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硬體利潤控制在5%之後,小米憑什麼還值700億市值
雷軍說:「小米公司董事會已經通過決議,從今天起,小米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凈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1、5%不是手機的邊際利潤率
對於雷軍所說的5%,一種常見的錯誤理解是將它簡單的等同於手機單品的利潤率。
比如小米今年3月上市的MIX2S,售價3299元,如果簡單的按照5%的利潤率計算,也就是每賣出一台 MIX2S小米可以賺到164.95元。這其實是混淆了邊際凈利潤率和綜合凈利潤率的概念。
邊際利潤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利潤,也就是所舉例子中的每賣出一台 MIX2S能賺多少錢。
邊際利潤反映了增加產品的銷售量能為小米增加的收益,而綜合稅收凈利潤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由小米硬體業務總的營收扣除各項成本開支,包括研發、銷售、廣告等,這個概念更接近於小米硬體業務的毛利率。
因此,簡單的拿著小米手機的售價乘以雷軍所說的5%並不能得出小米准確的邊際利潤,前者是總體性的概念,要計算的結果卻是具體到每一台手機的。
2、5%很低了嗎?
據中國企業家雜志報道,目前智能手機整體利潤率還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蘋果達到了35%,三星在15%左右,國產手機低一點,平均凈利率大約為10%。
與國產廠商10%的平均凈利率相比,5%的確很低了,但對於主打性價比但小米來說,5%更大的意義在於未來。
根據此前曝光的一份Pre-IPO融資推介材料,小米2016年硬體業務的凈利潤率僅為2.8%。
小米硬體業務的綜合凈利潤率其實並沒有達到5%,因此,雷軍此時說出的這個5%,是在給未來的小米定下一個目標,一個利潤率增長的上限。
小米目前的手機業務,依然是薄利多銷的策略。比如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銷量最高的手機單品中前四名均為蘋果三星的旗艦手機,而售價599元的紅米4A銷量也排到了第五名。
這種「小米模式」在印度也獲得了成功,數據顯示,先於國內上市的紅米Note5在印度開售1秒鍾就賣出了25萬台。
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超過了三星,達到了23.9%,成為印度銷量排名第一的手機品牌。
因此,雷軍提出5%的上限,也有助於小米繼續保持這種高性價比、通過爆款迅速佔領市場的優勢。
3、5%不僅是手機業務的上限,也是生態鏈產品的上限
在內部信中,雷軍特意說明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相比手機,5%對生態鏈產品來說是一條更嚴格的紅線,一塊更容易觸頂的天花板。
以空氣凈化器為例,這種「風扇+濾網」的設備利潤空間很大,一位空氣凈化器生產商透露,空氣凈化器產品價格普遍虛高,部分品牌產品即使是降價60%之後依然有利潤,但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空氣凈化器的產品差異並沒有價格顯示的那麼大。
在北京霧霾嚴重,空氣凈化器需要搶購的那一段時間里,淘寶上有不少商家索性直接兜售濾芯,配合視頻教程,用戶買到之後配合風扇就可以自製一個簡易的空氣凈化器。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米的那款699元的空氣凈化器很快就成為了爆款。小米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小米空氣凈化器銷量為200萬台,在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中銷量排名第一。
掌握了生態鏈產品定價權的小米,通過這個5%的紅線,可以確保小米生態鏈企業提供的產品也有很強的「小米屬性」。
無論是空氣凈化器還是小米手環,這樣的定價使得「小米百貨」每推出一個新產品,幾乎就決定了這一品類的最低價格(在同等質量和易用性的前提下)。
4、小米在IPO前夕通過「5%」向資本市場「喊話」
