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意味什麼
擴展閱讀
哪裡找產品使用過程 2025-05-26 05:28:54
取保候審中途出什麼費用 2025-05-26 05:18:16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意味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12 19:01:09

A. 旅遊資源環境承載力有哪些內容

1、環境、生態承載力:植被、大氣、土壤、水、生物、空間容量。其中,環境承載力指旅遊地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遊人數;生態環境承載力指旅遊地保持生態平衡所能容納的最大遊人量。空間容量是指資源空間面積所能容納的最大遊人數,資源空間承載力=資源空間總面積÷人均基本空間標准,這樣求得的還不是旅遊地空間的真實容量。原因在於,不同景區景點的吸引力不同,導致容量不平均;景點層次不同,層次多的景點容量大。
2、旅遊地居民和旅遊者心理承載力:擁擠度、物價上漲度、生活環境惡劣、心理感受質量下降
3、旅遊地社會環境文化承載力:服飾、音樂、舞蹈、技藝技能等商業化庸俗化;民風民俗的改變、宗教信仰受沖擊、人口急劇膨脹、生活方式被改變、社會道德受沖擊
4、旅遊地經濟環境承載力:人力、物力、財力承載力;投資、開發的規模、強度;基礎設施承載力;服務設施承載力;經濟發達水平和國民收入

B. 什麼是資源承載力,簡述其特點有哪些

資源承載力是指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當人類的活動在一定的范圍內時,其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和完善來不斷滿足人的需求。但當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其整個系統就會出現崩潰,這個最大限度就是資源承載力。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該空間內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支撐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C. 什麼是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其特性是具有( )性和( )性。

所謂資源環境承載力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 Capacity),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維持區域資源結構符合持續發展需要區域環境功能仍具有維持其穩態效應能力的條件下,區域資源環境系統所能承受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包含了資源、環境要素的綜合承載力概念。其中,承載體、承載對象和承載率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提出,和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 中文名

  • 資源環境承載力

  • 外文名

  •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 Capacity

  • 含義

  • 指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區域范

  • 主要內容

  • 目前,根據各種實際情況和研究

D. 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

摘要 生態文明是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同、持續發展為宗旨的文明發展方式。生態文明建設應在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創造和享受社會財富的同時,促進自然資源環境的循環、更新、穩定、持續發展,形成共生、包容、協調、統一的人地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兼顧資源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認識、制定戰略、總體謀劃,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體制、機制,補充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對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價,將人類活動控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從專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建設,進步到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生態文明時代。

一、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必然過程

(一)文明進程與生態環境問題

文明是人類這一智能生物主體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在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過程中發展和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不僅代表人類社會進步和開化的狀態,也代表著人類從認識自然、依從自然的蒙昧狀態,逐步發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創造狀態的過程。

人類文明的進程以生產力發展為推動力,迄今經歷了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三次文明進程速度越來越快,持續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文明成果積累迅速。同時,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越來越深,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利用,打破了可再生資源固有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物質生產的自我修復能力,使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以及化石能源等日漸枯竭。而龐大的生產以及人口帶來的廢棄物質排放也遠超出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環境的惡化,生態的失衡。

(二)生態文明的時代訴求

工業文明造成的生態問題,催生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

盡管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人類文明開始逐漸融合、趨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徵決定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性,使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共同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共同面臨著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因而共同存在發展生態文明的訴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標志,人類開始從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時代。

二、生態文明的內涵

(一)人地關系認識的進步

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不同的哲學表達。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靈魂」。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用主客二分的思維框架,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去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被兩極化。在漁獵文明時期,人類崇拜自然,拜物神教。而在工業文明時期,人被作為價值核心「自由」存在,自然則處於從屬地位而失去「自然性」。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觀和與之適應的發展實踐,已經造成資源危機、生念環境危機,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人類生存危機。

