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研究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配置的問題。包括七大核心理論,即環境經濟手段理論,資源環境價值核算理論,綠色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自然資源經濟理論,能源經濟理論,循環經濟理論,國際環境經濟理論,最後還有資源與環境經濟政策。參見沈滿洪著《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貳』 資源環境的專業學科
資源環境科學是一門從生態觀點出發,將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運用到生產和環境建設領域的綜合性學科。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生物學及資源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資源管理及利用、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等眾多領域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創新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復合型科學技術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環境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環境信息技術、植物資源保護等。主要課程體系:生物學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態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統計學、環境資源遙感、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土壤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生物技術。
『叄』 地質環境資源價值的研究意義
一、建立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自然資源環境無價的問題
資源環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但是,資源環境是稀缺和有限的,特別是礦產資源等地質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其儲量將隨著人類的不斷消耗而越來越少。隨著人口的增長、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環境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資源的有限性最終將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我國現在正處於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階段,資源消耗的步伐加快,資源供應日趨緊張。更加嚴峻的現實是,由於長期以來實行的「商品高價、原料低價、資源無價」的價格體系,使得資源在開發利用中缺乏應有的價格激勵機制,再加上不健全的經濟管理體制、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落後的生產工藝等原因,導致了濫采、亂伐、浪費和破壞資源的現象嚴重。例如,我國能源利用率僅為30%,礦產資源平均開發利用總回收率只有30%~50%,這更加劇了我國資源的稀缺程度[1]。資源問題已經嚴重地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要改變我國資源開發利用的不合理現狀,最有效的途徑是要改革現行嚴重扭曲的價格體系,制定合理的資源價格,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而資源的改革,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無價的問題。建立市場機制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自然資源管理體系,實現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二、資源價值核算的必要性
自然資源價值核算是樹立新自然觀的基礎。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自然資源大部分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沒有包含人類勞動,因而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於是,人們就可以任意免費索取、使用,任意揮霍、浪費,並引發許許多多的環境問題。人類在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面前,不得不轉變觀念,重新審視已走過的路程,可持續發展思想理論便應運而生。所謂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要改變人們傳統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一條就是要改變自然資源無價值的錯誤觀念,樹立起自然資源有價值的正確觀念,即要樹立起自然資源的價值體系學說,並建立起相應的經濟管理體制,改變無償使用自然資源的錯誤做法。這樣,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正確地認識自然資源價值並進行合理核算,只有正確認識到自然資源的價值,並把使用和消費自然資源納入正常的經濟行為規范之後,人們才有可能改變舊的自然觀,樹立新的自然觀,使資源可持續利用得以貫徹實施。
三、自然資源價值核算是建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中心環節
我國過去採用的實物核算體系(MPS)以及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都忽視了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核算。傳統的國民經濟衡量指標(GNP)既不考慮資源作為成本的投入與消耗,也不考慮環境遭受破壞而要付出的代價。實際上,這類投入、消耗和代價是相當大的,可以大大抵消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效益。因此,對自然資源進行價值核算,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已成為建立更完善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關鍵。新體系的建立,將會促進人們更加合理地、經濟地使用自然資源,保護好人類生存環境,並影響到政府和企業的經濟決策和政治決策。
地質環境資源作為自然環境資源的關鍵組成部分,具有與自然環境資源相同的屬性和價值,研究地質環境資源價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肆』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是什麼專業
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專業知識繁多而復雜,業前景很不理想,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和資源開發、規劃管理的基本技能。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就業方向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就目前情況看就業前景並不理想,畢業生多從事與其專業不相符的工作。自然地理與資源專業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地理科學就業方向主要就業是:成為中學教師,科研單位人員,國土部門,氣象台職員,農業等部門!或者從事地理教研活動!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就業前景
地理科學專業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資源環境以及它們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學知識的積累,這門學科逐步成為了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說就是研究人與地理關系的學科,近現代以來,隨著地理科學的快速發展,它不再局限於自然地理現象的研究,而是逐步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特徵。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可以說,隨著經濟開發以及環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學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蘊,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日益受到關注。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知識繁多而復雜,就業前景很不理想,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伍』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哪個研究方向好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研究方向
1.自然資源保護法
該方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資源科學理論和環境法理論為基礎,對我國自然資源問題,進行法學的科學分析、評價,重點對自然資源保護規律制度進行系統而規范研究,促進自然資源法制建設,為國家和政府的有關規劃和科學決策提供政策法律依據。主要研究:
