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如何知道一個地方的礦產資源信息
擴展閱讀
為什麼巴西沒有煤炭石油 2025-05-19 23:13:44
lol段位鑽石是什麼水平 2025-05-19 23:13:07

如何知道一個地方的礦產資源信息

發布時間: 2022-07-26 08:01:17

『壹』 區域礦產資源現狀及特點

二連浩特-東烏旗銅、銀、金多金屬成礦帶,是我國北部重要的銀、鉛、鋅、銅、鐵、鎢、錫等多金屬成礦集中區之一。成礦帶及其以東地區現已發現的有: 銅、鉬、鉛、鋅、錫、鎢、鉍、鈷等有色金屬,金、銀等貴金屬,稀土、鐵和煤等礦產資源地 400 余處。據不完全的初步統計探明金屬儲量: 銅500 萬 t、鉛鋅736 萬 t、錫 70 萬 t、鉬 37 萬 t、銀 1 萬 t、金 85 t,鐵礦石 1. 6 億 t。銅、鉛、鋅、銀是東烏旗-大興安嶺地區的優勢礦產資源。該礦帶是區域跨國境蒙古南戈壁-東烏旗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戈壁-東烏旗銅多金屬成礦帶位於中蒙邊境東段,呈 NEE—NE 向展布 ( 圖3-1) ,處於古亞洲成礦域北部。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雖發現了一些重要的礦床、礦 ( 化) 點,但本區的地質找礦工作總體上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近年來,該成礦帶西段蒙古南戈壁地區,相繼探明了察干蘇布爾加大型斑岩型銅鉬礦床,後來又發現了歐玉陶勒蓋大型斑岩型銅金礦床。取得了找礦新突破,預示了本成礦帶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引起國內外有關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在我國境內的東部地區,多寶山和烏努格吐山銅礦金屬儲量都超過百萬噸,白音諾爾和甲烏拉-查干布拉根鉛鋅礦區金屬儲量超過百萬噸,已探明大型銀礦有 3 個。另外,該地區伴 ( 共) 生資源豐富,鉬、錫、銀大多伴 ( 共) 生於銅、鉛、鋅礦床中。據有關專家預測,中蒙邊境及鄰區將有可能成為 21 世紀初全球銅礦找礦勘查的 「熱點」地區之一。相比而言,東段中國境內的二連浩特-東烏珠穆沁旗一帶,基礎地質工作及礦產勘查程度較低,除發現如小壩梁銅金、奧由特銅銀、吉林寶力格銀多金屬、沙麥鎢、包日汗鐵等小型礦床外,地質找礦工作尚未取得重大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一系列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項目和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基金項目的實施,相繼在該區發現和確定一批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床 ( 點) ,部分已有的老礦床點最近也獲得了一定的突破,同時在新的礦種方面也有諸多發現。

圖 3-1 工作區地質及主要礦床 ( 點) 分布略圖( 據王守光等,2004)

從目前的地質勘查成果看,研究區礦產資源及其分布具有以下特點。

( 1) 東西部不平衡,南北部差異大。區內礦產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東西部不平衡,南北部差異大的特點。大致以阿巴嘎旗政府南北一線為界,主要的內生多金屬礦床大多集中於東部地區,尤以靠近大興安嶺地區更為集中,而西部相對較少,成型的礦床更為數不多。但這並不表明西部區找礦沒有潛力。這同東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的程度高低有密切關系,同時也和地質地貌環境密切相關。同西部區相比,東部低緩丘陵具相對較好的地質露頭; 而西部則由於地形平緩,同時長期受風沙侵蝕和風成沙覆蓋,地質工作受到極大影響,特別是化探工作的准確性和有效性受到嚴峻挑戰。從南北部對比看,大致以蘇尼特左旗—阿巴嘎旗—東烏珠穆沁旗一線以北,銅、銀、鉛、鋅、鎢等礦產發育,而其南部主要為鐵、銅、金等。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成礦地質環境所決定的。

( 2) 基礎地質工作程度低,成型礦床少。二連浩特-東烏旗成礦帶的基礎地質工作起步較晚,程度較低。目前,1∶5 萬專項區域地質調查只完成 5% 左右,遠遠落後於全國。1∶20 萬區域重力測量,約有60%為空白區,化探工作尚有待精細與深化,而1∶5 萬化探普查工作則剛剛起步。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測用於找礦勘探和深部探測和殼、幔結構刻畫基本上處於 「空白」。由於該地域具有特殊的地貌景觀、地表廣為第四紀所覆蓋,找礦難度大,再加上前期國家地勘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了本區礦產資源勘查程度很低,國土資源部在對全國不同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度的調研報告( 2005) 中曾指出,包括本區在內的興蒙地區 「每平方千米產出的礦床數是全國平均數的 12. 5% ,遠遠低於全國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程度的平均水平」,成型金礦少。目前在已有工作中仍有 80% 以上的礦 ( 化) 點,物、化探異常等找礦線索未能得到有效證實,還有很多有希望的找礦信息 ( 包括中弱信息) 尚有待進行礦產資源的評價。

( 3) 單個礦床規模小,但聚集元素多。二連浩特-東烏旗作為極具有潛力多金屬成礦集中區,目前發現的礦床不僅數量上少,同時單位的礦床規模也都較小。除非金屬的煤、石油等礦床外,金屬礦床相對成熟的主要有吉林寶力格銀鉛鋅鎳多金屬礦、沙麥鎢礦、小壩梁銅金礦以及少量的鐵礦等,均為中小型礦床,其他如阿巴嘎旗莫若格欽 ( Cu-Mo) 、巴潤蘇格德日圖 ( Cu-Au) 、阿拉蓋烏拉 ( Cu) 、准蘇吉花敖包 ( Cu) 、阿太烏拉 ( Cu) ; 東烏旗奧由特 ( Cu-Ag) 、綏中查干 ( Cu) 、烏蘭陶勒蓋 ( Cu-Pb-Zn) 、查干敖包 ( Pb-Zn) 、達賽脫 ( Pb-Zn) 、阿爾哈達 ( Pb-Zn) 、狠溫陶勒蓋( Cu-Pb-Zn) 、蘇尼特左旗白音烏拉 ( Au) 、白音寶力道 ( Au-Cu) 、365 ( Au) 、必魯甘干 ( W-Cu) 、查干楚魯圖 ( Cu) 等均為近年發現的礦點。這些礦床絕大部分均為私有企業進行開采或處於混亂的民采狀態。另一方面,本區目前已發現並正在開采利用的礦床中,都具有富集元素種類較多的特點,大多都可以綜合利用。例如吉林寶力格礦床便具有多達 10 種元素都達工業品位的極少見現象。其他礦床也都富集了至少兩種以上的金屬元素,其中鉛-鋅-銀、鐵-銅-金、銅-鉍、鎢-錫、銅-銀是較常見的元素組合。鑒於目前本區礦業開發的整體形勢,這些礦床的多金屬元素並沒有形成綜合利用局面。

