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旅遊資源在長江三峽旅遊中表現出哪些重要作用
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動作用,主要作用,等等,長江三峽旅遊中文化資源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Ⅱ 長江在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當中有什麼作用
一、發達的稻作農業是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產生的基礎
環顧世界,所有古代文明都是在穀物農業發達到一定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例如西亞地區的古代文明,是在以小麥、大麥種植和綿羊、山羊的伺養的經濟基礎,發達到一定階段以後產生的.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是受到西亞的以小麥為主的旱地農業的影響,分別在尼羅河和印度河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產生的.中美州的古代文明是以玉米為主的穀物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在那個基礎上產生的.中國的黃河流域的文明,則是在以小米的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的基礎上發生起來的.這個小米包括粟和黍.最早的幾個文明都是在穀物農業這個基礎上產生的.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在採集、狩獵經濟的基礎上不能產生文明?為什麼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基礎(後面當然也有這樣的文明)發生的很晚?我想,可能有這樣一些原因.因為農業的產生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它需要對賴以種植的穀物做長期觀察(在野生階段就採集食用),對這些穀物有一些認識.一個是可食性的認識,一個是耐儲藏的特性的認識.這就區別於薯芋等的栽培.至於薯芋的栽培問題,在考古學上很難證明,完全是一個設想,而且無法儲藏,也看不出對文明的起源有什麼影響.而種植穀物,對土壤要有認識.對土壤的肥力要有認識,對水溫有所認識,對季節有所認識,既然要栽培農作物,還要製造相應的農具.種植的農具,收獲的農具,加工穀物的農具,然後,谷類食物做飯吃時,還得有炊具.這套東西整個構成一個文化系統.谷類的生長期,一年一個輪回,它的周期起碼是以年為單位的.這與採集經濟、狩獵經濟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可能是一種短期行為,必須有一定的計劃.這樣就使文化本身復雜化.有積攢,有經驗的積累;同時要從事農業生產,還必須要有一定的人群,有比較大的集體,單個人很難去從事農業生產;還必須定居.所以,我們看到農業村落遠遠比那些以狩獵採集為生的村落大得多,堆積厚得多,也就是穩定得多.這樣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穩定聚居在一個地方,而且是有一個比較大的人群,他們相互之間會不斷交流經驗,加速了文化的積累,從而也加速了文化的發展.所以,以農業為基礎,以谷類作物農業(不是一般的種植的農業)為基礎產生了幾個古代文明.這種說法是好多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所總結出來的.
現在的谷類作物裡面,最主要的是兩種,一種是小麥,一種是大米.在大米這種谷類作物農業的基礎上產生過文明嗎?過去是問號,要尋求答案主要有兩個地區.一個是印度的恆河流域,一個是中國的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現在是全世界稻米產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那麼在長江流域有沒有自身產生文明的土壤?還是說只有等中原文明傳播到長江流域,或者說影響到長江流域,之後才產生了文明?這是擺在考古學者,歷史學者面前的一個問題.由於前些年在長江流域很多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一系列文化的重要發現,所以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值深思.恐怕在看待中國文明發展時,不能僅僅是中原中心論,這個文明的發生,如果從多源的角度來考慮,可能更符合事實.那個多源里,當然包括長江流域.我個人覺得,稻作農業對文明產生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它同旱地農業相比,更有優勢,而不是更差.因為稻作農業,基本上是水田農業.水田農業要求把田塊弄平,如果不平,高的地方沒水,低的地方稻苗被淹,旱地農業地不平也可以種植.水田則不行,而且搞平田塊後還得在周圍築田埂,用來關水,水不流掉,天旱時,還得想法找水灌溉,雨澇時,還得想法排水,還得有排灌系統.由於水田必須要有灌溉,這種灌溉實際上也帶來了一些肥力,自肥的效果比旱地要好.一塊旱地,種植作物若干年,又不加人工施肥,肥力減得很快.所以就必須輪種.《詩經》里不是講到「菑、新、畲」嗎?要輪種,否則產量則要降低.而水田,長江流域的水田,種了幾千年,現在還非常高產,袁隆平院士得了大獎,也就是在這塊土壤上做出來的,而且還能不斷的高產.由於是這樣,這個農田,投入了那麼多人力,農民一般不會輕易捨去.所以,水田農業的農民,更加固定在土地上,就是穩定性更大.