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全球自來水資源有多少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全球自來水資源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28 15:45:39

A. 地球水資源還有多少

水不同於其他資源,對生命至關重要。人類的祖先來源於水,至
今胎兒仍在母體的羊水中成長,人體的60%是液體,其中主要是水。
水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一旦失去體內水分10%,生理功能即嚴重紊
亂;失去水分20%,人很快就會死亡。水對人類以外的生命也是如此,
它是一切生命之源,人類在外星球尋找生命,首先是找水。水對經濟
而言不可或缺,農作物無水會枯死,工業無水不能生產。水是人類一
切文明之源。

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
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於地球表面,相當於地球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
平均深度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這些水98%是鹹水,主要分
布在海洋中。淡水只佔地球水總量的2%,約有3000萬立方公里,而這
2%的淡水也不能全為人類所應用,因為它的88%被凍在兩極的冰帽和
冰川里,剩下的12%即河流、湖泊和能開採的淺層地下水才可為人類
應用,其中絕大多數又為地下水,不開采不能應用,可直接應用的河
流湖泊中的水,只佔淡水總量的0.04%。地球上的水,總是處在變化
之中,海洋和陸地上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再形成雨或雪落回大地,滋
養萬物,補充河流、湖泊或注入大海。水還會滲入地下,匯入地下蓄
水層。極深的地下水不能補充,也不能開采,被稱為原生水,因而不
能再生。正因為水資源的這種流動性質,因而形成陸地的水澇或乾旱,
造成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世界上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10個國
家裡,而人口共佔世界總人口的40%的8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在近東
和中東)卻嚴重缺水,另26個國家(共有2.3億人口)的水資源也很
少。我們稱這些國家為缺水國家。國際上對缺水國家的標準是依據瑞
典水文學家馬林、法爾肯馬克所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可
更新的淡水供應量在每人每年1700噸以下,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定期或
經常處於少水的狀況;如果每人每年水供應量在1000噸以下,那就會
感到水緊缺。目前平均年每人供應水1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15個。
在這些國家中馬爾他年人均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況位居缺水國家
之首。除馬爾他外,最缺水的國家還有卡達(年人均佔有91立方米)、
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亞(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
新加坡(180立方米)、巴貝多(192立方米)、沙烏地阿拉伯(249立
方米)、約旦(318立方米)、葉門(346立方米)、阿爾及利亞(
527立方米)、蒲隆地(594立方米)、維德角(777立方米)、阿曼
(874立方米)、阿聯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預計到
21世紀中,這些國家的水將比石油還貴,如馬爾他年人均將為68立方
米。

由於生活水平和生產方式的不同,水的消費差別也很大。世界各
地每人每天平均消費的水為:美國600升、歐洲200升、以色列260升、
巴勒斯坦70升、非洲僅為30升。美國人為非洲人用水量的20倍。在發
達國家,你只要擰開水龍頭,在你尚未意識到之前就已經用掉了大量
的水;而在炎熱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城市邊緣簡陋的棚戶區里,
幾十戶甚至百戶人家只有一個水龍頭,每天只要用上2公升水就算是奢
侈的享受了。世界水文理事會主席馬哈茂德·阿布—扎依德說:「在
50年代,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缺水,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有26個國家的
3億人口缺水,預計到2050年,約有佔世界人口的2/3的66個國家將由
一般缺水發展為嚴重缺水。」目前全世界有29億人喝不上干凈的飲用
水。水的污染更使已經緊缺的水資源形勢雪上加霜,全球由此而產生
的經水傳染的疾病每年使1500萬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兒童,僅腹瀉
每年就造成四五萬嬰兒和差不多相同數量的成年人死亡。世界上的一
些著名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世界水的前景,他們的共同結論
是形勢十分嚴峻。他們提醒人們,如果水資源消耗殆盡,人類的健康,
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系統都將受到威脅。

綜合世界各地信息,目前人類避免水危機所採取的行動主要有以
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控制人口增長。自本世紀以來,人類用水速度隨著人口的
不斷增加而迅猛增長。世界人口50年代為25億,1999年為60億,50年
增加了1.2倍。與此同時農業用水則增加了5倍,工業用水增長26倍,
市政用水(城鄉地區的家庭及生活用水)增加了18倍。現在世界人口
正以每年8100萬的速度遞增,預計2050年將達到94億,水的需求也將
隨之成倍增長,形勢會更加緊張。

