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保護資源環境社會應該如何做
擴展閱讀
哪裡找產品使用過程 2025-05-26 05:28:54
取保候審中途出什麼費用 2025-05-26 05:18:16

保護資源環境社會應該如何做

發布時間: 2022-07-12 18:39:35

❶ 面對資源環境問題國家社會個人怎麼做

一.對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反思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人類面臨嚴重的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產生的對資源與環境的需求超出了地球生態系統資源與環境的供給能力。資源枯竭,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的枯竭,將使人類的生存、發展面臨著極其嚴重的挑戰。1968年,羅馬俱樂部的科學家們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在全球學術界和政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自此,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學者就資源環境危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就可持續發展戰略達成了很多共識。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和各國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發展戰略,主要具有下述內容:第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持續性原則,強調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共同性原則,強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道義和責任。第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資源的持續利用。為實現這種持續利用,提出了最低安全標准,即社會使用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可再生資源的更新速度;社會使用不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不得超過作為其替代品的資源的開發速度;社會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過環境對污染物的吸收能力。第三,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除芬蘭、瑞典、挪威、德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外,各國都把環境保護放在可持續戰略的優先地位,強調運用環境稅、產權界定等經濟手段及行政手段、法制手段來保護森林、淡水、耕地、海洋、大氣免受各種有毒物質的污染。第四,相信市場激勵與科技進步能自動解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資源替換問題。認為市場機制可通過資源價格的變動反映資源的稀缺狀況,一旦資源面臨枯竭,資源價格上漲會促使人們尋找替代資源,而科技進步為資源替換提供了技術手段。第五,在工業領域推廣清潔生產戰略。所謂清潔生產,就是工業生產中通過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革、技術管理、生產過程內部循環利用等環節的科學化、合理化,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生產中排放的廢棄物,變廢為寶,減少污染。第六,建立了可持續發展核算體系,用以評價各國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上述對世界可持續發展思想、戰略的內容概括可能不全面,但並不妨礙我們就它的主要方面作出評價。由於對全球資源、環境危機的性質和根源缺乏正確認識,以西方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存在著以下缺陷:第一,看不到造成非持續發展的主要根源在於,私人資本利益主導下的大工業生產方式,使經濟增長建立在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索取上,經濟發展採取高增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各國雖然對高投入、高消耗的生產模式和浪費型的高消費模式進行了批判,但沒有意願和能力改造這種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相反,各國政府仍舊以追求經濟增長為中心,竭力不損及目前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第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建立發展的可持續資源和環境基礎。各國很重視環境問題,卻低估了資源危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沒有建立可信的資源替換戰略或者資源代際分配計劃,對資源可持續利用缺乏具體的對策。美國政府的資源戰略,僅僅是全力發展強大的高技術軍事力量來保障自己的資源和能源安全。最近,布希政府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目的就在於控制世界石油資源,以達到稱霸世界和保障自己能源供應的目的。歐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有資源色彩,但只限於降低不可更新能源(石油、天然氣等)的消耗,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只強調對生物多樣性和其他重要資源的保護,而沒有應對資源危機的全面的資源替代戰略。這說明西方忽視了一定階段和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爆發資源危機的可能性和現實性。第三,盲目相信自發的科技進步能解決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忽視了現實中科學技術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最終解決資源與與環境問題的手段。另一方面,在科技進步完全服從資本利益時,它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由於其巨大的杠桿作用,會迅速消耗大量寶貴的資源,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認識上的片面性導致實踐上的盲目樂觀,各國政府都缺乏應戰資源與環境危機的科技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第四,發達國家的可持續戰略忽視了世界人口的增長對全球生態系統所構成的壓力,尤其是忽視了發展中國家龐大的貧困人口——佔世界人口1/3——靠種植、採集或捕捉食物過活,直接破壞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成為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和它們主導的國際機構,對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和發展援助不夠,對世界人口增長的控制重視不夠。不僅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甚至推行生態(環境)標准,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設立種種貿易壁壘,損害這些國家的發展,削弱了這些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有學者認為知識經濟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顯然,不論是教育、科研、咨詢、策劃等知識產業還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所孕育的大量高科技知識密集型產業,將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知識經濟不能取代物質經濟使人類進入虛擬經濟時代,二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部分。隨著人口規模擴大和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隨著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世界農業、工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張,對資源與環境的消耗還會繼續增長。知識與技術只能節約資源的使用和消耗,延緩危機的到來。也就是說,知識經濟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僅僅依靠知識經濟的發展,是不能全面應對人類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危機的。
總之,以西方為代表的、現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短視的、消極的、片面的。僅僅用發展知識經濟的辦法作為可持續戰略的根本途徑,也同樣是消極的、危險的。人類需要制定更積極的、富有遠見的、全面的戰略,才能有效地渡過難關。
二.制定可持續的科技發展戰略,是最終化解危機的手段
科學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是最終解決資源、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和途徑。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必須制定可持續的科技發展戰略,為化解危機作好充分的准備。

