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表水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表徑流量分析確定
地表徑流是指降水沿著地面或地下匯流至河道後,向流域出口斷面匯集的全部水量,通過對系統內各河流徑流量的分析計算,評價地表水資源量。
系列長度在20a以上,包括豐、平、枯水年的水文觀測數據,直接利用該數據進行計算;系列長度小於20a的短期觀測數據,對實測徑流系列進行相關插補展延或降雨插補展延後再計算;當不掌握系列實測徑流量時,則直接引用已有文獻的數據。
(二)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分析方法
採用典型年法進行評價。根據利用條件的不同,對河流年均流量頻率統計計算來確定可用的典型年徑流量,作為地表水可利用量。
在不具備對地表徑流控制或調蓄的情況下,將自然條件下地表水的產生量作為地表水可利用量的極限量,進行逐年地表水可選用量的統計分析,選用枯水典型年(P=75%)地表水徑流量為基礎去確定地表水可利用量。在具備對地表徑流攔截調蓄的地區,用平水年(P=50%)的地表水徑流來評價可利用量。
當不掌握河流逐年系列實測徑流量資料時,則採用收集文獻提供的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確定地表水資源的可利用量。
(三)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
利用河流斷面監測結果,根據有關標准進行水質評價。
二、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
在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建立的基礎上,按照地下水系統劃分不同級別的計算分區,採用均衡法進行地下水天然資源計算,並分水質評價地下水開采資源。
(一)均衡區的確定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資源計算屬於區域地下水資源量的計算,均衡區以地下水系統邊界圈定的空間范圍為准。當均衡區的面積較大、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時,根據不同水文地質條件劃分不同級別的亞系統。
(二)均衡期的確定
水量均衡計算總是針對某一特定時間段進行的,通常為一個水文年,一些地下水實際觀測值為2000a,一些水文氣象要素參數的取值取多年平均值。
(三)均衡要素的確定
均衡要素指通過均衡區的邊界輸入輸出各項水量的總稱。根據整個評價區的實際情況,綜合確定地下水均衡方程為: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由於地下水系統結構及外部交換環境存在差異,劃分的各均衡區均衡要素的組成也存在差異。均衡要素的確定根據均衡區的位置及其水文地質條件具體分析進行。
(四)地下水資源計算
對於不同的計算區,根據已有可利用資料的情況及研究方法,選用適宜的公式對確定的均衡要素進行計算。以系統為單位對各次一級的計算分區分別對補給量和排泄量組成每個均衡要素進行單獨計算列表表示結果。
對於開采資源,則分別以TDS小於1g/L、1~3g/L的地下水補給資源量進行計算,並採用開采系數法進行評價計算。
三、重復量的分析
塔里木盆地平原區乾旱少雨,蒸發強烈,水資源基本以河流的形式來源於周圍山區。地下水主要來源於山前溝谷潛流和河流出山口以後經過各種途徑的入滲補給。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補徑排過程中多次發生相互轉化,各計算區之間及各項資源量之間存在重復量。計算平原區地下水以泉、泄流、水井開采量在灌溉過程中的再次入滲量,兩計算區重疊邊界的地下水側向徑流量,均為重復計算量。對各亞系統計算結果進行合計時,通過分析確定重復量Q重,在匯總系統資源量時,由亞系統補給量合計扣除重復量進行確定。
Q′補=Q補-Q重
將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統一考慮,以河流出山口徑流量、前山帶暴雨洪流入滲量、河流入滲補給量和河谷潛流側向補給量,再加上盆地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作為計算評價區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即: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在逐級匯總水資源總量時,重復計算量予以扣除。
四、參數計算與選擇
水文地質參數計算所用數據主要以引用前人的工作成果為主,另有少量本次工作取得的資料。為取得符合客觀實際的含水層滲透系數K和影響半徑R,主要利用前人鑽孔抽水試驗資料採用穩定流計算方法進行重新計算,根據地下水類型、抽水井類型、抽水井結構和抽水井所處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而選取不同的計算公式,並同時對其條件進行適當概化;降深過大時引入水躍值Δh換算成孔壁降深值後進行計算。
2. 資源評價
1.排聚系數分析
(1)國外油氣排聚系數
油氣排聚系數是通過對高勘探程度地區已發現的油氣資源量和已生成的油氣總量研究後得出的,對於勘探程度較低的地區具有參考意義。表4-4-9是世界主要含油氣盆地天然氣排聚系數研究結果。不難看出,世界14個主要氣田的天然氣排聚系數介於0.001~0.095之間,差別達95倍,反映了天然氣地質條件差異大。排除前蘇聯下凡爾托爾、塔佐夫、烏連戈伊和中瓦休干4個氣田,其他10個氣田的排聚系數大都介於1‰~10‰之間,平均為4‰~5‰。這與一些學者從理論上得到的結論類同,而天然氣排聚系數超過10‰,甚至高達95‰的情況是少見的。獲得這樣的高值除實際地區天然氣生氣量大、排氣效率高和運聚過程中耗損小以及成藏後保存條件極佳外,可能還與天然氣運聚單元的劃分有關。天然氣流動性強,能夠發生大規模的長距離運移聚集,如果劃分的天然氣運聚單元較實際的小,或沒有較遠源岩和較深源岩實際供運氣量的貢獻考慮進去,則計算出來的天然氣排聚系數偏大。在我國傳統上,以正向構造為區帶評價目標的油氣地質研究中,油氣生成量的計算往往忽略了凹陷中心部位源岩的貢獻作用,因而最終獲得的排聚系數值(已發現的資源量比生油氣總量的比值)偏大。
(2)國內油氣排聚系數
四川盆地是我國天然氣生產基地,四川石油管理局長期以來對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進行評價研究,獲得了不同地區不同層系的天然氣排聚系數,詳細結果參見表4-4-10所示。可以看出,四川盆地不同層位不同地理位置的天然氣排聚系數不同,介於0.001~0.0081之間,一般為2‰~4‰之間。
華北前古近系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與評價
圖版4-2-3 1,3,5,7.孔古4井2.1/8 O2f團塊狀灰岩的泥質條紋中包含的似G.prisca algal mate「atromatolitic」和藻屑,落射熒光。2,4,6,8.孔古4井2.1/8 O2f團塊狀灰岩的泥質條紋中包含的似G.prisca algal mate「atromatolitic」和藻屑,反射光。
3. 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分類
油氣資源評價方法較多,常用的就多達幾十種。這些方法可按其功能、用途分為含油氣性評價方法、資源量計算方法、經濟分析方法和勘探決策分析方法四大類(表6
