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小行星如何找到水資源
擴展閱讀
國產園藝工具怎麼樣 2025-05-26 07:41:10
為什麼中石油加油便宜 2025-05-26 07:34:55

小行星如何找到水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7-12 03:14:15

『壹』 水是從哪兒來的示意圖

1、地球上的水來源於宇宙中的塵埃。宇宙塵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裡面含有氧元素。塵埃在宇宙中穿行,會遇到太陽風。

(1)小行星如何找到水資源擴展閱讀

地下水來源有滲入說、凝結說、沉積說、初生說、內生說5種。

1、滲入說。公元前1世紀由古羅馬建築師M.V.波利奧提出。認為地下水是由雨水和雪水滲入地下形成的。這一假說在中世紀廣為盛行,並且在很長時期內占著統治地位。

2、凝結說。公元前4世紀由古希臘人提出。在19世紀末又為奧地利工程師O.福爾格大力提倡。認為地下水是由空氣中水蒸氣凝結而成的。事實是,由水蒸氣凝結而成的地下水,除乾旱區在地下水形成中佔有一定地位外,廣大的濕潤地區即使有凝結水也僅佔地下水總量中的很小部分。

3、沉積說。這是人們在地下深處普遍發現高溫鹵水存在以後,在20世紀初提出。沉積說的主要內容是地下水與含水岩石同時形成於沉積盆地中,兩者的年齡一致,並把這種水命名為沉積水(同生水)。

4、初生說。1902年由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提出。認為初生水來自岩漿源的分異作用,初生水的基本標志是高溫、溶解有特殊的與岩漿有關的化學成分,如氯、二氧化硅、硫、硼、磷、砷等,這些組分大部不可能從沉積岩的溶解作用中取得。

5、內生說。由前蘇聯水文地質學家Г.Н.卡明斯基提出。認為凡是早於滲入循環(水文循環)與沉積循環(地質循環)生成的地下水均可命名為內生水,它主要由岩漿及變質(由地球內力作用引起岩石的改造與變化)起源的水、汽組成。

『貳』 採集地球附近的水,真的能為太空探索提供燃料嗎

不能。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在太空飛行中補充燃料的好方法。阿波羅和旅行者都帶了足夠的燃料,直到耗盡。除了通過燃燒燃料加速之外,宇宙飛船在太空加速的最佳方式是使用「彈弓效應」。通過行星加速來利用太陽能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衛星能夠接受的太陽能太低,不足以推動宇宙飛船。


也許你不知道,在這些靠近地球的小行星上,最大的水合物通常含有更多的水,而這些靠近地球的小行星上的水比月球兩極的水更容易接近。從科學家可以獲得的研究數據來看,鎖定在岩石世界中的水總量超過了月球的兩個水平面,足以填滿32萬個奧林匹克大小的游泳池。此外,從地球運送燃料並不容易,而從小行星運送燃料到地球同步軌道相對容易。

『叄』 水是怎麼來的為啥在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上面沒有水

相信大家都知道太陽系的行星有自己的名字,如水星、金星、火星等。但是水星不是有豐富的水資源,而是火星上又熱又干嗎?事實並非如此。水星沒有豐富的水資源。水星離太陽很近,溫度很高,即使有水,也會在短時間內蒸發,所以科學家們還沒有發現水星有液態水。但是科學家們在水星的北極環形山發現了固體冰,但數量很少。晉興情況與水星相似,只存在微量水資源。

那麼我們可以想像的是,太陽系早期塵埃盤形成的行星也有那麼多彗星可以成為構成行星的材料。但是條件不同,行星生成過程中也有化合物存在的方式,早期行星清洗塵埃盤時,即使小行星遇到高溫,也不會保持這些水分,地球重力適中,溫度也適中。形成後,在軌道清理過程中,小行星遇到高溫,這些水分就會到達。在地球數十億年的歷史中,每年都有數十萬噸彗星物質撞擊大氣層,這也是一個積累過程!

