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包括哪些
擴展閱讀
理財產品存款利率是多少 2025-07-28 16:39:18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7-11 11:24:31

❶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新疆蘊藏著豐富的什麼和什麼內蒙古的什麼是全國最大的稀

我國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新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內蒙古的白雲鄂博是全國最大的稀土礦。內蒙古還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炭資源。

❷ 西北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海洋資源有哪些

西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土地資源包括塔里木河流域灌溉農業,主要種植棉花,黃河流域,湟水流域,主要是河谷灌溉農業,種植大麥,小麥,青稞,寧夏的黃河流域有河套平原,也是灌溉農業。我國四大牧區,其中有三個在這里。礦產資源,新疆的石油,天然氣,內蒙古的煤鐵資源,東部還有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甘肅的有色金屬資源,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鉀鹽。海洋資源,沒有,因為西北地區不臨海。

❸ 下列礦產資源中,有哪些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礦產

答案是1鐵和2石油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已發現礦種130多種,其中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的有30種,儲量佔全國1/2的有12種。煤炭資源20000億t,佔全國的34%.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油儲量就達200~400億t,天然氣儲量達30000億m3,水力資源達8517.7萬kW[2]。
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❹ 中國西北地區的資源

河流:多為內流河,塔里木河為我國最大內流河。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
湖泊:總體較少,主要有以下幾個,青海的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察爾汗鹽湖等,新疆的博斯騰湖,羅布泊(已乾涸),阿克賽欽湖,賽里木湖,艾比湖,烏倫古湖,艾丁湖(中國陸地最低點),甘肅的劉家峽水庫等。
農業: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譽。綠洲農業:河西走廊、天山山麓。新疆為主要溫帶水果產地。內蒙古和新疆為糖料作物基地。新疆及內蒙古為重要畜牧業基地。 石油資源:石油天然氣豐富,著名的有克拉瑪依油田。天然氣資源也有分布。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為33.7萬億元。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佔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陝西、新疆和寧夏。石油儲量為5.1億噸,佔全中國陸上總儲油量的近23%,新疆是中國21世紀的後備石油基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總儲氣量的58%,其中陝北的天然氣儲量居全國前列。甘肅省的鎳儲量佔到全國總鎳儲量的62%。鉑儲量佔全國總量的57%。中國鉀鹽儲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❺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是什麼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較高對濕潤氣流的阻擋,導致本區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形成沙漠廣袤和戈壁沙灘的景觀。

東南部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寒氣候,冬季嚴寒而乾燥,夏季高溫,降水稀少,自東向西呈遞減趨勢。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很大。吐魯番盆地為全國夏季最熱的地區。托克遜為全國降水最少的地區。

西北地區地形包括天山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祁連山原始森林、阿爾泰山脈、大巴山脈、河西走廊、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塔克拉瑪干沙漠、吐魯番盆地等。

(5)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西北地區的自然資源

西北地區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氣、鎳、鉑、鉀鹽等礦產資源,著名的有克拉瑪依油田、榆林煤礦等。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為33.7萬億元。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佔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陝西省。

石油儲量為5.1億噸,佔全中國陸上總儲油量的近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21世紀的後備石油基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總儲氣量的58%,其中陝北的天然氣儲量居全國前列。甘肅省的鎳儲量佔到全國總鎳儲量的62%。鉑儲量佔全國總量的57%。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北

❻ 西北地區成礦背景及成礦條件約束

西北地區作為銅、鎳、鉛、鋅等大宗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重要基地,其後續資源的潛力如何,特別是能否獲得礦產勘查上的突破,愈來愈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西北地區(包括陝、甘、青、寧、新疆五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面積達304×104km2,佔全國陸地面積的31.7%。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地質找礦勘查和開發利用,西北地區不僅在大宗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保有儲量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已形成了多個有色金屬的重要生產基地。比如佔全國工業鎳金屬儲量90%的甘肅金川礦床,實際亦是中國已發現和利用的惟一超大型銅鎳礦床,還有甘肅的西成超大型鉛鋅礦床、白銀廠大型銅多金屬礦床和青海的錫鐵山大型鉛鋅礦床等一大批重要有色金屬礦床,這些礦床的開發利用構成了西北地區的重要經濟支柱,並加速了西北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如何保持西北地區有色金屬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包括白銀廠等危機礦山後續資源的找礦勘查是極其重要的。

