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農村沒有資源怎麼脫貧

農村沒有資源怎麼脫貧

發布時間: 2022-07-29 19:59:54

『壹』 農村怎樣脫貧致富

農村可以靠開淘寶店、經營好人脈,認識更多的朋友、考取公務員等方式去脫貧致富。

1、農村人開淘寶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種菜,都從網路上開始銷售,銷售的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網民的支持,時間久了可以賺取更多的財富,足不出戶,賺取更高的利潤。



(1)農村沒有資源怎麼脫貧擴展閱讀:

農村脫貧致富的技巧:

1、吃透扶貧手冊,落實相關政策。

扶貧手冊人手一本,裡面記錄了貧困戶應該享受的國家政策。與扶貧對象家庭具體條件相互對應。比如有孩子在上學,沒有得到助學補助。這一點在中小學階段一般不會出現,上大學的時候往往被遺忘,那麼就要幫助申請。也許這一個舉措,就幫了不小的忙。

2、緊扣吃飽穿暖有房住。

這是對貧困人口的最低保障。看看幫扶對象家中的居住情況,如果房屋確屬危房或者根本就沒有住房。就申請危房改造資金,情況屬實的話,資金很快就能下來。這就為幫扶對象解決了一個大事。

『貳』 我國農村扶貧的方式有哪些

我國農村扶貧的方式有:
第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第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

『叄』 農村精準扶貧,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怎麼脫貧

農村精準扶貧何為精準,就是針對不同的人群採取不同的政策,村精準扶貧,有一項政策就是兩不愁三保障,所謂的兩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醫療教育有保障。住房有保障,義務教育有保障。如果有勞動力,當然希望他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脫貧達到致富。如果沒有勞動力,那麼就要依靠國家的政策來幫助他們脫貧。如果沒有勞動力,我們就會用三保障來保障他們脫貧。

如果有小孩,可以通過義務教育兜底來幫助這部分人脫貧。義務教育可以幫助9年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減免一些學費,還有相應的生活補貼。讀了大學以後,還有相應的地方政策性來幫助解決他們的生活費和學費。

『肆』 自然資源匱乏,地區偏僻的地方怎麼脫貧

河北實施「一村一品」扶貧計劃,培育設施蔬菜、優質林果、特色養殖和手工業等脫貧產業,開展電商、旅遊、光伏、生態等新業態扶貧,支持每個貧困縣打造一個現代農業園區,扶持發展500家扶貧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貴州將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貧困縣轉移支付,讓一批貧困人口就地轉成生態保護人員。

『伍』 基於目前的農村現狀,農民怎樣快速脫貧致富

對於我們現在的社會來說,脫貧無疑是現在農民最應該做的事情。對於現在農村的現狀,我們要做到國家和人民的相互結合。因為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持,農村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國家的扶持。如今農村田地大部分屬於荒蕪狀態,80後、90後基本都在城市發展,在家耕田種地的都是60後、70後。那麼對於現在的現狀來說,怎樣可以快速的致富呢?

現在的農村發展比較單一化,可以發展全面化,逐步提高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陸』 農村貧困戶通過哪些途徑來擺脫貧困