( 4) 成礦條件有利,成礦多樣性明顯,礦床類型復雜。在大地構造,深部殼、幔結構和周邊地域的動力學響應,確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和找礦遠景。本區近 EW 向的古生代古亞洲洋成礦域和NNE 向的中生代濱太平洋成礦域疊置轉換-臨界過渡地區。從古亞洲洋、南蒙古洋、鄂霍茨克洋到太平洋演化期間,多洋盆興亡、多塊體拼貼、多邊界縫合並移置轉移、多期次碰撞造山、多方向側向增生,造就了異乎尋常的復雜構造格局。和多期次成礦過程的復合、疊加及轉換,故導致了優越的成礦條件、成礦強度大、礦床類型眾多、且錯綜復雜。總體上看,與上述構造演化相對應,包括如下幾個重要的成礦系列。古生代—早中生代與地塊俯沖—縫合—拼貼增生有關的火山-沉積盆地環境中的海底熱液噴流 ( 火山) -沉積岩型鉛鋅銀多元素成礦系列、島弧火山岩帶中的火山-次火山-斑岩型銅多金屬成礦系列、縫合帶環境中的與蛇綠混雜岩有關的鐵、銅、金成礦系列、板塊碰撞增生—後造山伸展構造-岩漿活動有關的熱液脈型、剪切帶型、斑岩型、矽卡岩型銅、鎢、鉬、鉍等多金屬成礦系列。晚中生代—新生代復雜大地構造環境 ( 多板塊擠壓、多應力轉換、岩石圈大規模拆沉和地殼大規模伸展) 中與板內中酸性火山-岩漿侵入作用有關的熱液成礦系列,包括熱液脈型、斑岩型、矽卡岩型、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

『貳』 區域礦產分布

河南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迄今為止已經發現106種礦產,已探明儲量的有78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49種。鉬、天然鹼、藍石棉、珍珠岩、藍晶石和鑄型砂岩等6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煤、石油、天然氣、鋁、金、銀和鉬等是河南的優勢礦產資源(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2)。本書的研究對象是鋁土礦,因此重點介紹河南省沉積礦產的相關情況。

河南沉積礦產豐富,其中煤、鋁和天然鹼在國內占重要地位。

(1)煤

煤礦主要分布在澠池至平頂山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以石炭紀和二疊紀煤炭最發育,其次為晚三疊紀至早侏羅世煤炭。此外,尚有商城、固始一帶石炭紀的陸相煤、新元古代早期和豫西南早寒武世的石煤。

在晚石炭世及二疊紀,華北區主要發育有廣闊的濱海沼澤及三角洲環境,炎熱而潮濕的古氣候有利於植物生長,泥炭沼澤逐漸形成,多次的海侵又為泥炭物質的保存創造了條件,聚集了8個含煤組。在黃河以北可採煤主要集中在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黃河以南二疊紀煤逐漸占據主要地位。

在秦嶺區北緣的商(城)固(始)煤田,早、晚石炭世各有一成煤環境,與陝南的草涼驛煤田屬同一類型,它代表了褶皺系中內陸盆地型煤田,其主要特點是地殼下降幅度較大,大量的碎屑物質迅速沉積於盆地內,泥炭沼澤形成時間短暫,因而煤層多而薄。

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是比較典型的內陸盆地型泥炭沼澤成煤期,其特點是煤田范圍小,煤層不穩定。

新元古代及早寒武世的石煤也較發育,它是在陸棚邊緣盆地內藻類聚集的結果。石煤一般較厚、層位穩定,但分布范圍比較局限。石煤灰分高,不能作為正常的燃料,但它往往有金屬元素伴生,豫西南石煤中含釩、鎳、鈷等元素,局部可構成礦床。

(2)鋁土礦、粘土礦、硫鐵礦

河南鋁土礦以量大、質優為特徵,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秦嶺以北的地區內。粘土礦主要產於黃河以北,與鋁土礦為同一層位。這個層位之下為沉積型硫鐵礦。

三種礦產均形成於晚石炭世本溪期,產在奧陶系或寒武系的古剝蝕面上,屬風化殘留再沉積型。在古剝蝕面上,有平坦的台地,決定了礦層的穩定性,剝蝕面上各種微地貌的差異決定了礦體的形態和品位的變化。一般有下述特徵:

1)三種礦產的產出序列由下而上為黃鐵礦(少許菱鐵礦)—高鋁耐火粘土礦—鋁土礦,彼此間呈遞變關系。

2)礦層受古地形控制,地勢愈低,礦層越厚,品位越高,富礦往往集中在礦層的中部。

3)鋁土礦具緻密狀和豆鮞狀等結構,呈灰色—深灰色。

4)礦層具水平層理和微波狀層理,上部夾薄煤層。

5)在豫北的礦層中見有海相動物化石,在豫北和登封一帶有植物化石發現。

(3)天然鹼礦

天然鹼礦主要賦存於晚始新世封閉較好的內陸盆地地層中。

『叄』 如何進行礦產資源的探測

進行礦產資源的探測步驟:
1、勘探和圈定礦體總的分布並計算其儲量
對勘探范圍內礦體的數量、形狀、產狀、空間位置和分布,要有一定數量的勘探工程,按照勘探儲量級別條件要求進行相應的勘探控制。對地質構造、火成岩和礦體中的夾石及其對礦體的破壞或影響,也要進行必要的勘探控制和研究。對露天開採的礦床,要求圈定礦體的四周邊界和露天采場所及的礦體底界,它們是確定露天采場邊界的重要依據。對地下開採的礦床,要求控制礦體走向的端部和上下界線及其延深情況。這些是確定開采井口位置、開拓巷道和采場布置等所必需的地質資料依據。

2、測定並研究礦石物質組成
要求查明礦石的礦物組分和化學成分,粒度,結構、構造,有用、有益、有害組分含量,賦存狀態及其分布,劃分礦石的自然類型或工業類型和品級。為研究礦石的選礦或冶煉加工技術方案和未來礦山產品方案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3、試驗研究礦石的選礦(或冶煉)加工技術性能
根據礦石物質組成和選(冶)加工難易程度,礦產勘探階段一般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行礦石的實驗室流程試驗,難選的或屬新類型的礦石需進行半工業試驗或工業試驗。它既是礦山建設設計在礦石選(冶)加工技術方面的基礎資料和依據,也是進行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資料依據。

4、綜合勘探和綜合評價
在勘探主要礦產的同時,對勘探區范圍內具有工業價值的共生礦產和伴生組分,要根據資源條件、國家建設或市場需求和一個工程發揮多用的原則,進行綜合勘探和綜合評價。對屬於伴生組分的礦產,要測定並研究其含量、賦存狀態、分配值和分布規律,並進行選(冶)加工技術試驗,以評價其綜合開采、綜合回收的技術經濟條件和效益。