『肆』 遍布地球表面的液態水,是從哪裡來的這么多水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表面擁有液態水的星球,而且海洋等水域的面積佔到了地表的71%,陸地面積只有29%,海洋的平均深度約4500米,從太平洋上方的位置看,地球完全就是一個水球。再反觀太陽系其他和地球一樣的岩質星球,水星,金星,火星表面上卻沒有一滴水,那麼地球上如此之多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所以,地球表面的水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那這些小行星和彗星都來自於哪裡呢?一般認為它們來自於小行星帶的外圍,以及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中,因為太陽系的冰點大致在小行星帶中間位置,也就是說小行星帶中間位置向內,由於水無法形成冰晶,這里的小行星上面水都很少,但是在外圍由於水可以形成冰晶,所以說外圍的小行星可以接收大量冰晶,而形成富含水的小天體。特別是一些彗星,它們常被稱為「臟雪球」,這是因為它們含有大量的水,有些彗星的水含量甚至在50%以上。

小行星帶的中心位置距離地球軌道最近也在3億公里外,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就更遠了,所以地球表面上的水大部分都是從幾億甚至幾十億公里外來到地球上的,它們帶來的水是地球生態環境的必需品,並且也催生了地球生命的出現與繁榮發展,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以及生命物種,其實是整個太陽系的創造。

『伍』 採集小行星上的水,是否能為人類太空探索提供燃料

廣泛存在於太陽系之中的岩石世界,被科學家們稱為小行星,它們都是早期太陽系誕生時留下的殘余物體。通常情況下,它們的尺寸和質量都小於我們地球的月亮,而在我們的地球附近,也存在著諸多含有大量水資源的小行星,它們的存在體量大約達到了一千個左右。雖然,這些小行星中的絕大部分都只有數英尺長,但它們之中也有25個含有大量水資源的特例。

眾所周知,小行星更小的質量導致其重力較小,且明顯低於我們的衛星和地球,因而,在這樣的星體上,我們的儀器在著陸難度方面有所降低。當我們的研究人員,掌握了如何從這些小行星上收集水資源,那麼,探索儀器所需要的燃料,便可以在太空中直接進行生產,更能進一步促進人類在宇宙中的探索步伐。因而,在之後的時間里,研究人員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便是被困於這些岩石世界上的水,如何從這些星體上的水合礦物質中釋放出來。

『陸』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兒來的

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說」和「內源說」。不過,「兩種說法都缺乏充足的證據。」

一、所謂「外源說」,顧名思義,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地球外部。而外來水源的候選者之一便是彗星和富含水的小行星。

被譽為「臟雪球」的彗星,其成分是水和星際塵埃,彗星撞擊地球會帶來大量的水。而有些富含水的小行星降落到地球上成為隕石,也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為0.5%—5%,有的可達10%以上,其中碳質球粒隕石含水更多。

球粒隕石是太陽系中最常見的一種隕石,大約占所有隕石總數的86%。正因如此,一些科學家認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等地外天體撞擊地球時,將其中冰封的水資源帶入地球環境中。

二、地球上的水是「娘胎」里帶的

與外源說相對的是自源說,自源說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於地球本身。鄭永春說,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雲氣體和塵埃經過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凝聚後的這些星子繼續聚集形成行星的胚胎,然後進一步增大生長而形成原始地球。

地球起源時,形成地球的物質裡面就含有水。在地球形成時溫度很高,水或在高壓下存在於地殼、地幔中,或以氣態存在於地球大氣中。後來隨著溫度的降低,地球大氣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漿中的水也隨著火山爆發和地質活動不斷釋放到大氣、降落到地表。匯集到地表低窪處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柒』 在小行星上如何找水

「事實上,在整個太陽系,水是常見的物質,尤其在太陽系外圍的天體中,水大面積存在著。而太陽系裡的天體中,除了土星和木星的衛星以外,還有很多的水分布在小行星上。」

對人類而言,小行星有著一種神秘的魅力。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季江徽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就發現R型主帶小行星(349)Dembowska可能存在水冰。存在水冰可能,這意味著什麼?如何才能推斷小行星是否存在水冰?

