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南海貴金屬資源探明多少
擴展閱讀
將來什麼東西取代石油 2025-05-28 02:12:47
雲頂一區鑽石水平怎麼樣 2025-05-28 02:12:00
中國石油鋼管廠怎麼樣 2025-05-28 01:53:13

南海貴金屬資源探明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10 17:54:40

① 我國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多少種

中國主要礦產資源簡況
現已發現的礦產有168種,探明有一定數量的礦產有153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8種,水氣礦產3種,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豐富、礦種齊全配套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1、 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是我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為93%和95%左右。由於礦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費中佔有主導地位,因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知探明儲量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地熱等8種。
中國煤炭資源相當豐富,據地質工作者對煤炭資源進行遠景調查結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內的地殼表層范圍內,預測煤炭資源遠景總量達50592億噸。到1996年底止,探明儲量的礦區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我國保有儲量總量中的精查儲量2299億噸,與世界探明可采儲量相比,中國煤炭儲量位於獨聯體、美國之後,據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紀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世界經濟、國家關系和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是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比較廣泛,在32個油區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據美國《Oil &Gas》1997年報道,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390億噸,中國1997年公布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全國共有盆地319個,據對其中145個盆地估算,資源量達930億噸;其中,以證實有油田存在的有24個盆地,擁有資源量758.9億噸,占總資源量的84.48%;已發現有油氣的盆地有42個,擁有資源量75.66億噸,占總資源量的7.39%。
天然氣(包括沼氣)是重要能源礦產資源之一,也是國內外很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天然氣資源相當廣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產出。資源量也比較豐富,專家預測我國天然氣資源量約有7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佔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國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3.95萬億立方米,中國約居世界第21位。
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近年我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陸續提供的一批鈾礦田的儲量推算,我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不能適應發展核電的長遠需要。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地熱資源分布較廣,資源也較豐富。
2、 金屬礦產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鍺礦、鎵礦、銦礦、沲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豐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鈦、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3、 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種很多,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瑩石、寶石、玉石、瑪瑙、顏料礦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葉岩、硅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橄欖岩、蛇紋岩、玄武角閃岩、輝長岩、輝綠岩、安山岩、閃長岩、花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長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

② 海南礦產資源的種類

海南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全省共發現礦產88種,經評價有工業儲量的礦種66種、產地320多處,其中列入《海南礦產儲量表》的44種、產地205處。海南礦產資源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輔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築材料、其他非金屬礦、地下水、熱礦水和飲用天然礦泉水等種類。
探明儲量位於全國前列的優勢礦產有天然氣、玻璃用砂、鈦鐵砂礦、鋯英砂礦、寶石、富鐵礦、鋁土礦(三水型)、飾面用花崗岩、飲用天然礦泉水、熱礦水等。
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周邊海域,已探明的主要有鶯歌崖13—1、東方1—1、樂東22—1等大型天然氣田。
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礦床4處,礦床保有儲量41�87萬噸,主要分布於儋州、東方、文昌等地。鈦鐵砂礦主要分布於海南島東海岸,已探明礦床24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1處。
鋯英石砂礦已探明大型礦床3處、中型6處、小型19處,保有儲量117.6萬噸,主要分布於文昌、瓊海、萬寧、陵水等市縣。
寶石已探明大型礦床1處,位於文昌市境內,保有儲量1.87萬噸。
富鐵礦分布於昌江縣石碌鎮一帶,保有儲量2.37億噸,是國內少有的富鐵礦之一。
鋁土礦已探明大型礦床1處,位於海南島北部的蓬萊地區,保有儲量2190.63萬噸。
飾面用花崗岩主要分布於屯昌、瓊中、三亞、樂東、白沙等市縣,花色品種主要有崖縣紅、翠玉紅、翠白玉、四彩花、玫瑰紅、芝麻白等。

③ 我國資源狀況.如,森林的覆蓋率,煤,石油等的儲藏量是多少.謝謝了

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6.55%
世界森林覆蓋率為31.75%

④ 海洋礦產資源及勘查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發展海洋高新技術,開展戰略性、基礎性的區域地質調查與編圖,海岸帶重點地區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不同海區的油氣勘查與評價,大陸架及鄰近海域調查,東北太平洋中國開辟區多金屬結核勘查和極地/南大洋地質科學考察,以及國家各類專項調查研究和參與IODP、IGBP等國際合作。我國海洋地學界瞄準國際發展前沿,應用高新技術,在海底探測技術、河口海岸第四紀地質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古海洋學、海洋油氣田快速評價技術方法和大洋多金屬結核(殼)、熱液硫化物礦產資源調查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研究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2.2.1 區域調查與礦產資源勘查概況

盡管我國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和礦產資源勘查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和高新技術研發取得跨越式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區域地質調查、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應用性的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總體水平相差較大。估計區域調查、礦產勘查程度落後15~20年,科學研究水平落後10~15年,高新技術水平落後20~25年(表2.1)。

表2.1 國內外海洋地學科技發展趨勢和水平差距對比

續表

2.2.2 海洋礦產資源概況

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海洋礦產資源分布、種類及其資源量比較豐富。包括濱岸平原地下鹵水、濱海砂礦、建築砂礫石、海底煤田、陸架區的石油與天然氣、陸坡區的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和國際海底區域中國開辟區的多金屬結核,以及正在進行勘查的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礦床等(表2.2)。

