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尼羅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對古代埃及文明的影響
1、定期泛濫的尼羅河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爛植被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因而古埃及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
2、古埃及人根據每當太陽和天狼星共同升起時,尼羅河就會泛濫這一特點;領悟年的概念,並制定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歷法;尼羅河定期泛濫會沖毀農田,洪水過後需要重新丈量土地,這又催生了幾何學。
3、尼羅河縱橫埃及境內境外,在沙漠中永不枯竭,它是埃及人的主要水源。埃及人靠著尼羅泛濫留下的肥沃土壤大力發展農業,在尼羅河兩岸建立了輝煌的埃及文明。
(1)尼羅河有哪些豐富資源擴展閱讀:
埃及位於非洲的東北部,以尼羅河為中心,其東西為乾旱的沙漠,南、北瀕臨地中海和尼羅河的幾處大瀑布。這樣一種相對閉塞的環境,對於外來民族來說,幾乎是形成一種天然的屏障。所以,埃及很少像兩河流域那樣,經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於進行相互的文化交流。
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社會形態和自我為中心的民族意識。埃及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適用於自己生產活動的工具製造工藝,而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其他文明。
埃及的農業生產緊緊依賴於尼羅河,而尼羅河有規律的泛濫又給埃及人的農業生產活動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固定的模式。在所有一切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一系列的經驗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某些生產實踐的傳統習慣。
Ⅱ 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利資源有什麼不同
羅河全長6670km,入海口處年平均徑流量810億m3。
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8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淹沒了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十月以後,洪水消退。
流經的氣候區有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
水力資源蘊藏量5000萬千瓦
國際地位: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下游建有阿斯旺大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剛果河全長4700千米,入海口年平均徑流量13026億m3。
剛果河的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之比為3:1,是世界大河中流量變化最小的河流之一。但是,由於赤道南北流域范圍大小不同,以及支流水量多少和洪水期有異,因而剛果河的水量一年之中仍有漲落,而且上、中、下游的情況有所不同。上游流量最大的時期是9-l0月,中下游一年有兩次洪峰,第一次在5月,由右岸支流洪水形成;第二次在12月,由左岸支流洪水形成。左岸支流流域面積大,水量也較右岸支流大,故第二次洪水大於第一次洪水。
流經氣候區有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
Ⅲ 尼羅河流域的資源分布
尼羅河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稻花飄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Ⅳ 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這條河流重要性有多強
