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百六十行的諺語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行行出狀元
解釋:舊時對各行各業的通稱
明·無名氏《白兔記·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願投軍者,旗下報名。」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三百六十行中人,盡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
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俗話說得好:「敲鑼賣糖,各干一行」。
關於行業,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
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上便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醬料行、花果行、鮮魚行、宮粉行、成衣行、葯肆行、扎作行、棺木行、故舊行、陶土行、仵作行、鼓樂行、雜耍行、皮革行等等。
⑵ 三百六十行,是哪些行業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來勉勵身邊的朋友,讓他們不要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失望,只要自己能努力的專攻自己的工作,那麼也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三百六十行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南宋時期,泛指各行各業的行當,用現在通俗點的話說就是各種各樣的職業。
平常生活之中,我們也經常用到這個詞語,但是你知道三百六十行所指的行業是哪些行業嗎?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大概的概述一下吧。
首先我們可以把三百六十行大概的歸為十大類:第一類是農林牧漁行業、第二類是飲食糖果行業、第三類是紡織服飾行業、第四類是手工業行業、第五類是交通運輸行業、第六類是醫葯衛生行業、第七類是文化教育行業、第八類是休閑娛樂行業、第九類是工藝美術行業、第十類就是除了以上九類之外的行業都是。
農林牧漁行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搞養殖的、弄苗圃的、干屠宰的,只要和這方面沾邊的都是屬於這個行業的人。
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什麼意思
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每種職業都可有傑出人才。
1、三百六十行
拼音:sān bǎi liù shí háng
意思: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
語出:明·無名氏《白兔記·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願投軍者,旗下報名。」
2、行行出狀元
拼音:háng háng chū zhuàng yuán
引證解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俗語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又說'好漢不怕出身低',那一行沒有好人哪?
(3)從化百鮮魚坊價格如何擴展閱讀:
據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其實自古之來,行業的工種絕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
不過「三百六十行」只是概括數,民間所流傳的「三百六十行」是個統稱,多年來習慣成自然,說起來方便,聽起來順耳,所以直至現在,說起行業還是籠統地稱「三百六十行」。
另外,三十六行是中國唐代社會主要行業的統稱,反映當時社會行業的分工。三十六行延伸出中國民間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行業分類之說。徐珂在《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可見三十六行只是虛指數,實非具體數字。
三十六行分別指: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寶行、絲綢行、米行、首飾行、紙行、海味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綉行、針線行、湯店行、葯肆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驛傳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舊行、醬料行、柴行、網罟行、花紗行、雜耍行、彩興行、鼓樂行和花果行。
⑷ 急!!!!!求一些超級小故事,三百字左右的
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的東晉,國都建康有個慧力和尚,打著皇帝的幌子到處化緣撈錢。這天,他假借要在中華門內建造瓦罐寺的名義,又想撈一筆錢來花,便籌劃搞了一場募捐活動。
這天,慧力和尚特地請來了赫赫有名的王、謝、庾、桓四大家族和其他一些權貴,為表風雅,也把畫家顧愷之請來作陪,席間共有二三十人。
慧力和尚是個勢利小人,眼中只看見那些權貴官僚,沖著他們低頭哈腰,對顧愷之這樣沒財沒勢的窮畫家,只是倒了一杯茶便置之不顧了。顧愷之看在眼裡,冷笑一聲,低頭只顧喝茶,並不理會。
等大家落座之後,慧力開口了,在為當今皇帝歌功頌德了一番之後,緊接著也把四大家族誇得天花亂墜。說完,捧出一本大簿子,請大家隨喜布施。
在當時的建康,庾家是大宗族,財大氣粗,庾家代表也不推讓,拿過本子提筆就寫「捐錢十萬」。慧力一看,一下筆就開了這樣氣派的大盤子,歡喜得眉開眼笑,忙不迭地打躬作揖。又走到旁人席上,請別人認捐。見庾姓已經寫了,那王、謝、桓三大家族怎肯落後,也都紛紛提筆,跟著寫上「捐錢十萬」。接著簿子遞到顧愷之前面,顧愷之看也不看,只是淡淡地說:「還是請各位先來。」說完,杯子一舉,照舊喝他的茶。
慧力和尚本來就看顧愷之窮酸小氣,見他不理不睬,也不便生氣,順勢把臉一扭,將化緣簿子挨個輪流傳下去。其餘在座的官紳們沒有辦法,有捐一萬,有捐五千,也有捐八百的。末了,慧力又走回到顧愷之面前,雙手把簿子一送,故意激他一句:「請顧將軍施捨。」
這表面是對顧愷之的恭敬,其實是想丟顧愷之的臉,叫他當眾出醜。顧愷之見化緣簿子又送了過來,點頭笑笑,把茶杯一放,大大咧咧拿過簿子,連畫幾下,畫好後把簿子一合,還給慧力。慧力和尚心想:這窮鬼一定是捐得太少,不好意思,因此把簿子合上了。他誠心要讓顧愷之出醜,眼珠骨碌一轉,又想出了個壞點子。他裝模作樣打開化緣簿子,聲稱要把眾人的捐款宣讀一下。當讀到顧愷之時,慧力臉色一變,突然結巴起來:「一……」他這一打愣,四座都豎起耳朵,要聽聽到底捐了多少。慧力結巴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報出個數兒:「一百萬!」
「啊!」頓時語驚四座,四大家族也一個個驚得眼都斜了。顧愷之看著滿堂混亂,慧力和四大家族驚訝成這副熊樣,心裡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站起來一甩袖子離開了。
顧愷之素不信佛,捐這么多錢做什麼?難道他比四大家族還有錢?原來顧愷之愛好畫畫,畫就是他的命根子,畫起畫來,人都變得痴了,所以號稱「畫痴」。今天,他看到那些勢利小人互相比闊,心裡作嘔,於是痴性大發,乾脆就捉弄這幫人一把,提筆寫了個「一百萬」,把眾人唬了個不亦樂乎。其實顧愷之全部的家私,也不值一百萬呀!