表2.2 中國管轄海域礦產資源及其資源量

續表

2.2.2.1 石油與天然氣

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是重要的能源礦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石油供應與國家安全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的油氣資源形勢十分嚴峻,自從1993年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來,我國原油消費量增長迅猛,而原油產量卻增長緩慢,凈進口量從1994年的290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15600萬噸。2007年我國石油產量突破2.00億噸(含海外3500萬噸),而消費量高達3.50億噸,進口依存度達48%。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消費國。原油消費量和凈進口量增長之快及原油產量(包括海外份額)增長緩慢的狀況(表2.3,圖2.3),令人擔憂。

表2.3 1994~2007年我國原油供需情況表

圖2.3 1994~2007年來我國原油供需情況變化圖

溫家寶總理強調:「國土資源部門不能放鬆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責任,爭取在地質調查程度低的陸地新區和海域有新的發現」。「油氣勘查要選准重點,集中力量,有所突破,力爭拿下整裝大油田。這是地質勘查工作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海域油氣資源是陸域油氣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接替,我國管轄海域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已有的地質調查及礦產資源評價表明,我國海域內發育中新生界厚度大於2000米的沉積盆地38個(近海域11個,南海中、南部27個),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最新評價了36個沉積盆地共擁有油氣資源量為358億~410億噸油當量。其中近海域11個沉積盆地擁有218億~242億噸油當量;南海中、南部海域25個沉積盆地為141億~168億噸油當量(表2.4、表2.5)。在36個沉積盆地中,有11個盆地是單一盆地油氣資源量超過10億噸油當量的高豐度盆地。其中,近海的5個高豐度盆地擁有近海油氣總資源量的90.6%,約為我國管轄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53.0%~55.0%,它們分別是:渤海灣、東海陸架、珠江口、瓊東南和鶯歌海5個含油氣盆地,其油氣資源量均在20億噸油當量以上,渤海灣盆地的油氣資源量更高達100億噸以上。

表2.4 我國近海11個盆地油氣潛在資源概況

表2.5 南海中南部海域各沉積盆地以沉積岩體積法估算的資源量

南海中、南部海域6個高豐度油氣盆地,擁有該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75.0%,約為我國管轄海域油氣總資源量的29.0%~30.0%。它們分別是:筆架南、萬安、曾母、汶萊-沙巴、南薇西及北康6個含油氣盆地,其油氣資源量均在10億~20億噸油當量以上,曾母盆地位於我國傳統疆界線以內資源量達到40億噸油當量以上。在這些盆地中,有的是由於勘探探投入力度不足,尚未做出准確評價;有的則由於存在海域爭議無法成為可開發利用資源。因此,發現新的油氣遠景區和新的含油氣層位就成為解決海上油氣後備接替區的當務之急。

2.2.2.2 天然氣水合物

1999年,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首先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西沙海槽進行並首先發現了BSR。2001年,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負責的「215」專項,首次在東海沖繩海槽進行了以尋找天然氣水合物為目的的高解析度地震綜合調查評價工作。

2007年5月1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水深1245米,在海底下183~201米,層厚18米,豐度20.0%,甲烷含量99.7%;5月15日,在第4個站位又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水深1230米,海底下191~225米,層厚34米,豐度20.0%~43.0%、甲烷含量99.8%。

迄今為止,南海陸坡共圈出11個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總面積為125833.6平方千米,總資源量693.3億噸油當量;東海沖繩海槽共圈出10個天然氣水合物遠景區,東邊界為沖繩海槽中央地塹連線的水合物分布總面積為8643平方千米,總資源量約為401.62億立方米。應當指出,上述總資源量目前尚無鑽井資料證實,因此風險系數較大。各遠景區的分布狀況和資源量如下(表2.6、表2.7):

表2.6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及資源量

表2.7 東海沖繩海槽中南部天然氣水合物分布面積及資源量

2.2.2.3 建築砂礫石

石英砂礦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省(區)沿岸,以福建、兩廣石英砂砂質最佳。石英砂礦主要賦存於濱海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海積階地、風成砂丘和海灘上,砂體長數百米至上千米,寬數十米至數百米,厚數厘米至數米,礦層1~4層,埋深一般小於15米,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沿海岸呈水平狀微向海方向傾斜,礦層較穩定,其分布范圍、厚度、礦物成分、粒度及化學成分均變化不大,探明儲量30.70億噸。

2.2.2.4 濱海砂礦

濱海砂礦主要包括鋯石、鈦鐵礦、獨居石、磷釔礦、金紅石、磁鐵礦、錫石、鉻鐵礦、鈮鉭鐵礦、砂金、金剛石等,金屬和非金屬砂礦探明儲量約3000萬噸,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諸省(區)。各類礦床191個(其中大型35個、中型51個、小型105個):①獨居石、磷釔礦、鈦鐵礦、金紅石、錫石、鈮鉭鐵礦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和海南沿海地帶;②鋯石遍及上述各省(區)沿岸地帶,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海南;③砂金主要分布於遼寧、山東、台灣;金剛石砂礦則發現於遼寧省復州灣。

2.2.2.5 海底煤田

山東龍口市東北約5千米海域,為陸上北皂煤礦向海底延伸,可採煤層6層,煤系地層總厚度67~278米,一般厚約200米,煤田分布面積約150平方千米,主採煤層厚約10米。探明儲量10億~12億噸。

該礦於2005年6月投產,其第一個採煤工作面當年試采完畢,共開采原煤8.2萬噸;第二個採煤工作面於2006年8月10日正式投產,至2007年1月底完成試采,共開采原煤42.5854萬噸。