毫無疑問,尼羅河在埃及人民的心裡,永遠都有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多人都認為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而歷史上,古埃及人民也一直是依靠著尼羅河在生存。古埃及人的文明也是一直在圍繞著尼羅河發展,尼羅河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埃及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後來的埃及文明。那麼為什麼尼羅河對埃及人民如此重要?它又到底為埃及人奉獻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不管歷史怎樣改變,居住在這片地區的人又怎麼樣去變化,但是尼羅河的地位卻是永恆的,它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埃及人思維的深處。而一個民族只有知道了感恩,它才有了繼續發展的前景,所以埃及人如此重視尼羅河的做法,是值得人們敬佩和學習
Ⅳ 尼羅河水能資源
尼羅河在阿斯旺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40億m3,即尼羅河的總水量。由於尼羅河流經不同的自然帶,水資源的分布亦呈現明顯的緯度地帶性。流域徑流資源總的趨勢是由南往北遞減。同時,由於非地帶性因素(地形)的影響,對水資源的緯向分布產生干擾,在流域內形成最主要的水源區一衣索比亞高原和最大的耗水區一蘇丹南部廣大沼澤,從而改變了尼羅河流域水量平衡狀況。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尼羅河流域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地域差異十分明顯。
見尼羅河水系各流域徑流資源表,表中列有7個徑流區,其中4個是產水區,3個是失水區。
由於尼羅河干支流各流域自然水文特性和水資源狀況互有異同,故根據水資源特徵,結合氣候、地形等因素,將整個尼羅河流域大致分為4個區域:
(1)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
范圍自河源至蒙加拉,面積46.6萬km2,地處熱帶雨林、稀樹草原,降雨比較豐富,是流域兩大降雨中心之一。由於降雨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加上有眾多湖泊調節,徑流變化較小,這一地區河床比降大,沿途多瀑布急流,有魯蘇木、歐文、卡巴雷加和富拉瀑布等。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僅卡巴雷加瀑布潛在水能資源就達50億kW·h。
(2)衣索比亞高原季節豐水區
除了青尼羅河、阿特巴拉河流域外,本區還包括索巴特河上游地區,面積約46.9萬km2。自然景觀呈現垂直帶譜、降雨豐沛,但季節分配很不均勻,絕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9月。干濕季節分明,河水陡漲陡落,形成明顯的洪水期和枯水期。這一地區提供的水量占尼羅河幹流年徑流量的89%,是尼羅河流域的主要水源。
由於落差大、水量多,水能資源最為豐富。僅衣索比亞境內青尼羅河流域水能蘊藏量就達1720億kW·h,經濟上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80億kW·h。
(3)蘇丹中南部沼澤失水區
范圍自蒙加拉至喀土穆,包括傑貝勒河、加扎勒河、索巴特中、下游以及白尼羅河等流域,面積達89.4萬km2。自然景觀從南往北由熱帶稀樹草原過渡為半荒漠。年平均降雨量從946mm(蒙加拉)減至167mm(喀土穆),本區比降極緩,沼澤廣泛分布。蒸發消耗大,沼澤失水嚴重。
(4)尼羅河幹流沙漠失水區
范圍自喀土穆至河口(除阿特巴拉河流域外),面積達105.1萬km2,自然景觀為熱帶沙漠,降雨稀少,蒸發強烈。這是一個徑流上完全依賴上游補給的沙漠失水區。
在喀土穆至阿斯旺河段,河流下切很深,有六處瀑布,水能資源較為豐富。
Ⅵ 尼羅河的資料
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Nile)
尼羅河位於非洲東北部,是一條國際河流。發源於赤道南部東非高原上的蒲隆地高地,幹流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蘇丹和埃及等國,最後注入地中海。支流還流經肯亞、衣索比亞和剛果(金)、厄利垂亞等國的部分地區。幹流自卡蓋拉(Kagara)河源頭至入海口,全長6670km,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約287萬km2,占非洲大陸面積的九分之一以上。入海口處年平均徑流量810億m3。
「尼羅河」一詞最早出現於2000多年前。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於拉丁語「尼羅」(nil)意思是「不可能」。因為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於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區的人們認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羅河。二是認為「尼羅河」一詞是由古埃及法老(國王)尼羅斯(nilus)的名字演化來的。
