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老院環境現狀是怎麼樣的
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加上獨生子女政策改變著我國的家庭人口結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商業養老險作為日後養老的支柱。那養老保險有哪些險種?不同險種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呢?
城區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北京。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城區公辦的住不進,城裡民辦的住不起,郊區民辦的不願去。」
中國目前老齡化問題嚴重,而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原因使得目前中國城鄉的空巢家庭不斷增加。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寶庫說,為確保更好地照顧老人,這些專門針對失能老人而建的養老機構將具備四個基本條件:只接納到達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房產不予出售,必須配套擁有一個專門的醫療機構、專門為入住老人開展全天候的醫療服務,以及必須具備臨終關懷的職能。
★專家分析:
養老方式面面觀
社保養老——僅夠溫飽
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是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為特徵的養老保險模式,按照該模式,個人和企業按照員工工資數額的一定比例繳費,分別進入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那麼在未來社保養老是否真的能為參保人提供足額的養老保障呢?
以月薪6000元的員工為例,不考慮通貨膨脹,工資增長,及賬戶利息等因素影響,假設30年後退休時社平工資是2000元,則按目前社保政策,每月大概可以領取退休金1800多元,社保替代率約30%。而按照專家建議,替代率達到80%,才能保證退休後的生活質量不下降。
企業年金——難以掌控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願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我國於2004年5月1日才開始試行。由於企業自身認知程度不夠,國家對個人繳費部分稅收政策的不明確等原因,真正實行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還是很少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數據,截至2009年12月31日,參加企業年金的人數是1116萬人,僅佔2.2億參加基本養老人數的5%,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則不足1%。
最重要的是,企業年金實行最終主動權都在企業手裡,員工個人是無法掌控的。如果你很想參與到企業的年金計劃中去,那麼前提條件一是你要在職,二是所在企業願意為職工繳納企業年金。
養兒防老——不堪重負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念。但是隨著「4:2:1」家庭結構在中國逐漸普及,傳統養老觀正受到強烈沖擊,80年代四世同堂的金字塔迅速演變成現在的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結構。曾經的「小皇帝」如今面對就業、醫療、住房、子女教育,已經舉步維艱,又如何周到地顧及贍養老人?事實上如今許多父母還在以不同方式來資助子女買房、創業等。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來還要出現「8:4:2:1」的家庭,可見養兒防老已越來越不現實了。
商業保險——養老支柱
商業養老保險是以人的生命或身體為保險對象,在被保險人年老退休或保險期屆滿時,由保險公司按合同規定支付養老金。其特點鮮明,天然具備參與長期養老金儲備計劃的優勢。兼備了投資和保障的功能,使理財主體更加多元化,提高了養老保障水平。目前商業保險中的年金保險,兩全保險,定期保險,終身保險都可以達到養老的目的,客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投保。
金融投資——種類繁多
我國養老現狀分析:金融投資是目前大多數人比較熟悉的養老方式。可供選擇的工具很多,一部分屬於有固定收益的品種,如銀行各類存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國債等,這類產品的優勢是安全穩健,但收益不會太高。一旦收益不抵通脹,其實際購買力是縮水的。
另外一部分屬於較高風險的投資品種,如股票、基金、期貨、權證等。對於以養老為目的的投資來說,一些穩健型的投資品種應該是首選,如基金。而基金也隨風險收益的不同分為貨幣型、偏債型、平衡型、偏股型、ETF、LOF等,每個人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搭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也有不少把養老金寄託於房產,覺得手中有房養老不愁,那麼單一依靠房產投資是否能完全解決養老問題呢?