2.2.2.6 濱岸平原地下水、地下鹵水

1)地下淡水。受地理環境、地形條件和地質構造等因素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復雜,地下水環境特徵各不相同,主要表現在:長江口以南(包括長江口)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長江口以北地區(簡稱北方地區)氣候乾旱,地表水資源相對缺乏,水資源短缺;在平原海岸海陸交替相沉積層普遍分布,地下水鹹淡交錯、水質復雜;在濱海平原北方地區淺部以鹹水層為主,有些地區淡水層埋藏很深,南方地區常見鹹淡水層交錯分布,淡水層中夾殘留鹹水透鏡體。我國的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擁有海岸線的沿海城市有53個(不包括縣級市),其中22個是濱海城市。我國的沿海地區是人口、城市、經濟最密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最活躍的地區。人口高度集中、區域城鎮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沿海地區水資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沿海地區的地下水匯水范圍較小,地下水資源量有限,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北方地區缺水,傳統的多水地區也嚴重缺乏潔凈的地下水。因此,沿海地區缺少潔凈淡水資源的問題將是制約經濟發展、困擾人民生活的嚴重問題,對地下淡水資源的治理和環境保護已刻不容緩。

2)地下鹵水。地下鹵水是在乾燥氣候和內陸海灣低平潮灘環境下,經蒸發—濃縮—埋藏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不僅與氣候條件有關,而且同本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和第四紀海陸變遷過程有關。在黃海、渤海沿岸低地平原區,第四紀濱海相地下鹵水有著廣泛的分布。目前,已探明的濱海相地下鹵水區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地區,具體分布在:萊州灣(包括黃河三角洲)、渤海灣與遼東灣沿岸濱海平原區。華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在第四紀地層中已發現有鹵水分布。在遼寧的清水河濱海區,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約8平方千米,鹵水儲量達1774.00萬立方米;在渤海灣,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達到1212平方千米,儲量達到12.29億立方米;在萊州灣兩岸,已探明的鹵水分布面積為3527平方千米,鹵水儲量達78.80億立方米。

2.2.3 世界海洋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現狀

2.2.3.1 石油與天然氣

世界海洋大陸架面積約2800萬平方千米,近海含油氣盆地約1600萬平方千米,其中具有開發遠景的面積達500餘萬平方千米。據有關資料估算,海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約150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地質儲量的2/5,已探明可采儲量350億噸,佔世界石油可采儲量的1/3;海洋天然氣地質儲量為46.6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天然氣總地質儲量(140.0萬億立方米)的1/3。

迄今已在800多個含油氣盆地中發現大、中型油氣田500餘個,其中超過6500萬噸的大油氣田220個、超過10億噸的特大型油氣田有10個。近20年來,全世界發現的新油氣田有60%~70%是在海域,其中大部分在陸架區,少量在深水陸坡區。目前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勘探開發,每年打各類探井約2000口,其中深水鑽井已達450~2000米以上,井深小於3000米佔20%;3000~5000米佔70%;超深井(大於5000米)佔10%。

現今海上採油氣的國家已達40餘個,擁有各類鑽井平台約3000座。近年來,擁有先進技術與設備的發達國家,其勘探范圍已擴展到大於300米水深的陸坡區,並不斷有新的油氣田發現。海洋石油產量從1990年的9.07億噸增至2007年的12.5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4%;2007年海底天然氣產量7000多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5%。近20年來,世界石油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來自海洋。

2.2.3.2 濱海砂礦

近幾十年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急速增長,海洋沿岸及淺海陸架區的砂礦成為礦業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如:金、鉑、錫、釷、鉻、鈦、鈮、鉭、鋯、金剛石、琥珀和石英砂、礫石等都是具有商業價值的開采對象。這些濱海砂礦廣泛地分布於許多沿海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加拿大、俄羅斯、巴西、南非和歐洲一些沿海國家。

這些砂礦作為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在逐年增長。在20世紀60~70年代,世界沿海國家從濱海砂礦中開採的鈦鐵礦佔世界總產量的30%,獨居石佔80%,金紅石佔98%,鋯石佔100%,錫石佔50%以上。雖然目前大規模開採的主要是濱海地帶的礦床,但在最近20~30年間,由於地質勘探和采礦工業技術方法的改進,開采水下砂礦已變得更為有利,開采水深已達到50~100米,因而淺海陸架區砂礦資源所佔比重有所增大。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有儲量巨大的砂錫礦;印度和斯里蘭卡沿岸有極豐富的獨居石、鋯石、鈦鐵礦砂礦;加拿大和日本沿岸有大量的磁鐵礦砂礦;西南非洲的沿岸和陸架區有金剛石等。這些有經濟價值的砂礦都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2.2.3.3 大洋礦產資源

迄今為止,人類在深海大洋底發現的固體礦產資源有:多金屬結核(錳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軟泥、熱液硫化物、磷鈣土等。這些礦產資源分布廣、儲量大,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前景。

20世紀70~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工業化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蘇聯、聯邦德國及發展中國家印度、中國、韓國等都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國際海底區域多金屬結核、鈷結殼和熱液硫化物礦床的調查研究。發達國家甚至已完成深海底結核的試驗性開采,一旦時機成熟即可投入商業性開發。