5、勘探並研究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在研究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查明未來礦坑的充水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聯系、地下水的補給排泄條件、含水層和隔水層、水質、污染源,並按不同采礦深度(標高)計算未來礦坑涌水量。為礦山選擇開采方案,排水、供水設計提供依據。

6、研究礦床工程地質、環境地質
勘探並研究礦床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及其他開采技術條件。測定並研究礦石(體)及其頂底板岩石和夾石的物理機械性能、裂隙發育程度、斷層、褶皺構造的破壞或影響情況,有無開采時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成分,以及可能存在的地熱害、岩溶、瓦斯、滑坡、泥石流等,收集影響本地區區域穩定性的地震資料等。這些均是為礦山安全生產和計算礦石開采損失、貧化以及選擇采礦方法、井巷布置或確定露天采坑邊坡角等從事礦山設計所必需的。

7、測繪或編制各類地質圖件
要求礦產勘探工作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各類地形地質圖件供礦山設計利用,主要有區域、礦區和礦床地質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勘探線剖面圖和儲量計算圖以及各項地質編錄和某些綜合圖件。

8、礦床技術經濟評價
在地質勘探研究的基礎上,對礦床的技術經濟條件做出全面評價,預測未來礦業開發的經濟社會效益,對礦床合理開發利用建設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對工業指標的論證是勘探階段進行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工業指標的制定關繫到礦產儲量的多少,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乃至未來礦山企業的建設規模、生產服務年限和經濟效益等一系列問題。

『肆』 深埋地下的礦產資源極其豐富,那人們是怎樣准確找到的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物質系統,在地球上除了高空的大氣和地表的生物以外,地下還存在著很多的礦物資源,很多國家之間的爭端起源都是對礦產資源的爭奪。那麼深埋地下的礦產資源極其豐富,那人們是怎樣准確找到的呢?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著的,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地表的地物分析地下的礦物資源,也可以通過一些專門的科學儀器來測量到地下礦產資源的精確位置。

所以說人們發現地下豐富礦產資源的途徑可以是循序漸進的,還可以採取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達到對地下礦產資源精確檢測的目的。其實世界上的所有客觀事物之間都是相互有著聯系的,這就是我們可以間接地通過對地表植被、岩石、土壤甚至地下水的特徵的分析達到對肉眼不可見的地下礦物進行初步判斷和了解的原因。我們在生活中要充分地利用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特徵,通過對這一事物的分析大到了解那一事物的目的,最大程度地節省用在發現和分析問題上的耗費。

『伍』 區域地質填圖中的礦產調查方法

填圖區的礦化異常包括多種地質異常(蝕變、鐵帽、石英脈帶等)、化探異常(分散流、水化學、次生暈、地氣等)、物探異常(重力、磁法、放射性等異常)以及遙感異常等。主要採用以下方法進行調查與評價:

1.異常資料的收集和綜合研究

應全面收集圖區內的各類異常,准確標繪在地質圖上,結合地質背景綜合分析後篩選和排序,尤其要重視成礦地質背景優越、構造條件有利、多種異常疊加和套合好的異常的綜合研究工作,提出地質填圖中應優先安排和選擇適當工作手段的配合,如通過地質剖面控制和加密地質填圖路線等。

2.異常檢查

主要通過專門性和更大比例尺的剖面實測、加密地質填圖路線等控制,對區內已有的各類異常(尤其是前人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或是專門性的地質調查圈定的各類異常)進行檢查與評價,並採集必要的樣品等加以驗證。如礦化較好時,可考慮少量的槽探揭露和更大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剖面實測、地質填圖中要重點進行礦化范圍、蝕變類型與強度、與地質背景的相關性等方面的檢查與分析。

(1)1∶20萬地球化學異常檢查

1∶20萬地球化學測量與區域地球物理測量(布格重力、航磁)等已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是研究成礦規律、發現新的礦產地的重要信息,在新的區域地質調查中應注意加強對該類異常的調查與檢查。主要運用以下方法:

1∶20萬地球化學測量資料收集 包括區域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綜合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圖,各異常元素組合的分類和強度劃分等級,以及對各主要異常檢查和評價的基本結論。此外,對某些重要異常還進行過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次生暈),有礦化體樣品和少量地表工程揭露。這些資料都應當注意收集和整理。

剖面和路線地質檢查 在原異常區布設通過專門性的剖面測量和地質填圖,檢查原異常的基本地質特徵,分析和評價異常區的地質背景,重點檢查異常高點或重要礦化地段,必要時填制大比例尺地質圖(草測),以研究控制異常的主要地質因素,推斷異常源。對推測的異常源採集必要樣品進行分析測試,證實其判斷。

化探檢查 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獲得的異常,雖然在圈定異常時已考慮到異常的位移,在確定異常強度時也考慮了分散作用,但要進一步確定異常的確切位置、異常的真實強度,需要進行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或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起到異常定位或縮小靶區的作用,而通過岩石地球化學剖面,可以確定礦化體、了解礦化特徵和控制因素,包括富集層位、岩性富集程度、元素組合等。必要的話,還應投入一定的地氣測量和生物測量工作,以探索覆蓋層下礦化體的位置及分布。

地球物理檢查 為了探索礦體埋藏狀況,對出露礦體形態、產狀、延深等做出推測,探測深部的盲礦體,以提供深部探礦工程設計的依據,需要投入一定的地球物理探測工作。常用方法包括磁法、激發電位法、自由電位法、激發極化法、中間梯度法等,對於獲得的各種物探異常,應結合地質特徵給予解釋,並通過工程和樣品予以驗證或評價。

工程揭露 對地表露頭不好的地段,尤其是通過物化探工作進一步確定的靶體,應投入一定的工程揭露。揭露礦(化)體、控礦構造、含礦層位等重要成礦標志,為評價異常提供定量資料。揭露工程主要採用探槽、淺井,甚至僅僅是剝土或剝去表層風化岩,應明確目的和主要任務,根據具體情況設計揭露工程。

區域對比 區域對比也是評價異常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將已知礦床礦點分布區1∶20萬化探異常與未知區化探異常,在類型、襯度、元素組合、區域異常分帶性等方面的對比,判斷未知區異常源和評價異常。

(2)大中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次生暈)異常檢查

在許多礦區外圍、重要礦化地段和重要遠景區,一般曾有過1∶5萬至1∶5000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了地球化學異常,並對測區內的異常分布和主要異常進行評述。在系統、全面收集和整理的基礎上,調查重點應放在對這些異常的分析和對比研究上。由於區調涉及的范圍較大,區內可能已有多個小區完成過這類工作,因此應在分析對比的基礎上,對重要異常重新認識,進行地面檢查、取樣、室內研究,必要時應動用一定的工程揭露並取樣。對於露頭連續的異常,可以進行更大比例尺的岩石地球化學測量。檢查中在指導思想上必須避免「先入為主」,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許多礦產地就是在這樣的反復探索、反復研究中發現的。