但是也有些權威人口專家認為,人口形勢隨著人們文化與生活水
平的提高,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也可能出現新的變化。他們正
認真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在我們有生之年,世界人口增長將達到
頂峰,然後開始無定期下降。

第二是改變觀念,切實把水作為一種稀有資源來管理。這種觀念
上的轉變可能節約大量資金。例如,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某些城市,
60%的飲用水因水管生銹或者管路的搭接違反規定而流失。馬尼拉市
自來水總管的泄流量已達供水總量的58%,而在管理較為完善的新加
坡,水管泄漏損失平均只有8%。聯合國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英國和
美國浪費水的比例約有12%,工業化國家因滲漏造成的浪費約有10%,
個別地區通過採取節約用水措施和循環用水的措施甚至可以節省更多
的水。目前尚未發生一起水戰爭,但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
的提高而增加的用水需求,上游地區對下游地區的控制(上游控制河
水流量)等種種因素都可能會點燃蓄積已久的沖突。目前世界上有
215條國際河流,有若干個國家共同分享的300處地下水流域和地下蓄
水層,這些地方均十分需要建立良好的夥伴關系。

第三,運用高新技術,代替或改進傳統的工農業用水方式。人類
使用水資源的方式也是加劇水資源緊張的重要原因。在消耗的水資源
中市政佔8%,工業用水佔22%,農業灌溉用水佔70%,後兩項合計用
水佔92%。發展中國家每公頃灌溉農田的用水量是工業化國家的兩倍,
但產量僅為後者的1/3。原因就是方式不同,一個是採取漫灌式,一
個是採取噴灌式或地下管澆法。前者由於氣候炎熱,有一半的水在貯
存地區或流經露天灌溉渠時就蒸發掉了(一般蒸發1/8)。漫灌法還
會導致土壤退化(鹽鹼化),巴基斯坦在20世紀上半葉在印度河平原
上的1000萬公頃土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然而引起的水澇加上高蒸發
率,致使土壤鹽鹼化,大片農田寸草不生。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采
取更有效的灌溉方法可以節省10%—30%的農業用水。如伊朗、智利
以及北非的埃及等綠洲地區,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地下水渠,它可以
把水從數公里以外的水井引來。以色列則採取更科學的方法——現代
地下滴灌技術。以色列是個最缺水的國家,在那裡「水比牛奶貴」,
買一瓶礦泉水要花1.25美元,而這1.25美元能買4瓶牛奶。為了解決
水貧乏,以色列長期以來致力於開發新技術。在那裡,只要是在有綠
田的地方,准會有滴灌,這是一種高新技術,那根根細細的管道,會
定時定點地從小眼中噴出水滴,准確地澆到植物的根部,只澆植物不
澆土地,一滴不浪費。在以色列還發明了埋藏式滴灌法、噴灑式滴灌
法、散布式滴灌法等。

現代工業不像農業那樣貪婪,但仍要用掉大量的水。變廢水為純
凈水,然後再用於灌溉或工業循環用水是減少工業廢水污染的唯一途
徑,並且已被更多的工業企業所採用。在發達國家,這項技術已完全
成熟,早在數年甚至十多年以前已全部使污染的河水變清。以色列每
年大約要將2.3億立方米的廢水改良成為農業用水,並且這個數字還
在擴大。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則會促使這一方法迅速推廣落實。

第四,興修水利攔洪蓄水,植樹造林保護植被、涵蓄水源。興修
水利、變害為利,在國際上有兩個被人們共認的範例,一個是西班牙
的巴倫西亞地區。這里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他們千百年來一直保留
著古老的阿拉伯式灌溉系統,合理地用水和合理的配水也一直是他們
自覺遵守的「鐵的法則」。再一個是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它是用現代
系統工程整治江河的突出例子。密西西比河全長6262公里,平均年徑
流量580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32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大河,流
域內居住著美國約一半人口,上游有3.4萬平方公里在加拿大。從
1928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密西西比河防洪法令起正式治理。現在該河
流已成為包括防治江河洪澇災害;開發利用江河水資源(發電、灌溉、
航運、水產、供水、旅遊等);流域水土保持及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水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功能齊全的水利工程範例。它能防禦100—
150年一遇的洪水,每年通航時間為325天,貨運量從1950年的1.38億
噸增加到1980年的5.85億噸。流域內灌溉面積713萬公頃,其中噴灌
面積157萬公頃。該流域已開發大小水電站1127座,總裝機容量2844萬
千瓦,平均發電量983億千瓦,佔美國全國的18.6%。在其支流修建
水庫150餘座,6座庫容大於45億立方米的水庫有效庫容超過700億立方
米。