1)多金屬結核。大洋多金屬結核中含有80餘種金屬元素,其中Mn、Fe、Cu、Co、Ni、Zn的含量較高。有人計算過,僅太平洋CC區約有540.00億噸干結核,其中含Mn100.00億噸、Cu5.20億噸、Co1.15億噸、Ni6.50億噸。在整個大洋底,目前已發現67處遠景區(21個礦域、81個礦區),其中太平洋底13個礦域、41個礦區,大西洋底2個礦域、20個礦區,印度洋底6個礦域、20個礦區。金屬結核富集區資源量為817.00億噸,其中太平洋佔80.0%、大西洋佔10.5%、印度洋佔9.5%,而且在總資源量中,富Ni-Cu型結核佔25.0%、富Mn型佔3.5%、富Cu型為3.5%,其餘為Fe-Mn型結核。

2)富鈷結殼。鐵錳結殼是一種生長在海山基岩上自生的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由於它含Co量較高,又稱富鈷結殼。結殼厚度一般2~5厘米,主要分布於水深較淺的海山區(小於3500米),最佳水深800~2800米,富集區結殼的厚度大於5厘米,其豐度和覆蓋率都遠高於多金屬結核,平均豐度可達40千克/平方米,覆蓋率達80.0%~100.0%,含有數十種金屬元素,但含量較高的有Mn、Co、Cu、Ni、Pb,還有Pt、Ag、Ti等,其中Co含量特別高,平均0.5%,最高可達1.8%~2.5%,Pt含量也高達2×10-6,比陸地同類礦床高出幾十倍。在大洋中富鈷結殼分布的海域較廣,幾乎海山、海台、海丘地區都可找到。主要分布於中太平洋海山,南太平洋一些群島周圍海域;大西洋火山區,中大西洋、南大西洋一些海隆;印度洋一些群島周圍海域。其中以中太平洋海山區和中南太平洋海山區的富鈷結殼分布廣、厚度大,鈷含量高且具有較高的商業經濟價值。如萊恩-庫克群島海區結殼分布面積約5.5平方千米,估計資源量為21.5億噸,其中含Co146.5萬噸、Cu17.2萬噸、Ni99.0萬噸、Mn5.3萬噸。據不完全統計,太平洋西部構造隆起帶上,富鈷結殼的資源量達10.0億噸,Co金屬量達到數百萬噸,經濟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

3)熱液硫化物。大洋底熱液礦化物礦主要分布在水深1050~3700米的大洋中脊兩側斷裂構造帶的熱液活動區。至今已發現和勘探了200多個熱液活動區,並證明此類熱液硫化物礦床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現已探明10餘個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區,其中7個位於EEZ區:①沙烏地阿拉伯和蘇丹的亞特蘭蒂斯Ⅱ海淵;②加拿大的中谷和勘探者海嶺;③湯加的勞海盆;④北斐濟海盆;⑤東中馬努斯海盆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軸海山;⑥東中國海的沖繩海槽和日升礦區;⑦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海盆。在這些海域中只有3個(EPR13°N、TAG、Logachev)位於國際海底區域中。如TAG熱液硫化物礦床儲量約500萬噸;東太平洋海隆勘探者海嶺礦床儲量150萬~200萬噸;北胡安·德富卡海嶺儲量近1000萬噸。據有關海底「黑煙囪」的勘查資料表明,大多為小、中型礦床,金屬資源量為150萬~2376萬噸。

⑤ 海洋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

海底礦產資源種類、形成和分布取決於殼結構類型和構造格局,彼此間有著內聯系。球上殼主要存著大陸型和大洋型兩種殼類型,海底礦產資源也主要有兩大類:淺海礦產資源和深海礦產資源。淺海與大陸同屬大陸型殼,它們史演化上有統一機制和質構造條件,成礦規律有許多共同之處;深海和大洋為大洋型殼,其構造環境和質條件與陸不同,成礦條件也有所不同。

淺海礦產資源

淺海海底礦產資源是指大陸架和部分大陸斜坡處礦產資源,其礦種和成礦規律與陸基本相似,但海水動力作用加工,還形成一些獨特外生礦床。淺海礦產資源主各類濱海砂礦和石油與天然氣,最近還發現一種極富發展前景天然氣水合物等。

濱海砂礦是指濱海水動力分選作用下富集而成有用砂礦,該類砂礦床規模大、品位高、埋藏淺,沉積疏鬆、易采易選。所謂濱海砂礦范疇,質歷史上海平面變動,它包涵著濱海和部分淺海砂礦。濱海砂礦主要包括建築砂礫、工業用砂和礦物砂礦。

建築砂、礫集料和工業用砂是當今取自近海最多和最重要砂礦。陸上建築集料和工業砂資源開采殆盡和城市持續擴大和價不斷增加,品質優於陸上海洋建築集料與工業砂原料勢必變更為重要。工業砂據其質而用於不同方面,如:鑄造用砂和玻璃用砂等。

濱海礦物砂礦種類很多,如:金剛石、金、鉑、錫、鉻鐵礦、鐵砂礦、鋯石、鈦鐵礦、金紅石、獨居石等等。這些濱海砂礦絕大多數屬於海積型砂礦床,少部分屬沖積型和殘積型砂礦。世界上現已開采利用30餘種濱海砂礦,其資源量與開采量世界礦產中都佔有重要位置。例如:世界金紅石總資源量約9435×104 t(鈦含量),其中砂礦佔98 %;鈦鐵礦總資源量2.46×108 t(鈦金屬),砂礦佔50 %;鋯石已探明資源量3175.2×104 t,96 %為濱海砂礦。濱海砂礦開采量世界同類礦產總產量中所佔百分比為:鈦鐵礦30 %,獨居石80 %,金紅石98 %,鋯石90 %,錫石70 %以上,金5-10 %,金剛石5.1 %,鉑3 %等。我國擁有漫長海岸線和廣闊淺海,目前已探查出砂礦礦種有鋯石、鈦鐵礦、獨居石、磷釔礦、金紅石、磁鐵礦、砂錫礦、鉻鐵礦、鈮鉭鐵礦、砂金和石英砂等,並發現有金剛石和砷鉑礦等。我國濱海砂礦礦種幾乎覆蓋了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等各類砂礦,其中以鈦鐵礦、鋯石、獨居石、石英砂等規模最大,資源量最豐。