(3)重砂異常檢查

重砂異常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重要檢查手段,尤其是對原1∶20萬基礎地質調查的重砂異常檢查尤為重要。重砂異常包括河流重砂和人工重砂兩大類異常,絕大部分重砂樣品是通過採集地表水系中重砂礦物獲得的。重砂異常可以指示區域中的礦化類型、礦化區域,是尋找原生礦化地和砂礦床的重要線索。常見的重砂異常是根據出現的重砂礦物類型及數量來確定的。根據重砂礦物的穩定性序列可以判別其搬運距離,如一些硫化物只能近距離搬運,而一些副礦物可能遠距離搬運。

對重砂異常的檢查,包括對重砂異常區地質條件的調查和對重砂異常區水系沉積特徵的研究兩個方面。後者是為了了解重砂形成過程及條件,以便判別源區。通常有3種檢查方法:

踏勘和路線地質檢查 主要目的是確定異常區地質體的類型,各類地質體的出露面積和剝蝕程度等。收集和整理該區內的各種成礦現象、已知的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異常,進行綜合分析,最終提出評價意見及進一步工作的建議和設計。

區域水系沉積物檢查 了解區內水系的分布、分水嶺位置,初步劃出各級水系的流域范圍。對現代水系沉積物及階地水系沉積物,進行采樣位置和剖面結構研究,調查其厚度、層序、分層組分、韻律等,對重點重砂異常點,還應分層采樣,以了解異常出現的層位、共生礦物。

重砂驗證檢查 對於判別可能作為重砂源區的地質體,通過採集人工重砂樣品進行驗證。

(4)其他異常的檢查

區域地球物理信息和區域遙感信息中,也有重要的異常。它們同樣是礦產資源調查中的重要成礦線索和成礦標志,也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查和評價。主要方法有:

收集與研究區域地球物理信息 包括航重、航磁、衛重、衛磁和地震聯合地質剖面在內的多種地球物理異常,對於認識區域地殼結構、構造類型、岩漿活動,以及成礦史都有重要的意義。如認識莫霍面和康氏面的變化、斷裂深度級別的劃分、岩漿岩的分布規律及埋藏狀態等。對於某些類型礦床,還具有直接的成礦意義,如與超基性岩有關的礦化、鐵礦化等。對於這些異常的檢查,重點是對它們與地質背景的空間和內在聯系的分析。地球物理信息作為一種地殼的物理信息對於認識區域地質和成礦規律都是不能缺少的。此外,還有一些在礦區外圍及深部的物探剖面、測井資料,都應注意收集和分析。

分析遙感信息 遙感地質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礦作用和礦床的遙感標志研究,對於認識成礦條件,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找礦標志系統是不可缺少的。高解析度遙感圖像上可以直接觀察和識別采礦遺址,並能判別礦床工業類型,對於出露礦體可根據影紋和色彩判別礦化類型及規模。對於某些成礦現象標志如鐵帽、蝕變帶、石英脈等,能准確定位,認識其客觀分布特徵。此外,還有植物、水體等可指示礦化作用存在的間接標志。對於這些指示找礦的標志,需通過地面調繪確定其真實性。遙感地質還提供了許多間接找礦的資料,如岩體(環狀構造)和區域性斷裂(線狀構造),地層產狀與變質相(影紋和色調),岩性(影紋和色調)等,應注意這些信息的識別。

氣體地球化學異常查證 近年來在某些地區開展的航空氣體地球化學測量也有重大意義。除Hg外,還測定了一些稀有氣體,如氦、氬、氡及其同位素。包括對常規氣體(CO2、CH4、H2、H2S等)的各種地球化學研究,已逐步派生出了一門新的地球化學分支——氣體地球化學。內生氣體包括地幔生氣作用、變質作用及淺層生物作用等。已經認識到深部來源氣體有較高含量的CO2、CH4及特殊組分的稀有氣體,而在一些地熱田會出現氣體異常。許多區域性深大斷裂都是深源物質的通道,因而對區域成礦有重要的控製作用。一些侵入體也有顯著的地氣標志。此外,許多有機礦產其標志更為明顯。對這些異常的檢查,主要是判別它們與地質作用和礦化元素的空間和成因聯系。

3.礦(化)點檢查

在地質填圖中研究已知礦(化)點,發現新的礦(化)點是一項基本任務,其目標是為了發現新的礦產地(礦床或礦體),擴大本區的資源儲量,提高研究程度。礦(化)點檢查主要包括對礦(化)點產出地段成礦地質背景的調查,對區內一些重要成礦現象出現地進行解剖,在已知礦床外圍及深部探測新的礦體(隱伏礦體)。地質填圖中要注意以下工作:

古采礦活動的調查 如古代或近代人類冶煉、采礦活動的遺跡,包括地名、老礦坑、舊礦硐,煉鐵遺址、廢石堆等。許多礦床的地名本身指示了曾有過采礦活動,如銀硐溝、鉛硐山、銅廠坡等,多數小地名在1∶5萬地形圖上都有反映,應予注意。更直接的標志有老礦坑、礦硐等,更應重視。如果仍殘留有少量礦石或礦化體,應採集樣品。

對礦床周邊地區的調查 主要依託對已知礦床成礦規律和控礦因素的研究。大多數的礦床勘探工作,其范圍都是有限的,在延長方向進入新的填圖區時,重點應放在礦體空間分布規律、控礦條件及找礦標志的綜合分析上,提出本圖區的礦體可能礦化層位、礦化岩性、礦化區段的預測。

4.成礦地質背景與控礦條件分析

地質填圖中要注重地、物、化、遙多因素綜合分析,而礦產調查中同時要地、物、化、遙多手段綜合運用,這是二者在手段上的主要區別。

通過剖面實測、地質填圖,結合鄰區和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已發現各類礦產等情況,分析這些已有的和新發現的各類找礦線索、找礦標志等,重新認識和分析其與地層、構造、岩漿作用、變質作用等地質背景的關系,探討控礦條件。強調要用新的區域地質填圖成果分析和解釋可能的成礦機制、控礦因素,進而提出找礦方向。成礦的地質標志,如廣義的鐵帽(次生產物)、石英脈帶、蝕變帶,以及抗風化的原生礦物等都是有意義的。地球化學標志更為廣泛,有原生暈、次生暈、分散流、水化學、地氣等異常,地球物理標志包括磁法、電法、重力、放射性等異常。遙感成礦標志是近年來不斷總結和認識的一些新標志,在多波段遙感信息中,容納了大量成礦信息,可採用影紋解釋、光譜解釋、似彩色合成等方法,建立一個區域的遙感解譯系統,其中包括成礦解譯系統。

『陸』 我發現一處還沒有被開發的礦產資源想找一家投資企業來投資開發 但是我不知道上哪裡找,怎麼找

你應該到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查詢一下,你發現的礦產資源是否已被別人(或其他企業)登記過,若已被登記辦證,你就不能找人開發了!若沒有,你可先申請登記辦證,取得勘查(或采礦)許可證後,再持證找人投資開發!

