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礦產資源排名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其中:
鐵礦資源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五位;
錳礦資源有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鉻礦資源比較貧乏,總保有儲量礦石1078萬噸;
鈦礦資源中,鈦鐵礦的鈦保有儲量為3.57億噸,居世界首位;
釩礦資源總保有儲量為2596萬噸,居世界第三位;
銅礦資源有910處,總保有儲量為6243萬噸,居世界第七位;
鉛鋅礦資源有700餘處,保有鉛儲量3572萬噸,鋅儲量9384萬噸,居世界第四位;
鋁土礦資源有310處,總保有儲量22.7億噸,居世界第七位;
鎳礦資源較少,共有產地近100處,總保有儲量鎳784萬噸,居世界第九位;
鈷礦資源有150處,總保有儲量鈷47萬噸;
鎢礦資源有252處,總保有儲量鎢2529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錫礦資源有293處,總保有儲量錫407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鉬礦資源有222處,總保有儲量鉬84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汞礦資源有103處,總保有儲量汞8.14萬噸,居世界第三位;
銻礦資源有111處,總保有儲量銻278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35處,總保有儲量鉑族金屬310噸;
金礦資源有1265處,總保有儲量金4265噸,居世界第七位;
銀礦資源有569處,總保有儲量銀11.65萬噸,居世界第六位;
鍶礦資源有13處,總保有儲量鍶329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稀土資源有60餘處,總保有儲量約90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❷ 我國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鐵、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鐵礦
中國是鐵礦資源總量豐富、礦石含鐵品位較低的一個國家。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5位。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鐵礦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東北、華北地區資源為最豐富,西南、中南地區次之。就省(區)而言,探明儲量遼寧位居榜首,河北、四川、山西、安徽、雲南、內蒙古次之。中國鐵礦以貧礦為主,富鐵礦較少,富礦石保有儲量在總儲量中佔2.53%,僅見於海南石碌和湖北大冶等地。從鐵礦成因類型來看,根據程裕淇和趙一鳴等的意見,主要有與鐵質基性、超基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岩漿型鐵礦床,如四川攀枝花鐵礦床,與中酸性(包括偏基性與偏鹼性)岩漿侵入活動有關的接觸交代-熱液鐵礦床,如湖北大冶、福建馬坑、內蒙古黃崗等;與中性鈉質或偏鈉質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鐵礦,如江蘇、安徽兩省的寧蕪鐵礦、雲南大紅山鐵礦等;沉積型赤鐵礦和菱鐵礦床如鄂西、贛西、湘東地區的赤鐵礦;變質沉積鐵礦,如鞍山鐵礦、冀東鐵礦等;風化淋濾殘積型鐵礦,如廣東大寶山、貴州觀音山等。鐵礦成因類型以分布於東北、華北地區的變質-沉積磁鐵礦為最重要。該類型鐵礦含鐵量雖低(35%左右),但儲量大,約佔全國總儲量的一半,且可選性能良好,經選礦後可以獲得含鐵65%以上的精礦。從成礦時代看,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鐵礦形成,但以元古宙力量重要。
錳礦
中國錳礦資源較多,分布廣泛,在全國21個省(區)均有產出;有探明儲量的礦區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3位。中國富錳礦較少,在保有儲量中僅佔6.4%。從地區分布看,以廣西、湖南為最豐富,佔全國總儲量的55%;貴州、雲南、遼寧、四川等地次之。從礦床成因類型來看,以沉積型錳礦為主,如廣西下雷錳礦、貴州遵義錳礦、湖南湘潭錳礦、遼寧瓦房子錳礦、江西樂平錳礦等;其次為火山-沉積礦床,如新疆莫托沙拉鐵錳礦床;受變質礦床,如四川虎牙錳礦等;熱液改造錳礦床,如湖南瑪璃山錳礦;表生錳礦床,如廣西欽州錳礦。從成礦時代來看,自元古宙至第四紀均有錳礦形成,以震旦紀和泥盆組為最重要。
鉻礦
中國鉻礦資源比較貧乏,按可滿足需求的程度看,屬短缺資源。總保有儲量礦石1078萬噸,其中富礦佔53.6%。鉻礦產地有56處,分布於西藏、新疆、內蒙古、甘肅等13個省(區),以西藏為最主要,保有儲量約佔全國的一半。中國鉻礦床是典型的與超基性岩有關的岩漿型礦床,絕大多數屬蛇綠岩型,礦床賦存於蛇綠岩帶中。西藏羅布莎鉻礦和新疆薩爾托海鉻礦等皆屬此類。從成礦時代來看,中國鉻礦形成時代以中、新生代為主。
鈦礦
中國鈦礦分布於10多個省區。鈦礦主要為釩鈦磁鐵礦中的鈦礦、金紅石礦和鈦鐵礦砂礦等。釩鈦磁鐵礦中的鈦主要產於四川攀枝花地區。金紅石礦主要產於湖北、河南、山西等省。鈦鐵礦砂礦主要產於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等省(區)。鈦鐵礦的TiO2保有儲量為3.57億噸,居世界首位。鈦礦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型釩鈦磁鐵礦,其次為砂礦。從成礦時代來看,原生鈦礦主要形成於古生代,砂鈦礦則於新生代形成。
釩礦
中國釩礦資源較多,總保有儲量V2O5 2596萬噸,居世界第3位。釩礦主要產於岩漿岩型釩鈦磁鐵礦床之中,作為伴生礦產出。釩礦作為獨立礦床主要為寒武紀的黑色頁岩型釩礦。釩礦分布較廣,在19個省(區)有探明儲量,四川釩儲量居全國之首,占總儲量的49%;湖南、安徽、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次之。釩鈦磁鐵礦主要分布於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區,黑色頁岩型釩礦主要分布於湘、鄂、皖、贛一帶。釩礦成礦時代主要為古生代,其他地質時代也有少量釩礦產出。
銅礦
中國是世界上銅礦較多的國家之一。總保有儲量銅6243萬噸,居世界第7位。探明儲量中富銅礦佔35%。銅礦分布廣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慶、台灣在內的全國各省(市、區)皆有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0處。江西銅儲量位居全國榜首,佔20.8%,西藏次之,佔15%;再次為雲南、甘肅、安徽、內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銅儲量均在300萬噸以上。從礦床類型看,以斑岩型銅礦為最重要,如江西德興特大型斑岩銅礦和西藏玉龍大型斑岩銅礦;其次為銅鎳硫化物礦床(如甘肅自家嘴子銅鎳礦),夕卡岩型銅礦(如湖北銅綠山銅礦、安徽銅官山銅礦),火山岩型銅礦(如甘肅白銀廠銅礦等);沉積岩中層狀銅礦(如山西中條山銅礦、雲南東川式銅礦),陸相砂岩型銅礦(雲南六直銅礦)以及少量熱液脈狀銅礦等。從銅礦形成時代來看,從太古宙至第三紀皆有銅礦形成。但從儲量規模和礦床數量來看,則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銅礦多與侵位淺的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如德興銅礦;元古宙銅礦多與海相火山岩漿活動有關,如甘肅白銀廠銅礦;兩者相比,又以中生代斑岩型銅礦力量重要。
