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理學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原理就是通過對組織和資源的管理,使企業利潤最大化。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通過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的各項資源,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它有三層含義:
1、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服務並服從於組織目標。
2、管理是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就是管理者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的過程。由於這一系列職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從而使得管理過程體現為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
3、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的條件下,任何組織都處於千變萬化的環境之中,復雜的環境成為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1)管理學原理中資源屬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管理學的用途
管理學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調。
在一般意義上講,它是通過採取某些具體的手段和措施,設計、營造、維護一種環境,包括組織內部和外部的環境,使所有管理對象在特定的環境中,做到協調而有序地進行活動。
從管理的二重性出發,著重從三個方面研究管理學:
1)從生產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組織中的人、財、物,使各要素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研究如何根據組織目標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種資源,以求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
2)從生產關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確處理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以及各種管理體制等問題;研究如何激勵組織內成員,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
3)從上層建築方面:研究如何使組織內部環境與其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問題;研究如何使組織的規章制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上層建築保持一致的問題,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⑵ 《管理學原理》的重點有哪些
管理學原理的重點內容很多,相較於其他專業課來說,整本書都是重點,但最核心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管理基本原理的內容:
(一) 系統原理
1.什麼是系統——系統是人們對有聯系的客觀事物的一種總的描述。
它是指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管理是對組織進行的管理;而組織是由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要素組成的統一整體。
▲系統原理在管理的原理中最具基礎性的原理。
(1)集合性 :子系統組合而成。
(2)層次性 :構成系統的子(子)系統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層次結構。
(3)相關性:系統中的各子系統是相互聯系、作用。
——管理的系統原理,是指在管理過程中應從組織全局的角度,正確處理組織與各要素之間、各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實現組織利益最大化。
2、系統原理的基本內容
(1)整體性觀點
(2)開放性觀點
(3)動態性觀點 (環境適應性觀點)
(4)綜合性觀點(集成、相關性、層次性)
(二)能級原理
1、什麼是能級原理
管理的能級原理,是指為了實施有效的管理,必須在組織中建立一個合理的能級結構,並按一定的標准,將管理的對象置於相應的能級結構中。
能級原理的運用,其重點在於如何使人的能量得到最有限度地發揮以實現目標。
2、能級原理的基本內容
(1)科學、合理地確定組織的能級結構
(2)按層次需要選人、用人,使各種人才處於相應的能級
① 能級與職級配置,使能者有其位;
② 能級與崗位配置,使能者有其崗;
③ 能級與待遇配置,使能者有其利;
④ 能級與能級交叉配置,實現能力優化組合。
(三)人本原理
1.什麼是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一種以人為中心(核心)的管理思想。它要求將組織內的人、人際關系放在首位,將管理工作的重點放在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
管理中對人的認識過程:要素研究—行為研究—主體研究。
2.人本原理的主要內容
(1)尊重人——員工是企業的主體;
(2)依靠人——有效管理的關鍵是員工參與;
(3)發展人——現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
(4)為了人——管理是為人服務的(本質)。
——熱愛我們的企業吧,它是我們的命運共同體;熱愛我們的員工吧,他熱愛我們的企業。
(四)責任原理
1.什麼是責任原理
責任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必須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明確相關部門和個人應承擔的相應責任, 以實現高效的管理。
2.責任原理的主要內容
(1)合理分工
① 沒有分工,會造成責任模糊、管理混亂;
② 分工過細,會影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2)明確責任
——「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一定的人對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負責」(列寧)
(1)職責界限要清楚;
(2)職責內容要具體;
(3)職責中要包括橫向聯系的內容;
(4)職責一定要落實到人。
(3)職位設計和許可權委授要合理
(4)檢查、監督有力,獎懲公正、及時。
(五) 效益原理
1.什麼是效益原理
現代管理的基本目標,在於獲得最佳的管理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要求一切活動都要始終圍繞系統的整體優化目標,通過不斷地提高效率,使投入的人、財、物等資源得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從而產出最佳的管理效益。
2、效益的界定及其評價
(1)效果——由投入經過轉換而產生的成果——只有那些為社會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
(2)效率——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效果的數量——在實踐中,效益與效率並不一定一致。
(3)效益——有效產出與投入之間的一種比例關系——管理效益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3、效益原理的主要內容
(1)要重視經濟效益。
(2)要有正確的管理戰略。
(3)追求局部效益必須與追求全局效益協調一致。
……
(4)要努力提高管理系統的效率。
a.遇事首先堅持3個「能不能」原則——能不能取消;能不能合並;能不能更簡便處理。
b.實行工作ABC分類法——著重處理A類;派人處理B類;暫緩處理C類。
c.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授權。
(5)管理者應追求長期、穩定的高效益。
(六)彈性原理
1、什麼是彈性原理
管理彈性是指管理在客觀環境下為達到組織目標而必須增強的應變能力。
——彈性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為使系統同外部環境之間保持積極的動態適應關系,考慮到各種變化的可能性,從而使管理系統整體或內部諸要素、層次在各個環節和階段上保持適當的彈性。
2、管理彈性的分類
(1)局部彈性——指任何一種管理,必須在一系列管理環節中保持可以適當調節的彈性。
① 衡量標准要合理
② 任何局部彈性都不能成為對抗上層管理指令的手段或工具。
(2)整體彈性——指管理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生存本領。
① 優化系統內各個要素的素質
② 優化管理系統諸要素的結構
③ 提高管理系統及其要素和層次同環境的溝通頻率和強度(物質、能量、信息等)
⑶ 管理學原理 名詞解釋,請幫忙
管理:在一定的環境中,管理者為例實現特定的目標,合理和高效地運用有限資源而進行的計劃,組織,和控制等活動的過程.
