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述價值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
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是由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構成。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同一個轉化過程。
馬克思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指明,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商品就不再按價值出售,而是按生產價格出售。
商品的生產價格與價值的關系是,生產價格是由價值轉化而來,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但是,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價值在量上一致是偶然的觀象,不一致倒是大量經常的現象。具體說就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生產部門,平均利潤大於剩餘價值,從而生產價格高於價值;反之,資本有機構成低的生產部門,平均利潤小於剩餘價值,從而生產價格低於價值;只有資本有機構成中等的生產部門,平均利潤和剩餘價值才大體上相一致。
商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後,商品的市場價格不再以價值為中心,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而是以生產價格為中心,圍繞著生產價格上下波動。這樣,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就發生了變化。而且,隨著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在各個特殊的生產部門內,不僅利潤率同剩餘價值率之間有差別,而且利潤量同剩餘價值量也不再一致,似乎利潤的多少只同資本的數量有關。這樣,就把利潤的本質和起源完全掩蓋起來了。
這種情況是否意味著對價值概念和價值規律的否定呢?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資產階級古典學派李嘉圖產生了混亂。他既然混同了價值和生產價格,當然也就不明白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只是感到現在的生產價格和他原來堅持的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的原理發生了矛盾。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第2篇里,第一次詳細地論證了生產價格和價值的關系,以及它們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1)從概念上或質的規定性來說,商品的生產價格是從商品的價值引申而來的,是在商品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說:「生產價格以一般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而這個一般利潤率,又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已經分別化為同樣大的平均率為前提。這些特殊的利潤率在每個生產部門都=m/C,並且像本卷第一篇所作的那樣,它們要從商品的價值引申出來。沒有這種引申,一般利潤率(從而商品的生產價格),就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內容的概念。」(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76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從生產價格的量的規定性來看,雖然從每個生產部門看,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價值是不一致的,但從全社會來看,利潤總和與剩餘價值總和是相等的,生產價格總和與價值總和是相等的。這就是所謂「總和相等兩命題」。在個別生產部門中,生產價格和價值的偏離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但從全社會來說,這種偏離情況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一部分商品出售時比自己的價值高多少,另一部分商品出售時就比自己的價值低多少」。「如果把社會當作一切生產部門的總體來看,社會本身所生產的商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等於它們的價值的總和」(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79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從生產價格的變動來看,它是由商品價值的變動引起的。因為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率的變動,都是由商品價值的變動決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潤率的變動一般是比較緩慢的。所以,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是由商品價值變動引起的,是以商品價值變動為基礎的。
由此可見,生產價格只不過是價值的轉化形式,從它的質的規定性、量的規定性及其變動來看,不僅沒有否定價值概念和價值規律,相反,它是以價值理論和價值規律為基礎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轉化過程,可表示如下:
⑵ 論述價值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
價值是勞動的表現,
而生產價格是對市場/商品/個人慾望和行為方式的綜合的理解和實踐,
它們在本質上無關,
無論是在馬哲之內,還是在馬哲之外。
⑶ 價值轉化為市場價格,是否違背價值規律
不違背.