❷ 為了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人們應該怎樣做

一、為了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人們應該倡導以下做法:
1、生命離不開水。我們不但要節約用水,而且要保護水不受污染。
2、廢棄物對生態系統有致命的傷害。我們要減少廢棄物,並盡量回收利用。
3、農葯和汽車尾氣污染大氣。要盡量少使用農葯,短距離的路途盡量不乘汽車。
4、加強環保宣傳力度,增強環保意識。
二、普及環保知識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考慮,然後再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達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
當前,不但要加強和擴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狀,即受人類影響較少的生態系統,通過人為的保護和再建、使其維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視人類在認識化學物質毒性問題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對於各種比學物質,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考慮一個防止污染環境的安全措施,更應當尋求無污染的生產方法,製取無毒性的化學產品,顯然,這是給化學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更高、更難的任務。
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已經明確指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樣,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創造一個無污染和公害、生態保持平衡和優美的環境而共同努力。

❸ 環保,我們應該怎麼做

年年都在講環保,人人都跟環保有關,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跟環保有密切關系。從日常生活垃圾處理到開車出行,從屋內家居到戶外活動都涉及到環保問題。要保護環境,首先要有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要靠全社會力量,大家共同才能打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那麼對於個人來講,保護環境要怎樣做呢?

❹ 我們該怎樣保護環境

1、防止污染

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破壞

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3、自然保護

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

(4)保護資源環境社會應該如何做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保護環境不僅關乎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影響著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就是研究和防止由於人類生活、生產建設活動使自然環境惡化,進而尋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並努力改善環境、美化環境、保護環境,使它更好的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

換句話說,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❺ 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如:綠色出行、隨手關燈、光碟行動。

增強綠色低碳意識,讓環保理念更加普及。環保宣傳覆蓋面更廣,綠色生活成為風尚。豐富綠色生活方式,將環保實踐融入日常。

綠色出行、隨手關燈、光碟行動……踐行環保理念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此外,還有垃圾分類換積分,有設計感的布袋代替塑料製品,無紙化辦公。

(5)保護資源環境社會應該如何做擴展閱讀:

我國環境保護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2年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環保工作32字方針。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提出環境管理八項制度。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制定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大力推進污染防治。

第四階段:從2002年到2012年。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五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❻ 保護環境我們應該做什麼

垃圾減量,特別是少製造一次性垃圾,應該是普通人最容易做到的環保小舉措。

要說起「一次性」,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我們常常對這些東西帶來的污染心生愧疚,但又無法完全拒絕掉這些便利。又有人說,誰不想環保?現在處處是一次性用品,用這些也是迫不得已。

我發現相比前兩年,越來越多人對製造垃圾產生了「罪惡感」,並且自發地在尋找那些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方法。

△ @小栗子愛宅愛旅遊:宜家PRUTA系列,一組有大大小小很多個盒子的那種。大盒子可以用來買包子燒麥燒餅,不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袋。

除了拒絕「一次性」,我們還能做出哪些改變?

#1. 減緩紙巾的消耗速度

總免不了要用紙巾,但我會用干凈的收納袋裝一些卷紙,帶在身上代替小包裝的面巾紙,同時購買卷紙也會選擇無紙芯、無獨立包裝的。

#2. 一次性塑料,未必只能用一次

塑料是原罪嗎?我想塑料不該背環境的鍋,更多時候是人類使用它的方式出了問題。塑料很難降解,正是因為它堅固耐用的特性。僅僅賦予它短暫的使用壽命,對塑料來說是大材小用,對地球來說也是負擔。

#3. 精簡消費:如無必要,勿增實物

如今很多產品功能真的過於細分了,以清潔用品為例。可能你囤了 N 瓶不同功效的清潔劑,都不常用,大部分都是用一兩次就放到過期。倒不如用買清潔劑的錢定期請一次保潔,還省得自己動手了……

#4. 負責任地「斷舍離」

即使是自己不再喜愛的閑置物品,也盡可能為它們找到更好的歸宿吧。直接扔掉當然省事,但也意味著終結了它的使用壽命。

♻️ 服飾、床品、玩具:閑魚、飛螞蟻捐贈♻️ 書籍:多抓魚、漁書回收♻️ 電器:京東拍拍、蘇寧以舊換新♻️ 電子產品:愛回收、淘寶回收

#5. 減少浪費,物盡其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物盡其用。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

包括以上這些環境友好產品,也請慎重思考,自己能做到哪些?是否真的能夠為環保犧牲掉這一點便利。

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製造的過程中也存在環境的成本,使用的次數越多,越能攤薄這個成本,才真正意義上有可持續的價值。

如果只是一時興起,買回家用了一次就閑置,真的沒有任何必要。

在大環境下,我們的確都很渺小,但也是這一個個渺小的個體,在一次次選擇中,促成了最後的結果。不必被動地等待更完善的回收機制、更先進的可降解材料,等待他人或者大環境先做出改變,然後我們再被動地接受。


每一點積極的行動都有力量。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無論我們改變與否,至少不必說:敗局已定,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