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態資源的主要特徵
如今,人類邁開了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步伐,開始進入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過渡期。在我國,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內具有共同指導作用的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認識和分析生態文明的主要特點和基本內容,對於在過渡期內順利實現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目標,使人類文明朝著生態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發展;對於逐步糾正一切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政策制度,促進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政策不斷出台,並有效地貫徹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主要特徵
1.生態文明的自然性與自律性
生態文明具有自然性。與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一樣,生態文明也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區別在於,生態文明突出自然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生態文明又強調人的自律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在於人類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追求生態文明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善與自然的關系和完善自然的過程。人類應該認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自身,在於人類的活動與發展。解決生態安全問題歸根到底須檢討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節制人類自身的慾望。要認識到,人類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隸,而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環境、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2.生態文明的和諧性與公平性
生態文明是社會和諧和自然和諧相統一的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生態的穩定與和諧是自然環境的福祉,更是人類自己的福祉。
生態文明是充分體現公平與效率統一、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統一、社會公平與生態公平統一的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公平,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不能肆意揮霍資源、踐踏環境,必須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地球。把生態文明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就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反映出為中華民族子孫後代著想的意願。
3.生態文明的基礎性與可持續性
生態文明關繫到人類的繁衍生息,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關繫到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繫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繫到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生態文明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條件。
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態文明,才能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保證一代一代永續發展。生態文明是保障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沒有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就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堅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生態文明的整體性與多樣性
生態文明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要從整體上去把握生態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蘊有萬物,萬物各有自己的運演規律,萬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地球生態是一個有機系統,其中的有機物、無機物、氣候、生產者、消費者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每種成分、過程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它成分和過程的變化。一般說來,生態問題是全球性的,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具有全球眼光,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例如,保護大氣層、保護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穩定氣候、防止毀滅性戰爭和環境污染等,必須依靠全球協作。另外,生態文明對現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與重塑作用,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與生態文明密不可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強調尊重和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強調人、自然、社會的多樣性存在,強調人與自然公平,物種間的公平,承認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內在豐富性的外在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一定要承認並尊重、保護生態的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要始終以一種寬闊的胸懷和眼光關懷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切忌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犧牲自然界本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5.生態文明的開放性與循環性
自然界既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循環系統。開放性意味著此事物與眾多彼事物的聯系性,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開放性、循環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客觀的存在方式,這就要求人們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把自然界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努力認識和把握能量的進出、交換和循環規律。人在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時,一定要考慮其承受力,保證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順利進行。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為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發展方式,使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夠在一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6.生態文明的倫理性與文化性
生態文明是生態危機催生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更進步、更高級的文化倫理形態。化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應該實現倫理價值觀的轉變,以生態文明的倫理觀代替工業文明的倫理觀。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人不是萬物的尺度,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種類一樣,都是組成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要素。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認自然界的權利,對生命和自然界給予道德關注,承認對自然負有道德義務。只有當人類把道德義務擴展到整個自然共同體中的時候,人類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態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該圍繞發展先進文化,加強生態文化理論研究,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圍,建立有利於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的文化體系,充分發揮文化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Ⅱ 生態 資源 環境 萬物 善待 枯竭 維護 平衡 將這些詞語組成四字成語
生態平衡
資源枯竭
善待萬物
維護環境
Ⅲ 生態資源這個詞怎麼造句
人們應節約生態資源,保護環境,為下一代的幸福考慮。
生態資源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無節制的開發只會導致資源枯竭,生態平衡不穩定。
