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舉例說明價格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價格機制(price mechanism)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價格機制調節生產
體現在推動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耗費的節約;調節資源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分配,協調社會各生產部門的,按比例發展。
價格機制調節消費
價格總水平的上升或下降調節市場的消費需求的規模;商品比價體系的變動,調節市場的消費需求方向和需求結構的變化。
價格機制是宏觀經濟的重要調控手段
一方面,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根據;另一方面,價格機制推動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由此可見,價格與價值的背離及其趨於一致,是價格機製得以發揮作用的形式。價格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是放活價格,使其隨商品供求的變動而變化。
❷ 如何理解市場配置資源最重要的市場機制是價格機制
所謂市場機制,就是市場的各個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市場的各種要素,一般又成為市場的各種機制,如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它們的聯系和作用統一構成市場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1)價格機制。價格機制能調節生產和投資的方向及規模,調節商品的供求關系,調節消費需求的方向和結構,調節收入分配,調節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等等。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價格與價值既相背離,有趨於一致,因為價格與價值相背離又趨於一致,是價格機製作用的實現形式。(2)供求機制。供求機制可以調節商品的價格,調節商品的生產與消費的方向和規模。供求結構的變化,能調節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等等。供求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是供求關系能夠靈活地變動,因為供求關系在不斷變動中取得相對的平衡,這是供求機製作用的實現形式。(3)競爭機制。競爭機制能促進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服務態度;有利於打破地區和部門分割,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交流;有利於實行優勝劣汰,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等等。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主要是企業必須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是企業在競爭中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和承擔各種風險。同時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規則和價格體系,消除各種壟斷行為。總之,市場調節就是市場機制的調節,也就是在發揮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相互制約和聯系,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從而最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❸ 什麼叫價格機制價格機制有效作用的條件是什麼
價格機制 是指價格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方式與規律。 所謂價格機制,是指在競爭過程中,與供求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市場價格的形成和運行機制。價格機制包括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調節機制。 價格機制調節經濟的條件: 1各經濟單位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 2存在市場 3市場競爭的完全性 [1] 價格機制調節經濟的作用 1作為指示器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 2價格的變動可以調節需求 3價格的變動可以調節供給 4價格可以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 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機制發揮作用 市場機制要發揮調節作用,必須通過價格機制才能順利實現。這是因為:⑴價格是經濟信息的傳播者。從社會生產的一切領域,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和傳遞著各種經濟信息,價格變動情況是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狀況的一面鏡子,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晴雨表。⑵價格是人們經濟交往的紐帶。社會產品在各個經濟單位、個人之間的不停流轉,必須通過價格才能實現。⑶價格是人們經濟利益關系的調節者。在市場經濟中,任何價格的變動,都會引起不同部門、地區、單位、個人之間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組合。 (一)價格機制能解決社會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三大基本問題 1.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首先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即以市場供求狀況為導向,而市場供求狀況,又必須看市場價格情況。如市場上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稀缺,其價格過高,說明供不應求,生產經營者就有多生產經營該產品的動機,而消費者就有少用或不用該產品的動機,這將引起價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如果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豐裕,說明供過於求,其價格又過低,消費者就具有多使用該產品的動機,而生產經營者則具有少生產或不生產該種產品的動機。這將帶來價格上漲,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因此,生產經營者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是以市場價格信號為根據作出決策的。 2.企業在決定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以後,就必須解決如何生產問題,也就是如何配置資源問題。是多用勞動力,還是多用資本(包括機器設備);是用普通材料,還是用高檔材料;是用一般技術,還是採用較高技術。關鍵是要看其成本價格是高還是低。如果使用資本比使用勞動力成本較低,那就採取多用資本少用勞動力;如果採用一般技術比採用較高技術成本高,那就採用較高技術。企業在決定如何生產問題時,必須通過成本核算,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進行生產。通過競爭,促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提高市場佔有率,取得更多利潤。 