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梯田裡的水資源怎麼解決
擴展閱讀
汽車噴漆什麼價格 2025-05-20 11:47:39
招待費用包括哪些項目 2025-05-20 11:47:30
香梨種植成本多少 2025-05-20 11:18:37

梯田裡的水資源怎麼解決

發布時間: 2022-07-24 04:52:43

1. 解決水資源問題要採取哪些措施

一、開源
1涵養水源

2循環再利用

3區域調水,解決水資源分配不均,如南水北調
二、節流
1節約用水

2減少水體污染

3通過資源稅調節供需矛盾

4完善污染物排放交易市場,控制外部不經濟問題。
綠化種植樹木,防止水土流失1、合理開采地下水,防止過量開采;
2、開展污水處理,合理利用循環水資源;
4、合理排放;
3,防止污染水資源

2. 梯田對水循環的影響

梯田對水循環的影響:地表蒸發量增加。

關鍵在於25度以上的地開墾梯田,因為坡度較大,經過雨水沖刷容易脫離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因為落在山坡上的雨水,沿著山坡很快地向下流動,山坡上的泥土沙石也會被流水沖走,這樣坡田上肥沃的表層土壤就會慢慢流失,植物在貧瘠的土地上自然是長不好的。

會加重水土流失,造成惡性循環。而25度以下開墾的梯田,坡度較小,水流速度較緩,梯田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因為泥沙每經過一級梯田都有浸淀,因此最後的水基本上已經很少泥沙了。達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梯田

可以有效的攔截雨水,減緩地表徑流流速,減少水土流失,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侵蝕作用減弱,水土流失減小,提高土壤肥力。

梯田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梯田是一種十分有效地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水分,達到雨水資源利用的目的,對解決制約旱作農業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起到重要的作用。

3. 促進梯田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以國家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以保護為前提,深入研究梯田灌區水源林的水資源涵養量,合理確定和調整林-寨-田的結構和面積;
以保護為目的,通過恢復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切實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
以保護為手段,統籌規劃,發展古梯田生態旅遊業。

4. 梯田的水從哪裡來是怎樣灌溉的

元陽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所造成的。元陽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從滇西北到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這就使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繫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來越發達,並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
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也決定了元陽哈尼梯田必然形成為最壯麗、獨特的奇觀。元陽的地貌特徵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多為切割中山地類型,即縣內眾山在億萬年中被紅河、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兩側低下,鳥瞰全境,山地連綿,層巒疊嶂,地形呈「V」形發育,高下之間,壯觀異常。境內最低海拔為144米,最高海拔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縣內氣候多屬亞熱帶季風類型,但因地形復雜差懸殊,立體氣候突出。河壩區年均溫度25度,最高氣溫42度,高山區年均溫度11.6度,兩區溫差達13.4度。在由河壩經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區的行程中,要經歷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正所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壩峽谷因其酷熱乾旱素稱「乾熱河谷區」,高山區因低溫降雨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河壩區蒸發量大,高山區雲霧密度大、降雨豐富。境內以紅河、藤條江兩大幹流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條,總長700餘公里,水資源總量為26.9億立方米,地表為20.81億立方米,地下水6.09億立方米,可利用1.47億立方米,這些江河就是元陽所有水源的總源頭。低緯度乾熱河谷區常年出現的高溫使江河之水大量蒸發(如南沙地區最大蒸發量1995年竟達2306.5mm)。巨量水蒸汽隨著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陰濕高寒區」受到冷氣團的冷卻和壓迫,形成元陽年均霧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元陽上半山地區終年大霧籠罩,降雨極其豐富,雲海格處神奇壯麗的原因。
全縣有63958.4公頃森林,其中東西觀音山有18167.6公頃原始森林,分布各山各嶺的原始和次生林森林尚有45790.8公頃,這些森林構成了巨大的天然綠色水庫,它們涵養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無數條小溪、清泉、瀑布和龍潭,提供了全縣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可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元陽縣共居一山的七個民族大致說來是按海拔高低分層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壩區,多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峽谷區,多為壯族居住;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區,多為彝族居住;1400米到2000米的上半山,多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區,多為苗、瑤族居住;漢族多居住在城鎮和公路沿線。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時,非常適宜水稻生長,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際進入此地區就已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間,哈尼族傾注了數十代人的心力,發揮了驚人的智慧和勇毅墾殖梯田。同時,哈尼族等民族還發揮了巨大的天才各創造力,在大山上挖築了成百上千條水溝乾渠,已建成骨幹溝渠4653條,其中,灌溉面積達50畝以上的有662條。條條溝渠如銀色的腰帶,將座座大山緊緊纏繞,大大小小溝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數截入溝內,這樣就解決了梯田稻作的命脈——水利問題。哈尼族以數十代人畢生心力,墾殖了成千上萬梯田,將溝水分渠引入田中進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長流,梯田中可長年飽水,保證了稻穀的發育生長和豐收。哈尼族墾殖梯田的想像力令人驚絕,其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無不奮力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這一景觀構成了千奇百態變幻莫測的天地藝術大交響樂,成為舉世矚目的梯田奇觀。