『柒』 關於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現實生活 中怎樣辨別和區分各種礦產資源,以及他 們各有什麼作用有沒有這么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佔有量較少,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如下: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煤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西北。鐵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南。銅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東。鉛鋅礦遍布全國。鎢、錫、鉬、銻、稀土礦主要分布在華南、華北。金銀礦分布在全國,台灣也有重要產地。磷礦以華南為主。想要更清楚的了解可以登錄錳礦交易網。

『捌』 急求:各省的礦產資源分布

一.礦產資源概況
截至1995年底,全國已發現礦產168種,有探明儲量的礦產151種,礦產地2萬余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154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7種,其它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3種。
中國已成為世界重的礦產資源大國和礦業大國。
據初步評估,礦產資源潛在總值居世界第三位,20多種礦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地位。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總量大、配套程度較高的資源大國之一。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約佔世界的12%, 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從這方面看,中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一)優勢礦產

具有世界性優勢的礦產有稀土、鎢、錫、鉬、銻、菱鎂礦、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礦產,不僅已探明儲量可觀,居世界第1、2位,人均佔有量超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資源質量高,開發利用條件好,在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強的競爭能力。

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礦產有煤、鈮、鈹、汞、硫、螢石、滑石、磷、石棉等9種,其探明儲量居世界第2、3位。但有些礦產質量較差,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

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有鋅、鋁土礦、釩、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等。

(二)探明儲量相對不足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鈾、鐵、錳、鎳、鉛、銅、金、銀、硼等。

(三)短缺的礦產有鉻、鉑、鉀鹽、天然鹼和金剛石等。

二.找礦前景

中國除已探明的儲量外,還有大量未發現的資源量。預測石油資源量940億噸、天然氣43萬億立方米,地下1000米以淺范圍內煤資源達3.2萬億噸。上述三者已探明的儲量僅為預測資源量的17%、2.2%、28%,金、銅、錳已探明儲量僅為預測儲量的1/4~1/5,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從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區新增儲量潛力很大。中部內陸地區以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為主,銅、鋁、金、銀、煤的保有儲量在東、中、西三個地區中居首位。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鉻、釩、鈦、鎳、汞、鉑、鉛、鋅、磷、芒硝、重晶石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磷礦、鉛鋅礦儲量均大於東部和中部之和,煤、石油、天然氣也擁有一定的儲量。此外,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煤、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貴金屬、鹽等,資源潛力很大。

目前,西部鉛、鋅、鋁土礦、金、煤、磷、硫鐵礦保有儲量增長速度超過東部或中部的兩倍以上,可望發展成為21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稀有貴金屬、化工非金屬礦業基地。
在深度上,印度、南非的金礦開采深度已達5000米,中國僅達600~700米水平。開發地下深部資源仍有很大潛力。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投資概況

(一)歷史成就

中國從事地質勘查的人員約105萬人,分屬11個部門。【表ⅩⅪ】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類礦產儲量不斷增長。【第29頁表6】

改革開放以來,礦產勘查又取得了新的進展。10多年來,累計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450多處,有117種礦產增加了儲量;查明了中國地下水資源總量, 完成了2300多項城市供水勘察工作,累計探明大中型地下水源地214處,日供水量達6020萬立方米,保證了一批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和特區、開發區的供水要求,完成了黃淮海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漢平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及寧夏、內蒙古、河套平原等130萬平方公里的農田供水勘查工作。勘查工作的這些巨大成果,絕大部分是通過國家投入取得的。

(二)勘查投資渠道多元化已初步形成

在改革開放前實行計劃經濟時期,地質勘查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國家每年通過指令性計劃逐級安排落實到各基層勘查單位。這種地質勘查投資方式,對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地勘投資渠道已由單一的重要財政撥款,逐步向多元化投資方向轉變。

地方、企業和外商投資用於商業性的礦產普查、詳查和勘探已逐漸增多。

據對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不完全統計,「八五」期間利用社會資金共安排了1705個項目,已完成1267項,吸收的地質勘查工作資金達8.3億元。其中,陝西、上海、河北三省市吸收的社會資金均已超過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的17年間,除中央地勘費以外的地勘資金投入已近10億元人民幣,利用這筆資金提交了1萬多份勘查報告,

盡管這種改革滯後於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但投資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四.礦產品概況

1995年,中國固體礦石總產量達51.20億噸,原油1.50億噸,天然氣179億立方米,礦業總產值4636億元。礦產開發總規模居世界第三位。煤炭、水泥產量居世界首位,化肥居第2位,鋼和有色金屬居第3位,原油居第5位,黃金居第6位。【第282頁表Ⅸ,表Ⅺ】

五.礦山企業生產概況

截至1995年底,中國已建成礦山企業28萬多個,其中,國有礦山企業8377個,集體個體礦山企業27萬多個,礦業從業人員達到1426萬人。形成了300多個以礦業為依託的城鎮。

1995年中國國有礦山企業甲類固體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採掘總量達13.48億噸,佔全國固體礦產礦石產量的37.0%,實現產值1364.54億元,占同期全國固體礦產產值的75.8%。國有礦山企業占據著主體地位。【第15頁表3】

1995年,中國集體礦山總數已達27.43萬個,開發利用礦種達154種,涉及除石油、放射性礦產之外的幾乎所有礦種。1995年,集體礦山企業固體礦產礦石產量37.72億噸,佔全國固體礦產礦石總產量的73.7%。其中,甲類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總產量23億噸,佔全部甲類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總產量的63%,集體煤礦的產量佔全國煤炭產量的42.6%。同年,集體礦業產值達到750億元,佔中國礦業總產值(石油、天然氣除外)的35.5%。按12.4%的平均產值利稅率計算,1995年中國集體礦業創利稅93億元,並為約2900億元的後續加工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初級產品。中國至少有520個縣的集體礦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舉足輕重的力量。【第17頁圖3】

中國礦產資源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中國約有40%的集體礦山開採的是零星分散的資源。中國集體煤礦生產的4.9億噸煤炭產量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為國有礦山企業難以利用的薄層煤。

集體礦業解決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5年全國集體、個體礦業的從業人數已超過863.25萬人,占同期全國集體、個體企業從業人數的8%。減輕了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還為後續加工業、服務業創造了約3500萬個就業機會。集體礦業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於鄉、村兩級和農民自身的積累,為國家彌補了3500億元的基建投資,自1980年以來,在全國的新增礦石產量中,約有62%的煤炭,77.5%的鐵礦石,75.2%的磷礦石,63%的硫鐵礦,65%的有色金屬礦產,80%的主要建材非金屬礦產都是集體礦業提供的。【第18頁表4】

礦產品價格的調整和放開,扭轉了原材料價格過低的不合理狀況, 使部分礦山企業由虧損走向盈利,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礦山企業的活力。但是,目前中國礦業仍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整個採掘業1993年以前普遍虧損,1994年國有礦山企業中,煤炭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仍然是全行業虧損,有色金屬、非金屬和其他礦采選業雖已扭虧,但仍處於微利狀況,只有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由於政策環境的改善,才實現了盈利。

