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看病的費用很高,那麼美國人都看得起病嗎
病有所醫,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願望和需求。
人們的期望是醫者個個都能懸壺濟世,妙手回春,包治百病。而臨床醫學卻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能治癒,經常能舒緩,往往能安慰。)
不僅醫生面對復雜的病症是能力有限的,高額的醫療費也不是每個人都付得起的。一個人得了一場重病,一家人可能都會一夜返貧。我今天看到了一個研究,即使在醫療水平全球領先的美國,人民破產的第一大原因竟然也是無力支付醫療費用。
不過奧巴馬醫改努力了四年,被川普一上來就推倒重來,可見美國想推行全民醫保之困難,涉及到的利益群體之大之廣。
那我國是怎麼做到社保作為主要支付方的呢?
早年中國的醫療資源都很落後,先要讓大部分人病有所醫才是重點,所以國有化統一調控合理地實施了。改革開放以後,為了社會穩定,醫療也不敢隨意市場化價格,個別部分市場化了就變成了我們現在詬病的莆田系。同時,商業保險推行比較吃力,因為中國人普遍是不願意為未知的需求買保險的,而沒有保險,純自費很多人都受不了,如果沒有社保,影響到的群體將是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雖然社保是一大優點,但中國醫療體系並非沒有問題。一味地限價,會使得人工費用在醫療費用中比重太低,幾塊錢一次的掛號費,對醫生來說太微薄了,從而催生了「以葯養醫」的現象,也就是俗稱的拿回扣。
全世界想看病都一樣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醫療價格和醫療質量永遠是矛盾體,就像打麻將的時候,總有人輸有人贏,或者大家都不賺錢,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賺錢。珍惜現在相對廉價和易得的醫療資源吧,當然最重要的是保重身體,盡量別生病。
2. 美國醫療保險花費為何居高不下
道理很簡單,美國醫療行業里各個環節的花費都比其他國家貴。首先,美國醫生收入高,平均來說美國醫生的收入在世界各國的醫生裡面在前三位。下圖里可以看到只有荷蘭的醫生收入(286)比美國醫生(230)更高。美國醫生的收入高,很大一部分程度也是美國醫學院學費高昂,以至於大部分醫生一畢業都各個一屁股債,必須要高工資才能付得起醫學院的學生貸款。而醫生這么高的工資誰來支付?當然是病人的診費里出了,所以美國看病的診費就比別的國家高。其次,美國的葯貴。這個昂貴的原因有美國市場監管更嚴格,程序更復雜。同時葯品一旦有問題,制葯公司要賠付的法律責任金額更大,所以制葯公司需要分攤法律成本。當然還有美國是葯品研發的主要基地,大量研發成本也被分攤在葯價之中。
對比幾個發達國家的葯價,可以看到荷蘭醫生雖然要價也高,但是輪到葯品價格,荷蘭葯價不足美國的一半。而其他五家也基本都在美國有大量業務。這么多保險公司都是要從醫療行業里賺取利潤。雖然保險公司理論上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醫療支出,但是從經濟學的博弈論角度講,漲保費(和消費者博弈)和壓制醫療開支(和醫生、制葯公司博弈)這兩者之間,漲保費的難度更低一些。所以在面臨葯費醫生診療費上漲的時候,保險公司採取的措施就是對醫療保險保費大幅提價。而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加拿大都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全民保健體制,國家保險既有非贏利性質,又有在決定醫療服務報銷價格時更大的話語權,因此平攤到每個人頭上的保費成本自然比美國商業醫療保險為主的體制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