5. 雲南梯田的水源從哪裡來的

雲南梯田的水源主要是降雨。

雲南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

從滇西北到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


(5)梯田裡的水資源怎麼解決擴展閱讀:

雲南元陽梯田主要景點

以梯田為主,實際上這里到處都是梯田,出門隨便往哪邊走都能看到壯觀的梯田景色。拍攝梯田日出最佳的地點: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近萬畝梯田。這里三面臨山,一面墜入山谷,猶如一個大海灣。

梯田上部比較平緩,下部則地勢陡峭,從上俯瞰,猶如巨瀑傾瀉,無比壯觀。多依樹常年雲霧繚繞,雲海奇景也頗有可觀。多依樹是拍攝梯田日出的熱門地點,要想拍攝奇觀,還得趕早。

拍攝梯田日落最佳的地點:老虎嘴片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6000多畝的梯田,勐品梯田位居中央,猶如盛開的白色巨花,從山頂俯視,頗有航拍的感覺。西側阿勐控梯田分布在三座山樑上,忽高忽低,忽曲忽直,極具韻律感。這里的夕陽景觀堪稱一絕。

東側是彎月形的保山寨梯田,形體優美,立體感很強。在老虎嘴視線最遠處的左上角,還能隱約看到一匹疾馳的駿馬,這正是元陽梯田的標志性景點,曾經出現在《中國國家地理》的封面上。


6. 四川最美梯田宛如大地雕塑,梯田的種植原理是什麼

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代。起初,人們清理森林或山丘來種植一些糧食作物或作為防禦工事。大約在同一時期,這種梯田開始在世界各地出現。水儲存在岩石裂縫和土壤孔隙中。只要植被好,水就充足。應該沒有從下到上的引水。勞動人民將在山頂修建水庫來解決乾旱的影響。還有就是利用山溪的高低差,把溪流阻隔到高處山挖的溝渠里,一步一步地灌溉梯田。廣西龍脊梯田始建於元代,完成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機械普及前應該很大。梯田建設需要土質好、水資源充足的陽坡,大小山丘植被條件較好。

修建梯田時,表層土應該保留。梯田建成後,應採取深耕、增加有機肥施用、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成熟,提高土壤肥力。擴大種植面積,減少土地資源浪費。一般把平地改造成山坡上的梯田。一方面是蓄水好,另一方面是擴大原有土地種植面積。

7. 梯田裡的水是哪裡來的

關於梯田裡水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渠道。一個是天上而來,另外一個是地下水。

我們都知道梯田雖然是修建在山上,但是卻是在山腰和山腳上,一般山頂是森林。而在森林裡就有許多的樹木會生產水,同時有森林的地方基本都會有水源。

另外一種來源,那就是天上來的水,也就是雨水。梯田的位置一般是出於亞熱帶氣候附近,這里一年四季的雨水都比較的充沛,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當地的土壤保水性良好,加之當地人勤勞智慧,引水蓄水,開墾耕耘才形成如此壯觀人造美景。

南方有梯田原因:

其實,之所以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才有梯田,那也是因為當地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首先在修建梯田的地方,一般都會有水源,因為對於水稻來說水源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山上有活水的話,農民再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修建一些水渠,如此一來就形成一個小型水池,然後自上而下對於山上的梯田進行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