(一)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西北地區地處大陸腹地。地質上以塔里木陸塊為主體,東接華北地台西段的阿拉善地塊,南、北分別由眾多微陸塊鑲嵌的顯生宙造山系構成。北造山系以天山-興安嶺華力西造山系的西段為主體,向北接有阿爾泰-額爾古納加里東造山系,間有準噶爾、伊犁等微地塊;南造山系則自北而南依次由秦祁昆中央造山系中西段、松潘甘孜造山系等組成,間有中祁連、柴達木等微地塊(圖3-1),構造復雜,是典型的大陸造山帶發育地區。總體上處於古亞洲造山區,南接特提斯造山區,東疊環太平洋造山區。

中國大陸處於歐亞板塊向南逆沖、印度板塊向北俯沖和西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交匯部位,實際上是一個北西伯利亞地塊、南印度地塊和東西太平洋古陸(任紀舜等,1999),地質歷史上不同階段相互作用而成的構造鑲嵌體。在全球范圍來考察,塔里木、華北和揚子三個陸塊僅能算做以造山系為主體的微陸塊,是地質歷史上大陸邊緣較大的碎塊,形式上類似於現今東亞大陸邊緣的一些存在前寒武紀基底的陸塊,只是規模更大而已。因此,整體處於古亞洲構造域的中國西北地區,以古生代的地質作用,特別是華力西期的造山作用最為鮮明,古生代處於古亞洲洋南側,屬岡瓦納大陸邊緣的組成,華力西期造山作用形成了大規模的天山-興安嶺華力西造山系;中生代西北地區之南特提斯洋打開,並於東面的古太平洋連通,西北地區又隸屬於北部勞亞大陸,構成特提斯洋之北勞亞大陸的南緣,印支期特提斯封閉造山作用形成了松潘甘孜印支造山系,並對昆侖山、西秦嶺造山帶有重要影響。而古太平洋則於燕山期封閉造山,形成中國東部眾多北東-北北東向構造山系,並對西北地區東部形成重要影響。晚白堊世以後,由於印度洋的劇烈擴張,南特提斯最終消減,岡瓦納大陸與亞洲大陸的強烈碰撞,形成新生代青藏高原和昆侖山、祁連山、秦嶺、天山等現今山系(尹安,2001)。這一構造輪廓基本可概括中國西北地區顯生宙以來的構造演化地質背景,也控制了中國西北地區有色金屬成礦的可能類型和形成地質條件。

但前寒武紀構造演化的樣式還不清楚。元古宙似乎發生過多次大的構造裂解,新元古代晚期(800~700Ma)Rodinia聯合大陸愈來愈多的證據證實存在,古亞洲洋就是由Ro-dinia超大陸在新元古代末裂解而成。中元古代早期長城紀(1508Ma)以金川為代表的鎂鐵-超鎂鐵岩侵入體的產出(湯中立和李文淵,1995),可能代表更早一期的大陸裂解和大規模的岩漿事件。

(二)區域成礦時空分布

依據區域構造特徵和成礦類型組合,已展現出了西北地區有色金屬成礦的總的時空分布(圖5-2)。與區域構造劃分一致,西北地區總體屬元古宙-古生代亞洲成礦域,南接中生代特提斯成礦域,東疊中新生代環太平洋成礦域(Chen Yuchuan et al.,1996)。一般又將秦-祁-昆中央造山系單獨劃為秦-祁-昆成礦域,其北部主要為加里東祁連-北秦嶺造山帶,南部則由華力西-印支昆侖-西秦嶺造山帶構成。反映了秦-祁-昆成礦作用的獨特,總體屬於古亞洲構造作用范疇,但南部特提斯構造作用顯著,系古亞洲構造域與特提斯構造域的轉換部位。值得指出的是,古亞洲洋總體向北俯沖,西伯利亞地台由北而南增生,先阿爾泰-額爾古納加里東造山系、後天山-興安嶺華力西造山系。概貌上類似於現今西太平洋西海岸主動邊緣海的祁連-北秦嶺洋(主要是北祁連洋),於加里東期早於古亞洲主洋封閉造山,似乎在構造解釋上存在難點。除非古亞洲洋開始先於加里東期向南俯沖於岡瓦納大陸,柯坪地塊的新元古代高壓變質帶似乎可視做向南俯沖的證據。另一種解釋就是,祁連-北秦嶺洋(主要是北祁連洋)是與古亞洲洋並行發育的大洋,但地質認識上並不予支持。且龍首山、北祁連西段鏡鐵山微陸塊基底與中祁連和柴達木陸塊古元古代片麻岩源岩εN d數值也趨於同一范圍(龍首山群εN d=-4.8~-23.2,北大河群εN d=-4.8~-15.7),(化隆群εN d=-9.7,達肯大坂群εN d=-10.2~-10.9)。不過,秦-祁-昆成礦域構造背景的獨特性是存在的,有其鮮明的成礦特色。

