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中國對什麼資源有定價權
擴展閱讀
資源和硬體有什麼區別 2025-05-16 13:25:07
成華水產品批發多少錢 2025-05-16 13:00:02

中國對什麼資源有定價權

發布時間: 2022-08-05 12:23:03

A. 中國有什麼大宗商品定價權

沒有。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大宗商品上有絕對的定價權。強如沙特,也沒有在原油上的絕對定價權。在很多人眼中,定價權是操縱價格的能力,想要多少是多少的意思吧。如果真有那個超能力,想買時把價格直接歸0不香嗎?

總有網路爽文用陰謀論來掩飾某些交易中的人為因素,掩飾某些交易中由於缺乏認知,過於貪婪或盲信造成的裸奔上陣。

例如國儲銅,中航油事件,把某些相信人定勝天,不尊重市場規律行為造成的交易損失,歸結為交易對手不講武德,還說是因為缺乏定價權。這個結論導致中國從上到下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尋求所謂的「定價權」。

終於,2012年,港交所收購了lme,大鱷們席位中所有的頭寸,所有的倉儲都在眼皮子底下了。這下子按說有定價權了吧。大鱷資金再雄厚,有我們舉國之力強嗎?我們奧運會金牌數早就世界第一了。交易所都收入囊中了,總不能再把原因歸結到幾個投行的展望報告了吧。

但是,價格卻沒有永遠向著期望方向發展。那為什麼還是沒有予取予奪的定價權呢?答案就是大宗商品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所謂「定價權」根本是個偽命題,不過是賭輸了為了脫責而炮製出來的「敵人有洋槍洋炮」的故事而已吧。

B. 中國有國際黃金定價權嗎

目前還沒有,不過下個月很有可能會獲得國際黃金定價權了。
相關資料:
2014年9月18日,黃金交易所在上海自貿區建立了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黃金國際板,作為國際化戰略的重大舉措,已推出黃金交易新產品,進行業務創新。如今,黃金交易所正在加速建立黃金人民幣定價規則及體系,並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現在正在加緊進行黃金人民幣定價交易平台和機制的技術開發,完善定價交易規則,加緊合規審查和對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市場專業人士的意見建議征詢等工作。在最後的完整計劃、規則獲人民銀行的正式批准後,上海黃金交易所將積極進行面向全球的市場推廣。

2015年3月底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將開通新的電子系統,以取代倫敦黃金定盤價。中國將不僅參與黃金價格的形成,而且還會獲得國際黃金的定價權。
目前給黃金定價的是倫敦銀行間黃金市場的五家銀行: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匯豐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和英國的巴克萊資本銀行。中國一直在爭取擺脫對這五家擁有黃金定價權的銀行的依賴。它推出了形成「黃金市場中國價格」的工具,這就是將國際黃金合約和國內現貨黃金市場整合起來。股市分析人士赫斯塔諾夫認為,這是上海向倫敦黃金市場舊有的游戲規則發出的第一個挑戰。

C. 中國對稀土有沒有定價權

稀土中國當然是有定價權利的,但是問題出在各地的保護主義,很多地方都有盜挖稀土,然後低價賣的,這樣防不勝防。稀土的開采成本其實非常低的。盜挖稀土是暴利行業。

D. 中國成為煤炭凈進口國,會步鐵礦石、石油等行業的後塵,被國外掌握了定價權嗎

煤炭在中國是不等同於鐵礦石等資源性商品的.因為中國的煤炭資源儲藏量豐富,品質好,產量也很大,在市場中,進口和國產煤炭的價格是在自行調節,國內礦價高,進口煤就進來,使市場價格回降到一個合理價位.反之,國內煤礦可以增加投入和產量來滿足市場需求.
煤炭產區分布廣,很多國家都有品質好的煤礦,這現實就造成煤炭資源不易被壟斷.中國的資源消耗量大;需求大;造成了購買量多.
也可以說是因為中國煤炭的需求量增加,但產量跟不上需求,所以價格就上漲,煤價超過了國際煤價,人們就去國外賣進.
中國的煤也是出口的.如賣到日本.

