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累計查明資源量是多少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累計查明資源量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27 21:24:23

㈠ 武安市礦產資源勘查及利用現狀

(1)武安市礦產資源勘查現狀

截至2010年年底,武安市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有58處。其中:煤13處,佔22.4%;鐵38處,佔65.5%;非金屬礦產7處,佔12.1%。在所有礦產地中:大型礦產地5處,中型15處,小型38處。按勘查程度劃分,達到勘探程度的有44處,詳查程度的12處,普查程度的2處。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7.8億噸,鐵礦資源儲量4.7億噸,水泥用石灰岩礦資源儲量1.3億噸(2010年底武安市礦產資源儲量見表4.1)。

表4.1 2010年底武安市礦產資源儲量表

註:1.除特別標明外,本表及其他規劃附表的基礎儲量、資源量、資源儲量是指規劃基期的保有量;2.礦產填寫順序按照《礦產資源分類目錄》填寫。

截至2010年年底,武安市已設探礦權6處,其中,煤礦探礦權1處,鐵礦探礦權3處,非金屬礦產探礦權2處。按勘查工作程度劃分:普查礦區2處,詳查礦區4處。鐵等礦產的勘查程度相對較高。地質勘查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財政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多元化投資格局。

(2)武安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武安市列入《河北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58個礦區中除基建礦區2個、未開發礦區5個和計劃近期利用的礦區1個外,其餘50個礦區的礦產資源都得到開發利用。截至2010年年底,武安市煤炭保有資源儲量6.5億噸,鐵礦保有資源儲量2.6億噸,水泥用灰岩保有資源儲量1.3億噸。共有礦山270個,包括生產礦山104個、停采礦山166個,從業人員1.8萬人。2010年武安市固體礦產礦石產量2342.53萬噸,其中:煤炭產量429萬噸,鐵礦石產量563.07萬噸。已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及建材等礦產為主的礦業開發格局。通過礦產資源整合等方式,礦山企業布局日趨合理,有效利用資源、節約集約、規模化、集團化礦業開發的格局正在形成(表4.2)。

武安市不斷提升礦山企業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得到顯著提高。2010年武安市煤炭開採回採率達到75.0%,選礦回收率為63.0%;鐵礦開採回採率80.0%,選礦回收率達到85.0%。礦山「三廢」綜合利用成效明顯,煤矸石、粉煤灰資源化利用步伐顯著加快。

武安市大中型礦山少,小型礦山與礦點多。現有270個礦山中,共有大型礦山4個,中型礦山5個,小型礦山261個。從礦山企業技術結構來看,大中型礦山具備較為完善的礦山采選技術支撐體系,小型礦山企業則技術裝備相對落後、產品較為單一,多為原礦石或初加工產品,缺乏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的礦產品。

表4.2 2010年年底武安市礦產開發利用現狀表

註:產量、產值欄內大、中、小型是指礦山規模。

(3)武安市礦產資源供需形勢簡要分析

武安市是生產礦產資源大市,也是消耗礦產資源的大市。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為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後一個時期內,武安市礦業經濟的基礎地位仍不會有根本性變化。

當前,武安市資源儲量基本能夠保障需求的礦產有:石灰岩、建築石料等。能夠部分保障需求的礦產有:煤、鐵。

煤礦:截至2013年年底,武安市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4.42億噸,保有資源儲量6.5億噸,2013年煤礦開采量為805.33萬噸,煤炭消耗量約為1070萬噸,缺口264.67萬噸,無法滿足全市工業發展對煤炭資源的需求,缺口資源需從外地調入。

鐵礦:截至2013年年底,累計查明鐵礦資源儲量5.6億噸,鐵礦保有資源儲量2.68億噸,2013年開采鐵礦石為656.08萬噸,而鐵礦石消耗量約為2644.5萬噸,缺口1988.42萬噸。由於鋼鐵工業的高速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日益增加,鐵礦石供應不足的狀況將持續,缺口仍需從外地調入。

非金屬類礦產:武安市非金屬類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其中,建築石料用灰岩資源保證程度較高,能夠滿足經濟建設的需求,可以實現目標的較快增長。

(4)武安市礦產資源型產業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1)找礦難度增大,主要礦種儲量不足,開采成本逐漸上升,資源優勢逐步降低。武安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已經有50年,礦山企業的後備資源短缺的問題日趨顯著,須進行外圍及深部找礦工作,加大了找礦成本與難度。又由於礦產勘查長期投入不足、深部探礦技術發展緩慢等原因,使得新增礦產地較少,可供礦山建設的儲量不足,儲采比失調、供需不平衡等矛盾更加突出。主要礦產如煤、鐵等的自給率逐年下降。

武安市一直面臨著可持續發展問題。由於礦產開採在工業產值中佔有較大比重,隨著不可再生資源被不斷開采,其資源優勢不斷下降。同時由於開采成本上升,甚至出現采礦不如買礦的現實情況。如何科學合理規劃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和利用,為武安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努力建設供需基本平衡、結構優化、開發有序、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礦業經濟新格局,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2)精加工礦產品少,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產業結構單一,新興產業急待發展。武安市礦產品仍以初級加工為主,深加工礦產品少、附加值低,單位產值資源消耗量大;部分礦產資源回收率低下,選冶設備和工藝落後,能源消耗過高;礦產資源還沒有形成開采—選礦—冶煉及深加工的產業鏈條,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同時,武安市產業結構偏重於礦產資源型產業,產業結構單一。如果新興產業規模小,則難以解決因資源開採下降而帶來的大量工人失業、城市產業轉型等問題,如果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城市經濟發展就會逐步陷入衰退的困境。

3)礦山地質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災害相對突出,礦山環境治理日益緊迫。武安市除了一般城市所具有的「三廢」污染之外,還存在特殊的生態環境問題,如采礦活動破壞或佔用了大量山地及農用地,毀壞了地貌景觀資源及生態環境。礦業廢渣、煤矸石、尾礦大量堆存,使礦區及其周圍的水、土、大氣環境均受到污染,尾礦、廢渣存在亂堆亂棄,形成地裂縫、坍塌等礦山地質安全隱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任重道遠。

據調查統計,武安市因采礦破壞土地2萬余畝;露采坑、廢渣及礦山建築垃圾佔用荒地和山坡地2萬余畝;地裂破壞植被約1萬畝;總破壞面積達6萬余畝,且破壞面積每年仍以150多畝的速度遞增,因采礦引發的各種地質災害隱患點有77處,其中造成地表塌陷30餘處。礦區山體開裂,地面塌陷時有發生,采礦產生的廢渣、尾礦、廢舊建築大面積壓占、破壞土地。礦井停產後,大量的礦山環境治理及土地復墾開發成為武安市環境治理的難題。

4)礦產資源管理能力與水平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尚缺乏良好的引導,對未來礦產品需求預測不夠准確,受市場波動影響,部分總量調控指標未得到有效落實。

㈡ 山西新發現煤炭資源785億噸是怎麼回事

據新華社太原2月1日電,記者從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獲悉,去年山西共投入5.5億元進行地質找礦,新發現煤炭資源量7.85億噸。

㈢ 煤炭資源

第一節 資源現狀

一、含煤地層及煤層和煤質

新疆含煤地層有中石炭統黑山頭組,上二疊統扎河壩組,上三疊統塔里奇克組,下侏羅統八道灣組(哈瑪溝組,康蘇組)及中侏羅統西山窯組(塔什店組、克孜勒努爾組、陽霞組、楊葉組)、八道灣組、西山窯組為主要含煤地層,遍布全疆各煤盆地。塔里奇克組為次要含煤地層,主要分布在庫拜煤田。黑山頭組,扎河壩組出露在阿勒泰地區吉木乃—富蘊縣一帶,為局部含煤地層,但煤質變質程度高,黑山頭組屬貧煤—無煙煤階段,扎河壩組屬瘦煤—焦煤階段。

