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村品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您好。
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跟當年的氣候以及收成,以及供應市場有直接的關系。
今年的氣候不好,價格就有可能上升。氣候不好,種植成本上升價格也會上升。
產量小於供給那麼價格就會傷身,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會下降。
當然一些地方的產品在地方上的價格是比較便宜的,共給外地一些沒有這種東西的地方,那麼價格就是昂貴的。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② 農產品價格是怎樣形成的
農產品價格形成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農產品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構成。固定成本不隨產量或銷量的變化而發生明顯變化,如機器、廠房、折舊、取暖、照明、保險費和管理人員工資等費用。固定成本不隨產量變化而變化,但如果平攤到單位產品中,它將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變動成本隨產量或銷量變化而發生直接的變化,包括原材料、外購半成品、工人工資、包裝材料和銷售等方面的支出。單位變動成本在短期內是穩定的。兩者加總,會出現隨著產量提高,單位總成本會降低。農產品價格至少應包括總成本。農產品成本是價格的最低界限,如果按照這個數額銷售農產品,那麼農民出售農產品所獲得的收人僅能補償農產品成本消耗,並不能獲得農業經營利潤。(2) 利潤:農產品銷售價格只有局於成本,農民才有利潤所得。
③ 影響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因素很多:當年的產量、當年的需求,也就是供求關系;化肥、農葯的物資價格的浮動;運距以及運費;用工的價格。
④ 農產品價格有哪些因素影響
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因素
宏觀經濟
「民以食為天」,作為必需的生活保障,農產品一直存在著剛性需求。然而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農產品需求不僅僅表現在食用上,飼料使用、酒精、澱粉等工業深加工所佔比重逐步增加。而工業深加工、家禽、家畜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發展影響,如果在經濟擴張期間,經濟發展帶動總需求,這些行業也紛紛擴張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自然加大;如果在經濟萎縮期間,需求萎靡不振,行業發展前景黯淡,對農產品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此經濟發展形勢必然影響到產品供需上來,自然也就農產品期貨價格產生影響。雖然相對與工業品來說,敏感度和力度可能減弱一些,但是在分析農產品價格趨勢的時候,宏觀經濟形勢是不可或缺的一項。
供求變動
作為經濟學的基礎,供求關系是決定產品價格的基礎,因此,無論是工業品還是農產品,在分析價格走勢時分析供求關系是必然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價格未來發展方向。
這里需要關注的就是每個期貨品種對應現貨的產量、庫存、消費及進出口數據,綜合數據就能夠對一段時期內產品的供求狀況產生一個較為准確的判斷。
季節氣候
眾所周知,農產品是通過農作物生產、加工獲得,而農作物生長、收獲情況極大影響最後產量,因此對於農產品來說,季節及氣候變化是較為獨特的影響因素,而且相對與工業品和化工品來說,影響更為巨大。
隨著農業種植的規模化、集中化發展,天氣情況對於農業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天氣因素是人類當前科技水平無法控制的,因此極端天氣出現,勢必影響到期貨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如大豆的成長過程主要分為種植期、開花期、灌漿期以及收獲期,如果在種植期降水的差別和氣溫的差別變化明顯對豆苗生長影響很大,灌漿期如果乾旱少雨容易造成結莢不實、豆粒不飽滿等情況。因此天氣情況是農產品價格分析必要考慮因素。
⑤ 農作物市場價格由誰來定價
國家調控,國家農業部,物價局,國務院這類的,國務院的一號文件可以參考一下。國家會給補助然後讓菜價降下來,主要是米,麥子這類。
⑥ 農產品價格波動受什麼影響
分析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能夠有利於選擇農業產業的方向,增加農業生產的效益。
在此,我先分析兩個最關鍵的因素!
第一個是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我們知道,任何商品的市場價格是受供求關系左右的。供不應求則價格飆升;供過於求則價格直線下跌,甚至滯銷!
這樣的情況,在農產品中蔬果類型中比較常見。如現在正是蔬果價格攀高的時節,因為很多蔬果對於當地來說都是斷檔期,充斥市場的不是冷庫出庫的陳貨,就是他處長距離販運的甚至還是進口的!這樣必然價格高。
隨著溫度升高,夏季來到後,本地蔬果都會出現大量上市的情況,那供過於求的局面立馬來到!相信蔬果價格跳水時日無多,某些單品是否賤價、滯銷還不得而知!
而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主要就是選擇能夠在當地蔬果間隙期上市的品種,或採用大棚等先進種植方式提早蔬果上市的手段!相信前段時間就能有辣椒上市的賺得不少,幾十元一斤的辣椒!還有上百!幾百元一斤的辣椒!這簡直比高端葷菜類都貴,能上市、有量的話財富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個是進口的情況。很多農民對這個因素比較忽視或根本看不到!而對於像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糧食類農產品來說,進口的影響可能至關重要!
