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縣去隘口界怎麼走
擴展閱讀
買一把極光花多少鑽石 2025-05-16 16:36:31
boos眼鏡框店裡什麼價格 2025-05-16 16:23:03
臉上中鑽石是怎麼種 2025-05-16 15:53:36

資源縣去隘口界怎麼走

發布時間: 2022-08-05 03:51:32

Ⅰ 重慶秀山隘口水庫概況

隘口水庫位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水庫大壩位於岑龍河與涼橋河匯合口下游500米處的平江河上,距下游隘口鎮1.5Km,距秀山縣城中和鎮30km,國道326線從左壩肩附近通過。隘口水庫工程主要由高80.2m的瀝青砼心牆堆石壩、寬16米開敞式溢洪道、高55.10m岸邊斜卧式取水塔及引水隧洞、灌溉干支渠114.92km,(其中支渠27.43km)、2座電站及一座水廠等組成。
大壩壩基土石方開挖主要包括四部分工程內容:兩側岸坡基礎開挖、基坑砂卵石層開挖、灌漿廊道及防滲牆基槽開挖、溶蝕裂隙及溶洞追蹤擴挖等。兩側岸坡開挖主要為清除表層植被及覆蓋層,左岸尚有溢洪道的石方明挖;河床沖積層開挖需清除大壩河床砂卵石層,挖除表層腐植土及強風化、裂隙密集的岩石,開挖至弱風化層基岩,開挖高程自河床地面至基岩頂面,約EL488m~EL460m;灌漿廊道及防滲牆基槽開挖主要為壩軸線上兩岸自壩頂至基坑底部的開挖岩石明槽,槽底寬為3.0m~5.8m,槽兩側坡比為1:0.5,壩基底部基槽底高程為EL469.0m,開挖深度約為8~11m;對開挖過程中揭露的溶蝕裂隙及溶洞須進行追蹤擴挖,並按設計要求確定的開挖范圍及深度追蹤清理。

Ⅱ 三國演義的第十八回主要內容

第十八回《賈文和料敵決勝,夏侯惇撥矢啖睛》內容如下:

賈詡見到曹操敗走後,急忙勸張綉送書信給劉表,勸劉表出兵截斷曹操後路。劉表得書信後馬上就要起兵,忽然探馬報告孫策屯兵湖口。張綉得知劉表軍兵已經起動,立即和賈詡領兵追擊曹操。

且說曹操軍馬緩緩而行,過了襄城後到達清水,曹操忽然在馬上放聲大哭。眾將驚問其中緣故,曹操說:「我想起去年在這里折去了我的大將典韋,忍不住悲聲!」立即下令屯住軍馬,大擺祭祀,弔奠典韋亡魂。

天色微明之時,劉表、張綉兩軍會合,看到曹操兵少,懷疑曹操主力已經退走,於是領兵進入險地追擊。曹操奇兵紛出,大破兩家之兵。

曹操回府後,眾官參見完畢,荀彧問:「丞相緩行到達安眾,怎麼知道必勝賊兵?」曹操說:「我們軍士已經退無歸路,必將死戰。我之所以緩慢行軍引誘敵軍,是早知道了我軍必然能夠取得勝利。」

曹操召集眾謀士商議說:「我想要起兵攻打呂布。」荀攸說:「呂布驍勇無比,如果讓他結連了袁術後縱橫淮泗之間,就很難再圖謀了。」曹操馬上命令夏侯惇和夏侯淵、呂虔、李典領兵五萬先行。

卻說夏侯惇領軍前進中,正和高順軍兵遭遇,便挺槍出馬搦戰。曹性看到後,暗中拈弓搭箭,看得真切,一箭射出,正中夏侯惇左目。

夏侯惇大叫一聲,急忙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於是大呼道:「父精母血,不能丟棄!」於是張口吞咽下去。

