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水而戰,是因為中東水資源緊張,造成本區水資源緊張的自然原因是()①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冬春少雨
為水而戰,是因為中東水資源緊張,造成本區水資源緊張的自然原因是:氣候乾燥,降水稀少;河流稀少,沙漠面積廣大.根據題意.
故選:C.
Ⅱ 中東的戰爭起因是水資源嗎
宗教和領土糾紛,水源也是原因之一,此外還有美蘇為了爭奪中東的控制權
Ⅲ 從地理角度來談談中東地區為什麼為水而戰
中東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大部分地區炎熱乾旱,沙漠廣布,河流稀少,水資源極其匱乏。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約旦等國家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不足200立方米,中東很多國家成為貧水國家。為了爭奪水資源的使用權,中東各國之間不斷沖突。比如約旦河北部的戈蘭高地是巴勒斯坦地區水量比較大的地區,為了爭奪戈蘭高地的水資源,以色列佔領了戈蘭高地三分之二的地區並且對其水資源進行控制。以色列30%的水來自戈蘭高地,如果以色列從這里撤出,將不得不放棄3.5億——1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因此,以色列不願意輕易放棄戈蘭高地,這就意味著戈蘭高地將長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Ⅳ 中東為水資源而戰,有什麼辦法
在國際組織的協調下,幾個國家簽訂分水協議。設置監測設施,保證分水協議的執行。中東地區水資源短缺,就算能夠遵守分水協議,分到的水還是不夠用,需要各個國家實施嚴格的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做好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向新加坡那樣從其他國家購買水資源或者發展海水淡化也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途徑。
Ⅳ 中東為水而戰
飛機進入中東上空,通過舷窗向下俯瞰,到處是莽莽沙漠: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沙漠覆蓋著中東的大片地區。
水資源的分布,曾決定了中東文明的版圖。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帶來了巴比倫王國的興盛。但二戰後,隨著中東人口的增長,水資源不足問題日益嚴重,水資源之爭持續不止,成為中東局勢動盪不安的一個根源。黎巴嫩總統拉胡德不久前指出,在中東,水資源的重要性已經超出石油。
阿以之間爆發的五次戰爭幾乎都與水資源密切相關
阿以水資源之爭由來已久,在中東水資源諸予盾中尤為突出。以色列水資源十分匱乏,政府歷來把"水安全"置於與國防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色列全國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僅為23億立方米,人均年佔有量不到400立方米。
阿以之間爆發的5次戰爭幾乎都與水資源密切相關。以色列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了約旦河改道計劃,其目的是掠奪約旦河的大部分水資源,因而引起了約旦河流域其他國家的反對。阿拉伯國家也針峰相對地提出了約旦河改道計劃,以此來抵消以色列的改道計劃造成的損失。以色列當然不甘心束手待縛,曾在1965年派突出隊破壞阿拉伯國家的河水改道工程,成為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前奏。
第三次中江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大片阿拉伯領土,並宣布那裡的水資源為"戰略資源"。據統計,目前加沙和約旦河西岸80%以上的水資源被以色列霸佔。盡管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已實行巴勒斯坦自治,但巴勒斯坦土地上的"水龍頭"仍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巴勒斯坦人擁有的水資源只相當於以色列人的五分之一。
敘以問題的症結在戈蘭高地,而解決戈蘭高地問題的關鍵是水資源問題。戈蘭高地水資源豐富,數條河流注入太巴列湖,因而戈蘭高地被稱為以色列的水庫。以色列40%的用水靠太巴列湖水源。對於水資源嚴重短缺的以色列來說,太巴列具有事關國家生存的戰略意義,因此,以色列要求完全控制太巴列湖。
