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場的歷史是怎樣的
集市即農村或小城市中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古代也叫「墟市」、「集墟」。集市上交易的商品一般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級貨物,為集市附近的鄉村居民服務。
中國歷史上農村集市起源很早,「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種小生產者之間的貿易,至少可上溯到秦漢之前的遠古時代。唐宋以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坊市制度廢弛,草市、墟集貿易日漸活躍。
宋代已有不少墟市徵收商稅,還有一些草市、墟集更因交通便利、貿易繁盛,逐漸發展為鎮市。
宋代鄉村定期集市有了較為廣泛的發展。廣大地區仍稱這種集市為草市,兩廣稱為墟市,還有的地方稱為痎市、村市、山市、野市、子市、早市等。這些鄉村集市都有固定的日期,如「嶺南村墟聚落,間日會集裨販,謂之虛市」。所謂痎市中的痎字,很可能是街字的異讀。一說痎即瘧疾,間日復發,痎市為間日一集。
明清是鄉村集市發展﹑繁榮時期。在明中葉以後農村集市的大規模發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據珠江三角洲地區番禺、順德等十餘州縣統計,永樂年間共有墟市33個,嘉靖時增至95個,萬曆時更發展到176個。在華北地區,州城、縣城集市多是在明初設立的;鄉村集市中則有相當一分部分是在明代中葉成化——正德年間興建的,嘉靖——萬曆年間其數量更迅速增長。到嘉靖——萬曆年間,全國各主要省區大體已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農村集市網。除嶺南地區仍稱為「墟市」外﹐其它地區多稱為「市」或「集」。江南地區鄉村集市的發展達到了相當可觀的規模。弘治間﹐上海縣有十一個市。市的所在地的居民多數在一百戶至三百戶之間﹐個別的市有五百戶至一千戶。除了商品生產及交易外﹐茶肆酒樓也大量出現﹐市鎮生活的寄生性日漸增大。市之較大且繁榮者﹐往往不在鎮之下。
明末清初﹐盛澤已成為吳江縣第一大鎮。這些分布廣泛的市成為僅次於鎮的地區性商業中心﹐並與鎮一起初步構成區域性的市鎮體系。嶺南地區的墟市出現了一些「逐日市」和專業化的墟市。北方地區則以定期集市為主﹐其繁華程度遜於江南。清代以後﹐盡管某些市衰落﹐但總的趨勢是仍在發展。
B. 古代市場怎麼jinhuade
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什麼是重農抑商政策呢?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王朝限制、打擊工商業、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地租徵收,以鞏固封建統治的政策。由於農民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賦稅、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再加上農民的長期斗爭,統治者認識到解決好農民問題是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的關鍵。因此,歷代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雖然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但是商業還是得到了發展。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例如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這些措施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兩漢時期,統一局面的形成與鞏固,以及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陸上與海上兩條絲綢之路的開通,都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商業貿易繁榮。
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類似於匯票。
兩宋的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首先,北宋建立後,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告訴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商業要繁榮,政府就必須放鬆對市場的嚴格控制。從唐朝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被打破;到宋朝,店鋪已可隨處開設,交易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朝市場上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金屬貨幣極為笨重,攜帶極不方便。宋真宗時,四川益州的16家富商開始聯合起來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使用交子的人可向交子鋪兌換現錢。後來,宋仁宗時,紙幣改由政府發行,流通區域仍限於四川。宋徽宗時,交子改名為「錢引」,同時擴大了流通區域。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元朝時,商業繼續繁榮。一方面,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元朝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交通的發達促進了元朝商業的繼續繁榮。元大都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性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南洋、日本、朝鮮、非洲等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
明清時期,政府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明清政府還繼承了專買專賣的傳統,限制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政府對商業的政策相比於宋元時期,有明顯的退步。
盡管如此,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
明清時期,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這使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
隨著商業的繁榮,商人的情況發生了新變化。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徽商來自徽州,晉商來自山西。