八道灣組和西山窯組分布於區內各煤田,分布廣、面積大。八道灣組在和什托洛蓋煤田含可採煤層3~7 層,可采總厚4.07~13.8米;准東煤田含可採煤層8層,總厚25 米;准南煤田含可採煤層5~25 層,總厚9~48.5 米;吐—哈煤田含可採煤層1~18層,總厚6~31.2米,伊犁煤田含可採煤層4~7層,總厚9~48.5米;塔什店煤田(哈瑪溝組)含可採煤層5~8 層,總厚8~10.9米;庫拜煤田含可採煤層1~5層,總厚0.8~9.03米。

本組煤種較齊全,以長焰煤、不粘煤、氣煤為主,肥煤、焦煤、瘦煤次之。

西山窯組在和什托洛蓋煤田含可採煤層12~16 層,總厚8~25.1米;准東煤田含可採煤層2~14 層,總厚5.97~76 米;准南煤田含可採煤層3~55 層,總厚8.8~134.7 米;吐—哈煤田含可採煤層3~25米,總厚14.73~85.75米;伊犁煤田含可採煤層3~12層,總厚8~25.1 米;塔什店煤田含可採煤層6~13 層,平均總厚11米,庫拜煤田含可採煤層11層,平均總厚11.88米;

本組煤種以低灰、低硫長焰煤、不粘煤、氣煤和貧煤為主,局部為瘦煤、焦煤和肥煤。

塔里奇克組主要分布在庫拜煤田,含可採煤層1~13層,可采總厚1~33.7米,為低灰、低硫、肥煤和瘦煤。

二、資源儲量

(一)查明資源儲量

新疆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截至2005 年底,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023.04億噸,其中基礎儲量133.79 億噸,資源量889.25 億噸,約佔全國煤炭資源10%,在全國各省區中排第4位。

在已查明儲量中,長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為主,約占已查明儲量的91%,其次為氣煤、肥煤和焦煤約佔8%,高變質的瘦煤、貧煤和無煙煤儲量很少。

2005年全區上儲量表的煤產地 319 處,其中,大型礦區45處,中型15處,小型259處。

查明儲量中大於100億噸的煤田有4 個,即:准南煤田西段、准東窯頭泉、大南湖和沙爾湖。

50~100噸的煤田7 個:烏魯木齊煤田、吐魯番七泉湖煤田、艾丁湖煤田、克爾鹼煤田、阜康三工河煤田、和什托洛蓋煤田、三道嶺煤田。

5億~10億噸煤礦區6個:烏魯木齊蘆草溝礦區、鐵廠溝礦區、艾維爾溝礦區、庫侖鐵布克礦區、俄霍布拉克礦區、伊北煤礦區。

(二)保有資源儲量

截至2005年底,新疆煤炭保有資源儲量1008.2 億噸,其中,儲量55.29億噸,基礎儲量122.39億噸,資源量885.82 億噸,各煤田保有儲量詳見表4-3-1。

表4-3-1 2003年新疆主要煤田保有儲量表 單位:億噸

從表4-3-1 可知,保有儲量最多的是吐哈煤田(45.9%),其次是准南煤田(28.61%),兩處合計與全區煤炭儲量的74.51%,如果再加上准東煤田(13.84%),達到88.35%。三處煤田集中了全區煤炭儲量的88.35%,可見新疆煤炭資源儲量的高度集中。

保有儲量中,主要煤炭種類是長焰煤佔71.74%,其次是不粘煤佔18%,氣煤6.5%,這3種煤佔了總量的96.2%,剩餘的其他煤種總共才佔3.8%,其中肥煤0.69%、焦煤0.68%,詳見表4-3-2。

表4-3-2 2005年新疆保有儲量各煤種比例表

(三)煤炭資源地域分布

新疆煤炭資源分布廣泛,全疆14 個地(州、市)中有13 個都有煤的分布,只有博爾塔拉州為無煤區。但儲量十分集中,天山及其南北坡煤豐,南、北邊遠地區煤貧,和田、喀什、克孜勒蘇州和阿勒泰地區缺煤。哈密地區、烏魯木齊、吐魯番地區、昌吉州、塔城地區、伊犁地區和阿克蘇地區共佔全區保有儲量的98.30%,其中哈密大南湖煤田查明保有儲量為143.81 億噸,沙爾湖煤田224.57億噸,准南煤田西段157.5 億噸,奇台窩頭泉煤田132.68億噸,都是百億噸以上的特大煤田。而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蘇州三地州只有全區煤炭保有儲量的0.15%,阿勒泰也只有全區保有儲量的0.05%,詳見表4-3-3。

表4-3-3 2005年新疆煤炭資源保有儲量地域分布表 單位:萬噸

第二節 開發利用現狀

新疆煤炭開發利用長期處於穩定增長狀態,從1995 年的煤炭生產量2545.2 萬噸,發展到2005 年的3942.29 萬噸。而經過產業結構調整,淘汰9 萬噸/年以下礦井,礦山企業逐年減少,從1995 年的973 個礦山企業,減少到2005 年的586 個,詳見表4-3-4。

表4-3-4 新疆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一覽表

煤炭是自治區固體礦石產量最多的礦種,2005 年生產煤炭3942.29萬噸,佔全區固體礦石產量45.51%;實現工業產值26.93億元.煤炭產品13 種,有焦煤、1/3 焦煤、肥煤、氣煤、瘦煤、貧煤、弱粘煤、不粘煤、長焰煤、風化煤、未分牌號煤等。

自治區3個國有重點煤礦:烏魯木齊礦務局、哈密礦務局、艾維爾溝煤礦,2003 年分別生產原煤 412.48 萬噸、382.8 萬噸、97.94 萬噸。總產量為 893.22 萬噸,占自治區原煤產量的31.56%,再加上其他國有煤礦,共計生產原煤1364.36 萬噸,佔到全區原煤產量的48.21%。

2003年原煤生產主要集中在烏魯木齊、昌吉、哈密、塔城、阿克蘇、伊犁、吐魯番8 個地(州、市)煤炭產量佔全區原煤產量的96.8%。其中,原煤產量在500 萬噸以上的有烏魯木齊市、昌吉州;300~500 萬噸的有哈密、塔城、阿克蘇地區,100 萬~300萬噸的有伊犁州直屬,詳見表4-3-5。

表4-3-5 2003年各地(州、市)原煤開發利用情況表

第三節 資源優勢及開發潛力與發展前景

一、資源優勢

(1)煤炭是新疆的優勢資源,儲量豐富、遠景可觀、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廣闊。已查明保有儲量1008.2 億噸,居全國各省(區、市)第4位,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預測量18182.3 億噸,佔全國資源預測量的40.5%,居全國各省區之首。准噶爾煤盆地煤炭資源量7600億噸,吐哈煤盆地資源量5100億噸,都屬世界級資源量5000億噸以上的10個大型煤盆地之列。

(2)煤炭種類齊全,配套程度高,有褐煤、長焰煤、不粘煤、中粘煤、不粘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以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的長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為主,其次為中變質的氣煤、肥煤和焦煤。高變質的瘦煤、貧煤和無煙煤少。

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是優良煤質、淺變質煤是煤炭液化和地下氣化,實施煤炭潔凈技術的理想煤質。