水澇、高溫等自然災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壞,據科學家
試驗,一棵25年生的天然樹木每小時可吸收150毫米降水,22年生人工
水源林每小時可吸收300毫米水。而裸露地每小時僅吸收5毫米。林地
的降水有60%為林冠截留或蒸發,30%變為地下水。而在裸露地面,
約有55%的降水變為地表水流失,40%暫時保留或蒸發,僅有5%滲入
土壤。林地涵養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高7倍。一片10萬畝面積的森林,
相當於一個200萬立方米的水庫。我國森林的年水源涵養量為3473億噸,
相當於我國現有水庫總容量的75%。但是十分可惜,世界在1980年至
1995年間,卻失去了1.8億公頃的森林,近200年間地球上的森林已有
1/3以上被採伐或毀掉。目前,雖然世界森林面積減少的趨勢未被止
住,但確實已引起了高度重視。「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口
號已響遍全球,各國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陸續出台,在一些國家已卓
有成效。

第五,興辦水產淡水業,變海水為淡水。如前所述,海水佔地球
總水量的98%,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從海水中獲取淡水,
是一條理想之路。但截至目前,海水淡化技術一般是用蒸餾、電滲析
法,因能耗大、水純度低已被逐漸拋棄。隨著地球淡水日趨短缺,以
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海水淡化這一千年夢想將變為現實,21世紀可能
會出現一個新型的大行業——未來水產業。目前全球有1.1萬家海水
淡化廠,經過淡化處理的海水日產量已有53.6億加侖左右,其中25.
9%是沙烏地阿拉伯生產的,居全球第一。美國占總產量的15.2%,居
第二位。海灣國家經過處理的海水已能滿足這些國家將近2/3的飲用
水需要。而30年前全世界生產能力的總和每天還不到2億加侖,這證明
了海水淡化產量正在以幾何數增長。但海水淡化資金投入相當大,僅
海灣國家即已投入1000多億美元,其中包括數十億美元的用於海水淡
化設施運轉和維修的資金。不久前,又出現了一種「反滲透法」,這
種方法是由一層層捲起的薄膜或一束束空纖維構成,當海水或待處理
的水從一頭壓進去後,另一頭出來的就是可飲用的淡水或純水。法國
塞納河畔的一家公司(納甲VAL公司),已開發成功手動泵式海水淡化
裝置,10分鍾內可將1公升海水變成一公斤淡水。目前這種裝置只能造
福於海島、漁村、漁船的需要,它的下一步發展,有可能形成大規模
海水淡化技術。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資料稱,在缺水國家中,利用核
能來進行海水去鹽正在引起人們的興趣。水產淡水業還包括作兩極及
冰上的文章。澳大利亞計劃用塑料布覆蓋國內冰山,以減少蒸發。海
灣六國則計劃從北冰洋用船拖冰山到海灣,然後融化成淡水。

B. 地球上干凈的水資源還剩多少

地球的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預計到2025年,世界上將會有30億人面臨缺水,40個國家和地區淡水嚴重不足。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佔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的國家中排在第88位。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也很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面臨這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們是該做些什麼了:
1、要有惜水意識,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知道愛惜,有的甚至將水白白浪費。應當知道我國水資源人均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際差別很大,年內也變化莫測,再加上污染,使水資源緊缺,自來水更加來之不易。愛惜水是節水的基礎,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
2、養成好習慣,據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習慣,就能節水70%左右。與浪費水有關的習慣很多,比如:用抽水馬桶沖掉煙頭和碎細廢物;為了接一杯熱水,而白白放掉許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蘿卜後削皮,或沖洗之後再擇蔬菜;用水時的間斷(開門接客人,接電話,改變電視機頻道時),未關水龍頭;停水期間,忘記關水龍頭;洗手、洗臉、刷牙時,讓水一直流著;睡覺之前、出門之前,不檢查水龍頭;設備漏水,不及時修好。
3、使用節水器具,家庭節水除了注意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以外,採用節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為了省錢,很多人寧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換節水器具,其實,交這么多水費長期下來是更不合算的。使用節水器具,既省錢,還能保護環境,豈不是一舉兩得?節水器具種類繁多,有節水型水箱、節水龍頭、節水馬桶等。隨便用上幾個就為節水做出了不少貢獻啊!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並非開玩笑。要經常檢查家中自來水管路。防微杜漸,不要忽視水龍頭和水管節頭的漏水。發現漏水,要及時請人或自己動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時修不了的漏水,乾脆用總開關暫時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龍頭,把水龍頭的水門擰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樣的時間里流失水量也減少一半。
就生產而言,特別對一些高消耗水的行業,我們要圍繞如何優化水系統的運行,如何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作為節水工作的重點,積極組織技術攻關,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對產品水消耗實行定額管理,並作為一項技術經濟指標進行考核,減少浪費現象。
長期以來,大多數人有節約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體的行動,大手大腳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一些人認為家大業大,再加上身處長江邊,總認為這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缺少節水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貴」之時,我們再抓節水工作就悔之晚矣.

