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管理咨詢公司如何做好資源整合
第一個觀念,我的客戶是誰的客戶?誰的客戶是我的客戶?客戶資源的整合,去年下半年,我們在做一些資本對接,開始關注跟市場打交道,有將近三十餘家資本公司跟我們談,談了十億,把所有公司加起來不到兩千萬,就兩千萬資產,怎麼值十億?到底哪裡值錢?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價值來自客戶的價值,客戶才是最大的錢,如果懂了這個觀念,所以在08先把公司定為了客戶服務年,今年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所有的名片出來,董事長名片第一職位所要扮演的是服務員,順便當一下董事長,財務總監工作是服務員,順便當一下總裁,過去一心為難業務部門,我現在告訴你業務員是你的客戶,你首先是服務員,現在凌晨起來服務,這是我們一個定位。四年前,非典,讓有的人生意出了很大問題,卻給了一個機會,從來都沒有停下過,03年開始做演講,一場非典不能做,停下來沒事干,開始有機會思考,客戶的抱怨是機會是利潤,所以在客戶部門有一句話叫做抱怨的客戶是我們最好的客戶之一,因為客戶的抱怨,是企業創新和改善的源泉,誰就會解除客戶的抱怨就會擁有這個市場,我的客戶是誰的客戶,企業還需要人力資源、需要領導力、電話行銷、客戶服務,誰的客戶是我的客戶?我的客戶還需要誰?客戶資源整合是所有整合最重要的。我的客戶還很有很多的需求沒有滿足,我們的朋友也有很多抱怨,沒有客戶課去講,一天整合客戶資源,一天整合老師資源,於是學習的模式就出來了,四年過去了受到三萬多家企業的認可。
中國有三十幾個省,350個地級市,2400個縣,客戶有一個問題,太遠了,課程只有一個,於是我們做在線系統,可以解決客戶的抱怨。杭州綠盛公司成立93年,做牛肉乾,把保準的外面給網路做廣告宣傳,裡面賣牛肉,於是回報他就把牛肉名字設計在游戲裡面,加強這個牛肉乾的客戶整合,牛肉乾的就拿游戲主人翁做形象代言人,當年4月底銷售額過了3個多億,同時做游戲過去跟方便麵合作在一起,同時在游戲里設計一款現在的森林公園跟網路森林公園一起結合,把客戶資源整合,產生了更大的能量轉換。隨著品牌可以吸引客戶,IBM跟聯想的結合,聯想收購叫做小魚吃大魚的過程,更重要是吸收他的品牌。因為顧客不滿意的產品,有三個原因不知道,不相信,認為比你好,最難解決的是顧客不相信你的產品。渠道部分麥當勞跟中國石化(9.09,0.10,1.11%,吧)的結合。
誰擁有自己所需要的智慧,花錢買別人的時間智慧,喝牛奶不一定養奶牛,借別人的力來經營我們自己的工業企業,以前在團隊企業不對,可以請一個專家。去年搞培訓,人力資源不對,做完以知道人力資源是不一樣的。客戶的滿意度是忠誠度,多次感覺比較好,每一個解除接觸點出來,客戶的自信度就好了。請專家做我們的顧問。誰能快速我的專業能力?找哪個世界第一名,找不到就找行業里的第一名,比我們好在哪裡。更大家四個字,給少學多挫少挫多學,放在每個員工辦公室,是我們學得比較少的原因。可以間接建立我們的信賴感,跟人民大寫和多,藉助他品牌,企業經營過程當中,承認成長過程一定要想辦法和自己互補的人,才能把團隊做大,個人能量在企業有限的。誰擁有自己所需要的人際關系,客戶的主管部門,可以幫助客戶解決很多問題,客戶產品附加值就出來了,我們主管部門在發生的很多事情的時候,有關系就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如果有很好的關系,可能小的問題就沒關系了。一個賣馬的人在市集賣了三天,沒有人問價格,伯樂讓馬轉了一個圈,這兩個人輸都不沒有輸。
㈡ 什麼是資源整合,麻煩舉例講解講解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資源整合,是企業戰略調整的手段,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獲得整體的最優。 簡介資源整合是指企業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其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並創造出新的資源的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在介紹資源整合內涵的基礎上, 提出了企業資源整合過程模型,分析了企業資源整合能力,旨在為企業提供如何提升資源整合能力,進而增強企業競爭優勢提供建設性建議。
資源整合是企業戰略調整的手段,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獲得整體的最優。
1、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系統論的思維方式,就是要通過組織和協調,把企業內部彼此相關但卻彼此分離的職能,把企業外部既參與共同的使命又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合作夥伴整合成一個為客戶服務的系統,取得1+1大於2的效果。