我在戈蘭高地采訪時,以色列司機馬可特地把車停在太巴列湖邊,指著距高地僅百米之遙的湖邊說,以色列堅持1923年的國際邊界,這條邊界線距離湖邊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而敘利亞則聲稱應以1967年中東戰爭前的停火線為界,該停火線直達湖邊。實際上,敘以談判就是這塊長約10公里,寬不過數十米的地方僵持不下。
1982年以色列佔領黎巴嫩,表面上是為了打擊巴勒斯坦游擊隊,而實際上也是為了奪取利塔尼河的河水。以色列佔領黎南部期間,每年從利塔尼河取水5億立方米,並挖了一條20公里長的地下水渠,把利塔尼河引至太巴列湖,與通往納格布沙漠的水渠聯接起來。
約旦同以色列常在約旦河水的分配問題上發生糾紛
約旦是中東水資源最緊缺的國家之一,每年三分之二的水源依靠降雨。與正常需求相比,年缺水30%,再過10年,將缺水70%。多年來,約旦全國性的停水現象屢見不鮮,連首都安曼也不例外。
在約旦采訪時,我發現首都安曼按區每周供水一次,每家每戶都要達一天儲足一周用水,否則只好到專門地方買水。漫步安曼街頭,不時可以看到一輛輛水罐車迎面駛過,它拉的後面都寫著"可飲用水"的字樣。安曼部分城區的用水,每天就靠這些水罐車從城外很遠的地方拉來,然後走街串巷送入千家萬戶的貯水箱。
盡管約旦同以色列已簽有和約並建有外交關系,但雙方時常在約旦河水的分配問題上發生糾紛,兩國關系一度因此而趨緊。根據約以雙方1994年10月簽署的和平條約以及3年後簽署的有關水資源分配的協議,以色列每年應向約旦供水5500萬立方米。去年,以色列因乾旱提出把向約旦的供水量減少一半,但遭到約旦的反對。
除了阿以之爭外,阿拉件國家與其它中東國家的水資源矛盾也變得日益突出。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關於尼羅河水的爭吵從未間斷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被視為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三國的經濟命脈。土耳其把幼發拉底河看作是本國的河流,稱擁有絕對主權,敘利亞和伊拉克則表示堅決反對。 阿以和談的首要原則是"以土地換水源"
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中東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趨於升級的水資源之爭也成為該地區面臨的一大挑戰。阿拉伯國家聰明前秘書長馬吉德指出,水資源已成為事關阿拉件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略問題。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曾說過,阿以和談的首要原則不是"以土地換和平",而是"以土地換水源"。
據悉,土耳其不久前提出一"以水換和平"的計劃,即向所水的鄰國低價出售多餘的淡水。該計劃的主要設計師哈桑·登凱爾說:"中東有許多發生'水戰'的可能,所以我們認為這個計劃將幫助該地區實現和平。再者,購買土耳其的淡水要比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便宜,一艘超級油輪的水價值30萬美元,但是一個靈巧炸彈的錢是它的10倍。這種水的供應總比戰爭便宜。"以色列正在同土耳其進行談判,准備從土購買水,用改裝的油輪從地中海把淡水運到以色列。
由此可見,制訂一項該地區有關國家都能接受的解決和合理分配水資源的方案勢在必行,但要解決這一錯綜復雜的問題並非易事。從目前情況看,中東因水資源之爭而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在爭奪水資源過程中爆發沖突乃對一定規模戰爭的可能性。
Ⅵ 中東為了淡水之爭打過仗嗎什麼戰役比較出名
當然有啦,阿拉伯地區缺水嚴重,而巴勒斯坦地區又是淡水集中地,為爭奪該地區,以色列與中東阿拉伯國家先後進行5次「中東戰爭」。
著名戰役有:
(一)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建國(獨立)戰爭,阿拉伯稱「大災難」】
1.約夫戰役【以色列獲勝】
2.希拉姆戰役【以色列獲勝】
3.霍雷夫戰役【以色列獲勝】(埃及被徹底擊敗)
(二)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危機」,英法為蘇伊士運河控制權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
1.西奈戰役【埃及獲勝】埃及損失慘重,但「英法以聯軍」,迫於國際輿論,被迫停止戰爭
(三)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
1.戈蘭高地戰役【以色列獲勝】
以色列以閃電戰方式六日之內擊敗,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約旦四國。
