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歐洲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業食品加工產品出口國,法國是歐盟第一大農業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糧食、油料作物、甜菜、葡萄酒、牛肉、禽肉的最大生產國),近年來,每年的農產品產值達655億歐元。法國位於歐洲大陸西部,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2,700公里,有著名的港口,可與世界各地相通。高速公路非常發達,可通往歐洲各地。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將法國與隔海相望的英國聯成一體。法國的航空也同樣四通八達。諸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基礎設施為法國的對外貿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② 中國農業28480403
中商情報網訊: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其中,從農業方面的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走過了輝煌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不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來越豐富,品質越來越優良。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從產值構成來看,1952年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四業產值的比重為85.9%,處於絕對主導地位,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產值所佔比重分別為1.6%、11.2%和1.3%。改革開放後,林、牧、漁業開始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四業結構日益協調合理。2018年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四業產值的比重為57.1%,比1952年下降28.8個百分點;林業佔5.0%,提高3.4個百分點;畜牧業佔26.6%,提高15.4個百分點;漁業佔11.3%,提高10.0個百分點。
農業結構變化圖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種植業內部來看,種植業生產由單一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向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轉變。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近三年來累計調減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面積5000多萬畝,調減低質低效區水稻面積800多萬畝,增加大豆面積2000多萬畝,糧改飼面積達到1400多萬畝。經濟附加值較高的各類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產發展迅速,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產規模擴大,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正在加快形成。
農業生產區域布局不斷優化,主產區優勢日漸彰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持續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向市場化方向轉變,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開展主體功能區劃分和優勢農產品布局,支持優勢產區發展,農業生產區域布局日趨優化,主產區優勢逐漸彰顯。
從糧食生產來看,糧食主產區穩產增產能力增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增大。2018年主產區糧食產量合計10354億斤,比1949年增長5.7倍;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為78.7%,比1949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在主要糧食品種中,小麥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和江蘇等省份,2018年5省小麥產量合計佔全國小麥產量的79.3%,比1949年提高23.8個百分點。
從經濟作物生產來看,棉花、糖料等也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棉花向優勢產區新疆集中。隨著國家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新疆棉花生產不斷擴大。2018年新疆棉花產量511萬噸,佔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達83.8%。糖料向廣西、雲南和廣東3省(區)集中。2018年廣西、雲南和廣東3省(區)糖料產量合計為10346萬噸,佔全國糖料產量的86.7%。另外,蔬菜、水果、中葯材、花卉、苗木、煙葉、茶葉等產品生產也都形成了優勢區域和地區品牌。
農產品品種結構不斷提升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8年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面積佔比為30%,節水小麥品種面積佔比為2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持續穩定在96%以上。截至2018年底,我國「三品一標」產品總數12.2萬個。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進,化肥、農葯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成效明顯。2018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653萬噸,比2015年減少369萬噸,下降6.1%。2018年全國農葯使用量150萬噸,比2015年減少28萬噸,下降15.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4%,農用地膜回收率達到60%。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4年中國農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③ 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年度數據
2010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219.6億美元,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494.1億美元,同比增長24.8%;進口725.5億美元,同比增長37.7%。貿易逆差為231.4億美元,同比擴大76.5%。
12月,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44.3億美元,同比增長36.8%。其中,出口額為56.8億美元,同比增長26.9%;進口額為87.5億美元,同比增長44.1%。逆差為30.7億美元,同比擴大92.1%。
一、穀物
2010年,穀物出口124.3萬噸,同比下降9.3%;出口額6.9億美元,同比下降6.2%。進口570.8萬噸,同比增長81.2%;進口額15.3億美元,同比增長70.1%。穀物凈進口446.5萬噸。
稻米:出口62.2萬噸,同比下降20.8%;進口38.8萬噸,同比增長8.8%。
玉米:出口12.7萬噸,進口157.3萬噸。自10月份以來,玉米進口量持續回落,10-12月玉米進口量環比分別下降50.9%、68.8%和80.6%。
小麥:進口123.1萬噸,同比增長36.1%。
大麥:進口236.7萬噸,同比增長36.2%。
二、棉花
2010年,進口312.8萬噸,同比增長77.8%;進口額58.5億美元,同比增長1.6倍。
三、食糖
2010年,進口176.6萬噸,同比增長65.9%;進口額9.1億美元,同比增長1.4倍。出口9.4萬噸,同比增長47.7%;出口額0.6億美元,同比增長89.8%。
四、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
食用油籽:2010年,進口5704.6萬噸,同比增長23.1%;進口額265.3億美元,同比增長28.3%。出口87.7萬噸,同比下降19.9%;出口額11.8億美元,同比增長4.1%。逆差253.5億美元,同比擴大29.7%。
食用植物油:2010年,進口826.2萬噸,同比下降13.1%;進口額71.6億美元,同比增長7.4%。出口9.6萬噸,同比下降17.2%;出口額1.3億美元,同比下降17.4%。逆差70.3億美元,同比擴大8.0%。
餅粕:2010年,進口209.5萬噸,同比增長1.6倍;進口額5.2億美元,同比增長2.5倍。出口124.5萬噸,同比下降25.5%;出口額4.8億美元,同比下降22.8%。
五、蔬菜、水果
蔬菜:2010年,出口844.6萬噸,同比增長5.0%;出口額99.8億美元,同比增長45.2%。進口15.0萬噸,同比增長54.4%;進口額2.8億美元,同比增長54.6%。貿易順差97.0億美元,同比擴大45.0%。
水果:2010年,出口507.5萬噸,同比下降3.4%;出口額43.6億美元,同比增長13.6%。進口275.4萬噸,同比增長12.8%;進口額20.3億美元,同比增長23.0%。貿易順差23.3億美元,同比增長6.5%。
六、畜水產品