鉛鋅礦
中國鉛鋅礦資源比較豐富,全國除上海、天津、香港外,均有鉛鋅礦產出。產地有700多處,保有鉛總儲量3572萬噸,居世界第4位;鋅儲量9384萬噸,居世界第4位。從省際比較來看,雲南鉛儲量佔全國總儲量17%,位居全國榜首;廣東、內蒙古、甘肅、江西、湖南、四川次之,探明儲量均在200萬噸以上。全國鋅儲量以雲南為最,佔全國21.8%;內蒙古次之,佔13.5%;其他如甘肅、廣東、廣西、湖南等省(區)的鋅礦資源也較豐富,均在600萬噸以上。鉛鋅礦主要分布在滇西蘭坪地區、滇川地區、南嶺地區、秦嶺-祁連山地區以及內蒙古狼山-渣爾泰地區。從礦床類型來看,有與花崗岩有關的花崗岩型(廣東連平)、夕卡岩型(湖南水口山)、斑岩型(雲南姚安)礦床,有與海相火山有關的礦床(青海錫鐵山),有產於陸相火山岩中的礦床(江西冷水坑和浙江五部鉛鋅礦),有產於海相碳酸鹽(廣東凡口)、泥岩-碎屑岩系中的鉛鋅礦(甘肅西成鉛鋅礦),有產於海相或陸相砂岩和礫岩中的鉛鋅礦(雲南金頂)等。鉛鋅礦成礦時代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皆有,以古生代鉛鋅礦資源力量豐富。
鋁土礦
中國鋁土礦資源豐度屬中等水平,產地310處,分布於19個省(區)。總保有儲量礦石22.7億噸,居世界第7位。山西鋁資源最多,保有儲量佔全國儲量41%;貴州、廣西、河南次之,各佔17%左右。鋁土礦的礦床類型主要為古風化殼型礦床和紅土型鋁土礦床,以前者為最重要。古風化殼型鋁土礦又可分貴州修文式、遵義式、廣西平果式和河南新安式4個亞類。從成礦時代來看,古風化殼鋁土礦主要產於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層之中,為一水型鋁土礦。福建漳浦式紅土型鋁土礦為由第三繫到第四系玄武岩受近代風化作用形成的殘積紅土型鋁礦床,為三水型鋁土礦。
鎳礦
中國鎳礦資源不能滿足需要。總保有儲量鎳784萬噸,居世界第9位。鎳礦產地有近100處,分布於18個省(區)。其中以甘肅省為最,保有儲量佔全國的61.9%,新疆、吉林、四川等省(區)次之。甘肅金川鎳礦規模僅次於加拿大的薩德伯里鎳礦,為世界第二大鎳礦。鎳礦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熔離礦床和風化殼硅酸鹽鎳礦床兩個大類。後者以雲南墨江鎳礦為代表;前者又分岩漿就地熔離礦床與岩漿深部熔離貫入礦床兩個亞類。甘肅白家嘴子鎳礦即屬深部熔離復式貫入礦床一類。從成礦時代分析,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皆有鎳礦產出。岩漿型鎳礦主要產於前寒武紀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中生代也有鎳礦產出。風化殼型鎳礦則形成於新生代。
鈷礦
中國鈷礦資源不多,獨立鈷礦床尤少,主要作為伴生礦產與鐵、鎳、銅等其他礦產一道產出。已知鈷礦產地150處,分布於24個省(區),以甘肅省儲量最多,約佔全國總儲量的30%。全國總保有儲量鈷47萬噸。礦床類型有岩漿型、熱液型、沉積型、風化殼型4類。以岩漿型硫化銅鎳鈷礦和夕卡岩鐵銅鈷礦為主,占總量65%以上;其次為火山沉積與火山碎屑沉積型鈷礦,約占總儲量17%。鈷礦成礦時代以元古宙和中生代為主,古生代和新生代次之。
鎢礦
中國是世界上鎢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礦產地有252處,分布於23個省(區)。總保有儲量WO2,529萬噸,居世界第1位。產量也居世界首位,是我國傳統出口的礦產品。就省(區)來看,以湖南(白鎢礦為主)、江西(黑鎢礦為主)為多,儲量分別佔全國總儲量的33.8%和20.7%;河南、廣西、福建、廣東等省(區)次之。主要鎢礦區有湖南柿竹園鎢礦、江西西華山、大吉山、盤古山、歸美山、漂塘等幾天鎢礦、廣東蓮花山鎢礦、福建行洛坑鎢礦、甘肅塔兒溝鎢礦、河南三道庄鋁鎢礦等。在鎢礦床類型方面以層控疊加礦床和殼源改造花崗岩型礦床為最重要;殼幔源同熔花崗(閃長)岩型礦床、層控再造型礦床和表生型鎢礦床次之。從成礦時代來看,最早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較少,中生代形成鎢礦最多,新生代鎢礦則屬罕見。
錫礦
中國是世界上錫礦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探明礦產地293處,總保有儲量錫407萬噸,居世界第2位。礦產地分布於15個省(區),以廣西、雲南兩省(區)儲量最多,分別佔全國的32.9%和31.4%,湖南、廣東、內蒙古、江西次之,以上6省(區)共佔全國的93%。錫礦礦床類型主要有與花崗岩類有關的礦床、與中、酸性火山-潛火山岩有關的礦床、與沉積再造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和沉積-熱液再造型礦床,以第一類礦床為最重要,雲南個舊和廣西大廠等世界級超大型錫礦皆屬此類。這兩個錫礦儲量佔全國錫總儲量的33%。從成礦時代來看,錫礦成礦時代比較廣泛,以中生代錫礦為最重要,前寒武紀次之。
鉬礦
中國鉬礦資源豐富,總保有儲量鉬840萬噸,居世界第2位。探明儲量的礦區有222處,分布於28個省(區、市)。以河南省鉬礦資源為最豐富,鉬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30.1%,陝西、吉林次之,以上3省鉬儲量佔全國56.5%以上。鉬礦大型礦床多,是一個重要特點,如陝西金堆城、河南欒川、遼寧楊家仗子、吉林大黑山鉬礦均屬世界級規模的大礦。礦床類型以斑岩型鉬礦和斑岩-夕卡岩型鉬礦為最重要,前者如陝西金堆城、江西德興,後者如河南南泥湖鉬礦;夕卡岩型、碳酸鹽脈、石英脈型次之;沉積型鉬-鈾-釩-鎳礦床有較大的潛在價值,偉晶岩脈型鉬礦無獨立工業意義。從鉬礦形成時代來看,除少數鉬礦形成於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之外,絕大多數鉬礦床均形成於中生代,為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的產物。
汞礦
中國是世界上汞礦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總保有儲量汞8.14萬噸,居世界第3位。現已探明儲量的礦區103處,分布於13個省(區),以貴州省為最多,其儲量為全國汞儲量的40%,其次為陝西和四川,以上3省汞儲量佔全國的74%。著名汞礦有貴州萬山汞礦、務川汞礦、丹寨汞礦、銅仁汞礦以及湖南的新晃汞礦等。汞礦礦床類型分為碳酸鹽岩型、碎屑岩型和岩漿型3種。碳酸鹽岩型佔主要地位,擁有汞儲量90%以上,貴州萬山等特大型汞礦皆屬此類型。其次為碎屑岩型。我國已知大多數汞礦床產於中、下寒武紀地層之中(占儲量80%以上)。在前寒武紀、中生代、新生代也有汞礦形成,但不佔重要地位。
銻礦
中國是世界上銻礦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銻278萬噸,居世界第1位。.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11處,分布於全國18個省(區),以廣西銻儲量為最多,約佔全國的41.3%;其次為湖南、雲南、貴州、甘肅、廣東等省。銻礦礦床類型有碳酸鹽岩型、碎屑岩型、淺變質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陸相火山岩型、岩漿期後型和外生堆積型7類,以碳酸鹽岩型銻礦為最重要。世界著名的湖南錫礦山銻礦和廣西大廠錫、銻多金屬礦皆屬此類型。從成礦時代來看,除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中尚未發現有工業礦床外,目前震旦紀到第四紀都有銻礦分布;但其改造成礦的時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的燕山期。
鉑族元素
中國鉑族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貧乏,總保有儲量鉑族金屬310噸。我國已探明鉑族金屬的礦區有35處,分布於全國10個省(區),其中以甘肅為最多,佔全國總儲量57%;其次為雲南、四川、黑龍江等省。鉑族金屬礦產礦床類型主要為岩漿熔離銅鎳鉑鈀礦床、熱液再造鉑礦床和砂鉑礦床,以前者為最重要,如甘肅白家嘴子礦床即屬此類。鉑族金屬成礦時代主要為古元古代和古生代。