當然不排除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這樣更有利於文化的積累.由於對土地的加工,需要更加精細.這樣就養成一種素養 ,就是使這些農人注意精耕細作,事情搞得很細.這種素養帶到一些手工業上,就會使一些手工業製品做得非常精巧.我們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比較一下,如南方的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他們製做的陶器、玉器與北方同時代的新石器文化比.大不一樣,我們在內蒙古地區看到的,陶器很大,陶窯也很大,很有氣派,但質地很粗;而南方的器物製做精巧.幾千年就形成了一個傳統,這個傳統與水土有關系.在一定的水土基礎上產生一種經濟,然後在這個經濟的基礎上產生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就形成了一種傳統.所以稻作農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在它的基礎上完全有條件產生文明.這個文明,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這些年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如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許多遺存,大家都很關注,在討論文明起源時候,都提到這些文化,這些文化中並沒有青銅器,只有比較發達的稻作農業,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如製造玉器、絲綢等.但誰也不否認,它是在走向文明階段上的一個重大成就,只不過是對它究竟是否已經進入文明了,還是只走到文明的門檻上,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說,稻作農業是可以在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產生文明的.
二 長江流域發生文明的三個中心
長江流域有三個文明起源的中心.一是長江中游,這里是目前所知稻作農業最早發生的地區.從湖南玉蟾岩到江西的萬年仙人洞,吊桶環,一萬多年前就有稻作農業的萌芽了,後來到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 ,稻作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了,經過大溪文化 、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發展水平就更高了.到屈家嶺文化階段,出現了一系列城址,一些手工業也已相當發達,就已經出現文明的曙光了,這些文化構成一個系統,以後的楚文化與這些文化暫時連不上,中間有缺環.但是它的深層的背景,還是在這些文化的基礎上.不管楚人的王室是從中原或是從其它地方過去的,但做為一個文化的整體,應該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這應當沒有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中心.
二是長江下游.這里從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發展系統非常清楚.至於馬家濱文化以前的文化,目前正在探索,但是從這些文化看來,已構成一個系統.以後發展到馬橋文化,馬橋文化不管受別的地區的影響多大,也應是在良渚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盡管中間還有缺環.以後發展到吳越文化.所以長江下游地區也很清楚,它是一個自成系統的文化發展中心,以後成為一個文明起源的中心.
三是長江上游地區.主要是四川一帶,過去這里的新石器文化不清楚,最近在成都平原以寶墩村為代表的一系列城址被發現,知道在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末期,那裡的文化水平已經發展的很高了.接著產生了三星堆文化,最後就是巴蜀文化.所以,這個系統也是很清楚的.
這幾個系統的文化,是不是從黃河流域或中原地區傳過去的呢?完全看不出來,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是有影響有交流.所以我覺得,這幾個文化中心和這幾個地區走向文明的過程,應該說基本上是獨立的,不是從外面傳過去的.也就是說,在這里也產過原生文明 .但這幾個中心之間也還有些亞中心.如江西,安徽一帶,跟長江中游的不完全一樣,跟長江下游的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跟中游、下游地區比,沒有那麼高的水平.所以認為它們是亞中心.這樣,在長江流域的這些文化的本來面目逐漸被揭示出來了.但這些文明中心,我們怎麼看,它與黃河流域的文明是什麼關系呢?近些年,有的學者提出長江文明的概念,這個概念能否成立?有人相對來講叫黃河文明,這個概念能否成立?我覺得,我們最近一些年,對中國文明起源探索的重大成果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同時又是一體的.多源的中心相互之間有很密切的關系.過去張光直用一個相互作用圈的概念來概括這種情況,費孝通先生從民族學的角度來講,認為中國的文化是多元一體的. 既是多元的,又是一體的.我覺得他們都很貼切地概括了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態勢.到現在, 我們還不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有56個民族的,既是多元又是統一的這么個民族、這么個文化嗎?