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搞起了種植養殖,或外出經商,或進廠做工,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和科技,紛紛走上了富裕之路。然而,目前農村尚有少數農戶仍難以擺脫貧困的束縛,生活依然十分拮據。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還有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820萬,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穩定,還有可能返貧的農村低收入人口5825萬。切實解快農村貧困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其致貧因素,並據此採取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一、當前農村出現的致貧因素
2004年伊始,筆者有幸成為安徽省第二批選派到貧困、後進村任職的6000名幹部中的一員,在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七嶺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上任前後,我以一名選派幹部的身份,對農村貧困戶進行了調查,這些農戶難以脫貧致富,大致有以下十個方面的原因:
一、天災人禍
自然災害和飛來的橫禍是農村人口絕對貧困和返貧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相當惡劣、交通極為不便、自然災害頻發的偏遠地區。由於農業對氣候的依賴性較強,乾旱、洪澇、冰雹、霜凍、颶風、泥石流都可能造成莊稼減產和顆粒無收,甚至毀滅村莊。另外,車禍、安全事故等飛來的橫禍,造成農民家庭成員殘疾、主勞動力死亡等,使一個好好端端家庭陷入困境。
二、子女上學
隨著教育產業化的加速推進,學費日益昂貴,成為多數農民的沉重負擔。我國已經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但高中和大學教育費用更讓普通農民家庭難以承受。農民要供養一個大學生,往往從其上學甚至直到畢業的前幾年,家庭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但如果農民不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則在更大規模和更深程度上積累貧困,陷入家庭收入低——沒錢投資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業機會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這樣一種貧困代際傳遞而難以自拔的境地。如果貧困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果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麼,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可以說,一個大學生就能導致一個中等收入的農村家庭陷入貧困狀態。正因為如此,相當一些農民子弟在日益抬高的教育門檻前止步,農村輟學現象日益嚴重。
三、疾病
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農民在平時不注意預防疾病,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一旦得了重病,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將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家庭成員中主要勞動力積勞成疾,整個家庭會立即陷入貧困。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見閻王」的情況屢有發生。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四、人多地少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首先在農村推進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其普遍意義在於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重新確立了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恢復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其結果是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使糧棉等主要農產品產量高速增長,農民收入持續大幅度增加,農村不少家庭擺脫了貧困,現在剩下的一些貧困戶基本是比較難以脫貧的貧困戶,大都是分布在偏遠的山區,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耕地、水資源少或耕地質量差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如我所下派的村人均耕地也只有0.76畝,低於「聯合國人口對耕地0.8畝的生存保障線」,這么少的耕地,加上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差,不能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五、文化素質低下
中國有12億多人口,農民占絕大多數,而廣大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嚴重偏低。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冒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文化水平低,科學知識貧乏,不但導致了生產力水平低下,而且導致了愚昧和迷信活動的泛濫,給社會平添許多不安定因素。也有個別農民人窮志短,種田怕苦,務工怕累,守在田園,不勤勞作,承包田裡雜草叢生,成熟的莊稼無人收獲。家裡窮得叮當響,是村裡統籌款的欠款大戶,雖已到了「而立」之年,但整天東游西逛,到處滋生鬧事。
六、超計劃生育
在中國的人口問題中,貧困地區的人口問題更加突出。貧困地區即使生產有很大發展,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口,貧困的帽子是難以摘掉的。在我們調查中,由於社會養老體制還不夠完善,仍以家庭養老為主,使貧困農村部分人視「生兒子」為人生頭等大事,為生兒子不惜整天東躲西藏四處逃避計劃生育。多個子女並不能「多福」,而是「多債」,增加了家庭負擔。剛剛解決溫飽的家庭,因無心經營生產,家裡田地荒蕪,靠打零工、親戚朋友接濟度日。加上孩子多,花銷大,導致生活貧困不堪,而且因違反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超生、棄女嬰等招致數額不等的罰款,陷入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困境。少數貧困戶受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影響,不顧優生優育,人口素質越差,痴呆現象較多,如我所下派村中,就見到好幾例痴呆,勞力少,造成貧困。
七、因建房致貧
有的農戶家境並不富裕,但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建造樓房,一些特別貧困的家庭,由於生存問題,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後,家庭就會更加貧困。因建房致貧的,除了極度貧困戶外,還有一部分是返貧戶,這一部分家庭先是脫貧了,可能建房時借了一些債,後因種種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債又需要償還,導致生活水平下降。調查中這部分人因此把貧困原因歸功於建房。