?pwd=s23a 提取碼:s23a

Ⅲ 從重慶市秀山縣坐車到隘口鎮壩芒村從哪個汽車站坐車

截至2016年9月份,重慶市秀山縣沒有直達秀山縣隘口鎮壩芒村的汽車班次;可在秀山客運站(秀山汽車站)乘坐開往隘口鎮的城鄉中巴,再乘坐摩的或三輪到壩芒村。

秀山客運站

地址: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丹鳳路與桂花路交叉口東北側


秀山——秀山隘口鎮

發車時間:7:00-18:00

發車間隔:約20分鍾1班滾動發車

里程:約31公里

歷時:約40分鍾

Ⅳ 民國時期戰爭最頻繁的地區是哪裡

湘西懷化山奇水秀,民風古樸,雅靜如世外桃園,這因有了沈從文先生的湘西系列散文已為眾人所知。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懷化的另一面卻鮮為人知,那就是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發生戰爭最多的地方:從公元前280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的2200年間,境內共發生各類戰事800起,平均不足3年一起。稱之為「戰爭窩」毫不為過。

兩千餘年八百戰
懷化古屬荊州,春秋屬楚,戰國屬楚之黔中郡,漢屬武陵郡,三國以後稱武陵地域為五溪(沅水有五支流)地區。懷化歷處黔中、武陵、五溪地區的中心,面積不到3萬平方公里。有關懷化最早文字記載,是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聯合濮人(翦伯贊考證濮國在沅陵)「伐紂」,其次是公元前656年「齊桓公伐楚」到麻陽索要「苞茅」(一種釀酒的原料),都有戰爭有關。懷化真正進入戰亂頻繁期,起於戰國。
先秦時期。根據《先秦史》、《戰國策》、《史記》等史書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前280年(周赧王35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懷化境內就有戰事21起。考古工作者在沅陵太常、辰溪征溪口、洪江黔城等多處發現大量戰國古墓,墓葬具有外來文化特徵,證明史料所記戰爭客觀存在。
兩漢時期。根據《史記》、《寰宇記》和懷化各類地方誌等記載,從劉邦派蕭何統兵開發武陵設立郡縣,到劉備、孫權爭奪武陵,兩漢400餘年有重大戰爭226起。僅建武二十三年(47年)至二十六年3年時間,因沅陵苗族首領相單程「起事」,劉秀派劉尚、李嵩、馬成、馬援等將軍鎮壓,就發生重大戰事27起。
三國時期。根據《三國志》和懷化各類地方誌記載,從221年七月武陵少數民族請兵蜀漢抵抗孫權,到263年十蜀亡後吳人鍾離進剿五溪的42年間,有重大戰事43起,平均每年有一次戰爭。
………
懷化歷史上這種頻繁的戰亂局面延續到新中國成立,沒有間斷。即使在清朝康熙、乾隆盛世,仍時有戰爭發生。到1912年後中華民國的37年,境內更是戰禍連年。
懷化歷史上究竟有多少戰事,難以全面統計,加上兩晉、南北朝時期,五溪地區基本上無戰爭史料可考,因此只能得出一個大體准確的估計數。
我們提出「兩千餘八百戰」,是怎樣估算出來的呢?具體來由是: 統計「兩千餘年」的上限60年,即前面提到的從公元前280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有戰事21起;根據懷化各類地方誌「兩千餘年」的下限60年,即從1890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有重大戰事36起;根據《清史稿》和各類方誌記載,清乾隆太平盛世60年有戰事6起。三者180年共有戰事63起,以此推算前後2230年,共有戰事783起,接近800起。這個數字是保守的,因為懷化歷史上戰爭最多時期應該是從東漢至唐代初年的400餘年。《懷化地區志》載,「從戰國至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境內共發生重大戰爭數百次,各類大小戰事數以千計」。可見「八百戰」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絕不是誇張之詞。
這些戰爭大體可分為四類:
一是抵禦外來侵略的戰爭。這類戰爭雖然不多,但波及面廣,影響很大。史記載的境內發生最早最大的一場戰爭就是反侵略戰爭。戰國時秦國欲吞並楚國,首指以今懷化為核心的黔中地區,於公元前280年和前277年兩度派10萬以上兵力入侵;公元前276年楚頃襄王以傾國之兵擊敗秦軍;公元前224年秦再以60萬兵最後奪取了黔中郡。著名的抗日「湘西會戰」也發生在懷化。1945年侵華日軍結集10萬精兵,意欲攻佔芷江空軍基地,切斷盟軍供給線,直逼重慶;國民黨軍方面,在美國空軍的配合下,由何應欽任總指揮,調集10萬正規軍加上民防部隊號稱60萬人,憑借雪峰山天險設防阻擊。這是八年抗日戰中最慘烈的一次戰役,兩軍在漵浦龍潭一帶惡戰50餘日,雙方共計傷亡6萬有餘。這次戰役迫使日軍於同年八月在芷江七里橋舉起白旗接受「波斯坦宣言」,向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