市是貨物交換的地方,開始時物物交換,貨幣產生後就成為買賣的場所,即市場,和城沒有任何關系,與今天的農貿市場或農村集市很相近。這種市不具備城市的基本形態。《墨子·七患》說:「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城是以防守為基本功能的。城市則不然,它必須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場,二者缺一不可。
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市四周有圍牆,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交易。西漢長安城設有九處「市」,唐長安城設東西二市。
漢唐時期的城市特徵主要有兩個。一個特徵是絕大多數城市是因為屬於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設起來的,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為是各地郡縣治所而發展起來。第二個特徵是這時期的城市,政治、軍事意義大於經濟意義,消費意義大於生產意義,商業的繁榮遠遠超過了商品生產的水平。因為這一時期,城市中的絕大部分居民是官僚、地主等消費人口。這時期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分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胡商遍布各大都會。長安城的人口不下百萬,這樣龐大的人口對商品的需求,造成長安城商業的繁榮。盡管城市裡有商人,但一方面商人是絕對少數,另一方面城市商業在手工業作坊不夠發達的條件下,只能以轉運遠地的奢侈品為主要的業務,以滿足王公貴族對奢侈消費品的需求。農村集市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水陸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斷增多,有些還發展成重要的市鎮。
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叫做草市。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圩(xū)或趕場(cháng)。草市的集、圩在交易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固定的市鎮,成了溝通鄉村與城市的橋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
商業性市鎮在鄉村和城郊地帶的廣泛興起和發展,是宋朝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草市多為小規模的鄉村集市和商業點,承擔著農村初級市場的功能;鎮是規模相對較大的經濟中心地,起著農村中心市場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的區域經濟網路中,鎮居於市場層級的第二級。居於鎮之上的區域中心市場是府、州、縣城,鎮宛若衛星環繞周圍,並通過府、州、縣城將經濟觸角向外延伸。居於鎮之下的則是圩、集、場等廣大的農村初級市場,它們為市鎮提供了充足的經濟養分和寬闊的市場空間。鎮扮演著溝通城鄉關系的重要角色。到南宋時,各地市鎮逐漸呈現出專業化的特徵。鎮既是農村中心市場,也是聯結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主要紐帶。而且,成為新興的經濟中心地。
宋朝時期,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其中,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景德鎮是專業手工業鎮。其他三個鎮是商品流通的中轉站,成為區域市場乃至全國大市場商品循環的樞紐。
C. 古代陝西市場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的陝西關中地區,曾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先後有10多個封建王朝建都於西安。其中周、秦、漢、唐四代,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大王朝。因此,當時關中的商貿民俗,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
一、原始市場
我國古代社會進入農業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後,先民們就開始有了少量剩餘產品進行交換,從而產生了原始市場。古時在未修建正式市場之前,常是「因井為市」,不僅方便商人和牲畜用水,也便於洗滌商品。後來在陝西省城鎮附近,設置了供商人飲馬之用的井,故而這一遺風一直延續到解放前。
二、周朝市場
周朝正式市場的交易分「朝市」(早晨)、「大市」(午後)、「夕市」(傍晚)三次舉行。參加夕市貿易的,都是小商小販。市場設有門,進入市門交易,叫作「市入」,市場的各個貿易地點,叫作「肆」。同一市場中,按照不同的經營品種,設若干個肆。市內設有存儲貨物的屋舍,叫「廛(chán)」,也就是後世的棧房。廛都是官府建造的,因此商人存入商品必須納稅。
貿易時用的券契,叫「質劑」。其中大市使用的長券「質」用來購買牛馬,小市使用的短券「劑」用以購置兵器、珍異之物。市場官員發表的命令,商人必須遵守,否則會遭到處罰,處罰方式之一就是罰款。
三、兩漢市場
西漢時,全國有六大商業城市,而國都長安則是財富集中、物質殷闐(tián)。它依靠水陸商路的便利與全國其它著名商市聯系(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商業網。
長安的商業區,主要分布在九市,九市平面皆為方形,各方266步。諸市設有圍牆,市內設有十字形通道,兩側是陳列商品的建築物。肆分成行,後面挨著市牆,建有堆放貨物的店。商人只要是在市中營業的,都要登記入冊,取得市籍的人,得向官府繳納「市租」。
據記載,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商品主要分為農、林、畜、副、漁、手工、礦產品等,還有作為勞動力被買賣的奴婢,亦有楊豚韭卵、狗、馬?K、煎魚切肝等熟食。除九市外,長安還有一些交易著本郡物產、經傳、書籍、笙磬樂器的小市場。關中一帶,還有放高利貸或囤積居奇發財的,也有靠賣漿、賣胃脯暴富的。
四、唐代市場
東市和西市是唐朝國都長安城的商業中心,東市在皇城東南面,西市在皇城西南面。兩市內部都有縱橫交錯的街道,分別把兩市劃成「井」字形,各含9個方塊。每個方塊四面臨街,店鋪櫛次鱗比。
東西兩市,共有220個行業。西市有大衣行、靴轡行、秤行、絹行,也有豆家店、侯景先當鋪、張家樓飯店。東市的商行和西市大致相仿。
長安城朱雀街東面的七家商坊和西面的四家商坊,都設有旅館(供商人居住)或旅邸(貨棧)。唐宣宗時,日本和尚圓珍曾旅居春明門外的高家店及崇仁坊中的王家店,外地商人將貨物寄放在旅邸,陸續出售,店主收取保管費。外地商賈中,有一部分來自西域,盛時總數達數千人,其中許多珠寶商還操縱著整個珠寶行業。除了民間貿易外,宮廷中的宦官也常來強行買賣。他們付價甚少,或竟不付價,使賣者空手而歸,名曰「宮市」。
(圖片來自網路)
D. 漢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概況
歷史必修二 第一單元知識點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一.中國古代農業的起源
1.起源:原始農業是由採集經濟發展而來 2.起源的地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3.我國古代農業在地域上的差異:
南方
北方
土地屬性
水田
旱地
主要作物
水稻
粟麥
二.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
原始社會
石器
夏商周
耒耜
春秋戰國
鐵器牛耕
唐代
曲轅犁
三.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興修
時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春秋戰國
芍坡、都江堰、鄭國渠
西漢
漕渠、白渠、治理黃河
三國
翻車
唐代
筒車
古代中國興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區的坎兒井就是代表
四.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時代
耕作方式
原始社會
刀耕火種
夏商周
大規模簡單協作生產
春秋戰國後
精耕細作
2.自耕農經濟
A.自耕農的含義:自己擁有小塊土地,從事個體生產,勞動所得歸自己支配。它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納地租,因此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它們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B.自耕農產生的時間與原因:
①時間:春秋時期
②產生的原因:(1)生產工具的進步 (2)耕作技術的進步 (3)私有土地的出現
C.自耕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 ②以農為主,耕織結合,自食其力
D.自耕農經濟的評價:
①積極方面: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情況下,農民的自給自足,生活穩定,生產積極性較高
②消極方面: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男女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到近代以後,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E.自耕農經濟的破產:統治者過渡剝削和壓迫
總結: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主要特點:
1.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為輔 2.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3.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
五.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發展趨勢:土地國有制(公有)→土地私有制
A.土地公有:土地公有主要是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它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勞動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B.封建社會時期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為主,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農土地私有。
C.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是土地兼並,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古代歷代政府通常採取均田,限田來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但成效不大。
六.中國古代租佃關系的普遍化
1.中國古代農民的主要構成:佃農、自耕農(佃客、佃戶、田客等)
2.佃農的含義: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勞動工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家庭經濟。這種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佃農是封建地租剝削的主要承擔者。並服各種勞役,遭受繁重剝削。
3.租佃關系產生和發展:戰士時期產生→宋代今次於自耕農→明清普及全國
4.租佃制下地主與農民的關系:A.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B.人身依附的關系
5.農民對地主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產生的影響
A.農民取得了生產的自主權,尤其是在支配農產品方面一定的自主權,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B.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七.中國古代四大經濟區的形成
1.中國古代的四大經濟區: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特點,按自然條件優劣把全國分為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大經濟區,其中山東、山西長期居於全國經濟重心地位。
八.北方人口的南遷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中國古代人口南遷的三次高潮:
A.兩晉「永嘉之亂」後 B.唐代「安史之亂」後 C.兩宋「靖康之變」後
2.古代人口南遷的原因:A.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B.統治者的壓迫和土地兼並
3.古代人口南遷帶來的影響
A.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高各民族素質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經濟重心南移
C.南遷的北方人給南方帶來了許多新的發風俗習慣,促進南北文化的融合
4.中國古代重心的南移
A.經濟重心的南移:山東、山西→江南地區
B南移的過程
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過孫吳、東晉和南朝的開發,江南經濟初步發展
②中唐後,隨北方人南遷,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逐漸趕上北方
③南宋時期,經濟上南強於北局面確立,南方正式成為經濟重心
C.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人的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③南方本身蘊涵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④南方統治者大力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的政策
D.經濟中心南移帶來的影響:
①經濟重心南移,使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②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九.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青銅冶煉技術:從二里頭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
2.冶煉技術的進步:A.春秋時期發明冶煉技術(塊練鋼) B.南北朝時期發明了先進的「灌鋼法」
C.漢代開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開始用焦炭冶煉,明代流行
3.絲織技術的發展
A.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被成為「絲國」
B.唐代出現了「緙絲」技術
4.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A.元代黃道婆全面革新棉紡織技術,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B.元代,松間地區是全國棉紡織中心。明代後期,棉紡織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5.陶瓷技術的發展:
A.制陶是中國民族的偉大發明
B.制瓷(陶)技術的發展歷程
時期
制瓷(陶)技術
時期
制瓷(陶)技術
原始社會
彩陶、黑陶、白陶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
東漢
青瓷
元代
彩瓷時代
南北朝
白瓷
明代
鬥彩、五彩瓷
隋唐
制瓷業成為獨立部門
清代
粉彩、琺琅彩
6.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A.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私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B.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
C.官營手工業的特點:
①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在公官監督下生產
②資金雄厚、規模大、分工細、技術水平高
③原材料由官府提供,產品由政府調撥,不入市場,缺乏競爭
D.私營手工業:
①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明代中葉占據主導地位
②私營手工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發展顯著,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後期大規模手工業作坊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十.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歷程
1.商業的產生: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主要因為:剩餘商品的出現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2.商周時期的商業:A。商朝:產生最早的商人和貨幣 B周代:實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
①私商成為商人的主體 ②黃金、白銀開始用為貨幣 ③形成了許多著名的都會
5.宋元時代的商業
A宋代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元代紙幣廣泛流通
B.城市的商業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6.明清時期的商業的新特點:
A.商業市鎮興起,貨幣經濟佔主要地位
B.農產品大量商品化 C.廣泛使用金屬貨幣白銀
D.出現了區域性商幫:徽商、晉商、閩商、等 E.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7.中國古代城市的繁榮
A.西周——唐代城市的特點:
①縣以上的城市,有官設的「市」,設市令或市長,商業交易受官府嚴格控制,縣以上,一般禁止設市
②市和居民區分開(「市」「坊」分開) 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
B.宋代城市的特點:
①市坊界限不復存在,市分散在程中,面街而設,形成街市
②市的啟閉不再由官府統一規定時間,出現了夜市、曉市等
③商業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視,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C.明清時期的城市:
①在工商業發達和交通要沖,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②城市的生產性、商業性增強
8.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中國是小農經濟社會,小農經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保證財政收入,鞏固統治,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②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流動性大等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思想矛盾
B.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歷程:
①提出:戰國時期;商鞅明確提出「重農抑商」
②西漢初年,嚴厲打擊私營工商業:
漢高祖;苛重稅、禁購地 漢武帝:均輸平準、鹽鐵專營
③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④明清時期堅持重農抑商:加征商稅;限制商人活動;限制民間對外貿易
C.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①在封建社會初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在封建社會後期,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僅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還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成長,導致中國的落後
十一.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及緩慢發展
1. 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
A.農業:①生產技術水平領先世界 ②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產量提高
③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引進 ④人們的衣食結構發生了變化.