C. 目前世界的水資源還剩多少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中國水資源現狀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水費漲價,刻不容緩,這是利國利民利後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扎扎實實的節水課。

D. 世界水資源概況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80-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近5年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間,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左右。

二是農業用地減少,農業用水短缺程度加劇。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佔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盡管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佔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而農業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全國農業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由於乾旱和超載過牧,導致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現象。

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中國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標准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等問題,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贊同
2| 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767091966 | 二級採納率:28%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11-6-8 世界水資源現狀
2011-6-3 世界水資源現狀和利用對策。。。。。
2011-5-14 世界水資源現狀及分布 24
2010-7-3 地震的相關知識,什麼叫仿生學,世界水資源現狀如何 6
2008-5-5 請問誰有關於世界水資源現狀的文章 56
更多關於世界水資源概況的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del1回答什麼意思 ?.del1回答「很2」是蝦米意思吖????????總是被同學形容成醬紫、、.del0回答ISBN是什麼意思.del1回答北京浪費水資源數據.del0回答待命出征是什麼意思??????.del1回答把人形容成金銀花什麼意思.del2回答絡繹不絕是什麼意思.del1回答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什麼意思.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沒有感興趣的問題?試試換一批其他回答 共3條
2011-6-2 01:10 Z1368935310 | 一級
TYUTYU678U7U76U6UYT 贊同
0| 評論
2011-6-5 16:44 smile淺傷7 | 一級
地球上的水資源,從廣義上來說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由於海水難以直接利用,因而我們所說水資源主要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通過水循環,陸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斷更新、補充,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

事實上,陸地上的淡水資源總量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極地區的固體冰川。雖然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還無法大規模利用。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淡水儲量也很大,但絕大部分是深層地下水,開采利用的也很少。人類目前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這些淡水儲量只佔全部淡水的0.3%,佔全球總水量的十萬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立方千米。

陸地水體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以河流水最為重要,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河流水具有更新快,循環周期短的特點。科學家們又據此把水資源分為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靜態水資源包括: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循環周期長,更新緩慢,一旦污染,短期內不易恢復。動態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淺層地下水,循環快、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後短期即可恢復。

所以,人類開發水資源時,一定要根據水循環的規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資源。只有促進水資源的更新,人人愛惜水資源,才能可持續地利用水資源。

水資源分布不均,人類面臨的大難題
地球上的水資源有97%被鹽化,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在這些淡水中又有2/3為冰川和積雪,1/3存在於含水層,潮濕的土壤和空氣中.

就是這有限的淡水,分配又極不平衡.世界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中,而佔世界總人口40%的80個國家卻嚴重缺水.水源最豐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而在非洲,亞洲,歐洲人均擁有的淡水資源就少得多.

中東是一個嚴重的缺水的地區.其主要的水源是約旦河.與該河相關的國家有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其他可以代替的水源.因此,缺水問題極為嚴重.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在這個流域一直存在著極其嚴重的水資源爭端.1967年爆發的中東戰爭的一個直接因素就是阿拉伯聯盟的成員國在60年代初,企圖改變約旦河的河道,使之遠離以色列引起的.當時的以色列總統列維宣稱,水是以色列的生命,以色列將用行動來確保河水繼續供給.於是以色列以武力佔領了約旦河流域的大部地區,使自己有了比較可靠的水源供應.其實有關水資源的爭端不僅僅發生在中東地區,在歐洲,曾發生過圍繞多瑙河的政治爭執.在南亞大陸,關於恆河水分配問題的分歧至今也未緩和,而在非洲,爭奪尼羅河流域水的沖突更為激烈.該流域包括埃及,蘇丹,衣索比亞,肯亞等9個世界上乾旱最嚴重的國家.如果上游國家用水增加,就會使埃及用水減少,並加劇乾旱.

