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開發家鄉的旅遊資源
城市蘊藏的旅遊資源,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經濟資源。從當前的情況看,城市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旅遊業在當代是一項極有發展前途的產業。據國際上一些著名的經濟機構和權威人士預測,它將繼石油工業、汽車工業之後,成為21世紀的第一大產業。我國發展旅遊業,首先要認清下個世紀世界產業結構變動的這個大趨勢,抓住機遇,加速發展。目前在各級領導中,把旅遊業僅僅看成是「遊山玩水」,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對如何促進旅遊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卻或多或少存在著盲目性。有的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品位又高,很有發展前途,而不敢以旅遊業為龍頭,總認為它不是物質生產部門,不能創造物質財富。這樣,不能發揮本地的旅遊資源優勢,來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有的城市雖有某些旅遊景觀,但分布比較分散,或交通條件差,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卻又在那裡大興土木,費巨資去開發。這兩種現象都脫離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在旅遊資源的開發上,還有一種思想也值得注意。這就是僅僅把旅遊業看成是經濟事業,而忽視了它同時又是一項文化事業。旅遊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風尚。有的城市為了招徠旅遊者,大肆宣揚迷信甚至腐朽的東西,使沉渣泛起。這是一種只為賺錢,不顧精神文明建設的不良現象。還有的城市不顧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短期行為嚴重。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在發展旅遊業時,沒有把發揚光大豐富、健康的民族文化,作為旅遊業的生命。因此,在發展城市旅遊業時,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既要從產業的高度,使旅遊業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又要從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注意保護、弘揚、豐富和發展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傳統。這樣,發展旅遊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四)比如安徽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名山勝水遍布境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現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黃山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市的黃山風景區、池州的九華山、安慶的天柱山、滁州的琅琊山、黃山市的齊雲山等5處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23個,有亳州、壽縣、歙縣三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鳳陽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和縣猿人」遺址、歙縣許國石坊、亳州花戲樓等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年合肥市、黃山市、亳州市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九華山等12家風景名勝區被命名為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❷ 如何進行旅遊產品開發
旅遊產品開發是根據市場需求,對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人力資源及旅遊景點等進行規劃、設計、開發和組合的活動。由於旅遊產品的生命周期客觀存在,為保持旅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有處於成熟期的一代旅遊產品,也有處於成長階段的一代產品,同時還有正在開發當中的一代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旅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應該未雨綢繆,及時分析外部環境,預測旅遊產品的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地適時進行旅遊產品的開發。
(一)旅遊地開發
旅遊地是旅遊產品的地域載體,是遊客的目的地。旅遊地開發是在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根據旅遊市場需求和旅遊產品特點,實施對區域內旅遊資源進行規劃,建造旅遊吸引物,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完善旅遊服務,落實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等。因此,旅遊地開發就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上開展旅遊吸引物建設,使之與其他相關旅遊條件有機結合,成為旅遊者停留、活動的目的地。旅遊地開發通常可分為五種形式。
1.以自然景觀為主的開發。這類開發以保持自然風貌的原狀為主,主要進行道路、食宿、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環境綠化、景觀保護等。如一個地區的特殊的地貌、生物群落、生態特徵都是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自然景觀只要有特點就可以,不必非要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比如沙漠、戈壁開發好了都是值得一游的旅遊吸引地。但是自然景觀式景點的開發必須以嚴格保持自然景觀原有面貌為前提,並控制景點的建設量和建設密度,自然景觀內的基礎設施和人造景點應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