2、在戰術選擇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優化配置的決策。就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物流的資源整合
(一)管理是物流的永恆主題。
雖然物流的定義隨著企業生產管理和營銷組織方式的變化在不斷豐富和擴展,但是,管理作為物流系統的運行過程和最終輸出卻始終沒有變。物流始終是一個「計劃、執行和控制的過程」。這是由物流管理運作的特點所決定的。
1、物流管理是跨邊界的活動。在企業內部,銷售部門與財務部門在存貨水平控制方面的部門目標就是有沖突的,市場營銷部門在倉庫選址和存貨配置方面的要求和企業儲運部門的管理目標也會有沖突。如果不能藉助於企業組織制度的安排來統籌協調,則在各部門追求各自的部門目標的同時,很有可能使得企業整體的利益受到損害。這就是為什麼在20世紀8O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企業紛紛設立綜合的物流管理部門的主要原因。
在企業外部,供應商的供貨方式或物流企業的服務必須與製造商的生產組織方式相協調。如與Just In Time、供應商管理存貨(Vandor-managed inventory)、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精益製造 (Lean Manufacturing)等相協調。如果客戶企業產品的營銷模式由分銷改為直銷,則物流企業的職能就可能要包括提供更快捷的多批次、小批量的發貨組織,更多的售前裝配(或配貨裝箱)和售後安裝(或維修和技術咨詢)等支持,更多的物流單證的管理,以及反向物流管理等增值服務。如果客戶企業同時使用多家第三方物流企業 (3PL)的服務,則3PL之間的協調運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客戶的市場邊界已經擴大到全球范圍的時候,物流企業的管理服務就必須國際化。
2、物流管理是要降低物流總成本。如運輸成本與存貨成本的權衡;采購批量與存貨成本的權衡;減少承運人的數量與分散貨運風險的權衡;實行集中存貨管理與貨運成本和脫銷成本的權衡;增值服務成本與客戶服務水平的權衡;物流自營與物流外包以及保持企業對物流運作控制權的權衡;信息共享與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權衡等。在客戶服務水平確定以後,物流企業的管理運作就會圍繞如何降低客戶的物流總成本這個中心來展開。
常有在某個物流服務環節上運作的諸如從事單純運輸、倉儲和貨代的物流企業抱怨經營利潤率太低。除了市場競爭激烈的原因外,是否考慮過自己在降低客戶物流總成本中的作用呢?物流管理是總體的策劃和協調,而不是局部的操作。
(二)物流管理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
縱觀物流管理的運作過程,從產品的包裝,到托盤的堆載,到裝箱的技巧;從單點倉庫的選址和庫內空間的分配,到倉庫網路的設計和存貨的分布;從運輸工具的配載,到承運人的管理,到多式聯運的組織,到貨運路線的安排;從物流技術裝備的應用,到物流IT系統的上線;從具體物流運作環節的安排,到總體物流管理解決方案的設計,無不包含以成本——效益為中心的技術經濟分析。
實際上,對一系列不同性質的物流運作成本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並尋求總成本最小的物流解決方案,已經構成了物流企業日常管理活動的重要內容——服務報價。報價源於物流管理解決方案。在客戶的眼裡,能否盡快報價,「一口價」是反映物流企業資源整合能力的最直接的指標。
要謀求客戶物流總成本的最低,就必須對跨邊界的物流運作進行統籌的安排。不同的客戶服務需求會提出不同的資源整合的要求。如貨物的緊急發運就可能要求選擇空運服務資源。客戶的全球營銷就可能要求選擇在他國整合倉庫網路資源。客戶的物流系統改造可能要求選擇咨詢服務資源。客戶要求物流過程的可見性必然提出選擇IT系統資源的要求,等等。所以,物流管理過程實際上就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
顯然,物流管理的范疇越寬,覆蓋的環節越多,實行統一管理和統籌切、調的可能性就越大,進而降低物流總成本的運作空間就越大。但同時也對物流企業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企業內部要設立統籌的物流管理部門,在企業外部要使用具有物流管理咨詢能力的3PL,甚至是專業的物流管理咨詢公司和IT系統開發商的參與。
(三)物流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一供應鏈管理服務。