深海礦產資源

深海蘊藏著豐富海底礦產資源,它是支持人類生存又一類重要資源。這里所說深海,一般是指質含義上大陸架或大陸邊緣以外海域。深海占海洋面積92.4 %和球面積65.4 %,盡管它蘊藏著極為豐富海底資源,但開發遠遠不夠,幾乎還未到開發。擴大人類生存空間和儲備人類生存資源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向深海擴大活動,發現包括海底礦產內深海資源,這整個人類生存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戰略行動。深海礦產資源主要包括大洋多金屬結核礦、鐵錳結殼礦、深海磷礦和海底熱液礦等。,深海礦產資源礦區基本位於國際海域(Area)海底,它開發活動必須聯合國海底管理局同意和批准方可生效與合法。

多金屬結核資源(大洋多金屬結核礦)

多金屬結核是一種結核狀鐵錳礦,又稱為大洋錳結核,它廣泛分布於水深4000-6000m海底。它主要由鐵錳物質組成,含有70多種元素(包括工業所需要銅、鈷、鎳、錳、鐵等金屬),其中Ni、Co、Cu、Mn平均含量分別為1.30%,0.22%,1.00%和25.00%,總儲量分別高出陸相應儲量幾十倍到幾千倍,具有很高經濟價值,是一種重要深海礦產資源。多金屬結核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世界幾大洋中均有分布,惟太平洋分布最廣,儲量最大,並呈帶狀分布,擁有東北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海盆等4個分區,其中位於東北太平洋海盆內克拉里昂、克里帕頓斷裂之間CC區是結核經濟價值最高區域。現世界上已有七個國家或集團獲聯合國批准(印度、俄羅斯、法國、日本、中國、國際海洋金屬聯合組織、韓國),擁有合法開辟區(Pioneer Area),除印度以外其他先驅投資國所申請礦區均太平洋CC區。中國是聯合國批准世界上第五個先驅投資者,我國"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間努力,已經太平洋CC區獲了7.5×104 km2合同礦區,對該區擁有詳細勘探權和開采權。

富鈷結殼資源(鐵錳結殼礦)

富鈷結殼也是一種鐵錳礦,與大洋多金屬結核礦相似,但它不呈結核狀,以板狀結殼覆蓋洋底海山基岩上,產出水深1000-3000m海山頂部或斜坡處,最大厚度達20cm之多,是富含鈷、鉑、鎳,磷、鈦、鋅、鉛、鈰和稀土金屬等礦產資源,其中鈷平均品位高達0.8%~1.0%,是多金屬結核中鈷含量4倍。鐵錳結殼礦區分布大多落200海里專屬經濟區范圍之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家擁有開采權,深海諸礦種之中它是法律上爭議最少一種礦種,它當前是世界各國大洋勘探開發重點礦種。自20世紀以來,富鈷結殼已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德、美、日、俄等國紛紛投入巨資開展富鈷結殼資源勘查研究。我國南海中沙海域發現有鐵錳結殼礦,其中並含有較豐富稀土金屬;近年來,我國又太平洋深水海域進行著富鈷結殼勘探。

海底熱液多金屬礦產資源(海底熱液礦)海底熱液礦床是近年來頗為引人注目海底礦產資源;列入目前勘察重點是熱液硫化物礦床。熱液硫化物成分主要有Cu、Fe、Zn、Pb及貴金屬Au、Ag、Co、Ni、Pt,此外還包括鐵錳氧化物、重晶石、石膏、粘土礦物等,儲量非常巨大,海底熱液礦床與鐵錳結核或鈷結殼相比,具有水深較淺(從幾百米到2000m左右)、礦體富集度大、礦化過程快,易於開采和冶煉等特點,更具現實經濟意義。海底熱液礦廣泛分布於世界大洋中脊裂谷和弧後盆處,富含金屬高溫熱水從海底噴出,噴口四周沉澱下金屬氧化物和硫化物,堆砌成平台、小丘或煙囪狀沉積柱。分布洋中脊和弧後盆這類礦多為金屬硫化物,往往又稱為多金屬硫化礦或塊狀硫化物;據噴出熱液顏色,又有白煙囪和黑煙囪之分;幾網路高溫噴口附近生存著耐高溫和耐硫化物生物群,具有生物學和球生命起源研究意義。我國已經對海底熱液硫化物進行了實驗性勘查。

世界大洋中蘊藏著極其豐富資源和能源,上述幾種外,深海中還有許多有重要價值礦產資源,目前已經發現還有磷酸鹽、深海粘土、碳酸鹽以及海水中大量溶解礦物等,都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利用。人類對深海探索和研究相探索球表面來說才剛剛開始,人類新需求出現和科學技術進步,我們對深海不斷探索,還會深海底發現更多新礦產、新資源。

