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器產品質量的不良率小於多少才算標准
良率又稱合格率,合格率計算公式:合格產品數÷產品總數×100%。
不良品率=(一定期限內的不良品數量/一定期限內產品總量)*100%。
一批產品生產出來後,經過規范檢測,檢測出來的合格產品占產品總數百分之幾,就叫產品合格率。
相關內容解釋:
企業的不良資產是指企業尚未處理的資產凈損失和潛虧(資金)掛帳,以及按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應提未提資產減值准備的各類有問題資產預計損失金額。
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是指不良貸款,俗稱呆壞賬。也就是說,銀行發放的貸款不能按預先約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資產主要是指不良貸款, 包括逾期貸款(貸款到期限未還的貸款)、呆滯貸款(逾期兩年以上的貸款)和呆賬貸款(需要核銷的收不回的貸款)三種情況。 其他還包括房地產等不動產組合。
不良資產是不能參與企業正常資金周轉的資產,如債務單位長期拖欠的應收款項,企業購進或生產的呆滯積壓物資以及不良投資等。
② 一般產品不良率控制在多少
不良率一般控制在5%以內,才為合格。
產品損壞率越低越好,良率又稱合格率,合格率計算公式:合格產品數÷產品總數×100%。不良品率=(一定期限內的不良品數量/一定期限內產品總量)*100%。一批產品生產出來後,經過規范檢測,檢測出來的合格產品占產品總數百分之幾,就叫產品合格率。
商品淘汰的方法:
1、排行榜淘汰法。每個月可以按照銷售額或毛利額、毛利貢獻率來做降序排行榜,排名佔5%或10%以下的產品要果斷淘汰掉。
2、銷售額淘汰法。當公司規模還沒有很大時,可以把每款產品制定一個標准,月銷售額未達標的可以考慮淘汰掉。
3、硬性淘汰法。產品不良率達到多少時,果斷淘汰該產品。建議不良率要控制在萬分之一,因為產品發到FBA後,各種退貨問題會導致不良率被再放大5-10倍。
4、人為淘汰法。譬如產品可能涉及侵權、平台政策發生變化等情況,都需要實行人為淘汰。這就得看運營的功力大小了。
③ 不良率的百分比怎麼算
不良資產比率 = 年末不良資產總額/年末資產總額×100%
指標說明
不良資產比率著重從企業不能正常循環周轉以謀取收益的資產角度反映了企業資產的質量,揭示了企業在資產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問題,用以對企業資產的營運狀況進行補充修正。
該指標在用於評價工作的同時,也有利於企業發現自身不足,改善管理,提高資產利用效率。
一般情況下,本指標越高,表明企業沉積下來、不能正常參加經營運轉的資金越多,資金利用率越差。該指標越小越好,0是最優水平。
(3)產品bug率多少可以接受擴展閱讀
企業的不良資產是指企業尚未處理的資產凈損失和潛虧(資金)掛帳,以及按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應提未提資產減值准備的各類有問題資產預計損失金額。
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是指不良貸款,俗稱呆壞賬。也就是說,銀行發放的貸款不能按預先約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資產主要是指不良貸款, 包括逾期貸款(貸款到期限未還的貸款)、呆滯貸款(逾期兩年以上的貸款)和呆賬貸款(需要核銷的收不回的貸款)三種情況。 其他還包括房地產等不動產組合。
不良資產是不能參與企業正常資金周轉的資產,如債務單位長期拖欠的應收款項,企業購進或生產的呆滯積壓物資以及不良投資等。
④ 規定產品不良率P不得超過5%,現在抽檢50個,其中不良有4個,該產品合格嗎
猛一回頭,只有一樓
一樓的數理統計與質量管理是葫蘆娃教的嗎?呵呵,開玩笑