尼羅河是由卡蓋拉河、白尼羅河、青尼羅河三條河流匯流而成。尼羅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絕大部分工農業生產集中在這里。因此,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8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時,淹沒了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之後人們紛紛遷往高處暫住。十月以後,洪水消退,帶來了尼羅河豐沛的土壤。在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們栽培了棉花小麥水稻椰棗等農作物。在乾旱的沙漠地區上形成了一條「綠色走廊」。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埃及就在這里創造出輝煌的埃及文化。現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埃及人稱尼羅河是他們的生命之母。
蘇丹的尼穆萊(Nimule)以上為上遊河段,長1730km,自上而下分別稱為卡蓋拉河、維多利亞尼羅(Victoria Nile)河和艾伯特尼羅(Albert Nile)河。從尼穆萊至喀土穆(Khartoum)為尼羅河中游,長1930km,稱為白尼羅(White Nile)河,其中馬拉卡勒(Malakal)以上又稱傑貝勒(Bahr El Jebel)河,最大的支流青尼羅(B1uc Nile)河在喀土穆下游匯入。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匯合後稱為尼羅(Nile)河,屬下遊河段,長約3000km。尼羅河穿過撒哈拉沙漠,在開羅以北進入河口三角洲,在三角洲上分成東、西兩支注入地中海。
水系組成
尼羅河是一條非常古老的河流,約在6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存在,河道曾發生多次變遷,但它總是向北流。在更新世,朱巴和喀土穆之間曾是一個大湖,湖水由當時已經存在的青、白尼羅河補給。後來,湖水高出盆地邊緣,通過喀土穆以北的峽谷,向北沿著古尼羅河流入地中海,於是便出現了現在的尼羅河水系。
尼羅河源自蒲隆地的魯武武(Ruvuvu)河,與尼亞瓦龍古(Nyawarungu)河匯流後稱卡蓋拉河,流經盧安達和坦尚尼亞與烏干達的邊界地區,注入維多利亞湖。自維多利亞湖北端流出後稱維多利亞尼羅河,入尼羅河流域水系和已建閘、壩示意圖烏干達境內,不久流入基奧加湖。又向西經一段流程注入艾伯特湖(蒙博托湖),落差400m。出艾伯特湖後向北流稱艾伯特尼羅河,接納由右岸匯入的阿帕蓋爾河,過尼穆萊峽谷後即進入蘇丹平原。自尼穆萊起河流名為白尼羅河,尼穆萊至馬拉卡勒河段又稱傑貝勒河。朱巴以下900km河段所流經的地區是蘇德沼澤區。出沼澤區後自右岸接納索巴特河,河流徑流量倍增。此後直至喀土穆河流兩岸多為半荒漠地區。從尼穆萊至喀十穆全程930km,落差80m。在喀土穆有青尼羅河匯入,此後的河段稱尼羅河。喀土穆至阿斯旺流程約1850km,落差約290m,兩岸為沙漠地區,其間主要支擅是阿特巴拉河。由阿斯旺至開羅流程約900km,落差很小。從開羅下游20km處開始,尼羅河進入三角洲地帶,面積約2.2~2.4萬km2,河汊及湖泊密布,最大的漢河是杜姆亞特河及賴希德河,每條河長均在200km左右。
尼羅河主要支流有阿丘瓦(Achwa)河、加扎勒(Gazelle)河、索巴特(Sobat)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Atbara)河等。
尼羅河的全部水量中,60%來自青尼羅河,32%由白尼羅河供給,剩下8%來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變化。在洪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河佔68%,白尼羅河山l0%,阿特巴拉河佔22%;在枯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柯下降為17%,白尼羅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時斷流,無徑流匯入。上述幾條河流在尼羅河水量中所佔比例的大小和變化,與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節分配特點有密切關系。
白尼羅河
