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農作物的分布特點是什麼呀
1、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主神磨滲要分布在華北及其以南的地區,秋種夏收。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種植和收獲季節大致與冬小麥一致;
2、棉花:主要分布在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種秋收;
3、水稻:全國種植普遍,可結合各地的種植制度來確定其種植和收獲季節。如東北地區為一年一熟,春種秋收長江中游態下游地區為一年兩熟;
4、花生:分布廣泛,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最多,為春種秋收;
5、大豆:主產區在東北平原,一年一熟,春種秋收;
6、稻穀:集中產區主要在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東部平源、丘陵地區;
7、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區,以華北、東北和西南各省最為集中,其中以華北最多,東北次之;
8、高粱: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種植,東北和黃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游脊
9、穀子:也稱粟,主要分布在黑、內蒙古、晉、冀、吉、豫、陝、魯、遼9省區。
『貳』 我國的農作物分布
我國東北平原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甜菜等。
華北平原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黃土高原主要農作物:穀子、小麥等。
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農作物:水稻、蔽碧油菜、棉花等。
珠江三角洲主要農作物:水稻、花卉、多種蔬菜等。
雲南南部、海南島主要種植熱帶農產品。
西北地區綠洲農業種植小麥、棉花等。
青藏地區的河谷農業主要種植青稞等。
我國農產洞並掘品分布受地形納核、氣候、水源狀況影響很大。
『叄』 中國農作物分布圖
中國農作物分布圖:
(3)農產品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農作物的基本特性:
1、 整體性
它們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一的整體。如在一定的水、熱條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動物和微生物群落。一種自然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甚至資源組合的相應變化。
2、地域性
由於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及其運動特點,以及由於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和地質地貌變化,地球上各個地區的水、熱條件各不相同。從而不僅大的區域如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平原和山區自然資源的形成條件以至各種資源的性質、數量、質量和組合特徵等都有很圓胡攜大差別。
3、可更新性
與礦產資源隨開發利用而趨減少的情況不同,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環的。主要表現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復,生物體的不斷死亡與繁衍,水分的循環補給,氣候條件的季節性變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農業
『肆』 甘肅主要農作物分布
甘肅省主要分布有小麥、玉米、馬鈴薯、胡麻、油菜、葯材、蔬菜和瓜果8類主要農作物.春農作物主要分布於隴西和河西走廊,冬農作物主要分布於隴東和隴南地區。
甘肅地形呈狹長狀,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氣候類型從南向北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四大類型。
(4)農產品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甘肅各地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和高原高寒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0—15℃,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乾旱、半乾旱區占總面積的75%。
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暴雨洪澇、冰雹、大風、沙塵暴和霜凍等。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烏鞘嶺以西降水明顯減少,隴南山區和祁連山東段降水偏多。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50%—70%。
全省無霜期各地差異較大,隴南河谷地帶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數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間,年降雨量約300毫米(40—800毫米之間)。
『伍』 農產品主產區是按什麼劃分出來的
農業是第一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中國計劃重點建設七大農產品產區。那麼中國的農業主產區在哪裡呢?我們來看看農產品的七大產區。一是農業掘閉主產區1.三大糧食主產區:河南、河北、山東。2.五大商品棉基地:河北中南部、魯西北和豫北平原、江漢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下游沿海和南疆。3.兩類油料作物:花生最為重要,主要分布在暖溫帶、亞熱帶、熱帶沙土和丘陵地區。油菜是種緩氏植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近年來有「由北向南移」的趨勢,如黃淮海平原、遼、黑、華南。4.兩類糖料作物:甘蔗生長期長,需大量水肥,喜高溫,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等省。甜菜生長期短擾散散,耐鹽鹼乾旱,喜溫涼,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新疆。5.三大出口農產品基地:太湖平原、閩南(泉州、漳州、廈門)三角、珠三角。
『陸』 我國西部地區的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分布狀況
你好,西部地區農產品的產區主要分布在山麓槐神地帶的平原。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友明殲的最主要自然條件是夏季光照強烈、水熱充足、晝夜溫差大好沖。
『柒』 農作物在中國的分布
農作物在中國的分布:
一:稻穀
稻穀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種植稻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全國糧食生產和人民生活消費中均占第一位。
稻穀按其對土壤、水分的適應性大小,可分為旱稻和水稻兩類,我國主要是水稻,旱稻種植極少。水稻按其品種不同,可分為秈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在我國分布很廣,除了個別高寒或乾旱地區以外,從北緯18.5°的海南島到北緯52°的黑龍江呼瑪縣,從東部的台灣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水稻的分布廣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為兩大產區 :
(1)南方稻穀集中產區,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水稻面積佔全國的95%左右。按地區差異,又可分為三個區。
①華南雙季秈稻區。包括南嶺以南的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台灣等五省區。該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區,水、熱資源豐富,生長期長,復種指數大,是我國以秈稻為主的雙季稻產區。海南等低緯度地區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長江流域單、雙季稻區。包括南嶺以北、秦嶺—淮河以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陝南等地區。該區地處亞熱帶,熱量比較豐富,土壤肥沃,降水豐沛,河網湖泊密布,灌溉方便,歷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2/3左右,是我國最大的水稻產區。該區以長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陽湖平原、贛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漢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為集中。長江以南地區大多種植雙季稻,長江以北地區大多實行單季稻與其他農作物輪作。秈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雲貴高原水稻區。本區地形復雜,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水稻品種也有垂直分布的特點,海拔2000米左右地區多種植秈稻,1500米左右地區是粳、秈稻讓肢交錯區,1200米以下種植秈稻。本區以單季為主。
(2)北方稻穀分散區
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是屬單季粳稻分散區。稻穀播種面積佔全國稻穀總播種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個水源較充足的地區: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北方分散產區的水稻以一季粳稻為主,稻米質量較好。
二:小麥
小麥是我國僅次於稻穀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我國也是小麥栽培最古老的國家之一,約有4500年的歷史。
小麥是溫帶性旱地作物,品種較多,耐旱、適應性強,我國大部地區適宜種植小麥,小麥可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兩大類,我國以冬小麥分布面積最大,約佔小麥播種面積的80%以上。
(1)春小麥區
我國遲拿春小麥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於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地區,小麥只能在春天播種,當年收割,是一年一熟製作物。其中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和新疆為主要產區。
(2)北方冬麥區
分布在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的各省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省。是我國最大的小麥生產區和消費區,該區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2/3以上,有我國的「麥倉」之稱。
(3)南方冬麥區
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橫斷山以東地區。安徽、江蘇、四川和湖北等省為集中產區,大部分為棉麥和稻麥兩熟制。本區居民以稻米為主食,故小麥商品率較高。
三:玉米
玉米屬高產作物,經濟價值較高,是我國最主要的雜糧,在糧食作物中僅次於水稻、小麥,居第三位。產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對自然條件要求不嚴格,在我國分布很廣,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東、河北、遼寧、四川產量最多。
四: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碼滑搭抗旱、耐澇、耐鹽鹼、適應性強的特性,所以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澇窪及鹽鹼地區多有種植。高粱在我國分布很廣,以東北平原最為集中,其次為黃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帶。
(2)穀子
穀子是我國傳統糧食作物。穀子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麥低1.5倍左右,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生長期較短。穀子容易儲藏,適宜作儲備糧,營養價值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龍江的克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