3.產品生產出來之後,如何在人們之間進行分配,也就是為誰生產問題。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是誰能買得起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它決定於市場上各種集團、家庭、個人的收入情況。產品價格的變動,和作為收入的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將決定人們對產品願意支付的價格水平及支付結構,使產品在資源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那些擁有資源較多,或昂貴資源的人,將是富裕的並能購買大筆數量的產品;那些擁有資源較少的人,將是不富裕的,只能購買較少的產品。所以,價格能將產品的產量在資源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 (二)價格能調節多次收入分配 價格能決定和調節產業間,行業、企業間和企業內部的收入分配。 首先,市場價格能決定各個產業之間的收入不同。如過去第一產業的產品價格相對較低,而第二產業的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則第一產業獲得的收入比第二產業要少。以後價格經過不斷調整,第一產業的產品的價格逐漸提高,第二產業的產品的價格相對穩定,有些還有下降,第一產業收入增加,第二產業收入有所下降。這是價格對產業部門之間的收入分配,是第一次分配。 其次,市場價格能決定行業間、企業間的收入不同。如在第二產業中,電子產品價格高、利潤大,行業、企業收入較多。其他有些行業、企業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其收入也較少,這是價格對行業、企業間的收入分配,是第二次分配。 再次,市場價格對分給企業的那部分收入,又必須通過工資、利息和利潤進行再分配,這是第三次分配。 (三)價格機制還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 消費者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產品價格上漲,而相關產品價格穩定或下跌,將促使消費者多購買相關產品,少購買或不購買某種產品。某種產品價格下跌,而相關產品價格上漲,將促使消費者多購買某種產品,而少買或不買相關產品。 消費者收入增加,價格相對穩定,將促使消費者增加消費量。消費者收入增幅低於價格漲幅,則消費者實際收入減少,會影響消費水平,相應減少消費量,但生存資料不會減少,而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會相應減少,消費者收入增幅高於價格漲幅,消費者實際收入增加,會相應提高消費水平,增加消費量。除了增加一些生存資料消費,還會增加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消費。 生存資料價格穩定,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價格下跌,將促使消費者提高消費結構,增加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消費。生存資料價格上漲或下跌,由於生存資料的需求彈性較小,購買消費生存資料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如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價格上漲或下跌,由於其需求彈性較大,其需求量將會相應減少或增加。
❹ 簡述價格機制的作用及發揮作用的條件
價格機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 一方面,價格機制可以調節社會資源在不同商品生產中的配置。 從原則上來說,商品的市場價格以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的數量)為基礎,但會受到需求和供給的影響。對消費者來說,價格機制是控制需求方向和需求規模的指令性信息。價格的升降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及興趣,從而調節市場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結構。當某種商品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從而發生供不應求現象時,這種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會上升,達到或超過以貨幣表示的商品的價值量,生產者生產這種商品就會變得有利可圖,他們將加大投入,從而使更多的社會資源配置到這種商品的生產中去。反之亦然。因此,價格機制可以調節社會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價格機制對資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卻是盲目的。當生產者對商品市場價格上升做出過度的反應而大量增加商品的生產時,就存在發生生產過剩的可能。 另一方面,價格機制還能促進廠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商品的價格在本質上決定於商品的價值,當然也受到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從最簡單的關系來說,商品的價格等於成本與利潤之和。而成本則取決生產一種產品所耗費的必要勞動。對於某個廠商來說,當生產一種產品的價值(所耗費的必要勞動)高於社會同類產品(質量相同)平均價值時,即其生產成本高於社會同類產品的平均成本時,它將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為,其產品只能以社會均衡或平均價格出售,結果,其利潤低於市場平均利潤,甚至發生虧損。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廠商只能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經營管理,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來尋找出路。
❺ 價格機制調節經濟的條件和作用有哪些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重要的機制。市場機制完成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來實現的。由於價格是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因而能夠調節生產,因此價格機制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經濟力量,甚至超過了政府的行政力量。
作為一種市場經濟下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一般地需要以下條件:1、產權明晰且多元化。這種財產關系的多元化是價格機制能夠運行的根基,因為財產關系多元化化才能構成市場交易主體的多樣化,才會有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的差異,只有用經濟行為進行交換才能滿足,因此這個差異是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而價格恰恰是交換雙方的一種數量關系。
2、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和獨立法人,這就是中國提倡了多年的「自主經營 自負盈虧」。3、交易的市場化和契約化,這個問題相對要復雜一點點,呵呵呵,恕不贅言。4、政府宏觀經濟行為的規范化,一方面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有經濟根據,另一方面要求不能直接干預,而是間接地調控。5、成熟的市場,尤其是要素市場。因為價格機制對經濟的調節最最主要是通過對生產要素的配置的影響來實現的,由價格的波動引起生產要素不斷的重新組合,達到對經濟的調節,因此,要素市場應當是發育成熟的,這樣,要素才能在價格的指揮下自由流動。
作用就不用多說了。
❻ 論述價格機制如何解決微觀經濟學中的生產什麼、怎樣生產的問題