我對定價權的理解:
價格本應是賣方制定,而不是買方,最低限度是買賣雙方協議定價. 買主定價其實是違背經濟規律的,買的越多價格就得越底,這實際上是買方的一相情願,這種價格思維是自己認為的,不是國際上人們認同的價值觀.理論上是誰都要按標價買貨.
當產品參雜進期貨等資本操控的經濟方式後,價格體系形成已不能都套用固有的思維方式來確定.如物以稀為貴;原產地是的產品就便宜;量大價優.
以期貨等方式操控資源性商品價格的背後操控者,也有中國企業背景的操控者.如國的外鐵礦就有中國資本在裡面.
不可認為被國外掌握定價權. 應釋為賣家定價.

中國的出口產品的價格由買家說了算,說的是部分產品由於中國的賣家太多,買家去到每個賣家對比價格的結果 - 即國內產家互相競爭:你便宜,我比你還便宜的結果.
這里的你,是指產家的同行

E. 什麼是爭奪定價權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如果我們中國強大了,什麼東西都有定價權;那麼,在世界貿易中,中國資源豐富出口多的產品價格定高一些,中國資源缺乏要依賴進口的產品價格定低一些。

F. 國際油價定價權的中國爭奪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決定國際石油定價權,是必要和應該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是增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保障,而是否具有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力,則是中國謀求國際石油定價權的前提和重要條件。中國對全球油價的影響不足的事實說明中國還不能在國際貿易中化解市場風險和保護自己的利益。中國的經濟正在迅速崛起,民族資本話語權的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
中國缺少聯合談判機制。無論是石油, 還是鋼鐵、鐵礦石等領域,都沒有建立起聯合對外談判機制。正因為如此,中國在類似國際市場領域,由於沒有話語權,屢屢吃啞巴虧。譬如,日本新日鐵公司撕毀了此前中日韓三國鋼企達成的「君子協定」,率先與力拓公司達成鐵礦石價格協議,韓國浦項制鐵也隨之接受了日本與澳大利亞達成的合同價,就恰恰曝露了這一點。當然,原油與其他領域市場機制不同,這決定了石油談判不僅困難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強的智慧。
打破國際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關鍵在於中國必須爭取主動權,要形成與美國主導的石油金融體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點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構建中國「石油金融一體化」體系,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打造中國戰略新優勢。
中國將龐大的外匯儲備通過購買石油等能源資源或建立戰略儲備庫的方式,轉變成實物資源儲備。可以將外匯儲備與能源儲備結合起來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金融產品結合起來,即把石油金融合約如石油期貨合約、石油債券合約等也視作一種新型的儲備貨幣,既能使過多的外儲向實物資源轉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能保持以往較高水平,將對世界油價走低產生重要影響。
能源消費量的凈增長全部來自新興經濟體,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能源需求則在過去四年中第三次下降,其中日本降幅巨大。中國能源消費增長佔到全球的71%.這些平均值背後掩蓋的是各類燃料的發展迥異:石油消費增長了不到1%,低於其它化石燃料。同時,天然氣消費增長了2.2%,而在化石燃料中只有煤炭的年均消費增長率超過平均水平,在全球達到5.4%,在新興經濟體國家達到8.4%。
數據顯示,化石燃料以87%的市場份額繼續主導著全球能源消費,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迅速,但仍只佔全球消費的2%。
在去年,全球核能生產下降了4.3%,這是有史以來的最大降幅。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長超過了平均水平,達到17.7%.其中風電獨領風騷,增長25.8%。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所佔比例首次過半,美國和中國是風力發電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太陽能由於基數較小,增幅達86.3%。