圖5-2 西北地區有色金屬成礦帶劃分及主要有色金屬礦床分布示意圖

西北地區不同成礦域各成礦帶的有色金屬成礦類型和時間,可顯著反映其區域成礦時空分布特點(圖5-2、表5-1)。與主要構造事件相一致,古亞洲成礦域以華力西期成礦作用為主,並有元古宙和加里東期成礦作用發育,向東部出現與環太平洋構造作用疊加向配套的中新生代的有色金屬礦化。總體上,古亞洲成礦域元古宙主要發育與大陸裂解事件有關的幔源鎂鐵-超鎂鐵深成岩硅酸鹽岩漿-硫化物液相不混溶作用形成的銅鎳礦床,主要分布於大陸元古宙的裂谷帶(或未發育即消亡的陸殼減薄的裂解帶)中(李文淵,1996),如阿拉善陸塊的金川超大型礦床、伊犁地塊的特克斯礦床,以及秦祁昆成礦域碧口地塊的煎茶嶺礦床(李文淵,1996)。元古宙整個中國大陸裂解事件是普遍的,是有限大陸快速增長的一種方式,只有在大陸較大、較深規模裂解部位才有可能造就成礦的環境。

表5-1 西北地區主要有色金屬礦床分布—覽表

續表

進入顯生宙以後,中國大陸的構造作用明顯分化,加里東僅秦祁昆成礦域中的北祁連、柴北緣有較大規模有色金屬礦床產出,主要表現為大陸裂解洋盆打開及其消減過程形成的一系列與火山熱液作用、構造-侵入熱液作用有關的銅、鉛鋅、鎢(鉬)、錫等礦床,例如北祁連山的白銀廠銅多金屬礦床、石居里溝富銅礦床、塔爾溝-小柳溝鎢(鉬)礦床和柴北緣的錫鐵山大型鉛鋅礦床等,同時由於碰撞構造-岩漿熱液作用還形成有鏡鐵山、筏子壩等熱液蝕變型銅礦床等。華力西期是古亞洲成礦域的最主要成礦時期,主要表現為造山帶中伴隨急劇的殼幔演化形成的銅、鎳和鉛鋅礦床,古亞洲洋整個古生代的發育歷史,在中國新疆北部主要呈現為泥盆紀-中石炭世的岩漿作用,早古生代岩漿作用分布有限,這可能與加里東構造作用在新疆地區表現不明顯,或被華力西的強烈作用掩蓋所致。伴隨古亞洲洋在泥盆紀的再次發育,相應的產有與海相火山作用有關的塊狀硫化物銅鋅礦床(阿舍勒)、鉛鋅礦床(科克塔勒)、與中酸性侵入岩有關的斑岩型銅礦(土屋-延東、喇嘛蘇、公婆泉、白山堂)和與鎂鐵-超鎂鐵岩有關的銅鎳礦床(黃山、喀拉通克),以及熱水沉積和熱液蝕變型鉛鋅礦床(霍什布拉克)等。除土屋-延東和喇嘛蘇等斑岩型銅礦床的形成環境存在爭議外,這些礦床的成礦背景據目前的研究,似乎都與裂谷或裂陷槽有關,少見洋-陸碰撞帶(ocean-continent collision zone)(Wilson,1989;Hynd-man,1985)環境的成礦類型。這可能反映了中亞成礦的特殊性,不同於環太平洋成礦作用建立起來的成礦構造模式的特點(Kerrich,2001)。秦祁昆成礦域南部的華力西成礦作用也相當發育,以西秦嶺西成鉛鋅礦田、銅峪溝和賽什塘銅礦床和阿尼卿山的德爾尼銅鈷礦床最為重要。印支-燕山期成礦作用,主要表現在東部環太平洋成礦域疊加地區,例如西秦嶺著名的金堆城斑岩型鉬礦床,以及熱液型鉬鎢礦床(南台)等(李華芹等,1998)。

