民生計的重要戰略物資,在古代農業經濟和冷兵器作戰的生產條件下,最重要最根本的戰略資源就是糧食。長平之戰,秦國正是在切斷趙國的後勤供給,自己依仗充足的糧草供應,最終贏得了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
在秦滅六國的十年統一戰爭期間,擁有龐大軍隊的秦國是在穩定的軍糧保障下,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秦國之所以有充沛的糧食供給,則得益於秦國歷代君王從政策、勞動力、法律以及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上對農業生產的極度重視。《墨子·雜守》記載,戰國秦漢時期的士卒每天吃兩餐,如果以最小量來計算,趙國軍隊每天至少需要四十五萬斤口糧,這還沒有加算戰馬的消耗。
對於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其糧草的消耗和武器裝備損耗的是十分驚人的。秦國又是憑借什麼來支撐如此巨大的消耗的呢?
一,問題的解決在於秦國擁有一個龐大的財政收入即糧草徵收來源。幫助秦國實現這一目標的人是商鞅。商鞅對秦人說,在生活中你只需要做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擁有強大的農業才足夠支撐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爭。就此,商鞅為秦國定製了一個延續上百年的國策:「耕戰」。其核心就是:富國強兵,而富國則必須重農。「商鞅把『耕戰』作為國家生存的根本和國家富強的基本手段」。自商鞅變法以來,這一政策「為秦國歷代統治階級所不懈恪守」。
二,商鞅在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頒「懇草令」,擴大面積,使當時秦國每個勞動力負擔的耕地,比關東諸國高出一倍,在同等條件下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正是由於關中每個勞動力能夠比關東農民提供更多的剩餘糧食,秦國與關東諸國相比,在每次戰爭損耗之後,更具恢復的能力。商鞅在秦國實施授田制,強制農民開墾和耕種。「商鞅是我國重農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與「重農」同時定為基本經濟政策的第一人」。
三,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生產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後來又攻佔了蜀地,他們擁有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塊糧食的主產區,土地肥沃,而且他們的生產力發達。生產力的提高,那麼,秦國同樣的糧食產量可以用更少的人來完成。商鞅在變法中制定了「罰賦」,即頒布《分異令》,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其目地就是要強迫有兩個成年兒子的家庭必須分家,否則「加倍征納田租」。商鞅企圖通過這種按人口征稅的法律條款強制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目的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以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增加糧食產量,進而保障充足的後勤供應。
同時,商鞅利誘「三晉之人」來耕耘秦國的土地,而秦國黎民則對外應敵。秦人為武士階級,晉人則為佃戶。秦國人專心的追求軍功,而三晉之民既受田宅,又免兵役。這樣一種安排使雙方互利,結果也是皆大歡喜。
四,為了保護農業生產的平穩和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秦國制定了種種法律條款來調解農業生產關系,促進農業生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是秦國一部完備的經濟法規」。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歷任政府先後制定了《倉律》《廄苑律》《徭律》《效律 》《田律》《司空律》等經濟法規,以此來保護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五,在農業社會中,最重要的經濟活動莫過於農業生產。在東方六國大力發展商業的時候,地處西陲的秦國卻通過大力鼓勵人民使用鐵制農具和牛耕來進行農業生產,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來改造耕地,以此來提升農業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
因此,與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和充足的糧草保障的秦國鐵騎相比,趙國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同時期的趙國無論是財政收入還是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常備軍數量是秦國的二分之一。其糧食產量最富庶的地區,又基本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本無法保障進行農業生產。沒有充足的糧草供給,秦趙之間對峙的結局可謂早已註定。
I. 秦始皇有那些暴行
1、秦始皇暴行
連年征戰,滅六國,征匈奴
賦稅徭役繁重,人民收入3分之2都要上繳政府
大興土木,建鄭國渠,靈渠,長城,阿房宮,陵墓
游巡無度,勞民傷財
焚書坑儒,專制,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窮兵黷武