(四)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為收復被以色列佔領的戈蘭,西奈地區】
1.贖罪日戰役(戰爭)【阿拉伯國家獲勝,(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
【在以色列贖罪日這天,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進行突襲】
(五)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南戰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為消滅「巴解」】
1.貝卡谷空戰【以色列獲勝】
Ⅶ 為什麼說中東戰爭的本質,其實是對水源的爭奪戰
糊弄人的
中東戰爭爭奪地區天然河流徑流量很小
以色列的主要水資源是靠海水淡化
Ⅷ 中東地區為水而戰的實例
阿以之間爆發的五次戰爭幾乎都與水資源密切相關
阿以水資源之爭由來已久,在中東水資源諸予盾中尤為突出。以色列水資源十分匱乏,政府歷來把"水安全"置於與國防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色列全國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僅為23億立方米,人均年佔有量不到400立方米。
阿以之間爆發的5次戰爭幾乎都與水資源密切相關。以色列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了約旦河改道計劃,其目的是掠奪約旦河的大部分水資源,因而引起了約旦河流域其他國家的反對。阿拉伯國家也針峰相對地提出了約旦河改道計劃,以此來抵消以色列的改道計劃造成的損失。以色列當然不甘心束手待縛,曾在1965年派突出隊破壞阿拉伯國家的河水改道工程,成為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前奏。
第三次中江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大片阿拉伯領土,並宣布那裡的水資源為"戰略資源"。據統計,目前加沙和約旦河西岸80%以上的水資源被以色列霸佔。盡管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已實行巴勒斯坦自治,但巴勒斯坦土地上的"水龍頭"仍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巴勒斯坦人擁有的水資源只相當於以色列人的五分之一。
敘以問題的症結在戈蘭高地,而解決戈蘭高地問題的關鍵是水資源問題。戈蘭高地水資源豐富,數條河流注入太巴列湖,因而戈蘭高地被稱為以色列的水庫。以色列40%的用水靠太巴列湖水源。對於水資源嚴重短缺的以色列來說,太巴列具有事關國家生存的戰略意義,因此,以色列要求完全控制太巴列湖。
約旦同以色列常在約旦河水的分配問題上發生糾紛
約旦是中東水資源最緊缺的國家之一,每年三分之二的水源依靠降雨。與正常需求相比,年缺水30%,再過10年,將缺水70%。多年來,約旦全國性的停水現象屢見不鮮,連首都安曼也不例外。
在約旦采訪時,我發現首都安曼按區每周供水一次,每家每戶都要達一天儲足一周用水,否則只好到專門地方買水。漫步安曼街頭,不時可以看到一輛輛水罐車迎面駛過,它拉的後面都寫著"可飲用水"的字樣。安曼部分城區的用水,每天就靠這些水罐車從城外很遠的地方拉來,然後走街串巷送入千家萬戶的貯水箱。
盡管約旦同以色列已簽有和約並建有外交關系,但雙方時常在約旦河水的分配問題上發生糾紛,兩國關系一度因此而趨緊。根據約以雙方1994年10月簽署的和平條約以及3年後簽署的有關水資源分配的協議,以色列每年應向約旦供水5500萬立方米。去年,以色列因乾旱提出把向約旦的供水量減少一半,但遭到約旦的反對。
Ⅸ 有人說中東一直在為水而戰,這是為什麼如果不依靠戰爭中東和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7年級地理導學)
因為沙漠氣候和人為的破壞,中東的水資源確實很缺乏。50年代初,由於以色列排干胡拉沼澤並企圖分引約旦河水,敘利亞同以色列關系兩度緊張。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美國於1953年派約翰斯頓赴中東斡旋,促使黎巴嫩、約旦、敘利亞及以色列在1955年接受了「約翰斯頓方案」,從技術上解決了約旦河流域水資源分配問題。