B.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取代觀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商業:①商品經濟發達,大量使用白銀 ②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D.國力強盛:①耕地擴大和人口增長 ②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例大 ③中國是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心
2.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A.時間:明中葉以後
B.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產生的影響:
①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導致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②為市民文學的產生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E.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主要因素:
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阻礙社會分工,嚴重製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官府的 殘酷剝削,導致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低下
③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自守」等政策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措施,抑制了科技的進步
⑤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陳舊落後的經濟觀念
E. 生活在古代的的人去哪裡買東西
古代人買東西叫趕集。集市通常都是建立在鎮上,因為鎮相對於村和鄉交通更為方便,同時一個大鎮也是幾個鄉村的匯中處,集合點。古代買東西其實和現在的農村人去鎮上買東西差不別不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的特點,變的只是物品的更新。
集市的由來一集市貿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第一次物品交換則是從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開始。隨著生產力的大力發展,養殖業的出現。有些原始人的家族食物和勞動人力上慢慢的出現了剩餘。於是原始人開始拿這些剩餘產品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這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
在古代趕集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趕集那天,基本都是全家老少集體出動。在趕集之前,家家戶戶都會盤算家裡需要哪些東西,哪些物品又是必須品,比如油、鹽、醬、醋等等。到了趕集那天,家家戶戶會起早床,因為那時候交通不便,百姓基本靠步行,只有達官貴人才會騎馬坐車。去晚了,集市關了,有些東西就不好買了。趕集這項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F. 西漢的經濟
參見:漢朝經濟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 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牛耕更加普遍,在黃河流域逐漸盛行起來,也存在用馬耕地的現象。鐵制農具的製作與使用比較廣泛,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但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而且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鐵制農具的種類也增多了。僅鐵犁中,就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耕作技術有了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咸陽等地都發現有鐵犁壁。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作用。 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公元前132年,黃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泛濫成災,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徐伯的領導下,征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修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余頃地受益。
與此同時,又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里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於是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公元前95年,從仲山口 引涇河至櫟陽 ,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與「區種法」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提高。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斗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
趙過還發明了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在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過一件鐵制耬足,山西平陸棗園村王莽時墓葬壁畫上的三足耬畫像,證明當時已廣泛採用耬車播種技術。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種新式農具。
到漢成帝時,氾勝之又總結了一種新耕作方法── 「區種法」。是一種園藝式耕作技術,把土地劃成許多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到西漢末年,墾田面積已達8270500餘頃,人口達六千餘萬,比秦朝增加兩倍以上。 冶鐵業 漢代的冶鐵業作坊多,規模大。20世紀50年代後,在河南、山東、北京、江蘇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以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和南陽北關瓦房庄等地遺址規模最大。從遺址可以看出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了一件鐵工具,經化驗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有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准一類A級石墨相當。同時發現炒鋼爐一座。炒鋼這一嶄新的高效率的先進技術的出現,說明西漢的冶鐵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在鋼鐵冶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戰國時期冶鐵業一般只能冶鑄農具和少數手工工具,鍛制兵器還比較少。到了西漢,不僅能生產鐵制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也廣泛使用鐵制,如燈、釜、爐、剪等都已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 絲織業 西漢時期絲織業發達,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是全國絲織業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發達的城市裡,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稅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
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綉、紗縠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綉、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絲織物,用織、綉、繪、印等技術製成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別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生產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採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漢錦是漢代織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 工藝水平 西漢手工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手工工藝水平上。
