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徐如鐵書法值多少錢
徐如鐵的書法造詣很高,是當代少有的實力派書法家,其精品價格應該在30000——50000每平尺
『貳』 關於贊美字體()()如()
康橋序徐如鐵先生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
徐如鐵先生不僅楷書寫得傳神,而且對歷代書法與書法名人都作過研究。他的字點畫之間內含筋骨、劍戟如張,間架結構陰陽平衡、迎讓有序,整體布局和諧靈動、節奏流暢,宛如一首首書法抒情的交響。
初識徐如鐵,是在2008年奧運書畫藝術會上。徐如鐵和他的孿生弟弟徐如鋼是整個會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倆人的到場,使得整個會場活躍起來,孿生兄弟的書畫藝術很快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進一步了解徐如鐵和徐如鋼後,許多人的好奇感開始變成贊嘆,甚而被這對孿生兄弟的書畫藝術傾倒。
當時,徐建林先生送我一帖徐如鐵先生手書的《金剛經》。藍色的紙金色的字,看起來流光溢彩,加之徐先生的楷書豪勁清潤、骨氣豐勻,直讓人疑惑是用來廣告的印刷品。問話剛一出口,頓覺失語,印刷的字哪是這樣富於彈性!溫雅舒展之中,孕育澎湃的激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徐建林先生請我為其伯父將要出版的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作序,我沒有拒絕,因為感動。
文字是上天給我們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人類藝術史上,最富魅力最能貫穿人類精神而達到藝術頂峰的是書法。這一點上,漢字書法表現更為精妙,點畫的起伏頓挫、字與字的峭勁跌宕、詞句之間的意態縱橫、整體的氣勢磅礴及構成美:詩一樣綿長的意韻與哲理性思想,任何藝術都不能與之相虞美。最簡單的點畫,也蘊藏玄奧,「永字八法」要求:第一筆點筆要取側勢,起筆用藏鋒或露鋒,落筆要迅速有力,做到「側峰峻落」,古人形容「峻落」如高山墜石,勢足收峰。其間鋪毫行筆要飽滿,收筆強調用頓筆回鋒。
書法,從最早的初創時期到它的孕育發展直到完滿成熟階段,飽含著我們先民對世界的感覺感知和無限深情,「永字八法」中的長撇「掠」,古人形容是雀鳥低空迅疾飛過,也叫「飛燕掠水」。王羲之在題《筆陣圖》時說:「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強調每一筆畫的運筆要有三個動作:起筆、行筆和收筆。筆畫之間,我們看到和感到的是對自然的摹仿和生命意象的抒情,每一字的書寫都包含我們對生命的體悟,字成為我們駛向世界的大門,詞成為我們駛向世界的大道,那隱退的隱喻和象徵是我們的鑰匙,我們要善於找到它。徐如鐵先生為我們的手上遞來鑰匙,這就是他的楷體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楷書是書法的基礎,也是最需要功夫的,相傳王羲之學書法時,對楷書的基本筆法「永字八法」的錘煉達十五年之久。徐如鐵先生長久以來,致力於楷書書法的研究與創作。許多人寫書法,對書法的奧妙卻不知一二,這不能不是件遺憾的事,就像喜愛音樂的人,不懂五線譜,無論他的歌唱得多麼好,卻不能真正悟出音樂的本質和精髓。王羲之七歲學寫字,十二歲偷著讀了父親藏在枕下的前代《筆法》,不出一個月,書法大有長進。書法之於書法家是必勝的法寶,蔡邕在嵩山石室得李斯留下的筆法,而成為一代宗師;鍾繇為得蔡邕筆法,竟不惜偷掘韋誕的墳墓,盜取筆法。徐如鐵先生深得《筆法》之奧妙,手書王羲之告汝子論筆勢十二章,實難能可貴!