這幾年,糧食價格一直在我們認為的地位徘徊,有的甚至跌破生產農戶能夠承受的成本價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出現滯銷壓倉的情況!
我們農村土地面積廣袤,生產這些傳統糧食作物的很多,以前這么多人口要吃掉多少糧食呀!所以農民種糧應該是很靠譜的。
但是,世界這么大,能夠種糧的地方肯定不止我們,全世界都在種著傳統的糧食作物!而且,其他很多國家人口並不多,一些大農場主持有的規模很大的農場能夠種出本國根本消化不了的糧食!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農產品准入已經基本放開,所以,國外廉價優質的農產品紛紛進入我國市場!而且這個趨勢只有增強的可能,除非貿易起了波瀾,否則我國享受世界低價農產品會長時期保持!
看到這個基本因素,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根本無法逆轉這個趨勢,接下來的方向當然是避開這些能夠大宗進口的傳統糧食作物布局!或者改變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的方式,例如走生態種養之路,將傳統糧食作物類農產品附加更多市民消費選擇要素!則在有銷量的同時還會有個好價格!
至於其他影響因素,如氣候、病蟲害等,不具有規律性和必然性,一旦發生,也可以分析其在對農產品的供求關繫上是否產生顯性影響來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對策!
⑦ 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動有哪些因素
(一)供需關系
1、
農產品的價格根本是通過供求平衡關系決定。一般而言,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將會下跌,而當供不應求時,價格則會上漲。
2、玉米的進出口。
對國內而言,農產品進口會增加國內供給總量,出口會導致需求總量增加,出口對國內價格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今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有逐步減少的趨勢,對國際市場而言,需要重點關注美國、中國、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國的出口情況和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主要進口國家地區的進口情況。
3、玉米庫存的變化。
4、牲畜和家禽的飼養量。
二、天氣變化。
影響農產品供給方面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氣候條件。如果種植季節降雨過多或生長季節降雨不足,都可能明顯地降低產量,由此可能引起價格的上漲;反之如果風調雨順,則可能導致價格的下跌。
三、禽流感等突發性事件的影響。
禽流感等突發事件影響到農產品的消費,而消費減少,自然會對價格有一定的壓製作用。
⑧ 每年的農產品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多數以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內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一般來講,靠近銷區的基差多為正值,而靠近生產地的基差往往為負值。當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人們的價格預期也會導致基差變動。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差價格往往會收窄;反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走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買賣的報價是按某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基差作出的,從而使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美國和南美農作物收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此後的一兩月後逐步走高。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方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即期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多種形式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穀物交易。19世紀初,為解決穀物的及時買賣,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在西部農場主和東部加工商之間開始以遠期合同形式進行商品交易。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65年該交易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隨之出現,並出現了期權、互換等多種合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因此,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准。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著全球穀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行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的價格重要指導。
這里以大豆為例,說明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一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等多個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為:美國農業部對外發布每年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情況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的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有關大豆的生產信息進行買賣期貨操作,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農場主根據期貨價格表現出的供求趨勢來確定第二年的生產安排,以此來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貿易商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來確定現貨貿易合同中的價格,以避免價格波動風險。
很顯然,美國本土的大豆生產情況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以美國本土大豆生產情況作為世界大豆現貨市場定價基礎的期貨定價機制十分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近年來,盡管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未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的定價機制。
三大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
既然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因此,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需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影響下,商品價格會自動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供給增加,該種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反之則上漲;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和需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了一種相對均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當美元貶值時,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會出現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組織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當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
此外,還有一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等。從本質上講,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主要因素決定了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後,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會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上揚或下跌;個別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數目龐大的經濟援助和補貼。OECD公布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額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總補貼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的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產生著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農作物補貼額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到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把2002-2007年間大豆貸款價格由2002年之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對大豆補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求失衡,由於供給不足致使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猛上漲。另一方面,巨額的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補貼是取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大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⑨ 農產品的價格是誰說算是農民還是消費者
以桃來看,大多數桃農受制於地頭收購商。大多數年景臨沂蜜桃地頭收購價三塊多,今年早春發生凍害,桃價上升,地頭收購價在五塊左右。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我們講授農產品電商的優勢,可以對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砍掉中間層層環節,賦予生產者定價權,藉助電商以零售價對接全國消費者,大幅提升生產者收益。
我們有不少新型職業農民學員在參加完培訓後開起網店,一年後便成長到年交易額過百萬,還有幾個學員的網店成長到年交易額過千萬。
曾經拿學員網店數據做案例,日交易額70000元,很多新型職業農民倍感震驚,認為該網店農產品售價高。其實70000元交易額對應了兩千多個訂單,平均一個訂單才35元。35元5斤包郵的農產品或是蜜桃、或是蘋果、或是核桃板栗,對消費者來說都是較低的定價。
我們也會講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做高端農產品成功的案例,但這畢竟是少數。
以目前來看,電商賦予生產者的定價權,以零售價例如桃7元-10元一斤的零售價,即可比地頭銷售大幅提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