過了不多時日,瓦罐寺就要建成了。這天,慧力和尚派人到顧愷之家討錢。顧愷之早把這事忘了,聽後不由一愣,然後眉頭一皺,說道:「錢好說,等你們瓦罐寺落成的那天就付。」他關照來人,回去叫慧力和尚一定留一間便殿,把牆壁刷白。
第二天一早,顧愷之叫童子備好畫筆和顏料,跟著他來到瓦罐寺。進入便殿,他避開僧人,關起門來開始在壁上作畫。該吃飯時,只叫知客僧送一點齋飯;該休息時,就在地上和衣休息一晚。天天如此,一直畫了一個多月。
到瓦罐寺開光前一天,顧愷之把慧力和尚叫到便殿,吩咐說:「我給你們畫了一尊金粟如來像,馬上就要點睛了。從明天起,你們打開這座殿門,第一天來看畫的,每人要他施錢十萬;第二天來看畫的,每人要他施錢五萬;第三天以後,隨人自願施捨。我捐的一百萬錢,包在這三天之內付清。」
那慧力和尚定睛看看佛像,也看不出有什麼出奇,但不好多說,只是口頭上連聲答應,心裡卻充滿懷疑。顧愷之在畫上點睛之後,就關上殿門回家了。
第二天,寺里的和尚把殿門一開,忽見大殿內金光閃閃。那些和尚忍不住擠進一看,壁上的金粟如來面帶笑容,眼睛好像會說話,抬腳似要走出牆壁,全身光彩,閃閃發亮,把整個便殿照得金亮金亮的,於是「如來顯聖」、「活佛現身」等傳言立即傳遍京城。這一天,爭著來看金佛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果真三天不到,瓦罐寺就得了好幾百萬錢的捐助。其實,哪裡是什麼「活佛現身」,只不過顧愷之的畫技巧奪天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罷了。從此,顧愷之的名聲更是如日中天。
⑸ 三百六十行都是什麼
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
「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最早是指唐代社會行業分工中的三十六行,包括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葯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綉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網罟行、鼓樂行、雜耍行、采輦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等。
明·無名氏《白兔記·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願投軍者,旗下報名。」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三百六十行中人,盡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
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俗話說得好:「敲鑼賣糖,各干一行」。
⑹ 三百六十行的下一句是什麼
行行出狀元
⑺ 三百六十行,都有哪些全說出來
三百六十行有哪些行業?杭州工商界素有三百六十行之說。行之名,始於南宋。
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
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葯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綉行、針線行、
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網罟行、鼓樂行、雜耍行、
采輦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驛傳行、
鐵器行、花紗行、巫行等三十六行。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
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
皆就成數而言。
參考資料:杭州志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不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
中國職業興替的周期正在不斷加速。據統計,中國目前已經有了1838種職業,
其中不少是新興的職業,並且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頒布職業標准113個。 所謂360行,是個虛數。泛指很多。中國古文化中以6為吉利數。
6的60倍也是吉利數。僅此而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的由來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叫葉元清的人被點為狀元,葉元清騎著高頭大馬,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走著。來到一個路口時,只見一個樵夫不避不讓,照舊往前走,衙役們高喊讓道,樵夫才停在路口說:「新科狀元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我小時候能夠上學,現在也是一個狀元!」葉元清聞言大怒,喝道:「山村匹夫,如此不自量力!還是老老實實砍你的柴去吧,樵夫不以為然地說:「天下學問多的是,就說砍柴吧,我想怎麼砍就怎麼砍,你能嗎?」狀元不信。椎夫拿過一塊方木,在上面畫了一條線,舉起斧頭往下一劈,正巧沿線劈開了木頭,這時,又走過來一個賣油翁,嚷著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我是樵夫,我也能這樣!」葉元清一聽,就說:「好!我買你一斤九兩油,但得用手倒。」賣油翁哈哈大笑,合出一個小瓶,又在瓶口放了一個銅板,拿起油桶便倒。只見油如同一根線一樣落入錢眼中,稱一稱,一點不差。
狀元看了兩人的表演,嘆了口氣說:「真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啊!」
後來,人們又把三十六行改為360行,就成了我們現在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