金礦
中國金礦資源比較豐富。總保有儲量金4265噸,居世界第7位。我國金礦分布廣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在全國各個省(區、市)都有金礦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265處。就省區論,以山東獨立金礦床最多,金礦儲量占總儲量14.37%;江西伴生金礦最多,占總儲量12.6%;黑龍江、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金礦資源也較豐富。金礦礦床分內生、外生兩大類。內主礦床中以岩漿-熱液破碎帶蝕變岩型和石英脈型為最重要,前者如山東焦家金礦,後者如小秦嶺地區;沉積改造微細粒型金礦具有較大找礦潛力(如貴州黔西南金礦);砂金礦亦佔有重要地位。金礦成礦時代的跨度很大,從距今約28億a左右的太古宙開始,一直到第四紀都有金礦形成。但56%的金礦儲量集中在前寒武紀,其次為中生代和新生代金礦儲量,占總儲量的36%,古生代的金礦相對較少,只佔5.7%。
銀礦
中國是銀礦資源中等豐度的國家。總保有儲量銀11.65萬噸,居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秘魯等國家之後,約處世界第6位。我國銀礦分布較廣,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均有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569處,以江西銀儲量為最多,佔全國的15.5%;其次為雲南、內蒙古、廣西、湖北、甘肅等省(區)銀資源亦較豐富。銀礦成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80%的銀是與其他金屬,特別是與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共生或伴生在一起。我國重要的銀礦區有江西貴溪冷水坑、廣東凡口、湖北竹山、遼寧鳳城、吉林四平、陝西柞水、甘肅白銀、河南桐柏銀礦等。礦床類型有火山-沉積型、沉積型、變質型、侵入岩型、沉積改造型等幾種,以火山-沉積型和變質型為最重要。從成礦時代分析,除太古宙和新生代沒有發現具工業意義的銀礦床外,自元古宙到中生代都有大中型銀礦床產出,其中以中生代形成的銀礦最多。
鈮、鉭、鋰、鈹礦
中國是世界上鈮、鉭、鋰、鈹等稀有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的一個國家。總保有儲量Nb2O5 388萬噸,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2位。我國鈮礦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9處,分布於內蒙古、湖北等16個省(區),以內蒙古最多,佔全國鈮儲量的72%;湖北次之,佔24%。鉭礦分布於13個省(區)的92個礦區,總保有儲量Ta2O5 8.4萬噸,居世界首位。從地區分布看,江西鉭礦最豐富,內蒙古、廣東次之,三省合計佔全國鉭儲量72.5%。鋰礦在九個省(區)有分布。已探明儲量的礦區43處,保有氯化鋰儲量1667萬噸,氧化鋰237萬噸,儲量居世界第3位。從省(區)看,以青海資源為最豐富,湖北、四川等省次之。鈹礦在15個省(區) 有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77處,總保有儲量BeO 23萬噸,以新疆、內蒙古鈹儲量最多,分別佔全國的29.4%和27.8%;四川、雲南次之,各佔16%左右。以江西宜春鈮鉭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鈮鉭礦、新疆阿勒泰鈹、鋰-稀有礦、青海鋰礦為最重要。鈮、鉭、鋰、鈹礦床類型有內主礦床、外生礦床、變質礦床和疊生礦床4類。內主礦床中主要與酸性岩類和鹼性岩-碳酸岩有關,外生礦床中以第四紀鹽湖沉積型為主。鈮、鉭、鋰、鈹礦床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形成,但以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為主。
鍶礦
中國鍶礦資源豐富。總保有儲量SrSO4 3290萬噸,居世界第2位。但鍶礦分布不廣,僅六個省(區)有緦礦產出。已探明儲量的礦區13處,以青海為多,佔全國緦儲量48.3%;陝西、湖北、重慶次之。緦礦礦床類型主要有沉積型、沉積改造型和火山熱液型。成礦時代以新生代為主,中生代次之。
稀土元素礦產
稀土是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鑥)15個元素和39號元素釔的總稱。中國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素有"稀土王國"之稱,總保有儲量TR2O3約9000萬噸,居世界第1位。全國稀土礦探明儲量的礦區有60多處,分布於16個省(區),以內蒙古為最,佔全國的95%,湖北、貴州、江西、廣東等省次之。我國稀土礦產不僅儲量大,而且品種多、質量好,礦床類型獨特,如內蒙古白雲鄂博沉積變質-熱液交代型鈮-稀土礦床和南嶺地區的風化殼型礦床,在世界上均居獨特地位。我國稀土礦產多與其他礦產共生,南方以重稀土為主,北方以輕稀土為主。稀土礦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礦床形成,尤以中生代的燕山期為盛。
❸ 中國礦產資源,世界排名第幾中國什麼礦產資源排名世界
中國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三。
中國目前已經發現了171個礦種,探明儲量的已經達到了159種,其中20多種礦的探明儲量位居世界前列,如鎢礦、錫礦、銻礦、稀土礦等大約12種位居世界第一。探明的儲量佔到了全球12% ,從探明的總儲量來看,我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所以我們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我國還有進一步找礦的巨大潛力。表現在:一是,我們國家成礦地質條件很好,全世界三大成礦域在我們國家都有分布,所以我們國家有很好的成礦先天條件。二是,我們國家幾十年來的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已經發現了將近20萬個礦產地,但是目前經過勘探的只有兩萬多,還有90%以上的已經發現的礦產地沒有進行進一步深入工作。
(3)礦產資源在我國有多少噸擴展閱讀:
中國已查明黃金資源儲量1.21萬噸 位居世界第二
2016年我國已查明黃金資源儲量達1.21萬噸,僅次於南非,位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中國黃金行業整體發展健康平穩,以黃金為主,多金屬開發並舉。2016年我國黃金交易所交易量達2.4萬噸(單邊)、期貨交易所交易量3.9萬噸(單邊)、商業銀行場外交易量0.7萬噸,累計成交量達到7萬噸。預計,「十三五」期間這一數字有望突破10萬噸。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黃金礦產資源豐富,消費需求旺盛,投資交易活躍,在世界黃金產業價值鏈條中佔有重要份額和地位。將黃金作為先導性行業,優先推進我國與沿線國家進行黃金勘探、開采、加工、消費以及黃金投資、交易方面的合作,對促進我國黃金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總量豐富,但人均佔有量不足;支柱性礦產(如石油、天然氣、富鐵礦等) 後備儲量不足,部分用量不大的礦產儲量較多;中小礦床多、大型特大型礦床少,支柱性礦產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 開采利用難度很大;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國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三 找礦潛力大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3種(能源礦產7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89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的有:煤、鉬、螢石、硅藻土、鍶、硅灰石7種。這些礦種在數量與質量上具備一些優勢,存在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石油、天然氣、鐵、鎳、錳、鉻、銅、鋁、鉀鹽等優質、大宗支柱性礦產資源相對不足。
