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學校有優秀的資源怎麼利用起來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學校有優秀的資源怎麼利用起來

發布時間: 2022-07-28 09:38:07

① 大學生如何利用校園資源在畢業前賺錢

謝邀~


因為各方面原因,之前一直創業的我,從2016年4月開始,進入了到現在已經快一年的上班族生涯。

以前自己做生意的時候,基本上都做的有一定現金流能力的生意,所以隨時兜里都有錢。等到開始上班,驀然覺得,每個月的工資都遠遠不夠花。

於是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可支配收入。

到目前為止,梳理並嘗試出以下四種途徑是完全可行的。

最起碼對於時間上不是很自由,個人能力可能也沒有完全激發的大學生而言,完全可行!


一、 嘗試一些有收入的自媒體平台。比如我做的是「百家號」。

百家號是網路旗下的一個自媒體內容創業平台,和其它幾個內容創業平台(比如UC雲觀、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相比,當初我選擇百家號的原因是因為百家號的收益系統最快捷,只要你有流量,它就會自動給你轉換成對應的廣告費——也就是錢!

而其它平台基本上都需要你有一定的粉絲群,才給你開通廣告收益。

放一張我申請的百家號的截圖。


(比如這件衣服賣128元,返利64元,節省50%!)

如果你真是苦逼小白領一個,前面三種方法你都可以愛懂不懂,但是第四種「淘寶客」,一定要學會!

不論是自己買東西省錢也好,幫同事買東西賺錢也好,甚至通過淘寶客可以衍生出很多其它產業鏈,比如通過網路文庫、知道等做淘寶客,都是錢!

這一切,基礎都是你要最起碼嘗試一下淘寶客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對於我,淘寶客每年最起碼幫我在淘寶上節省10%的支出。

而我當初差點被別人的長篇大論嚇到,而不敢了解淘寶客。


總之,對於一名大學生,沒時間又沒資源的話,你最好懂點技術;

如果不懂技術的話,你最好能有耐心;

如果又缺乏耐心的話,最起碼你要有足夠的好奇心;

如果你連好奇心都泛泛而缺的話……

活該你受窮!

②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整合的本質

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1.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圖1)。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2. 作為「匹配」的過程。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塊的目標是達到課程標准7級要求。每模塊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圖3),這三大部分構成了一個從語言輸入 (Input) 到語言輸出 (Output) 的學習過程。這樣的編排符合語言學習先「輸入」然後「輸出」的習得規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較好地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序列設計,認識到教材強化聽力和閱讀的傾向,強化教師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強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

事實上,「Warming
up」是「聽說」結合的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為Language
study)是「讀」的延續,「Using Language」(SEFC中為Integrating skills)則重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應用。「聽說讀寫」的教學序列符合母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而對外語學習來說,卻只適合於外語學習的入門階段或初級階段,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則有待於改進。有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或「讀聽寫說」,這一過程同樣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順序和「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所任教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以期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

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怎樣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制定教學資源整合的一系列具體目標。但從教學資源整合的出發點來分析——教學資源不是教學中的規范,而應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因此,筆者藉助自然生態中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出教學生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性——「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即以是否「適應」「學生的學習」為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

在「適應性」這一總體原則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該實現「四化」,這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整合的操作標准:①本地化,即應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教學情境的需要為宗旨;②個性化,即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知識水平;③個別化,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和班級的學習風格;④現代化,即要改變一些過時的教學內容。

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不同群體間認識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教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學中,由於當前學生中,城市學生不知道農業生產到底在做什麼,即使是農村學生,接觸農業生活實際的機會也甚少,因此,他們也無法想像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鑒於此,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入農村、親近農民、了解農業」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種植農作物,從而使學生對農村、農民、農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農民的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2. 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新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它僅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案例或範例。這就意味著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識是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遠離所教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並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即要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考察(因為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和學生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對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SEFC)做一些調整(表1)。

表1:根據學校實際對SEFC中的教學內容調整

時間

主題

單元

時間

主題

單元

開學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藝術節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遊黃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節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節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運動會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資源,挖掘多重價值。

知識不是獨立於認知主體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其中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因此,知識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遷移價值、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學資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了大量的科學邊緣知識,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萬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在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英語,不僅體現人文價值,也體現了科學價值,真可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其中蘊含了許多科學價值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學發現,等等,同時也蘊含了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人文價值。

4. 關注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

符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是開放性的,這種開放必然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非預期因素正是學生高層次思維的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反映,是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的重要部分,擁有無窮的教育和教學價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學中,在熟悉了不同身體語言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之後,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內參與表演,設計了「你演我猜」的簡單身體語言表演,但是,由於節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間,因此在表演和猜測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從而讓課堂超越了原本設想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超越了教師原本預想的思維空間。

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很巨大,所以當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到充分發揮時,類似的非預期因素在教學中是大量存在的(圖4)。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非預期因素,並且要努力發現每一個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使之在轉化為當堂課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成為後續教學中教學資源生成的動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人的發展)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課程目標、教育目標)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並准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需要,因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重組和整合往往基於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而且僅限於局部的修修補補。那麼,教師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怎樣的整合呢?

