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綿是動物嗎
是啊
海綿」之名由此而來。我沒有嘴,沒有消化腔,也沒有中樞神經系統,是一個最原始的動物。布滿全身的小孔內長著許多鞭毛和一個篩子狀的環狀物,可用鞭的擺動收進海水,海水帶進氧氣、細菌、微小藻類和其它有機碎屑,再經環狀物過濾,最後變為海綿維計生存的養料。
種類演化歷程前世今生所有的動物都來自真菌生殖與發育用途飼養化工海綿生產工藝優劣挑選工業海綿
定型棉 發泡棉 橡膠棉 再生棉展開 編輯本段詞典釋義
]
海綿
英文名:Spongiatia or Sponge 拉丁文學名:Phylum Porifera 科屬分類: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多孔動物門 海綿 人們通常所用的海綿與海裏海綿不可相提並論。也許有人驚奇地問道:「海里還有海綿嗎?」其實,生活在海里的海綿才是真正的海綿,人造「海綿」只是仿造了海綿的結構而已。倘若把海綿從水中撈取上來,在海濱挖坑埋藏,待等爛掉肉質,剩下纖維狀交織的骨骼,再經過漂洗,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海綿。 生活在海水中的海綿,多數是灰黃色、褐色或黑色的塊狀物。它的體表有許多凸起,凸起的旁邊有許多小孔,凸起的頂端有一個大孔。海水就從小孔流進去,又從大孔流出來,那些微小的生物隨著水流進入海綿體內,成為「自投羅網」的食物。所以,海綿雖然被稱為「海中的花和果實」,看上去似植物一般,實際上是一種動物。 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2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里,至今已發展到1萬多種,占海洋動物種類的 海綿
綿的顏色也美麗多彩,有鮮紅色的,有銀灰色的,也有白色的。海綿的個體大小相差很大,小的幾毫米,大則十幾米。唯一簡單的是我的內部結構:整個身體由內外兩層細胞組成,體內沒有分化的組織,只有些細胞在構造和機能上有差別,體表有4000億個小孔與體腔相通,並由砂質纖維骨骼聯系支撐,就好像千千萬萬水網密布的渠道系統。一個直徑僅1厘米,高10厘米的海綿,一天能過濾20千克海水。 海綿自述:我一直被誤認為是植物,因為海綿不會走動,隨波逐流,或固定在水中的岩石、貝殼、水生植物或其它物體上。活在海水中的海綿,多數是灰黃色、褐色或黑色的塊狀物。它的體表有許多凸起,凸起的旁邊有許多小孔,凸起的頂端有一個大孔。海水就從小孔流進去,又從大孔流出來,那些微小的生物隨著水流進入海綿體內,成為「自投羅網」的食物。所以,海綿雖然被稱為「海中的花和果實」,看上去似植物一般,實際上是一種動物。有趣的是,我的形狀常和海綿的固著物相似,固定在珊瑚或甲殼的海綿,形狀就如同珊瑚或甲殼。所以那種海綿看起來更顯得琳琅滿目:在燈光的探照下,有的像一串串大紅燈籠,更多的則如精巧絕倫的花瓶和杯盞。海綿的這種特點更是叫人難辨真面目。直到近代,顯微鏡的出現,才揭開了爭論整整2000年之久的我的歸屬之謎。 海綿喜歡和其它生物共生共棲。有些水藻長在海綿的身上使其全身變為綠色,乍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美麗 海綿