中國陸地面積佔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的平均水平的1/3
中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不到1/2
中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人均只有1/3
河流年徑流量居世界第六,人均僅為1/4
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人均只有1/5
基本特徵為資源豐富,人均不足
具體:
土地面積===我國國土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的土地面積只有世界人均數的29%,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
礦產儲蓄總值===根據《各國礦產儲量潛在總值》的估算,我國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值為16.56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礦產儲量潛在總值為1.51萬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世界第53位,而且人均資源數量和資源生態質量仍在繼續下降和惡化。如:35種重要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60%,其中石油、鐵礦、鋁土礦分別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1%、44%、10%。
耕地面積===我國耕地面積142439萬畝,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佔有量1。4畝,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3
森林面積===我國人均森林佔有面積為1.9畝,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5
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
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僅在世界排名120位。
河流年徑流量===河流年徑流量:第6位
人均佔有量:第119位
人均河流年徑流量:第88位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
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有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礦產資源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礦產資源,世界排名第幾 - : 從資源總量看,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品種豐富,一些重要資源擁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從人均資源佔有量看,我國又是一個「資源小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水資源狀況:我國雖然是一個水資源大國,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6位.2002年,...
中國礦產在世界上排第幾: 煤炭世界第一,還有稀土和一些有色金屬在世界排名靠前,鐵石油等重要資源排名較低,另外,貧礦多,富礦少,地區分布不均,伴生礦多,
中國礦產在世界上排第幾 - : 中國資源不但總量上排名世界第三,人均仍排名第53位,而且按45種主要礦產資源價值核算,人均排名第10位,可見不論從總量還是人均,中國都是資源大國.下面還是讓數據說話吧. 另外,還要澄清一點,由於很多資源主要分布在俄羅、巴...
中國礦產資源世界排名第幾? - : 據海關統計,2007年,中國出口煤5,317萬噸(世界排名第5),比2006年(下同)下降16%;進口煤5,102萬噸,大幅增長33.9%,年度進口規模首次超過5,000萬噸.(世界排名第三) 世界前10大煤炭出...
中國哪些礦產資源在世界排名排前五名 - : 我國的優勢礦種在45種主要礦產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鎢、銻、稀土、鈦、菱鎂礦、石墨、重晶石、膨潤土8種.居世界第二位的有:煤、鉬、螢石、硅藻土、芒硝、鍶、硅灰石7種.這些礦種在數量與質量上具備一些優勢,存在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石油、天然氣、鐵、鎳、錳、鉻、銅、鋁、鉀鹽等優質、大宗支柱性礦產資源相對不足.
中國的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幾位? - : 我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佔全球的12%,居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幾個資源大國之一.我國已發現171種礦產,探明有儲量的礦產有156種.已發現礦床、礦點20多萬處.截至1996年底,全國全部礦產A+B+C級保有儲量潛在總值為31.06萬億元,A+B+C+D級保有儲量潛在總值為92.13萬億元.雖然我國礦產資源總量較大,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中國的礦產資源豐富程度排在世界第幾? - : 總產量應該是第一的,但是人均的話應該是最後的
我國礦產源資源情況排名第幾? - : 中國礦產資源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前蘇聯(蘇聯已解體,現為俄羅斯).
中國的礦產資源排名 - :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其中: 鐵礦資源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五位; 錳礦資源有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鉻礦資源...
我國能源礦產居世界首位是什麼?石油 天然氣 煤炭 水能 - :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 我國石油資源最終可采儲量約為130億―150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3%左右.到2000年底,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6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1.8%.我國石...
❹ 我國其他礦產量是多少很急!!!