G. 在國際貿易中中國具有定價權的有哪些商品

例如:煤炭、大豆、銅和本國生產的水果蔬菜棉花等。
在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貿易定價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作為全球定價中心的國際期貨市場的期貨合約價格為基準價格來確定國際貿易價格;另一種是由國際市場上的主要供需方進行商業談判以確定價格。
拓展資料:
我國缺失定價權的原因如下:
一、分析國內各行業太過分散,企業缺少集中度。
我國國內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談判能力弱。我國對原油、鐵礦石、銅、大豆等初級產品進口需求總量很大,但貿易主體過多,平均規模較小,行業集中度過低。
二、國內現有的期貨市場不成熟。
我國的期貨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仍無法與美英等發達國家相比。
(1)交易品種不足。一些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品種到現在都還沒有上市或者恢復上市。
(2)投機成分過重。目前在我們的市場上,大部分的市場參與者在交易的過程中,投機的心理往往佔了上風。甚至在需要參與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的企業中,也有不少做投機交易的,比如有些糧油加工企業在期貨市場上卻成為了空方的大戶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對價格的炒作便成了唯一的主題。
(3)市場參與者不夠成熟。由於目前我國的專業投資管理公司和專業的經紀人隊伍還沒有建立和規范起來,所以實際的投資大部分還得依靠投資者自己來完成,其投資行為必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4)市場的弱有效性。影響市場價格的所有因素最後必定要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
(5)市場開放度不夠透明,市場參與者受到限制。目前我國百分之80以上的投資者均為中小型散戶,缺乏具有價格形成話語權的機構投資者,無法有效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作用。

H. 我國的煤炭出口在國際市場上有沒有定價權

我國是煤炭生產和消費雙第一大國,但能源不可再生,目前是有定價權,最進國際煤價飆升,就是中國的宏觀調控引起的,如果我們哪天自己的煤資源用完,完全或大部份靠進口,那就難說了,會不會重蹈覆轍呢?(鐵礦石),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缺性影響煤炭產品定價能力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中國一次能能源消費對煤炭依賴,已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煤炭消費最大的國家(是美國煤炭消費的2倍)。未來幾年我國GDP保持8~10%增長是可以期待的,按此推算我國煤炭需求在2006年23.25億噸的基數,每年按現階段增長情況的10~12%測算,每年需求增加2.3億噸~2.7億噸。 巨大的增長量,實際上加快了煤炭稀缺性的體現。 國家發改委2006年12月27日在北京牽頭召開「2007年煤炭產運需銜接電視電話會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歐新黔在27日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說,「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由供需雙方企業自主銜接資源、協商價格的新機制基本確立。 以這次會議為標志,在我國延續了50多年由政府直接組織召開全國煤炭訂貨會的歷史即將結束。從2007年起,電企與煤企就煤價進行「一對一」的「談判」。此前,我國已陸續取消了計劃經濟時期延續下來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儀器儀表、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等十餘種物資訂貨會。煤炭訂貨會是最後一個被取消的物資訂貨會。與訂貨會一起結束歷史使命的還有煤炭價格雙軌制。 市場配置資源重要的原理,就是稀缺性影響產品的定價能力。盡管在人們常識中,煤炭好像是通用的大眾能源產品,但是煤炭細分的煤炭品種具有不用產品特性和產品用途。 產品成本轉移:下游需求,影響產品轉移成本能力煤炭行業,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輸血部門,在市場化進程中,因為煤炭價格的雙軌制,很難使得行業企業擁有一致行動,煤炭行業整體與下遊行業的博弈中,處於弱勢地位。 但是隨著,國家對資源品價值認識,和科學發展觀的引導,和和諧發展自然需求下的煤炭行業,整合過程不斷加快,這些形成行業對下遊行業成本轉嫁能力。