徐先生在「今述筆勢論……開汝之悟」的書寫中,一個「述」字就飽沾他躊躇滿志、言無不盡的復雜情感。真正的書法家首先是一個創造者,他在合理的書寫中把感發他的那種意蘊,以適當的書寫形式,以及他對書寫內容的深刻感覺和他的書寫情感熔於一爐,才能塑造好每一個字的形象。徐先生書寫「述」字,沒有按照捺的常規寫法,而是用「水」字中的右「糹」,古人講:捺畫也名「磔」,是祭奠分割牲畜肢體的動作,筆畫像一把斜角刀,捺畫雖然在隸書時已經有「燕尾」之變化,但徐先生還是把捺筆寫得更加一波三折,點畫之間那種對兒女千囑咐萬叮嚀的情感描寫,通過一波三折表現出千徊萬轉、凝重渾厚的藝術效果。
書法是形而上的,它是人類初始和最終極的藝術表達,字與字之間、詞與句之間、都是情感和靈魂的直接抒寫。徐先生的書法不僅可以讓我們臨帖好楷書,而且交給我們制勝的書之法寶,他為我們捧獻的是一個藝術家滾燙的心。通讀論筆勢十二章,徐先生的書寫剛中有柔,斬釘截鐵之中自然舒展、方圓有韻之間飄逸飛動,章法上的抑揚俯仰、顧盼多姿,讓讀者和書寫者感覺妙趣橫生。可以說徐先生的書寫是用心的,更是用情的,開篇中我看到三個「汝」字,每一個「汝」字都是不一樣的寫法;二個章字相疊也用了不同的寫法,其中一個「章」字用了孔府門前文章出頭的「章」字;六十個「之」字,也各有千秋,筆筆關情!
徐先生不僅對楷書獨有情衷,行書也寫得精妙。他在古今行書二千年的演變長河中,不倦地求索。行書書法燦若星辰,天外有天,相傳王羲之七歲學寫字,後學於衛夫人,認為自己的字已經相當了得,後來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的書跡、鍾繇的字、又拜讀了蔡邕書《熹平石經》、張旭書《西嶽碑》,眼界更為開闊,從此更加刻苦地學習書法。王羲之在書法上博採眾美,熔鑄古今,一變魏晉以來流行的質朴書風,而為妍美流變的新體,書法造詣達到「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從書法發展的歷史看:鍾繇完成了由隸到楷的偉大變革,王羲之從衛夫人學習鍾繇筆法,勇於創新,在筆勢和字形上都有變化,表現出更豐富的審美內容。王羲之的書法筆含篆隸而不露痕跡,筆力雄健而含蓄斂氣,風度灑脫又自然安祥,圓渾典雅、奇偉婉麗;在行書的運筆上有藏有露,欹側峭勁;結體上匠心獨運,起伏頓挫有致;章法上疏密斜正,變幻多姿;字與字之間雖絕少牽絲連帶,卻一氣貫注、風神驟發,古人稱王羲之的行書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徐如鐵先生師古而不拘泥於古,博採眾家,他的書法有王羲之的超逸與豪邁,有歐陽詢的險峻與凝重、有顏真卿的渾厚與奔放、有蘇東坡的沉靜與超妙、有黃庭堅的瀟灑與不拘、有米芾的神駿與顧盼……千年行書千姿百態,徐先生能夠在學與似之間破陣而出,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情感情意升華而為藝術的意象性和形象性。
「讓作品說話,叫歷史評判。」徐先生有豁達超然的藝術觀,這是他的人格魅力。徐如鐵先生1950年出生於湖北孝感一個書香世家,五歲秉承嚴父指教,初學黃自元「漢字簡架結構九十二法」,八歲臨習王羲之碑帖和歐陽詢碑帖,十二歲臨習王佑軍草書。因為先生性格穩重厚實,最終選擇了正楷和行書。徐如鐵現任東西方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詩酒文化協會詩書畫院副院長,主要作品有《金鋼經》、《道德經》、《諸葛亮出師表》。
書山有路,徐如鐵先生在山的高處向我們指出攀登的階梯,並用自己精學苦練所得作鐵索,攙扶每一個攀爬登險之人。
是為序
『叄』 徐如鐵書法價值
如果是一張紙一個的大字幾十元平尺是可以的,是四個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