-1)。其中含油氣性評價方法又可分為聚類判別類、特徵分析類、綜合類;資源量計算方法包括豐度法類、油氣成因法類、經驗或歷史趨勢外推法類、勘探目標分析法類、主觀評價法類、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經濟分析法有:投資費用計演算法、財務評價法、國民經濟評價法、勘探投資經濟極限法;勘探決策分析方法中,有決策樹法、勘探動態學方法等。下面對一些主要方法進行整理並簡要介紹。
4. 旅遊資源的評價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對不同地域的旅遊資源的組合特點及由此而產生的質和量的差異、對旅遊吸引力的大小進行的科學劃分。包括確定一定地域范圍內旅遊資源的類型特徵、空間結構、數量和質量等級、開發潛力和開發條件。其目的在於確定旅遊資源的開發價值和開發順序,明確建設方向,是旅遊資源開發規劃的重要內容。按評價客體的不同分為:
1、 資源本身的評價
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質量特徵(如其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體育價值等),豐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分析;
2、 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
包括氣候條件對旅遊業的影響(表現為旅遊旺季和淡季的節律性變化),環境質量現狀,鐵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現狀及交通建設的難易程度,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現狀,旅遊資源所在的區位距中心城市的距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對發展旅遊業的扶持能力;
3、 客源市場分析
包括旅遊資源對各層次遊客的吸引力,確定目標市場、潛在市場及市場的地理區域。旅遊資源評價及其理論研究始於本世紀70年代,評價方法分為兩類:1經驗分析法。在大量調查、考察的基礎上,憑經驗進行評價;2定量評價。將評價指標數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採用旅遊資源質量等級加權,基本公式如右上圖。即評價值為各評價指標的標准值ai分別加權後的數值和。旅遊資源的多樣性、復雜性,給定量評價帶來許多困難,純粹的定量評價往往帶有機械性,而單純的定性評價包含主觀成份,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做出科學評價。
5. 地下水資源評價原則與方法
一、地下水資源評價原則
(一)地下水天然資源評價的原則
柴達木盆地地下水資源評價是通過對前人資料的深入細致分析、研究和在本次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對柴達木盆地地下水資源按地下水系統進行劃分。基於盆地地表水與地下水流域基本一致,具共同的排泄基準面。依據水文自然單元的特徵,根據地下水資源評價需要,將盆地劃分為15個二級地下水系統,83個三級地下水系統,346個四級地下水系統(表3-1)。
柴達木盆地地下水資源按地下水系統評價時,山區和平原區三級地下水系統分別評價。三級地下水系統界線是在二級地下水系統界線的基礎上劃分,山區以地表分水嶺或盆地界線為界,山前以基岩與第四系地層界線為界;平原區三級地下水系統界線以兩側流域界線為界,向湖盆中心以TDS 5g/L等值線為界線。山前平原區按水質又劃分地下水TDS小於1g/L的淡水、1~3g/L微鹹水和3~5g/L的半鹹水。盆地深層承壓-自流水(淡)則單獨進行評價。
柴達木盆地西部和中部地段,廣泛分布古近-新近系地層,富含有豐富的油、氣和高壓自流水,主要是在地質歷史時期積累、保存下來的深層含水體———油田水。具封閉性和獨立的地下水補徑排系統,地下水年齡久遠,與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地下水系統有著質與量的區別,不能作為同一類型的地下水資源進行評價;盆地沖湖積平原及中心地帶廣泛分布著高TDS的咸鹵水區(TDS大於5g/L),是目前鹽湖化工開採的主要地區,地下水主要為晶間鹵水和承壓-自流水(TDS大於300g/L)。由於油田水和咸鹵水分布區研究程度低,資料缺少,故此次不予評價。
地下水天然資源評價是以地下水系統為單元,對系統內各項天然補給量進行評價。為便於地方各部門使用,將所評價的地下水資源補給量、開采資源量、深層地下水資源量和地下水開采潛力,依據地下水系統所處的行政單元(市、縣等)進行統計分配,主要為地方部門用水規劃提供基礎性資料。另外,此次地下水資源評價主要為2002~2004年實測資料。格爾木河沖洪積扇數學模型採用2000年資料,兩者之間水文地質參數選取存在差異。
(二)潛水開采資源評價原則
地下水開采資源評價是在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地下水系統內根據以往工作基礎,主要考慮區域水位下降、土壤鹽漬化、水質惡化與地下水開採的相互制約關系;以地下水生態水位埋深為指標,作為潛水(或淺層地下水)開採的主要約束條件,即在保證生態環境需水量的同時,又能使地下水資源得到永續開發利用;將各系統內地下水開采資源總量控制在天然補給資源量的40%以內,以保證盆地生態環境用水需求。同時根據不同水質,將盆地平原區地下水分別按地下淡水、微鹹水和半鹹水進行開采資源評價。
(三)深層承壓水可采儲量評價原則
柴達木盆地的深層承壓水的勘探、研究資料較少,開發利用程度差異性較大。由於受資料限制,此次根據地下水系統劃分原則,從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角度考慮,對淡水分布區的深層承壓水進行評價。
(四)地下水潛力評價原則
從柴達木盆地地下水開采現狀來看,地下水總體開發程度較低。雖然局部地區存在開發利用程度稍高,與當地的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相比較,仍存在很大的開采潛力。評價時根據當地國民經濟規劃和經濟技術進步對地下水需求的變化考慮,地下水潛力評價從開采潛力和利用潛力兩方面入手,著重考慮開采盈餘量、微鹹水的可擴大開采資源量和依靠環境容量可擴大開采資源量的評價。
二、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
(一)山區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
柴達木盆地周邊山區於20世紀70、80年代和90年代均進行過不同比例尺的區域地質、水文地質調查,計算採用的地下水徑流模數均為實測資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實用性。此次山區地下水資源評價,是按山區三級地下水系統作為地下水資源計算區,將三級地下水系統內按各含水岩組確定的塊段作為計算單元,所有分布在山區的各含水岩類中的地下水都參加計算,所用山區泉點資料均為前人實測資料。根據前述計算方法,山區地下水資源評價採用地下徑流模數法進行計算。
公式:Q徑=M·F·T·86.4
式中:Q徑為地下水徑流量,104 m3/a;M為地下水徑流模數,L/(s·km2);F為含水岩組分布面積,km2;T為地下徑流時間,d。
昆侖山北坡海拔4250m以下、祁連山南坡海拔3900m以下為非凍土區,地下水徑流時間取365d;昆侖山北坡海拔4250m以上、祁連山南坡海拔3900m以上為多年凍土區,地下水徑流時間取150d(5月10日至10月10日)。