白尼羅河是尼羅河的源頭,我們需要一直向南,越過高川峽谷、荒漠沼澤,一直來到東非高原的蒲隆地。尼羅河最上游是卡蓋拉河,它發源於蒲隆地境內,下游注入維多利亞湖。湖水經歐文瀑布流入基奧加湖,出湖後名維多利亞尼羅河,又經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羅河。自尼木累以下名白尼羅河。 尼羅河的支流中,最為人所知的就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一條婉約,一條奔放,常被人們用「情人」來形容。白尼羅河順東非高原側坡北流,河谷深狹,多急灘瀑布。自博爾向北,白尼羅河流入平淺的沼澤盆地,水流緩慢,河中繁生大量以紙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白尼羅河向北流出盆地後,先後會合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無支流。
青尼羅河
青尼羅河是尼羅河的最大支流,全長約1700km,流域面積為32.5萬km2。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戈賈姆高地,向北注入塔納湖,這一河段稱為小阿巴依柯。
青尼羅河從塔納湖南端流出後至蘇丹邊界稱阿巴依河,由於熔岩梗阻,向南繞過比爾漢峰(海拔4154m),折而向西北進入蘇丹境內。在860km的流程內,河床下降1320m,比降達1:650。沿途多瀑布急流,其中最著名的是提斯埃薩特瀑布。它位於塔納湖南岸巴哈爾達爾下游約30km處,跌水高差達45.8m。該瀑布以上約3km處還有阿臘法米瀑布,落差約6m。阿巴依河在衣索比亞境內輾轉迂迴,沿途接納許多支流。這些支流主要集中在左岸,有巴希羅河、賈馬河、穆格爾河、迪德薩河和達布斯河等,均為常年有水的河流。右岸河流既少又小,唯一常年有水的支流是伯萊斯河,坡陡流急。這一河段由於流勢湍急,散失水量不大。
阿巴依河流入蘇丹境內稱青尼羅河。至喀土穆流程740km,河床僅卜降130m。青尼羅河深深切入粘土平原,由於沖刷和淤積形成一系列河曲,堤岸高出洪峰數米,汛期洪水不致外溢,從而避免了河水大量損失。在蘇丹境內青尼羅河接納廠源自衣索比亞高原邊緣的賴哈德(Rahad)河和丁德爾(Dinder)河。兩條均為季節性河流,冬季河道乾涸、夏季河水迅速上漲。在9月丁德爾河的流量與白尼羅河(包括索巴特河)同期流量幾乎相等;賴哈德河的流量亦可達白尼羅河的三分之一。
青尼羅河在喀土穆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20億m3,其中塔納湖佔6%、阿巴依河干支流佔90%、丁德爾河佔3%、賴哈德河佔1%。每年7一l0月為洪水期,洪峰出現於s月底,1—6月為枯水期。洪水期流量為枯水期的60倍。據水文資料記載,該河歷史上最大流量達10900m3/s,最小流量僅50m3/s。
由於青尼羅河源白乾濕季分明的衣索比亞高原,水量豐沛,沿途損耗又較小,所以水文特徵與白尼羅河截然相反。這些特徵表現為:①徑流量大;②落差大;②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都很大。
卡蓋拉河
卡蓋拉河,非洲東部河流。源出蒲隆地西南部,由魯武武河和尼亞瓦龍古河匯流而成。流經坦尚尼亞、盧安達、烏干達,注入維多利亞湖,長400公里。上游流經山地,有魯蘇莫瀑布;下游水流平穩,水量豐富,可通航。是流入維多利亞湖諸河中最長者,通常被認作是尼羅河的上源。
加扎勒河
由發源於蘇丹西南部高原的耶伊河、朱爾河、洛爾河等「條河湖(多數為季節性河湖)組成帥時L勒水系從左岸匯入傑貝勒河。加扎勒河湖域沼澤面積達4萬km2,除朱爾河之外,其它所有支湖均消失於大沼澤中,每年注入尼羅河的水量很少。
索巴特河
該河流向西北,在馬拉卡勒以南匯入白尼羅河。是白尼羅河右岸支流,由巴羅河與皮博爾河匯流而成,從巴羅河源頭計起全長730km,流域面積25萬km2,每年6—12月為雨季,河水很大,最大流量發生在11月。河口平均流量412m3/s。雨季從河口至納綏爾城300km河段可通航。
阿特巴拉河
阿特巴拉河是尼羅河最後—條支流,源自塔納湖以北的貢德爾地區,河長1120km。主要支流有特克澤河.特克澤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東北部北緯12。,東經39。30'附近.至蘇丹境內舒沃克流入阿特巴拉河,流程約864km,河床比降1:800。阿特巴拉河接納特克澤河後進入蘇丹粘土平原,經500km左右的流程在阿特巴拉匯入尼羅河於流,比降為1:4000。
雖然阿特巴拉河與青尼羅河一樣源自衣索比亞高原,但缺乏像塔納湖那樣的天然水庫,因此水文特徵較之青尼羅河,又不盡相同:①年平均徑流量為120億m3,是尼羅河重要支流之一。②為季節性河流,每年1—5月河床乾涸,訊期集中在7~9月,8月份流量最大,達2037m3/s。河水暴漲暴落,流量季節變化之大比青尼羅河更甚。③河流泥沙較多。