2.以人文景觀為主的開發。這類開發是指對殘缺的文化歷史古跡進行恢復和整理。如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跡、遺址、園林、建築等,運用現代建設手段,對之進行維護、修繕、復原、重建等工作,使其恢復原貌後,自然就具備了旅遊功能,成為旅遊吸引物。但是人文景觀的開發一定要以史料為依據,以遺址為基礎,而切忌憑空杜撰。人文景觀的開發一般需要較大的投資和較高的技術。
3.在原有資源和基礎上的創新開發。這類開發主要是利用原有資源和開發基礎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和新添旅遊活動內容和項目,以達到豐富特色,提高吸引力的目的。比如在湖濱自然景觀旅遊中,增添一些水上運動項目,諸如飛行傘、劃艇、滑水等都是不錯的項目,不僅未破壞原有景觀,還可以和原有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成為新的風景點。
4.非商品性旅遊資源開發。非商品性旅遊資源一般是指地方性的民風、民俗、文化藝術等,它們雖然是旅遊資源但還不是旅遊商品,本身並不是為旅遊而產生,也不僅僅為旅遊服務。對這類旅遊資源的開發,涉及到的部門和人員較多,需要進行廣泛的橫向合作,與有關部門共同挖掘、整理、改造、加工和組織經營,在此基礎上開發成各種旅遊產品。應該引起開發者注意的是,這些地區一旦成為旅遊目的地,大量遊客進入景點後,會改變原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同時遊客帶來的外來文化,會對當地的文化生態造成較大的污染。
❸ 如何更好的開發旅遊資源
旅遊投資主要包括三大類別:一類是自然資源開發項目、一類是文化資源開發項目、還有一類是人為項目,人為項目沒有自然和文化資源,是一個以市場為前提的人工化的人為項目。
旅遊需求的多樣性非常大,比如談戀愛時帶你的女友一起去旅遊,以便觀察一下你的戀人在一個群體間的為人處事的個性也是一種旅遊需求,現在許多單獨去麗江旅遊的女孩子,因為感情問題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麗江這樣的環境,旅遊需求往往有非常多的層面,我們在進行市場調查時發現,現在有一個現階段非常大的特點就是一般的旅遊者都選擇與朋友或家人一起出遊,旅遊的需求包括了個體性的需求,也有群體性的需求,與社會交流的需求往往在產品的設計中間和旅遊過程設計中間會產生重要效果…….我在廣州智匯旅遊景區管理網站上看到的
❹ 有什麼措施可以開發旅遊資源、發展經濟,又不破壞環境
一、旅遊與環保之間的矛盾 既然保護區內開展旅遊是可行的,隨著大量遊人的湧入,必然導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即旅遊與環保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遊人超負荷的活動以及各種有損社會公德的行為給保護區帶來的破壞。如遊人過量 所造成的三廢污染,拆木損花,狩獵禽獸等,都使生態環境質量下降。黑龍江省五大連池自 然保護區,近幾年遊人大增,有的人為取盆景石,隨意砸壞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變得百 孔千瘡。 2.在保護區修建賓館等服務設施,由於工程大,佔地面積也大,必然要破壞周圍一些景 物。保護區內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將破壞道路兩側的植被,而且公路一開,曲徑 通幽的野趣會變成車輛來往的鬧市景象,失去游覽觀賞環境。目前,這種現象在長白山自然 保護區北坡已經出現,在岳燁幽谷中修建賓館和停車場,砍伐了大片岳燁林;在修建冰場到 天文峰公路的過程中,破壞了大片苔原景觀,致使有的地段發生水土流失現象。 3.對保護區管理人員來說,如何協調旅遊與環保之間的關系,的確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 題,既要保護環境,保護自然,又要向遊人開放,這個方針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員無所適從, 一旦處理不當,往往帶來災害性後果。特別明顯的例子要數四川九寨溝自然保護區,這個被 稱為「神話世界」、「人間仙境」的全國重點保護區,開放旅遊後,遊人蜂擁而至,而保護 區缺乏科學管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加上過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動, 使晶亮透明的湖泊開始淤塞。此類教訓,其他保護區當引以為戒。 二、自然保護區如何開展旅遊 自然保護區怎樣開展旅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首先應對保護區開展旅遊的特殊性 有清醒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確定正確的開發策略,最後採取必要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 確保自然保護區的旅遊事業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 1. 充分認識保護區開展旅遊的特殊性。這是保護區開展旅遊的前提。作為經營旅遊業 務的保護區,既不是原始的禁區,更不是熱鬧的娛樂場所,而是能夠顯示自然和歷史風貌的 為人們提供適當旅遊項目的自然環境。這是與一般的保護區、普通的旅遊區的根本區別。要 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廣泛宣傳保護區開展旅遊的特殊性,提高管理人員、廠礦企業及廣大群 眾的認識水平。在此基礎上,正確處理自然保護與仟展旅遊的關系,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的關系,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如前所述,自然保護區的首要功能是科研功 能,因而必須保護好各類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而同時資源與環境又是旅遊業賴以生存與發 展的基礎,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旅遊,毀掉資源、環境就是毀掉旅遊。理論與實踐都表 明,保護與旅遊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以保護為主,旅遊服從保護,以生態效益為主,社會效 益、經濟效益服從生態效益,以長遠利益為主,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果真如此,那麼自 然保護工作開展得越好,保護區的地位就越高、對遊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就越高。