的水藻。有些沙蟹喜歡把海綿撕成碎塊貼在腿或殼上,讓海綿在它們的身上生長起來,好似披上一層厚厚的鎧甲,沙蟹以此來防禦敵害。海綿常固定著在峨螺或牡蠣殼上,牡蠣和峨螺倒很樂意,因為海綿身上能分泌難聞的氣味,幫助它們嚇退敵害。 更有趣的是,在海綿的體內有時會發現一對活的小蝦。這是一些成對的雌雄小蝦,它們鑽進海綿的體內居住,長大了就出不來,「困」在裡面,一直到老死。我供應它們養料,而小蝦則在海綿體內清理孔道內的污物,雙方互惠互利,和諧共存。這種現象生物學上稱之為「偕老同穴」。而海綿體內的成對小蝦,由於過著這種「牢籠」生活,白頭偕老,至死不渝,成為忠貞愛情的象徵。日本人常把它們當做結婚禮物送給伉儷,小蝦也美其名為「儷蝦」。 不過,海綿也能分泌一種類似於毒液的物質,這是海綿的防禦手段,用以反擊敵害,或殺死周圍海水中的有毒微生物,使海綿生活的周圍海水變得比較潔凈。 海綿對人們的好處可多了,不僅能用於日常生活,而且由於海綿含有天然抗生素,能殺死結核桿菌,可為人們治風濕及神經系統疾病。更叫人欣喜的是,海綿的體內有多種抗癌物質有些已被提取,正廣泛應用於臨床。
編輯本段簡介
多孔動物門(Porifera)大約5,000種原始多細胞水生動物的統稱。除針海綿屬(Spongilla)約20種為淡水產 海綿
外,均分布在海洋的潮間帶到8,500公尺(28,000餘英尺)深處,營固著生活。由於海綿常呈分枝形,而且不會移動,從前被人們當做植物。1755年才有人記述它具有動物的特徵。1765年觀察到通過海綿的水流和入水孔的啟閉,確證海綿為動物。海綿的結構、功能和發育與其他動物不同。許多動物學家認為它在動物界中的位置是孤立的,把它歸入側生動物亞界(Parazoa)。 海綿不具備執行各種機能的器官。其最重要的結構是水管系,主要由入水孔、領細胞和出水口組成。根據領細胞的排列方式和水管的發育程度,水溝系從簡單到復雜,可分成單溝型、雙溝型和復溝型3個基本型。無明顯的組織,體表和內腔各有一層細胞;中間為中膠層,呈膠狀,內有其他細胞和纖維。單溝系海綿的內層,由領細胞構成,領細胞有鞭毛,鞭毛周圍有一圈由細胞質構成的領。領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引起水流,並捕捉食物粒。中膠層中的原細胞,又稱變形細胞,細胞質中含有大量核糖核酸;能把領細胞攝取的食物送到身體各部;又能演變為多種細胞,在再生中起作用;必要時可生成雌、雄生殖細胞。 但鈣質海綿綱(Calcispongiae)的生殖細胞(尤其是雄性生殖細胞)由領細胞變來。在海綿的體表和管道內壁有扁平細胞。鈣質海綿類的外表還有孔細胞,上有進水的小孔,環境不良時,孔細胞收縮而關閉小孔。中膠層里還有芒狀細胞,用以分泌纖維。冠細胞的一端有一長形細胞質突,因而外形似彗星,可分泌形成骨骼的海綿質。骨細胞產生骨質,形成骨針,又可分為鈣質骨細胞和矽質骨細胞。肌細胞長形,能收縮,在出水口 海綿
旁最多,可控制其開閉。骨骼是海綿分類的重要依據,有的是無機質的,如鈣質和矽質骨針,有的由蛋白質和其他成分組成,如海綿絲。骨針散布在體內或連成纖維,起支持和保護作用。多孔動物過濾取食,由領細胞攫取懸浮水中的食物粒,主要是細菌、有機碎屑,還可能吸收溶解的有機質。一個高10公分(4吋)、直徑1公分(0.4吋)的海綿約有225萬個鞭毛室,一天濾水約22.5升(約23誇脫)。由領細胞上鞭毛的擺動,引起水流。在組織和水之間直接交換氣體。廢物經出水口和體表排泄。 海綿一般雌雄同體,有時在同一個體上發生性逆轉。受精方式特別,精子釋出後隨水流到另一海綿內,被領細胞攫住,領細胞變為變形細胞,並把精子送到卵處。胚胎發育有不同的途徑,結果幼蟲的型式不止一種。鈣質海綿綱和某些尋常海綿綱(Demospongiae)的幼蟲稱兩囊幼蟲。尋常海綿綱約佔全部海綿種類的80%,常見的幼蟲是中實幼蟲。幼蟲游泳數小時至數天後,尋找適宜的場所固著,經變態而長成新個體。無性生殖方式有數種,芽球生殖,即由細胞(主要是原細胞)集聚起來形成芽球。在某些海產種類,這是一種正常生殖方式,有時作為度過不良環境的一種手段。 Spongia屬的一種