地下水徑流模數主要利用前人資料,由泉域法求得:
公式:M=q/f′
式中:M為地下水徑流模數,L/(s·km2);f′為泉點集水面積,km2;q為泉流量,L/s。
(二)平原區地下淡水資源評價方法
平原區地下水(淡水)資源評價的方法較多,對於區域性地下水天然資源評價主要有水資源均衡法、斷面徑流量法、補給量總和法、數值法等多種方法。目前廣泛採用的數值法和水均衡法評價地下水資源,對於水文地質研究程度較高的地區效果較好,評價精度較高。柴達木盆地各地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差異較大,受研究程度的制約,除格爾木地區可採用數值法和水資源均衡法計算地下水資源外,其他地區僅能採用補給量總和法進行評價,無法採用其他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進行評價。
公式:Q總=Q河+Q潛+Q渠+Q灌+Q庫+Q側+Q降
式中:Q總為各項地下水天然資源總補給量;Q河為河水入滲量;Q潛為出山口河谷潛流量;Q渠為渠道入滲量;Q灌為田間灌溉滲入量;Q側為山前基岩裂隙水側向補給量;Q降為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Q庫為水庫滲漏補給量。
6. 資源條件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資源條件評價是在結合擬建項目地區資源條件特點的基礎上,為使項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對資源的分布、儲量、開采利用的可能性和經濟性等進行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資源是項目存在的物質基礎。資源的內容非常廣泛,它既包括未經開采加工的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利資源、海洋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又包括已經開采加工作為生產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項目資源條件評估中的資源是指狹義的資源,即項目所需的能夠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的自然資源。就整個社會而言,資源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其分布也是不均衡的。資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的特點決定了對項目進行資源條件評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項目正常生產和獲得預期收益的重要保證。
資源條件評估的內容有:(1)分析和評價項目所需資源的種類和性質。如果是礦產資源,需要分析和評價其礦床規模、類型特徵、礦體大小、礦體埋藏條件、礦石質量、礦石含有的其他元素成分及選礦需要的詳細情況。(2)分析和評價項目所需資源的供應數量、供應質量、供應方式、服務年限、成本高低及運輸難易程度等,注意多層次利用資源。(3)分析和評價技術進步對資源優勢利用的影響。例如,石油的加工深度對石油資源的經濟效益有很大影響。(4)礦產資源要有國家礦產儲備委員會批準的關於該資源儲量、品位、成分、開采價值及運輸條件的報告。此外,還需根據礦產品的物理、化學及其他性質詳細分析礦床類型特徵,礦體形態及其大小,礦床埋藏條件,伴生的有用或有害元素,采礦、選礦與冶煉條件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等。(5)評價稀缺資源的供需情況。根據擬建項目的工期和建成後的利用狀況,分析稀缺資源的供給能否滿足項目建設過程中以及建成投產後的需求,注意開發新資源的前景和尋找替代途徑。(6)農產品資源要分析其可供項目使用的數量、質量、供給的期限及保證條件;如需要進口,還必須了解進口國的有關情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更要注意世界農產品市場的變化。
7. 地下水資源評價原則和方法
地下水資源是指賦存和運移在岩層中的,其質與量具有利用價值的地下水,具有可恢復性、流動性和可寶貴性等特點。山西六大盆地第四系孔隙水系統是由補給、徑流、排泄而組成的6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地下水系統,具垂直交替和水平徑流轉化兩個特點。其輸入系統主要包括大氣降水補給、山區側向補給、河流入滲補給、渠系滲漏、地表水灌溉回滲、地下水灌溉回滲等,輸出系統主要有人工開采、蒸發、排向鄰區等。
一、評價原則
(一)計算區的確定
本次工作只計算各盆地孔隙水系統的地下水資源。計算邊界的確定,以盆地第四系與邊山基岩交界處作為二類邊界。
(二)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及確定
根據盆地內水文地質條件及第四系沉積物的沉積條件及規律,對盆地區水文地質參數進行分區,水文地質參數有新的試驗數據的利用最新數據,沒有的主要利用已有勘查成果,用水文地質比擬法選取或確定,部分選用經驗值。根據地表岩性和本次實測水位埋深進行降水入滲系數分區和蒸發強度分區。
(三)計算不同降水頻率的地下水資源補給量
為合理評價地下水資源,體現以豐補貝的原則,利用盆地區長系列降水資料計算不同保證頻率的降水量,由此給出本區不同頻率降水補給資源量。計算豐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和多年平均地下水補給資源。
(四)以資源模數結合水文地質條件按行政單元分配地下水開采資源
由於地下水資源計算以地下水系統為單元,而開采量則是依據行政單元(市、縣)統計的。為方便各種部門規劃使用,以資源模數、面積並結合當地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分配。
(五)水量計算考慮了地下水水質情況
對地下水質量進行評價,扣除了不能飲用的鹹水量。
(六)對地下水資源潛力進行評價
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地下水資源評價考慮了地下水開采潛力和利用潛力。
二、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
(一)根據水均衡原理,採用補給量法和排泄量法分別計算地下水資源量
補給量法主要包括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盆地周邊山區側向補給量、河流滲漏補給、渠系滲漏補給、地表水灌溉回滲、地下水灌溉回滲量等,排泄量法主要考慮人工開采量、蒸發量、河流基流排泄量、排向鄰區的地下水潛排量等。其中大氣降水入滲量採用長系列資料分區進行評價,盆地周邊山區側向補給量根據以往研究模擬成果,結合近年來不同部門在盆地取得的研究成果,綜合分析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分段進行計算評價,地表水灌溉回滲和地下水灌溉回滲量根據最新調查數據進行計算。排泄量法主要根據本次實際調查情況,得出盆地孔隙水的開采量,蒸發量的計算在充分研究盆地以往資料的基礎上,根據包氣帶岩性、地下水位埋深情況進行分區,選用不同的潛水蒸發強度進行計算,根據目前的等水位線圖,具體考慮排向鄰區的地下水潛排量。
(二)地下水開采資源量確定