可以預見,隨著經濟全球化,產業鏈的延伸,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特別是戰略聯盟和供應鏈管理競爭等理念的普及,將會有愈來愈多的物流企業將其未來的發展戰略目標定位於供應鏈管理服務。因為即使是比物流管理系統更大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運行,也只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和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協調管理和資源整合罷了。
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於2002年1月首次推出的供應鏈管理的推薦性定義是:「供應鏈管理是以提高企業個體和供應鏈整體的長期績效為目標,對傳統的商務活動進行總體的戰略協調,對特定公司內部跨職能部門邊界的運作和在供應鏈成員中跨公司邊界的運作進行戰術控制的過程」。顯然,「戰略協調」和「戰術控制」過程都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
(四)運輸企業和倉儲企業不是物流企業。
一直以來,對於單純的運輸和倉儲企業是不是物流企業這個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必須指出的是,正是在「跨邊界的管理活動」和「降低物流總成本」的嚴格意義上,我們說單純的運輸企業和倉儲企業不是物流企業。因為它們既缺乏對客戶物流運作全過程的總體視野,也無法對客戶企業以降低總成本為目標的物流運作進行總體的設計和管理。也就是說它們不具備物流管理運作的兩個基本特點。
事實上,單純的運輸或倉儲都只是物流管理過程中具體的功能性活動,只是物流總成本的一部分,正是物流管理的對象。所以,運輸企業和倉儲企業都是要被物流企業整合的資源。這就是為什麼3PL自己往往不直接從事運輸和倉儲作業,而是以合同外包的形式整合社會資源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在國外許多生產製造企業中同時設有物流管理和運輸部門的原因,更是許多運輸企業或快遞企業要向物流服務供應商轉型的原因。
但是,因為我國的物流服務市場才剛剛萌發,且運輸和倉儲又是物流管理的最基本的功能,生活動,所以將運輸和倉儲企業暫時看作物流企業,將有助於這些企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展服務的范圍,向真正的物流服務企業升級,也有助於我國物流服務市場的早日形成。
(五)物流企業的資源整合要點。
雖然兼並重組、合資合作、協議聯盟、租賃託管、建立信息共享或交易平台等均是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手段,但資源整合的目的無外乎增強客戶服務能力,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和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所以,盡管不同的物流企業在實際運作中所採取的資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盡相同,但還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疇需要納入物流企業的視野。它們是客戶資源整合、能力資源整合和信息資源整合。
客戶的資源整合
(一)服務——物流企業的產品。
毫無疑問,物流企業的產品就是服務。確切地說,是管理服務。包括諸如承運人管理、貨運組織調度、配送中心管理、物料回運管理;配送中心設計、信息流管理以及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等。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物流企業是提供物流管理解決方案的。
眾所周知,服務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在供需雙方的互動過程中完成的。所以,物流企業的資源整合不能沒有客戶的直接參與。事實上,一方面3PL要與客戶一起研究制定物流管理解決方案,並確定相應的績效考核指標;另一方面,客戶在將物流管理外包後往往要保留自己原有的物流管理團隊,並要在方案實施過程中與3PL建立互動協調機制。
(二)客戶——物流企業的重要資產。
一般認為,客戶資源整合主要是指根據客戶價值為其提供差別化的產品和服務,並努力與客戶建立長期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因此,首先是客戶價值的識別和判斷。
那麼,什麼是客戶價值呢?這里就有個評價標準的問題。如果把客戶價值的評價標準定位在能夠為物流企業帶來利潤的多少,進而把客戶分成所謂「高端客戶」和「低端客戶」,這樣的理念未免過於「功利主義」了。這與客戶關系管理——謀求跟客戶建立長期合作的戰略聯盟關系、培養客戶的忠誠度、各得其所(Win—Win)——的理念也是不相符的。
實際上,物流企業以什麼樣的標准來評價客戶價值,取決於它對客戶的基本看法。一般來說,企業對於客戶的基本看法有兩種:一是看作企業的競爭對手;二是看作企業的重要資產。