控制:是指管理者按照組織目標和計劃的要求,對組織運行狀況進行檢查,監督和調節的活動.
溝通:就是信息交流.是將某一信息傳遞給客體或對象,以期取得客體或對象做出相應反應的過程.
管理幅度:又稱管理寬度,是指在一個組織結構中,管理人員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屬數目。
決策: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藉助於一定的科學手段和方法,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優方案,並組織實施的全部過程。
⑷ 管理學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是什麼
一、管理的自然屬性: 指管理是一種不隨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客觀存在。這種與社會生產力相聯系的客觀存在具體表現在:
(1)它是一種對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加以整合與協調的必不可少的過程。
(2)它是社會勞動的必然要求,資源的整合利用與人的分工協作都離不開管理
(3)管理有著很多客觀規律,管理活動只有尊重和利用這些規律才能取得成效。
因為管理也是一種生產力,故管理的自然屬性也稱為管理的生產力屬性。
二、管理的社會屬性: 指管理是一種只有在一定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中才能進行的社會活動,這種活動的中心問題是一個「為誰管理」的問題,它為統治階級服務,體現著生產資料所有者指揮勞動、監督勞動的意志。
它與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相聯系,既是一定社會制度的體現,又反映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制度,其性質取決於社會制度的性質,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社會屬性。
因為任何管理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下進行的,都必然地要體現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特定要求,為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服務,從而實現其調節和維護社會生產關系的職能,所以,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叫做管理的生產關系屬性。
三、二者的聯系:
管理的自然屬性離不開社會其社會屬性,它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中,不然,它就成了沒有形式的內容;而管理的社會屬性也離不開其自然屬性,不然,它就成了沒有內容的形式。
二者又是相互制約的,管理的自然屬性要求社會具有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與其相適應,而管理的社會屬性的不斷變化必然使管理活動具有不同的性質。
⑸ 管理學中資源的含義
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資源一般可分為經濟資源與非經濟資源兩大類。經濟學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
⑹ 在《管理學》中,核心資源的定義是什麼 最後能直接給我書內的定義,謝謝。
核心資源是指企業擁有的那些對其具體業務保持持續性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的基於能力的資源。
若企業有效地擁有這些資源,就能夠在市場中獲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若企業在市場中缺乏這種資源,就會導致競爭失利甚至難以維持正常的運行。
⑺ 管理學原理問題,求大佬們解答,謝謝
簡單。第一題,A C D 都是正確的。
第二題,A C 都是正確的。
⑻ 管理具有哪些屬性
管理具有以下2種基本特徵: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管理的自然屬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有效指揮共同勞動,組織社會生產力的特性:它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協作勞動本身的要求。管理的社會屬性,是指管理所具有的監督勞動,維護生產關系的特性。
2、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管理的科學性表現在管理活動的過程可以通過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同時它具有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8)管理學原理中資源屬性是什麼擴展閱讀:
管理的內容
(一)管理體系:管理包羅萬象,滲透在各個領域,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就有管理。上自整個社會、一個國家,下到每個家庭和每個人,都離不開管理。
(二)管理手段:社會是個龐雜的大系統,千頭萬緒,怎樣管理?管理學家們提出機構、法、人和信息四種管理手段。
(1)機構,是使管理對象構成系統的組織結構。沒有機構就組織不成系統。不成系統便無法管理。
(2)法,政策與法律來源於管理目標。在管理活動中,它規定被管理的人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是人們的行動准則。
(3)人,是管理中最活躍的因素。機構是人組成的,管理職權是人行使的,政策與法是人制定的。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搞好管理的重要手段。
(4)信息,不利用信息,就不知道事物的發展形勢,就會造成管理的盲目性。它是管理的重要工具。
(三)管理對象:事物多種多樣,紛紜復雜,千變萬化。管理些什麼?科學家們提出了五個主要管理對象:人、財、物、時間和信息。
(1)人,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物的掌管者、時間的利用者和信息的溝通者,是管理對象中的核心和基礎。只有管好人,才有可能管好財、物、時間和信息;
(2)財,是人類衣、食、住及其進行交往的基礎。管理者必須考慮運用有限的財力,收到更多的經濟效益;
(3)物,是人類創造財富的源泉。管理者要充分合理和有效地運用它們,使之為社會系統服務;
(4)時間,反映為速度、效率,一個高效率的管理系統,必須充分考慮如何盡可能利用最短的時間,辦更多的事;
(5)信息,只有管理信息,及時掌握信息,正確地運用信息,才能使管理立於不敗之地。
(四)管理職能:管理的職能究竟是什麼,當前國內外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看法。我國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應具有計劃和預測、組織和指揮、監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勵、挖潛和創新五個方面的功能。
管理理論的發展可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1)著重生產過程和行政控制的古典研究;
(2)著重人際關系和行為科學的研究;
(3)著重管理科學和系統分析的研究,最後形成現代管理理論。
管理是一種非常復雜的事物。層次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管理的內容和重點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管理的性質和職能,是一切管理中帶有共性的東西,是實行科學管理的基本問題。
⑼ 管理學中管理資源的概念是什麼
管理資源說白了就是通過管理行為,調動所能支配的各種關系,去支撐所完成任務指標用的資金、信息、人員、和財務、傳媒等物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