八、市場意識低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除一部分用於自己消費外,其餘部分只有通過流通才能轉化為貨幣收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廣大農民紛紛開辟致富門路,而有的農戶看到人家搞某個項目發了財,便跟著「依樣畫葫蘆」,誰知待到產品銷售時,其產品在市場上早已「門庭冷落」,連投資也難以收回。近幾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產品不斷豐富,形成農產品買方市場。所以雖然物價指數下降,但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非但沒有下降,反而直線上升,導致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持續下滑,甚至造成農民生產性虧損。近年來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下跌,導致許多剛脫貧的貧困戶返貧。同時,農村相對閉塞,信息渠道窄,很多農民尚未意識到市場中蘊藏的巨大機遇和挑戰,難以及時把握市場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在選擇農作物品種、種植方法以及調整產品結構等各個環節具有盲目性,往往出現一窩蜂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有的血本無歸,陷入困境。在銷售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指導,參與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渠道少,即使獲得了好收成,也難以實現產品價值,導致豐產不豐收。
九、因婚返貧
貧困地區青年娶妻難是一個普遍問題。由於貧困地區一般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女青年一般不願嫁到此處。有些農戶為了給兒子娶媳婦,不惜滿足女方越來越高的彩禮要求,少則幾千,多則幾萬。更有甚者,乾脆從人販子手中買一個媳婦,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是不牢固的,結果往往是人去財空。所以貧困地區農戶為娶兒媳婦盡管是省吃儉用,到兒子成親時也免不了東挪西借,待家裡娶進了新人,生活水準也重新滑到貧困線以下。
十、其它原因致貧
目前農村越演越烈的人情風,也嚴重製約著貧困農村經濟的發展。結婚、生子、喬遷新居、升學、參軍、拜壽、送葬、做風水等盲目攀比,大操大辦,均需"湊份子"。受「人情大於債」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貧困農戶背著沉重的人情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有的參與封建迷信、逢年過節的大肆鋪張浪費,結果債台高築,陷進貧困的泥坑。此外,農村的文化生活普遍比較貧乏,賭博在不少鄉村已成為公開的「娛樂節目」。有些農民一有空閑,便聚在一起「築方城」,個別農民陷於「賭場」而難以自拔,輸得個傾家盪產。
當前,在貧困中徘徊的農戶,雖然在農村中所佔比例不大,但這對於農村經濟和健康發展,特別是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應當引起農村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基層幹部的充分關注與重視。如何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筆者以為,應當注意正面引導,幫助貧困農戶增強勞動致富的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和生育觀,破除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俗,堅持艱苦奮斗、勤儉持家,開創致富門路,同時,要從政策、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他們必要的扶持,,促使他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首先,從抓村組班子建設做起。俗話說,「富不富,看支部」,新時期農村黨組織的先進性、戰鬥力,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的重要體現就是個人有能力致富,也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目前,農民最缺的就是結構調整的信息,最需要的是幹部身體力行地參與農業結構調整。村支兩委幹部熟悉農村、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接觸的產銷信息比較多,應該成為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生力軍,各級組織要鼓勵村支兩委幹部參與農業開發,引導和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村支兩委幹部要從習慣於安排農業生產、指導農業結構調整向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帶領農民增收轉變。 其次,扶貧不扶懶。因為我們是扶貧,不是養貧,更不是獎貧。不能助長少數人的懶惰思想,使之越扶越懶惰。給錢給物,解決燃眉之急,只是治標;扶人扶志,啟動內在活力,才是治本。如何扶人治本?一是扶人的精神,即培養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脫貧致富的鬥志和精神;二是扶科技能人和能工巧匠,讓農村人才脫穎而出,再以此為示範帶動大家致富;三是重在教會捕漁,而不是單純送魚,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只有教會農民技術、教會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問題,引導其變苦熬為苦乾和巧幹,最終擺脫貧困。第三,改造貧困,不如走出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擁有的最為重要的資產就是他們自己的勞動力,這是他們的比較優勢所在。對於農村貧困人口來說,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他們幾乎沒有其他可以用來創造收入的資產。我們只有使他們擁有的勞動力在農村變得相對稀缺,因而具有相對高的價值,否則就不可能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和地位,即通過「移動人」的辦法將農村一部分貧困人口轉移到城鎮或非農產業行業中來,這樣農村總人數減少,而當地雖然土地、資源如故,但可相應提高「人均收入」。 同時,當務農勞動力變為非農勞動力,他們就由農產品的供給者變為農產品的需求者,導致農產品的供給曲線內移而需求曲線外移,農產品的價格隨之上升,務農的勞動力的邊際產值和工資也會相應上升,這樣農村勞動者的收入也就可以隨著農村勞力的不斷減少而不斷上升。當然減少農村人口和勞動力還必須使流動出來的勞動力在城鎮能夠找到工作,否則,只是把農村貧困人口變為城市無業的貧困人口。 第四、消除貧困,教育是根本。在實際工作中,教育應當分成兩類:一類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基礎性教育,未成年人是農村的未來,是希望之所在,必須無條件地抓好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另一類則是針對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再教育。再教育工作應以難度不大的實用技術培訓為主,現學現用。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今後的工作重點應放在軟體的配套上。 第五、為盡快鏟除貧困發生的社會根源,醫療衛生工作應當放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農村醫療保險與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研究與探索力度,尋求合適的突破口,逐步形成並完善農村醫療保障機制。目前,沼氣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沼氣建設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作為扶貧的一個具體項目,加快推廣。