二是改朝換代的戰爭。中國歷代改朝換代,各地多有戰爭發生,但懷化境內戰爭更多,更持久。以三國為例:先是張飛攻佔「武陵郡」; 隨後呂蒙殺關羽,懷化全部歸吳;221年劉備「攻武陵,敗還」;222年2月蜀派馬良策反「武陵蠻」;同年7月孫權擊敗蜀軍,懷化又屬吳;223年3月蜀又起兵「收獲武陵」;同年劉備死,「武陵郡」乘機叛蜀,蜀與吳言和,懷化又一分為二,部分歸吳;225年諸葛亮「征南蠻」包括懷化部分地區;230年懷化歸屬吳國的部分起事反吳,吳國征戰三年才得以平定;此後吳派重兵把守「武陵」直至蜀亡。再如明、清換代,明軍吳三桂、何騰蛟部,農民軍李自成、張獻忠部與清軍等三方面的十數支軍隊在懷化境內穿棱混戰38年,連年戰亂,直到康熙十九年才平息戰火。共產黨和國民黨較量,懷化也是重要戰場:1934年工農紅軍西進准備建立湘西根據地,國民黨百萬大軍圍追堵截,紅軍在境內經歷了著名的新廠、便水等戰役十餘次,並在通道召開重要會議部署長征,史稱「通道轉兵」。
三是少數民族反壓迫、反奴役戰爭。伍新福著《苗族歷史探考》說湘西苗族反抗統治者是「二十年一大反,三至四年一小反」。《懷化地區志》有「大事記」上千條,有三成是記載苗、瑤、侗等土著民族「起事」的。這些戰事多以土著民遭到血腥鎮壓而告終。前面提到的東漢建武二十三年,相單程率眾「起事」,攻破郡縣,朝廷連年派兵數萬「征討」,所獲「首級盈船」(古代戰事是以獲取敵方人頭的多少領賞的,所以殺人多了,人頭裝滿了船)。宋熙寧五年,芷江侗族首領田元猛率眾殺死官吏李資「起事」,朝庭出兵數萬分三路進剿,官兵所到之處見寨便燒,見人便殺,以至「浮屍蔽江,民不食魚者數月」。
四是各民族、各派地方勢力的兼並戰爭。這類戰爭一般是局部的,但破壞性大,尤其是唐宋以後大漢族主義為爭奪田園發起的「滅族」戰爭。口碑資料反映,懷化境內有過多次「滅侗」、「滅瑤」、「滅苗」的歷史。元末年間,黔陽漢人與少數民族因糾分引起械鬥,最後漢人組織5000多人乘夜襲擊安江、岔頭一帶九垌十八寨,苗、瑤土著民有3000多人被殺害,只剩一人躲藏在河邊的岩板底下得以逃生。明末以後,湘西土匪盛行,加上晚清、民國時期時政黑暗,兵匪難分,彼此爭強爭霸的戰爭常常央及無辜。1949年3月2日,湘西保安總隊汪援華等人為擴充勢力,糾集兵匪萬餘人攻入沅陵縣城,焚燒房屋151棟,死傷無辜96人,姦淫擄去婦女113人,史稱「湘西三二事變」。
天生一個「戰爭窩」
懷化為何多戰事?筆者研究認為,這是懷化所處的獨特地理環境和土著文化共同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特有人文現象。
主要原因,懷化歷史上地處西南戰略要沖,東界湘中寶慶,南鄰廣西桂林,西有京昆古道通雲貴,北有沅水通航入洞庭,素有「黔桂門戶,全楚咽喉」之稱。懷化又是湘西有名大山區,魏峨挺拔的雪峰山雄居東南,逶迤奇險的武陵山綿亘西北,形成兩峰夾一壠的狹長結構,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著名的「洞口塘孔道」、「老鷹坡隘口」、「青龍界孔道」、「蔣家灣隘口」等八大關隘排居四面八方,進可攻,退可守,實在是一塊天成的軍事要地。所以歷代兵家無不看重懷化。上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要抓緊,我們要同帝國主義爭時間,我們要同修正主義爭時間」。「三線建設」實際是一個軍事代名詞,隨著湘黔、枝柳鐵路的建成和一批軍事基地的遷入,懷化在林彪執掌軍權的時候一直是國家的重要軍事基地。時至今日,懷化境內仍有三個縣為軍事禁區。
其次,懷化資源豐富,物產豐盈,歷代統治者和強盛民族都想擁有、占居。懷化四面群山環抱,溫、光、氣、熱等小氣候和特殊地質有利於動植物的進化和生長,稻米、柑桔、木材、桐油、茶葉、禽類和草食動物等質優而豐產,飲譽全國;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銅、錳、黃金、煤炭等富甲三湘。春秋時期齊桓公伐楚,看重的就是麻陽的銅礦和「苞茅」。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首先是征討南中四郡穩定懷化,以保證軍需。秦漢以後,中原漢民族頻頻入侵,把土著民趕入山林,為的是想擠占沅水流域的良田沃土。
另一個重要原因,懷化土著苗、瑤、侗、土等少數民族具有不懼不繞的抗爭精神。五溪少數民族同源,都是盤瓠的後裔,所以「五溪蠻」又稱「盤瓠蠻」。少數民族之間、分化後的各民族內部之間都相當團結,他們中沒有貴族、沒有絕對權力的首領,但他們有特定的組織方式(如「合款」、「趕苗」、「趕坳」等),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後大家都得服從,不準後悔。面對漢人的戰爭,一個個視死如歸。春秋戰國以後的兩千多後,他們面對強大漢民族的入侵雖然從常德、沅陵、漵浦等平原地一步步向西南大山區逃離遷徙,但也使漢民族付出了沉重的戰爭代價。