首先你得明白一點,那就是價值決定價格,這是價格變化的根本原因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不僅不違背價值規律 ,反而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依據商品價值實行等價交換
⑷ 商品的價值是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的(分步驟)
這是課本上的題目嗎? 感覺有點別扭,好像用詞被顛倒了。
⑸ 商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生產價格是指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等於商品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之和。
計算公式為: 生產價格=成本價格+ 平均利潤。
成本價格是商品生產中實際耗費的不變資本價值與可變資本價值之和。社會平均利潤率等於社會剩餘價值總量或利潤總量除以社會預付資本總量。各部門的平均利潤是該部門的預付資本量與平均利潤率的乘積。
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資本主義各部門之間通過資本的轉移展開競爭,競爭的結果形成平均利潤率和平均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⑹ 價值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形成後,價值規律的作用有何變化
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
馬克思認為,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後,商品就不是按價值出賣,而是按生產價格出賣。他指出:「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他還說;「商品的生產價格,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按一般利潤率計算,按百分比應加到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馬克思認為,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
�
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情況,可以用下面的圖表作以說明。
在此圖表中,有兩個生產部門的產品的生產價格與價值是背離的。這表明,資本有機構成高於社會平均有機構成的部門,生產價格大於價值;資本有機構成低於社會平均有機構成的部門,生產價格小於價值;只有具有社會平均有機構成的部門,其生產價格才是與價值相一致的。商品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化,其實有的是等值轉化,有的是不等值轉化,總的說,按照既定的價值,並非全部是等值轉化,這就存在如何看待這種不等值的問題。馬克思說!吧唐肥前湊賬�塹募壑道闖鍪?即按照它們包含的價值的比例,按照與它們的價值相一致的價格來交換),還是按照那種使它們的出售能為生產它們所預付的等量資本提供等量利潤的價格來出售,這顯然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對此,馬克思進一步的解釋是:「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於它們的價值進行的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來以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發生了變化,市場價格不再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而是圍繞著生產價格上下波動,生產價格成了市場價格波動的中心。
�
但同時,馬克思仍強調:「不同商品的價格不管最初用什麼方式來互相確定或調節,它們的變動總是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即馬克思認為,生產價格與價值的背離,以及商品在市場上按照生產價格而不是按照價值出賣,並沒有否定價值規律。關於這一點,現行教科書是做出以下方面的說明的:(1)從各個生產部門看,資本家獲得的平均利潤可以高於或低於本部門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但從全社會看,整個資產階級獲得的平均利潤總額仍然等於整個無產階級利益的剩餘價值總額。(2)由於全社會平均利潤總額等於剩餘價值總額,商品的價值總額也必然與生產價格總額相等。因此,從整個社會看,商品按照生產價格出賣,實際上仍然是按照價值出賣。(3)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結底取決於價值的變動。商品價值包括C+V+m;其中,C和V的變動,會引起成本價格的變動;m的變動,會引起平均利潤率的變動。因此,價值的任何一部分發生變動都會相應地引起生產價格的變動,而且兩者變動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
馬克思認為,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按生產價格出售,並不排斥資本家可以取得超額利潤。因為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並不排除或替代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而生產部門內部競爭的存在,會使資本家通過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實現自己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得到超額利潤。馬克思說,超額利潤就是超額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
馬克思指出,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這一理論解決了勞動價值論同等量資本得到等量利潤之間表面上的矛盾,說明生產價格只是價值的轉化形式,它的基礎仍然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價值,只有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才能認識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變動的規律,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是勞動價值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其次,這一理論揭示了整個資產階級與整個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說明整個資產階級都參加了對社會總剩餘價值的瓜分,每個資本家得到多少利潤,不僅取決於他對本企業工人的剝削程度,而且取決於全體資本家對全體工人的剝削程度,剩餘價值總量越大,平均利潤也越高,資本家之間在瓜分剩餘價值上雖然有矛盾,但在剝削無產階級這一根本問題上,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無產階級必須團結起來,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
⑺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
B
馬克思認為,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後,商品就不是按價值出賣,而是按生產價格出賣。他指出:「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他還說;「商品的生產價格,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按一般利潤率計算,按百分比應加到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馬克思認為,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
⑻ 商品的價值是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的
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不同或者資本周轉速度的不同,等量資本在相同時間內獲得的利潤不相等。而這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在資本主義社會無論從事哪一種商品生產,都能夠大體上獲得與資本家預付資本成比例的利潤,如果,等量的資本在不同有機構成的成產部門獲得的利潤有差距,就必然引起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資本由利潤率低的部門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自由轉移和投入,從而引起個部門的供求關系和價格的變動,結果是各部門不同的利潤率轉化為全社會平均利潤率,這樣就是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他在數量上等於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從它的質的規定性、量的規定性及其變動來看,不僅沒有否定價值概念和價值規律,相反,它是以價值理論和價值規律為基礎的。只不過價值規律作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市場價格的變動不再議價值為中心,而是以生產價格為中心。
⑼ 商品的價值量是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的
BD,這是2007年的真題。
本題考查商品價格的影響因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商品交換必須依據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因此價格與商品價值量的變化有關。同時,商品價格實際上就是商品與貨幣的對比交換關系,不但與商品自身的價值量有關,還與貨幣的價值量有關。在平均利潤形成後,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律的要求表現為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因此價格變化與商品的生產價格有關。在商品交換中,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供求關系的變化也會影響商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