1、作為競爭對手,物流企業與其客戶之間是純粹的「一單一結」和「價格博弈」關系。比如在現實中,除了公路運輸亂收費的環境原因,運輸企業普遍採用嚴重的超載運輸方式作業,就與貨主企業為了降低自身的運營成本而一味地壓低運價有很大的關系。這必然造成服務水平的降低和環境安全的損害。
在「價格博弈」作為客戶和物流企業之間唯一互動界面的情況下,物流企業不需要也無法考慮為客戶規劃設計整體的或延伸的物流管理解決方案,也就不會考慮與同行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因為客戶僅僅把物流運作外包作為降低運輸或倉儲等環節成本的措施,而不是作為增強其競爭優勢的戰略手段,所以,物流企業也就無法參與客戶物流成本節約的全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傳統儲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型,也制約了我國物流服務市場的發展。當然,對於那些由於現行體制的原因而擁有一定物流服務資源壟斷「優勢」的物流企業來說,要求他們主動為客戶設計並提供物流解決方案也是不現實的。
2、作為重要資產,物流企業必須善待客戶,必須創建並維護良好的客戶關系,延長客戶的「使用壽命」,必須通過自己所提供的物流服務增強客戶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客戶的經營績效。所以,物流企業的客戶價值是指客戶所要求的物流服務對它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往往可以用物流服務對客戶市場競爭戰略的重要度來衡量。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物流企業的使命就是不僅要使客戶的當前價值最大化,而且要使客戶的壽命周期價值最大化。所以,物流企業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培養客戶忠誠度是一個長期的投資行為,必須要有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指導。
當然,投資是要有回報的(R0I)。但這種回報是建立在雙方對長期合作績效預期基礎之上的。正如物流企業是在幫助客戶降低物流總成本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那份收益一樣,物流企業也是在使客戶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收取回報的。所以,就發達國家3PL的服務合同期來看,一般都在5—7年。日本的物流企業更是跟著客戶企業全球走。所謂戰略聯盟關系在本質上就是長期合作。物流企業對客戶關系的基本定位將決定其客戶資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和途徑。
(三)老客戶——物流企業客戶資源整合的重點。
客戶資源整合,說到底是為了爭取客戶,擴大市場份額。但是,物流企業的「客戶投資」與我們通常所了解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研發投資不同。「客戶資產」具有不可積累性,或者說具有不可儲存性。一旦物流企業的服務不再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就會「用腳投票」,以往的「客戶投資」也就很可能盪然無存了。要把流失的客戶再找回來,「投資」又必須重新開始。
因此,物流企業的客戶資源整合在操作層面上就是兩件事:一是留住老客戶;二是發展新客戶。由於開發新客戶的成本常常是留住老客戶的5倍,所以客戶資源整合的重點應放在老客戶方面。而且老客戶的示範效應對新客戶的開發具有促進的作用。有專家認為:如果企業的年客戶流失率達到20%,就要好好找一找自身的原因了。
那麼,如何留住老客戶呢?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客戶服務理念。物流企業應當經常問一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
客戶是否對現有的物流服務有不滿意的地方?
是否有客戶提出的物流服務要求企業現在做不到的?
現有服務能力與客戶要求的差距在那裡,原因是什麼?
客戶是否已經調整了自己的發展戰略?
客戶是否要進行營銷渠道的結構調整?
客戶的產品品種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客戶是不是又開辟了新的市場?
是否了解客戶的生產組織和營銷管理方式?
是否對客戶的物流服務需求有透徹的理解?
是否對客戶產品的物流運作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是否對客戶所屬行業的競爭態勢有充分的了解?
是否了解客戶的客戶和其供應商的供應商?
是否對物流服務的法律環境有充分的了解?
自己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在那裡?
去年的客戶今年還有多少仍然在冊?