Ⅳ 隘口鎮的介紹

隘口鎮位於重慶秀山縣城西南26公里處,全鎮面積12平方公里。轄平所、壩芒、岑龍、涼橋4個村委會和隘口居委會,共42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5299戶,21634人。有耕地14494畝,9其中田9351畝,土5143畝,其中非農業人口132人,少數民族人口佔55.4%。。境內物產資源豐富,是全縣的重要林區之一和全縣中葯材生產基地,2005年末,有森林面積49206公傾,森林覆蓋率41.8%,現有銀花種植面積1.5萬畝,白術3000畝,其它中葯材2000畝。隘口鎮是一個以農林為主的鄉鎮,糧食主產水稻、玉米、薯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銀花、百術、杜仲、黃柏等中葯材,主要林產品是杉木。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681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2740萬元,第二產業1366萬兀,第三產業2704萬元。產糧食7817噸,財政收入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人均佔有糧450公斤。隘口鎮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土家、苗族人口12650人,佔全鎮總人口的58.6%。國道326線貫穿全境,交通較為便利。境內有紅三軍倒馬坎戰斗遺址和司令部,是全縣僅有的幾個革命老區。隘口是「花燈歌舞之鄉」,涼橋花燈、余家花燈和黃泥堰花燈歷史悠久,全縣聞名,長期以來堅持節日演出活動,對活躍農村群眾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起了很大作用。

Ⅵ 闖關東是跨過山海關,那麼走西口又是在哪個地方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這一走要去多少個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這首歌名叫《走西口》,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哼唱幾句,即使不會唱,至少也知道這首大名鼎鼎的民歌。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這是我國近幾百年來幾次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人口遷徙活動。闖關東是指山海關內的人來到東北生存發展,下南洋是指廣東人、福建人(以二省人為主)遷徙到東南亞或是南亞地生存發展,走西口則是中原地區的人通過西口進入蒙古高原地區生存發展。



明末清初,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巨大破壞,土地荒蕪現象嚴重。即使如此,清朝為了自身統治,禁止長城以南的中原人翻越長城北上,進入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的蒙古地區生存發展。但為了生計,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附近的百姓還是冒險進入蒙古地區。比如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這些地方位於河套平原附近,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從哪進入呢?最方便的通道自然就是殺虎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