生態文明時代需要從哲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哲學的表述。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自然是孕育人類的空間基礎與物質能量基礎,是人類永遠的家園。人類不過是處在食物鏈末端的一個普通的生物群體,只是人類具有智能這一特性,使其具備了締造文明的能力。在這個家園中的萬物與人是平等的關系,不是功利的和主與奴的關系,自然家園毀滅,人類文明焉附?生態文明時代的哲學靈魂,就是要視自然萬物與人平等、共生、共同發展,改變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把自然視作與人類平等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而不僅僅是勞動對象,不只從中索取,更要保護,並能促進自然的發展。這不僅僅是認識上的進步,更意味著行為方式的全面改變。

(二)生態文明的涵義

生態文明是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同、持續發展為宗旨的文明發展方式,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資源環境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生態文明建設是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手段,在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創造和享受社會財富的同時,促進自然資源環境的循環、更新、穩定、持續發展,形成共生、包容、協調、統一的人地關系。

三、生態文明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

(一)資源環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遵從經濟規律,更要尊重自然規律。資源環境是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體,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自然資源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生產價值(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生態價值,這兩種價值互為制約,不能同時實現。生產價值實現以不破壞自然物質生產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和自凈能力為底線,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開發與利用資源環境。在兩難面前,要研究資源環境承載力,把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1.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涵義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

人與自然構成統一的系統。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承載體,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生產消費的所有環節,是資源環境所要承載的對象。資源環境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是承載力的決定性因素。承載力的大小決定了承載對象活動的范圍、強度、規模等,具體體現在可支撐的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放總量等。資源環境承載力決定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而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反過來會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起到增強或者削弱的作用,可見,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是相輔相承、互為消長的(圖1)。

圖1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將人類活動控制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並通過科技手段以及轉變觀念等形式,降低需求,減少對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確保不突破資源環境承載力極限,實現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2.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有三種生產過程:人口生產、社會物質生產和自然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社會物質生產都是以自然物質生產為基礎,沒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質材料(能源和原料等),人類生產就無法進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首先是由資源環境系統所能提供的具體條件決定,並隨其再生產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而變化。資源環境系統本身特性是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的決定性因素。

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智能圈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體制和法制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人類社會對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方式、規模和速度,會對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起到增強或者削弱的作用(圖2)。

圖2

3.資源環境承載力動態性和區域性特徵

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由該區域資源環境系統本身屬性決定的,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類智能圈的加入,與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交互影響的系統,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其客觀屬性施加巨大的影響,加上資源環境自身的發展變化,使得資源環境承載力呈現動態變化的特點。同時,資源承載力還受到不同區域內社會因素如經濟社會狀況、國家方針政策等的影響與制約,因而資源環境承載力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

4.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閾值」衡量

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其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維持著系統的平衡發展。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只針對環境或者資源進行單要素研究,也不能脫離人類子系統的影響,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研究。因此,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多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衡量也是要綜合各種要素指標,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選擇科學的評價方法,最終確定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的大小。以往的評價通常以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生產總值、環境對污染物的容量等的極限值衡量,但是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具有動態變化特徵的,生產消費需求的變化、科技的進步、觀念的改變等都會影響到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如果以極限值進行評價顯然是一種靜態評價,而無法體現承載力的動態變化特徵。因此資源環境承載力應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期內浮動的閾值,這個閾值是一個有條件的數值區間,它不僅反映承載力數量,同時還應反映這種承載力的空間及可持續的時間界限。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重要問題

(一)統一認識、制定戰略、總體謀劃

生態文明時代走生產發展、生活富餘、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建設美好家園,是人類共同的訴求。自然生態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形成人和自然平等共生、和諧相處、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狀態。建設生態文明要以人為本,既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態需求;人類享受自然,同時人類擔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發展的責任。

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統一認識,科學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戰略,明確指導思想,確定指導思想,確定基本原則,提出戰略任務,制定發展規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摸清家底、打牢基礎、對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價

生態文明建設以資源環境為基礎。資源環境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既決定生態質量,又決定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作,需要開展全國范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調查、綜合評價,為生態文明建設藍圖提供依據。