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發掘出大量的精美的器物。例如出土的「長信宮燈」,製成一個宮女雙手執燈的形象,十分生動,設計更為精巧,可以拆卸,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隨意調整燈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宮女頭部可以拆卸,體內空虛,右臂與煙道相通;通過煙道而來的蠟炬的煙被容納於體內,以保持室內的清潔。墓中還有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由2000多塊玉片和黃金製成的絲縷編綴而成,其製作工藝非常精美。
在西漢官營手工作坊中,主要生產者是工奴和刑徒,私營作坊中的勞動者,主要是奴隸,只有家庭手工業的生產者是「編戶齊民」。
【漢代青銅器圖冊來源 】 西漢部分青銅器和玉器 漆器業 西漢的漆器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在蜀郡(成都)和廣漢等地設置工官監造漆器。當時上層之家都使用漆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種類很多,有耳杯、盤、壺、盒、盆、勺、枕、奩、屏風等。大多色彩鮮艷,光澤照人,精緻美觀,特別是漆器上的彩繪,技巧更高,畫法瀟灑生動,奔放有力,線條干凈流利。 「交通王侯」 漢初,雖然曾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作官為吏,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山澤禁令的放弛,給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當時的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非常活躍,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響的勢力 。
西漢時商業經營的范圍很廣,據《史記》所載,當時市場中陳列著糧食、鹽、油、醬、果類、菜類、牛、馬、羊、布、帛、皮革、水產等幾十種商品。 收回鑄幣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這造成幣制混亂,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另一方面,一些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操縱造幣之權,富比天子,威脅中央。吳楚七國之亂時 ,鑄幣便為其提供了重要財力支持。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把錢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鍾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這次新鑄的五銖錢(也稱上林錢或三官錢),重如其文,錢的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貨幣。 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 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對鹽鐵經營採取放任政策,國家僅設官收稅。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咸陽建議,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釀酒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鐵官,管理煮鹽、製造鐵器和買賣鹽鐵等事務。不產鐵的地方設小鐵官,以熔化廢鐵作農具或用具。鹽鐵官營後,嚴禁私人鑄鐵和煮鹽。自從鹽鐵官營後,漢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但是管理鹽鐵的官吏多為鹽鐵商人,經營不善,往往產品質量低,價格昂貴,貧民購買不起。
漢武帝在實行鹽鐵官營的同時,推行了均輸平準政策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在全國實行均輸平準政策。原先漢政府各部門常常搶購物資,引起物價上漲,地方上交中央的貢賦,往來煩難,「或不償其費」。而且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於是由大農令統一在郡國設均輸官,負責管理、調度、征發從郡國徵收來的租賦財物,並負責向京師各地輸送。又由大農令置平準官於京師,總管全國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資財貨,除去皇帝貴戚所用外,做為官家資本經營官營商業。「貴則賣之,賤則買之」 ,調劑物價,並獲取收益。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政策後,「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算緡和告緡 為了打擊富商大賈、高利貸者的經濟力量,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漢武帝於公元前119年,頒布了算緡和告緡的命令。
算緡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貸者徵收財產稅。規定商人財產每二千錢,抽稅一算(一算為一百二十錢),經營手工業者的財產,凡四千錢,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邊騎士而有軺車者,每輛抽稅一算,商人的車,則徵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隻船抽稅一算。隱瞞不報或自報不實者,鼓勵知情者揭發,叫做「告緡」。凡揭發屬實,即沒收被告者全部財產,並罰戍邊一年,告發者獎給被沒收財產的一半。此令一行,各地爭相告緡。在楊可主管告緡事務時,告緡之風,遍及全國。
上述各項措施的實行,限制和打擊了富商大賈、豪強、貴族的經濟勢力,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暫時解決了由於戰爭和奢侈浪費所造成的困難,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力量。但卻對商品經濟產生了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當時西漢最大的都市是京師長安。據考古發掘,長安城周圍長22600多米,相當漢代六十多里長,超過古代羅馬城三倍以上。城垣每面有三個城門,可容四輛大車並行。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八街(縱街)九陌(橫街)之稱。街道三道並列,與城門的三個門道相連接,其中中央大道特別寬大,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全城中部和南部幾乎全是宮殿區,佔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東、西九市,是商業活動區。長安商業很繁華,在九個市場之內,聚集著各種大小商店,出賣各地的貨物。同類商店又集中在一處,成為許多市,如酒市、牛市、馬市、羊市等。這些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東、西九市不僅是商業區,而且也是手工業區,如市內便有官府手工業作坊。城內北邊一部分是居民區,佔全城的十分之一左右。據記載,西漢末長安人口有24萬之多。除長安之外,洛陽、臨淄、邯鄲、宛(南陽)、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洛陽水陸交通方便。臨淄絲織業發達,人口密集,是齊魯的中心。邯鄲是黃河以北的商業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鐵業很發達。成都的手工業,特別是蜀錦,馳名全國。西漢的城市,不僅在中原地區星羅棋布,就是在南方地區也有很大的發展。如江陵(湖北江陵)、吳(江蘇蘇州)、番禺(廣州)等,或為一方都會,或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 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約為1300萬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達3600萬,漢武帝後期因大規模對外戰爭人口銳減至3200萬,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
漢武帝晚年頒布罪己詔重啟漢初息兵養民的國策,繼任者霍光、劉詢沿襲,至漢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 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 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及遷居漢地的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300萬。
G. 西漢的東西市為什麼建在長安城的西北角
為什麼不建在那裡呢??
