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州的護城河的資料
蘇州環城水系和道路一直在城市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城南一段則最具歷史文化及景觀價值。明清以來,南城河沿岸一帶商賈雲集、市肆林立、水陸交通繁忙。近代以後,沿河一帶建起許多現代化的紡織、染織工廠,成為蘇州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
隨著大規模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護城河沿岸一帶已經從城市邊緣轉變為中心區的一部分,交通壓力不斷加大,而老化了的工業企業也對城市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為了改變護城河沿岸景觀與古城風貌不諧調的狀況,蘇州市委、市政府啟動了蘇州環護城河風貌保護工程,南門路段改造首先啟動。
在此方案設計中,筆者對如何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使環城水上旅遊、道路交通、綠化休閑、古城保護、城市防洪等系統有機結合;怎樣正確對待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強化和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環境等問題,進行了認真地探討。
1、環境分析
規劃區位於蘇州古城的南護城河南岸,規劃范圍北起護城河,南至規劃輔路中心線,西起盤門路,東至原十蘇王路,總用地面積為89.68hm2,分A、B兩區,南門路北側為A區,用地面積為15.8hm2,南門路南側為B區,用地面積為73.88hm2。南門路規劃路幅寬34m,全長約4km。該路段與古城河、城牆遺址、盤門景區和桂花公園遙相呼應,是環古城道路中最具自然、人文景觀的一段。
南護城河兩岸現狀用地功能混亂,有大量工業倉儲用地,一些居住用地混雜其中。護城河岸線被貨運碼頭、民居建築等占據,公共開放性較弱,建築質量較差。交通、管網等基礎設施老化。現狀面貌未能體現蘇州歷史文化名城水網發達、景色優美的傳統風貌
2、城市結構的轉型與功能的整合
按1996年的城市總體規劃,南護城河南岸一帶主要為二類工業用地。目前,蘇州新一輪的總體規劃正在編制中,原吳縣市將被撤銷,在城南城北分別設吳中區和相城區,這種城市總體格局的變化無疑將對城市發展戰略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宏觀上,城市南北片區所形成的合力會有所加強,吳中區是蘇州的歷史文化腹地,蘇州重要的名勝古跡以及歷史文化名鎮基本位於此處,應在已有基礎上大力培育城南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品位和吸引力,使南護城河一帶成為重要的文化匯聚點和居住發展用地
環護城河風貌保護區南門路段的功能定位是:集水上旅遊、道路交通、綠化休閑、古城保護、城市防洪等系統為一體的,圍繞蘇州古城的一條新的城市景觀精品地帶,同時也是對旅遊、居住及相應配套設施進行合理安排的綜合區。由此,方案形成了「三區一帶」的功能區劃與總體結構形態
(1)旅遊商業服務區:在從盤門至裕棠橋西側的范圍內(包括A-1、A-2、B-1、B-2號街區)增加以旅遊服務業為主導功能的綜合用地,A-1號街區安排旅遊文化娛樂展示功能用地,主要布置旅遊傳統作坊展示、水陸戲台、書場及其它娛樂設施;A-2號街區安排旅遊商業服務功能用地,布置旅遊品市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飲服務;B-1號街區為保留現狀住宅及商業用地,布置社會停車場及交通換乘系統;B-2號街區安排旅遊服務功能用地,設置品位較高、體現傳統風貌的旅館及相應的商業服務設施。
(2)地段性商貿鬧市區:在人民橋兩側的規劃范圍內(包括A-3、A-4、B-3、B-4、B-5、B-6、B-7號街區),保留位於東南處的中學,延續城市級商業功能。將交通換乘站設於B-3-05地塊(現小商品市場南側);B-4、B-5號街區為南門路與人民路立交的互通匝道間的橋頭公園,以綠化景觀為主;北側的A-3、A-4號街區以休閑綠地為主。
(3)生活居住區:在人民橋東側至覓渡橋范圍內(包括A-5~A-8、B-8~B-13號街區),安排以居住、休閑功能為主的綜合用地。人民橋和南園橋之間的中段以居住為主,北側以休閑綠地為主;覓渡橋和南園橋的東段以居住為主,北側以生態綠地為主;基本保留南園橋東西側住宅區,在翠湖公園西側設交通換乘站;覓渡橋西側設置體現生態思想、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組團。