(三)生態文明建設要兼顧資源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

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是第一要務。在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資源環境瓶頸凸現,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矛盾長期存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統領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矛盾的對立統一。關鍵是處理好資源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產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關系。生產價值的發揮要以不破壞自然物質生產的自我修復能力和自凈能力為底線,進行測算,作出規定。

(四)生態文明建設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稟賦不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各異,生態文明建設要統籌區域間協調發展。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性特徵,使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通過談判、協商,形成有差別的的共同行動,這種進步也是生態文明建沒本身的特徵。我國陸域、海域、東兩南北,資源環境差異很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要制定相應政策,統籌區域協凋發展,主要是發展速度的確定,供需總量的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等。

(五)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制、體制、機制,補充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

生態文明建設要用法律法規引導,要有體制機制保證,要以政策調控。要在現有基礎上,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體系,健全完善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制度,修訂、補充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政策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措施。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年4期,作者與樊笑英合作撰文)

E. 什麼是環境承載力,它在環境規劃中的作用

如一條流量較大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數量的污染物,可允許一部分污染物稍加處理後排入環境,讓環境將這些污染物消化掉,而突出的是對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承載力是從工程地質領域轉借過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強度對建築物負重的能力.生態學最早將此概念轉引到該學科領域內、生產和生存的水平,環境具有自我修復外界污染物所致損傷的能力、地點、方式要合適,排放的數量不得超過環境容量.因為環境容量總是有限的,如果超出它的限度.如同樣數量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排入河道,以及處理到何種程度為宜.了解某一環境對各種污染物的環境容量重要,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
承載力概念引入生態學後發生了演化與發展,體現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資源條件下.對於某一區域,生態承載力強調的是系統的承載功能,它反映了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關系,在環境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得到了廣泛應用.
關於環境承載力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根據環境容量可以制訂出經濟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確定哪些污染物由環境去凈化,哪些必須先進處理.
一般的環境系統都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取決於環境本身的狀況.如流量大的河流比流量小的河流環境容量大一些.污染物不同,環境對它的凈化能力也不同,資源與環境的供應與容納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在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的條件下,由於河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作用,進入河中的污染物濃度可迅速降低,保持在環境標准以下.這就是環境(河流)的自凈作用使污染物稀釋或轉化為非污染物的過程.環境的自凈作用越強,環境容量就越大.
一個特定環境的環境容量的大小.
而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環境容量
指某一環境對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重金屬容易在河底積累,有機污染物可很快被分解,河流所能容納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數量不同,這表明環境容量因物而異.
研究環境容量對控制環境污染很有用處.由於環境有一定自凈能力,經過嚴格測算,其內容包括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所以,某一區域的生態承載力概念,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態系統,在這一限度內,環境質量不致降低到有害於人類生活,產生了不同的承載力概念和相應的承載力理論.生態承載力是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排放污染物時間.
環境就會被污染

F. 請問什麼是環境承載力,什麼是環境人口容量。哪一個具有最小值哪一個有最大值

即可概括如下:

資源、環境 → 環境承載力(最大值)

資源、環境
→ 環境人口容量(最大值)
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資源、環境
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資源可持續利用 → 人口合理容量(最小值)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人民生活福利水平