那麼,我為什麼不同意叫長江文明呢?原因就是,既然叫長江文明,它一定是有一個可以概括出長江文明有哪幾個特點,它與黃河文明或別的文明有什麼不同.我們比較一下.如長江下游地區幾個早期的文化吧,馬家濱、崧澤、良渚文化也好,與長江中游的文化,如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相比,當然有不少關系,但這個關系密切的程度遠不如它與山東的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關系密切.至於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與成都平原地區的以寶墩文化為代表的文化的關系,也遠不如這些文化與河南地區的仰韶文化和中原龍山文化的關系密切.所以,這樣劃一個圈,將關系不密切的劃在一個整體,而將關系密切的又劃開,顯然說不通.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不存在長江文明這個概念.只有長江地區的文明,長江流域的文明,長江流域的多個文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這些文明又是一個整體,就是多元一體.這個整體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來.如我們講商周時期的很多玉器,玉器上的玉琮、玉璧、玉璜等很多,不是說良渚很發達嗎?中國早期的玉器中心有兩個,一個是紅山文化,一個是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前也有一些,但沒良渚文化發達)商周玉器主要不是繼承紅山文化的,在黃河流域,山東有一些玉器,但不多,中原地區很少有玉器.盡管是究竟怎麼受良渚文化影響的,路線不清,時間也不銜接,但良渚的玉器對商周的玉器,一定是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又比如商周青銅器上的雷紋、饕餮紋,這些紋飾,在良渚文化中就有,但是在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中,基本不見.還有中國文明中的絲綢,在長江流域發生最早,也最發達,在河姆渡文化中,就有蠶的形象的雕刻,在良渚文化里,既發現了絹片,也發現了絲帶.良渚文化的大墓,其實有許多絲織品隨葬.但是採集不起來了.所以絲綢也是長江流域的下游最發達.中國又是瓷國.瓷器在哪裡最先發生呢?還是長江流域,因為與瓷器關系密切的白陶首先在長江流域發生的.然後,最早的所謂的原始青瓷,也是在長江流域發生.到現在,中國瓷器做得最好的瓷窯也在長江流域.比如漆器,在河姆渡就發現漆器,在良渚文化中有許多漂亮漆器(現在沒有修復起來),這都是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裡面,最早出現的閃耀著文明光芒的物質文化遺存,最早發生在長江流域.同時,也代表中國文化的特點.
所以,講中國早期文明,不能只講黃河流域,只講中原文明,至少還要講到長江.割裂開來說長江文明、黃河文明都講不通,兩者是多元而又一體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江流域在古代中國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前我曾經講過一個道理,現在不妨再提一下,就是商周文明有的先生叫做「鼎鬲文化」,翦伯贊先生就這樣認為.商周文化中,鼎鬲兩種器物占重要地位,我們從新石器文化中看,鬲主要發現在黃河流域,鼎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當然商周的擴張主要是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去的,長江流域成為被征服者,但有意思的是,被征服民族文化中的成份--鼎,後來成為商周的禮器.而鬲原本是自己的東西,反而成為一般的生活用器.這樣兩者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復合的文化.原來有鬲的地方有的無鼎或少有,原來有鼎的地方基本上無鬲,到商周時合流了,成為一種鼎鬲文化.這件事形象的表明了中國的文化,由多源逐步走向一體或一統的過程.