淡水海綿的芽球外有保護膜,並有骨針加固。環境好轉時,原細胞自小孔逸出,分化成不同的細胞而長成新個體。其他無性生殖如形成生殖根或個體斷裂。小的海綿約可活一年,大的壽命較長。沐浴海綿7年後才達到商品用大小,壽命可能達20年。海綿再生能力極強,不只能恢復受損或失去的部分,而且能從碎片甚至單個細胞形成一個新成體。在環境不利時,海綿成為小碎片,由扁平細胞外包一團原細胞構成,條件好轉時,再長成海綿。由於海綿沒有中央調節器官(腦),體內細胞又能遷移,所以很難區分個體和群體,只能說凡是被一共同的外胚層包著的就是一個個體。 大多數海綿都附在他物,如岩石面,或泥沙中的一個堅實物體上,固著在其他生物時,有時會使這些生物(如藤壺)死亡。有時海綿與所固著的生物呈互利關系,如寄居蟹殼上的皮海綿(Suberitesdomuncula)被寄居蟹帶著移動,而海綿的氣味使魚和其他動物退避。海綿的表面或水管和腔中也有各種動植物生活著,有時在一個海綿中生活的有幾千個生物。儷蝦屬(Spongicola)的幼體可進入某些海綿(如偕老同穴〔Venus'sflowerbasket〕)內,成長後成對地生活其中而不能游出,日本人把這些蝦視為白頭偕老的象徵。 多孔動物的共生物中最重要的是單細胞或多細胞藻類。海綿給藻類提供保護和代謝廢物,而藻類供給海綿氧氣,藻死亡後也可作為海綿的食物。有的動物寄生在海綿體表或體內,如劍水蚤是海產海綿最重要的寄生蟲。輪蟲寄生在淡水海綿體內,水蟎在其中產卵,水蛉科(Sisyridae)幼蟲生活在淡水海綿體內並以海綿為食。一般說來,肉食動物不吃海綿,因為海綿氣味難聞,有硬骨針。但有的貝類(石鱉、帽貝)、甲殼類和魚類以海綿為食。多孔動物門分3綱∶鈣質海綿綱、尋常海綿綱及玻璃海綿綱(Hyalospongiae)。 海綿為多孔動物門生物的統稱,包括了普通海綿綱(Demospongea)、玻璃海綿綱(Hyalospongea)、鈣質海綿綱(Calcispongea)、硬海綿綱(Sclerospongea)四大綱。 海綿是世界上結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說它簡單,是因為它既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軀乾和四肢,更沒有神經和器官。海綿雖然屬於動物,但是它不能自己行走,只能附著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從流過身邊的海水中獲取食物。18世紀以前,海綿一直被當做植物對待,後來由於顯微鏡的發明,以及動物胚胎學研究的進展,人們得以認識海綿的真面目,終於確定了海綿的真正屬性。海綿的種類眾多,約有達1萬到1.5萬個種類。除了少數種類喜歡淡水外,絕大多數海綿一直生活在海底。從淺海到8000米的深海到處都有海綿的蹤影。由於所處環境不同,條件多變,附著的基質類型各異,水流強弱不一,因此形成了海綿多姿多彩的形態。多數海綿生活在堅硬岩石的底質上。海流強的水域,海綿的高度普遍不到2.5厘米,而且海綿的表面形成許多流線型的紋路,這種進化可以避免被海浪和海流折斷。有的海綿喜歡穴居,它們在鮑魚和牡蠣的殼上到處鑽洞,然後在它們的殼上寄居下來。