如果是平時雷軍提出小米硬體業務綜合凈利潤率不超過5%,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對小米用戶的承諾。但這個時間點非常特殊,距離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所以雷軍在這個時段提出5%,更多的是在向資本市場「喊話」。
在這之前,關於小米上市最大的爭議是小米的估值,目前較為合理的數字普遍認為是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從大量質疑小米估值的聲音中,不難找出背後的原因:大部分人質疑的是小米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小米最終能不能達到高估值還要乘上一個合適的PE值(市盈率)。
我們來看一下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幾家公司的PE值:蘋果,最賺錢的手機廠商,2016年手機業務的毛利率高達36%,2017年的 PE值約為16倍。而對於互聯網公司BAT來說,蘋果這樣的市盈率就不算高了,騰訊和網路市盈率分別達到了33倍和30倍。講好小米硬體業務的故事不足以支撐起小米的估值。
在這個背景下,雷軍公開表示硬體業務的綜合凈利潤率不超過5%,背後的意圖就很明顯了——小米不是一家依仗硬體賺錢的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為了IPO,為了估值,小米需要講好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的故事,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互聯網業務的盈利能力。
根據Pre-IPO融資推介材料,與小米硬體業務2.8%的凈利潤率相比,小米2016年互聯網服務業務的凈利潤率超過了40%。而且小米正在擴大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比例:
在小米2016年的收入組成中,79%來自於硬體,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2017年,預計小米收入為176億美元,其中硬體業務的收入佔比為68.3%。預計到2019年,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收入佔比將超過硬體收入。
這份材料也披露了小米互聯網服務的盈利來源,其中最賺錢的是游戲和廣告業務。
「我們不是一家純粹的硬體公司,我們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這或許才是雷軍的5%想表達的。
B. 小米手機的盈利方式
小米的運營模式是與傳統手機廠商如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完全不同的。小米採取的是輕資產運營模式,自己負責研發、設計、售後服務等,生產、物流配送環節全部都是外包。小米採用外包的形式減少了固定成本的投入和攤銷,甩開最重、最積壓資金的部分。
在產品研發和設計上,正如前文提到的,小米用戶的參與度是非常高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由小米研發人員和用戶共同完成的。這也是與傳統手機廠商完全不同。
在存貨和供應鏈管理上,小米借鑒了「按需定製」的戴爾模式的供應鏈管理,力圖實現零庫存,按需定製。每周二中午12點,小米官網都會放出一批手機產品,具體型號和數量提前在論壇發布,這數字是由小米倉儲中心反饋的庫存數據決定的。
這個預約數字是小米重要的生產計劃制定指標之一,基於這個指標以及當周銷售額、網路指數、論壇帖子數量等等,小米會計算出三個月之後的產量和開放購買的數量,並製作出相應的生產計劃表。之後就是根據計劃表進行零部件的采購,如向夏普采購屏幕、向高通采購晶元、向索尼采購攝像頭等等,共計采購600多種元器件,最後再由英華達和富士康代工生產。
小米的銷售方式也與傳統手機廠商不同,小米以電商渠道為主,除了自己的電商網站小米網以外,小米也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台上銷售。小米手機1推出的時候,其物流和配送是由凡客誠品全資自建的配送公司如風達負責,之後順豐、申通、圓通、郵政等也成為了小米的第三方配送公司。線下方面,小米沒有自己的線下店,主要是借力電信運營商的線下渠道。2012年小米總銷售量的70%是通過電商渠道完成的,運營商渠道佔30%。
2.商業模式和盈利來源