上述分布可以看出,西北地區的有色金屬成礦以元古-古生代有色金屬成礦為顯著特色。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古亞洲成礦域、新疆南部邊緣、青海和陝西南部秦祁昆成礦域南部范圍,主要產出華力西期海相火山岩銅多金屬礦床、鉛鋅礦床、斑岩型銅礦床、岩漿熔離型銅鎳礦床和熱水沉積型鉛鋅礦床等(李文淵,1995)。但甘肅北祁連山地區,則以加里東期塊狀硫化物銅多金屬礦床、矽卡岩型鎢(鉬)礦床和熱液蝕變岩型銅礦床等成礦為主要特色。印支-燕山期的成礦作用主要是對元古-古生代成生礦床的改造,而明顯與中國東部相別。

(三)區域成礦作用及其成礦特點

分析西北地區有色金屬礦床的成礦類型,主要可歸類為7類(表5-2):①岩漿熔離型銅鎳(鉑族金屬)礦床;②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床;③斑岩型銅、鉬礦床;④矽卡岩型鎢礦床;⑤熱水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床;⑥熱液蝕變岩型銅、鉛鋅、錫、銻礦床;⑦沉積型銅礦床等。

表5-2 西北地區有色金屬礦床主要成礦類型—覽表

這些典型礦床類型的存在並不是孤立的,它們響應於所在構造單元的地質構造作用,與一定的地質事件相互聯系(Kerrieh,2001)。主要內生有色金屬礦床,主要是地質歷史上重要殼幔物質演化(包括流體)的產物,特定的地質歷史時期和作用形成一定的礦床類型,而且其成礦並不是單一的,往往應伴隨大的構造事件的發生、發育和結束形成一系列有成因聯系的礦床組合。

1.大陸裂谷或裂陷槽環境與鎂鐵-超鎂鐵岩有關的銅鎳成礦作用。

中國的銅鎳礦床主要形成於三個時期:元古宙、加里東早中期和華力西中晚期(李文淵,1995)。都無一例外的與大陸裂谷初始階段環境或造山帶碰撞造山後的局部裂陷槽有關。西北地區只發現元古宙和華力西中晚期有工業價值的銅鎳礦床。從全球范圍看,大規模銅鎳礦床的形成,需有大規模的地殼裂解事件存在,才可能提供必要的成礦物質和動力,金川礦床是中國原始大陸中元古代(1508Ma)大規模裂解事件的產物(湯中立和李文淵,1995)。早古生代處於岡瓦納大陸邊緣海地位的秦祁昆構造系,其有限的裂解和裂解深度,不可能造就類似金川礦床那樣規模的金屬銅鎳富集,而新元古代末或加里東早期古亞洲洋打開前處於Rodinia大陸裂解部位的塔里木-華北地台北緣及殘存的微地塊中,其統一大陸的裂張規模,可能形成較大規模銅鎳礦岩漿房的產生。昆侖-柴達木陸塊南緣,響應印支期特提斯洋的形成,在華力西中晚期的大陸裂解也有可能有較深幔源鎂鐵-超鎂鐵岩的上侵,形成銅鎳礦成礦的有利條件。

2.北祁連加里東期大陸邊緣構造轉換對成礦類型的影響。

北祁連山早古生代區域構造-火山岩漿-成礦系統的深入研究(夏林圻等,2001),提供了中國加里東造山帶造山前溝-弧-盆系的典型重塑,但北祁連西段鏡鐵山微陸塊的存在,對北祁連早古生代成礦構造背景的認識產生頗多爭議(李文淵,1999a)。考察鏡鐵山微陸塊產出大面積花崗岩基、中酸性火山岩和矽卡岩型鎢(鉬)礦床共存的大陸岩漿弧特點(湯中立等.2002;毛景文等,2003),暗示我們北祁連早古生代自東而西存在構造轉換:東段為洋-洋碰撞的溝-弧-盆系,以塊狀硫化物礦床的產出為主要成礦特點;西段則為洋-陸碰撞的活動大陸邊緣,形成殼重熔型花崗岩和矽卡岩型鎢礦床,並可能存在斑岩型銅礦床(李文淵,2003,2004)。由於古生代大陸規模和質量不同於中新生代的特點,這種大陸邊緣的構造轉換在古生代可能是普遍的。它控制了同一成礦帶成礦類型的在區域上的重要變化。