筆者認為,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教材,包括對知識的編排順序、教學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體目標的要求等做詳細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體的整合方法有兩種:

1. 利用替換思想,提高教學的適應性。

加減:添加與刪減。添加是指補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兩種——延伸和拓展。所謂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類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變化。擴展則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學生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因而它主要是質上的變化。同樣道理,刪減也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在質量上對教學資源進行增減時,還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即調整教學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科學、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成為真正科學家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教學: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個問題進行引導;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導;第三,利用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雖然這三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但選擇的關鍵依據是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只有這樣,才體現教師教學的個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如果時間允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會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

修改:詳寫與簡寫。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的語言,可以設計更多地解決問題的任務,也可以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辨別文章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些地區和國家,分別使用了哪些身體語言等,並通過完成圖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體語言。同時,教師還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2. 利用重組思想,提高教學的邏輯性。

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如調整章節內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或重新安排章節的教學順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節內的教學內容調整以適應教學需要比較可取,過多和過大范圍內的調整則未必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即這種調整應有一定的幅度和頻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體上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編排學習內容的,不適合中、高級的英語學習,並且有些單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難度太大,作為單元的起始內容,聽說學習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尤其是「說」的質量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話題內容太難,學生對話題相關的語言積累少。如果改變教學序列為「讀聽寫說」,即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後面,先有相當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既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又符合「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積累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後,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又如,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時,筆者將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學生作自我介紹時,運用教材中的各種表達愛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使得他們樂於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③ 在學校中怎樣更好的利用大學資源

  1. 師者是大學的靈魂

    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大學新生要善於向老師請教,勇於提出問題。不論是學習方法、技巧上的問題,還是課程本身內容上的問題,師者研究領域方面的問題,與老師熟悉了以後甚至還可以提出有關做人道理方面的問題。不要為自己的問題是否太幼稚而擔憂,只要這一問題是你經過深思,四處尋答案而「百思不得其解」的,就可以提出來。

  2. 在大學聽講座

    每到周末晚上,某著名大學的講座場所路邊就停滿了首尾相接的轎車,前來聽免費講座的不少是普通市民,他們或全家或邀朋引類或獨自前來,稱這種活動是「吸氧」。市民們說,到大學聽講座,是為了「吸取最先進的思想,滌盪腦中的陳詞濫調」,享受「思維盛宴」。大學匯聚了大批的社會精英,是開社會風氣之先的所在,其他地方很難辦到。

  3. 圖書館是豐富的知識海洋

    對於大學新生的學習來說,圖書館是第二課堂。與中學不同,大學的學習更多地要靠你的自覺性。單單掌握一本教材,背誦一門課的筆記,是遠遠不夠的。

④ 大學生如何利用學校的資源環境。

第一項學習:自修之道
教育家斯金納曾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
自學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大學生不應該只會跟在老師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
應當充分利用學校里的人才資源,從各種渠道吸收知識和方法。除了資深的教授以外,大學中的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乃至同班同學都是最好的知識來源和學習夥伴。
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首先,一定要學會查找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讀書時,應盡量多讀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其次,在書本之外,互聯網也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可以藉助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各類信息。
當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時,我建議你開始自學一些國際一流大學的課程。例如,嘗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放在網上的開放式課程,當你可以自如地掌握這些課程時,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國際化的挑戰了。
第二項學習:基礎知識
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數學、英語、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使用,以及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應用領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術在幾年後就會被新的技術或工具取代,只有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才可以受用終身。
數學是理工科學生必備的基礎。很多學生到了大學,一旦發現本專業對數學的要求不高,就會徹底放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但大家不要忘記,絕大多數理工科專業的知識體系都建立在數學的基石之上。另外,數學也是人類幾千年積累的智慧結晶,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培養和訓練人的思維能力。學習數學也不能僅僅局限於選修相關課程,而是要從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掌握認知和思考的方法。
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溝通工具。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世界上最全面的新聞內容、最先進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術,以及大多數知識分子間的相互交流都將用英語進行。
我們該如何學好英語呢?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盡量與實踐結合起來。讀書時,大家盡量閱讀原版的專業教材,並適當地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論文。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與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對話。此外,大家不要把學英語當做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學習英語。例如,可以多看一些演講、小說、戲劇甚至漫畫。初學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學節目和錄像來學習,有一定基礎的則應該看英語電視或電影。聽英語廣播也是很好的練習英語聽力的方法。在互聯網上也有許多互動式的英語學習網站,大家可以在網站上用游戲、自我測試、雙語閱讀等方式提升英語水平。
雖然我鼓勵大家追尋自己的興趣,但仍需強調,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興趣也必須要做。打好基礎,學好數學、英語和計算機就是這類必須做的事情。
第三項學習:實踐貫通
無論學習何種專業、何種課程,如果能在學習中努力實踐,做到融會貫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體系,牢牢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因此,我建議同學們多選些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實踐時,最好是幾個同學合作,這樣,既可以經過實踐理解專業知識,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 第四項學習:培養興趣