在思考小米的商業模式時,小米團隊認為在這個智能設備時代,比拼的已不單單是硬體性能、硬體配置,還要講研究軟體的用戶體驗,包括軟硬體結合的流暢配合,以及它後面的互聯網模式和互聯網服務等未來各種增值服務。
到2014年,真正將「軟體+硬體+互聯網服務」融合好的也僅有蘋果。小米力圖學習蘋果,將小米的商業模式簡化為「軟體+硬體+互聯網服務」鐵人三項。即從應用軟體到系統層面再到最後的硬體,試圖在一個大的安卓生態系統中構建一個由小米手機、MIUI、小米盒子、商城、雲服務和開發者組成的生態圈。
然而,雷軍認為,小米與蘋果的不同在於,小米並非圍繞硬體盈利進行運營布局,而是由硬體延展向軟體、服務盈利,不追究依賴硬體利潤。即採用「Free+Premium」的模式,先通過不賺錢或賺錢很少的硬體圈住大量用戶,在通過提供收費軟體、增值服務。配件等方式變現。
但想要僅憑軟體盈利並非易事,生態系統的建立亦非朝夕之間。以擁有非常健康生態系統的蘋果為例,其2013財年的軟體服務和其他音樂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收入只佔該財年總營收的9.4%,配件收入佔3.3%,剩下的87.3%都是由各種硬體設備貢獻的。何況,相比蘋果IOS,安卓平台上能賺錢的開發者甚少。小米想要憑借軟體和互聯網服務盈利,還尚待時日。
截止2014年,小米盈利的主要來源還是硬體。以小米手機1為例,最初定價是按照銷售30萬台來計算成本,在進行了費用攤銷後,確實沒有什麼利潤空間。然而,當銷售超過30萬後,采購成本隨之下降,費用攤銷也已完成,這是基本可達到盈虧平衡。
此外,根據摩爾定律,元器件的成本在不斷下降,手機定價時是成本價,經過一個季度降點價,在經過一個季度再降點價,企業就能獲得一個合理的利潤。何況,在新品問世初期,小米通常會採取飢餓營銷策略,並不會大規模量產,而等到大規模用戶能購買到產品時,元器件的成本早比定價時又下降了不少。
這種盈利模式關鍵在於拉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因為生命周期被拉長,摩爾定律才能開始發揮作用,企業才能因為邊際成本的遞減而擁有充足的調價空間,從而保證盈利。因此,小米會在後期適當提高手機的性能,在保證正常利潤的情況下,將手機的性價比保持在同等價位中最高的水平。
C. 小米一向按成本價賣手機,那他靠什麼賺到幾百億的資產
網友一:雷軍不單單賣手機,小米如今算得上是一個智能百貨公司了,除了手機,還賣電腦、電視、充電寶、掃地的、平衡車等東西,如今又入手空調遙,未來好像還會做摩托車。
你買了小米手機,覺得好用,物美價廉,未來需要買電腦電視等小米有的東西,你會不會考慮購買的小米的呢?我一直用紅米,雖然小毛病是有的,但是物美價廉絕對是,未來如果買東西,小米有的肯定會優先考慮小米。
小米的戰略目標就是用低價手機吸引用戶,靠其他產品賺錢,你去小米之家買手機,有時候可能還會看上其他的東西,這就是人家盈利的一個最關鍵的入口,再個慢慢的品牌影響力就出來了。
這都是小米低價手機帶來的影響力,這比任何廣告都好,廣告打的好不如用戶體驗好,口碑的相傳。
我是農村的,我現在給家裡的親戚基本都買了小米手機,畢竟真的性價比很低。
所以,小米現在能做出這么大的市值,是有道理的。所以,雷軍還是很有才的。
D. 小米公司的盈利情況如何
6月23日上午,小米集團在香港召開全球發售新聞發布會,宣布將於今日(6月25日)正式啟動公開招股,並於7月9日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港股首家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上市公司。
雷軍還解釋了為什麼招股書顯示小米去年虧損嚴重的問題,他稱這是財務記賬上的原因,實際上小米去年是賺錢的,凈利潤達到54億元。
另外,今年4月份經小米全體股東同意,授予雷軍63969619股B類普通股、摺合98.3億元股權激勵一事,再次在發布會現場被記者提及。針對該問題,公司董事林斌認為,這是過去很多全球化公司、新經濟公司上市的慣例,「小米不是第一家,應該也不會是最後一家」。
E. 小米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小米公司是最早是靠買手機賺錢的
小米神橋手機之所以能以如此之低的售價獲取如此高額的利潤,可能源自其成本低廉但卻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
老牌競爭對手都花費了巨額資金投放電視廣告和其他傳統廣告,但小米的營銷卻主要集中於社交媒體和互聯網論野畝壇,那裡有很多用戶發表評論、宣洩不滿、表達訴求。
在中國,小米過去幾年一直在通過網路渠道銷售手機,並且實現了不俗的增長,主頌瞎森要依靠的就是6億多網民之間的口口相傳。