尼羅河的全部水量中,60%來自青尼羅河,32%由白尼羅河供給,剩下8%來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變化。在洪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河佔68%,白尼羅河山l0%,阿特巴拉河佔22%;在枯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柯下降為17%,白尼羅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時斷流,無徑流匯入。上述幾條河流在尼羅河水量中所佔比例的大小和變化,與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節分配特點有密切關系。
流域自然特徵
地貌
尼羅河流域南起東非高原,北抵地中海岸,東倚衣索比亞高原,並沿紅海向西北延伸,西鄰剛果盆地、查德盆地並沿馬臘山脈、大吉勒夫高原和利比亞沙漠向北延伸。所跨緯度從南緯4,至北緯31,達35。之多。
流域地貌可簡單歸結為:主要由結晶岩組成的東非高原和由熔岩構成的衣索比亞高原分別踞於流域的南側和東南側;整個蘇丹基本上是一個由南往北微緩傾斜的巨大構造盆地,尼羅河縱貫其間;喀土穆以下尼羅河東西兩側則為廣闊的沙漠台地。
(1)上游段:河源至維多利亞湖出口的河源段具有明顯的山地河流特徵,維多利亞湖出口至尼穆萊,河床比降達1:1200,沿途有卡巴雷加瀑布。該河段流經地區除了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裂谷間的高原淺水湖泊,還有沿西支裂谷發育的蒙博托湖、愛德華湖和喬治湖等斷層湖泊。
(2)中游段:尼羅河流經廣闊的蘇丹粘土平原,地勢平坦,比降極緩,馬拉卡勒以上比降只有1:13900,沿途沼澤密布,河道分汊漫流。從馬拉卡勒至喀土穆,河床比降更趨平緩,僅1:100000。
(3)下游段:尼羅河下遊河段可細分為,①喀土穆至阿斯旺的峽谷段,尼羅河切穿廣袤的沙漠谷地,奔流而下,比降1:6000。由於結晶岩廣泛出露,河床基岩軟硬相間,形成著名的六大瀑布群;②阿斯旺至開羅段,穿越東、西部沙漠之間,河谷寬展而平坦,沿岸有狹長的河漫灘,比降為1;13000;③開羅以下的河口段,大致從開羅以下20km處開始,河流分汊注入地中海,形成巨大的尼羅河三角洲,面積達2.4萬km2,沖積土層平均厚度在18m以上,地表平坦,河網縱橫,渠道密布,沿海多瀉湖和沙洲。
氣候、水文
尼羅河流域跨緯度35,南北氣候迥然不同,呈現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同時非地帶性因素(主要是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氣候帶的分布。
位於流域東南部的衣索比亞高原,由於地形隆起,氣候出現垂直帶譜,並具有干濕季分明的特點。夏季,北非和阿拉伯半島上空屬低壓帶,南印度洋吹來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為西南風,與來自幾內亞灣的濕熱氣流合並為強大的西南氣流,沿高原迎風坡抬升,形成7—9月的「大雨期」。冬季,高原盛行來自西南亞大陸乾燥的東北風,形成l0月至翌年2月的乾季。3~4月,蘇丹位於低壓中心,從印度洋面吸引一股濕潤氣流,在高原大部分地區形成「大雨期」前的「小雨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是尼羅河流域最重要的降雨中心。
流域南部,東非高原西北部不僅受來自幾內亞灣濕潤氣流的影響,而且由於地處赤道湖區,太陽輻射強烈,對流旺盛,因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1300mm,季節分配也較均勻:月平均降雨量最多不超過180~200mm,最少不低於50~60mm,沒有明顯的乾季,相對濕度約為70%,這是尼羅河流域的另一個降雨中心。
由尼穆萊往北,雨季縮短,雨量遞減,等雨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蘇丹南部雨季出現在4~10月,中北部則限於7~8月。喀土穆年雨量不足200mm,而棟古拉—開羅之間年雨量更在25mm以下,阿西尤特以南經常終年無雨。由於受地中海式氣候的影響,自開羅起北至沿海,年雨量從25mm漸增至200mm,降雨多在冬季。
由於尼羅河流經廣大的沼澤和沙漠區,流域內降雨絕大部分耗於蒸發,徑流系數僅0.06,徑流深度也很小,僅28mm,各河段的多年平均徑流量變化量很大。流域年徑流量絕大部分來自干濕季分明的衣索比亞高原,因此就全流域而言,徑流年內分配也很不均勻。索巴特河口以上,由於有眾多湖泊以及廣大沼澤調節,全年流量比較穩定,但索巴特河以下,包括索巴特河在內的尼羅河干、支流每年則呈現明顯的洪水期和枯水期,8~10月水量最豐,佔全年水量的70%,2~4月為枯水期,洪峰愈往北愈推遲。尼羅河流域地表徑流年際變化很大,有豐水年和枯水年之分。據記載,1978年曾達1510億m3,而1913年僅420億m3。就流量而言,1878年9月最大洪水流量達13500m3/s;1922年5月最小枯水流量僅275m3/s。
尼羅河是條多沙河流,泥沙主要來自青尼羅河。埃及阿期旺的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34億t,平均含沙量約1.6kg/m3,最大可達5~6kg/m3。
水資源