六.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中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1995年,縣以上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實現產值190億元,為1985年的6.7倍,10年累計創產值955億元,實現利潤也由1985年的幾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47億元,10年累計實現利潤243億元。

中國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中都有共生、伴生有用元素,這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一個顯著特點,其中尤以有色金屬礦產為多。據統計,有80多種礦產含有共、伴生元素。如銅礦床中含有鐵、鉛、鋅、鉬、鎳、鈷、金、銀、鉍、鉑、鎢、錫、硒、碲、硫等,伴生的金儲量約占金總儲量的28%,伴生銅儲量約占銅總儲量的25%,而銀的伴生儲量比重更高。

從伴生礦產中回收的銅占銅總產量的25%~30%,金占金總產量的25%,鉑族金屬和稀散元素幾乎全靠從伴生礦中回收。【第23頁圖4】

中國甘肅金川銅鎳礦中的鎳、銅、鉑、鈀、金、銀、釕、銠等15種主要元素,目前已能回收13種;甘肅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生產的礦石的17種元素已能回收14種,綜合利用系數達82%。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回收的釩、鈦產量佔全國的80%。德興銅礦因綜合而扭虧為盈。

1995年,中國工業廢渣綜合利用量達2.86億噸,為1985年的2.34倍,利用率也由1985年的25%上升到43%。目前,有色金屬行業70%以上的共(伴)生有用元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綜合回收利用,綜合回收的共(伴)生元素近40種;綜合回收利用率逐年提高,如湖南全省的主要鉛鋅礦山中鉛鋅選礦回收率已達60%~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色金屬冶煉煙氣中硫的綜合利用率已超過65%,廢水復用率接近70%,綜合利用工業體系初步形成,部分企業的綜合利用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黑色金屬礦產中共(伴)生的30餘種礦產已有20多種得到綜合利用,在尾礦、廢石、低品位礦石的綜合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不小成績。近年來煤炭行業在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建材、煤化工、石煤及煤系共(伴)生礦產的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都有可喜的進展。目前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率達20%以上,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超過了30%。【第304頁表ⅩⅩⅥ】

非金屬礦產的綜合利用也有了重要進展,開發出了一大批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新產品,部分產品已開始步入系列化。僅就地質礦產部門統計,近10年來,在非金屬綜合開發利用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超過400項。其中獲部、省科技成果獎的就有近60項,專利成果14項,有100多項已轉化為生產力,使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95年綜合回收硫產量占總產量的47%。在化工礦山鹽湖鹵水多元素的利用、礦化結合、礦肥結合等綜合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多種復雜難選礦的分選與綜合開發利用,無尾礦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並出現了一批無尾礦礦山企業和一大批金川式依靠科技進步、綜合利用好、經濟效益高的企業。

中國鐵、錳等黑色金屬礦山采選平均回收率為65%;國有有色金屬礦山采選綜合回收率只有50%;煤礦礦井回採率也只有50%左右,如果加上集體、個體煤礦則只有32%;礦產資源總回收率不到30%,比發達國家要低20個百分點。一項研究表明,如果金屬礦山開採回收率提高十個百分點,中國就將增加幾千萬噸的礦石量,相當於新建幾十座礦山。煤礦如能提高採煤技術,僅由減少採高、落煤造成的損失,每年就可以增加4000萬噸煤炭產量。

但是,從總體看中國綜合利用水平還比較低。有關部門對60個礦種4072個國有礦山的調查結果表明,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企業不足300個,只佔7%。在已開展綜合利用的企業中只有2%的礦山企業有用組分綜合利用率在70%以上。集體和個體礦山情況沒有綜合利用或僅部分綜合利用。

七.降低資源消耗

中國以位居世界第3位的礦石產量支持排名世界第9位左右的GNP,單位GNP的資源消耗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據統計,中國單位GNP的鋼材、銅、鋁、鉛、鋅的消耗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3.7、2.4、2.7和2.2倍;能源對GNP產出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7。

近年來,中國的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耗系數一直在下降。1980~1990年每億元國民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已由13.6萬噸標准煤降至9.3萬噸標准煤,年均下降3.8%,節約與少用能源總量摺合2.85億噸標准煤;鋼材消耗系數,1991年與1980年比下降了36.94%;銅、鉛、鋅、鋁的消耗系數1991年比1970年分別下降了58.17%、57.96%、76%、60.6%。但與國外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較, 仍然偏高,在降低礦耗和能耗方面仍有很大潛力

八.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

擴大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與合作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潮流。國際礦業投資者在全球尋找目標,中國正面臨這種吸引外資進行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機遇與挑戰。擴大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是當務之急。

中國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礦產資源可供對外開放與合作的項目很多,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與合作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國在石油天然氣的對外合作領域已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其它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合作卻相對滯後。

1.在油氣領域

中外合作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是從海洋開始起步的。1982年至今,中國已與16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10個海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合同和協議。截至1995年底,已實際吸引外資51億美元,其中勘探投資29.7億美元,開發投資21.3億美元;已發現並控制石油儲量13億噸,天然氣儲量2079億立方米;已建成年產1000萬噸的原油生產能力,有17個油氣田已投入生產。1995年海上原油產量為870萬噸,1996年預計將達到1500萬噸。

目前,南海東部珠江口海域是中國主要的海上產油區,1996年原油產量將突破1000萬噸大關。南海西部海域是天然氣主要產區,其中新建成的崖城13—1天然氣田的儲量為1070億立方米,通過780公里和100公里的海底管線,1996年開始以每年29億立方米和5億立方米的供應量同時向香港供氣發電和向海南島供氣。該氣田可以穩定供氣20年以上。

1985年,石油勘探開發的對外合作開始擴大到陸上。這一年,《關於開發南方11省區(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海南)陸上石油的公告》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隨即簽訂了海南福山凹陷石油合同。後中國陸上石油工業又增加了北方10省區的18個含油氣盆地;合作領域擴大到提高老油氣田採收率和開發開采難度大的油氣田項目; 對外合作的方式也從單一的勘探合作方式擴大到勘探開發一體化的綜合合作方式。

到目前為止,先後有29家外國公司參與了19個合作區塊的石油作業。

2.在非油氣資源領域

目前外商集中於黃金、煤層氣和金剛石資源的勘查與開發。迄今為止,金礦項目超過20項,進行合作勘查的有廣東長坑金礦(與加拿大巴里克鮑爾公司合作)、廣西百色金礦項目(與加拿大寶侖公司)、貴州灰家堡北斜金礦勘探項目(與加拿大丹斯通公司)、雲南鎮源金礦和莫江金礦之間區塊勘查項目(與加拿大礦業公司)以及四川涼山茶鋪子金礦勘查項目(與加拿大明科公司)等。