(4)環城旅遊觀光綠帶:即以古城外城河兩岸為主,集交通、綠化、旅遊(水上、岸上)功能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帶。外城河濱水地帶作為旅遊者與市民共享的開敞型休閑觀光綠帶,既是居住區與外城河水面之間的過渡空間,也是古城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觀賞地帶,達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效果。
3、重構道路交通與城市防洪體系
3.1原則
兩條水陸交通帶(河道、南門路)和以橫向為主、縱向為輔的步行綠帶各司其職,同時又在空間上互相聯系,構建符合該地區旅遊、交通、商業和居住發展需要的綜合運輸、公交、步行交通體系,並將南門路作為沿外城河的防洪道路(圖6)。
3.2交通系統規劃
(1)完善交通系統,進一步區分交通功能與游覽功能、步行系統與車行系統、居民流線與遊客流線。通過加強管理,減少穿越城區的交通。
(2)採用由步行綠帶與人行道構成的綜合步行系統,整合旅遊功能及居民休閑功能,使之適宜逗留、休閑和觀景,沿河強調親水性。
(3)以現有道路網路為基礎,在南門路南街區組織開辟輔道以解決該街區內部的交通可達性問題,並起到對南門路車流適當分流的作用。
(4)組織由水上旅遊和公交、公共汽車、計程車以及小汽車多人合乘等方式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統。
(5)結合城市與景區設施的規劃布局和交通組織的需要,按照有關規范和服務對象的性質與規模,合理配置社會停車場和公共站場,設置交通集散廣場、碼頭和船閘等。在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這些場所時,應把它們作為景區環境風貌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6)遵循生態城市的基本原則,開辟環城自行車專用道路。在沿河一側採用林蔭道形式設計有適當蜿蜒曲折和高低起伏的專用自行車道路。
3.3南門路規劃
南門路西起盤門路,東接原十蘇王路,中間與古城主幹道人民路和南園路相交,全長約3 200m,為環城河路的南段,是城南沿外城河的一條次幹道,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幹路Ⅱ級。南門路是溝通城西南與城東南工業、商業及居民出行的通道,有效地攔截和分流穿越古城的交通,減輕古城交通的壓力,對中環快速路的交通也起到一定的集散作用。同時,南門路又承擔了防洪大堤的角色,路中心最低高程為3.12m(按百年一遇防洪標准設防,標高為黃海高程3.12m)。
4、整合空間景觀系統
4.1原則
空間景觀組織以展現蘇州古城歷史風貌,強化「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典型水城景觀特色為原則,整合該地區的古城河、盤門景區、城牆遺址、公園等景觀要素,沿護城河突出展現盤門、古塔、古城牆的古樸歷史風貌,沿南門路則展現古典風格與現代氣息交融的古城新貌,營建與功能結構、路網系統和綠地系統相輔相成的空間景觀體系。
4.2空間構成要素
(1)「一帶」指環城旅遊觀光帶。南門路段是圍繞古城外城河的、集交通、綠化、旅遊(水上、岸上)功能為一體的景觀道路。它作為環城旅遊綠帶的一部分,在設計中十分重視形態的整體性,力求恢復使用水上游覽空間和強化兩岸景觀設計。
(2)「二線」指合理組織陸上、水上游覽路線。通過調整原有沿外城河車行道路的路線,使沿河岸線的步行與車行交通分離,並與環城水系的游覽路線合理組合,形成水陸並行的游覽線系統。規劃設計中除對局部景觀進行調整外,重點對水上游覽空間進行設計,增加一個近水空間層次,突出動態景觀效果,這樣做既滿足了水陸游覽、休閑的活動需要,也豐富了環城水系的空間形式。
(3)「三區」指盤門、南門、南園3個景區,其中盤門景區包括月色江聲、瑞光塔影、龍蟠水陸、吉水攬勝、雙橋煙雨、清風楊柳等景點,南門景區包括荷蒲熏風、淡煙疏雨、曲徑寒梅等景點,南園景區包括南園春曉、覓渡攬月、桂花公園、翠湖公園、青楓綠嶼等景點(圖7)。這些景區是南門路段空間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中採用視廊、觀景點、對景等手法,充分運用「景在城中」的理念,並在整體布局時,注重空間結構與自然的結合。
(4)「四點」指盤門、人民橋、南園、覓渡橋4個重要空間節點,其中又包括各種形式的空間節點,如:文物古跡點、歷史遺跡點、街道廣場以及環城水系沿岸的觀景點等(圖8)。這些空間節點的設計,使空間層次更加豐富多彩。
(5)「五縱」指盤門(清風楊柳景點)、覓渡橋沿河縱向綠帶、人民路、南園路沿街林蔭道、翠湖公園縱向綠帶這5條縱向綠軸,根據河網水系以及街區道路組織,布置縱向綠帶,並將其引入沿城河綠帶,活躍南部街區內部景觀,構築區域整體網路狀綠地系統。