(3)大型煤田多,儲量集中,有利於大規模開發利用,如哈密的煤換電工程,就是依託大南湖大型煤田而建設的。

(4)煤層多,煤層穩定,煤層厚度大,幾個主要煤田的煤層總厚度一般都有幾十米,100米,最大的可到182.24米。

(5)地質構造簡單,地質變動小,煤層產狀平緩,有利開發利用。

(6)水文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條件相對比較簡單。

(7)煤炭資源集中分布於蘭新、北疆、南疆三條鐵路沿線,交通方便,經濟比較發達,外部建設條件好。

二、開發潛力及發展前景

新疆是全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省區,遠景儲量居全國第1 位。煤種齊全,配套性好,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一)准東煤田

主要含煤岩組是中侏羅統西山窯組,煤層數多,煤層厚度大,煤層間距小,煤層屬穩定—較穩定型。煤層結構較簡單,產狀較緩,埋藏淺。煤質較好,低灰—特低灰,低磷—特低磷,高發熱量,是良好的動力、化工和民用煤。預測資源量3747.6億噸。

其中探明保有資源儲量達13.84 億噸。區內交通方便地形平坦,易於開發。

(二)准南煤田

區內煤炭資源豐富,有侏羅系下統八道灣組和中侏羅統西山窯組兩個含煤組,煤層多,厚度大較穩定,結構較簡單,層間距小,保有資源儲量達274.30億噸,預測資源量1831.45億噸。

煤質較多,煤種齊全,配套性好。這一地區又是新疆工農業,經濟較發達地區,交通方便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煤炭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尤其是今後環保型潔凈煤開發的優選基地。

(三)和什托洛蓋煤田

該煤田范圍內,是新疆北部地區煤炭的主產區,含煤地層為下侏羅統八道灣組和中統西山窯組,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60.54 億噸,預測資源量1019.43億噸。是塔城、克拉瑪依、阿勒泰等地煤炭供應基地。開發以民用和動力為主。

(四)吐哈煤田

煤炭豐富,探明儲量較多,含煤以侏羅系下統八道灣級和中統西山窯組為主,煤層多,厚度大而穩定,結構較簡單,探明保有資源儲量440.16億噸,預測資源量為5305億噸。

煤質較好,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煤層埋藏淺,易采,交通方便,是新疆進入內地的門戶,為以後環保型潔凈煤的良好開發基地。

(五)伊犁煤田

煤層多,厚度大,儲量豐富,含煤地層為侏羅系中—下統水西溝群的上、下兩個含煤段,保有資源儲量23.24億噸。預測遠景資源量4773億噸。

煤層煤質較好,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屬優質動力、民用煤更適宜開發環保型潔凈煤。

伊寧地區與哈薩克相鄰,在煤炭開發上除滿足本地區工農業的需求外還可西出國境走向國際市場。開發利用前景看好。

(六)庫拜煤田

區內煤炭資源較豐富,已探明保有儲量16.37億噸,預測遠景資源量358.7億噸。

煤質好,煤種較全,低灰、低硫、高發熱量,有氣、肥、焦瘦等各種煤類型,最適宜做煉焦及動力、化工、民用等多種用途,區內交通便利,煤炭開發利用前景較好。

(七)焉耆煤田

該區內亦有較多的預測遠景資源量達594.1億噸,保有資源量為8.36萬噸。屬低灰特低硫,高發熱量煤,煤種以長焰煤、氣煤為主。

煤田含煤岩系為侏羅系中—下統水西溝群的上、下兩個含煤段,煤層多,煤層厚度較薄,可采層數較少。

該煤田位於新興石油工業城庫爾勒市的北側,具有交通便利的優勢,是開發環保型潔凈煤的有利地區。

(八)其他煤田

除了以上7處主要煤田外,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西緣和南緣還分布有一些構造盆地型的聚煤小盆地,如烏恰縣托雲盆地,阿克陶—葉城零星小盆地,和田地區的杜瓦—布雅盆地和甫魯—吾魯克賽、且末—若羌縣江格沙依—艾西山間小盆地等。但這些小盆地成煤環境差,煤層少,極不穩定,含煤程度很低均屬缺煤地區,可採煤量很小,形不成規模,是煤炭開發利用困難地區,新疆各地區煤田預測儲量,詳見表4-3-6、表4-3-7。

表4-3-6 新疆各地(州、市)煤炭資源預測資源量表 單位:億噸

表4-3-7 新疆各煤田(煤礦區)預測儲量表 單位:億噸

第四節 煤炭供需形勢與資源配置

一、供需形勢

近年來由於石油價格上漲,帶動了煤炭需求的增長,2001 年世界產煤45.64億噸,比上年增長0.31 億噸。2001 年我國原煤產量11.06 億噸,從國外進口原煤249 萬噸,出口原煤9012 萬噸,原煤消費量為12.62億噸,保持了煤炭的產需平衡。

新疆是我國原煤生產的重要省區之一,排名在第10 位上下。原煤產量以3.5%的增長率穩定增長。2003 年生產原煤3482.9 萬噸,工業產值278632.0萬元,其中,區內銷售2884.9 萬噸,調出自治區235.2萬噸。消費量3129.7萬噸,從區外購進235.2 萬噸,進口0.4萬噸,保持了產需平衡。

(一)煤炭需求情況

我區煤炭需求主要是火力發電煤消費量大,其次是民用煤和一般工業用煤。後者消費量波動不大,而前者常常是一個地區煤炭消費量增減的主要因素,下面是各地主要火力發電裝備的用煤增長情況,詳見表4-3-8。

表4-3-8 火力發電用煤增長情況表

(二)自治區煤炭消費量與產量預測

根據多年來我區煤炭產需平衡的狀況,這里只對煤炭的產量作了預測,同時對各時段的煤炭儲量需求也進行了預測。

2003年新疆煤炭產量3482.9 萬噸,以此為基數,以自治區人民政府第十個五年計劃中煤炭增長指標6.7%測算,對煤炭儲量的需求,以可采系數0.4測算。

(三)各地區煤炭產量預測

各地區煤炭產量預測,採用6.7%的增長率與可預見用煤增長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預測。

二、煤炭資源配置

依據上述煤炭產量預測結果,以2003 年礦產儲量表中的煤炭基礎儲量為依據進行配置,以減量法計算剩餘儲量和保證年限。

(一)自治區煤炭資源配置

自治區「十一五」和「十二五」3個時段的煤炭預測產量分別是:19633.4萬噸、27176.4 萬噸;對煤炭儲量的需求量分別是49084萬噸、67941萬噸。以此進行資源配置後,還有剩餘煤炭基礎儲量867747萬噸,資源量8816310萬噸,詳見表4-3-9。

表4-3-9 新疆煤炭資源配置表

剩餘基礎儲量還能保證2015 年之後有140 年的服務年限,剩餘資源量的保證年限更長。這說明新疆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可持續發展潛力大。

(二)各地區煤炭資源配置

全區12個產煤地區,煤炭資源豐、缺不均,相差懸殊,但都能保證「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煤炭生產正常增長的配置需求,詳見表4-3-10,如果要有重要煤炭建設項目,則應視各地的剩餘儲量多少進行配置。

根據各地保證「十一五」和「十二五」煤炭儲量配置後,剩餘儲量的多少,以2015年的煤炭預測產量為基數,在不考慮增長因素的情況下,測算了2015 年之後保有煤炭儲量(不含資源量)對生產保證年限,其結果以吐魯番地區最長,為166年,和田地區最短,為17年,這大致說明了各地煤炭資源的豐、缺程度,更表明了各地區保有基礎儲量和生產規模的適應情況,詳見表4-3-11。保證年限短的應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提升煤炭資源量的級別,以保證有足夠的煤炭基礎儲量,滿足煤炭生產對資源的需求,或加強普查找礦,發現新的煤炭資源。保證年限長的、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好,應加大開發力度,積極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換。