1!!金屬礦產資源總量豐富
共有 金屬礦產54種 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
2!!礦產資源質量差,國際競爭力弱
考慮礦石品位、礦石類型、礦石的選冶性能等綜合因素,我國金礦,鉛礦、鋅礦的質量為中等;鐵礦、錳礦、銅礦、鋁土礦的質量處於最差地位。
3!!成分復雜的共(伴)生礦多,大大增加了開發利用的技術。
有色金屬最為普遍。例如,鉛鋅礦中共(伴)生組分達50多種,僅鉛鋅礦中的銀就佔全國銀儲量的60%,產量佔70%;伴生疏達大型、特大型的銅礦床就有10餘座,全國伴生金的76%和伴生銀的32.5%均來自銅礦等等。雖然共(伴)生礦的潛在價值較大,甚至超過主要組分的價值,但其開發利用的技術難度亦大,選冶復雜,成本高。因而競爭力低。
4 中、小型礦和坑采礦多,大型、超大型礦和露采礦少,嚴重製約著礦產開發的規模效益。
擁有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多為鎢、鋁、銻、鉛鋅、菱鐵礦等礦產一些重要支柱礦產如鐵、銅、鋁、金礦產,以中小型為主,不利於規模開發,單個礦床難以形成較大的產量,影響資源開發的總體效益。我國至今尚未發現特大型的富鐵礦(5億t級)和富銅礦(500萬t級),而國外探明金屬量超過1000萬t的超大型銅礦60餘座,其中有一半超過1000萬t。目前我國己開採的329個銅礦,全年產量僅33.4萬t;世界超200t的超大型金礦有48個,我國金礦超過60噸的產地也僅有7處。可露採的礦產地少。如煤礦可露採的儲量僅佔7%,而美國、澳大利亞露采礦分別占總產量的60%和70%,因此生產效率、成本、回採率等,都難以與國外的相比。在金屬礦產中,我國70%以上的鋁土礦,80%以上的銅礦,90%以上的鎳礦都需坑采。而硫鐵礦全國可露採的僅15%。此外,由於礦床規模偏小,並以坑采為主,不能形成規模開發。這些都是造成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效率和經濟效益低的重要原因。
5 礦產資源地理分布不均衡,產區與加工消費區錯位
鐵礦主要集中在遼、冀、川、晉等省。鐵礦主要集中在遼寧、河北、四川和山西省,其開發利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6貧礦多,富礦、易選的礦少,致使商品礦的成本大大增加。
我國支柱性礦產大多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國鐵礦平均品位僅33%,比世界鐵礦平均品位低10%,而國外主要鐵礦生產國如: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其鐵礦石不經選礦品位就可達62%的商品礦石品位。我國錳礦平均品位僅22%,不到世界錳商品礦石工業標准48%的一半,且多屬難選的碳酸錳。我國銅礦平均品位僅0.87%,而智利、尚比亞分別為1.5%和2%。我國鋁土礦幾乎全是一水硬鋁石,生產成本遠高於美、加、澳等國的三水或一水軟鋁石。
煤
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為5.6萬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為1萬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1%。
轉自中國能源網 http://www.china5e.com/news/newpower/200208/200208070109.html
今年3月,中國工程院咨詢組提交的《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問題及對策研究報告》,客觀地描述了我國礦產資源的總體狀況。
種類豐富,總量較大,但人均擁有量不足。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礦產資源大國,礦產種類豐富,目前已發現171種礦產,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57種,約佔世界礦產資源總量的12%,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
一些用量較少的礦產資源豐富,而某些大宗礦產儲量不足。我國鎢、錫、稀土、鉬、銻等用量不大的礦產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且資源品質高,具有資源競爭力;而需求量大的石油、天然氣、富鐵礦、鉀鹽、銅、鋁、金、銀等礦產儲量不足。
貧礦較多富礦少,開發利用難度大。以鐵礦為例,基礎儲量達220億噸,不算少,但95%以上是難以直接利用的貧礦,含鐵平均品位為33%。
中小礦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少,礦山規模偏小,增加了集約化大規模高效開發的難度。以銅礦為例,我國迄今發現礦產地900個,其中大型礦床僅佔2.7%。
共、伴生礦多,單礦種礦少,利用難度大,成本較高。我國開發利用的139個礦種中,有87種礦產部分或全部來源於共、伴生礦產。在經濟技術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不僅部分資源被浪費,而且由於開發利用難度大,導致生產成本較高。
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能源礦產主要分布在北方,鐵礦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磷礦主要在南方,銅礦以長江中下游為最多,一些尚未開發利用的大型、超大型礦區主要分布於西部邊遠地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礦產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銳,集中體現為儲量增長趕不上產量增長,產量增長趕不上消費需求增長,現有礦產資源儲量的保證程度急劇下降。與此同時,在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方面出現較多、較嚴重的問題,這不僅使礦產資源遭到不應有的破壞或浪費,也加重了一些地方的環境污染,並直接導致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❺ 我國有哪些礦產資源佔世界首位
中國礦產資源(mineral resources of China)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礦產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一部分礦種(礦組)的儲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但人均佔有量卻低於世界水平。
中國至少在50 萬年以前就開始利用礦產資源(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
在明代和更早的時期,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技術就居當時世界先進地位。19 世紀後半葉,帝國主義以掠奪方式在中國開辦礦山,因而自清朝末年開始,中國的礦產資源就處於這種半殖民地的地位被開發掠奪。但到1949 年為止,中國探明一定儲量的礦種僅有18 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對礦產資源的大規模勘查,到1990 年年底,中國已發現162 個礦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48 個。主要有:
①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鈈等。
②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等。
③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銅、鉛、鋅、鋁、鎢、錫、鎳、鉍、鉬、鈷、
汞、銻、金、銀、鉑等。
④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鈮、鉭、鋰、鈹、稀土族元素、鍺、鎵、銦、
鎘、硒、碲等。
⑤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硅石、菱鎂礦、
耐火粘土、螢石、鑄型用砂、高鋁礦物原料等。
⑥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硫鐵礦、自然硫、磷、鉀鹽、鉀長石、明礬石、
硼、芒硝、天然鹼、重晶石、鈉硝石等。
⑦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雲母、石棉、高嶺土、石墨、石膏、滑
石、水泥用原料、陶瓷粘土、磚瓦粘土、玻璃用砂、建築用石材、大理石、鑄石用玄武岩、珍珠岩、沸石、蛭石、硅藻土、膨潤土、葉蠟石、剛玉、天然油石、玉石、瑪瑙、金剛石、冰洲石、光學螢石、藍石棉、壓電水晶等。