I. 國際定價權到底是什麼我國為什麼要去針對定價權

一個時期以來,有關國際定價權的文章、報導等充斥各種媒體:提出我國爭奪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的具體目標;痛惜我國缺少定價權蒙受的損失;分析我國缺失定價權的原因;歡呼某種商品已具備國際定價權。但是,定價權是什麼?沒人給出答案。
●價格形成的基本理論
關於定價權,多數人主張,通過期貨市場或增設某個期貨品種決定或影響某種商品的市場價格,以利於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買賣。既然涉及價格形成問題,有必要回顧商品價格形成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
商品的價值量由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來計量。商品的價值量取決於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期貨市場遠期交易有時十分活躍,尤其受投機資金影響,某種商品期貨價格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明顯偏高或偏低,如果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其解釋,不會得出任何結論。直觀感覺,期貨市場定價權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扯不上關系。
西方經濟學認為,商品價格在交換中形成,主要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力量決定。市場需求和供給相當時,形成商品的均衡價格。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會刺激供給量的增長,市場將供大於求。在市場價格偏高時,未能實現購買的需求者會等待價格下降後再來獲取其所需商品量;而供給者將被迫降價以便售出過剩商品,結果是商品價格必然下降並一直下降到原均衡價格水平。相反,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商品的需求量將大於供給量,市場上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未能實現購買的需求者將會提高價格以便獲取所需商品量;而供給者將會增加商品的供給,商品價格必然上升並一直上升到原均衡價格水平。
西方經濟學強調供求決定價格,直觀且容易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就是這樣確定的。期貨市場買賣雙方交易形成的價格,更多的是對遠期商品價格走勢的認可,而交割月或臨近交割月交易的價格則離不開現貨市場的供求關系。現貨商品的買賣價格不由期貨市場決定。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資源消費國,許多原材料如原油、大豆、鐵礦石等都是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即使國內交易所上市這些期貨品種,我們也不能左右這些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價格意願從國外購入這些商品。當商品緊缺呈賣方市場時,買方沒有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供貨方的報價;當商品供大於求呈買方市場時,賣方別無選擇,只能接受買方的出價。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不存在什麼中國價格、美國價格、中東價格等,只有市場價格。這個市場價格公平地擺在每一個人面前,100美元一桶的原油不是只對中國買家。問題的關鍵是,在這個價格下,各國企業利用期市規避風險的水平和能力不同,目前我國不少企業避險能力仍然非常薄弱,這才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問題。
●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
人們所說的定價權也許是指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把價格發現功能等同於定價功能。從字面上理解,發現價格與定價不是一回事。
●我國國際定價權危機
「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2010年5月16日在第二屆國際商務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買什麼,什麼就漲價,中國賣什麼,什麼就降價」,成為我們部分大宗商品國際貿易中無奈的調侃。
中國鋼鐵工業產能世界第一,鐵礦石進口世界第一,其中2009年進口6.3億噸,對外依存度從2002年的44%提高到69%。今年,國際鐵礦石巨頭再次更改定價規則,從年度定價改為季度定價,中國鋼鐵企業要比去年多付700多億美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09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4255萬噸,比2008年同比增長13.7%。每年消費大豆5000萬噸左右,80%大豆需要依賴進口。目前,大豆的價格幾乎全部是國際四大糧商說了算,因為成本太高,中國本土大豆種植面積已不斷萎縮。
石油產業方面,2009年中國石油表觀消費量為40837.5萬噸,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石油凈進口量21888.5萬噸,原油進口依存度達到52.5%,在國際油價面前,中國完全跟著國際市場走,「國際油價一發燒,國內油價就要感冒」。
2010年5月17日,姚堅再次在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低調回應這個話題,稱「要平衡短期和長期的利益,妥善處理在經濟增長、對外開放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包括在大宗產品定價中遇到的矛盾」。「定價權之痛」已經影響到中國的貿易發展格局,未來中國對大宗商品應該啟動全面的產業鏈條整合,調動起金融、物流、生產的多個環節,去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參與這些商品的定價、銷售。
●我國正在參與黃金定價權的爭奪
上海黃金交易所(簡稱「金交所」)是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人民銀行組建,中國唯一的、專門從事黃金交易的國家級市場,於2002年10月正式運行。
成立16年來,金交所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產業發展原則,努力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豐富的產品,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黃金市場的核心、樞紐以及全球重要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交易市場。自2007年起,金交所連續9年位居全球場內黃金現貨場所交易量第一。目前在全球共有會員250餘家,境內機構客戶超過1萬戶,個人投資者900餘萬人。
近年來,上海黃金交易所積極落實國家戰略,服務市場需求,不斷推進業務創新。2014年9月交易所推出了「國際板」,使全球投資者可使用離岸人民幣參與金交所交易,實現了國內黃金市場和國際黃金市場的有效聯通。2016年4月,交易所發布了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準價格--「上海金」,為黃金市場參與者提供了良好的風險管理和創新工具,加快了中國黃金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未來,上海黃金交易所將以建設一個國際一流的綜合性黃金交易所為總體目標V亻言cytj888,堅定不移地實施「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打造反映人民幣黃金市場需求的「上海金」和普惠金融戰略的「百姓金」品牌,努力推動金交所實現從現貨交易為主向現貨和衍生品交易多元化方向發展、從激發黃金的商品屬性交易為主向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交易為主、從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並重的「三個轉變」,更好服務於黃金產業及國家的經濟金融發展大局,為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深入推進貢獻力量。
圖文/金交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