海綿的體型多種多樣,小的不過幾克,大的卻有45公斤。海綿的顏色同樣是豐富多彩。它們的顏色主要是體內有不同種類的海藻共生,才使它們呈現不同的色彩。管狀海綿的樣子很象豎立的煙囪,所以又稱為煙囪海綿。管狀海綿的身體里有很多小孔。水不斷地從小孔中流過,其中的營養物質就被管狀海綿吸收了。同時,管狀海綿產生的廢物也會隨著海水流走。海水從遍布海綿全身的小孔流入海綿的體內。每個小孔都通向一個小房間,叫做濾室。所有的濾室都通向一個像瓶子一樣的腔里,這個腔叫做孔前腔。腔的上端是一個很大的出水孔。海綿的小孔作為氧氣進入的通道既起到呼吸作用,又能攝取水中的營養物質,並且排泄廢物,還能排出精子和卵子,完成生殖功能。 Spongia屬的一種
海洋中有幾十萬種海綿整日把水吸進去再吐出來,它們以此從水中提取食物。最大的海綿生活在安第列斯海中。它形如一個空心花瓶,高有1 米,直徑有90 米。最重的海綿像一個大球,裡面可盛100 升水,這些水的重量至少是海綿的30 倍以上。所以,海綿其實只是個空殼。
編輯本段特徵
海綿動物組織原始,無真正消化腔和神經系統。海綿動物的細胞雖有分工,但彼此合作甚微,如將海綿磨碎過篩,其中分離了的細胞仍能存活數天(相當於原生動物)。但若彼此不再結合,就不能繼續生存下去,海綿動物這種即獨立又合作的特徵,表明其有機體結構仍屬細胞級,顯示了原始多細胞動物的特點。 海綿動物多為群體,單體較少。身體呈輻射對稱或不對稱。群體的外形變化很大。單體一般作角錐形、盤形、高腳杯形、球形等。大小變化由數毫米到2m之間。多數具有鈣質、硅質或角質骨骼。海綿動物的骨骼有骨針(海綿針)、海綿絲(骨絲)和非骨針型的礦物質三種。骨針成分為鈣質(方解石、文石)或硅質(蛋白石)。骨針按大小可分為大骨針和小骨針。海綿絲的成分是角質的有機化合物,呈絲狀,分枝或交接在一起。海綿絲易腐爛,不易形成化石。 海綿的生殖有無性和有性兩種。現代海綿除普通海綿綱中少數類型屬淡水海綿外,多數是海生動物,營底棲固著生活。現代石海綿和鈣質海綿多分布於淺海地帶,但玻璃海綿可棲居在深達6000m的深海中。化石海綿也大體要求相似的水深。海綿在不同的地質時代常和層孔蟲、苔蘚蟲和藻類在一起形成礁體。 海綿體壁上有許多小孔(稱「入水孔」),故也稱「多孔動物」。個體象瓶、壺、臼等,有時聯成群體。多數海產,固著生活。游離的一端有大孔開口(稱「出水口」)。體壁由內、外兩層細胞構成,外層細胞扁平,內層細腦生有鞭毛,多數具原生質領,故稱「領細胞」,主要行攝食和細胞內消化的作用。入水孔通入體內的溝道,與領細胞組成的鞭毛室和出水口組成復雜的溝道系統。含有食餌的海水由於內層細胞鞭毛的不斷振動,從入水孔流入體內,不消化的東西隨海水從頂端的出 Hippospongia Communis,海綿的一種。
水口流出體外。在內、外兩層細胞間,還有一層中膠層,其中有象變形蟲的游離細胞、生殖細胞、造骨細胞、海綿絲細胞等等。海綿動物體壁內多具支持的針狀骨胳,稱骨針。依骨針的性質,可分鈣質海綿和非鈣質海綿(Incalcarea)兩大類。本門動物中有少數種類可供拭抹機器、槍炮及印刷業和沐浴用;某些種類能破壞介殼,為貝類養殖的敵害。
編輯本段海綿的形態結構特點:
(一)體型不對稱 海綿的形狀各種各樣,有不規則的塊狀、球狀、樹枝狀、管狀等! (二)沒有明確的組織和器官 海綿是一種兩胚層(未發育完全)動物: 外層(皮層)有扁細胞和孔細胞組成 中膠層是沒有成層的細胞,其中包括鈣質或沙質的骨針和海綿絲:擁有原細胞、成骨針細胞和成海綿絲細胞! 內層有領細胞組成,組要是營養功能,起細胞內消化! (三)具有水溝性:根據類型科分為為1.單溝性2.復溝性3.雙鉤性!