可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如果是抄經書或者是詩詞,字數在幾百幾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幾千元平尺都是要的。還要看紙張,用墨等。另外,藝術品價格高低都得市場說了算,有的買高檔的,有的買低檔的。另外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麼准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比如,同一個人的書畫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萬、幾萬平尺······;而且換另一個拍賣商、中介又是別一種情況······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買家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或者純粹是炒作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麼等他退了,或者沒有人炒作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這里特別提出的是——潤格是不靠譜的一種參考,主要還是看市場,還有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說的。還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畫都是不值錢的,除了年代久遠同時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會值點錢。不好意思,主意還是要自己拿,別人說的都只能作為參考。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
『肆』 徐如鐵書法值多少錢。徐如鐵老師主要是以傳統的書法為主,其價格7一8千一平尺。在北京很有名氣,中央電
關於書法的價值和內涵,著名書法家潘守宇認為有三要素:1,人品:心正則筆正。(唐太宗問柳公權書法;另外世人不欣賞奸臣蔡京的書法作品,而推崇蔡襄的書法!) -人品不高,筆墨無法。-----范曾什麼人寫什麼字,什麼人畫什麼畫。明末清初名醫、文學家 、書法家傅山先生在《作字示兒孫》中講: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未學顏公書,先讀顏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書道》中說:「自來書品,視其人品。故無學不足以言書,無品尤不足以言書,此書道之理也。」2,苦練:歷史典故記載:(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染。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 墨磨萬挺,不做張芝做索靖。(中國歷史上幾位成功書法家的苦練典故。)民國大書法家沈尹默說「學書十年,當有小成」,隋代智永禪師學書法四十年不下樓。3,書卷氣:退筆千管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個人學識修養關乎書法成就!多讀書,宋代黃庭堅說「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學養和內涵,書法到了高階段,寫的其實是思想,是氣質,是情緒,是一種精神和人格修養的表達。古代大書法家一般同時也是大學問家。 楷法無欺,在榮寶齋見過他和潘守宇先生這樣的行楷價格每平近萬元----
『伍』 請問誰知道書法家徐如鋼、徐如鐵和他們最近的具體情況
徐如鐵、徐如鋼藝術簡歷
徐如鐵(哥),徐如鋼(弟,現用名:徐剛),孿生兄弟,1954年生於大別山麓董永故里——湖北孝感,書香世家,大學文化,現定居北京海淀。
徐氏孿生兄弟從五歲時秉承嚴父傳教,初學「漢字簡架結構九十二法」及「永」字八法;八歲時臨習王羲之及歐、顏、柳體碑帖,並背誦王右軍的草聖訣歌,十二歲時開始臨習王右軍草書。徐氏孿生兄弟歷盡滄桑、筆耕不輟、雖然生於農村,但對中國文化、書法藝術深研不厭,兄弟二人博覽群書,相互研究、探討。博古之長、展今之秀,五體「真、行、篆、隸、草」無體不精,無論書體變異,始以「嚴謹」扣弦,使書法藝術更顯蒼勁古雅,飄逸雋永。