解開地球之謎的重要鑰匙

迄今為止,人類發射的行星探測器,為人們描繪出一張太陽系的水分布圖。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是一個冰冷的世界,天文學家認為它表面覆蓋著水冰,地表下可能存在液態海洋。土星的衛星土衛二表面存在間歇泉,有大量水蒸氣從冰火山裡面噴出。

「火星探測器『鳳凰』號發現,火星地下有冰。盡管這些水並不能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卻揭示了行星以及衛星的演化歷史,並時刻提醒我們在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季江徽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季江徽進一步解釋,水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假如小行星上有水,那麼就意味著未來可以獲取這些太空資源,進而在探索太陽系的過程中加以利用。

同時,人們對地球上水的起源問題也有頗多疑問。科學家曾經認為,地球上的一部分水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彗星。但是今天,這一觀點已受到質疑。對小行星水冰的研究或許是解開這個疑問的途徑之一。

近幾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火星探測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火星大出風頭,尤其是在獲得與水有關的探測進展時。這給人一種感覺,似乎在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水都是非常罕見的東西。

表面物理特徵也是有效線索

科學家可以通過天文觀測或空間探測發現小行星存在水冰的直接證據。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探測水冰?

「還可以通過研究小行星表面的基本物理特徵來了解。」季江徽說。

比如(349)Dembowska小行星,它是一顆R型主帶小行星,直徑約為156千米。

「它很亮,自轉周期為4.7小時,自轉軸與軌道面的夾角很小;它的近紅外反射光譜與灶神星的光譜十分相似,所以可能發生過熔融分異的歷史;它的軌道靠近太陽系『雪線』,水在那裡開始凝固,因而可能存在水冰。」季江徽說。

但是,至今為止,人們對於這顆小行星的基本物理信息仍不是很確定。因此該小行星備受國際上天文研究機構的關注。

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學團隊建立了小行星熱物理模型,從小行星熱物理特徵分析其含水情況。

在前期工作中,季江徽課題組研究了近地小行星(101955)Bennu。美國小行星采樣返回探測任務OSIRIS-REx將在2018年造訪該小行星,並在2023年採集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季江徽的工作表明,這顆小行星表面可能大部分區域被土壤所覆蓋。這一結果很大程度上支持了OSIRIS-REx任務采樣機制的可行性。

在對小行星Dembowska的研究中,季江徽課題組基於國際空間紅外衛星的探測數據及地基Subaru望遠鏡的實測熱紅外數據,獲得Dembowska表面熱慣量、粗糙度、反照率等基本熱物理信息,模擬了Dembowska在任意軌道時刻的表面及次表面溫度環境。

研究人員發現,Dembowska表面南北兩極溫度變化較大,並呈現明顯的季節變化。赤道溫度變化較小,且有較長時間溫度較高,表面不太可能保存水冰。而在Dembowska南北次表層30至50厘米以下,溫度可保持在較低水平,水冰可以穩定地存在。

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季江徽課題組還將繼續揭示其它小行星蘊含水冰的可能。

『捌』 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難道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的嗎

地球上的水的來源有很多種可能,目前比較代表性的有外源說和內源說。確實有一部分科學家表示,地球上的水是小行星撞擊帶來的。地球上的水源很多,不同的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認識。眾所周知,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也可以供養著人們的生命,給人們帶來無數的資源。


一、地球上的水

水,化學表示為H₂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是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也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水,包括淡水,海水,這些水都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多影響。關於水的來源,目前比較主流的兩種思想是外源說和內源說。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現在明白了嗎?

『玖』 地球的水來自哪裡是小行星撞擊帶來的

地球上的水的來源有很多種可能,目前比較代表性的有外源說和內源說。確實有一部分科學家表示,地球上的水是小行星撞擊帶來的。地球上的水源很多,不同的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認識。眾所周知,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也可以供養著人們的生命,給人們帶來無數的資源。

一、地球上的水

水,化學表示為H₂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在常溫常壓下是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也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水,包括淡水,海水,這些水都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多影響。關於水的來源,目前比較主流的兩種思想是外源說和內源說。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現在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