自然資源法的發展過程和體系,資源管理體制,自然資源法的基本理論、原則、制度和體系,資源法的法律責任和糾紛處理,土地資源法、森林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氣候資源法、水資源法、野生動植物資源法、生態保護法等,各國資源法的比較研究。讓學生掌握和了解自然資源問題的現狀和症結,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法律保護研究。
2.環境污染防治法
該方向主要研究:中國防治環境污染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內容。讓學生掌握和了解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和症結,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各種環境污染的防治性研究。
3.環境資源保護法基礎理論
該方向以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基礎理論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以及環境資源法和環境資源法學的發展史,環境資源法的體系,環境資源法學的基本理論、原則和制度,環境權、資源物權和發展權等基本權利,環境資源法律關系理論,環境資源法與環境倫理道德等內容。該方向研究的內容是環境資源立法、執法和環境資源管理、訴訟的基礎,也是環境資源法學和環境資源法制建設中的基本理論,對於建立環境資源法學理論體系,理解各具體環境資源法規有重要的意義
『陸』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干什麼的
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資源的破壞,浪費和環境的破壞,所以說應該學資源和環境經濟學,就是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
『柒』 環境資源指的是什麼
環境資源是指來源於環境的有社會價值的物料、服務或信息,包括人們在周圍環境找到的任何有用的東西。來自於動植物的食物,用於烹飪、取暖和建築用的木材以及金屬、煤炭和石油等都是環境資源,即使是清潔的土地、空氣和水也是環境資源,它們具有吸收社會廢物的能力。太陽輻射的熱量、湖泊、河流和海洋中的交通運輸和娛樂、一種美的景緻或一個新物種的發現均是環境資源。
『捌』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主要研究什麼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代碼:070502)是地理科學下面的一個二級專業名稱,前身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從此"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將推出本科專業的舞台。
培養具備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接受嚴格科學思維和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具有一定的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
立足於地球表層特徵及其變化、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3S技術,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自然地理過程、環境變化研究和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
課程: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環境監測、環境經濟學、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資源學、水資源計算與管理、景觀生態學、生態環境規劃、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計量地理學、、地貌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數字圖像處理
『玖』 環境資源基本概念
(一)環境、資源及環境資源
環境與資源兩個概念相互交叉,很難將兩者截然分開。環境的概念更多強調的是整體性和生態聯系性,環境是基礎。資源的概念更多強調的是實用價值和可開發性,資源是財源。《辭海》中解釋,「資源」即資財的來源。因此,環境、資源只不過是人們從不同角度提出的概念,環境資源也就是自然資源。
一般認為,資源是指對人有用或具有使用價值的某種東西。廣義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經濟資源、人力資源等各種資源;狹義的資源則僅指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的總稱[49]。對於自然資源(也稱為環境資源)也有許多解釋。《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卷》中關於自然資源的表述是:「自然資源指能夠為人們所利用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自然要素,一般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等。[5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定義為:「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自從地球上有人類活動以來,環境資源就一直為人類社會提供著功能服務。它包括[51]:
第一,它提供人類生產活動的原材料,如土地、空氣、水、森林、礦藏。
第二,它提供人類的生存場所,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
第三,它對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擴散、貯存、同化的作用,即環境對污染物具有凈化作用。
第四,它提供舒適性服務,如休閑場所和娛樂資源,為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福利提供物質資源。
過去,人們對資源的定義偏重於它的經濟價值,認為只有獲得經濟開發利益尤其是當前開發利益的自然因素才是資源,忽視自然因素對人類生存的生態價值和未來價值[52]。如人們只認為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是自然資源,因為它們可作為生產要素使用。而大氣、旅遊景觀等環境要素不直接進入生產過程,所以不是資源。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意識到這類環境要素也同樣為人類提供了服務。這樣就擴大了資源的范圍。清新的空氣、優美的景觀,可以使人心情舒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所以,把所有的環境要素都納入自然資源的范疇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二)環境資源的分類
按照環境資源(自然資源)的分布量和被人類使用時間的長短,自然資源可分為有限資源和無限資源兩大類。有限資源又分為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可更新資源是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資源,如動物、植物、土壤、森林等。人類利用可更新資源的數量和速度,不能超過資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則會造成資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續利用。不可更新資源是指數量有限又不可再生,是一種耗竭性資源,如礦產資源。人類對這類不可再生資源,必須十分珍惜,盡可能綜合利用,減少耗損和浪費。無限資源是指用之不竭的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53]。目前,人們還沒有把無限資源納入到環境資源立法的保護對象,但是人類活動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它們。
『拾』 資源環境科學專業考研方向
環境科學專業考研有以下幾個方向以及關於專業的就業方向等幾個方面歸納:
環境科學專業考研方向1:環境科學與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普通化學、工程力學、測量學、工程制圖、微生物學、水力學、電工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外語、計算機技術及繪圖、污染物監測和分析、工程設計、管理及規劃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環境科學技術和給水排水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管理規劃方面的基本能力。
本專業培養具備城市和城鎮水、氣、聲、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和給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規劃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經濟管理部門、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方面工作的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可在環保、化工、冶金、能源、交通、輕工、醫葯、農業、軍工等行業從事環境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環境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