多年來,兄弟倆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家大型政治活動書法展,並在全國黨報、黨刊發表。多被邀參加新加坡、韓國、美國、日本等國書法展及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其作品被國際友人、國家領導、單位收藏,並且獲有榮譽證書及收藏證書。特別是一九九九澳門回歸,受南京世博會特邀,參加世界華人藝術名家精品博覽會,兄弟倆不僅雙雙奪冠,並且獲得「世界華人百名藝術英才、著名書法藝術家」榮譽稱號。200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參加軍博、國博大型書展,榮獲金獎。近期,為紀念宋慶齡逝世25周年書畫展,兄弟倆又被組委作為嘉賓特邀參加。
2003年,被文化部詩書畫院聘用,徐如鐵任副院長;徐剛任副秘書長。主要承擔、策劃國家大型政治活動書畫展及全國各大企業文化筆會活動。
收藏代表作:諸葛亮出師表、金剛經、道德經、等。
『陸』 關於贊美漢字的作文
序徐如鐵書法《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
康橋
徐如鐵先生不僅楷書寫得傳神,而且對歷代書法與書法名人都作過研究。他的字點畫之間內含筋骨、劍戟如張,間架結構陰陽平衡、迎讓有序,整體布局和諧靈動、節奏流暢,宛如一首首書法抒情的交響。
初識徐如鐵,是在2008年奧運書畫藝術會上。徐如鐵和他的孿生弟弟徐如鋼是整個會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倆人的到場,使得整個會場活躍起來,孿生兄弟的書畫藝術很快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進一步了解徐如鐵和徐如鋼後,許多人的好奇感開始變成贊嘆,甚而被這對孿生兄弟的書畫藝術傾倒。
當時,徐建林先生送我一帖徐如鐵先生手書的《金剛經》。藍色的紙金色的字,看起來流光溢彩,加之徐先生的楷書豪勁清潤、骨氣豐勻,直讓人疑惑是用來廣告的印刷品。問話剛一出口,頓覺失語,印刷的字哪是這樣富於彈性!溫雅舒展之中,孕育澎湃的激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徐建林先生請我為其伯父將要出版的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作序,我沒有拒絕,因為感動。
文字是上天給我們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人類藝術史上,最富魅力最能貫穿人類精神而達到藝術頂峰的是書法。這一點上,漢字書法表現更為精妙,點畫的起伏頓挫、字與字的峭勁跌宕、詞句之間的意態縱橫、整體的氣勢磅礴及構成美:詩一樣綿長的意韻與哲理性思想,任何藝術都不能與之相虞美。最簡單的點畫,也蘊藏玄奧,「永字八法」要求:第一筆點筆要取側勢,起筆用藏鋒或露鋒,落筆要迅速有力,做到「側峰峻落」,古人形容「峻落」如高山墜石,勢足收峰。其間鋪毫行筆要飽滿,收筆強調用頓筆回鋒。
書法,從最早的初創時期到它的孕育發展直到完滿成熟階段,飽含著我們先民對世界的感覺感知和無限深情,「永字八法」中的長撇「掠」,古人形容是雀鳥低空迅疾飛過,也叫「飛燕掠水」。王羲之在題《筆陣圖》時說:「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強調每一筆畫的運筆要有三個動作:起筆、行筆和收筆。筆畫之間,我們看到和感到的是對自然的摹仿和生命意象的抒情,每一字的書寫都包含我們對生命的體悟,字成為我們駛向世界的大門,詞成為我們駛向世界的大道,那隱退的隱喻和象徵是我們的鑰匙,我們要善於找到它。徐如鐵先生為我們的手上遞來鑰匙,這就是他的楷體書法集《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楷書是書法的基礎,也是最需要功夫的,相傳王羲之學書法時,對楷書的基本筆法「永字八法」的錘煉達十五年之久。徐如鐵先生長久以來,致力於楷書書法的研究與創作。許多人寫書法,對書法的奧妙卻不知一二,這不能不是件遺憾的事,就像喜愛音樂的人,不懂五線譜,無論他的歌唱得多麼好,卻不能真正悟出音樂的本質和精髓。王羲之七歲學寫字,十二歲偷著讀了父親藏在枕下的前代《筆法》,不出一個月,書法大有長進。書法之於書法家是必勝的法寶,蔡邕在嵩山石室得李斯留下的筆法,而成為一代宗師;鍾繇為得蔡邕筆法,竟不惜偷掘韋誕的墳墓,盜取筆法。徐如鐵先生深得《筆法》之奧妙,手書王羲之告汝子論筆勢十二章,實難能可貴!