『柒』 農村扶貧有什麼好方法

(一)著力抓好產業發展。要在確保貧困村和貧困戶實現短期增收、長效致富的目標基礎上,根據每一戶的特點、意向,發展符合實際的產業。如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在集鎮周邊的可以種植蔬菜,飼養雞、羊等,向集鎮銷售;氣候適宜的可以發展葡萄、柑橘等水果以及葯材種植。並在鞏固抓好以銀杏、魔芋、核桃為主的特色農業的同時,加快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帶動貧困戶持續發展。鞏固現已實施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成果。
(二)著力抓好項目建設。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抓好扶貧工作的重要載體,爭取更多更好的扶貧項目落戶清太坪。並不斷強化項目管理,進一步加強項目投資的科學統籌和整體調度,充分發揮項目的應有效益。充分發揮行業的、專項的、社會的扶貧積極性,搞好社會扶貧工作大合唱。
(三)著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水、電、路、房、渠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抓好以通暢工程為主的道路交通設施建設,確保各村公路硬化率達60%以上,公路通組率達100%,公路入戶率達95%以上。繼續抓好安全飲水和農網改造工程,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做好危房改造及扶貧搬遷工作,改善扶貧戶生產生活條件。
(四)著力抓好黨中央、國務院扶貧開發工作方針、政策的落實。按照湖北省扶貧辦六個管理辦法,著力抓好整村推進、扶貧搬遷、雨露計劃、扶貧互助社、貸款貼息及小額項目等工作,抓好十二五期間的扶貧開發工作,按照「產業第一,能力之上,基礎先行,社會進步,脫貧到戶」的思路,把整村推進工作和專項扶貧政策到戶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以重點貧困村為平台,以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以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培養和扶持特色致富產業,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以提高村級公共服務為重點,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實現貧困村經濟與社會全面持續可協調發展。
(五)著力心繫群眾,為民辦實事,為民排憂解難。一是真正把情況搞清楚,了解人民群眾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所思所盼。二是扎實地把村級班子建設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扶貧開發工作部署的堡壘,抓好黨建促扶貧,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建設服務型黨支部,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真正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實踐證明,村級黨組織班子戰鬥力強的扶貧開發工作相對做的好一些,班子戰鬥力弱工作相對做的差一些。三是加強對扶貧開發項目資金的監管力度,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真正的扶貧效益。四是加大項目資金的爭取和招商引資的力度,搞好社會扶貧大合唱。五是對扶貧開發項目實行精準化管理、科學管理。六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把人民群眾參與扶貧開發工作變為自覺行動。

『捌』 對於農村貧困戶,該如何去扶貧,怎麼才能真正擺脫貧窮

一是要精準扶貧對象。通過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告公示、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完成建檔立卡工作;同時建立貧困戶的信息網路系統,動態管理,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扶貧信息真實可靠。
二是要精準扶貧措施。應打破縣、鄉、村行政界限,把基礎相同、條件相近、地緣相接的貧困村組成小片區,統一扶持政策,統一布局項目,統一安排資金,統一規劃建設,最大限度實現整體脫貧,分類施策。
三是要精準資源配置。創新建設地市一級的「扶貧投融資平台」,政府出資與企業合作,力爭形成一定授信規模,用於扶貧開發;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計劃,把貧困鄉村的教育基礎設置完善好;推進資源整合,在用好扶貧專項資金的基礎上,整合住建、交通、民政、教育、衛生等部門項目資金重點向貧困村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