繼而再將經濟收益反饋到保護區的建設方面,即可使保護區走上一條保護 ——開發——增值——保護的良性循環之路。 2.摸清旅遊資源特色,制定正確的開發策略。這是保護區開展旅遊的大政方針。特色是 旅遊的基礎。有特色的保護區才有生命力與競爭力,才能吸引更多的遊人。例如筆者經過多 年的調查研究,概括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旅遊資源特色,即:①世界級自然保護區;②神 奇的火山山水游覽勝地;③滿族的發祥地,朝鮮人民心目中的聖山。針對長白山旅遊資源的 特色,筆者認為長白山旅遊開發的策略應是:以保護為前提,以生態效益為主,有理、有利、 有節地開發旅遊資源,重點突出野趣之山、神奇之山、神聖之山的特點,其戰略目標是將長 白山建成世界著名的火山風光保留地。 3.採取必要的措施。這是保護區開展旅遊的有效途徑。 ①進行功能分工。應根據保護區的具體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規劃, 尤為重要的是要做好功能分區工作,如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可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試驗區。 核心區是整個保護區的絕對保護地段,除進行巡護和定期資源普查外,不準進行任何其 他活動,以保持自然狀態和儲存物種,緩沖區是核心區與試驗區的過渡帶,主要作用是保護 核心區,使其免遭破。試驗區是保護區內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地段,試驗區內可以開展科學 考察、研究和試驗以及教學實習,亦可結合自然風景劃定區域,開展不影響自然保護的參觀 旅遊活動。 ②健全環保機制。保護區開展旅遊,應盡快建立健全三種環保機制: 行政立法機制。包括對到保護區旅遊的單位、個人的一系列限制性規定,如人員定額、 禁令和制裁措施等。美國是個發展自然保護事業較早、經驗較成熟的國家,在一些自然保護 區的入口,常常立著一塊很醒目的標語牌:「進去,只許留下腳印;出來,只許帶走照片。 」很值得我國借鑒。 經濟計劃機制。按時間尺度劃分,包括近期、中期、長期規劃,它補充行政立法機制, 以經濟計劃為手段,對保護區旅遊事業的發展規模與速度進行宏觀調控。 旅遊開發的經濟核算和有償使用機制。即補償因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旅遊所造成的損失。 目前國內大多數保護區採取發售門票的辦法,而且價格偏高,遊人意見大。解決的辦法是, 保護區經營、管理人員應以勞力、知識和技能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以此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如可為一定數量的遊人配備一位導游兼環保工作人員,可謂一舉數得。 ③慎重對待土木建設。如果說架橋、築路、修賓館、建索道等工程項目在一般的旅遊區 是可行的話,那麼在自然保護區應另當別論,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動輒在保護區核心地段 大建樓堂館所,然後公路、小徑密如蜘蛛網,於是保護區成了現代化鬧市,等到該風景城一 建成,風景的生命也就結束了,關於建造索道的問題,更應引起保護區經營管理部門的高度 重視。建造索道,必須先修路,修路必先伐樹、炸山,因此建索道通纜車對自然資源與環境 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所以國外像美國的黃石公園、大峽谷都是絕不允許建造索道的。 ④加強科學管理。如何提高保護區經營者的管理水平,是保護區旅遊事業成敗的關鍵因 素之一。在經營思想上,應改變目前「粗放經營」的作法,而以優美的自然環境、優質服務 取勝,必要時可適當限制遊人人數,以利於資源、環境的保護。例如厄瓜多政府便對到科 隆群島(即加拉帕戈斯群島)旅遊的人數嚴格限制在每年2.5萬人以內,任何一個島上的每 日遊客數不得超過90人。在管理方面,保護區可以和附近的鄉、鎮共管旅遊業,做到有責大 家盡,有利大家圖,旅遊、環保齊頭並進。旅遊項目的選擇,應以知識性旅遊為主,在一些 景點掛牌介紹該景點的內容,向遊人傳授科學知識。保護區內一定要採用線性開發的方式, 嚴禁遊人到處亂跑。主要開展一日游,以減輕遊人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破壞。 總之,只要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部門在旅遊開發的實踐過程中實施科學的嚴格的管理, 加上其它部門以及廣大遊人的密切配合,相信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旅遊事業定會出現新的局面
❺ 怎麼開發旅遊景點
我國鄉村旅遊開發都有哪些主要模式?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解析,我國鄉村旅遊根據其資源特點及所開展的旅遊活動的內容可分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園模式。對於那些區位條件好,地形多邊,山巒起伏,溪流交錯,森林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良,氣候舒適,面積較大的森林地段可開發為森林公署使之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野營、避暑、科考和驚醒森林浴的理想場所。
2、度假區(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環境優良的景觀地帶建成的,以滿足旅遊者度假、休閑為主要目的場所。
3、野營地模式。野營是一種戶外遊憩活動,是暫時性離開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帳篷、高架帳篷床、睡袋、汽車旅館、小木屋等在郊外過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態環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並參與其它休閑娛樂活動的一項旅遊活動項目。森林野營地要求離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較方便,但必須離開公路干線,具有良好的森林環境,氣候好,空氣潔凈,環境比較幽靜,有水源,避風,面積較森林公園小,但應大於公頃。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選擇地勢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設野營地。也有人將野營地建在農荒地、草原、甚至沙漠邊緣。