⑧中國從20 世紀50 年代以來,把地下水、地熱等也列為礦產管理。(見
中國水資源)
自50 年代以來,采礦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共建立了重要礦山5000 多處,鄉鎮集體和個體辦礦也有12 萬處。全國礦石產量從1949 年的4000 多噸,增加到1984 年的12 億多噸,采礦、選礦和加工技術也有很大提高。
中國礦產資源的不斷發現及其地質分布規律中國的許多礦產資源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作有規律的分布,如:雲南東川銅礦、個舊錫礦、湖南錫礦山的
銻礦、貴州汞礦、華北地區的煤礦、東北地區的煤礦、新疆的煤礦、鞍山的鐵礦、江西的鎢礦、新疆阿爾泰的稀有金屬礦等。20 世紀50 年代初至60 年代初期,根據已掌握的一些礦產的形成和分布特徵,相繼擴大或發現並勘探了一批新的礦產資源產地,如: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四川西昌攀枝花的釩鈦磁鐵礦,北京和冀東地區的鐵礦,白雲鄂博稀土及鐵礦,貴州六盤水地區的煤礦,東秦嶺、伏牛山地區的鉬礦,西南及中南地區的磷礦,祁連山地區的銅、鎳礦,新疆、陝、甘、寧地區的油田,松遼平原的大慶油田,渤海灣、河北、山東及江漢地區的油田等。70 年代中期以來,又在遼寧復州灣發現了與山東魯南地區類似條件的原生金剛石,在膠東半島擴大了金礦的遠景,肯定了西藏昌都地區以銅為主的多種金屬成礦帶和西藏的鉻鐵礦遠景,在江西、江蘇、安徽發現了鹽礦,在山東、南京、吉林等地發現了石膏礦,在南海與東海相繼發現了工業油流等等。
中國的礦產資源是按一定的地質規律而出現、分布的。
❻ 我國主要礦產供需分析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GDP從2000年到2020年翻兩番,GDP年均增長7.18%,基本實現工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是我國加速實現工業化時期,也是工業化的高峰時期,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居高不下。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資源供需形勢將更為嚴峻。
2.4.1 石油可采儲量增長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2020年生產能力基本維持現狀,對外依存度將上升到60%
根據我國石油資源總量和剩餘未探明的資源條件分析,結合50年來探明儲量增長和開發消耗的規律,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產量穩定在1.90億~2.00億噸。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201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為3.88億噸,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為5.00億噸,國內石油供應能力的保證程度2010年和2020年分別在49%和40%左右。
世界石油資源總體上比較豐富,但對我國的可供性相對較差。原因在於世界石油市場競爭激烈,跨國石油公司掌握了大多數優質資源,我國開發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只能採取「見縫插針」的方式。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在全球石油勘查開發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近6億噸,形成海外份額石油年產量1999萬噸,已佔我國當年進口量的20%強。如我國能夠繼續擴大在非洲、拉美、中亞、中東等區域開發利用石油資源的規模,同時加強與俄羅斯的政治對話,將大大提高我國海外份額石油產量。
2.4.2 天然氣資源潛力較大,可采儲量和可供能力增長迅速,基本保障需求,但受下游管輸和儲運設施建設滯後的制約
據對准噶爾、塔里木、柴達木、珠江口、東海、松遼、渤海灣等10個大型盆地最新勘探資料的綜合分析,預測我國天然氣資源量57萬億立方米。據評價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天然氣可采儲量分別為36984.39億~37624.39億立方米和48024.39億~50824.39億立方米,可供能力分別為1304億~1394億立方米和1548億~1752億立方米。
目前,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構成中僅佔2.9%,到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提高到5.3%和8.7%。預測2010年和202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分別為1500億立方米和1800億立方米,可采儲量能夠形成的產能接近需求,可滿足國內需求。但天然氣管輸和儲運設施建設滯後,制約著天然氣工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規劃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僅920億立方米,因此,屆時,我國天然氣產量仍難以滿足需求。
世界天然氣資源豐富,西方國家對天然氣資源的爭奪尚未像石油那樣達到如火如茶的程度,這給我國開發利用國外天然氣資源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加大利用澳大利亞、俄羅斯、中亞等國天然氣資源的力度。在液化氣方面,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澳大利亞作為重要供應來源;在管線氣方面,一是把利用俄羅斯的天然氣放在優先地位;二是將開發利用中亞天然氣資源作為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組成部分統籌考慮。
2.4.3 煤炭資源儲量巨大,但需加強規劃,做好總量控制
全國已查明的煤炭資源儲量11804億噸,基礎儲量僅為3261億噸,儲量為1768億噸,煤炭資源儲量巨大。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預測2010年我國煤炭需求量為25億噸,實際需求可能為27億~28億噸。根據煤炭資源狀況和目前生產實踐情況分析,2010年的產能和產量能夠保證需求,只是需要加強煤炭基地規劃和全國產能總量控制。
盡管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但仍需要加快開發利用國外煤炭資源的步伐。周邊和近鄰是重點:一是澳大利亞和越南,我國南方可以利用澳大利亞和越南的煤炭資源,以緩解北煤南運的壓力;二是蒙古,中蒙邊境地區優質焦煤儲量達50億噸的塔溫陶勒蓋煤礦,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煤礦,對我國較有戰略價值。
2.4.4 鐵礦可供儲量和可供能力增長十分有限,難以保障需求,且保障程度逐年下降
我國鐵礦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較高,鐵礦資源情況基本清楚,今後難以找到大型富鐵礦床,現有資源儲量基本上可以作為2020年以前生產和建設規劃的依據。2006年我國鐵礦石生產能力為6億噸,根據目前的建設和發展速度分析,2010年生產能力有可能達到9億噸,此後10年將基本平穩保持在9億噸/年的水平。預計2010年我國鋼產量將達到5.5億噸,此後仍將緩慢上升,2020年我國鋼產量可能接近6億噸。目前我國鐵鋼比為0.95,日本為0.73,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鐵鋼比分別下降到0.88和0.73,屆時需要生鐵分別為4.84億噸和4.38億噸,折國內品質鐵礦石(品位35%)分別為13.83億噸和12.51億噸,2010年和2020年國內鐵礦石的保證程度分別僅為66%和72%。
世界鐵礦石資源豐富,國內供應不足部分可以從國外解決。澳大利亞和巴西、南非等可成為我國資源戰略合作夥伴。在利用國外鐵礦石資源方面,應重視與日本這個國際鐵礦石市場大買主的合作,以穩定世界鐵礦石市場。另外,應特別重視廢鋼的二次回收利用,努力降低鋼鐵生產中鐵鋼比。