表4-3-10 各地區煤炭資源配置表 單位:萬噸

續表

續表

表4-3-11 2015年資源量各地區煤炭剩餘資源儲量表 單位:萬噸

三、煤層氣資源

(一)資源現狀

煤層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是一種高效潔凈資源,開發利用煤層氣資源不僅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改善能源狀況,而且能從根本上防止煤礦瓦斯事故,改善煤礦安全條件。我國煤層氣甲烷含量大於等於4立方米/噸,據預測,全國埋深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總資源量為14.34 萬億立方米。新疆煤層氣資源2202 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1位。

煤層氣在煤層中的儲存狀態,可分3種形式即吸附氣、游離氣和溶解氣。吸附氣是其最主要的存儲狀態,約占煤層氣總量的80%以上,其次為游離氣,而溶解氣只佔煤層氣總量的1%左右。

煤層氣含氣性一般用含氣量,甲烷濃度,資源豐度和含氣飽和度加以評價。全國平均含氣量介於4.0~27.1 立方米/噸之間,平均9.76 立方米/噸,煤層平均甲烷濃度 83.3%~97.0%,平均90.6%,資源豐度為0.06~8.77億立方米/平方千米,平均為1.15億立方米/平方千米,含氣飽和度平均為45%。

煤儲層物性參數主要包括孔隙率、滲透性、吸附—解吸性能和儲層壓力等。這些特徵直接控制煤儲層的含氣性,影響煤儲層滲透性能和煤層氣的開采潛力。

新疆主要煤田和煤礦區,主要由侏羅紀的低—中變質階段煙煤為主,總含氣量較低。

(二)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前景

煤層氣資源在全國來說都還處於起步階段,不管是對資源的研究程度還是礦區的工程程度都很低,還需要做大量基礎地質勘查工作後,才能對煤層氣的開發利用前景作出全國客觀的評價。

對我們新疆來說,煤層氣資源的勘查研究程度同樣也是很低的,所以要想作好新疆煤層氣資源的開發工作,首先就要加強煤層氣的基礎地質研究工作,深入研究煤層氣的控氣地質因素,選擇較有利的生、儲聚氣區開展煤層氣的資源評價,重點對煤儲層特徵、滲透率、含氣量及其開發利用前景進行分析評價,開展低滲透率煤儲層煤層氣的開發工藝研究,選擇最有利地段,做煤層氣地面開採的試驗研究工作,取得經驗後在全區推廣。

椐國內外煤層氣勘探開發選區評價參數,比較有利於開發的地區應具備如下條件:

(1)區內煤炭資源豐富,煤層分布面積大,煤層總厚度達8米以上,單層厚度2米以上,厚度穩定。

(2)煤層含氣量達到 8 立方米/噸以上,滲透率 0.1 米/天以上。

(3)煤層埋深以300~1000 米為宜,煤層產狀平緩,地質構造簡單,存儲條件好。

(4)距城市較近,便於利用。

根據以上條件,綜合分析新疆主要煤田煤層氣的賦存條件後認為:新疆的准南煤田、吐哈煤田、伊寧煤田、庫拜煤田等4大煤田以及規模較小的准西北和什托洛蓋盆地、焉耆盆地都是有著比較好的生、儲煤層氣條件的地區。這些煤盆地內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煤層多,單層厚度大,煤層穩定和較穩定,且分布范圍廣闊,面積達數萬平方千米以上,在這樣廣大范圍的煤盆地中一定會存在一個乃至數個氣量豐富、儲存較好,適宜煤層氣開發的有利區段,這些煤盆地的煤變質程度較低屬中—低變質階段,鏡質組最大平均反射率RoX在0.5%左右,顯微煤岩組分以鏡質組和惰質組為主,生氣能力較差,但吸附能力較強,地質構造多數較簡單,斷層少,產狀較平緩,易於煤層氣的保存而不易散失等有利煤層氣生、儲的客觀因素。

㈣ 我國資源環境形勢與地質工作需求

一、我國礦產資源形勢與需求

據統計,過去15年間,我國累積消費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總量占歷史總和的80%以上。2009年我國消費石油4.08億噸,煤炭30.2億噸,鋼材5.7億噸,水泥14.7億噸,各種礦產品消耗量超過70億噸。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氧化鋁、銅、水泥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石油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

(一)國內礦產資源需求急劇增長

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總體需求持續增長。盡管受世界金融危機和國內連續發生特大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我國人口2020年將達到14.7億人,GDP將達到15萬億美元以上。今後10~20年是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時期,以機械、鋼鐵、石化為核心的重化工業和以「住行」為特徵的建築業、汽車工業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按照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消費的基本規律,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需求總體上仍將持續增長。近年主要礦產供需分析見表7。

表7 我國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供需分析表

表8 我國探明儲量的45種主要礦產對2020年需求的保證程度

按照現有查明礦產資源儲量與預測需求量分析,石油、鐵、銅、鋁、鉀鹽等大宗礦產品對外依存度仍將處於較高位,資源短缺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約束將進一步增強。據對45種主要礦產可采儲量保證程度分析預測見表8,到2020年,有25種礦產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各類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和依存量將分別達到:一次能源總量20%(7億噸油當量),石油68%(4.1億噸),天然氣32%(800億~1000億立方米),鐵礦石56%(3.4億噸標礦),銅63%(480萬噸),鋁50%(960萬噸),鎳80%(87萬噸)。

(二)國外礦產資源利用困難加大

按照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方針,我國礦業在「走出去」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緩解我國部分礦產資源的緊缺做出了重要貢獻。境外地質礦產工作初見成效,初步建立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援外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取得初步進展,為後續境外勘查開發創造了工作條件。但是,隨著全球競爭加劇和國家經濟利益博弈,境外資源利用成本陡增,風險加劇。

從國際供需格局來看,西方主導的資源供應格局和資源市場體系造成資源價格持續大幅度攀升,對我國的資源安全和經濟利益構成嚴重威脅。2002~2008年,石油、鐵礦石、銅、鎳價格分別上漲了300%、460%、345%和448%。僅2008年我國石油進口因價格上漲就比上一年多支出2800多億元;6年間我國鋼鐵企業因鐵礦石價格上漲多支出7000多億元,相當於同期我國鋼鐵企業利潤總和的2倍多。礦產品價格上漲加大了我國製造業成本,削弱了我國產業競爭力,帶動了物價上漲,加大了國內通脹壓力。

我國作為資源消費大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每一個大的行動,都會對國際市場價格產生較大的沖擊。國際資本炒作、國際政治幕後操作和寡頭壟斷等造成的國際資源價格劇烈波動,使我國大量進口礦產資源的經濟成本和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付出不斷加大。

由於我國「走出去」起步晚,短時間內難以沖破國際礦業既得利益集團壁壘,取得礦產開發的主動權。我國礦業企業缺乏國際競爭力,風險防範措施不到位,抗風險能力弱,對資源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等方面的評估不足,對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不夠通曉,難以適應復雜的國際形勢。因此,我國對外磋商中的大部分資源開發項目進展不大,執行中的資源開發項目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在實現工業化對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方面是剛性的,將資源供應完全寄託在國外市場,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隨著資源對外依賴種類增多、程度越來越高、數額巨量增長,資源壟斷、控制與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利用境外資源的風險急劇加大。能源與重要大宗礦產資源受制於別國,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所以,立足國內,加強國內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保障,對於維護我國的資源安全、經濟安全意義重大。

二、國內能源和其他重要礦產資源潛力

我國大陸地域遼闊,地處環太平洋、古亞洲和特提斯三大成礦域交匯處。綜合研究表明,油氣、煤炭、鈾礦等能源礦產有較大找礦潛力,重要礦產資源在重點成礦區帶成礦條件良好。通過加大加強地質礦產勘查力度,可以實現找礦突破,顯著增加我國的礦產資源儲量。