進行合資開採的有山東大尹格庄金礦。

已與外商簽訂勘查合同97項,主要勘查項目有:河北蔡家營鉛鋅礦項目(與澳大利亞團布爾公司合作)。遼寧金剛石合作項目(與南非德比爾斯公司合作)。湖南沅水金剛石項目(與比利時西貝克公司合作)及與德國安貝格高嶺土公司合作的高嶺土項目。山東平邑金剛石項目(與加拿大環亞礦業公司合作)等。

領取采礦證的合資合作項目主要是建材和礦泉水項目。

90年代以來, 外商來華投資勘查、開採油氣以外礦產資源的項目日益增多。據不完全統計,13個主要資源省份中中外合作的項目達116項,實施的有93項,固體礦產勘查項目23項(金1項、金剛石2項、鉛鋅5項、銅2項、建材礦產5項、稀有和稀土金屬礦產8項),開發項目69項(礦泉水28項、建材礦產37項、岩鹽礦產2項、鉛鋅1項、錳1項)。各項目外商投資金額大多在幾十萬到幾百萬美元之間。其中河北蔡家營鉛鋅礦項目是目前除煤以外的固體礦產項目中外資投入最多的一個,協議金額超過1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的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開始起步。中國與澳大利亞路偉爾公司、美國安然公司和阿莫科公司在陝西、山西合作勘查開發煤層氣,協議金額2000萬美元。

據對191個項目的不完全統計,共吸收資金28.93億美元,其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為27億美元。外商投資勘查的重點主要在能源礦產(主要是油氣),這些項目吸收外資的總數佔95%以上。【第33頁表12】

3.中國在海外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與投資開發工作

90年代以來,中國在迦納、坦尚尼亞、玻利維亞、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寮國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金礦勘查工作。中國還通過購買股權,參與澳大利亞恰那鐵礦開發,現已投產。中國在泰國、蘇丹、加拿大、秘魯進行了一些低風險小油田開發項目,獲得年產原油75萬噸份額。中國在印度尼西亞購買馬六甲油田股份,獲得成功。中國與澳大利亞合辦的澳斯明泰克公司也於1993年獲得批准,並已在澳大利亞申請到10片約500平方公里的找礦租地,開展了金、銀、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的找礦工作。中國還在南美的秘魯、智利,菲律賓、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家開展了銅、金、鉛、鋅等礦產的風險勘查和開發嘗試。

九.二次資源產業

二次資源產業是指對廢棄的礦石或廢舊金屬、非金屬工業製品、尾礦的回收開發利用產業,由此而形成的資源稱二次資源或再生資源

中國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起步於50年代,目前,中國回收再生資源達19大類,上百個品種,年回收總量達1.7億噸,年總產值達250億元。廢鋼鐵的回收率為42%,廢舊金屬綜合回收率為27.7%,綜合回收的黃金占總產量的1/4~1/3,綜合回收的銀占銀總產量的3/4以上,鋁佔11.2%,鋅佔6%,硫佔1/3。【第25頁表5】

在中國,二次資源開發尚未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的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礦床的綜合勘查、綜合開發、綜合評價不夠。二是對可供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缺乏有力的促進和保護政策,以致於大量可供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遭受不應有的損失。三是技術水平低。四是產業化程度不高,五是缺乏再生資源的產品價格的政策導向。六是各部門之間的配合不夠,資源管理部門、礦業部門和環境治理部門基本上處於脫節運行狀態。

中國廢舊金屬的回收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廢舊金屬回收仍有較大的潛力。研究表明,如果到2010年廢舊金屬再生利用水平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個百分點,則可增加1000萬噸鋼鐵、60萬噸有色金屬可供量。

十.開發替代產品

在中國,礦產資源替代產品潛力極大。發展方向一是利用其他自然資源替代礦產資源,如以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和水力資源等新能源,降低礦產資源的消耗量。二是以某種礦產(物)元素替代另一種礦產(物)中的元素,如中國鉀鹽資源短缺,但卻有比較豐富的不溶性鉀資源,如明礬石的保有儲量達1.5億噸,鉀長石保有儲量達1.5億噸,而且分布廣,有可能替代鉀鹽資源生產鉀肥。又如以滑石替代高嶺土作造紙填料等。三是用人工製造的礦物原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如用人造壓電石英替代天然壓電石英,人造金剛石替代天然金剛石。四是用其他人造材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

十一.開發新的資源

中國海域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除豐富的海上油氣、濱海砂礦外,海水中含量豐富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大洋礦產資源也可加以利用。目前利用較多的是海水中的鈉、鉀、碘和大陸架中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未開發的海洋礦產資源中,以深海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海底硫化物礦床最引人注目。80年代後期中國加強了對深海礦產資源的調查,並被列為國際海底礦產勘查開發先驅投資者。

十二.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概況

新中國成立以後,礦產品(含相關能源原材料)對外貿易發展很快。到1978年,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6個擴大到160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06.41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12.3倍。其中出口額為97.5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17.8倍。出口的礦產品主要以礦石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如鎢、銻、錫礦砂,煤炭,日用瓷器;進口的礦產品主要是當時國內緊缺的石油、鋼材、化肥及有色金屬原材料。從1949~1978年的30年間,中國共進口鋼材6400萬噸、占國內產量的23%,銅209萬噸、占國內產量的52%,鋁195萬噸、占國內產量的48%,化肥10.05億噸,、占國內產量的37%。

1986年以來,中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又取得了長足進展。1986年,礦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62.78億美元,到1994年已增長到394.79億美元,增長了1.43倍,年均遞增11.7%以上。其中,出口由50.49億美元增加到152.57億美元,增長2.02倍,年均遞增14.8%;進口用匯由112.29億美元猛增到1993年的273.39億美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3.55%。1995年進出口總額達461.51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6.72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逆差依然存在。

礦產品結構有明顯改善 在出口方面,礦產品已由原料或初級礦產品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深加工礦產品為主,由以燃料礦產為主逐步轉變為燃料礦產、非金屬礦產和金屬礦產三足鼎立的局面。

初級產品出口換匯額在整個礦產品出口額中的比重,已由1986年的79.1%,逐步下降到1994年的24.38%。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穩步大幅增長,已成為中國礦產品出口的創匯大戶。換匯額從1987年的8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2.3億美元,增長3.04倍,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由15.8%提高到21.2%。

主要出口品種有平板玻璃、日用陶瓷、滑石、鱗片石墨、螢石、菱鎂礦及輕(重)燒鎂、重晶石、耐火粘土、石材,近幾年還有水泥與水泥熟料,9年中為國家創匯135億美元以上。

燃料礦產品出口出現下降趨勢,換匯額由1987年的45.42億美元,下降為1994年的43.19億美元,減少4.9%, 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由59.3%下降到28.3%。其中,石油出口明顯下降,1987年出口原油及成品油換匯40.03億美元,到1994年減少到30.51億美元,下降23.8%,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例,由52.2%下降到20%。石油出口中,成品油的比重有所提高,由1987年的21.4%增加到1994年的34.45%。