忻州盆地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用平均布井法求得,並利用水均衡法校核。其餘盆地以枯水年(保證率為75%)的補給資源作為開采資源量。
(三)評價地下水開采程度
採用開采系數法和開采模數法評價地下水開采程度。
(四)水質評價方法
本次評價的方法根據《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求系列(二)》規定,按照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制定。在地下水單項組分分類並確定單項組分評分值的基礎上,利用綜合指數進行地下水質量分類和評價。
(五)地下水潛力評價
根據《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求系列(二)》工作方法,依據地下水潛力系數、潛力模數等對工作區地下水潛力做出評價。
8. 油氣資源評價原理及方法
1.研究思路
應用承接盆地與目標區帶研究的含油氣系統理論,根據動態分析、重點解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油氣從生成到成藏的整個過程,力圖提供更准確更可信的資源評價結果(圖4-4-1)。
。當地下流體存在有勢差時,流體總是自發地由高勢區流向低勢區。含油氣盆地中的孔隙流,除水以外還有油和氣,因此除具有水勢外還有油勢和氣勢,水和油可以認為是不可壓縮的流體,其密度不隨壓力變化,在壓力變化不大的范圍內,氣密度也可視為不變。這樣水勢、油勢和氣勢可分別表示如下:
φw=gz+P/ew (4-4-15)
φo=gz+P/eo (4-4-16)
φg=gz+P/eg (4-4-17)
油氣在親水介質中運移還受毛細管力(2б/r)的影響,因此油勢和氣勢應寫為:
φo=gz+P/eo±2б/r,此處б為油水界的張力; (4-4-18)
φg=gz+P/eg±2б/r,此處б為氣水界的張力。 (4-4-19)
式中:毛細管力+號代表流體由細孔隙進入粗孔隙時毛細管力為附加動力;-號代表流體由粗孔隙進入細孔隙時毛細管力為阻力。但流體勢分析主要是判斷流體(油、氣、水)運移的方向,如流動中各質點都不考慮毛細管力,定性上說並不影響流體運移的大方向。為簡化流體勢分析,目前仍按式(4-4-15)、(4-4-16)和(4-4-17)計算。
9.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與旅遊資源的評價一樣,也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定性評價,一類為定量評價。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標准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例如對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等的評價,與評價人的感覺、素養有直接關系。定量評價方法更科學和客觀一些,但其評價數據的來源必須可靠。定量評價工作是基於人類價值判斷的統計性規律和人類認識的比較法則。
目前,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已趨向於以定量評價為主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融合了較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
在研究技術上,網際網路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評價研究中。這些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空間分析手段,為旅遊管理和輔助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發揮空間分析功能相結合,建立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旅遊開發條件模型、風景區環境容量模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旅遊經濟效益模型,可輔助旅遊管理部門做出合理的開發決策。
國內外近年來也越發重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的應用。姚長宏(2002)在貴州六盤水市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中,完成了基於ArcView的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建立了包括地質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圖層,以及人口、經濟等方面資料的資料庫。此外,還有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評價方法,如崔越(2002)基於UML建立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模型;駱華松(2000)利用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等。王建軍和鄭進軍(2004)應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實際工作的需要,研究開發出「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龐淑英等(2004)利用計算機編程實現了評價模型的自動評分功能,開發出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以具有很強的可視化開發能力的Delphi5.0為語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為後台資料庫的自動評分子系統;Jafar等(2008)對伊朗波斯灣南部海岸的生態旅遊潛力進行評價前,運用已有衛星圖像對海岸線以及周圍環境進行調查,這對於一些地勢險要的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工作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一)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內容
1.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價值評價
對旅遊地某一地質體或某一地質現象特色或特徵的定性評價。如:旅遊地的山體、湖泊、水體、氣候、交通條件等。地質旅遊資源個體的價值評價,要以旅遊地的地質特點為依據來進行,以便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真實性,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科學價值
地質旅遊資源包含地質科學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等。而科學價值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科學知識普及與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現代科學技術成就。