5、強化古城風貌特色
5.1空間格局
遵循「保持路河平行的雙棋盤格局和道路景觀,路網河道格局基本保持不變」的原則,與蘇州古城「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城市雙棋盤格局一脈相承,形成古城河-環古城綠帶-南門路-臨路街區四線逐步改造開發的模式,突出以河道為中心、街巷與之平行、建築臨水而建的城市空間形態和格局。
5.2空間意象
(1)布局特色。南門路段規劃設計強調「親水性」,突出水與建築、街巷、橋梁的密切關系,尤其在盤門入口地段和其它水灣節點處繼承建築貼水、臨水、枕水和街巷沿河的傳統布置手法,保留街區中原有古橋,使之在河道上成為空間的焦點。由街到房、由房到河、由河到橋,建築布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虛實相間,河道與街巷、商店、民居、橋梁渾然一體。創造多處水與綠化、亭榭曲廊等密切結合的「親水空間」,使整個街區形態充滿濃郁的水鄉風情(圖9,圖10)。
(2)建築形態。蘇州建築尺度較小、造型輕巧、立面簡潔、體態玲瓏,南門路段規劃設計抓住其體量、尺度、比例都較小的特徵展開建築空間,布局方式主要為院落式空間、組群式布局,強調以人的尺度為基本尺度進行規劃設計。
(3)建築風格與色彩。建築風格除把握較小的空間尺度外,注重繼承造型輕巧柔和、體態小巧玲瓏、粉牆黛瓦和坡屋面等傳統建築風格之精華,體現秀麗的蘇州建築藝術風貌。建築色彩運用粉白牆面、黛色瓦屋面、淡米黃色花崗石橋梁、河岸和碼頭、踏步、粟色門窗等要素組成淡雅素潔的街區建築基調。
5.3空間環境
(1)整體空間面貌。規劃力圖在盤門-人民橋地段塑造既有蘇州古城傳統特點,又有城市綠地開闊、疏朗特色的沿河景觀,烘托盤門、古塔、古城牆的古樸歷史風貌(圖11)。
在人民橋-覓渡橋地段營造綠地景觀與建築景觀相融合、古典風格與現代風格和諧有致、相得益彰的沿南門路景觀,展現發展中的古城新貌。
(2)措施。①濱河綠帶:在濱河沿街地段劃出用地進行較大面積的綠化,結合地形建設濱河步行綠帶,點綴湖石假山,栽植花木,形成多層次的駁岸,局部設置親水台階或線型親水平台,並結合碼頭以及其它觀景節點構築觀景平台(圖12,圖13)。駁石材選擇傳統材料,步行綠地的鋪地材料選擇具有本土特色、與傳統材料質感相似的石材和磚材。
綜合考慮防洪、景觀和空間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將道路標高定為3.12m,道路北側堤岸、花池、欄桿標高3.32m,整個道路可抵禦200年一遇的洪水。濱河岸線結合相鄰地面與水位的高度差(百年一遇防洪標高為黃海高程3.12m,現狀設防為2.2m,常水位為1.2m~1.4m),按視覺景觀、步行遊憩和護坡工程技術要求,採用人工護坡或自然植被護坡、單級護坡或多級護坡等多種形式,形成「親水」環境。
②街區街景:建築布局既整齊又有凸出縮進,建築層次高低錯落,建築造型輕巧柔和,建築立面既不雷同又避免過於復雜。商店的招牌、幌子、照明、櫥窗造型、店鋪立面、入口布置等均努力體現濃郁的蘇州傳統特色和地方風格。
③水巷景觀:多創造優美的水景觀,為河道的水環境和街區空間環境增色,如在輕巧空靈的二層跨河廊橋、濱河地帶挑出供休憩的亭和廊等,使水與建築、橋梁、濱河綠地等都能精巧、適宜地有機結合,從而使街景和水巷景觀具有動人而豐富的藝術魅力。
5.4歷史文化保護和歷史資源的再利用
街區的規劃設計不但保持而且強化了蘇州的歷史風貌,將聯結歷史、延續文脈、對具有心理意象的環境和文物古建築等加以保護,並將其有機地組織在街區整體環境之中。
在現有民居群落的基礎上對傳統空間加以整治改造,適當恢復盤門水-陸商業文化旅遊街,形成具有傳統風格的沿河建築景觀。建設水-陸戲台、評彈茶室、傳統手工藝作坊群等等,充分展示蘇州優秀傳統文化。
從長遠看,城南一帶的現狀工業將會實施功能置換,以利於新城市功能的發展以及有活力的產業的興起。考慮利用現有紡織廠中一些有價值的建築及其環境,建設以傳統紡織工業博物館為主,輔以配套的休閑遊憩場地及設施的主題休閑公園,使傳統城市肌理在新的城市格局中延續並發揮新的作用。
5.5街區建築小品
南門路段規劃設計力求在繼承傳統「城中園」布局形態的基礎上創造「真山真水園中城」。因此規劃要求街區的每一處小品、雕塑、路面鋪設、駁岸形式以及植物配置、種植方式等都需經過城市設計,使街區環境進一步園林化。為了在街區建築中體現蘇州傳統文化的特色,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觀,創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環古城道路空間景觀,需設計一組具有傳統意味的街道傢具,包括路燈、座椅、公交車站、電話亭、廣告牌、垃圾箱、欄桿、道路鋪地等,並以多種方式、方法如遊艇碼頭設計、候車亭設計、大門入口設計、建築燈光設計等融入蘇州的文化藝術。這樣做既豐富了建築空間,又提高了街區建築的文化品位。