不過直接以抽樣不良率來替代產品批不良率並作出明確判定是不科學不嚴謹的。
發表下個人看法,就目前樓主設置的條件,很難給出明確的結果,首先條件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批量及抽樣方法。
1.假設是按照MIL-STD-105E正常一次抽樣II水準驗收,則當批應該是判定合格的(因為此時與5%最接近的AQL為6.5或4.0,即使按照4.0的驗收水準,此時也應該為5收6退,滿足要求)
2.假設滿足規定要求,即產品不良率小於5%的情況下,如果要用抽樣結果來代表批不良率,在此種理論下抽取50個樣本,不要說抽到4個不良就是只要抽到3個(含)以上就會判定不合格(3個不良還有6%的抽驗不良率呢),而在此時(Ac≤2)產品的接收概率通過二項分布可以求得,僅約為54%以上(將良品誤判的概率也較高);假使產品符合規定要求(產品不良率小於5%),抽到4個以上判不合格(Ac≤3),則允收概率僅為76%以上;故從這里也可以說明被拒收(判不合格)的可能性應該相對較大(說明規則較嚴),也說明單純用抽樣不合格率來判定整批合格與否不可取。
抽樣不良率只能單調的近似表達批的質量水平(比如相近,不良率都在10%以下,不能作為驗收的評判依據(不科學)。
⑤ 產品不良率為13%能接收嗎
看你們公司的情況啊。
成熟的產品,有成熟的製造工藝與成熟的質量控制體系,產品不良率一般都在1%以下。而不成熟的產品,缺乏成熟的製造工藝,也沒有成熟的質量控制體系,那產品不良率達到50%也是有可能的。而能不能接受,完全取決於公司的成本效益方針。比如新出的某種產品,雖然不良率達到50%,但售出的利潤達到1000%,也就是說,賣出一個就賺回10個的本了,那當然是能接受的。反之,如果產品利潤率很低,賣1000個才能賺到1個的本,那1%的不良率也是不能接受的。
現在一般企業的瑕疵率大約是3到4個西格瑪,以4西格瑪而言,相當於每一百萬個機會里,有6210次誤差。如果企業不斷追求品質改進,達到6西格瑪的程度,績效就幾近於完美地達成顧客要求,在一百萬個機會里,只找得出3.4個瑕疵。
⑥ 1000行代碼出現多少個bug在合理范圍內
正常情況下, 如果加上你修復的BUG,你犯的錯誤,差不多,10行代碼至少有一個BUG。所1000行代碼, 至少要有100個BUG。
但是大部分BUG都被消除在編碼階段,剩下的一大半消除在單元測試階段。然後更少的在集成測試,以及測試人員測試中發現。最後只有幾個type error可能會隱藏很久。
如果按單元測試階段計算,100行代碼有4-5個BUG是正常的,但是測試人員發現的BUG,1千行代碼, 可能1-2個BUG。真正的大部分BUG,在程序員手裡已經解決了。
⑦ bug率多少算正常
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的。比如:嚴重等級的BUG必須修正、影響用戶使用的BUG必須修正。但是有一些是是很難復現的、在測試中發現了BUG但是卻不能復現出來、或者是有的BUG能復現 但是項目組討論卻認為不一定要修改。
bug原意是「臭蟲」,現可用來指代計算機上存在的漏洞,原因是系統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有攻擊者能夠在未授權的情況下訪問的危害。廣義上,bug可用作形容各領域范圍內出現的漏洞或缺陷。
名稱由來:
為馬克2號(Harvard Mark II)編製程序的葛麗絲·霍波(Grace Hopper)是一位美國海軍准將及計算機科學家,同時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批程序設計師之一。
有一天,她在調試設備時出現故障,拆開繼電器後,發現有隻飛蛾被夾扁在觸點中間,從而「卡」住了機器的運行。於是,霍波詼諧的把程序故障統稱為BUG(飛蟲),把排除程序故障叫DEBUG,而這奇怪的「稱呼」,竟成為後來計算機領域的專業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