(一)地質找礦仍有巨大空間

我國陸域成礦條件優越,過去地質勘查工作主要在東部和淺表。隨著勘查技術方法水平的不斷提高,西部和深部找礦潛力大。占國土面積2/3的西部,目前已發現的礦床數量僅佔全國的14%,勘查程度極低,找礦遠景十分可觀。研究表明:如果西部能夠達到東部的地質勘查程度,將新發現數以百計的大中型礦床,可使全國查明資源儲量增加1倍以上。東部雖然地質工作程度較高,但以往的找礦勘探深度較淺(300~500米),新的鑽探與地球物理探礦成果顯示地下500~1000米乃至更深的部位仍有巨大的找礦前景。專家預測:如果將勘查評價深度延伸到地下2000米,我國金屬礦儲量會大幅度增加。

(二)能源礦產潛力可觀

(1)油氣資源有較大潛力。截至2008年底,石油預測資源量765億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289億噸,資源查明率37.8%;天然氣資源潛力35萬億立方米,累計查明資源儲量7.8萬億立方米,資源查明率22.4%。科學評價預測表明,東部有一半石油潛力尚未探明,西部和海域3/4石油資源潛力有待發現。

(2)煤炭資源遠景可觀。根據煤炭資源預測與評價結果分析,預測資源量3.9萬億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3萬億噸,資源查明率24.9%。煤炭資源總量很豐富,但是煤炭保有資源儲量中尚未規劃利用的資源儲量達6732億噸。尚未利用的精查、詳查儲量主要集中分布在晉陝蒙地區。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低,資源條件好,特別是新疆,探明程度低,找煤的前景較大。

(3)鈾礦潛力較大。根據核工業地質局對全國鈾礦資源總量預測,預測資源量×萬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萬噸,查明程度為20%。鈾總體資源潛力較大。從鈾礦成礦地質條件分析,世界上兩條跨洲際的巨型鈾成礦帶均貫穿我國境內,宏觀成礦環境十分優越,潛在鈾資源豐富。已知礦床的外圍和深部、新區帶、新類型鈾礦是今後鈾礦找礦的重要方向。

(三)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巨大

我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可觀,查明程度平均為35%。與查明資源儲量相比較,在待查明資源中,鐵、銅、鋁土礦、鉛鋅、金等約有2~3倍的潛力(表9)。

鐵:預測資源量1770億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714億噸,資源查明率28.7%。待查明鐵礦資源集中分布於遼寧鞍山-本溪、河北冀東、四川攀枝花等地區。

銅:預測資源量22649萬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9949萬噸,資源查明率30.5%。待查明銅礦資源主要分布於西藏岡底斯、西南「三江」、新疆天山等地區。其中,西藏岡底斯成礦帶具有5000萬噸銅資源潛力,西南「三江」的普朗有望形成1800萬噸的銅礦資源基地。

鋁土礦:預測資源量163億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32億噸,資源查明率16.5%。待查明資源潛力巨大,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廣西、貴州、雲南、重慶等地區。

金:預測資源量22529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9911噸,資源查明率30.5%。待查明金礦資源分布於山東、陝甘川相鄰區、青海、滇黔桂相鄰區、秦嶺、河北冀東、遼寧、西藏岡底斯等地區。

鉀鹽:預測資源量20.7億噸,累計查明資源儲量8.9億噸,資源查明率30.1%。研究表明,我國具有找到更多鉀鹽資源的成礦地質背景依據。除羅布泊、柴達木含鉀盆地以外,還存在滇西南古近紀鹽盆地、鄂爾多斯奧陶系鹽盆地、四川盆地三疊系富鉀鹵水和雜鹵石礦床、柴達木西部新近紀含鉀油田水、青藏鉀鋰硼特種鹽湖等鉀鹽資源遠景區。

表9 我國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潛力一覽表

(四)難利用礦產資源盤活潛力大

我國已探明儲量的159種礦產中,鐵、銅等重要礦產的已探明儲量的礦床大多數是貧礦,其中已探明的鐵礦中有1/3是難選的赤鐵礦。鋁土礦98%以上是加工能耗很大的一水硬鋁石型資源。部分鉛鋅礦中相當一部分為氧化物礦石,難以有效利用。共生、伴生礦產多,選冶難度大,綜合利用效率低。

我國有一批低品位、難選冶的礦產尚未利用。如鐵礦石平均品位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以上;我國的鋁土礦大多為中低品位,品質很差;銅礦平均品位僅為0.87%。在已查明的資源儲量中,難利用鐵礦85.8億噸,占總儲量的18.7%;銅礦1100萬噸,占總儲量的17.5%;鋁土礦2240萬噸,占總儲量的10.8%。

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普遍較低。45種主要礦產的平均利用程度僅占探明資源儲量的57.9%,其中鋁土礦利用率為23%,鈦為24%,鐵礦為45%,鉑族金屬為48%。資源的稟賦特徵,加上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落後,導致長期以來已探明資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資源浪費相當嚴重。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尾礦、廢石已成為最大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約占固體廢棄物總量的80%。全國共有尾礦庫2700多座,其中較大規模的尾礦庫400多座,各類金屬礦尾礦的堆存總量約60億~80億噸,且每年以3億噸的數量增加,而尾礦的綜合利用率僅有8.3%左右。

雖然這部分資源稟賦較差,但隨著科技進步,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只有進一步加強技術攻關並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才可以逐步實現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通過加強管理、推進科技進步和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有較大的空間。因此,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效率,可以將現有潛力轉變為資源產能。

三、我國地質環境形勢

(一)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

從目前情況看,國家和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大型工程建設不斷上馬,礦山開發活動加劇,城鎮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新一輪農村建房高潮已經顯現。一系列大型交通、水利、能源、電力、通訊工程,如三峽水庫、青藏鐵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等的建設都位於或穿過地質災害多發區、易發區。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地質災害形勢仍十分嚴峻。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人為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正處於快速上升階段,損失不斷加重,這種趨勢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地面沉降范圍不斷擴大的趨勢難以在短期內扭轉,多數地區的沉降速率還處在較高水平,伴生的地裂縫災害逐漸加重;岩溶塌陷向城鎮和礦區集中,規模越來越大,影響日益突出;海水入侵綜合防治措施在一些地區取得明顯成效,但總的形勢不容樂觀。據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4)統計結果,2004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3555起,其中造成人員傷亡或50萬元以上經濟損失的地質災害976起,全年共造成人員傷亡1407人,其中死亡734人,失蹤124人,受傷549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人為因素已成為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次數和死亡人數中有50%以上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有關。例如,廣東省2001年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達50起,占災害發生總數的64.1%,2002年達到83%,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54%;廣西壯族自治區2001年有70%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是人類活動造成的,2002年達到83%,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92%。