⑥ 我國南海有哪些海洋資源

3. 豐富的礦產資源
1)油氣資源
南海陸架新生代地層厚約2000~3000米,有的達6000~7000米。第三紀沉積有海相、陸相及海陸交互相,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有三角洲、生物礁、古潛山等多種儲油類型。珠江口大型沉積盆地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沉積厚度為幾千米,盆地中心達7500-11000米,沉積岩主要由上、下第三系組成,有良好的生油層、儲油層和成群的構造圈閉。北部灣盆地4萬多平方千米,沉積厚度為數千米,最大7000米,且生油、儲油條件好,水淺、離岸近,是油氣豐富的地區;鶯歌海盆地面積約7萬平方千米,沉積厚度達6000-7000米,主要為第三系地層,有8個二級構造和兩個礁塊帶。1977年-1980年,中國石油部門對上述3個盆地分別進行鑽探,獲得了工業油氣流;1980年開始,中國又與法國、英國、美國等合作打出若干口原油質量好、比重輕、含硫低的高產油氣井。從長遠看,南海深水石油儲油潛力比東海、黃海都要大。南海石油潛力最大的地段是中國台灣和海南島之間的大陸架一帶;另外,越南到加里曼丹島之間的最寬陸架區,其中生代和第三紀的沉積厚度很大,已探明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僅南沙海域的石油資源量可達418億噸,南海可能成為另一個波斯灣或北海油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南海天然氣資源相當豐富。在我國10個主要的沉積盆地中,以珠江口和鶯歌海盆地資源豐度最高,在我國已發現的天然氣儲量中,南海西部海域佔50%。僅臨近海南島的鶯歌海盆地就探明儲氣量達2147億立方米,而整個南海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有12個可望成為大型油氣田,其中儲凄涼達968億立方米的崖13-1氣田已經投產,並向廣東和香港供氣。
199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南海周邊國家已在南沙海域鑽探了1000多口油氣井,找到了97個油田和含油構造,95個氣田和含氣構造,其中位於我國斷續線以內的油田28個,氣井225個;石油總產量每天達兩百多萬桶,主要開采國家為馬來西亞(每天75萬桶)、越南(35萬桶)、印度尼西亞(21萬桶)、汶萊(19萬桶)、泰國(17萬桶);天然氣產量達25100億立方英尺(馬來西亞14370億立方英尺,汶萊3340億立方英尺)。
1998年,我國在南海海域的石油產量達1362萬噸(其中南海東部產量1255萬噸,南海西部107萬噸),是我國最大的海上油田。隨著開發力度的加大,南海石油產量將進一步增長。南海地區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要能源供應來源。

2)南海周邊三省區礦產資源品種繁多,部分礦種蘊藏量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全國已經探明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中,海南島已探明具有一定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有57中;探明有各級儲量規模的礦床126個,其中大型礦床31個,中型礦床31個,小型礦床64個。在國內佔有重要位置的優勢礦產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氣、鈦鐵礦、鋯英石、藍寶石、水晶、三水型鋁土、油頁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種。其中石祿鐵礦的鐵礦儲量佔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0%,品位也居全國第一;鈦礦儲量佔全國的70%;鋯英石儲量佔全國的60%。此外,黃金、水泥灰岩、花崗石材、礦泉水等分布較集中,礦種相對配套,開采方便,所以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
廣東目前已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9種,產地1400多處。廣東的高嶺土、泥炭、冶金用粗面岩、鍺、碲等礦產儲量全國第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廣西是有色金屬的富集區,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稱好,已發現的礦種有近百種。探明儲量的有70多種,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53種,銦儲量居世界第一,比世界其他國家儲量的總和還要多;錳、錫礦儲量均佔全國總量的1/3;釩、鎢、鋅、銻、銀、鋁、滑石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此外,廣西河流眾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

3)未來新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結合而成的水合物,在海底的低溫和壓力下,甲烷被包進水分子中,形成一種冰冷的白色透明結晶,稱為「甲烷水合物」,由於它外表看上去像冰,但又具易燃特性,能像蠟燭一樣燃燒,故又稱為「可燃冰」。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東、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邊緣,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但由於開采困難,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動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凍土層內。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0%,相當於4000萬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海底最具價值的礦產資源,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全球迅速發展下,石油和天然氣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據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已探知的原油約佔地球總原油量的80%,已探明的天然氣約占總儲量的60%,消耗速度很快,能源危機像懸在人類頭頂的一把劍,尋找新能源成為當務之急。較早前,加拿大一艘漁船在出海捕魚時,無意中發現一塊巨大的海底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再次引起科學家對開發這種新能源的興趣,並希望能在10至30年內進行商業開采,使可燃冰能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
可燃冰由海洋板塊活動而成。當海洋板塊下沉時,較古老的海底地殼會下沉到地球內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氣便隨板塊的邊緣湧上表面。當接觸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壓力下,天然氣與海水產生化學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有很強的吸附天然氣能力,1個體積單位的可燃冰可以分解為164個單位的天然氣及0.8個單位的水,也就是說1立方米的可燃冰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由於可燃冰燃燒時不會產生殘余物,而且使用方便、清潔衛生,能減少環境污染,因此,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可燃冰可能成為人類新的後續能源,幫助人類擺脫日益臨近的能源危機。目前,國際間公認全球的可燃冰總能量,是地球上所有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2至3倍。
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占海洋總面積的10%,相當於4000萬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海底最具價值的礦產資源,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
長期以來,有人認為亞熱帶地區的我國南海海域不可能存在「可燃冰」,因為這里沒有凍土帶。然而,不久前,廣州地質調查局利用地震波探測海底地表反射,發現了中國南海區域有「可燃冰」存在。由於特殊的物理性能,天然氣和水可以在溫度攝氏2度至5度內結晶,而南海海底600米至2000米以下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適合「可燃冰」的生成。據估計,我國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帶,能源總量估計相當於中國石油總量的一半。