刑法苛刻
追求長生不老,浪費國家資源
2、人物簡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
3、人物貢獻
嬴政是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J. 戰國時秦國的土地明顯比楚國小,為何統一中國的確是秦國,而且秦王不受人民愛戴,為何會兵馬成林
不單純是土地的問題。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取決於生產力。土地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有人口、經濟等更為重要的因素。
一、地圖的大小並不能反映實際大小。
其實在清朝之前,都沒有明確的劃界條約(順帶說一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邊境爭議不斷,因為從來沒有過劃界條約,你說是你的對方不承認)。古代都是控制「點」而不是「區」。關於古代所有的邊界地圖都是大概根據活動范圍劃分的,並不能直觀反應土地產出。因為古時候人口比較集中於城池,所以邊界都是習慣性邊界。楚國南邊都是南蠻百越或者無人區。所以在習慣上劃入楚國的地界。實際上楚國所有的城市都集中在長江邊和湘江邊,實際控制地區就是城市周圍幾十里的土地。其他地方基本是無人區和未開發區。說得難聽點就是充數的,就是幾個楚國人在荒山野嶺繞一圈就宣布是自己的,對經濟、國力沒有絲毫所用。
二、統一戰爭前夕控制區域。
秦國控制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統一前夕還控制了楚國的郢都。幾乎控制了戰國十一國的三分之一。而到了後期楚國只控制長江下游地區,郢都、宛城都被秦國奪取,只剩壽春、吳越一帶。只相當於三國時候孫策控制的區域。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
三、實際控制區域產出。
秦國在商鞅變法到統一前大力開發土地。像首都咸陽的關中平原土地被網格化,修築了大量的灌溉設施,可以大量生產糧食與其他物資供給軍需。而楚國控制荊州和長江下游的會稽一帶,叢林密集,山嶽遍布,亞熱帶地區瘴氣重,一直未開發。
四、為政差距。
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天下三分之二人口集中在黃河流域。楚國並非是周朝分封的諸侯,而是一支山野民族越干越大而成為一個國家的。楚國一切都是自己開發出來的,並沒有享受到黃河流域現成的富裕。
開發並不算難,秦國也是起源於山戎的一支。但是秦國歷代君主都比較有作為,進入戰國後,因為眼紅黃河流域的財富,所以歷代君主都兢兢業業,鼓勵開發關中地區,讓關中地區「沃野千里」。秦國進入四川後,又進一步派能吏李冰開發都江堰等灌溉工事,把蜀郡建立成「天府之國」,意思就是「老天的倉庫」,由此可見秦國開發成都的成功。
對比楚國,歷代卻是昏君多。所以開發進度十分緩慢,最後還把國家最富有的郢都(荊州地區)讓秦國佔領了。把屈原氣得跳江。
五、經濟結構的代差。
戰國時候鐵器的大量使用,使用鐵器和耕牛後,讓封建經濟結構成為可能。在此之前各國的制度都類似於「井田制」,八家人耕種一塊田。田分九份,如「井」字,八家人耕種周圍,而中間那份是貴族的,八家共同幫耕種。而肥田都讓奴隸耕種,收入全交。這樣田地利用率極其低下,肥田讓奴隸耕種,積極性極低。
商鞅率先發現了這個問題:原先我們採用井田制是因為一個人沒法耕種一塊地,現在完全可以了,如果還用井田制就是極大的浪費。所以商鞅變法第一點就是廢除井田制,土地歸私人所有,交稅按照佔有土地的多少決定。這樣更多的人去開發荒山野嶺,以期成為地主。稅收按土地交,保證賦稅穩定。將老百姓與土地綁定,保證了糧食產出。那時候糧食產量遠不如現在,所以打壓商人保證生產足夠糧食用於戰爭。統一度量衡,這樣物品流通時不會無形中大量流失,並有利於物品的流通與稅收的保證。
商鞅變法所構築的經濟結構比其他各國先進整整一代,帶來了秦國物資超級豐裕。並且個人生產糧食多,就能騰出更多人打仗,自然「兵馬成林」。
六、行政制度法律化。
秦國的法制嚴格絕對是戰國所有國家裡執行最徹底的。那時候的「法律」與現在意義的「法律」不一樣。那時候其他國家的法律不是用來保證社會運行的,而是「供君王與官員判決案子」的參考,甚至是保密的,不允許老百姓知道。而商鞅用法律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行,和各國的「習慣法」不同,嚴格執行,例如「什伍連坐」、「通行證」、「軍功授爵」等,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順利與合理運行。韓非提出的「官爵分開」深深影響後世。例如「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漢丞相是官位,有行政能力的擔任。武鄉侯是爵位,只享受待遇,不掌握政權,否則一個人會打仗,卻不一定會治國。官爵分立有效解決了這個矛盾。
七、軍事制度與裝備的變化。
戰國之前,作戰很多時候依靠兵車。兵車數量的限制導致作戰規模比較小。到了戰國後期,趙國與秦國利用地理優勢,大量發展騎兵。騎兵強大的移動力與集團作戰能力遠高於戰車兵與步兵。所以長平之戰為何有劃時代意義,就是秦國之外唯一擁有大量騎兵的趙國40萬大軍被俘,這幾乎是全國兵力。戰馬全落到了秦國人手裡。趙國20年內無力復興,秦國的騎兵實力大增。
八、愛戴君主的問題。
秦國的法制嚴厲,的確老百姓不滿。但是戰國時期老百姓都以國家為榮,以國家為團結中心。在他們心中,秦王就是自己的代表。就算對嚴厲的法律不滿,但國家富庶,自己糧食充足,他們還是十分擁護秦王的。你說的老百姓不愛秦王更多的是原先六國老百姓不滿。因為他們不認同秦王,其次秦王用掠奪的手段將六國財富美女全運到咸陽,六國老百姓自然十分憤怒。統一後實行秦國嚴法,卻沒得到像秦國老百姓那樣的富有,自然會起來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