3.新疆北部華力西有色金屬成礦的特點

主要為中亞巨型成礦帶的東延,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已發現的蛇綠岩基本上是早古生代的,例如,北准噶爾的洪古勒楞蛇綠岩為411±53Ma奧陶紀的洋殼,阿爾曼太-札河壩蛇綠岩為561±41Ma震旦-早寒武世的洋殼(張旗等,2001),但已知礦床如前所述,基本是晚古生代華力西的產物(韓春明等,2002),而且成礦環境已有的證據多傾向於大陸裂谷或裂陷槽環境。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大洋化殼幔物質急劇交換的過程中,沒有成礦物質的顯著聚集,特別是沒有大陸邊緣環境礦床的形成。地質背景研究與成礦事件的不協調,反映了該區成礦研究尚存在諸多疑問。

(四)區域找礦潛力

西北地區鎳、銅、鉛、鋅等重要大宗金屬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佔有重要地位。在銅、鉛、鋅保有儲量6000×104t中,僅2754×104t工業儲量。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已發現的大量銅礦產地,包括探明儲量達650.22×104t的西藏玉龍超大型銅礦床暫不能開發利用(國土資源部規劃司等,2001)。因此現階段中國還將處於銅資源嚴重不足的局面。與國際礦業類似,以中國東部德興超大型銅礦為代表的斑岩型銅礦是中國第一銅礦資源來源,但第二來源與世界礦業結構以砂岩型銅礦為主不同,塊狀硫化物銅礦床是中國僅次於斑岩型銅礦的第二銅礦資源來源。甘肅白銀廠是中國重要的銅工業基地,提供白銀廠礦山接替資源對西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西北地區已發現17處銅礦產地,除新疆的阿舍勒尚未開發利用外,青海的德爾尼、賽什塘、銅峪溝三個大型銅礦床目前存在交通不便、開發利用環境差等限制。因此,從解決白銀廠礦山接替資源出發,從白銀廠礦區挖掘潛力和外圍進一步找礦是一條重要出路。其次,甘肅肅南鏡鐵山鐵銅礦床的深入調查研究發現,銅礦成礦時間顯著晚於元古宙的鐵礦,形成於加里東期,為熱液改造型銅礦(趙東宏等,2003),有發現大中型銅礦床的潛力。我國鉛鋅礦產資源量較豐富,由於國際市場的需求,對甘肅秦嶺鉛鋅成礦帶、青海柴北緣錫鐵山鉛鋅成礦帶的進一步找礦勘查仍十分必要。

鎢礦主要分布於我國南嶺地區,為印支-燕山期的產物。近年來在北祁連山西段發現的小柳溝等加里東期白鎢礦礦床,且上鎢下鉬,遠景資源量當在100×104t以上(周廷貴等,2002),應是我國重要的鎢礦開發接替基地。

西北地區有色金屬礦產基本形成於大陸邊緣或顯生宙以來形成的造山帶中,自北而南有色金屬礦產的形成,大致可劃分為十個Ⅱ級成礦帶(圖5-2),分別為:Ⅱ-1阿爾泰銅、鉛鋅成礦帶;Ⅱ—2准噶爾鎳、銅、鉬、錫成礦帶;Ⅱ—3博格達(東天山)銅、鎳、鎢成礦帶;Ⅱ—4伊犁銅、鎳、鉛鋅、鎢、鉬成礦區;Ⅱ—5塔北緣鉛鋅、鎢、錫、銻、銅、鎳成礦帶;Ⅱ—6祁連-北秦嶺(包括龍首山)鎳、銅、鉛鋅、鉬、鎢成礦帶;Ⅱ—7柴邊緣銅、鉛鋅成礦帶;Ⅱ—8西秦嶺鉛鋅、銅、銻、鉬、鎢、鎳、鈷成礦帶;Ⅱ—9塔南緣鉛鋅、銅成礦帶;Ⅱ—10松潘銅成礦帶。其中,以祁連-北秦嶺、西秦嶺、阿爾泰、西准噶爾和博格達(東天山)成礦帶工作程度相對較高,發現的有色金屬礦床數量也較多。隨著國家基本建設的進程,在已探明礦床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強銅、鎳、鉛鋅、鎢、鉬等後備資源的勘查,以提供大中型礦山後續資源基地。塔北緣、塔南緣、柴北緣和松潘等工作程度較低或極低地區,已知成型礦床甚少,自然條件也最為艱苦,應開展鉛鋅、鎢、錫、銻、銅、鎳等有色金屬礦產的戰略性找礦探索工作。