『貳』 護城河的濟南護城河(濟南環城公園)
全長4.71公里,總面積26.3公頃,河道寬 10-30米,水面面積8.4公頃,河道兩側綠地10-59米,綠地面積為12.5公頃。
濟南護城河由趵突泉、五龍潭、黑虎泉三大泉城匯聚而成,河水清澈,常有市民在此游泳,最終匯入大明湖。濟南老城牆拆除後,沿線改造為環城公園為市民開放,風光秀麗,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經過改造濟南護城河已經全線通航,坐船可由黑虎泉、趵突泉出發到達大明湖。
『叄』 濟南的護城河適合去玩嗎,護城河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在古代,每一位君王都會修屬於自己國家的護城河,以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安危,濟南如是。濟南的護城河始建於漢代,古時也稱衛城河、城壕、城隍,而後數年,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護城河幾經改建,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護城河。
關於護城河的故事,這里不僅有屬於濟南的歷史,還有屬於濟南的風景和屬於濟南的風情。夜晚的護城河在燈光照映下也有一番獨特的魅力。現在的護城河成為排出生活污水的一個重要場所(泉水除外),為人們的生活貢獻了巨大力量的護城河需要被更多人銘記,關於護城河的不知道的故事還有待發掘……
『肆』 西安護城河的資料!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真正堵住污源,同時做好進、退水系統,讓水流動起來才是關鍵所在。環保要把錢用在刀刃上。
河面上漂著一層油污,水裡半沉半浮著各種雜物,河邊積著淤泥、上面已長起了雜草,水呈現混濁的黑色,還散發著嗆人的刺激性氣味。這是記者11月16日所目睹的西安護城河景象。
這條周長14.6公里的護城河位於西安市中心,它環繞著的城牆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本地的居民都說,護城河一直以來污染嚴重,與這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城牆極不相稱,也與這座以文化古跡而著名的旅遊城市形象極為不符。
每日打撈垃圾四卡車
「這河實在是太臟了,天氣熱時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河水的臭味。政府為此下大力氣治理過好幾次。可是干凈沒多久就又被污染了,因為有幾十條排污管通到這里,還有居住在城牆邊和路過的人們往水裡倒廢水、扔垃圾。最近又開始了新一次治污,但是花多大成本的清理也趕不上大范圍的污染速度呀。」在護城河和城牆之間的環城公園里,一位老人對記者感慨地說。
西安市市政管理委員會政治處處長郭技新對記者介紹說,的確有50多條管道通向護城河,這些本應該是排雨水的管口,因為護城河在現階段還擔負著城市蓄水、調水和泄洪的功能。
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造成護城河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實際操作中雨水、污水管道不分。比如在城內,市民分不清雨水下水井和污水下水井,往往把各種污水排入雨水井。甚至有些單位為了省事,也偷偷把生活污水管口接到雨水管線。還有附近水廠的廢水,也定期排入護城河。有關數據顯示,護城河在高峰期每小時有6300多立方米的污水注入,每天從河裡打撈出20立方米的垃圾,足足可裝滿4卡車。
污水變清管網須徹底改造
「造成排雨、排污管不分是市政管網建設的歷史欠賬問題。」郭處長說。過去的管網建設不科學,沒有考慮專門的污水管道。一方面,現在護城河實際是城市最大的排水管道,由於地勢原因,東、南、西三個方向二環以內的雨水都進入護城河,這部分的匯流面積是45平方公里,而雨、污管道的分離改造工程才剛剛起步。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的速度很快,遠遠超過設計和鋪設管線時的預計,過去的西安是一個缺水的城市,供水量小、水源不足,因此下水、排水的管網建設更是不足,而近十多年,引入黑河水和新建兩個自來水廠,使日供水能力達到170多萬立方米,供水量的增大給市政管網帶來了新壓力,因為生活污水量總是和供水量成正比的。郭處長說,護城河污染問題的根本解決措施是改造周邊管網和截斷污源。從小里說,這是護城河系統改造,往大里說,實際上是整個城市的管網改造問題,這樣一個大系統還涉及到舊城改造等諸多問題。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次護城河管網改造預計投資一個多億,目標是爭取在明年6月前使河水水質有較大改善,徹底掐斷污水的進入。但是截污的同時就必須給那些以此排污的管道另尋出口,這也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改造工程,為了能如期見效,可能會採取一些臨時措施,比如修臨時管道讓本來排進護城河的污水通往他處。