本企業是否有一個物流服務創新的計劃?等等。
當然,這樣的問答既要制度化(即所謂內部業務管理審計),也要個性化,即隨時跟蹤主要客戶和特定市場的發展。
必須指出,雖然帕雷托(Pareto)的20/80的法則也同樣適用於物流企業,但並不是說重點關注高價值客戶就要把優勢資源全部集中用於那些能夠產生企業80%利潤的20%的客戶,或者說只為那20%的客戶服務。事實上,不管是「高端客戶」還是「低端客戶」,在市場細分的情況下,物流企業仍將面對其客戶結構的帕雷托法則。因為20/80是物流企業經營的結果,是「有趣的現象」,而不是經營的准則和市場定位的依據。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根據物流管理運作自身的技術經濟特點,結合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對物流服務市場進行細分,然後在特定的服務領域將市場再細分高價值產品物流和低價值產品物流,或確定普通物流服務和特殊物流服務的分類。應當根據客戶需求,在統一配置資源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務解決方案。當然,物流企業的專業化經營是不言而喻的。
(四)全方位的服務——客戶資源整合的最佳途徑。
雖然建立客戶資料,分析客戶的購買行為,經常走訪客戶,對客戶實施分類管理,實施專家營銷,幫助客戶重整物流業務流程等都是整合客戶資源的有效方法,但全方位的服務將是留住老客戶和發展新客戶的最佳途徑,也是一個拓展空間極大的服務創新的理念。
如FedEx最近推出即時的網上關稅和稅收評估系統,向從事國際貿易的商家和有關物流企業提供是否採用空運的咨詢服務。客戶不僅可以查詢運價,而且可以查詢包括42個國家的關稅、增值稅、貨物稅、最惠國待遇條款和有關的政府收費等信息,並計算出貨物的「落地價」。使得商家在把貨物交給承運人之前就知道這筆交易是否賺錢。不僅方便了商家,也方便了運輸代理人。
全球著名的重大件貨物空運物流服務供應商Emery forwarding於2002年8月推出網上「繼續教育解決方案」,為外貿企業的在職人員提供國際貿易培訓教程。目前推出的課程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規則和進出口程序。這實際上就是對客戶進行長期投資。
UPS甚至在1998年就專設投資公司(UPS Capital Corp.)為客戶提供分銷金融服務。包括應收賬款和存貨融資、保險代理等。對於那些將物流運作外包給UPS物流集團(UPS Logistics Group)的客戶,甚至可以由UPS投資公司百分之百地收購其存貨。不僅加快了客戶的流動資金周轉,有助於改善客戶的財務狀況,而且為客戶節約了存貨持有成本和擁有及運作物流服務網路的成本。可以說,UPS對客戶的全方位服務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
坦率地說,我國現階段的物流企業在客戶資源整合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顯然,這也不是物流企業單方面能夠決定的。
能力的資源整合
1、能力資源整合存在偏差。對物流服務能力資源的整合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但也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失誤的地方。所謂物流服務能力資源既包括物流服務所需的有形的實體資源,如必要的倉儲設施和運輸設備等;又包括物流服務所需的無形的技能資源,如貨運組織方式和存貨控制能力等;還包括物流服務的知識資源,如擁有豐富的物流管理知識和對具體產品的物流運作具有透徹的了解等,更包括一個有效的物流管理團隊等。
但目前在物流企業能力資源整合方面所出現的偏差是:過於看重有形的實體能力資源的建設(不是重新配置),卻忽視無形的組織管理能力資源的整合。最典型的就是在缺乏充分的經濟技術環境依據的情況下,甚至在還沒有搞清楚物流管理的科學意義的情況下,大搞所謂「物流園區」或「物流基地」或「物流樞紐」的建設。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上半年的分析報告,2001年,我國所謂物流中心的空置率高達60%這勢必造成新一輪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待到要糾正時還要花成本。
由於我們的企業不能在物流服務理念、客戶需求分析、組織管理模式、橫向協作聯盟等方面下功夫,所以,很可能在曠日持久的概念爭論和盲目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中,把發展物流服務市場的機遇都錯過了。
2、服務創新是能力資源整合的有效途徑。目前,就物流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發達國家物流企業的能力資源整合方式,主要表現在通過推出新的服務產品和建立廣泛的戰略聯盟來建立和完善物流服務網路。
比如,FedEX與柯達公司合作,於2002年3月在北京的9家快速沖洗店推出「自助服務專櫃」。專櫃內備有聯邦快遞的空運提單、商業發票和包裝等,讓客戶採取自助方式投寄快遞文件。FedEx與柯達合作,主要是為了整合柯達公司的服務網路資源。截至2001年底,柯達在中國的沖洗店達7000家。事實上,柯達公司在過去的18個月中也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優化這7000家網點的資源配置,以便讓消費者在柯達沖洗店能夠享受到其他的服務——增值的服務。
美國著名的零擔貨運公司 Roadway於2001年與聯合航空、美利堅航空、Uti全球貨代、Unisys公司和G-Log公司共同組成了一個物流聯盟服務系統公司Integres。並新設RoadN8y空運公司作為貨運服務的「虛擬整合者」。Roadway空運公司主要負責貨物的集配,並利用自己全國性貨運服務網路為航空公司提供地面運輸服務支持。該系統將建立一個互聯網門戶,向客戶提供實時的信息,為客戶提供與運輸服務供應商和合同執行人之間的聯絡。系統軟體還將為發貨人提供「空運過程全部的細節」和在線服務。這實際上就是道路運輸公司與航空公司和貨代公司等的服務網路整合。對每個合作夥伴而言,其自身的物流服務能力都得到了擴展,各自的服務網路都獲得了延伸。