Ⅳ 生態資源的概念意義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根據我國國情、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做出的正確決策,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豐富,是國家治國理念的新發展。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生態文明的提出,涉及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進行的一次新選擇,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它將通過多種渠道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進行重大的引導和調整,進而指引我國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何謂生態文明?從廣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物質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建設人類社會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這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然要求的社會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後出現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它涵蓋了全部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全部內容。從狹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並列的文明形式,重點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在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的現代文明體系中,生態文明更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全球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人類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與環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要靠天吃飯,改造客觀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影響微乎其微。而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范圍不斷擴大,改造客觀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使地球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物種滅絕、資源短缺等生態災難。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及其資源、環境能力已經難以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於是,生態文明應運而生,被納入了人類文明體系。因為生態文明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維護自然,維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生態文明的實質就是要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基於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使能源和其它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這種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於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Ⅳ 關於生態的成語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
生態平衡 英文名稱: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義1: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平衡。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2:生態系統各組分通過相互制約、轉化、補償、反饋等作用而處於結構與功能相對協調的穩定狀態。 應用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3:生態系統處於成熟期的相對穩定狀態, 此時, 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接近於相等, 即系統中的生產過程與消費和分解過程處於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在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關系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5: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均處於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脆弱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特點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概念簡介
特點 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 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 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銳減,目前主要的理論根據就是棲息地減少。
動態平衡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這是因為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生態系統這個自然界復雜的實體,當然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例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子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鏈由簡單到復雜、群落由一種類型演替為另一種類型等;環境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生態平衡不是靜止的,總會因系統中某一部分先發生改變,引起不平衡,然後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又進入新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復過程,推動了生態系統整體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進化。
相對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壓力具有一定的彈性,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當這種干擾或壓力去除後,它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能力而恢復;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壞,生態系統就會衰退,甚至崩潰。通常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稱為「閾限」,例如,草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了最大適宜載畜量,草原就會退化;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代,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環境因素生改變
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生物種類改變
生態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絕不要輕易去干預大自然,引起這個平衡被打破。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 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 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
編輯本段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Ⅵ 形容自然生態資源有限的四字詞語
坐吃山空,竭澤而漁。
這兩個成語都告訴我們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Ⅶ 生態資源包括哪些方面
A: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①按地理空間尺度劃分:景觀生態規劃、區域生態規劃、生物圈保護區規劃;②按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劃分:陸地生態規劃、海洋生態規劃、、淡水生態規劃、草原生態規劃;③按社會科學門類劃分:經濟生態規劃、人類生態規劃、民族生態規劃。
Q:生態規劃與生態建設的關系?
A:生態建設是在生態規劃基礎上進行的具有實施生態規劃內容的建設性行為,生態規劃是生態建設的基礎和依據,生態規劃的一系列目標和設想都是通過生態建設來實現的。
Q:生態規劃的目的與特點是什麼?
A:目的:依據生態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原理,調解系統內部各種不合理的生態關系,提高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條件下,通過各種技術的、行政的、行為的誘導手段實現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特點:以人為本,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規劃標准從量到序,規劃目標從優到適。
Q:生態規劃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A:①確定規劃范圍與規劃目標;②廣泛收集規劃區域的自然與人文資料;③根據前述收集到的資料,按照規劃目標的要求,提取分析有關信息;④分析各種資源環境條件的性能及其對特定利用方向的適宜性等級;⑤根據規劃目標,建立資源評價與分級標准;⑥分析和評價資源對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⑦確定綜合利用和發展的適宜性分區
Ⅷ 形容生態環境優美的詞語有哪些
1、鶯歌燕語:黃鸝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2、一碧萬頃:形容青綠無際。
3、湖光山色: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4、青山綠水:青的山,綠的水,泛稱美好山河。
5、春深似海:春天美麗的景色像大海一樣深廣。形容到處充滿了明媚的春光。
6、繁華勝地:繁華熱鬧,繁盛;勝地有名且風景優美的地方。熱鬧的名勝之地。
7、一瀉千里:瀉: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也形容價格猛跌不止。
8、目不給賞: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優美繁多。
9、別有天地: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風景或藝術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
10、一草一木:比喻極微小的東西。
11、爭奇斗艷:互相爭斗,以新奇艷麗來取悅於他人。亦作「爭奇斗異」。
12、觀山覽水:觀:游覽;山、水:指風景。游覽、玩賞山水景物。
13、月朗風清:月光明朗,微風清爽。形容寧靜美好的月夜。
14、奇峰羅列:形容山,奇形怪狀,羅列在這。
15、花紅柳綠: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顏色鮮艷紛繁。
16、水闊山高:闊:寬,廣闊;指有廣闊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脈隔著,不得相通。
17、別有洞天:洞中另有一個天地。形容風景奇特,引人入勝。
18、風月無涯:極言風景之佳勝。同「風月無邊」。
19、良宵美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亦作「良宵好景」。
20、水木明瑟:瑟潔凈鮮明的樣子。形容風景清 ......
Ⅸ 什麼是生態資源
在人類生態系統中,一切被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所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視為生物和人類的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