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長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別有什麼問題,其原因以及措施
一、問題:
1、上游:森林面積減少,冰川萎縮,水土流失。
2、中游:洪災,荊江河段的地上河。
3、下游:湖泊面積減少,主要是圍湖造田。
二、措施:
1、上游:植樹造林,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
2、中游:興修水利樞紐工程。
3、下游:退田還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1)長江上游最缺少什麼資源擴展閱讀
我國的洪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來被大規模圍墾造田,加劇了湖區環境生態的劣變。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萬畝,經多次圍湖累計達30萬畝,現存水面53萬畝。
由於湖容減小,嚴重減弱湖區的調蓄抗災功能,以致汛期漬澇災害頻繁、低湖田土壤環境惡化,效益下降。圍墾使水禽賴以生息的大片蘆葦、荻叢環境遭到破壞,使水生動、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有些種群幾乎絕跡,建閘使江湖隔斷,洄遊、半洄遊魚類的游動通道受阻,破壞了繁殖、肥育的生態條件,使湖區水產資源受到極大損害。
圍湖造田必須通過綜合調查,保證湖泊生態的協調,發揮湖泊的調蓄、水產、農業和旅遊等多種功能,以獲得生態、環境、經濟的綜合效益。
大量的圍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長江流域就是個例子,解放以後長江中游大量的圍湖造田,洞庭湖由原來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積迅速下降。
其他淡水湖的面積也迅速減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著接納長江水的作用,湖泊面積的減小,直接導致了長江水沒有足夠的空間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災。98年的洪災跟這方面也有關系。
㈡ 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新情況
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金沙江下游及畢節地區、嘉陵江中下游、隴南陝南地區、三峽庫區等「四大片」
3、水土流失問題
根據80年代調查統計,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56.2萬km2,年土壤侵蝕量15.68億噸。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沱江流域、烏江上游及重慶至鄂西的三峽庫區,上游宜昌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5.3億噸,其中金沙江來沙佔45.3%,嘉陵江來沙佔27.4%。
長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破壞土地資源,制約可持續發展。長江上游山高坡陡、土層薄、雨量大而且集中,土層抗蝕年短,一旦發生水土流失,可很快造成土層變薄,地力減退,甚至發生「石化」和「砂礫化」,喪失農業利用價值。二是導致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泥沙淤積,生態環境惡化,洪澇乾旱災害加劇。三是水土流失淤寨河道,湖泊及水庫等水利設施,對長江中下游航運,水利工程效益發揮,水資源綜合利用以及防汛保安帶來危害和不利影響。
從1988年起,通過10年的努力,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3萬km2,使治理區水土流失問題得到初步控制,搶救了部分土地資源,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提高了治理區土地的環境容量。但長江上游水土保持任務仍相當艱巨,尚有30萬km2流失面積亟等治理,而且中游的漢江上游和洞庭湖的「四水」地區,也都需要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㈢ 長江沿江地帶上游與下游地區主要自然資源在種類和數量上的區別
長江沿江地帶河湖眾多、水利資源豐富。長江上遊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不夠豐富,除有色金屬礦產等少數資源外,從總體上看,礦產資源比較貧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地區,是銅、鎢、銻的主要產地。江西大余的鎢、德興的銅、湖南水口山的鉛鋅礦、冷水江的銻礦等都是全國著名的有色金屬產地。鐵礦主要分布在長江兩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能源資源相對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貴州六盤水。天然氣分布在四川自貢。非金屬資源中磷礦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廣闊、湖泊眾多、水利資源豐富。湖泊中浮游生物眾多、飼料豐富。由於地處亞熱帶,水溫較高,利於魚類索餌、越冬和繁殖,捕撈、人工養殖都有較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可以在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業。長江中下游地區河道寬闊、徑流量大而變幅小,來水過程較為穩定,有利於發展航運。 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資源種類較多。其中水力資源、煤礦、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較下游地區豐富。下游地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但能源缺乏。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㈣ 長江上游,中下游地區分別存在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一、長江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
1、水土流失嚴重。
長江上游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砍伐,致使每年數百萬噸的表土流失,這也是中下遊河道淤積、洪澇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物種滅絕危機。
長江中的白鱀豚、中華鱘、長江鱘、白鱘、鰣魚等珍稀野生魚類已經瀕臨滅絕。
二、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
1、泥沙淤積。
特別是雨季,河流處於汛期,河流水量比較大,帶來的泥沙多,泥沙淤積比較強。
2、洪澇災害。
受亞熱帶季風和台風等因素的影響,長江中下游平原區是中國暴雨多發區和暴雨強度最大的區域之一,也是暴雨洪澇災害多發區域。
3、水污染。
小城市和城鎮基本沒有污水處理廠,大量廢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到附近江河、湖泊等水體中,雖然長江水資源總量佔全國1/3,但接受的廢污水總量接近全國的50%,水污染嚴重。