UPS於2002年8月開始在中國和巴西針對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推出名為「UPS貿易直航」的包括海運服務在內的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這項新的物流服務品種,是UPS推出的運輸和物流服務項目中最大的整合服務項目,旨在進一步推動全球貿易的發展和簡化國際貿易程序。新的物流服務項目由UPS貨運服務公司(UPS Freight Services)負責實施,將由於減少海運貨物的陸上停留環節和時間而加速海運過程。該項合同服務比較適合大的服裝、體育用品和電子產品製造企業,以及其他將海運作為經濟運輸手段並希望將產品直接送交客戶的製造商。
採用該項服務的客戶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客戶價值,即可省去若干分銷或配送中心,發貨人基本上可以不要倉庫,因為物流過程中搬倒次數降到最少,降低了貨損,也加快了交貨的速度。
目前使用該項服務的客戶普遍反映交貨時間節約了2—20天。二是間接的客戶價值,包括存貨周轉率加快,企業現金流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加快,存貨維持成本下降。統一的單證也有助於減少物流運作管理的行政開支。該項服務的運作流程是這樣的:客戶把貨物送到UPS的貨運服務中心,發往美國客戶的小包裹被掛上標簽並裝箱:然後,這些集裝箱被送到港口並裝船,艙位已經事先由具有無船承運人(NVOCC)資格的UPS海運服務公司預定好;貨物抵達目的港之前,UPS已經完成了清關手續;貨物抵港後,將通過UPS的地面和空運網路將貨物快速發往收貨人;這時貨主和客戶均可在網上查詢貨物的狀態;UPS對貨運全程進行跟蹤監控。該項新服務的推出,實際上是UPS把海運服務資源給整合了,UPS藉此進入了海運服務領域。
以物流服務創新來整合能力資源將有效地避免僅僅是為了「做大」所進行的整合和整合以後的貌合神離。所謂1+2大於2的部分就源於物流服務創新。
信息的資源整合
信息資源整合對物流企業資源整合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也不過分。實際上,IT系統本身就是整合客戶資源和能力資源的有效技術手段。具體來說,信息資源整合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1、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眾所周知,由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而實現物流運作全程的可見性(Visibility),由可見性而物流服務全程的可控性(Controllability),由可控性而物流系統的適應性(Flexibility)、由適應性而物流系統輸出的一致性(Consistence)和產品的可得性 (Availability),以至客戶滿意 (Satisfaction)。這就是信息資源整合的基本邏輯。
可以說,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物流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許多傳統物流企業對配置IT系統的認識程度是很高的,但往往忽視了信息資源整合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即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
如果在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或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不能夠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賴,長期合作和共同發展的戰略聯盟夥伴關系,則再先進的IT系統都不可能保證跨邊界的物流管理的無縫性。所以說,信息資源整合的要害就是建立跨企業邊界的信息分享機制。說到底,物流企業的信息資源整合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管理問題。
2、決策機制的變革。信息共享意味著管理決策權的分散。這與IT系統整合物流管理信息的路徑正好相反。從物流運作的總體來看,物流管理決策必須由參與各方共同來做;從物流企業和客戶的個體來看,物流管理的決策則必須分級授權。這是由客戶物流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特點所決定的。因此,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價值導向的物流管理就要求決策許可權的分散和前移,要求物流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實際上,所謂企業管理組織結構的扁平化並不是簡單的取消中間管理層,而是要讓企業的決策層更貼近市場,更貼近客戶,要讓企業在市場一線的營銷人員擁有充分的決策授權。
在信息整合的同時要求分散決策許可權是有效管理的辯證法使然。IT系統則為總體的協調提供了技術手段。
3、物流服務知識管理。知識就是力量。物流運作沒有相應的管理知識支持是不能滿足客戶服務需求的。發達國家的物流企業主所以能夠將其基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在全球復制,就是因為擁有雄厚的物流管理知識。沒有知識管理,就不能將企業在物流服務過程中獲得的有價值的信息和經驗轉化為能夠支持企業持久發展的資源。
㈢ 成功創業者應該學會如何整合資源以較少的資源做更有效能的事情具體從幾個方面
摘要 第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拼湊.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多真正的原創,最早的原創者或許都死在征途上了.成功創業本身的偶然性因素佔了很大的比例,而創新的東西競爭力自然就強,所以創新就成為了成功創業過程中少數的必然.任何創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高手往往就是把曾經所謂的原創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重新組合,就成了創新.過去別人已經失敗的經驗...