方式一,出租:以每月的租金來支撐每月的養老金開支
租金收入僅是房產價值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本金壓在房產上,並不能為老年的日常生活提供持續的收入現金流,可見靠租金養老沒有充分地利用所有用於養老的資金;而且房屋出租過程勞心勞力,中途如出現斷租,勢必影響晚年生活開支需求。
方式二,出售:一次性出售來支撐未來多年養老金開支
房屋出售後,大筆資金仍需要再次規劃,才能為晚年養老提供支持,否則同樣要面對資金貶值的風險,並存在晚年沒有持續可增長的收入現金流,有錢不敢用的問題,仍是一個不完整的養老規劃。
可見,房產投資雖具有較強的抵禦通脹的能力,但是其變現能力較差,加上國家政策支持及法律監管很不明朗,單一靠房產養老仍然不夠穩妥。
綜上所述,用過分依賴短線或保守單一的投資方法,去累積維持未來幾十年退休生活的資金,往往事與願違。
老人們的精神需求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趨凸顯。最美不過夕陽紅,當一個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往往更需要關懷。三年一代溝這句話不是沒道理的,年輕人並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數老年人是空虛、孤獨的。
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學、銀發旅遊也越來越火爆。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關懷,也要靠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大愛老敬老助老的宣傳,營造一個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是必要的。這也是南北巢養老網的宗旨所在。
2. 目前國內養老院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國的機構養老起步較晚,現仍處於初步階段,且養老機構正面臨著供不應求和的矛盾。
在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自2015年開始,增速明顯下滑。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增加至15.5萬家,同比增長了10.7%,增速較2016年下滑了10個百分點。2018年,盡管民政部還未公布最新數據,但根據歷年數據前瞻推測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仍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速,機構數量保持在17萬家左右。
當然,民政部統計的養老機構數和床位數只是登記在冊的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國內養老院供給的全貌。但是,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養老院供不應求的現狀是事實;同時隨著國民機構養老意識的強化,必將產生更多的養老院需求,如何提高養老院的數量和質量供給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同時也為養老院行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3. 為什麼養老院在中國做的不是很好
中國人幾千年以來的傳統思想是「養兒防老」,去養老院意味著無後或子孫不孝。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與農耕社會不同,現代社會養兒防老逐漸變得不現實,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4. 為什麼選擇養老院養老
老人選擇去養老院有諸多好處:
1、能讓老人享受到定期的身體檢查。現在的養老院不僅自己配備有專業的醫生和護士,而且還會在定期為老年人組織到指定的醫院進行身體健康檢查。而定期的身體健康可以很好的幫助老年人及時的發現身體出現的問題,幫助老年人更好的保養身體。
2、能讓老人有時間去干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好的養老院配備了很多的完善的設施與設備,例如用來娛樂的棋牌室,活動室等,並且修建或者是購買了專門的運動鍛煉器材,以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鍛煉的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使老人的生活更豐富,心情也更愉悅。
3、能讓老人過上有規律的生活。很多老人天不亮就起床了,這對於一些老人身體健康弊大於利。養老院提供一日三餐,並且實行營養搭配,所以能使老人睡得香、睡得好,精氣神也很好。
4、能讓老人找到靈魂之間的共鳴。養老院有許多年齡相仿的老夥伴,比起在家生活要有意思得多,因為雖然是跟子女同住,可是子女一般工作都很忙,通常沒有過多的精力陪老人家,而且,老人與老人之間也有更多的話題,不存在「代溝」。
5、相比請保姆性價比更高。大多私人養老院、民辦養老院競爭大,收費都是相稱的低的。請一個保姆照顧老人,保姆工資+老人和保姆的伙食+水電費,這個至少也得3000,如果老人住的是養老院,能享受到更優良和全面的服務。
6、使兒女與老人的關系更融洽。因為時代不一樣,閱歷、為人、對小孩教育方式等也會產生諸多的不同,彼此間容易產生磨擦。而讓老人入住養老院,這樣一來就減少了摩擦,基本解除後顧之憂,子女常常探望,盡盡孝心也能讓老人感受到溫暖與滿足。
5. 當今社會的養老有哪些不足
摘要 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亟須得到重視。按照國際通行的老齡化標准,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的國家或地區,即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發布的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為2.3億,占總人口的16.7%,我國社會老齡化的特徵已經十分顯著。而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報告,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17.17%,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將達31%。