封建王朝的都城,政治功效還是遠遠大於經濟功效的。所以東西市不可能建在中心。。
而南面,和東面,也都是通常認為的較好位置,反正是不會作為相對比較下賤的商業區的。。。
商人在古代地位低下呀,只能這么說了。
H. 古代為什麼市場建在城邊上,又為什麼用牆圍起來
樓上說的不對,古時候的市場就是建在城邊上,不信可以去查找西漢時期的長安平面圖,市場稱為市,分為東西二市,靠著城牆。
因為古時候有錢的商人很多,政府為了防止老百姓全都棄農從商,而使用了一系列措施歧視商人。故把市場建在城邊上。
而用牆圍起來是為了防止敵人進攻,城牆起到一個防禦的作用。
I. 大漢東市是西漢時朝的一個什麼樣市場
漢 代在 長安 東市處決判死刑的犯人。後以「東市」泛指刑場。
《晉書·宣帝紀》:「公居 伊 周 之任,挾天子,杖天威,孰敢不從?舍此而欲就東市,豈不痛哉!」 元 馬致遠 《慶東原·嘆世》曲:「珊瑚樹,高數尺,珍奇合在誰家內,便認做我的。豈不知財多害己,直到東市方知。」 柳亞子 《有悼二首為徐伯蓀烈士作》詩之二:「慷慨告天下,滅虜志無渝。長嘯赴東市,剖心奚足辭!」參見「 東市朝衣 」。
J. 古代 市場的名字
原始市場有:市井。「市」在古代也稱作「市井」。這是因為最初的交易都是在井邊進行的。《史記『正義》寫道:「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賣,因成市,故日『市井』。」古時在尚未修建正式市場之前,常是「因井為市」的。這樣作有兩點好處,一是解決商人、牲畜用水之便,二是可以洗滌商品。《風俗通》雲:「於井上洗滌,令香潔。」後來,陝西省城鎮附近,均設有井讓商人飲馬之用。古時的這一遺風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解放前,仍能在鄉鎮中見到。「市井」一詞也一直沿用至今。
朝的正式市場中,每日的交易活動分三次舉行:「朝市」在早晨,「大市」在午後,「夕市」在傍晚。參加夕市貿易的,都是小商小販。市場設有門。進入市門交易,叫「市入」,市入之時,有小吏執鞭守於門口,以維護市入秩序。市場的各個貿易地點,叫作「肆」。同一市場中,按照不同的經營品種,設若干個肆。市內設有存儲貨物的屋舍, 叫「廛」 ,也就是後世的棧房。廛都是官府建造的,所以商人存入商品必須納稅,叫「廛布」(布,貨幣)。貿易時用的券契,叫「質劑」。其中長券叫「質」,用來購買牛馬等商品。短券叫「劑」,用以購置兵器及珍異之物。大市使用「質」,小市則用「劑」。市場官員發表的命令,叫「市令」。商人必須遵守市令,否則會遭到處罰。處罰的方式之一是罰款,叫「罰市」。市場既是商品交易的處所,也是政府處決罪犯的刑場。劊子手殺死罪犯後,將其屍體橫陳示眾,叫作「棄市」。市場是「市井小人」的活動場所,又是刑場,所以政府不準達官貴人隨便進入市場。進入者要遭受處罰。《周禮·地官》寫道:「夫人過市,罰一幕;世子過市,罰一帟;命夫過市,罰一蓋;命婦過市,罰一帷。」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別尊卑」(鄭康成語),也就是為了維護這些人的身份。
西漢時,全國有六大商業城市,而以國都長安為首。它依靠水陸商路的便利與全國其它著名商市,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聯系,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商業網。司馬遷說:「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以想見,長安城更是財富集中,物質殷闐。長安的商業區,主要分布在九市。其中有名可考的有七市,即西市、柳市、東市、孝里市、直市(因物價無二,故以「直市」為名)、交門市、交道亭市。九市平面皆為方形。各方266步。諸市都建有圍牆,叫「闐」,其門稱為「A」。市內有十字形通道,叫作「隧」。隧兩側是「列肆」,也叫「市列」,即陳列商品的建築物。肆分別成行,井然有序。列肆的後面,挨著市牆,建有堆放貨物的店,叫做「邸舍」,就是周朝的「廛」。商人們只要是在市中營業的,都要登記入冊,叫作「市籍」。取得市籍的人,得向官府繳納「市租」。市的管理機構設在「旗亭」 (也叫「市樓」)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