編輯本段分布
海綿動物大多產於海水中,少數生活在淡水裡,因身體比較柔軟而得名。它不會游動,只能常年靜卧海 海綿
底,像植物那樣固著在原地不動。海綿動物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片狀、塊狀、圓球狀、扇狀、管狀、瓶狀、壺狀、樹枝狀,姿態萬般,惹人喜愛。例如白枝海綿呈扁管狀的群體,枇杷海綿像一顆圓圓的枇杷,矮柏海綿似一串精巧的燈籠,佛子介則如同一個玻璃纖維球直立於柄上,寄居蟹皮海綿扁平如薄紙,偕老同穴則被稱為「維納斯的花籃」。有趣的是,通常水流流速的大小、波浪活動的強弱、底質的硬軟程度,也常使同一個物種的海綿擁有不同的外部形態,例如在近岸破波帶生活的通常喜歡包在岩石上,好似薄的茄皮或姜皮;在流急環境中生活的又大都像土墩,有著良好的流線形體型;而在緩流或風平浪靜的環境中棲居的,體形又多呈高聳的煙囪狀。 海綿動物總是形單影只地獨處一隅,凡是海綿動物棲居的地方就很少有其它動物前去居住。科學家分析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海綿動物對那些貪食的動物沒有任何吸引力,它渾身的骨針和纖維使其它動物難以下咽,因此海綿動物的天敵不多。其次,海綿動物大多棲息在有海流流動的海底,而很多動物都難於在那樣的環境中生活。因為在那裡,它們的幼蟲或被水流沖走,或被海綿動物濾食。此外,海綿動物身上通常都有一股難聞的惡臭,這也是可能是其他動物不願與之為伍的原因之一。
編輯本段習性
捕食
海綿動物是怎樣獲得食物的呢?它的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是用一種濾食方式。單體海綿很像一個花瓶,瓶壁上的每一個小孔都是一張「嘴巴」。海綿動物通過不斷振動體壁的鞭毛,使含有食餌的海水不斷從這些小孔滲入瓶腔,進入體內。在「瓶」內壁有無數的領鞭毛細胞,由基部向頂端螺旋式地波動,從而產生同一方向的引力,起到類似抽水機的泵吸作用。當海水從瓶壁滲入時,水中的營養物質,如動植物碎屑、藻類、細菌等,便被領鞭毛細胞捕捉後吞噬。經過消化吸收,那些不消化的東西隨海水從出水口流出體外。如果把石墨粉或幾滴墨水滴在飼養在水族箱中的活海綿動物的一側,過不了多久瓶口(出水孔)處就會流出黑色的細流。隨著源源不斷的水流,細菌、硅藻、原生動物或有機碎屑也被攜入體內為領細胞俘獲供作營養。這種取食方式充分證明了它屬於濾食的異養動物。
濾食和節能的本領
然而鞭毛的擺動是要耗能的。對營固著生活的海綿動物來說,從食物中獲得化學能來之不易。因此,海綿動物總是生活在有海流經過的海底,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完善了一套利用天然流體流動能的本領,從而節約了寶貴的食物化學能。一個高10厘米,直徑1厘米的海綿,一天內能抽海水22.5升,出水口處的水流速度可達5米/秒。這種高速離去的水流保證了從體內排出的廢物不再「回爐」。海綿動物正是有了濾食和節能的本領,才能在缺乏營養的熱帶珊瑚礁中和極地陸架區世代繁衍。
編輯本段海綿動物的類型
海綿動物身體的基本結構是由兩層細胞圍繞中央的一個空腔所組成。游離的一端有一個大的出水口(osculum)使中央腔(central cavity)與外界相通。構成海綿動物體壁的兩層細胞在不同的種類組成復雜程度不同的溝系,根據溝系可以將海綿動物的身體結構分為三種類型。
單溝型
(ascon type)單溝型是最原始,也是最簡單的體壁結構,種類很少,前述的白枝海綿就屬於這一類。 海綿