經濟的發展使水質污染也日趨嚴重.歐洲著名的萊茵河曾因工業污染使河中魚類消失殆盡;伏爾加河沿岸75%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中;亞洲的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成了世界上退化最嚴重的河流.歐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歐洲,農葯對地下水的污染比預計的要嚴重得多,從現在起50年內,6萬平方千米的含水層將受到這種污染.

據世界銀行統計:在發展中國家大城市飲用水的一半透過裂縫滲入了土壤.我國每年自來水漏失量就達10億多噸.

馬林 福馬肯馬克曾提出了一個衡量缺水狀況的人均標准,即所謂水關卡.按照這一標准,每人每年應有可用淡水1000立方米,低落於這個標准,現代社會就會受到制約.用這個標准來衡量,目前許多國家都低於這個標准.如肯亞每人每年只有600立方米,約旦僅有300立方米,埃及僅有20立方米.聯合國認到2025年,將有一大批國家年人均水量低1000立方米.其中科威特,利比亞,約旦,沙特,葉門等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年用水有可能低於100立方米.

有人估計到2025年,世界人口達到83億,人們可能耗盡所有的儲備水…………

地球水資源分布狀況
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21世紀水資源正在變成一種寶貴的稀缺資源,水資源問題已不僅僅是資源問題,更成為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m3。其中地表水2.7萬億m3,地下水0.83萬億m3,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m3,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m3。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 m3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 m3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 m3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 m3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m3。

主要特點是: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 m3,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年較為常見。

水是生命之源,在外星探測中,科學家判定一個星球是否具有生命的重要依據是看是否有水的存在。水是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覆蓋地球表面71%的面積,但是,地球上的水有約98%是既不能供人飲用,也無法灌溉農田的海水,淡水不足3%。而在這少得可憐的淡水中,87%左右存在於冰川冰蓋及大氣和土壤深層,人類在現有條件下可以利用的淡不資源僅佔全球水資源總量的0.003%。

本世紀以來,隨著人口膨脹與工農業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全球淡水用量飛快增長。從1900-1975年,世界農業量增加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加了20倍,並且近幾十年來,用水量正以每年4%-8%的速度持續增加,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短缺」已不是神話。

陸地淡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由於地球水資源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均衡,使得有的國家洪災不斷,有的卻乾旱無雨。世界上至少有80個國家屬於乾旱半乾旱國家,約40%的世界人口受到同期性乾旱的影響。大氣變暖加劇了乾旱的程序,而乾旱使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祖輩繁衍生息的地方,成為「環境難民」。

在水資源短缺越發突出的同時,人們又在大規模污染水源,導致水質惡化。水資源污染主要來自人類所有製造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

長期以來,人們並不把治理污水放在心上,而放任污水橫流,甚至把大江小河當作城市「清潔器」,只望一江春水向東流,帶走垃圾和廢物。全世界目前每年排放污水約為4260億噸,造成55000億立方米的水體受到污染,約佔全球徑流量的14%以上。另擾聯合國調查統計,全球河流的穩定流量的40%左右已被污染。

水污染不僅對淡水,而且海洋污染的情況也是令人震驚的。海洋的浩瀚無邊與自動凈化能力,使人類一直把海洋當作最好最大的天然垃圾坑,傾廢是人類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各國特別是工業國家每年都向海洋傾倒大量廢物,如下水污泥、工業廢物、疏浚污泥、放射性廢物等。在各種傾廢中,傾倒放射性廢物尤為令人關注,因為這相當於在人們四周放置了一個又一個失控的核彈,一旦廢物產生泄漏,其產生的生態災難遠遠超過二戰日本廣島核爆的程度。盡管如此,海上傾廢至今仍然為一些國家所樂衷。

此外,海上石油污染也是海洋污染的兇手。石油污染形成海面油膜,影響海水復氧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石油中所含的有毒成份又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危害不易忽視。

回顧歷史,是水養育了人類,造就了文明。兩河流域興起了古巴比倫文明,尼羅河創造了古埃及文明,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海洋使古希臘文明一度輝煌。但今天,水卻成為人類生存的障礙。1977年,聯合國警告全世界:「水不久將成為一項嚴重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是水」。

我國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E. 世界水資源現狀及分布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中國水資源現狀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現狀

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麼地步呢?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水費漲價,刻不容緩,這是利國利民利後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扎扎實實的節水課

F. 世界水資源現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2日在法國南部城市馬賽舉行的第六屆世界水資源論壇上發布了第四期《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對全球水資源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

根據每三年發布一次的《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地球表面超過70%的面積為海洋所覆蓋,淡水資源十分有限,而且在空間上分布非常不均,其中只有2.5%的淡水資源能夠供人類、動物和植物使用。