水產品:2010年,出口額138.3億美元,同比增長28.1%;進口額65.4億美元,同比增長24.2%;貿易順差72.9億美元,同比擴大31.8%。
畜產品:2010年,出口額47.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進口額96.6億美元,同比增長46.3%;貿易逆差49.1億美元,同比擴大82.6%。
④ 中國農業發展現狀
農林牧漁總產值穩步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穩步增長,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達12.40億元,同比增長9.1%,2020年上半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達67304.2億元,同比增長15.4%。總體看來,2020年上半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⑤ 農產品加工的2011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統計情況
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全國鄉鎮企業與農產品加工業工作會議上稱,2011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較快增長,預計全年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突破14萬億元,增速超過25%。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提高到1.8:1,食品工業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從上年底的44.3%提高到46.1%。
⑥ 美國的農業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現代工業國,也是最發達的現代農業國。加利福尼亞州近50年來始終是全美食品及農業第一大州;加州農業年產值達到270多億美元,出產350多種農作物及產品,多種特有產品如杏仁、洋薊、棗、無花果、奇異果、橄欖、柿子、開心果、西梅、葡萄乾、車軸草及胡桃,產量均佔全美總產量的99%以上。加州農產品的20%出口海外。美國農業也是最大的產業之一,總資產達11000億美元,是工業總資產的70%左右,農業年生產總值約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6%,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很高,每個農戶平均佔有耕地450英畝,最多者可耕種2000多英畝,每個農業勞動者平均年創產值6~7萬美元,可供養120~130人、90年代與70年代比較,農作物單產提高了60%左右,100斤飼料生產的肉雞由34磅增至50磅,單雞年產蛋由170個增至230個。生產管理一畝水稻只需16~17個工時。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速度很快,以精確農業為例,全國僅用5年左右時間就基本得到推廣,現在美國有85%農業區域已實施了精確農業。美國農業人口佔美國人口的2%,約 400萬,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口佔全美15%,包括科研、推廣、教育、生產設備和生產資料的生產經營、市場營銷等等,成為農民的強大後盾。聯邦政府每年投向農業科研、推廣、教育的經費是20億美元,且以年平均8%的比例逐年增長,這些經費相當大的部分直接撥給大學。同時美國鄉村初高中都設有農業教育課程,甚至在幼兒園也開設一些與農業有關的課程。
⑦ 農產品加工廠的前景如何怎麼起步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關繫到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995年,中國農業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11年達到47712億元。伴隨農業生產總值的穩步增長,中國農業生產經營水平穩步上升,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在農業產業化實現較快發展的同時,中國農產品加工業規模呈快速擴張之勢,加工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且經營效益良好。2004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約為9318 家;至2011 年,這一數量增至20187 家,增幅達到166.45%。
據統計,2011 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實現工業總產值44132.38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43896.10億元,同比增長33.23%;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利潤總額2372.96 億元,同比增長40.80%。
同時,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在市場開放的過程中,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其中,農產品出口總額由2002年的180.2億美元發展到2008年的402.2億美元,增長1.23倍。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額有小幅下降,為392.1億美元。2010年,隨著經濟的復甦,農產品出口有所回升,為494.1億美元,同比增長24.8%。2011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進一步提升至607.5 億美元,同比增長23.0%。
此外,政府也愈加重視農業的發展,在財政、技術等諸多方面給予支持,鼓勵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截至「十一五」末,我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約25萬個,帶動農戶1.07億戶,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2100多元,分別比「十五」末增長84%、23%和59%。
前瞻產業研究院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雖然我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產業已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依然嚴重滯後。
首先,加工轉化能力薄弱,如糧食的深加工量僅占其總產量的8%,蘋果為4.7%,柑桔為5%,肉禽類為4%,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其次,加工技術水平低,如工藝與設備落後、機電一體化水平低等;第三是產品單一、檔次低,質量差、整體水平仍以初加工為主;第四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低;第五是農產品標准不健全,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
前瞻產業研究院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行業研究小組指出,上述問題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使我國只是農業生產大國,而無法成為農業強國。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產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前瞻網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⑧ 新中國在農業上的成就
1、在品種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基因圖譜繪制和測序工作,以及豬、牛、羊等動物的基因組測序,建立了中國荷斯坦牛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3、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民收入以農業收入為主體、以糧食收入為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和體制改革深化,農民收入來源市場化、多元化和非農化的趨勢明顯,農民收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4、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以鄉鎮企業為主體、小城鎮建設為依託的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各地更加註重農產品加工轉化和突出綠色品牌,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鄉鎮企業發展新亮點。
5、改革開放後,農民獲得了自主進行擇業和進城務工的權利,非農產業就業人數和比重迅速增長,進城務工農民穩步增加,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和就業呈現新格局。
6、在技術研發方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動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重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趨於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發處於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