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通常具有很強的科普科考旅遊價值。在現有的世界級和國家級相關評價標准中,可以看出對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多以科學價值為主。如世界自然遺產的標准,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①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中國建設部於2005年4月提出的《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標准》與世界自然遺產的特徵大致相同,但具體規定了以下標准: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動等的突出例證;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如河流、山脈、瀑布等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
中國於1994年11月通過的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的標准如下:①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2)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指地質旅遊資源能為旅遊者提供的美感種類及強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質旅遊資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所以觀賞性在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中佔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觀賞性的強弱往往決定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品級和旅遊價值。
對美學價值的分析強調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四個要素,強調多樣性、奇特性、協調統一性等形式美原則。以地質景觀造型、景觀色澤、景觀要素組合,並依附於地質環境的植被、生態,構成地質旅遊景觀的觀賞價值,諸如名山大川、峽谷峻嶺、湖河泉瀑、奇峰異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大多景色秀麗、造型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地質現象千姿百態,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加上相應的近代自然地理環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奇觀,能吸引旅遊者旅遊、觀光、考察、鑒賞,滿足旅遊者愉悅要求,從而顯示地質旅遊資源的觀賞價值。
(3)文化價值
標志地球滄桑巨變的地質景觀,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質奇觀的認識,地質現象科學內涵的揭秘,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以及景觀鑒賞、增長知識的需求。優美、奇異的地質景觀通常都是人們游覽觀賞的風景名勝區,多有歷代遊客、文人、名家的旅遊人文資源的積淀。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美的協調,形成自然與人文地質旅遊資源的復合旅遊景觀。
(4)特異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類地質資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稀缺程度。獨特性高意味著該地域該類型的地質資源少、吸引范圍大、級別高,因而開發價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國性的地質旅遊資源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具有很高的特異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質條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特殊的地質奇觀,這是地質旅遊資源的地域性特徵。這種地域性特徵不僅決定了地質資源本身的獨特性,還決定了當地生態、人文景觀的獨特性。特定的地質環境,常常會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態類型,構成特定的綜合自然景觀。如果某項地質旅遊資源有其獨特的旅遊價值,特別能滿足人們追新獵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這項地質旅遊資源就在某種意義及程度上具有壟斷性,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由此可見,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珍稀價值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的一項絕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質資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質旅遊資源所應有的。
(5)康體價值
一些特定的地質資源以及地質體構成的風景名勝區、旅遊地,可供療養康體的溫泉、開展體育與探險活動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遊項目,具有特殊的旅遊價值。
2.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
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質旅遊資源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僅僅對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品質的評價,還難以考察各種地質旅遊資源在整個區域內的組合關系和該區域所具有的總體特色,應強調旅遊地的綜合地質特徵和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將地質旅遊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范圍作為一個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評價,主要分析評價以下內容:
(1)多項綜合性定性評價