金屬礦產品出口穩步增長,出口額由1987年的12.54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43.01億美元,增長2.43倍,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則由16.4%提高到28.2%。金屬礦產品的進口變化較明顯,由1987年的60.47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43.85億美元,增長1.38倍。其中,鋼材的進口起伏很大:1987年進口額47.87億美元;1988~1989年間基本上維持這一水平;1990~1991年間降到20多億美元;1992年恢復正常進口;1993年進口額猛增到13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倍;1994年進口額降為97.45億美元,比上年遞減25.8%。有色金屬原材料進口穩步發展,由1987年的7.35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2.96億美元,年均遞增23.9%以上。

製成肥料的進口增長也很迅速,由1987年的13.99億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32.29億美元,年均遞增23.3%,特別是1988年,增長率高達67%。1993年,國家取消對進口化肥的財政補貼,化肥進口額由上年的30.04億美元陡降到14.79億美元,降幅高達50.8%。1994年化肥進口用匯19.38億美元,回升31%。

鉛、鋅、水泥、純鹼、燒鹼實現了從需要進口到大量出口的戰略性轉變,從1992年開始,中國大量出口鉛、鋅,已成為佔世界貿易量近25%的鉛鋅出口大國。1990年,水泥貿易變進為出,出口量達到783萬噸,換匯金額2.57億美元,一舉成為出口創匯大戶。1991年,水泥出口達1074萬噸,換匯4.43億美元。近幾年,盡管國內基建規模擴大,水泥需求量大增,但由於產量連年保持大幅遞增,水泥凈出口量仍維持在數百萬噸的水平。純鹼和燒鹼也已由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1994年出口量分別在28萬噸和25萬噸左右。

十四.中國區域礦產資源概況

中國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區分帶特徵,礦產分布的區帶性,也必然形成各大行政區、各省礦產資源組合分布特徵不同,以及不同的資源配套特點。

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屬於以鐵礦、煤礦、石油為主的礦產資源配套類型。其中,華北地區主要礦產有煤、鐵、稀土、鈮、耐火粘土、鑄型用砂、芒硝、天然鹼、建築用大理石、石灰岩等26種礦產;東北地區主要有鐵、石油、金、菱鎂礦、滑石、硼、金剛石、鉑、硅藻土等19種礦產。

華東地區礦產資源以有色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礦產有銅、鎢、金、銀、鉭、金剛石、菱鎂礦、明礬石、螢石、高嶺土、膨潤土、硅藻土、葉蠟石、石膏等22種礦產。

中南地區以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及建材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錳、鉛、鋅、鎢、錫、鉬、銻、鉍、鈮、鉭、鈦鐵砂礦、獨居石、銀、磷、硫鐵礦、壓電水晶、高嶺土、油頁岩、玻璃用砂等47種礦產。

西南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為主,主要有鐵、釩、鈦、銅、鉛、鋅、錫、汞、錳、鉻、煤、天然氣、磷、岩鹽、石棉、剛玉等32種礦產。

西北地區礦產以煤、石油、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為主,主要有鎳、鈷、鉬、鉑族、煤、鉛、鋅、銅、石油、鈹、鈮、鉭、鈉鹽、芒硝、鉀鹽、玻璃硅質原料、石棉等31種礦產。

上述分布特徵,為中國礦產資源區域性綜合開發利用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資源基礎。

『玖』 西北礦產資源信息有那些

一、關於西部地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情況
據悉: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已經 探明儲量礦產130種。在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的鉀鹽、天然氣等13種礦產資源保有儲量佔全國的50%以上,處於絕對優勢。鉛礦、銅礦等9種礦產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儲量佔到全國的30--50%。煤、油等能源礦產豐富,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能源接替基地。此外,還應看到,雖然西部地區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較低,但其新礦產地的潛力確是巨大的。其中礦業產值占其工業產值的比例,有一半省(區)超過25%。可見,礦產資源優勢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二、關於把礦源開發與保護納入法治軌道的問題
面對西部地區如此豐厚的礦產資源,我們如何做到正確處理好依法開發與保護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並使之納入法治軌道呢?
首先,筆者認為可通過進一步加強「礦法」的宣傳聲勢,特別是結合美國西部大開發中「先污染後治理」帶來的嚴重教訓,警示西部人必須樹立大開發中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觀。例如,美國在獨立戰爭勝利後長達100多年的移民拓荒時代,來自美國東部及世界各地和移民們,隨著美國西部邊疆的不斷擴張,先後進行了深層次的開發,美國的西部開發是成功的,為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有益經驗,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發人深省的教訓。美國在西部大開發中發現阿巴拉契亞山石油和煙煤礦產資源以及蘇必利爾湖礦區的優良鐵礦產資源之後,又在大湖平原地區發展了采礦業,並在此基礎上將這一地區建設成了美國新的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基地。雖然美國在其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開發走的是「農業——采礦業——工業」的道路,並都獲得了成功。但我們也應看到,美國在西部開發中因一意堅持「先開發,後環保」的原則,結果造成了開發流域地區內由於過度的開發毀地毀林,加之氣候異常,致使其於1934年春季引發了毀滅性塵暴,摧毀了中西部大平原上20多個州的莊稼,使全國小麥減產達3億蒲式耳(1933年美國小麥總產8.6億蒲式耳)。人為災害與自然災害使得美國田納西河域內七個州的人均收入到20世紀30年代時還不足美國平均數的一半。由於美國在二戰後,特別是進入60年代之後,因過度開發造成的工業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美國國會為此而通過了第十個有關控制污染的法律,建立了環境質量委員會和聯邦環保局,政府和私人企業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用於減少控制污染。事實表明,科學開發與依法保護問題不僅是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其次,要把開發與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即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有必要協調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和林業、國土、環保等各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嚴格按「礦法」第32條的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保法規,防止污染環境」,「開采礦產資源,應當節約用地。耕地、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因地制宜地採取復耕利用、植樹種草或其他利用措施」,以達到對資源和環境實施雙重保護的目的。市、縣(區)兩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嚴格按國務院發布的《礦產資源開發登記管理辦法》第五條、十四條、十八條的規定,嚴格把好開采登記審檢關,對不合符開采條件,沒有安全保障,不利生產環境保護的申請開采者,要在登記審檢時就將其堅決「刷」下來,不為其創造成為采礦權人的條件;對已批准為采礦權人的礦區企業,地礦行政主管部門亦應對其履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環境等法定義務的情況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對有違法開採行為的采礦權人,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要按法定許可權,依法對其進行處罰或吊銷其采礦許可證,以使環境與資源雙重保護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拾』 怎麼就知道某地有礦產資源

你說的就是找礦,找礦就是區域地質調查。
可以先用航測,發現一些人跡罕到的地方的礦床和盲礦,然後派專業人員實地調查,形成報告,提出今後工作的方向和重點,然後勘探。
這就是找礦。至於如何找,這牽涉到地質、物探、水位地質、化探、古生物、岩礦等許多專業的問題。簡單的幾句話是答不清楚的,答了你也不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