(二)地下水資源形勢日趨嚴峻

我國的水資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現階段中等乾旱年份灌區每年缺水量約300億立方米,工業與城市每年缺水量約58億立方米,全國5萬多個鄉鎮中供水不足者約佔一半左右。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和城市用水迅速增長,農業用水不斷被擠占,在很多地區地下水大量超采。目前,全國已有56個區域性降落漏斗,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北方平原地區,部分含水層已趨於疏干態勢,儲存資源明顯減少。地下水超采最直接的後果是可利用地下水資源的明顯減少,從而導致地下水資源儲備不足,嚴重威脅供水安全。如果遇到長時間旱災或其他突發事故,不僅農業會因為缺水發生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大中城市的供水也將受到嚴重影響。例如,2005年東北地區松花江、廣東北江相繼發生突發性污染事件,沿線城市供水不得不中斷。由於地下水的不易污染特點,地下水應急供水的作用凸顯。隨著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的持續開發,地下水在城市供水、居民生活供水的比例將不斷提高,在應急供水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住房、汽車等新一代高檔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斷刺激化學工業、製造業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工業垃圾和城市垃圾也隨之大量增加。據世界銀行估算,目前我國製造業每年產生約55億噸無害廢物和7億噸有害廢物;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GDP的3.5%~8%。有害廢物和地下水污染形勢日趨嚴峻,在個別地方已威脅到了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例如,遼寧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五道河沿岸大面積地下水污染,近些年來大莫村村民血栓病、甲亢病高發,死亡人數達160人之多。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壤污染直接威脅到地下水水質安全,由於土壤與地下水污染,農產品中氟、鉻、鎘、鉛、鋅等有害元素超標嚴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威脅著農田農產品質量安全,致使農產品有害殘留物含量增加,在影響居民健康的同時,也降低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區域地質環境質量不斷下降

目前,我國的荒漠化土地面積約為29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0.5%,有近4億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地區。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急劇增加,北方荒漠化有逐年增長的趨勢。據統計,每年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遞增,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開展北方荒漠化成因和演化的地質調查,對在荒漠化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措施的水土資源適宜性進行調查評價,探討荒漠化防治所需的臨界地下水位和土壤條件,是治理工作重要措施之一。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撐著綠洲生態系統。無論是地表水利工程還是地下水取水工程都是對整個流域水資源進行地域上的重新分配利用,勢必造成地下水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天然綠洲生態的存亡。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環境災難。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嚴重。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05年報告顯示,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面積占調查區面積的14.2%,自上世紀末以來年均增長1650平方千米,年增長率為2%。近10年來,有效治理了5000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積,但是由於地質條件的復雜和人為不合理的活動,石漠化加劇的面積增加了2.5萬平方千米,石漠化加劇和改善面積比為5:1。

四、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全方位寬領域服務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地下水資源開發、國土規劃與主體功能區劃、農林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重要經濟區建設、全球氣候變化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一)防災減災需要加快地質災害調查速度與提升監測預警能力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為主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涉及我國近50%國土面積,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呈增長趨勢,每年造成千人左右死亡和數十億元財產損失。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緩變性地質災害在中東部平原和沿海地區迅速發展,對道路橋梁、防洪設施、地下管線、房屋等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每年經濟損失數十億元。目前我國地質災害調查精度低,監測工作起步晚,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地質災害調查精度和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

(二)重大工程與城鄉建設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保障

今後5~15年,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工程建設處於高峰時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高速公路、鐵路、河流航運、城市地鐵軌道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在不斷加大;港口、跨海大橋及海底隧道建設規劃;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與運行安全對基礎地質工作,特別是活動斷裂調查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地下水資源勘查、山體及高陡斜坡地質災害防治和實時監測預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搞好農業地質,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城鎮化建設,要求做好城市地質工作,為城市規劃、市政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廢棄物處置等提供地質信息。今後一段時期,各項建設任務很重,必須以地質勘查為基礎,避免決策失誤,盡量不走或少走彎路。

(三)礦產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隨著我國東部資源基地資源儲量的減少,我國的資源接替基地將逐漸西移。這些資源接替基地大多位於地質環境脆弱區和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的丘陵山區。一方面,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大量礦山工程設施建設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對礦產資源安全生產和人居環境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另一方面,資源開發過程中,將無疑對地質環境產生很大沖擊,人為破壞岩土體自然平衡,礦業生產「三廢」的不合理處置,均會造成水土污染,環境惡化。應對這些問題,保障采礦活動安全和礦產資源開發區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迫切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全過程的基礎支撐。

(四)保障人民生活、改善生存環境需要加強地質工作

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保護,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用油、燃煤燃氣、家居建材等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需要做好地質勘查,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供給。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防治有害元素超標引發的地方病,亟待加強水文地質勘查,加快找水改水步伐。開展國土整治,防治地面塌陷、廢棄物佔地等礦山環境問題,也要求做好環境地質工作。

(五)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劃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基礎地質依據

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劃必須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而水土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岩石結構、地質構造等地質要素是資源環境的基本組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需要大量翔實的基礎地質數據,但是,當前我國完成的區域性地質與環境調查工作精度低,難以滿足服務於國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建設的要求,亟須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

㈤ 我國國土資源大調查和礦產勘查取得的重要進展

我國礦產資源潛力很大,具有提高保障程度的有利條件。我國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主要礦產資源總體查明程度約為1/3,多數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潛力較大。石油探明程度約33%,儲量和產量增長具備資源基礎。天然氣探明程度約14%,1000米以淺的煤炭查明程度約37%,資源前景廣闊。煤層氣處於勘探初級階段,將成為我國能源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油頁岩資源潛力可觀,有望成為可供利用的重要油源。重要金屬礦產資源查明程度平均為35%,鐵、鋁等大宗礦產查明率為40%左右,預測我國1000米以淺未查明的鐵礦石遠景資源量有1000億噸以上。西部新區和中東部隱伏礦床的找礦潛力巨大,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成果表明,已知礦床深部和外圍大多具有增儲挖潛條件。

大調查礦產工作經過幾年的實施,不但整體提高了我國主要成礦區帶的礦產勘查工作程度,積累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和數據,同時也基本查明了成礦地質背景、區域礦產分布規律和資源遠景,在銅、鉛、鋅、鎢、錫等重要礦種的找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重要成果,提交了一大批具進一步勘查工作價值的礦產地。

截至2005年底,累計新發現包括西藏驅龍銅礦、雲南中甸普朗銅礦、新疆土屋銅礦等中一大型礦床在內的礦產地達747處,其中銅礦產地110處,佔全部發現礦產地的12%;鉛鋅礦產地168處,佔22%;金銀礦產地161處;鐵錳68處;鎢錫66處;其他(包括建材、化工、非金屬等)174處(表1.1,圖1.1)。

表1.1 新發現礦產地統計表

續表

圖1.1 大調查新增資源量與截至1999年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對比示意圖

1.4.1 銅礦勘查成果卓越,幾個國家級勘查開發基地正在形成

相繼發現並評價了西藏驅龍銅礦、朱諾銅礦、吹敗子銅礦、多不雜銅礦,雲南普朗銅礦、羊拉銅礦,新疆土屋-延東銅礦等一批具有大型、特大型規模的銅礦床,累積探獲銅資源量2868萬噸。西藏岡底斯地區、雲南中甸地區和新疆哈密地區等幾個國家級銅礦勘查開發基地正在形成。

西藏岡底斯銅金鉬礦集區獲得銅資源量1091萬噸。僅驅龍銅礦就探獲銅資源量789萬噸,銅平均品位0.496%;伴生鉬資源量50.10萬噸、伴生銀資源量5931.80噸,一舉成為我國第二大銅礦床,其東部尚未控制,礦區及外圍找礦潛力仍然很大,進一步勘查有望成為我國最大規模的銅礦床;朱諾礦區提交銅資源量107萬噸;尼木縣沖江礦區提交銅資源量50萬噸。該區總體工作程度很低,區域找礦潛力巨大,據目前資料,岡底斯礦集區銅資源量遠景預測在2000萬噸以上。

三江南段新發現具有大型或特大型規模的銅礦床有普朗、羊拉等15處,提交銅資源量730萬噸。其中中甸普朗銅礦目前已提交銅資源量436.51萬噸,平均銅品位0.4%,共(伴)生金213.10噸,平均品位0.18克/噸,銀1503.51噸,平均品位1.27克/噸,鉬11.84萬噸,平均品位0.01%。估算銅遠景資源量400多萬噸,礦床遠景規模達特大型;此外,在普朗銅礦區外圍普上、地蘇嘎、紅山、雪雞坪、春都等又發現了一批較好的找礦線索,展示了巨大的斑岩銅礦找礦潛力,遠景資源量有望超過500萬噸;德欽羊拉銅礦在里農、路農、江邊等7個礦段圈出銅礦體39條,提交銅資源量123萬噸,礦床規模達大型。