(4)長江上游最缺少什麼資源擴展閱讀:
長江治理的水利:
1、南水北調工程:能改善我國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及西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局面。
2、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到黃河上游,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
3、中線工程:從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向黃淮海平原西部和北京、天津供水。
4、東線工程:從長江幹流江都三江營抽水,供江蘇、山東、安徽、河北、天津等省市用水。
5、引江濟淮線工程:從長江北岸裕溪口、鳳凰頸、神塘河引水,經巢湖後跨江淮分水嶺,送水至淮河,補充兩淮地區的工農業和城市生活用水。
網路-長江
網路-長江生態系統
網路-長江綠色生態走廊
㈤ 長江沿岸地區什麼資源最豐富什麼資源最貧乏
上游水能資源,江的南方有色金屬,這些比較豐富。
應該說長江流域的能源資源,如:煤、石油,比較缺乏。
長江上游主要的工業城市有1攀枝花,鋼鐵工業2成都、重慶,政治經濟中心
長江中游,如:1宜昌,發電,葛洲壩三峽都在那2武漢,鋼鐵工業,而且日後將在那建設我國的「光谷」,即光纖工業
長江發展農業主要在中下游,有多個我國重要的產糧基地,如: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
中上游的農業應該一保護環境,和諧發展,人地協調為主,應該注重保持水土等
㈥ 長江的資源有什麼
長江流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主要有五大資源。
1.水土資源 全流域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
的36%。1995年流 域人口平均佔有水量約2300餘立方米,高於
全國平均值。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
3.46億畝,約佔全國的24.3%,其中水田2.01億畝,水旱比為
5.8:4.2。
2.能源資源 長江流域水能資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開發的
水能資源1.97億kw,約佔全國的53.4%,全部開發後相當於年
產原煤5.6t。本流域的煤炭資源相對較少,探明保有儲量約占
全國的7.7%5油在流域內的儲量更少,累計地質儲量約佔全國
的2.4%。
3.礦產資源 長江流域礦產資源保有儲量佔全國儲量50%以上
的有約30種其中鈦、釩、汞、磷等礦產儲量佔全國的80%一
90%以上;銅、鎢、錳 銻、鉍等礦產儲量佔全國的50%以上;
鐵、鉛、鋅、鉬、金、銀等礦產 量佔全國的30%以上。
4.森林資源 全流域有林地約7億畝,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
江、大渡河、嘉陵 江等河的上游。
5.旅遊資源 長江流域山河壯麗、風光明媚、文化古跡眾多,
還有馳名中外風景旅遊區、革命聖地和大面積的自然保護區。
㈦ 長江上,中,下游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各有哪
從整體上看,上中下游有其顯著特徵:自然資源分布東缺西豐,對外交通聯系東揚西閉,科技教育水平東高西低、經濟發展水平東富西貧.就流域經濟而言,上中下游之間的關系,具有兩大鮮明特徵,即一是整體性,二是相對獨立性.
上中下游經濟開發的整體性.一般講,上游地區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不利於人口聚居和資源開發;而下游地區地勢平坦,自然條件較好,交通極為便捷,有利於人口聚居和經濟開發,因此,流域經濟開發的基本序列,應是下游、中游至上游.上游地區擁有較豐富的資源,加快上游地區的開發,是中下游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後勁所在;還有利於縮小上游地區與中下游地區的差距,有利於增強民族團結與社會安定.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屬於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區由於資源的開發導致水土流失,不僅使自身的經濟發展受損,而且還危及影響到中下游地區.
由於同飲一江水,在流域經濟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高於一切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流域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流域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整體性.事實上,流域經濟的整體性,早在美國1933年開發田納西河流域時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他們遵循流域經濟整體性原則,對整治田納西河流域作全盤考慮.經過幾十年的綜合治理,致使水土破壞嚴重、流域水患為害的田納西河流域已成為工農商緊密結合、旅遊業興盛的環境優美的經濟發達區.
長江流域的整體開發,對社會經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作為國家來說,必須加強對長江流域整體開發的領導,不但重視長江中下游的開發開放,還要加大上游地區的開發、開放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應該借鑒美國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整治的上述成功經驗,進行長江流域的開發整治.
流域經濟整體開發,可以獲取一定歷史條件下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相統一的效益.但是,這並不排斥上中下游各地帶區域經濟開發的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也是上中下游經濟開發的一個重要基本特徵.
首先表現在其經濟開發的重點有所不同上.上游地區經濟開發的重點主要是生態經濟,如保持水土植被,充分利用水能的電力、礦產開發和原料失重較大的加工業等.就長江而言,其上游經濟具有明顯的內陸經濟或山區經濟特色.下游地區經濟開發的重點主要是高科技產業和外向型產業,同時還應加快發展商貿、航運、第三產業等.其下游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經濟或海洋經濟的特點.而中游地區,則屬於上下游經濟的中間過渡帶,其經濟開發重點主要是水能與耗電工業、航運、商貿、水產、礦產和旅遊業等.其次,表現在其開發階段上.即總的趨勢是,上游屬於經濟技術不發達地區,中游屬於經濟技術次發達地區,下游屬於經濟技術發達地區.從進展看,下游規劃較細,中游較粗,上游涉及較少.盡管上中下游各地帶區域經濟開發在不同層面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但這並不否定流域經濟開發的整體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流域經濟開發的整體性與其上中下游各地帶區域經濟開發的相對獨立性,是相輔相成的.
資料來源 渴死的魚_436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