一、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區別

「環境承載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環境的「資源觀和價值觀」。環境作為一種資源,環境承載力包含了兩層涵義:一是指環境的單個要素(如土地、水、氣候、動植物、礦產等資源)以及它們的組合方式(環境狀態)的承載能力;二是指環境污染相對應的環境納污能力即「環境自凈能力」。因此「環境承載力」的科學定義可表述為: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環境資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即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經濟與社會的限度。這里「某種狀態或條件」是指現實的或擬定的環境結構不發生明顯不利於人類生存方向改變的前提條件;所謂「能承受」是指不影響環境系統正常功能的發揮。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顯然它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環境人口容量概念產生的背景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而地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面對數量龐大且與日俱增的人口的事實,人們必然關注人口增長與環境承載力的問題,從而提出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按一般理解,環境人口容量又稱資源承載力,簡單地看作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超過這個人口數,人口就不能正常生存,即偏向於最高人口的涵義。由於對環境人口容量確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著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教材中採取的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該定義在強調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考慮到技術條件。這個概念包含以下幾層意思:①分析環境人口容量應針對具體的時期,因為環境人口容量是時間的函數,具有不確定性;②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③如果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利用的資源和技術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外)資源和技術,這一點對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約因素不確定。時期不同制約因素必然發生變化,造成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但在具體時期,假定製約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變或變化很少時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定量的分析,即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條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條件,估計的方法不同,結論也會不同。人類發展史的每一時期由於受當時科技水平條件的限制都不得有各自的環境人口容量即當時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人類的人口總數從未達到過最高的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未來不同的時間尺度上,以預期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及與此相適應的物質生活水平為依據,一個區域利用其自身的資源所能持續穩定供養的人口數量。環境人口容量則是在一定地區或國家所容納的人口數量。環境承載力相對穩定,它受資源生產能力與人的生活水平所制約,受人的行為影響小,比較客觀。環境人口容量則受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為和人口遷移等因素的影響較大,主觀性強,它可以大於或小於環境的人口承載力。

二、「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聯系

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環境承載力可以用來表示環境對人口的容量的限度。一般地說,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在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實際估計中往往用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環境承載力作為環境人口容量。如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6億左右,就是根據據土地承載力做出的估計。

綜上所述,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環境承載力多用於研究某一種資源與供養人口數量的關系。如土地人口承載力,就是在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土地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養的最大人口數。環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它是隨時間變化的。因此,筆者認為:由於考慮的范圍、時期、條件和目標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義,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所以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的具體規定性不同,也就有了它們的內涵不完全相同。
我認為環境承載力大於等於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包含了環境人口容量,它是一個地區的環境和不同的資源,所能承受的人類的活動,包括人口數量、人們經濟活動的規模以及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如果只用某一資源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的話,那麼環境承載力就等於環境人口容量了。簡言之,環境人口容量是從人口的數量角度表達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環境容量>環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
合理人口容量=適度人口,也就是多少人口最合適,或者說是理想人口
二人口容量
定義1: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容納的最高人口數量。
定義2:人口容量就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簡稱,指一國或一地區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利用該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及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狹義):從生態、資源或環境的角度看: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廣義):①在可預見的時期內,②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③在保證符合社
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
區能夠維持供養的人口數量。
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①合理的生活方式,②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③同時又不防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如何正確理解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
這三個概念的理解應從人口增長、人地關系、人口問題等角度來全面理解。

人類是地理環境演化發展的產物,本來也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即人類具有自然屬性。人類的生產、生活既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也要向環境中排放生產、生活的廢棄物。故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首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一個區域自然地理環境所能供養的最大人口數量即是環境承載力(考慮資源的供給能力與環境容納污染物的能力)。但一個區域自然環境供給資源的能力也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關,即一個區域的環境承載力也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

而一個區域的人口容量則除了要考慮該區域的資源條件即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外,還應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個區域人口的增長、出生率、死亡率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制約。原始型、傳統型人口增長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有限,環境承載力小,人類創造的財富少(因人也是消費者),醫療衛生水平落後,導致死亡率高。產業革命後,發達國家因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死亡率下降。現在發達國家出生率低也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關。產業革命後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進入過渡型增長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當時並不存在人口問題。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進入過渡型增長模式則並不是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的,因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糧食、社會財富等缺乏,就業機會少,故出現嚴重的糧食問題和人口問題。目前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進入現代型增長模式則因出生率低,也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可以看出,一個區域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數量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並要求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故一個區域考慮其資源條件(環境承載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即人口容量。

而一個區域的人口合理容量則還應考慮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即要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時所容納的人口數量。