著重對一個地區的綜合地質特徵、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對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慮其級別(多用於地質現象評價)。除級別特色和特徵定性評價,應還有其他定性評價,如面積(區域綜合地質體)、體積(單一地質體)等,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和地區級三個級別。
世界級:指具有世界性意義,在全球都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旅遊資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地質現象、地層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還有首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種群、礦物岩石等,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世界罕見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安德列斯大斷裂」(未來洋殼孕育地帶)。
國家級:國內典型地質現象、地質景觀,在國內具有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典型地質現象對比,國內具有對比意義,成為國內其他地區研究的重要參考地,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中國典型的山東—安徽的「郯廬大斷裂」(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
地區級:可作為國內同類地質現象、地質景觀進行對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區域內保存完好、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交通區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地質構造方面如區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區的「青峰大斷裂」(房縣、保康、南漳、谷城)。
(2)資源類型組合
地質資源要素是相互有機結合還是處於分離狀態,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分散,這些都直接影響地質旅遊資源質量的高低。最佳的風景區都以地質資源要素組合完美和諧而見長,並且在分布上各景區各有特色。
擴大范圍來看,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互相補充和要素組合的協調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所在區域內的各類旅遊資源是否構成優勢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種類眾多、聚集度高的整體優化結構。凡環境質量優、組合狀況佳的屬區位環境價值高的地質旅遊資源。地質資源個體同區域內其他地質資源個體的關聯性與功能互補性也影響開發的價值。
(3)地質背景條件
地質旅遊資源特徵、展布、景觀結構、景觀的旅遊價值等都決定於地質背景條件,依附於地質構造的復雜多樣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脆弱,其旅遊開發的適應性不大。例如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既是精品旅遊資源的高度富集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多重脆弱區。生態環境穩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頻發,較小的擾動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環境災難,而且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從而在較長時期影響該區的旅遊資源環境。
(4)旅遊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國際、國內及地方三個級別。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品質評價和資源系統評價結果來確定其吸引客源的類別。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方法
1.「三三六」評價法
此方法由北京師范大學盧雲亭教授提出。所謂「三三六」是指「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的評價體系。
「三大價值」指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三大價值」的定性評價從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進行評價,是旅遊區確定開發方向的基礎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遊開發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旅遊地社區和服務接待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給當地社區帶來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影響;環境效益則主要是研究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破壞程度。
「六大條件」是指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資源容量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施工條件等六方面。「六大條件評價」是一種綜合性評價,實質上涉及了旅遊活動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的環境背景條件。
2.「六字七標准」評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黃輝實根據旅遊資源本身和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六字七標准」評價法。該方法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兩方面評價旅遊資源,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運用較少,但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參考方法。
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採用六字標准:「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歷史;「名」:具有名聲或與名人有關;「特」:特有的或少見的稀缺資源;「奇」:給人新奇之感;「用」:有應用價值。