Ⅲ 黃河與長江文化有什麼不同呢
從歷史的發展和考古以及研究的成果來看,組成中華文化的核心,實際上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二元耦合的,它表現在文化代表的核心和空間地域的天賦上。從文化代表的核心看,有流域的南江北河(長江、黃河),始祖的南炎白黃(炎帝、黃帝),靈物的南鳳北龍(鳳凰、大龍),學術的南道北儒(道家、儒家),藝術的南騷北詩(離騷、詩經)等。從空間的地域看,長江流域正好處在世界古代文明搖籃的北緯15度線至45度線之間。因此,這種文化二元布局,它要求我們,一是要抓緊長江文化的研究,爭取盡快填補中華文明的空白。二是要抓緊長江文化的開發,以搶占市場的先機,將寶貴的長江文化資源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以為我所用。摘自《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Ⅳ 有關長江的文化
長江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一脈。炎黃文化發育、繁榮於960萬平方公里的東亞熱土上,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長江文化在共建炎黃文化中,既有作為炎黃文化的共性,又有作為中華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研究和弘揚長江文化,既是挖掘和深化炎黃文化研究;又是當今改革開放大潮中,發揚長江流域和上海的優勢,為上海的「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地位作文化先導。
一、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 .長江流域水稻的栽培,以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的稻穀為最早,距今大約有9000年,這還不是中國史前時期栽培稻的開始。 長江流域以及華南等地區的稻作農業與黃河流域等地區內的粟作農業,是中國史前時期南北的兩大農業系統。中國目前水稻種植的總面積達5億畝,佔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1/3,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3.8%,是世界上生產稻穀最多的國家,佔世界稻穀總產量的1/3以上。由此可見,長江流域的史前人們對水稻的栽培種植和發展,直到現在,仍對國計民生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界蠶絲業的起源地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蠶絲的起源地,至於起源於何處,學術界還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認為起源於黃河流域,尤其是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在早期的文獻中就有種植桑樹、飼養蠶的記載。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內發現的半個蠶繭,是這一方面的一個證據,也有人對這個蠶繭的年代提出疑問.
三、薴麻織品的產生是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大突破 .在考古資料中現已發現的薴麻織品的實物,是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三塊薴麻布和薴麻繩等。薴麻布均為平紋織品,每平方厘米經線為24 31根,緯線為16 20根,可見,紡麻技藝已經是相當的高超,才能織成這樣精細的薴麻布。
長江流域史前時期的人們利用薴麻纖維紡紗織布,與其他植物纖維的利用,是史前時期的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重大勝利成果,與蠶絲一樣是走向文明跨出的重要一步。
四、干欄式建築與有段石錛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傳世傑作 .干欄式建築是中國江南等地的一種有地方特色的居住房屋;有段石錛是一種生產工具,兩者不僅名稱不同,性質、功能各異,怎能把它們連接在一起呢?是從這兩者對海外關系的影響上,有一定的聯系,可以起到相互補充說明的作用,以此試作這一方面的探討。
五、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成就
漆樹原產於中國,是一種著名的特產。對漆樹的利用,是史前文明一大成就。水稻的種植馴化,是對其稻穀可作為糧食;蠶絲是對昆蟲的馴化;薴麻的栽培,是使用它的纖維;漆樹是采割它的漆液。能夠認識到漆樹的液汁是一種重要的工藝材料,是史前時期人們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上的一大突破。這個突破以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遺址第3層發現的一件木質漆碗為最早,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歷史了。
河姆渡遺址第3層的木質漆碗,是在碗壁外表塗上薄薄的一層紅色漆。在馬家浜文化時,其圩墩遺址發現兩件喇叭形木質漆器。到崧澤文化時期,把漆用到陶器上,出現漆繪陶器。這種漆繪陶器,一直延續到良渚文化時期,如吳江梅堰、江陰青陽南樓等遺址多發現有漆繪陶器,還在杭州水田畈遺址的3號墓的棺板上發現有紅色漆遺跡。由此可見,良渚文化時期對漆的應用已是相當的普遍了。
漆樹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工業,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了。它在史前時期及其以後流傳到日本等許多亞洲國家,成為一門獨特的手工業。
六、玉器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玉的民族。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對玉這個字都涵有褒意,並且進而道德化、人格化。
中國古代認為玉是祥瑞之物,同時認為青銅禮器也是吉祥之物,最明顯的是「漢武得鼎而名其年」。這就是說,漢武帝得到了青銅禮器的鼎,認為是一件大好事。就把他原來「元狩」年號改為「元鼎」。這種思想意識,在當時只是在上層人士中存在,並且以後逐漸地淡薄起來,而玉則不同,直到近代在人民群眾中還是普遍存在著愛玉的心理,對它有著特殊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源遠流長的。在距今七八千年或稍晚的阜新查海遺址、內蒙古的興隆窪遺址、餘姚河姆渡遺址和太湖地區的馬家浜文化、寧鎮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等,發現的玉器,不論製作、器形上大多與其他器物有不同之處,顯示其有著與眾不同的功能。