⑦ 海底有哪些礦產資源

海底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等固體礦產、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可燃冰。

據估計,世界石油極限儲量1萬億噸,可采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1350億噸;世界天然氣儲量255~280億立方米,海洋儲量佔140億立方米。

上世紀末,海洋石油年產量達3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0%。我國在臨近各海域油氣儲藏量約40~50億噸。由於發現豐富的海洋油氣資源,我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五大石油生產國之一。

海底礦產資源的分布:

分布於水深4,000~6,000米海底,富含銅、鎳、鈷、錳等金屬的多金屬結核。分布於海底山表面的富鈷結殼和分布於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的熱液多金屬硫化物。生活於深海熱液噴口區和海山區的生物群落,因其生存的特殊環境,其保護和利用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現今主要發現於大陸邊緣的天然氣水合物,其總量換算成甲烷氣體約為1.8-2.1X1016m3,大約相當於全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總儲量的兩倍,被認為是一種潛力很大、可供21世紀開發的新型能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底資源

⑧ 我國南海金屬礦物比大陸多100倍以上

這要看怎麼算?算哪些?
對於中國南海礦產資源,目前了解的還不是很全面。就已經進行的地質勘察看,南海石油地質資源量為230億噸-300億噸,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10萬億立方米,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約700億噸油當量。按照油氣當量算,確實比中國陸上油氣資源量大得多。南海大陸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餘個,面積約85,24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到南海大陸架總面積的一半,其中基本在我國九段線范圍內。
而對於南海的金屬礦物資源,目前進行的勘察還不多,也很不完全。只知道南海海底含有錳,鐵,銅,鈷等35種金屬和稀有金屬錳結核的蘊藏量是很大的,但具體有多少還不是很明確。
另外,早在1991年經聯合國海底管理局正式批准,我國在東北太平洋得到15萬平方公里的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的專屬勘查權。目前勘察正在進行。
對於海底礦物資源,一般只算鐵、鎳、鈷、錳、銅等重金屬,不算輕金屬。如果把輕金屬也算上,如鈉、鉀、鎂等,那確實是非常大的,不過輕金屬基本都是以鹽的形式溶解在海水中,所以不算。

⑨ 我國資源狀況

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中國國家媒體周五(2月11日)報道說,中國兩家最大石油公司在2004年又發現了八億五千萬噸石油儲量,中國石油儲藏量增加了25%。
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發現石油儲藏量達到40億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該公司去年據報發現了五億二千萬噸石油儲藏量。
另一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發現了三億二千八百萬噸石油儲藏量。
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說,這兩家公司去年還探明4220億立方米天然氣儲藏量。
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率達9.5%, 為1996年來增幅最大一次。由於經濟發展,中國三分之二省份缺電,能源短缺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中國原油消耗量去年為二億八千八百萬噸,今年將達到三億二千萬噸,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由於對原油需求猛漲,中國石油公司從塔里木盆地,東至渤海灣,到處勘探石油儲藏。
中國一直在爭取從俄羅斯進口更多的石油,目前為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48項投資合作協議。去年該公司在海外獲得了一千六百萬噸石油的權益。
該公司最大的一個海外舉動就是鋪建一條1000公里的哈薩克-中國石油管道,耗資七億美元。這條管道建成後年輸送量為一千萬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在委內瑞拉建設一個石油提煉廠,每年可提煉650萬噸石油。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我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遠遠小於世界平均水平,界第三位,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美國能源部情報局甚至估計,伊拉克的原油儲量可能高達300億噸。由於受聯合國制裁,伊拉克近年的原油日產量只有150萬到200萬桶(國際市場上原油一般以「桶」為計量單位,每桶合0.138噸),專家估計,如果伊拉克政權更迭後恢復原油生產,世界的石油供應可以每天增加300萬至500萬桶。
我國煤炭的資源量為1點5億萬噸。石油儲藏量是16000萬噸。我國石油儲藏量僅佔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我國北方水資源狀況
今春以來,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持續乾旱少雨,截至5月底,全國受旱面積已超過3.4億畝,出現了新中國成立50年來最嚴重旱災之後的跨年連旱,雖然北方大部分地區近日都連續出現降雨,但仍未能緩解今春以來的旱情。因此,水資源的短缺就顯得尤為明顯,廣大農村地區更是面臨著水危機的嚴重問題。就此我們專門走訪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強教授,請他就我國北方農村水資源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由於用水行為的不合理和無節制、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原因,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可供使用的地表水資源日趨減少。地表水的衰減使越來越多的農村開始依賴地下水資源。從目前的情況看,地下水已經成為農業灌溉的最主要水源。

從動態上看,農業灌溉對地下水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在農業用水來源中,河流與水庫將進一步退出,地下水將是農業灌溉的幾乎惟一的用水途徑。地下水位的加速下降是農村用水中的一個普遍存在且十分嚴重的問題。

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m3,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狀況不協調。時間上,全年降水的70%-90%集中在6~9月份,冬季很少,年際間變化也很大。空間上,水資源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僅佔全國耕地38%,水資源卻佔全國80%以上;而佔全國耕地62%的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20%。時空分布不均勻和年際變化大,造成水旱災害加重。90年代以來,年受旱災面積達4億畝左右,成災面積3倍於50年代。