由於經常與用戶在線互動,而且會根據用戶的反饋調整軟體和功能,幫助小米建立了忠實的用戶基礎。分析師認為,這項戰略不僅有效地保留了用戶,而且幫助該公司節省大筆營銷開支。
F. 分析小米企業盈利模式的理論意義
1、小米企業的盈利模式有助於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經濟發展。
2、通過重新設計產品模式並碰,並從客戶體驗、市場位置、供應鏈效能等方面考慮,小米企業採取了以「質量、低價、快速」為核心的低成本運營策略大蔽尺,以自營和零售渠道整合形成了最大利潤的模式。
3、同時,小米企業還構建了以互滾高聯網為核心的多維度營銷系統,實現了優化運營,提升顧客體驗,最大化變現收益的目標。
G. 小米手機賣這么便宜,它是靠什麼來盈利的
小米手機賣這么便宜,我覺得主要是靠手機旗下生態供應鏈來盈利。原因如下。
一、小米公司和小米手機來歷
小米公司成立於2010年4月6日,小米手機第一代產品於2011年8月正式發布,在經歷多次改機換代以後,目前小米手機最新款屬於第11代產品。截止到目前,小米在雷軍帶領下,已經創立11年,並躋身世界500強。當時,第一代小米手機以1999元面市,這一行為在全國引起轟動,因為那時手機太貴,什麼跑分,什麼內存,根本沒有人關心,或者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小米普及了買手機要看參數的邏輯,這些邏輯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就是那個年代,小米帶給手機行業沖擊和影響,甚至直接幹掉了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外早期大牌手機廠。我覺得那個時代小米公司,是真的非常有眼光,不然雷軍也不可能在短短十年時間里,把小米從一家小公司,做成世界500強公司。
我覺得小米是互聯網上,一家非常偉大的科技公司,他以小米手機為基礎,開發和完善了一大批生態供應鏈系統,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做成世界五百強公司,不得不讓人佩服。所以小米手機賣的便宜,是靠生態供應鏈來盈利的。
H. 小米的利潤率這么低,是怎麼在2020年存下1080億人民幣的呢
你是小米手機利潤低吧,人家做的是生態是平台,這些都是一本萬利的,就像你要推廣你的APP,你上架小米應用商店都要交錢的,可能用戶充值一百元三十元都是小米的,這些才是大頭,平台用戶才是王道,你看看玩 游戲 的充錢多嗎,這些與平台是五五分成的
小米的手機業務利潤是非常低的,是所有手機行業里最低的,其他互聯網業務和ilot業務小米的利潤要比手機業務多,所以導致很多米黑就抓住這個點進行抹黑小米,說小米手機利潤超過了5%,小米的手機利潤常年保持在1~3%的利潤率,其他業務在5~15%左右。。小米目前有1080億現金,首先,並不是它的利潤有1080億,這是整個小米可以支配的金額,你們家有100萬可以支配的人民幣,請問,你是因為賺了100萬嗎?可以肯定,當然不是,因為只有傻逼會這樣認為。。。。我個人目前欠款很多,一屁股債,很多都沒辦法還,扛不住了,但是,我也可以很自信的說,雖然我欠款多,但是我目前可以供我支配的現金總額,可以達到5萬,為什麼?因為我借了很多錢,還沒用完,我可以馬上花5萬買一個LV包。。。。但是米黑就看到了,說「老三微微」去年賺了5萬,可笑至極,綜上所述,小米的1080億是指小米11年來所有剩下的錢的總額,包括了利潤,包括了投資人的錢,其他第三方投資的錢,以及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部分營業額
上市公司別說產品利潤低,即使不賺錢虧損,一樣會有很多現金,這就是股票。
公司上市的就是融資,募集資金,虧損的企業一樣可以上市,只要市場認可,公司就很值錢。
你不會真以為小米只會靠賣硬體賺錢吧
首先小米公司成立於2010年4月。
小米發展的10年來(2021年4月小米成立11周年),在創始人雷軍的帶領下,逐步發展為世界500強(2018年成為世界企業最年輕500強)。
然而,雷軍稱小米公司目前累計了1080億人民幣現金,平均每年100多億的入賬,小米公司總被人認為「 不掙錢 」「 利潤率太低碧凱 」,就很好奇是怎麼做到的。其實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打實的積累,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
發布會上雷軍「炫富」