從上述的分析闡述,我們可以看到史前時期的長江文化是燦爛的,生氣勃勃地向前發展,為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對海外各地區文明的發展,或早或晚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蠶絲、綢帛的貢獻,迄今仍為人們所關注,成為研究中西關繫上的一個重大課題。推其淵源,不能不聯繫到長江文化。
Ⅳ 搶救發掘後一鎖了之,長江文化資源為何一直沒有文物報告
長江文明的華彩樂章之一是三峽工程,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短短的數十年間,我國對於三峽庫區的文物開展了搶救性的保護工作。而目前這一保護工程也是我國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文物性工程。而隨著三峽文物不斷的被挖掘出來,我們卻驚奇的發現其後續的文物報告始終很少。長江文化資源存在著沉睡現象,其創造性和長效化的機制是亟待構建的。
對長江文明文化資源沉睡的這一現象,想要改變其根本需要構建機制來喚醒當地的文化資源,在文物的發掘和後續的內涵特徵研究工作中,政府應該組建科學的研究團隊來進行研發,在此基礎上來統籌推進當地的文化資源轉化利用率,在三峽庫區將文化元素來浸潤到當地的游覽文化中,強化文旅資源的剛性指標,來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文創、旅遊的發展,以此來打破現如今的長江文明一鎖了之的局面。
Ⅵ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請舉例說明長江的利用價值(至少從三個不同方面加以說明
長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已建成葛洲壩、三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
故答案為:長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已建成葛洲壩、三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
Ⅶ 怎麼才能合理地利用長江,保護我們的家園急!!!!!!
長江面臨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我們的愚昧無知和目光短淺,我們在有意無意間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進行了破壞,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水體污染。
我國是一個水土流失嚴重的國家,由於各地的亂砍濫伐,非法淘金采礦,亂設經濟開發區、炸山、建房、修路等社會經濟活動的人為因素,造成長江流域土壤流失,土地被侵蝕,是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大量的水土流失和高昂的環境保護費用,嚴重製約了長江流域的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水污染是長江流域環境保護的另一個問題。長江流量大,沿江許多城市和地區都將長江當排污場,傾倒生產、生活垃圾。還有一些地區保護本地環境不遺餘力,卻將污染源轉移到其他地區,致使層層轉嫁層層污染,環境保護只治標不治本。現在保護長江已刻不容緩。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長江為代價,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我們不能留給子孫後代一條臟河、臭河,不能讓後代只能從書本上了解長江曾經擁有的輝煌,曾經的魚米滿倉,曾經的黃金水道,曾經的美麗風光。長江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及長江資源和環境的利用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實行流域管理為主,明確權責。沿江城市全面負責城市范圍內的長江流域的水土和水質保護和治理。長江沿岸各城市必須建立目標責任制,將長江的治理納入城市的規劃中,在城市的建設藍圖中一定要把保護長江,治理長江放在第一位,明確長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意義。在治理過程中,要把治理與持續開發相結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開放適當的經濟產業鏈條,避免再次污染長江。
加強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特別是船舶水污染防治。我們可以象保護藍天那樣,制定一個更加嚴格的標准,讓長江上的船隻按照標准執行,不達標的不能上江航行,違者處以重罰。對於嚴重污染長江水資源的沿江工廠下決心實施關停,不能手軟。
保護長江是一項長久的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今,利在後世的事情。我們的母親河為了我們的發展嘔心瀝血,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們不能只索取不回報,我們必須將長江的可持續發展納入沿江城市的發展戰略中,讓母親不在哭泣,讓母親的臉上笑容永遠綻放。
Ⅷ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怎樣利用長江黃河水資源
在生活中,黃河水可以利用高科技凈水系統,過濾成生活飲用水;在工業上,可以利用凈水系統,將黃河水變為農業灌溉水。
Ⅸ 長江的開發利用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長江在早期為長江流域的人民進行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在入海口處形成三角洲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近現代.三峽工程的建造即有效防止了長江泛濫.又有利利用了長江水進行水利發電,緩解了東部地區的能源危機,保護了環境.
比較全了,希望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