我國石油資源還有較大潛力
我國石油資源總量較豐富。據2003年BP的統計,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我國石油可采資源總量和剩餘可采儲量分別居第11位和第10位。截至2003年底,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率為43%,總體屬於石油勘探中等成熟階段。綜合分析資源情況和勘探潛力,預計未來15-20年內,我國石油儲量仍處於高穩定增長期,年均新增石油可采儲量在1.4億-1.8億噸左右,大體保持目前的儲量增長水平。

在日前召開的2005(北京)石油石化經濟論壇上,中石油集團公司發展研究部主任嚴緒朝說,未來我國石油儲量增長的主要領域在西部和海上。從近期勘探和資源潛力分析來看,石油勘探應主要在前陸盆地、大型隆起帶、地層岩性油藏、渤海灣盆地淺層、海相碳酸岩鹽及海域(包括灘海)。這些將是我國今後進一步加強勘探的主要目標區,也是今後發現大中型油田,增加石油儲量的主戰場。

另外,南沙海域石油資源豐富,根據初步估算石油可采量約為100億噸,其中70%在我國斷續國界以內。據悉,周邊國家在南海我國斷續國界附近已經探明石油儲量8.6億噸,建立起的原油產能也超過了5000萬噸。嚴緒朝指出,我國應採取「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策略,三大公司聯手,在外交和軍事力量支持下,逐步開發利用這一區域的油氣資源。這對我國石油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然專家也指出,雖然我國石油資源潛力較大,但隨著勘探總體程度的逐漸加深,我國油氣藏類型日趨復雜,資源品質明顯變差,勘探難度越來越大。
回答者:dongzhei - 高級經理 七級 10-14 19:59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埋藏在地下具有開發利用或潛在利用價值的煤炭數量,稱作煤炭資源量。經過一定的地質勘探工作,確定符合國家規定的儲量計算標准,並具有一定工業開發利用價值的煤炭資源量稱作煤炭儲量。因此,也可以認為,煤炭儲量是已發現的煤炭資源量,而未發現的煤炭資源量,一般稱作預測煤炭資源量,二者之和,稱作煤炭資源總量。
預測煤炭資源量是在系統分析研究煤田地質特徵、成煤條件和成煤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煤田地質理論預測推定出來的煤炭資源量,根據預測依據的充分程度,一般分為預測可靠、預測可能和預測推斷三級。
埋藏在地下的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人們只能隨著煤田地質理論和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隨著勘查資料的積累和對成煤條件認識的深化,才會對煤炭資源量的掌握逐步接近實際。新中國成立以來,煤炭工業主管部門先後在1959年和1981年完成了兩次全國煤田預測工作,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有了許多新認識和新進展,預測煤炭資源量也比第一次更符合實際。
一般情況下,煤炭儲量是在預測煤炭資源量的基礎上,經過擇優開展地質勘查工作獲得的,而且是逐年有所增加的。預測煤炭資源量提高為煤炭儲量後,數量要減少。但減少的預測煤炭資源量不一定會完全等於所獲得的煤炭儲量,因此,便引起了煤炭資源總量的變化。所以說,煤炭資源總量、預測煤炭資源量和煤炭儲量都是一個動態的數量,使用時,一般均應註明統計匯總的截止時間。
2.煤炭儲量分類、分級和計算深度
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1986年頒發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對煤炭儲量分類、分級和最大計算深度作了明確規定,簡要歸納介紹如下:
(1) 煤炭儲量分類煤炭儲量分為兩類,第一類,能利用儲量:指符合當前煤礦開采經濟技術條件的儲量;第二類,暫不能利用儲量:由於煤層厚度小、灰分高(或發熱量低),或水文地質條件及其他開采技術條件特別復雜等原因,因此目前開采有困難,暫不能利用儲量。
一般地區和煤炭資源貧缺地區儲量計算標准,見表2.2.3。
(2) 煤炭儲量分級按勘探和研究程度,將煤炭儲量分為A、B、C、D四級,其中A級和B級稱為高級儲量。
(3) 儲量計算的最大深度對擬建大型(年產煤能力120萬t以上)和中型(年產煤能力45萬t至90萬t)礦井的井田,一般不超過垂深1 000m;只適於建小型井(年產煤能力30萬t及以下)的地區,一般不超過垂深600m;老礦區的深部,一般不超過垂直深1 200m。 表 2.2.3煤炭儲量計算標准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有望快速增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形萬了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除陸地石油資源外,我國的海洋油氣資源也十分豐富。中國近海海域發育了一系列沉積盆地,總面積達近百萬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含油氣遠景。這些沉積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黃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沖繩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東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瓊東南盆地、南海南部諸盆地等。中國海上油氣勘探主要集中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北部大陸架。

1966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經過對包括釣魚島列島在內的我國東部海底資源的勘察,得出的結論是,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油田之一,釣魚島附近水域可以成為「第二個中東」。據我國科學家1982年估計,釣魚島周圍海域的石油儲量約為30億~70億噸。還有資料反映,該海域海底石油儲量約為800億桶,超過100億噸。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寶庫。中國對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積僅有16萬平方千米,發現的石油儲量達52.2億噸,南海油氣資源可開發價值超過20億萬元人民幣,在未來20年內只要開發30,每年可以為中國GDP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而有資料顯示,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是世界上尚待開發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儲量分布在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海域。經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約佔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屬於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據中海油2003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東部的產區,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凈探明儲量為6.01億桶,佔中海油已探明儲量的42.53。
到目前為止,渤海灣地區已發現7個億噸級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萊19-3油田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國目前第二大整裝油田,探明儲量達6億噸,僅次於大慶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產量將達到5550萬噸油當量,成為中國油氣增長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