對淡水資源構成壓力的主要方面之一是灌溉和糧食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目前農業用水在全球淡水使用中約佔70%,預計到2050年農業用水量可能在此基礎上再增加約19%。

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城市對飲用水、衛生和排水的需要。全球目前有8.84億人口仍在使用未經凈化改善的飲用水源,26億人口未能使用得到改善的衛生設施,約有30億至40億人家中沒有安全可靠的自來水。每年約有350萬人的死因與供水不足和衛生狀況不佳有關,這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全球有超過80%的廢水未得到收集或處理,城市居住區是點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地下水是人類用水的一個主要來源,全球接近一半的飲用水來自地下水。但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在一些地區,地下水源已達到臨界極限。目前與水有關的災害占所有自然災害的90%,而且這些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在普遍上升,對人類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G. 世界各國水資源概況

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約3億人極度缺水。

中國排世界第四位。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中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7)全球自來水資源有多少擴展閱讀:

水不僅是構成身體的主要成分,而且還有許多生理功能。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INTERNATIONAL GLOSSARY OF HYDROLOGY》(國際水文學名詞術語,第三版,2012年)水的定義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合適的質量,並滿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時間內具體利用的需求。

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水利科技名詞(科學出版社,1997)中有關水資源的定義,水資源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數量和可用質量能從自然界獲得補充並可資利用的水。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千萬 立方公里。但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H. 地球上水資源分布情況是什麼

地球表面超過70%的面積為海洋所覆蓋,淡水資源十分有限,而且在空間上分布非常不均,其中只有2.5%的淡水資源能夠供人類、動物和植物使用。

對淡水資源構成壓力的主要方面之一是灌溉和糧食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目前農業用水在全球淡水使用中約佔70%,預計到2050年農業用水量可能在此基礎上再增加約19%。

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城市對飲用水、衛生和排水的需要。全球目前有8.84億人口仍在使用未經凈化改善的飲用水源,26億人口未能使用得到改善的衛生設施,約有30億至40億人家中沒有安全可靠的自來水。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年內分布集中,年間變化大;黃河、淮河、海河、遼河四流域水資源量小,長江、珠江、松花江流域水量大;西北內陸乾旱區水量缺少,西南地區水量豐富。

水資源總數多,人均佔有量少,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4,約為日本的1/2,美國1/4,俄羅斯的1/12。

I. 全球共有水資源多少千克

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於地球表面,相當於地球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平均深度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這些水98%是鹹水,主要分布在海洋中。淡水只佔地球水總量的2%,約有3000萬立方公里,而這2%的淡水也不能全為人類所應用,因為它的88%被凍在兩極的冰帽和冰川里,剩下的12%即河流、湖泊和能開採的淺層地下水才可為人類應用,其中絕大多數又為地下水,不開采不能應用,可直接應用的河流湖泊中的水,只佔淡水總量的0.04%。地球上的水,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海洋和陸地上的水蒸發到大氣中,再形成雨或雪落回大地,滋養萬物,補充河流、湖泊或注入大海。水還會滲入地下,匯入地下蓄水層。極深的地下水不能補充,也不能開采,被稱為原生水,因而不能再生。正因為水資源的這種流動性質,因而形成陸地的水澇或乾旱,造成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世界上每年約有65%的水資源集中在10個國家裡,而人口共佔世界總人口的40%的8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在近東和中東)卻嚴重缺水,另26個國家(共有2.3億人口)的水資源也很少。我們稱這些國家為缺水國家。國際上對缺水國家的標準是依據瑞典水文學家馬林、法爾肯馬克所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可更新的淡水供應量在每人每年1700噸以下,那麼這個國家就會定期或經常處於少水的狀況;如果每人每年水供應量在1000噸以下,那就會感到水緊缺。目前平均年每人供應水1000立方米以下的國家有15個。在這些國家中馬爾他年人均只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況位居缺水國家之首。除馬爾他外,最缺水的國家還有卡達(年人均佔有91立方米)、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亞(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新加坡(180立方米)、巴貝多(192立方米)、沙烏地阿拉伯(249立方米)、約旦(318立方米)、葉門(346立方米)、阿爾及利亞(527立方米)、蒲隆地(594立方米)、維德角(777立方米)、阿曼(874立方米)、阿聯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預計到21世紀中,這些國家的水將比石油還貴,如馬爾他年人均將為68立方米。