G. 水資源承載能力有什麼作用

水資源承載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區域內,其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持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規模,並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的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體能夠被繼續使用並仍保持良好生態系統時,所能夠容納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

H. 什麼是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某一時期,某種環境狀態下,某一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人們用環境承載力作為衡量人類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程度的標尺。環境承載力決定著一個流域(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規模。

如果在一定社會福利和經濟技術水平條件下,流域(或區域)的人口和經濟規模超出其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范圍,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匱竭,嚴重時會引起經濟社會不可持續發展。



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多維向量,每一個分量也可能有多個指標,主要分為三部分:

1、資源供給指標。包括水、土地、生物量、能源供給量等。

2、社會影響指標,包括經濟實力、污染治理投資、公用設施水平、人口密度、社會滿意程度等。

3、環境容納指標,包括排污量、綠化狀況、凈化能力等。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進一步列出更加具體的指標,進行分區定量研究。以環境承載力為約束條件,對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提出優化方案,可以使人類社會經濟行為與資源環境狀態相匹配,不斷改善環境,提高環境承載力,以同樣的環境創造更多的財富。

I. 環境承載力是指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承載力的極限之內。

J. 水資源承載能力指的什麼

水資源承載能力(Carrying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CCWR)的概念,最早源自於《生態學》中的「承載能力」(CarryingCapacity)一詞,是自然資源承載能力的一部分。其研究的主體是資源與環境系統,客體是人類或更廣泛的生物群體。
中文名
水資源承載能力
外文名
Carrying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CCWR
概念出處
最早源自《生態學》「承載能力」
研究主體
資源與環境系統
研究客體
人類或更廣泛的生物群體
內涵
本節引自文文獻[1] 。
我國不少學者對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概念及計算方法進行深入探討。關於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定義,從不同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定義,這里僅列舉幾個代表性的定義:
(1)水資源承載能力是指某一地區的水資源,在一定社會歷史和科學技術發展階段,在不破壞社會和生態系統時,最大可承載(容納)的農業、工業、城市規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個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而變化的綜合目標。(施雅鳳等,1992)
(2)在某一歷史發展階段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條件下,水資源對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撐能力。(劉燕華,1999)
(3)某一歷史發展階段,以可預見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為依據,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維護生態良性循環發展為條件,在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下,該地區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最大容量。(李令躍,2000)
(4)一個流域、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在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下,當地水資源能夠維系和支撐的人口、經濟和環境規模總量(何希吾,2000)。
(5)一定的區域內,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下,天然水資源的可供水量能夠支持人口、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或限度。(馮尚友,2000)
(6)水資源承載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區域內,其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持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規模,並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的能力(汪恕誠,2001)。
(7)在一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滿足生態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夠維系有限發展目標的最大的社會-經濟規模。(夏軍,2002)
關於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定義還可以列舉很多。盡管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其表現的基本觀點和思路並無本質差異,都強調了「水資源支撐能力」的含義。
從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含義來分析,至少具有如下幾點內涵:
(1)在「水資源承載能力」概念中,主體是水資源,客體是人類及生存的社會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或更廣泛的生物群體及其生存需求。「水資源承載能力」就是要滿足客體對主體的需求及壓力,也就是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規模;
(2)「水資源承載能力」具有空間屬性。它是針對某一區域來說的,因為不同區域的水資源量、水資源可利用量、需水量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與條件、生態環境問題等方面可能不同,水資源承載能力也可能不同。
(3)「水資源承載能力」具有時間屬性。在眾多定義中均強調「在某一階段」,這是因為在不同時段內,社會發展水平、科技水平、水資源利用率、污水處理率、用水定額以及人均對水資源的需求量等均有可能不同。因此,在計算水資源承載能力時要指明計算時段。
(4)「水資源承載能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標准應該是以「可承載」為准則。在「水資源承載能力」概念和計算中,必須要回答: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支撐到什麼標准時才算是最大限度的支撐。也只有在定義了這個標准後,才能進一步計算水資源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