徐先生在「今述筆勢論……開汝之悟」的書寫中,一個「述」字就飽沾他躊躇滿志、言無不盡的復雜情感。真正的書法家首先是一個創造者,他在合理的書寫中把感發他的那種意蘊,以適當的書寫形式,以及他對書寫內容的深刻感覺和他的書寫情感熔於一爐,才能塑造好每一個字的形象。徐先生書寫「述」字,沒有按照捺的常規寫法,而是用「水」字中的右「糹」,古人講:捺畫也名「磔」,是祭奠分割牲畜肢體的動作,筆畫像一把斜角刀,捺畫雖然在隸書時已經有「燕尾」之變化,但徐先生還是把捺筆寫得更加一波三折,點畫之間那種對兒女千囑咐萬叮嚀的情感描寫,通過一波三折表現出千徊萬轉、凝重渾厚的藝術效果。
書法是形而上的,它是人類初始和最終極的藝術表達,字與字之間、詞與句之間、都是情感和靈魂的直接抒寫。徐先生的書法不僅可以讓我們臨帖好楷書,而且交給我們制勝的書之法寶,他為我們捧獻的是一個藝術家滾燙的心。通讀論筆勢十二章,徐先生的書寫剛中有柔,斬釘截鐵之中自然舒展、方圓有韻之間飄逸飛動,章法上的抑揚俯仰、顧盼多姿,讓讀者和書寫者感覺妙趣橫生。可以說徐先生的書寫是用心的,更是用情的,開篇中我看到三個「汝」字,每一個「汝」字都是不一樣的寫法;二個章字相疊也用了不同的寫法,其中一個「章」字用了孔府門前文章出頭的「章」字;六十個「之」字,也各有千秋,筆筆關情!
徐先生不僅對楷書獨有情衷,行書也寫得精妙。他在古今行書二千年的演變長河中,不倦地求索。行書書法燦若星辰,天外有天,相傳王羲之七歲學寫字,後學於衛夫人,認為自己的字已經相當了得,後來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的書跡、鍾繇的字、又拜讀了蔡邕書《熹平石經》、張旭書《西嶽碑》,眼界更為開闊,從此更加刻苦地學習書法。王羲之在書法上博採眾美,熔鑄古今,一變魏晉以來流行的質朴書風,而為妍美流變的新體,書法造詣達到「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從書法發展的歷史看:鍾繇完成了由隸到楷的偉大變革,王羲之從衛夫人學習鍾繇筆法,勇於創新,在筆勢和字形上都有變化,表現出更豐富的審美內容。王羲之的書法筆含篆隸而不露痕跡,筆力雄健而含蓄斂氣,風度灑脫又自然安祥,圓渾典雅、奇偉婉麗;在行書的運筆上有藏有露,欹側峭勁;結體上匠心獨運,起伏頓挫有致;章法上疏密斜正,變幻多姿;字與字之間雖絕少牽絲連帶,卻一氣貫注、風神驟發,古人稱王羲之的行書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徐如鐵先生師古而不拘泥於古,博採眾家,他的書法有王羲之的超逸與豪邁,有歐陽詢的險峻與凝重、有顏真卿的渾厚與奔放、有蘇東坡的沉靜與超妙、有黃庭堅的瀟灑與不拘、有米芾的神駿與顧盼……千年行書千姿百態,徐先生能夠在學與似之間破陣而出,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情感情意升華而為藝術的意象性和形象性。
「讓作品說話,叫歷史評判。」徐先生有豁達超然的藝術觀,這是他的人格魅力。徐如鐵先生1950年出生於湖北孝感一個書香世家,五歲秉承嚴父指教,初學黃自元「漢字簡架結構九十二法」,八歲臨習王羲之碑帖和歐陽詢碑帖,十二歲臨習王佑軍草書。因為先生性格穩重厚實,最終選擇了正楷和行書。徐如鐵現任東西方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詩酒文化協會詩書畫院副院長,主要作品有《金鋼經》、《道德經》、《諸葛亮出師表》。
書山有路,徐如鐵先生在山的高處向我們指出攀登的階梯,並用自己精學苦練所得作鐵索,攙扶每一個攀爬登險之人。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