J. 地球上水資源的具體情況

水資源的利用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我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1.水資源的利用與供需矛盾
我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佔世界第5位,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我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我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建國以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大的成績。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統,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0萬噸,年供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城市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自備水源的日供水能力總計為6000多萬噸,年供水量170億立方米;在7400多個建制鎮中有28%建立了供水設備,日供水能力約800萬噸,年供水量29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方面,全國現有農田灌溉面積近7.2億畝,林地果園和牧草灌溉面積約0.3億畝有灌溉設施的農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8%,但它生產的糧食卻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4%。
防洪方面,現有堤防20萬多千米,保護著耕地5億畝和大、中城市100多個。現有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總庫容4400多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
水力發電,我國水電裝機近3000萬千瓦,在電力總裝機中的比重約為29%,在發電量中的比重約為20%。
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據1984年196個缺水城市的統計,日缺水量合計達14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資源數量、質量、分布規律及其開發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各部門對水資源需求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
我國水資源總量不算少,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卻很貧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國人均佔有地表水資源約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比較,加拿大為我國的48倍、巴西為16倍、印度尼西亞為9倍、前蘇聯為7倍、美國為5倍,而且也低於日本、墨西哥、法國、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亞等國家。
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黃河流域的年徑流量只佔全國年徑流總量的約2%,為長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國年徑流總量中,淮、海河、灤河及遼河三流域只分別約佔2%、1%及0.6%。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別僅為我國人均值的26%、15%、11.5%、21%。
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從本世紀初以來,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我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700億立方米,為建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建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因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就異常突出。
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例如1981年,大連市由於缺水而造成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在我國15億畝耕地中,尚有8.3億畝沒有灌溉設施的乾旱地,另有14億畝的缺水草場。全國每年有3億畝農田受旱。西北農牧區尚有4000萬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其次對群眾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對樓房供水不足或經常斷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採取定時、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其三,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資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洪澇災害長期困擾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洪水1062次,平均兩年即有一次。黃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場大水死亡93萬人,全國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喪生370萬人。建國以後,洪澇災害仍不斷發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興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實為國家的一項治國安邦的大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
我國40多年來,共整修江河堤防20餘萬千米,保護了5億畝耕地。建成各類水庫8萬多座,配套機電井263萬眼,擁有6600多萬千瓦的排灌機械。機電排灌面積4.6億畝,除澇面積約2.9億畝,改良鹽鹼地面積0.7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不僅每年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億立方米的用水,解決了山區、牧區1.23億人口和73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而且在防禦洪澇災害上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1991年入夏以來,在我國的江淮、太湖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連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洪澇災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達到2.2億人,傷亡5萬餘人,倒塌房屋291萬間,損壞60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約3.15億畝,成災面積1.95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5億元。在這次大面積的嚴重洪災面前,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我國面臨洪澇災害嚴重威脅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尋找防治對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濫伐森林,破壞水土平衡,生態環境惡化。如前所述,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建國以來雖已治理51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億噸,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噸,其中淤積在河道、水庫、湖泊中的泥沙達12億噸。湖泊不合理的圍墾,面積日益縮小,使其調洪能力下降。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調查,70年代後期,我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約有2300多個,總面積達7.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0.8%,湖泊水資源量為7077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億立方米,占我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的8%。建國以後的30多年來,我國的湖泊已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千米,占現有湖泊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長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減少,1954年以來,湖北、安徽、江蘇以及洞庭、鄱陽等湖泊水面因圍湖造田等縮小了約1.2萬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澇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佔,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使許多河流的河床抬高,減少了過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濫的機會。如淮河幹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擠占,束窄過水斷面,也減少了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標准偏低。我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標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黃河下游可預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餘長江、淮河等6條江河只能預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准。許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差,經常處於一般洪水的威脅之下。廣大江河中下游地區處於洪水威脅范圍的面積達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7.7%,其中有耕地5億畝,人口4.2億,均佔全國總數的1/3以上,工農業總產值約佔全國的60%。此外,各條江河中下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排撈標 准更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目前防洪排澇的要求。
(3)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受災程度加深。一方面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卻使受災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國以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東部地區人口密集,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0倍。全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僅466億元,至1988年已達24089億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來,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東部、中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產值佔全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的98%,因經濟不斷發展,在相同頻率洪水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卻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區5~7月降雨量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並沒有超過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災害和經濟損失都比1954年嚴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區一般農業發達,具有眾多的商品糧棉油的生產基地,一旦受災,農業損失也相當嚴重。
3.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劑,因此極易污染。常見的水體污染有下列幾類。
(1)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是一種有機污染類型,由於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天然水體而惡化水質。施入農田的化肥,一般情況下約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體過肥。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藍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時整個水面被藻類覆蓋而形成「水花」,藻類死亡後沉積於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魚類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體富營養化會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澤化發展。
海洋近岸海區,發生富營養化現象,使腰鞭毛藻類(如裸溝藻和夜光蟲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紅色或紅褐色,稱為赤潮,對漁業危害極大。近年來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發生。
(2)有毒物質的污染 有毒物質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汞、鎘、鋁、銅、鉛、鋅等重金屬;另一類則是有機氯、有機磷、多氯聯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產品。許多酶依賴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才能發揮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錳、硼、鋅、銅、鉬、鈷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屬,例如汞和鉛,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過多,如鋅和銅等,都能破壞這種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終止某些蛋白質的活性。例如汞和鉛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酶類結合的趨勢十分強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經錯亂,如瘋病、精神呆滯、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種與遺傳物質DNA一起發生作用的蛋白質形成專一性的結合,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嚴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這些重金屬與蛋白質結合不但可導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積。重金屬原子結合到蛋白質上後,就不能被排泄掉,並逐漸從低劑量累積到較高濃度,從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經提到過的日本的水俁病。經過調查發現,金屬形式的汞並不很毒,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體沉積物中的細菌吸收了汞,使汞發生化學反應,反應中汞和甲基團結合產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機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幾乎等於100%,其毒性幾乎比金屬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機氯(或稱氯化烴)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中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這種化合物廣泛用於塑料、電絕緣體、農葯、滅火劑、木材防腐劑等產品。有機氯具有2個特別容易產生生物累積的特點,即化學性質極端穩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學性質穩定說明既不易在環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機體所代謝。脂溶性高說明易被有機體吸收,一旦進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為排泄要求水溶性,結果就產生生物累積,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機氯殺蟲劑如DDT、六六六等,由於它們對生物和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已被許多國家所禁用。
(3)熱污染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余熱散發到環境中,會把環境溫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適應的程度,稱為熱污染。例如發電廠燃料釋放出的熱有2/3在蒸氣再凝結過程中散入周圍環境,消散廢熱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機把江湖中的水抽上來,淋在冷卻管上,然後把受熱後的水還回天然水體中去。從冷卻系統通過的水本身就熱得能殺死大多數生物。而實驗證明,水體溫度的微小變化對生態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4)海洋污染 隨著人口激增和生產的發展,我國海洋環境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損害。
1980年調查表明,全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有66.5億噸,每年隨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質為石油、汞、鎘、鉛、砷、鋁、氰化物等。全國沿海各縣施用農葯量每年約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約5萬多噸。這些污染物危害很廣,長江口、杭州灣的污染日益嚴重,並開始危及我國最大漁場舟山群島。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魚群死亡、生物種類減少,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物增加,漁場外移、許多灘塗養殖場荒廢。例如膠州灣,1963~1964年海灣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171種;1974~1975年降為30種;80年代初只有17種。萊州灣的白浪河口,銀魚最高年產量為30萬千克,1963年約有10萬千克,如今已基本絕產。