祁連-北秦嶺成礦帶可再劃分為:龍首山鎳成礦帶、北祁連銅、鉛鋅、鎢成礦帶、北秦嶺鉬(鎢)成礦帶和南祁連鎳、銅、鉛鋅成礦帶。龍首山鎳成礦帶以產出金川超大型銅鎳礦床而著名,並已建成中國最大的鎳工業基地。作為小岩體成大礦的典型代表,金川外圍仍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國外超大型鎳礦床外圍找礦近年已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北祁連成礦帶,除在北祁連中西段已展示了銅多金屬礦床找礦新發現(石居里溝、尕大坂)外,白銀廠礦區仍有進一步找礦潛力,由於礦床埋深較大,500m以下尚未進行勘探,礦區尚有值得進一步勘查的地段。更重要的是礦床火山作用階段形成但經歷熱液階段顯著改造認識的深入調查研究,為礦區外圍的成功勘查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選擇。此外,北祁連西段的塔爾溝-小柳溝鎢礦區和鏡鐵山鐵銅礦床,有尋找北方大型、超大型鎢礦和大型後期熱液蝕變岩型銅礦的潛力。北秦嶺金堆城大型鉬礦床外圍仍有眾多的礦化小岩體,值得探索。西秦齡的西成超大型鉛鋅礦田,產於華力西期造山帶裂陷盆地,賦礦泥盆紀碳酸鹽岩和細碎屑岩分布尚廣,印支期構造事件對成礦有重要影響,礦帶整體工作程度還不高,仍有發現新礦床的地質條件。由上述分析可見,西北地區在鎳、銅、鉛鋅、鎢及鈷、鉑族金屬礦產資源存在重要找礦潛力。

❼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包括那些工業

答案是鐵和石油。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已發現礦種130多種,其中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一的有30種,儲量佔全國1/2的有12種。煤炭資源20000億t,佔全國的34%.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油儲量就達200~400億t,天然氣儲量達30000億m3,水力資源達8517.7萬kW。

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❽ 西北地區主要主要產物

西北地區主要物產。西北地區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油氣資源產地,我國西氣東輸就把西部的油氣資源運輸到東部市場。
西北地區是重要的畜牧業基地,這里。畜產品非常豐富。
西北地區農產品主要出產。玉米。可以種植。哈密瓜,葡萄,西紅柿,石榴,大棗,這些水果。

❾ 西北地區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哪個地形區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甚為豐富,比如包頭的鐵礦、白雲鄂博的稀土礦、金昌的鎳礦、石嘴山和石炭井的優質煤、克拉瑪依、玉門和南疆的石油

❿ 中國西部礦產資源有哪些

1、廣西

現已發現固體礦產102 種,探明儲量並列入礦產儲量表的礦產70 種。

共有礦產地 1003 處。按礦種大類分:

黑色金屬礦產有鐵、錳、鈦、鐵、鉻礦等116 處;

有色金屬礦產有銅、鉛、鋅、鋁、鎂等246 處;

貴金屬礦產有金、銀、鉑、鈀等51 處;

稀散金屬礦產有鈮、鉭、鋯等77 處;

能源礦產有煤、石煤、泥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和鈾礦等7 種,199 處;

非金屬礦產60 余種,探明儲量的有43 種,礦產地314 處,其中有大、中型礦床211 處。

2、貴州

貴州是著名的汞省,資源及產量長期居全國之冠;鋁土礦僅次於山西,資源排列第二;銻、錳儲量均列全國第三;

在煤炭資源販賣, 也素有"西南煤海"之稱,儲量是江南九省區的總和;

貴州占我國富磷礦的45%與重晶石的30% 。

3、內蒙古

內蒙古石油、天然氣的蘊藏量也十分可觀,已探明13個大油氣田,預測石油總資源量為20~30億噸,天然氣為2 700~10 000億立方米,世界級的大油氣III--陝甘寧油氣田的主體就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盆地。