新疆東天山地區幾年來先後發現了土屋-延東大型銅礦床,實現了斑岩型銅礦找礦的重大突破,土屋-延東銅礦目前提交銅金屬資源量465萬噸,其中最低工業品位在0.5%以上的礦體資源量260萬噸;同時新發現路白山銅礦、白石泉銅鎳礦、坡十銅鎳礦等一批具有較大找礦潛力的銅(鎳)礦產地。

1.4.2 鉛鋅銀礦勘查收獲巨豐,在多個成礦區帶有顯著找礦成果

在秦嶺、豫西南、西藏念青唐古拉、藏東和四川義墩島弧帶等地區均取得鉛鋅礦找礦的巨大突破,累計探明鉛鋅資源量達7847萬噸,銀資源量達77158噸。

秦嶺地區評價了甘肅代家莊、陝西馬元及旬北等大中型鉛鋅礦床,提交了鉛鋅資源量400多萬噸,其中陝西馬元鉛鋅礦南礦帶共獲得鉛鋅金屬量221萬噸,平均品位鋅4.02%、鉛4.16%。預測遠景資源量在500萬噸以上。

豫西南地區大致查明了具中—大型遠景規模的鉛鋅礦產地23處,在不超過500米深的范圍內初步控制資源量鉛鋅800餘萬噸、伴生銀20000餘噸,其中333以上資源量鉛鋅140萬噸、銀2925噸,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

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區先後發現並評價了拉屋大型銅鋅礦床、尤卡郎大型鉛銀礦床和昂張層狀鉛鋅礦,已累計提交鉛鋅資源量530萬噸、銀4410噸。

福建閩中地區已提交峰岩、八外洋、上姚等13處礦產地,累計探獲資源量鉛鋅300餘萬噸、銀1700餘噸。

另外,在藏東地區已發現拉諾瑪、錯納等具大型遠景規模的鉛鋅礦,目前提交鉛鋅資源量75萬噸,預計遠景資源量在300萬噸以上;在四川義墩島弧帶發現並評價了砂西銀礦和夏隆、熱朗澤、興普勒等銀鉛鋅礦床,其中砂西銀多金屬礦探明資源量銀5784噸、鉛鋅188萬噸;新疆西南天山地區烏拉根礦床探獲鉛鋅資源量222萬噸,遠景資源量500萬~800萬噸。

1.4.3 鎢錫勘查進展喜人,世界優勢地位得到進一步增強

在湖南騎田嶺地區、甘肅祁連地區和新疆西昆侖地區等新發現並評價了一批大型以上規模的礦床,累計探明資源量鎢69萬噸、錫229萬噸。

南嶺成礦帶的騎田嶺地區新發現礦產地15處,提交錫鉍資源量66萬噸(鉍10萬噸),其中白臘水礦區錫資源量42萬噸,金船塘礦區錫鉍資源量24萬噸(鉍10萬噸);騎田嶺地區遠景鎢錫資源量超過100萬噸;湖南姑婆山地區估算錫資源量在20萬噸以上;湖南諸廣山具極好的找礦遠景,已估算鎢錫資源量14萬噸,預測遠景鎢錫資源量大於60萬噸;贛南地區鎢礦調查預計可獲鎢資源量50萬噸。

甘肅北祁連地區鎢礦前景看好,近年來評價了小柳溝大型—特大型鎢礦1處,提交鎢資源量21萬噸,發現礦產地4處,外圍發現了大量的鎢礦化信息,預計本區鎢資源量在100萬噸以上,進一步找礦潛力巨大。

新疆東昆侖地區發現了白乾湖鎢錫礦等,目前白乾湖鎢錫礦已提交鎢資源量9萬多噸,伴生錫資源量大於2萬噸,遠景資源量鎢可達50多萬噸,伴生錫資源量大於20萬噸。通過進一步勘查工作,該成礦帶有可能成為我國繼南嶺鎢錫成礦帶之後又一個鎢錫資源勘查開發基地。

1.4.4 鐵礦勘查亦有突破,新探明資源量有望緩解緊缺壓力

鐵礦是我國大宗緊缺礦產資源,國內鐵礦石供應嚴重不足,進口量不斷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通過幾年工作,在西藏岡底斯、唐古拉、新疆阿勒泰和西昆侖等地區發現並評價了一批富鐵礦床,累積探明鐵礦石資源量7.63億噸,遠景資源量20億噸以上。

在岡底斯山北麓的措勤富鐵礦集區發現了尼雄鐵礦,獲得了富鐵礦資源量1億噸,全區遠景資源量可望達到3億~5億噸。該礦床具厚度穩定、品位高、規模大、勘探類型簡單及礦石易采選等特點,有望成為一個新的大型富鐵礦後備資源基地。藏北的唐古拉地區已發現當曲、碾廷鐵礦等,提交鐵資源量11928萬噸,其中富鐵礦6541萬噸。

西昆侖地區也發現了具有較大規模的鐵礦帶,已評價了喬普卡里莫鐵礦、吉爾鐵克溝鐵礦,提交鐵資源量7210萬噸;阿爾泰地區也探明富鐵礦資源量15500萬噸(蒙庫鐵礦東段10~22號8000萬噸、巴利爾斯3500萬噸、阿巴宮3500萬噸、加爾巴斯島500萬噸),成果十分顯著。

另外,遼吉地區、晉冀地區鐵礦調查也取得較好的找礦效果,施工的探礦工程全部告捷,其中山西靈丘縣呼延慶山地區鑽探驗證磁異常發現深部隱伏鐵礦,礦體較厚大,這一成果的發現無疑對工作程度較高地區尋找隱伏鐵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4.5 鈾礦勘查取得成效,萬噸級地浸砂岩型鈾資源基地已見雛形

在我國北方鄂爾多斯、二連、巴音戈壁、吐哈、伊犁、海拉爾、松遼、准噶爾8個中新生代主要盆地開展的地浸砂岩型鈾礦調查評價,已圈定了各類遠景區20餘處,在鄂爾多斯、二連、巴音戈壁、吐哈、伊犁等盆地新發現鈾礦產地,新增了一批鈾資源量,其中吐哈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鈾礦評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均有望建成我國萬噸級地浸砂岩型鈾資源基地。在准噶爾、海拉爾和松遼等盆地也新發現了一批有利成礦地段。

1.4.6 錳礦勘查效果突出,優質冶金原料短缺形勢有望好轉

新增錳礦資源量17599萬噸(包括桂西南3490萬噸、重慶城口2347萬噸、湘中1640萬噸、瀾滄江1477萬噸、蒙自1170萬噸),同時提交鐵錳礦石資源量1.07億噸。

其中海相沉積型錳礦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共獲碳酸錳礦資源量7120萬噸,其中優質碳酸錳礦資源量5224噸。桂西南地區共獲碳酸錳礦資源量1393萬噸,其中優質碳酸錳礦390萬噸;湘中地區獲得資源量1337萬噸,其中優質碳酸錳礦898萬噸;秦巴地區獲錳資源量3310萬噸,優質碳酸錳礦2861萬噸(鎮巴-城口錳礦帶2347萬噸,巴山錳礦帶963萬噸);滇東南地區871萬噸。