尼羅河在阿斯旺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40億m3,即尼羅河的總水量。由於尼羅河流經不同的自然帶,水資源的分布亦呈現明顯的緯度地帶性。流域徑流資源總的趨勢是由南往北遞減。同時,由於非地帶性因素(地形)的影響,對水資源的緯向分布產生干擾,在流域內形成最主要的水源區一衣索比亞高原和最大的耗水區一蘇丹南部廣大沼澤,從而改變了尼羅河流域水量平衡狀況。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尼羅河流域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地域差異十分明顯。
見尼羅河水系各流域徑流資源表,表中列有7個徑流區,其中4個是產水區,3個是失水區。
由於尼羅河干支流各流域自然水文特性和水資源狀況互有異同,故根據水資源特徵,結合氣候、地形等因素,將整個尼羅河流域大致分為4個區域:
(1)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范圍自河源至蒙加拉,面積46.6萬km2,地處熱帶雨林、稀樹草原,降雨比較豐富,是流域兩大降雨中心之一。由於降雨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加上有眾多湖泊調節,徑流變化較小,這一地區河床比降大,沿途多瀑布急流,有魯蘇木、歐文、卡巴雷加和富拉瀑布等。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僅卡巴雷加瀑布潛在水能資源就達50億kW·h。
(2)衣索比亞高原季節豐水區:除了青尼羅河、阿特巴拉河流域外,本區還包括索巴特河上游地區,面積約46.9萬km2。自然景觀呈現垂直帶譜、降雨豐沛,但季節分配很不均勻,絕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9月。干濕季節分明,河水陡漲陡落,形成明顯的洪水期和枯水期。這一地區提供的水量占尼羅河幹流年徑流量的89%,是尼羅河流域的主要水源。
由於落差大、水量多,水能資源最為豐富。僅衣索比亞境內青尼羅河流域水能蘊藏量就達1720億kW·h,經濟上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80億kW·h。
(3)蘇丹中南部沼澤失水區:范圍自蒙加拉至喀土穆,包括傑貝勒河、加扎勒河、索巴特中、下游以及白尼羅河等流域,面積達89.4萬km2。自然景觀從南往北由熱帶稀樹草原過渡為半荒漠。年平均降雨量從946mm(蒙加拉)減至167mm(喀土穆),本區比降極緩,沼澤廣泛分布。蒸發消耗大,沼澤失水嚴重。
(4)尼羅河幹流沙漠失水區:范圍自喀土穆至河口(除阿特巴拉河流域外),面積達105.1萬km2,自然景觀為熱帶沙漠,降雨稀少,蒸發強烈。這是一個徑流上完全依賴上游補給的沙漠失水區。
在喀土穆至阿斯旺河段,河流下切很深,有六處瀑布,水能資源較為豐富。
Ⅶ (世界地理)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力資源都十分豐富,對不對
水資源都很豐富。
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年平均流量每秒3100立方米
剛果河河口年平均流量為每秒41000立方米,最大流量達每秒80000立方米。如果按流量來劃分,剛果河的流量僅次於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二大河。
尼羅河(Nile)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得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尼羅鱷居於此地。尼羅河在印第安人語言叫月亮的眼淚。
剛果河(英文名:Congo River)也稱為扎伊爾河(方言意思是"大河"),位於位於中西非。全長約4700千米,流域面積約370萬平方千米,為非洲第二長河。
上游盧阿拉巴河發源於扎伊爾沙巴高原,最遠源在尚比亞境內,叫謙比西河。北流出博約馬瀑布後始稱剛果河。幹流貫穿剛果盆地,呈一大弧形,兩次穿過赤道後注入大西洋,流經安哥拉、尚比亞、中非、喀麥隆、剛果(布)、剛果(金)等國,在剛(布)境內長達1000多公里。
Ⅷ 影響尼羅河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
1、源頭及上游位於熱帶地區,降水多,補給多;中下游位於地中海氣候區,冬季補水 2、全程地勢落差大,水能大 3、攜帶泥沙多,河水密度大,利於河水沖刷發電機發電。
尼羅河(Nile)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得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尼羅鱷居於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