專家建議先治本
一位政府人士對記者說,這次護城河清理工作已經列入了今年政府所承諾的為百姓做十件實事的計劃之列,而且西安正在進行創建衛生城市的工作,因此政府這次是下了很大決心來治理護城河污染的。除了清挖淤泥、改造排水管線之外,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引活水入城河、以改進水質的方案,未經確定的方案之一是從兩個水廠注入新鮮原水(即未經加工的自來水),方案之二是從污水處理廠引進中水,但是中水也是經過處理的,這筆處理費用誰來出又會是個問題。
「護城河其實就是一處景觀,景觀用水並不需要很乾凈,而且河底有淤泥也是很正常的現象。」當地一位環境工程專家對這次大張旗鼓的治污行動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護城河是該好好治理一下了,實在是太臟太臭,影響城牆景觀,更影響城市形象。但是錢該怎麼花應該更慎重。我一向認為,環境保護問題是個奢侈品,不是不該治理,而是看要治理到什麼程度。現在常說一步到位,我認為環境問題上不用如此,應該分清輕重,本著節儉的原則來治理。
一位環境學學者認為,流動的水是有一定的自潔能力的,只要真正堵住污源,同時做好進、退水系統,讓水流動起來是最主要的,不必現在就急著幾個方面同時上馬,清淤工作可以再等等,看截污後水質能否自己改善。在財政並不寬松的情況下,錢應該用到刀刃上。護城河的干凈程度比起百姓生活狀況來並不是更重要的事。護城河周邊為什麼有人隨意傾倒生活污水?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狀況很差,居住條件也很差,根本沒有什麼排污管道,在護城河污染不到引起很大反感的程度時,也許把精力、財力放在改善周邊人民生活質量上更有意義,也更是治標之舉。現階段,環境問題從技術上已經沒有難度,主要就是個經濟問題。
『伍』 平遙古城護城河有什麼作用
在平遙瓮城外,有環繞在城下的壕溝,稱「護城河」,護城河是為防衛護城而在城四周挖溝開渠所修建。蓄水後成了敵人難以跨越的一道障礙。
平遙古城的護城河深、寬各一丈。護城河之上建有木板橋,俗稱「吊橋」,橋面向外的一端結有繩索,用滑輪和絞盤控制吊橋的起落,在敵兵進犯時將吊橋吊起,可以阻擋並延緩敵人的進攻,是敵人進入平遙古城的第一道屏障。
『陸』 請問什麼叫護城河
偉大的城市都有護城河。古時候,引水注入人工開挖的壕溝,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一方面維護城內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進入,這是古人的智慧。天下護城河,以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寬度就超過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餘米,已經演變成護城湖,也難怪郭靖在幾十萬的蒙古鐵騎前可以守住襄陽城二十多年。
偉大的企業也要有護城河。巴菲特老爺爺在2007年指出:「一家真正稱得上偉大的企業,必須擁有一條能夠持久不衰的『護城河』,從而保護企業享有很高的資本收益率。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導致競爭對手們必定持續不斷地攻擊任何一家收益率很高的企業『城堡』。因此,企業要想持續不斷地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讓競爭對手非常畏懼的難以攻克的競爭堡壘,回顧整個商業歷史,很多企業只是像『羅馬焰火筒』一樣輝煌一時,它們的護城河事實證明虛弱得不堪一擊,對手很快就輕松跨越。」
其實護城河在管理學的術語應該是「競爭優勢」,發表波特五力模型的大師波特認為:公司競爭優勢「歸根結底來源於企業為客戶(即消費者)創造的超過其成本的價值。價值是客戶願意支付的價錢,而超額價值產生於以低於對手的價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獨特的效益補償高價而有餘」。波特認為全球任何行業競爭戰略本質上只有三個:差異化戰略,成本領先戰略,聚焦戰略。
而巴菲特把護城河分為兩大類:「一種競爭堡壘是成為低成本生產商(如GEICO保險公司和Costco超市),另一種競爭堡壘是擁有強大的全球性品牌(如可口可樂、吉列和美國運通公司)。」可以說跟波特倒是異曲同工。
然而護城河只有此兩類嗎?