㈣ 優勢資源整合包括哪幾個方面
1、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系統論的思維方式,就是要通過組織和協調,把企業內部彼此相關但卻彼此分離的職能,把企業外部既參與共同的使命又擁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合作夥伴整合成一個為客戶服務的系統,取得1+1大於2的效果。
2、在戰術選擇的層面上,資源整合是優化配置的決策。就是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調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優勢資源整合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獲得整體效用最大化。
企業對不同類型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融合,使之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並創造出新的資源的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
一方面,優勢資源整合是企業績效的重要源泉。在企業續效的解釋變數中,資源整合比領導素質、組織結構、管理技能或方法等更為重要。
另一方面,優勢資源整合也是企業竟爭力的主要源泉。市場竟爭優勢常常屬於那些善於進行資源整合企業,而不是那些擁有大量資源的企業,也不是那些投入巨資進行開發新資源的企業。
拓展資料:
資源整合,是企業戰略調整的手段,也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優化資源配置,就是要有進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獲得整體的最優。 簡介資源整合是指企業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其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並創造出新的資源的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在介紹資源整合內涵的基礎上, 提出了企業資源整合過程模型,分析了企業資源整合能力,旨在為企業提供如何提升資源整合能力,進而增強企業競爭優勢提供建設性建議。
資源整合--網路
㈤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整合的本質
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1.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圖1)。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2. 作為「匹配」的過程。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塊的目標是達到課程標准7級要求。每模塊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圖3),這三大部分構成了一個從語言輸入 (Input) 到語言輸出 (Output) 的學習過程。這樣的編排符合語言學習先「輸入」然後「輸出」的習得規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較好地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序列設計,認識到教材強化聽力和閱讀的傾向,強化教師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強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
事實上,「Warming
up」是「聽說」結合的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為Language
study)是「讀」的延續,「Using Language」(SEFC中為Integrating skills)則重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應用。「聽說讀寫」的教學序列符合母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而對外語學習來說,卻只適合於外語學習的入門階段或初級階段,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則有待於改進。有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或「讀聽寫說」,這一過程同樣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順序和「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所任教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以期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
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怎樣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制定教學資源整合的一系列具體目標。但從教學資源整合的出發點來分析——教學資源不是教學中的規范,而應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因此,筆者藉助自然生態中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出教學生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性——「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即以是否「適應」「學生的學習」為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
在「適應性」這一總體原則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該實現「四化」,這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整合的操作標准:①本地化,即應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教學情境的需要為宗旨;②個性化,即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知識水平;③個別化,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和班級的學習風格;④現代化,即要改變一些過時的教學內容。
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不同群體間認識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教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學中,由於當前學生中,城市學生不知道農業生產到底在做什麼,即使是農村學生,接觸農業生活實際的機會也甚少,因此,他們也無法想像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鑒於此,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入農村、親近農民、了解農業」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種植農作物,從而使學生對農村、農民、農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農民的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2. 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新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它僅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案例或範例。這就意味著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識是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遠離所教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並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即要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考察(因為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和學生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對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SEFC)做一些調整(表1)。
表1:根據學校實際對SEFC中的教學內容調整
時間
主題
單元
時間
主題
單元
開學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藝術節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遊黃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節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節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運動會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資源,挖掘多重價值。
知識不是獨立於認知主體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其中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因此,知識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遷移價值、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學資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了大量的科學邊緣知識,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萬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在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英語,不僅體現人文價值,也體現了科學價值,真可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其中蘊含了許多科學價值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學發現,等等,同時也蘊含了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人文價值。
4. 關注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
符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是開放性的,這種開放必然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非預期因素正是學生高層次思維的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反映,是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的重要部分,擁有無窮的教育和教學價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學中,在熟悉了不同身體語言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之後,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內參與表演,設計了「你演我猜」的簡單身體語言表演,但是,由於節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間,因此在表演和猜測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從而讓課堂超越了原本設想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超越了教師原本預想的思維空間。
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很巨大,所以當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到充分發揮時,類似的非預期因素在教學中是大量存在的(圖4)。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非預期因素,並且要努力發現每一個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使之在轉化為當堂課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成為後續教學中教學資源生成的動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人的發展)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課程目標、教育目標)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並准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需要,因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重組和整合往往基於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而且僅限於局部的修修補補。那麼,教師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怎樣的整合呢?