6. 請你談談政府完善養老服務機制的必要性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和家庭小型化趨勢的發展,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制機制,促進社會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已經成為老年福利事業的重點。養老服務機制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盡管近年來社會養老服務事業有了發展,但是有效供給依然不足,難以滿足老年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養老機構床位數與老年人數之比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居家養老服務也表現出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的問題。公辦服務機構服務半徑較小,服務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無法輻射城市街道、社區,難以滿足社區老人寄養、日托所需。而民辦養老機構受城市地價高、社區用房稀缺等因素制約了發展空間。對於需要護理的老人來說,居家養老服務難以提供專業的照料、康復、護理服務,老年居民無法最大限度地就近方便享受到專業服務。
第二:居家養老服務方面,農村遠遠落後於城鎮,養老服務面不夠寬,養老服務手段、服務方式、服務內容都需進一步調整和改進。在城鎮,部分社區為老服務功能還不健全,現有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還難以滿足老年人實際需求,如一些社區的高齡、空巢、多病和白天無人照顧的老人存在就餐困難。另外,服務項目分配不夠合理,目前已有的社區為老服務主要偏重於家政服務,在生活照料、保健服務等方面相對缺乏。
第三:在機構養老方面,資源配置不合理。有些地方養老院一床難求,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養老機構的床位空置。公辦機構床位閑置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高檔次的床位價格相對較高,入住條件嚴格,普通收入水平的老人很難進入;二是部分床位價格較低的養老服務機構又因為居住和配套條件較差,除了社會供養老人及少數困難老人入住外,一般老人又不願入住。同時,護理型養老機構和床位偏少是一個突出問題。
第四: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許多困難與問題,與現行體制機制不完善有密切關系。盡管政府出台了養老服務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但是由於缺乏系統的總體規劃,導致政策之間銜接不到位,部分優惠政策無法落實到位。為此,必須要完善改進社會養老服務體制,創新服務供給機制。
7. 中國老人為什麼住不上優質養老院
我們國家老人住不上優質養老院,在於老人群體中,絕大多數人都無力承擔,高昂的護理費用。
要知道優質養老院,所對應的收費標准,絕非一般家庭可以接受。
北京作為我們國家首都,相應的人均收入在全國范圍內排名靠前。這里一家普通的養老院,一個月的護理費用,也需要5000元,而且這是最低的一個收費標准。
事實上很多老人的退休工資,都不足以支付這樣一筆費用,更不用說那些價格高昂的養老院了。
動輒上萬的收費,對於這些老年人群體來講,就是一件奢侈的享受。
伴隨著老年人口增加,相應的養老需求,也在逐漸增多。
如果老人手中沒有積蓄,即便是條件再好的養老院,也鮮有老人能夠享受。
8. 現在老年人越來越多了,為什麼養老院不多呢
中國老齡化社會已經悄然到來,社會養老問題和矛盾已經越來越突出,雖然狀況有所改善但是問題依然嚴重。我國養老服務面臨著總量供給不足供給結構失衡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專業護理人員不足以及現代性和傳統性結合困難等五大問題。尤其是中國養老院數量供給嚴重不足,據統計目前我或養老機構床位總數在730萬張,但是我國養老床位需求在5000萬張左右,供需差距巨大。而且在現有的養老機構中護理型養老床位占偏低。而且大多數養老院集中在城市,城市擁有充分的資源和政策,孰不知當代農村和鄉鎮對養老院也有大量需求。
專家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老年人社會福利的領域驟然擴大,無論在資金來源、資金分配、目標人群、服務方式以及服務的提供者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這種變革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大背景下發生的,而且這種變革仍然處在快速推進和演變中。
9. 國內養老院的現狀問題與不足
供給端:養老院供給不足,供給缺口不斷擴大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國的機構養老起步較晚,現仍處於初步階段,且養老機構正面臨著供不應求和的矛盾。
在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自2015年開始,增速明顯下滑。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增加至15.5萬家,同比增長了10.7%,增速較2016年下滑了10個百分點。2018年,盡管民政部還未公布最新數據,但根據歷年數據前瞻推測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仍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速,機構數量保持在17萬家左右。
當然,民政部統計的養老機構數和床位數只是登記在冊的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國內養老院供給的全貌。但是,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養老院供不應求的現狀是事實;同時隨著國民機構養老意識的強化,必將產生更多的養老院需求,如何提高養老院的數量和質量供給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同時也為養老院行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