另外,在我國北緯23°帶獲氧化錳礦資源量6796萬噸,其中優質氧化錳礦和富錳礦資源量4363萬噸。桂西南地區共獲錳礦資源量4051萬噸,其中優質錳礦和富錳礦資源量1914萬噸;滇西南地區1536萬噸,其中優質氧化錳礦和富錳礦資源量1118萬噸;此外,湘南城步、邵陽、永州、藍山、桂陽5個盆地估算氧化鐵錳(鐵錳)資源量10740萬噸。

㈥ 鐵礦資源勘查的意義和緊迫性

鄭建州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總院)

一、鐵礦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礦產資源是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工作,相繼探明了一大批重要礦山,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礦業生產和加工體系,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取得了長足進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以鐵礦資源為原料的鋼鐵產量已居世界首位,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已成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工業化戰略目標的重要制約因素。

鐵是世界上發現最早、利用最廣、用量也最多的一種金屬,其消耗量約占金屬總消耗量的95%。鐵礦石主要用於鋼鐵工業,鋼鐵製品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各個方面,是社會生產和公眾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材料,是現代化工業最重要和應用最多的金屬材料,鋼鐵產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所以,人們常把鋼、鋼材的產量、品種、質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我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裝備製造業發展緩慢,以礦產資源為原料的重化工業比重大。國際經驗和我國的經濟結構特點表明,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礦產資源消費仍將持續上升,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

根據20世紀世界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規律,一個國家進入並實現工業化過程是礦產資源消耗快速成倍增長的時期。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目前尚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未來的20~30年將是我國完成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包括鐵礦在內的礦產資源的消耗將成倍增加。

進入21世紀,我國將面臨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礦產資源形勢將更為嚴峻。我國鐵礦資源儲量盡管位居世界第五位,但因人口眾多,人均佔有量僅36.23t(世界人均佔有量為51.19t)。由於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鐵礦石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自1985年起,我國自產的鐵礦石就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並且保證度呈逐年下降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對鐵礦的需求不斷加大。2001~2006年,我國生鐵產量平均年增長22.6%,2007年的產量超過4億t。鐵礦石需求隨之不斷攀升,國內鐵礦石產量達到7.07億t,進口鐵礦石3.83億t。國產鐵礦石自給率下降到不足45%,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鋼鐵工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由於我國鐵礦石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已造成全球鐵礦石供不應求,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漲,我國對國外鐵礦資源依存度越來越大。

全球鐵礦資源非常豐富。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世界鐵礦石資源總量超過8000億t,探明資源儲量1600億t,按目前開采規模,可保證100年需求。當前,全球鐵礦石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但鋼鐵生產能力的布局與資源的分布不相適應。日本、韓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的鐵礦石完全依賴進口;中國因生產規模增長迅速,需要大量進口;美國、俄羅斯國內鐵礦石供求基本平衡;巴西、印度、澳大利亞鐵礦石可以大量出口。世界鐵礦石貿易形成了由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國向中國、日本、歐盟等國家輸出的格局。

我國鐵礦需求將較長時期維持較高水平,這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和資源國情決定的。新的資源形勢對鐵礦勘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解決。我國鐵礦資源豐富,截至2008年初,已查明資源儲量607億t,還有相當數量的低品位鐵礦資源,預測未查明資源在1000億t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鐵礦勘查工作相對滯後,從1980~2003年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這幾年我國鐵礦石供應日趨被動,其根源還是國內後備資源不足。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鋼鐵工業迅速發展。國內各鋼鐵企業對礦石的需求量增長迅猛,國內的礦山生產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不得不依靠國外的優質鐵礦石資源。據統計,1985年我國進口鐵礦石突破1000萬t;2001年以來,由於國內高爐生產的快速增長,對鐵礦石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進口鐵礦石連續高速增長,2006年進口3.26億t,2007年進口3.83億t,2008年進口4.44億t,2008年比2001年的0.9億t,增長了4.93倍。預計2009年將進口鐵礦石5.0億t。2007年我國進口鐵礦石佔全球海運貿易量的49.58%,比2001年提高29.11%,對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我國鐵礦資源現狀

我國鐵礦資源豐富,遍及全國30個省(區、市),截至2004年底全國查明鐵礦區2210個,鐵礦石儲量117.33億t,基礎儲量217.63億t,資源量363.88億t。截至2007年底,全國鐵礦石累計查明資源儲量680億t,保有資源儲量607億t,鐵礦區2867處;已開發利用鐵礦區1365處,查明資源儲量290.27億t,已開發利用的資源儲量佔全部剩餘鐵礦查明資源儲量的47.75%;可規劃利用的鐵礦區713處,查明資源儲量184.01億t,佔全部鐵礦查明資源儲量的30.30%;暫難利用的鐵礦,查明資源儲量132.98億t,佔全部查明的21.95%。

我國鐵礦的區域分布相對集中,其中以東北、華北地區最為豐富,西南、中南地區次之。主要集中分布在遼寧、四川、河北、山西、安徽、湖北、雲南、內蒙古、山東等省,這九省礦區數1169個,佔全國礦區數的52.9%;但其鐵礦石儲量97.86億t,佔全國的83.4%;基礎儲量185.96億t,佔全國的85.5%;資源量283.87億t,佔全國的78.0%。按礦床規模,全國儲量的大部分又集中於少數大型、特大型礦床中,如遼寧的弓長嶺、河北的司家營、四川的攀枝花、雲南的惠民等鐵礦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更加有利於我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實施全球化的礦產資源戰略。首先,加強國外市場的勘查,建立國外穩定的礦產供應地。礦產資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等國家擁有非常豐富的鐵礦資源,它們的鐵礦資源儲量佔世界總量的38.8%,並且這些國家不僅鐵礦資源豐富,而且以富礦見長。因此,必須擴大礦產資源領域的國際合作,通過政府、企業等多渠道合作,加大到境外開發鐵礦的力度,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地「走出去」,大力推進國外資源的合作勘查、開發,爭取3~5年內形成一批穩定的鐵礦石供應基地,以確保實現國際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我國礦產資源的持續有效供給。我國企業到境外開發鐵礦己有成功經驗,如中鋼集團與澳大利亞哈默斯利鐵礦有限公司合資開發恰那鐵礦,首鋼獨資開發秘魯瑪科納鐵礦,寶鋼分別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哈默斯利鐵礦有限公司合資開發鐵礦等。其次,應規范鐵礦石進口經營秩序,加強鐵礦石貿易中的話語權。

我國進口鐵礦石的價格2003年比2002年上漲了9%,2004年比2003年上漲了18%,2005年比2004年上漲了71.5%,2006年比2005年上漲了19%,2007年比2006年又上漲了9.5%。這不僅僅是對鋼鐵企業的沖擊,同時對下游的建築、輕工、汽車、石化等企業造成了更為嚴重的沖擊。所以,這要求中國鋼鐵企業不僅要統一國內市場,還要統一對外,利用整頓進口代理商等方式,形成對外的同一種聲音、同一個拳頭。同時,還必須在自身的發展戰略上進行調整,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優選率,對國內優勢企業進一步兼並重組。

此外,應重視實施資源替代策略。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為確保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國家應制定長遠發展規劃,研究實施礦產資源的替代戰略。主要是在能滿足相關性能的條件下,用易獲得、成本低的資源替代難以獲得、成本高的資源,用非傳統的新型礦物資源替代傳統礦產資源,積極開發替代產品,例如,可以開發高分子材料或無機非金屬材料來代替部分鋼鐵材料等。

㈦ 「查明資源儲量」是如何定義的包含已開採的資源量嗎 「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又是如何定義的

查明資源儲量是指采礦許可證范圍內的保有資源儲量。可以是勘探地質報告中的資源儲量,也可以是儲量核實報告中的資源儲量。包括已開採的資源量。累計查明資源儲量是指在各種補充勘探、井田變動之後資源儲量發生變化之後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