2.4.5 銅礦可供儲量和礦產銅可供能力有增加潛力,但由於需求旺盛,銅礦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雖然我國銅礦資源潛力較大,但找礦難度也大,預計到2020年銅礦可供儲量將從目前的1485萬噸增加到2785萬噸。通過加大銅礦的開發強度,我國銅的供應能力會有所提高。預計,2010年前國內新開發礦山有新疆阿舍勒(2萬噸/年)、西藏玉龍(3萬噸/年)、青海德爾尼(2萬噸/年)、黑龍江多寶山(4萬噸/年)、江西德興富家塢(2萬噸/年),共可增加生產能力13萬噸/年。另外,不排除福建紫金山和雲南羊拉進入開發階段。扣除老礦山下降的生產能力,國內礦山供應能力最大為80萬噸,加上國內廢銅產量70萬噸/年(生產加工過程可回收30萬噸/年,社會廢舊物質回收40萬噸/年),2010年前的國內銅供應能力約為150萬噸/年。預計「十一五」期間,GDP平均增速10%,國內精煉銅消費彈性系數為0.7~0.8,2010年國內精煉銅消費量為520萬~540萬噸,國內供應能力僅能滿足消費的25%~30%。展望2020年,預計我國精煉銅的需求量將增加到730萬~760萬噸,國內銅資源形勢更為嚴峻。
近期國際銅市場需求量的增量,絕大部分來自我國。但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尚未取得應有的地位,經常處於被動。應採取強勢政策,積極開發利用國外資源,擴大在非洲的銅資源基地。注重開發利用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周邊國家的銅資源,重點關注蒙古奧烏陶勒蓋銅礦床(儲量1470萬噸)和俄羅斯烏多坎銅礦床(儲量1600萬噸),如能拿到這兩個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銅資源緊張的局面。
2.4.6 鋁土礦可供儲量增長不足,氧化鋁產能增加有限,自給率下降,缺口加大
由於我國鋁土礦石質量差,鋁土礦石和氧化鋁生產能力大幅增長的生產成本過高,只有在產品價格保持在相對較高的前提下才可能實現。預計,2010年前中國鋁的需求量會以7%左右的年平均增長率繼續發展下去,2010年達到1100萬噸,2020年達到1430萬噸。據統計,目前國內鋁的蓄積量累計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2006年國內廢雜鋁產鋁93萬噸;預計2010年將達到165萬噸;2020年將達到470萬噸。因此,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對礦山鋁的需求將分別為935萬噸和960萬噸,即與2010年相比,由於廢雜鋁的利用水平提高,2020年我國礦山鋁的需求基本相當。按此,礦山鋁需求推算,則2010年和2020年分別需鋁土礦3740萬噸和3840萬噸。2005年我國鋁土礦查明資源儲量26.58億噸,其中儲量5.55億噸,從量上完全可以保障2010年和2020年形成3800萬噸左右的產能,維持今後20多年的需求沒有問題。但我國絕大部分鋁土礦冶煉難度大,限制了產能的擴大,因此從技術經濟角度考慮,我國鋁土礦還是難以保證國內對鋁的需求。
世界鋁土礦資源豐富,國內供應不足部分大多可以從國外獲得供應。越南多樂省多農鋁土礦礦床,儲量幾乎相當於我國鋁土礦總儲量,對我國極有戰略價值。在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方面,也可以與澳大利亞建立較為可靠的資源戰略合作關系。此外,開發利用非洲幾內亞鋁土礦資源的可行性也較大。2.4.7 鉛鋅查明資源儲量相對不足,但資源稟賦條件較好,潛力較大,加強找礦勘查工作可提高保證程度
鉛鋅礦為我國大宗優勢金屬礦產,多年來資源保障比較理想。「十五」期間我國鉛鋅的消費彈性系數分別高達2.56和2.18,預計「十一五」期間鉛鋅消費彈性系數為0.80,則到2010年我國鉛鋅需求量分別達到250萬噸左右和450萬噸左右。假設2010~2020年我國GDP增長速度為8%左右,鉛鋅消費彈性系數下降到0.40左右,則2020年鉛鋅的需求量分別為300萬噸和550萬噸。預計我國再生鉛和再生鋅的產量2010年分別為100萬噸與22萬噸,2020年分別為150萬噸和60萬噸。那麼,2010年我國需礦產鉛鋅分別為150萬噸和420萬噸,2020年分別為150萬噸和490萬噸。但我國鉛鋅資源條件較好,找礦潛力較大,加大勘查力度將會增加新的資源儲量,同時加快資源量向儲量的轉化力度,以提高保證程度。
另外,世界鉛鋅資源豐富,西方國家普遍不再重視鉛鋅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利用全球鉛鋅資源滿足我國需求。
2.4.8 傳統優勢金屬礦產(鎢、錫、鉬、銻、稀土),除稀土外,優勢正逐步喪失
我國傳統優勢金屬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在世界上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幾十年的大規模開發,產能無序擴張,資源浪費嚴重,導致資源優勢逐步喪失,同時優勢礦產數量擴張型對外出口,未能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據論證,目前鎢、錫、鉬、銻的可供儲量只能滿足當前產能生產10年以下,如不加強宏觀調控,壓縮產能,則難以維持其產業的長期發展。
我國優勢金屬礦產資源潛力較好,加大找礦勘查力度還能查明新的資源儲量。據評價,到2020年我國鎢、錫、鉬和銻的可供儲量將分別由目前的52萬噸、111萬噸、147萬噸和42萬噸增加到68萬噸、126萬噸、222萬噸和53萬噸,而預測的可供儲量累計需求為55萬噸、228萬噸、142萬噸和85萬噸,因此,鎢和鉬可供儲量可以保證需求,錫和銻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稀土查明資源儲量基數較大,完全可以保證需求,關鍵是如何更好發揮資源和經濟效益。
2.4.9 金礦資源相對豐富,但可供儲量不足,難以滿足需求
我國金礦資源相對豐富,但剩餘可供儲量不足。2007年,我國查明金礦資源儲量5541噸,若按2007年礦產金產量270噸算,保證年限約20年。資源接替問題相當嚴峻。我國金礦資源潛力較大,加強找礦勘查工作,還有可以增加資源儲量。據論證,從目前到2020年我國金礦累計可供儲量為4120噸,但需求旺盛,到2020年累計可供儲量需求量將達到6877噸,可供儲量的保證程度僅為60%。
世界金礦資源豐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在30年以上。由於黃金的戰略地位逐步下降,各國對金礦的資源爭奪盡管還比較激烈,但更多地體現在商業層次上。我國應盡快出台相應政策措施,鼓勵相關企業利用國外金礦資源,滿足國內需求。
2.4.10 硫鐵礦可供儲量增長緩慢,可供能力有所攀升,資源儲量基本保障需求,但生產能力保障仍然不足
我國硫鐵礦資源尚有一定潛力,但查明資源儲量增長緩慢。評價分析我國目前硫標礦可供儲量54083萬噸,基本能保證到2020年的需求。預測2010年我國硫酸硫標礦累計需求量為56015.64萬噸,基本保證需求。2020年前由於需求強勁,硫鐵礦的生產能力將有所攀升,由目前的1200萬噸增加到2120萬噸。但預計需求量將達到3050萬噸,缺口近1000萬噸,保障程度僅為70%。
目前國際硫市場上,弗拉施硫所佔比重日益縮小,而綜合回收硫所佔比重日益增加。如能在開發利用國外石油資源時與開發利用國外硫資源一體化,可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硫資源緊張的局面。
2.4.11 磷礦資源豐富,儲量和生產能力都將有所增長,均能保障需求
我國磷礦資源潛力較大,加強勘查評價將使資源儲量有所增加。預測今後10年內,每年可新探明磷礦資源儲量2500萬~3000萬噸。但我國磷礦貧礦多,富礦少,新探明資源儲量中只有小部分可轉化為直接利用的可供儲量。經評價分析我國磷礦可供儲量為25.18億噸。預計到2020年對磷礦石的累計需求量為14.61億噸,可供儲量能夠保證需求。另據有關規劃,到2020年時磷礦的生產能力將由目前的3050萬噸增加到4580萬噸,與需求量持平,也可保障需求。
世界磷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摩洛哥、美國、俄羅斯等國。雖然我國直接開發利用國外磷資源存在一定困難,但國際市場的供應卻比較充分,採取間接方式可使我國磷資源的國外可供性達到較高水平。
2.4.12 鉀鹽可供儲量難以大幅增長,但可供能力會逐步增加,供需形勢依舊嚴峻
我國鉀鹽資源潛力有限,可供儲量難以增長,經評價分析目前鉀鹽可供儲量為14716萬噸,預計到2020年可供儲量會增加到23000萬噸。到2020年鉀肥累計需求量為23620萬噸,累計需求鉀鹽可供儲量77498.62萬噸,可供儲量對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小於30%。加大現有資源儲量的開發力度,鉀鹽的生產能力會逐步提高。預測2020年我國鉀鹽的生產能力有可能突破200萬噸,達到210萬噸,而需求為1717萬噸,僅能保障12%。
世界鉀鹽資源豐富,平均保障年限數百年。我國已實質性介入寮國的鉀鹽資源開發,需要進一步重視開發利用泰國鉀鹽資源,重視與加拿大合作。
❼ 十年間我國主要礦產資源量情況如何
自2011年國務院批准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來,十年間我國主要礦產資源量普遍增長,發現17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1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