編輯本段「世界水日」 3月22日
每年的3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2008年3月22日是第16個世界水日,主題為「生命之水」。這一主題是聯合國2003年在其第58屆大會上確定的。
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第193號決議,並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旨在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以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同時,水污染也進一步蠶食著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並危害人類的健康。聯合國的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達4000多億噸,造成5萬多億噸水體被污染,致使數百萬人死於飲水不潔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來,日益嚴峻的水危機狀況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有關專家呼籲,世界各國應通力合作,加強淡水資源管理,節約用水,減少污染,並通過磋商談判解決地區水資源分配問題。
1981年至1990年,世界首個國際水行動十年計劃得以實施。其間,全世界共有10億多人獲得水供應,近7.7億人的衛生條件得到改善。
2003年,聯合國第58屆大會通過決議,宣布從2005年至2015年為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主題是「生命之水」,從2005年3月22日的世界水日正式實施。
生命之水國際行動十年的目標是敦促各國更加關注與水相關的問題,開展多層次合作,以實現《聯合國千年宣言》、《約翰內斯堡實施計劃》和《21世紀議程》中與水相關的目標。聯合國大會呼籲聯合國各相關機構、專門機構、地區委員會和其他組織共同協調行動,利用現有資源和自願捐款,在十年行動中體現「生命之水」的含義。
編輯本段中國水周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後,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故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 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