⑤ 如何利用學校資源ppt

學校資源的開發(一)學校資源的多樣性?學校資源是指為實現學校辦學目標可資開發和利用的各種條件和保障。?按學校資源的組織內容: ?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時間資源?社區資源按學校資源的存在形式: ?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制度、關系、氛圍、經歷、沖突、挫折) 按學校資源的系統結構: ?內部資源?外部資源按學校資源利用狀況: ?現實資源?潛在資源按學校資源的可控程度: ?專有資源?共享資源(二)學校資源的有限性?因為需要,所以稀缺(三)學校資源的動態性?今天的資源與明天的資源?自己的資源與別人的資源?有形的資源與無形的資源?傳統的資源與現代的資源二、人力資源的管理(一)傳統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傳統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對人的態度管理目標管理重心管理性質所處地位管理戰略傳統人事管理 1.人是被動的 2.人是生產要素,是成本 3.人是單位人,單位管理人服務於員工,支持員工,重點是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對組織的忠誠度以事為中心,忽視人與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日常行政工作輔助性的 1.將組織文化灌輸員工頭腦 2. 使員工理解並執行組織的任務方針與政策 3. 著眼於現在,側重人才的選拔和吸引,注重人的進出安排人力資源管理 1.人是主動的 2.人是寶貴資源,是第一資源 3.組織與人互相匹配共同發展提高員工的總體素質,培養核心人才, 直接形成核心競爭力,提高組織的總體優勢以人為中心,追求人盡其才、事得其人,重視人與事、人與環境的協調資源管理戰略性的 1. 將組織文化與組織戰略融入員工的自覺行為 2.讓員工幫助組織實現發展戰略 3. 著眼於未來,側重人才使用和潛能開發,注重選人用人育人留人(二)人力資源管理的未來趨勢? 1.開發重於管理,強調以人為本

⑥ 大學生如何利用大學的資源發展自己

大學生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大學生活的時間也相對充裕,可以利用空餘時間發展自己,可以看一下大學周邊的環境,充分利用自己學校和周邊的資源。

⑦ 大學生如何合理利用學校的公共資源

教育家斯金納曾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
自學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大學生不應該只會跟在老師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
應當充分利用學校里的人才資源,從各種渠道吸收知識和方法。除了資深的教授以外,大學中的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乃至同班同學都是最好的知識來源和學習夥伴。
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首先,一定要學會查找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讀書時,應盡量多讀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其次,在書本之外,互聯網也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可以藉助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各類信息。
當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時,我建議你開始自學一些國際一流大學的課程。例如,嘗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放在網上的開放式課程,當你可以自如地掌握這些課程時,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國際化的挑戰了。
第二項學習:基礎知識
在大學期間,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數學、英語、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使用,以及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應用領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術在幾年後就會被新的技術或工具取代,只有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才可以受用終身。

⑧ 學生怎樣充分利用國際學校的好資源

學生怎樣充分利用國際學校的好資源?國際學校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採用多種教育形式,教育課程也更為全面化,因此學費也相較貴些。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大部分往往是家裡比較多金,有的有想要出國留學的想法,所以選擇進入國際學校學習,為未來的發展做打算。這就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01、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

國際學校少不了好的外教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掌握好一門外語。老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大多數是採取全外語式教學的。學生想要學習,理解和掌握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點,就必須要把外語表現自己,擺脫自卑,擺脫不自信。自信的人才有更多的機會和運氣,不斷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和期待的模樣。

⑨ 如何充分利用學校所提供的資源,通過自身的努力學有所成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教育中,課程資源的范圍相當有限,教材一直是學校的主要課程資源,甚至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從而忽視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價值。英語是一門內涵豐富,信息量較大的學科,也是教學難度大,收效低的學科之一。

特別面對新課改,新教材,知識容量進一步加大,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終身發展的英語知識,就必須重視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努力拓展學生運用英語和使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以及有利於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學習材料和輔助設施。由於各種條件限制,農村初中除了教材之外,能利用的英語課程資源相當缺乏。

但是只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也可以大有作為,取得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合理有效的使用教材外,要適應教育的發展,還應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的資助學習創造條件。

教師要從具體教學情況和現有教學資源出發運用教材。在現實教學中,即使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的教學設計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