由於以色列建成「國家輸水渠」並開始分引約旦河水,對敘利亞和約旦用水構成了威脅,1964年1月13~16日,13個阿拉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聚首開羅,譴責以色列。為了阻止以色列分引約旦河水、為了防止以色列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國家,會議決定來個「釜底抽薪」,在更上游的地方將約旦河水改道。與此同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對以色列的「國家輸水渠」進行了多次破壞,拉開了巴勒斯坦人武裝反抗以色列的序幕。阿拉伯國家的約旦河上游改道工程開工後,以色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先後進行了4次轟炸,使改道工程最終陷於癱瘓。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發動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天戰爭」。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地下水資源豐富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地表水資源豐沛的包括約旦河最大支流耶爾穆克河北岸在內的戈蘭高地,大大改善了自己的水戰略地位。
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4年,以色列為確保耶爾穆克河的人境流量,先是對約旦的東果爾水渠進行破壞,後來乾脆阻撓約旦對堆積在該渠入水口附近的沙石進行正常清理,甚至人為地將入水口堵上。美國於1979年派哈比卜在兩國間進行了成功的斡旋。
1974—1975年間,由於幼發拉底河的水量減少了1/4,伊拉克便威脅敘利亞要轟炸該國的阿里塔瓦拉大壩。幸虧沙特及時勸說敘利亞追加放水,這件事才平息下去。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多國部隊曾要求土耳其從上游切斷幼發拉底河,但土耳其的回答是:「你們可以使用我們的領空和基地轟炸伊拉克,但我們不能切斷他們的水源。」顯然,土耳其充分利用了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調控著國家之間的關系。
1989年11月23日,由於被告知土耳其為在阿塔土耳其水壩內蓄水而決定在1990年1月30日至2月13日間對幼發拉底河截流,敘利亞和伊拉克同時感到突然和不安。1993年,伊拉克又控告土耳其在幼發拉底河上修築比雷吉克水壩是對國際法的踐踏,而敘利亞則聲稱要捍衛自己合法的水權利。土耳其同敘利亞和伊拉克之所以會屢屢在水問題上發生沖突,在於土耳其始終認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它一國的水資源,因而寧願讓敘利亞和伊拉克與其分享,也不願讓敘利亞和伊拉克同它分配。
當然,中東有些水資源爭端是由外國殖民主義者一手製造的。1872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赫爾曼德河流經的錫斯坦地區實行「分而治之」策略,結果製造出了延續上百年的赫爾曼德河水分配問題:阿富汗擁有豐富的赫爾曼德河水資源,但卻缺少可耕地。相反,伊朗擁有大面積的可耕地,但卻缺少足夠的灌溉用水。因此,兩國關系幾度緊張。
水以其珍貴在中東已成為侵略的誘餌和掠奪的對象。1978年和1982年,以色列兩次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進攻並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850平方千米的「安全區」,目的在於掠奪利塔尼河水。此外,以色列還掠奪戈蘭高地的水資源、掠奪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水資源。學術界目前已開始普遍接受這樣一種看法: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目的也是為了掠奪水資源。
既然水資源引發的戰爭,那麼只要妥善地解決了水資源的問題,中東的和平也就會到來。所以,水以其珍貴在中東已成為和平的橋梁。
中東和平進程啟動後,約旦同以色列這兩個敵對了近半個世紀的國家開始互相接近,嘗試開鑿利用海水落差發電的「紅海一死海運河」。可以預見,這一運河建成之日,便是兩國間和平真正到來之時。到那時,兩國便會「坐收」和平紅利,沉寂多年的阿拉伯谷地也會變成「和平之谷」。
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zt1/bayi/364.html
http://cqh812.blog.163.com/blog/static/8279988920092248296127/
Ⅹ 中東為水資源所引發了哪些戰爭
基本上,除了第一、五次中東戰爭,中間的三次戰爭都與爭奪淡水有關。例如六日戰爭,j即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防止約旦河改道而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