2
從初善君有限的水平下,個人覺得護城河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競爭優勢可以說是資源,比如旅遊業的靠山吃山,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壟斷資源,比如金融業的牌照資源。但是這種資源優勢並不靠譜,靠山吃山不具有復制性,而兩桶油放到全球的范圍來看,並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任何牌照都有放開的可能。那麼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中信證券的護城河在哪裡呢?
第二種專利和技術。毫無疑問技術是競爭優勢、是護城河,但是很難說是長久的護城河。這點在手機行業體現的淋漓盡致,那些消逝的品牌告訴我們:千萬別迷戀技術,技術永遠是用來淘汰的。可是如果技術不是護城河,那麼歷久彌新的科技企業如英特爾、微軟等是如何屹立不倒的呢?此外每天一度電的美的和格力他們的護城河又是什麼呢?說是技術好像也沒那麼強,低成本更是算不上,那麼是品牌?
第三種是低成本。波特都認為低成本是競爭優勢,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企業正是憑借低成本打開全球製造業的市場。但是在差異化不那麼明顯的情況下,低成本的護城河似乎也是偽命題。比如京東,它其實更應該是說是運營能力或者叫商業模式。我們都知道規模經濟的概念,可是規模不經濟的也有很多。
第四種是品牌。比如茅台、蘋果,除了耳熟能詳,還是耳熟能詳。初善君私以為越是to C的產品和消費品,品牌的護城河效用越發明顯,這是很直觀的感受。但是在to B客戶中,品牌肯定也會是企業選擇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只是我們選擇性忽略了。
3
有機構調研2000多家上市公司發現,與硬體企業相比,更容易在軟體公司里發現護城河。媒體行業強大的品牌和內容對渠道的掌控力,造就了媒體企業的競爭優勢,如迪士尼。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企業往往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如餐飲和零售商,但是也並非不可實現,比如星巴克、海底撈,他們的問題在於低轉換成本。相反面對公司業務的企業,則具有更高的護城河,他們容易把自己的業務跟企業客戶的業務做結合,從而形成很高的轉換成本。
護城河究竟是什麼呢?群友的一句話似乎點醒了初善君:行業屬性決定護城河,而品牌是護城河的終極表現形式(由弱到強)。
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護城河,但是再把護城河不斷加寬、加深的過程中,品牌會成為護城河的表現形式,資源、技術、成本都將逐漸被弱化。
比如格力,格力在最早和春蘭們競爭的時候,依靠的是質量和領先不多的技術,然後是渠道,在渠道被蘇寧國美佔領前已經塑造了足夠大的品牌,因此現在格力的護城河就是品牌。
在投資中,任何品牌或者說護城河都是隨著時間形成的,選擇有護城河的公司並非易事。而在成長股投資中,護城河可能剛開始挖或者挖的很淺,靠護城河來選擇,可能就會錯過了。
在強大的護城河也不會永遠不變,即使強大如漢唐也有衰落的一天,因此一切都是動態的,不能死板的去看待。
以上僅僅是初善君和群友們的一些思考,說的遠遠不對,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說說看法。
『柒』 北京故宮是不是屬於人文旅遊資源
是的 。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東西寬七百五十三米,南北長九百六十一米。周圍築有十米多高的城牆,並有一條寬五十二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了「城中之城」。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