手機作為小米公司的主業,更是小米公司的發家基石,小米手機2021年Q1全球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三,手機雖然利潤率非常低,但是經過十年來累計,加上雷軍向來比較重視現金流的積累(雷軍曾經接受采訪說過),因此,手機定會占據很大一部分的現金流來源。
2021年Q1全球市佔率小米位列第三
小米最新旗艦小米11Ultra
包括小米手環,小米電視,小米智能家居等在內的大量ALOT智能設備。
自從2015年來,小米開始大量布局生態鏈產品,扶持生態鏈企業,幾年的時間里小米公司在智能設備領域已經佔有了很大的市場。
小米最新發布的幾款生態鏈產品
互聯網收入包括廣告, 游戲 ,電商等互聯網領域的收入。
比如小米電視大部分都自帶30秒左右的開機廣告、小米手機上預裝的軟體等等都是小米公司收入來源之一。
特別提出的是根據小米3.24號發布的2020財報來看,互聯網收入佔比不高,但是也是一部分收入來源。
近年來,小米公司包括其子公司連續多年投資各類公司包括生態鏈企業,比如前一陣的怪獸充電(即將在美國IPO)。
2020年小米公司就投資了40餘家公司。
小米公司在雷軍的帶領下經過十年的發展,業務不斷擴大,資金源源不斷的橘慧陵積累,有了如今1080億的現金流。
可以說這是小米,是創始人雷軍一點一點的攢起來的,可謂來之不易。
作為普通人,不得不佩服雷軍的能力,堪稱創業者的典範。
雷軍宣布「為小米 汽車 而戰」
現金流,現金流不等於利潤,現金流是賬上可以用的錢。這些錢也肯能有很多是別人圓戚的。就和銀行里的款子一樣,你存進來,我我可以貸給別人。只要現金流不斷裂就行。
利潤雖然低,但周轉快。一台手機,從生產返銷售,利潤5%,但小米一年能賣12輪,利潤不算復利都是60%。華為這類企業,單台手機利潤按30%,但一年只賣2輪,利潤也是60%。所以耍猴還真是核心 科技 ,沒這核心 科技 ,就只能通過提升品牌溢價來獲取更高利潤,這也是華為越來越貴的原因,榮耀也沒這核心 科技 ,所以榮耀也越賣越貴。同華為相反的就是,沒耍猴的核心 科技 ,還打價格戰,然後就像樂視360酷派一樣了。
靠買產品掙利潤一分也攢不下,資本運作 資本 賺錢的結果。
反問:從哪裡得來的小米利潤率低?小米難道只有手機,優品估計快超宜家了吧?一個logo從方的變成不怎麼方的就花了幾百萬,你以為品牌溢價是說的玩嗎?訂單式的銷售,營銷耍這么溜還零庫存,利潤率低在哪裡?
補充說一下:小米進軍 汽車 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企業是逐利的,不掙錢的買賣不幹,之前標榜的口號聽聽就好了,別當真!二是晶元為代表的黑 科技 搞一半不搞了,典型的投機資本家行為,它有能力卻不擔當,不是道德綁架,而是真的格局不高!從包裝夢想淪落到天天宣傳產品部件性能的組裝廠,不是他或它不行了,恰恰是錢多了!
小米凈利潤並不低,雷大哥說我們利潤永遠不會超過5%,實際上國產品牌基本都達不到[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I. 小米是如何控製成本做到性價比高的
一般手機是上市價格高,後面隨著零部件產能提高價格漸漸下降。所以小米採用預約搶購的方式延長時間,達到降低生產成本。
小米採用做硬體期貨的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小米是一次就把價格放下來,前期不出貨,後期零部件降價後再大批生產。
相比傳統的手機銷售模式採用的是網上商城直銷,節約中間成本。
網上直銷,省去了中間環節,相比其它手機有全國代理商省地市縣各級代理,最後到商場,層層利潤,手機價格當然高了。
J. 小米的利潤這么低,它是怎麼活下來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較。騰訊2018年網路廣告收入581億元,主要來自微信10億活躍用戶和QQ 8億活躍用戶接入的數十億智能設備。小米的101億元互聯網服務收入主要來自手機和全年銷售的數百萬台小米智能電視。就收入效率而言,騰訊已經完全被「打敗」!小米的互聯網服務主要包括手機廣告、游戲等,這些非硬體銷售收入為小米提供了大部分的利潤來源。
而在小米實體店裡面那些傘,螺絲刀,小東西都很好 但是雷軍是想做科技企業的,不是想做雜貨鋪。現在小米主要靠其他產品賺錢,手機的利潤反而是越做越薄了。這樣不利消衫於小米手機的長遠發展。
小米在手機領域主要是靠拿別人剩下來的技術,天生比別人有價格競爭優勢。這就會陷入利潤越薄,越不願意投資搞研發,而越不願意投資研發新技術,產品就只能在中低端手機領域搞價格競爭,再加上小米利用自己的平台什麼都要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