「我們推進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在勘查、開發和管理的各環節和全流程,在有效保護綠水青山的前提下,積極探尋金山銀山,主動由過去單純的『追求數量』向適應新形勢的『提高質量』轉變。」自然資源部地勘司司長於海峰說。
在該行動中,找礦取得重要進展和突破。其中,石油、天然氣10年新增資源量分別為101億噸、6.85萬億立方米,約佔新中國成立以來查明總量的25%、45%,發現17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1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
晶質石墨10年新增資源量為3.36億噸,約佔新中國成立以來查明總量的65%,錳12億噸、鉬1874萬噸、鎢612萬噸、金8085噸,約占總量50%,鉛鋅1.37億噸、鋁土礦18億噸、鉀鹽5.23億噸,約占總量35%,煤炭5268億噸、銅3711萬噸、鎳349萬噸、螢石9062萬噸,約占總量25%,新形成32處非油氣礦產資源基地。
(7)礦產資源在我國有多少噸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重心向西部轉移、向海域拓展:
西部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62%和34%,天然氣佔85%和84%,其中鄂爾多斯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石油近70億噸和天然氣超5萬億立方米。海域發現1個億噸級油田、4個千億立方米級氣田,2020年海域油氣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1/4。
全國新形成的32處非油氣礦產資源基地中,25處分布在西部,佔全國總數的78%。西部銅礦新增資源量佔全國70%,西部鉛鋅礦新增資源量佔全國83%,西部地區找礦突破為西部地區脫貧和經濟發展提供資源基礎和產業支撐。
❽ 我國森林覆蓋率、水資源現況、土地資源基本狀況、礦產資源儲存量各是多少
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m3,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我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我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 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 。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 較豐富」的國家;
煤就不用說了吧~~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我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❾ 我國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多少種
中國主要礦產資源簡況
現已發現的礦產有168種,探明有一定數量的礦產有153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8種,水氣礦產3種,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豐富、礦種齊全配套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1、 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是我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為93%和95%左右。由於礦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費中佔有主導地位,因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知探明儲量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地熱等8種。
中國煤炭資源相當豐富,據地質工作者對煤炭資源進行遠景調查結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內的地殼表層范圍內,預測煤炭資源遠景總量達50592億噸。到1996年底止,探明儲量的礦區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我國保有儲量總量中的精查儲量2299億噸,與世界探明可采儲量相比,中國煤炭儲量位於獨聯體、美國之後,據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紀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世界經濟、國家關系和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是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比較廣泛,在32個油區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據美國《Oil &Gas》1997年報道,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390億噸,中國1997年公布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全國共有盆地319個,據對其中145個盆地估算,資源量達930億噸;其中,以證實有油田存在的有24個盆地,擁有資源量758.9億噸,占總資源量的84.48%;已發現有油氣的盆地有42個,擁有資源量75.66億噸,占總資源量的7.39%。
天然氣(包括沼氣)是重要能源礦產資源之一,也是國內外很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天然氣資源相當廣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產出。資源量也比較豐富,專家預測我國天然氣資源量約有7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佔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國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3.95萬億立方米,中國約居世界第21位。
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近年我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陸續提供的一批鈾礦田的儲量推算,我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不能適應發展核電的長遠需要。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地熱資源分布較廣,資源也較豐富。
2、 金屬礦產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鍺礦、鎵礦、銦礦、沲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鈦、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3、 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種很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瑩石、寶石、玉石、瑪瑙、顏料礦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葉岩、硅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橄欖岩、蛇紋岩、玄武角閃岩、輝長岩、輝綠岩、安山岩、閃長岩、花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長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
❿ 我國的礦產資源有多少
中國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有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
正在作業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