筆者認為,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教材,包括對知識的編排順序、教學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體目標的要求等做詳細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體的整合方法有兩種:
1. 利用替換思想,提高教學的適應性。
加減:添加與刪減。添加是指補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兩種——延伸和拓展。所謂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類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變化。擴展則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學生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因而它主要是質上的變化。同樣道理,刪減也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在質量上對教學資源進行增減時,還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即調整教學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科學、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成為真正科學家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教學: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個問題進行引導;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導;第三,利用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雖然這三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但選擇的關鍵依據是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只有這樣,才體現教師教學的個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如果時間允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會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
修改:詳寫與簡寫。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的語言,可以設計更多地解決問題的任務,也可以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辨別文章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些地區和國家,分別使用了哪些身體語言等,並通過完成圖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體語言。同時,教師還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2. 利用重組思想,提高教學的邏輯性。
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如調整章節內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或重新安排章節的教學順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節內的教學內容調整以適應教學需要比較可取,過多和過大范圍內的調整則未必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即這種調整應有一定的幅度和頻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體上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編排學習內容的,不適合中、高級的英語學習,並且有些單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難度太大,作為單元的起始內容,聽說學習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尤其是「說」的質量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話題內容太難,學生對話題相關的語言積累少。如果改變教學序列為「讀聽寫說」,即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後面,先有相當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既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又符合「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積累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後,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又如,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時,筆者將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學生作自我介紹時,運用教材中的各種表達愛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使得他們樂於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㈥ 如何有效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
1.運用多媒體的聲像效果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在每節課的開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形、圖像的翻滾、閃爍、定格及色彩變化、聲響效果更能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由被動到主動,輕松愉快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人機交互、立即反饋是多媒體教學的顯著特點。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畫面的不斷切換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學生的情緒一般說來始終處於一種亢奮狀態,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多媒體教學人機交互的特點為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2.圖形直觀、動態,便於學生理解
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啟發學生的想像力,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多媒體教學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把握教材的內涵,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利用計算機進行課堂演示,通過精心設計的動畫、插圖和音頻等,可以使抽象深奧的詞語以簡單明了、直觀的形式出現,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計算機的動態變化可以將具體與抽象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由形象的認識提高為抽象的概括,這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㈦ 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還需要補充整合哪些資源
您好,開展服務中心需要整合相關資料庫。1.需要接受心理健康輔導的人群檔案建立;2.心理輔導師的人員數據建立;3.針對性的方案數據建立。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層面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地區差別較大,隊伍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不高,缺乏規范有效的督導體系和統一管理,指導機構等.要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就應在多學科合作的基礎上,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以制度建設,隊伍培養,組織管理,課程開發為切入口,為相關的法律與制度提供理論參考,完善心理健康服務與心理咨詢的組織機構.提出對各類心理健康人員進行專業化,資格化的培訓方案,建構立體多維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㈧ 咨詢公司的工作實質上是「資源整合」這句話怎麼理解
「資源整合」一般理解為優化資源配置 說白了就是企業對不同結構 不同層次 不同內容的資源重新配置 使其能更好的相互融合 共同促進 以期增強競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