4、觀光購物農園模式。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茶園等,讓遊客入內采果、拔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這也是國外農業旅遊最普遍的一種開發。
5、租賃農園模式。是指農民將土地出租給市民種植糧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園地。其主要目的是讓市民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耕作樂趣,以休閑體驗為主,而不是以生產經營為目標。多數租用者只能利用節假日到農園作業,平時則由農地提供者代管。租賃農園所生產的農產品一般只供租賃者自己享用或分贈親朋好友。
6、休閑農場模式。是一種供遊客觀光、度假、遊憩、娛樂、采果、農作、垂釣、燒烤、食宿、體驗農民生活、了解鄉土風情的綜合性農業區。近年來,台灣的許多會議都移到休閑農場舉行。
7、農業公園模式。按照公署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思想,將農田區劃為服務區、景觀區、農業生產區、農產品消費區、旅遊休閑娛樂區等部分,開成一個公園式的農業庄園。
8、教育農園模式。這是將農業生產和科學教育想結合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農園中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配備的傢具設備及所採用的生產工藝和耕作技術等都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教育農園可設置簡單的農業「博物館」陳列反映當地種養殖業生產歷史與現狀的農畜產品或圖片、農具、介紹農業生產工藝技術的資料等,並可在農園內建立演示區,再現農業生產歷史。這樣可以增加遊客對當地農業生產歷史的了解,激發他們愛農、興農、投身與我國農業建設的熱情。較具代表性的教育農園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及我國台灣省的自然生態教室等。
9、農村留學模式。只指城鎮居民將子女送到農村就讀小學和中學,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寄宿,並參加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此即所謂的「農村留學」。這主要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堅韌、朴實、健康、正直的人格。
10、民俗文化村模式。農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園林建設、文物古跡,如衣著、飲食、節慶、禮儀、婚戀、喪葬、喜好、禁忌、歌舞、戲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寺廟、教堂、陵墓、園林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對城鎮居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民俗文化村,舉行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招徠遊客觀光、度假和休閑。
11、鄉村俱樂部模式。如在原來知青集中的鄉村建立「知青俱樂部」;開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庫、湖泊、魚塘、河段建立「垂釣俱樂部」;選擇適宜的地方建設「鄉村高爾球俱樂部」或「鄉村高爾夫球練習場俱樂部」等形式多樣的鄉村俱樂部。
希望以上建議有助於解決親的問題,謝謝。
❻ 怎樣才能實現旅遊資源合理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主要問題:有限資源面臨市場迅速擴張的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加重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旅遊資源的開發包括某一單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多項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某一旅遊點或旅遊地的開發。開發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提高旅遊地的可進入性:指旅遊資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聯系及其內部交通交通條件的通暢和便利程度。
(二)建設和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指主要為當地居民使用,旅遊者也需要依賴的旅遊設施。如供水、電、氣系統;道路交通、車站、碼頭、機場等;醫院、銀行等。
(三)建設旅遊上層設施(或服務設施):主要供外來旅遊者使用的服務設施。如飯店、問訊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娛樂場所等。
(四)旅遊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與管理:包括新景區、景點的開辟,也包括對原有景區、景點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訓服務人員
(7)如何開發環境旅遊資源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的功能指的是它對人類社會所具有的效用和價值。
旅遊資源的效用和價值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遊客來說,其功能主要表現為觀賞消閑、娛樂健身和增知益神三個方面,其中觀賞消閑是旅遊資源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對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及其旅遊經營者來說,其功能主要表現為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❽ 如何保護和開發旅遊資源
摘要 旅遊資源保護是指維護資源的固有價值,使之不受破壞和污染,保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原有特色,對已遭損壞的旅遊資源進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