1. 路燈是典型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而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用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是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而排他性是對公共物品的享用無須付費。 公共物品的非競用性特點說明,盡管有些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被發現,但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條件,廠商的定價原則應該是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如果路燈由私人部門提供,它們會索要等於邊際成本的費用。使用路燈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那麼廠商的價格也應該等於零,結果私人不可能供給這些產品。 公共物品的這種性質,使得私人市場缺乏動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 政府的運行機制和市場的運行機制是不同的。政府主要是通過無償征稅來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稅是可以精確計量的,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無法個量化。 由於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徵,它的需要或消費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場提供,每個消費者都不會自願掏錢去購買,而是等著他人去購買而自己順便享用它所帶來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學的「免費搭車」現象。 所以,市場只適於提供私人產品和服務,對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動的領域,是政府的首要職責。政府經濟學關心的問題,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市場提供私人物品之間的恰當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費的成本和代價,合理地確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財政支出的規模。 因此,公共物品的本質特徵決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自來水一方面是一種公共資源,另一方面自來水公司又具有壟斷性質,其產品定價主要由政府制定。 1)公共資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資源,它能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享受的自然物質與自然條件,這些資源的所有權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共同所有的基礎條件。 在經濟學上,所謂「公共資源」是指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自然資源:一是這些資源不為哪一個個人或企業組織所擁有.二是社會成員可以自由地利用這些資源.這兩個條件決定公共資源具備了「競爭性」的特點,但同時卻不具備「排他性」的特徵。 和公共物品類似,公共資源品可以付費使用,但有效利用還需要政府給予一定補償。 2)水是關繫到人們正常生活的重要產品。作為壟斷廠商的產品,我國自來水價格主要由政府定價。其價格低於其生產成本,企業要生存,必須獲得正常利潤,所以,國家需要對自來水低於成本的部分給予補償。這就是自來水公司應該從政府中得到的津貼。 (本題關鍵在於認識公共物品、公共資源、壟斷產品價格管制問題。) 2. 污染具有外部性。 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由於市場活動而給無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換種說法: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也即行為舉動與行為後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的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對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強加了成本或賦予利益的情況。 控制污染可以採用直接管制、損失賠償與徵收濃度費等辦法, (1)方法不同:直接管制是由一個制定規章制度的機構制定空氣和水等等的質量標准,必要時通過法院強制執行這些標准。損失賠償可以進行立法環境立法,強制污染者必須賠償他們的受害者。徵收污染濃度費是對每個污染源根據排放廢物的容量和毒性收稅。 (2)優缺點不同:直接管制在達到環境標准之前,必須執行濃度限定的方法。損失賠償的優點是不需要一個大的制度規章的官價機構,缺點是法院的擔子大大加重了,更大的困難是減低空氣和水的污染來源很多,每一個來源的損害責任很難評價。 徵收污染濃度費有自我督促的作用,對發現新的和花錢少的減低污染的辦法,提供了經濟刺激,技術的可能性范圍極廣,不大需要政府機關了解污染控制的一切技術可能性,了解每一種可能性的費用如何,以及把濃度費定在某一水平上最好。 所以對以上三種污染控制辦法進行比較,政府單純行政控制的辦法往往是效果不甚理想的,而採取污染手段或許會有較低的成本與較好的績效,如果政府採取通過價格機制的問題辦法,可能會有比較理想的效果。 (後面部分你可以自由發揮,本題關鍵在於認識污染的外部性問題,這是前提,否則說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
❼ 簡述價格機制和供求關系對資源配置的作用
價格機制是資源配置的核心機制。供求關系體現在價格上,資源通過市場價格進行配置。 首先,供求關系決定了市場均衡價格。當然,供大於求,價格下降;供大於求,價格上漲。其次,價格反過來會影響供求關系。如果價格長期高於均衡價格,供給必然超過需求,那麼價格就會下降。反之亦然。
拓展資料: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基本機制。所謂價格機制,是指在競爭過程中,市場價格與供求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市場價格形成和運行機制。價格機制包括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調整機制。價格機制是市場競爭過程中價格波動與供需波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調節機制,價格變化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引起商品供求的變化;而供求關系的變化,又引起價格的變化。
價格在組織經濟活動中有三個功能:
第一,傳遞信息;
第二,鼓勵採取最具成本效益的生產方法,並將現有資源用於最有價值的目的;
第三,決定誰得到多少——收入分配。價格機制是市場資源配置機制體系中最敏感、最有效的杠桿。因為價格機制的作用一旦發揮,就直接影響到生產者、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在一定的產品市場中,價格上漲會降低消費需求,相應的供給大於需求,生產者對資源投入的需求就會減少。在要素市場中,資源供給大於資源需求,資源配置的速度和數量都會下降,從而影響到資源效用最大化的客觀需要。資源被轉移到能夠實現其效用的其他產品的生產上。相反,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資源就會流入生產。相比之下,有資源流入的行業或產品必然比有資源流出的行業或產品帶來更多的利潤,這也符合資源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需要和投資者利潤最大化的目的。這樣,價格機制也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