黑色金屬礦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鐵、錳、鉻等多種。

鐵礦產地63處,其中大中型礦床15處,保有儲量居全國第9位。

有色金屬礦產探明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礦種為鋅、鉛、錫、鉍,居第7至第10位的是銅、鎢、鉬、鋁土、鎳、鈷等。

4、青海

在青海省礦產儲量表上的各種礦產保有儲量在全國名列前10 位的有47 種,即:

第一位:鋰礦、冶金用石英岩、芒硝、電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紋岩、鹽礦、鉀鹽、鎂鹽、石棉和玻璃用石英岩10 種;

第二位:溴、硼礦、壓電水晶和鑄石用玄武岩4 種;

第三位:銣礦、自然硫、天然鹼、硅灰石、長石、石膏和錮礦7 種;

第四位:天然氣、泥炭、碘、滑石、建築用砂、磚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黃土和岩棉用玄武岩8 種;

第五位:鈷礦、銀、礦、伴生硫鐵礦、硒礦、制鹼用石灰岩、雲母

第六位:鉻礦、汞礦、輕稀土礦、熔煉水晶礦

第八位:鉛礦、鎳礦、錫礦、鎘礦、水泥配料用泥岩

第九位:鉛族金屬、磷礦

第十位:砷礦

5、陝西

保有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58 種,即:

第一位:有鹽礦、水泥灰岩

第二位:天然氣、高嶺土

第三位:煤、釩、鉬、汞、稀土礦、石棉、石英岩

第四位:鈦、隱晶質石墨

第五位:重晶石

第七位:石油、銻、磷

第八位:鎳、鉛

第九位:金、錳

第十位:鉻

6、四川

四川省在已探明有儲量的87 種礦產中,以獨具特色的10 種礦產著稱於世。

這10 種礦產是:岩漿型釩鈦磁鐵礦,沉積型什邡式磷塊岩及硫磷鋁鍶礦, 川南硫鐵礦,重慶地區天青石礦, 川西鈣芒硝礦, 川 中、川 南、川 東岩鹽礦,偉晶岩型鋰輝礦,輕稀土(氟碳鈰礦) ,白雲母礦,長纖維石棉礦。

7、西藏

其中有11種的儲量分別名列中國的前5位,即:

第一位:鉻鐵礦

第二位:石膏、銅

第三位:硼砂、菱鎂礦、重晶石

第四位:砷、白雲母、泥炭

第五位:陶瓷土

西藏鉻鐵礦質量好,品位高達50% 左右,已 經探明的遠景儲量居中國之冠;

銅礦的遠景儲量僅次於江西省。藏東玉龍大型班岩銅礦儲量高達600多萬噸,世界罕見。鋰的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另有食鹽、天然鹼、芒硝、硫、磷、鉀、硅藻土、冰 洲石、大理石、剛玉、水晶、 瑪瑙等多種礦產資源豐富、

8、新疆

新疆主要礦產保有儲量潛在價值為 51572 億元 , 居全國第六位。

新疆開展地質找礦60年來,共提交煤、鐵、金、銅等大型、特大型礦床75處,石油、天然瀝青、鈉硝石、芒硝、蛭石、頁岩等8種礦產資源的探明儲量居全國首位,另有63種礦產居全國前十位

9、雲南

雲南省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的資源大省之一。全省已建立國有礦山286 座,鄉鎮及個體礦山10578 個,年礦石採掘量18028 萬噸,年礦業產值近百億元。

全省已發現可供利用的礦產137 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92 種。

在探明儲量的礦產中有48 種居全國前10 位,其中有7 種礦產居第一位。近三年來,雲南省新發現礦產地93 處,其中可供作詳查基地的58 處,在黃金、白銀礦產勘查以及錫、鍺等傳統優勢礦產和稀有礦產勘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0、甘肅

煤炭、石油、油頁岩等燃料礦床產地79處(礦區164個),其中大、中型礦床20處;鐵、錳、鉻、釩等黑色金屬礦礦床產地63處(礦區72個)。

從礦產保有儲量看,居全國前五位的有27 種,即:

第一位:鎳、鈷、鉑族、硒等礦種

第三位:鋅、鉈、碲

第四位:銅、鎘

第五位:鉛、鎂、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