對旅遊資源所處的環境方面採用七個評價標准:包括季節性、環境污染狀況、與其他旅遊資源之間的聯系性、可進入性、基礎結構、社會經濟環境、客源市場等七項標准進行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的五級評價法
該方法在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准中被提出。從三個方面、八個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分,最終根據得分的高低將旅遊資源劃分為五個等級。旅遊資源評價的三個方面為旅遊資源的要素價值、旅遊資源的影響力和旅遊資源的附加值等。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又可細分為八個評價因子:旅遊資源的觀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圍以及環境安全等。
在五個等級的旅遊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三、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一)定量評價步驟
1.根據評價對象選取評價指標
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及旅遊開發需求,地質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共性選取評價指標,這些要素的確定盡可能具體、全面,並且在所涉及的內容上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對諸多旅遊資源進行評價,不管是採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旅遊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問題,所以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擇必須遵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區分判別性。
2.組織合適的評價者
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等差異,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評價結果不同。但從實驗統計學規律得出,不同人群或個體,對於同一事物現象的價值判斷趨向一個相同的結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也不例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價值評價可依據價值判斷的統計學規律來進行。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應盡量選用不同專業背景和盡可能多的人員來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由於每一評價體系只能是客觀狀況在一定層次上的主觀反映,所以應建立一個由多個評價角度組成的綜合評價模式,才可科學、完備地反映地質資源質量,通常由專家和旅遊者兩者結合來進行評價。
(1)專家評價
根據層次分析法技術要求,邀請一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實業部門和旅遊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評估組成員來自旅遊行業各個部門,這可以保證較大的評估面。
具體方式可組織地方高等院校、旅遊行政管理、旅行社、國土、環保、園藝等旅遊各部門專家,對地質旅遊資源區域進行實地考查,考查工作應細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進行各評價指標的分值評價與權重判定。
(2)旅遊者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結果是為旅遊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旅遊開發效益密切相關,最終為旅遊者服務。因此評價結果應當與旅遊者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選擇相吻合。
由於專家對資料收集更全面,因而與旅遊者的感知有差異,使評價結果具有非大眾化的傾向。旅遊者的選擇也應該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隨機抽取。有些評價者為同一群體,其內部一致性較高,不具有代表性。評價主體應為存在著生活地域、年齡和文化層次等方面差異的旅遊者。
3.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
由於各項評價因子對評價項目的影響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對各因子的指數分配中不能按均權處理,而應視其在評價項目中的作用大小來確定其權重的大小。評價權數的確定,來自於地質學、旅遊學等專家的經驗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事實。
能用測量數據計算出其對於各評判等級隸屬度的,屬於顯數值因子;難以直接測量或用數值描述的,屬於隱數值因子,可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用經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在特爾菲咨詢系統支持下的層次分析法獲得。這一過程工作量頗大,而且相同的評價要素在不同的旅遊地其權重值也有差異,應因地制宜。
4.建立評價模型
基於對專家或旅遊者體驗的深入分析後,建立規范化的評價模型,然後運用數學方法得到評價結果,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數量值。
把每項評價指標評估系數的平均值,乘以該項要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地質旅遊資源在該項要素上的單項權重得分。其基本數學模型式(蔣素梅,2009)為:
地質旅遊
式中: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分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中的各項因子價值高低,用總分值也可以與其他資源進行橫向比較。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方法
目前旅遊資源綜合量化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綜合價值評價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為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這些方法相結合通常用於地質旅遊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如Liu等(2006)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納斯景區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對其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捷(1997)以九寨溝喀斯特為例,構造比較和評價矩陣,運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權重,從地學角度和遊客角度闡述了喀斯特旅遊資源在九寨溝旅遊業中的地位;陳詩才(1993)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旅遊地學資源進行了評價。
在這些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並能將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直接有效地結合;特別是它能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量化,對目標結構復雜且又缺少必要數據的情況時更為實用。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塞蒂(T.L.Saaty)於1973年提出的一種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能解決資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參與旅遊資源指標權重的設立,可使整個評價過程在定性指導下定量比例盡可能大,從而得以提高評價的准確性。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點是通過人們較易進行的兩兩相互辨別而達到整體比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總目標層、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評價因子層是最基本的層次,指標的權重和分值計算從該層開始自下而上逐層進行。
圖4-1為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模型樹。採用了保繼剛(1996)《旅遊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中建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因子權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將旅遊資源評價分成若干層,構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
(2)邀請專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顯重要等評判級別,分別以1,3,5,7,9或其倒數作為量化標准,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間相對於上一層次的某項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經計算,排出最後的結果。
(3)最後根據其權重排序,按權重賦予各個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該表可以用一定的給分標准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項評價打分,得到綜合結果。
圖4-1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體系
表4-2評價因子權重表
2.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又稱專家意見征詢法,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數學家赫爾默和達爾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並投入應用。主要方式是,通過問卷的形式集中一些專家的意見(一般為20~50人),通過溝通—統計—再溝通—再統計,直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被集中確定為止。利用特爾菲法對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三個層次中的具體資源價值體現,邀請專家進行評分,據此計算出各層內部之間的權重值作為評價參數;在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模型中,合理地確定各評價層中評價指標權重系數是衡量一個評價模型優劣的關鍵。
將特爾菲法引入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是使旅遊地評價由定性轉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運用特爾菲法獲取資料,最後能相對客觀、有效地確立各評價因子權重。由於特爾菲法相對來說比較省時間、省財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國在旅遊地評價、開發中,越來越多地採用這一方法。
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農林、氣象、地質勘探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以模糊推理為主,定性與定量結合,各相關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分別為每一個等級賦一個初值。最後,對區域景點或景區進行分項打分,再採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各景點(區)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評判資源價值的大小。
模糊綜合評判法利用模糊隸屬度理論把定性指標合理地定量化,較好地解決了現有評價方法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評價過程不合理問題。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化程度較高的浮標方法,已廣泛應用到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
4.地質旅遊資源的計算機評價系統
龐淑英等(2003)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面向對象的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Delphi軟體為開發工具,以Access軟體作為資料庫管理系統,能有效地、合理地為地質旅遊資源自動評分。
將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並運用計算機的輔助,可完成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流程,如圖4-2所示:
圖4-2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