單溝型海綿呈單體或群體,長度一般不超過10cm,群體中的個體輪廓明顯,每個個體均呈小管狀,出水口周圍有骨針包圍,中央腔寬闊,體壁由兩層細胞中間夾有中膠質(mesoglea)所組成,外層細胞稱皮層(dermal epithelium),主要是由一層扁平細胞(pinacocytes)組成,它不同於其他動物的表皮層細胞,因為它們的來源和其他多細胞動物的表皮層不同(見後),並且這種扁平細胞沒有基膜,細胞的邊緣可以收縮。許多扁平細胞同時收縮可以使身體變小。某些扁平細胞特化形成管狀,稱為孔細胞(porocyte),穿插在扁平細胞之間。孔細胞的外端與外界相通,內端與中央腔相通,孔細胞外端的小孔就是單溝型海綿動物體表的進水小孔(ostia)或稱流入孔(incurrent pore),所以它是細胞內孔,水由流入孔進入中央腔。孔細胞的收縮及舒張可以控制水的流入量。體壁的內層也稱胃層(gastral epithelium),是由領鞭毛細胞(也簡稱領細胞)組成,單溝型海綿的領細胞圍繞著整個中央腔。領細胞呈卵圓形,其基部疏鬆的坐落在中膠層中,游離端伸出一根鞭毛,圍繞鞭毛的基部有一可伸縮的原生質領,是由許多分離的微絨毛(microvilli)所組成。單溝型海綿通過領細胞鞭毛的擺動使水由孔細胞(或稱入水小孔)流入,經中央腔再由出水口流出。領細胞在形態上非常相似於原生動物門的領鞭毛蟲,因此有人認為海綿動物是由領鞭毛蟲進化而來。體壁的皮層與胃層之間是中膠層,它是一種含有蛋白質的膠狀透明基質,其中包括有游離的變形細胞(amoebocyte)及分散的骨針(spicule)。變形細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形態,例如有的變形細胞偽足細長分枝,彼此相連形成網狀,稱為星芒細胞(collencyte),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最原始的具有神經機能的細胞。另一種細胞較大,其細胞核也較大,有葉狀偽足,稱原細胞(archeocyte),這是一種未分化的細胞,除了本身具有吞噬及消化食物的機能外,它還可以轉化成具生殖功能的生殖細胞(generative cell)、能分泌骨骼的造骨細胞(scleroblast)、貯藏營養物質的貯存細胞(thesocyte)、能分泌粘液的腺細胞(gland cell)等。從上述可以看出單溝型海綿動物最大特徵是體壁結構簡單,其兩層細胞平直的包圍中央腔。由於中央腔寬闊,靠領細胞的鞭毛打動使流過身體的水流速度是緩慢的,代謝較低,所以單溝型海綿動物一般都是小型的。海綿動物在進化過程中通過體壁的褶疊增加了領細胞的數量及分布的表面積,同時減少了中央腔的體積,其結果是形成了雙溝型或復溝型的體壁,這樣就加速了水流過身體的速度,提高了代謝的能力,使動物也增大了體積。
雙溝型
(sycon type)是體壁褶疊的一種初步形式,例如樽海綿(Scypha)、毛壺(Grantia)等。雙溝型海綿 海綿
皮層的扁平細胞褶向中膠層,形成多個平行排列的盲管,稱為流入管(incurrent canal),流入管外端的開孔名為流入孔(incurrentpore)。胃層的領細胞由中央腔向外端突出也形成多個穿插於流入管之間的盲管,稱為鞭毛管(flagellated canal)或鞭毛室,也稱為放射管(radial canal),其內端的開孔稱為後幽門孔(apopyle),結果流入管與鞭毛管相間排列形成了雙溝型的體壁。相鄰的流入管與鞭毛管之間也有小孔使兩管相通,這種小孔稱前幽門孔(prosopyle)。由於管道的出現,雙溝型的體壁加厚了,也由於領細胞褶入到鞭毛管中,中央腔壁上不再有領細胞,而是由扁平細胞包圍。雙溝型海綿的水流途徑是:水→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門孔→鞭毛管→後幽門孔→中央腔→出水口→體外。雙溝型海綿增加了領細胞層的面積,管道的增加及中央腔的縮小也加速了水流通過身體的速度。雙溝型海綿中,有些種類其皮層細胞及中膠層更發達,以致遮蓋了整個體表,形成了一層或薄厚不一的外皮(cortex),結果出現了更多的流入孔,這樣可以增加體壁內的水壓,加速水在體內的流動。
復溝型
(leucon type)體壁進一步的褶疊復雜化就形成了復溝型,大多數的海綿動物屬於這種類型,例如淡水海綿。復溝型結構的變化表現在 (1)鞭毛管繼續向中膠層內褶入,以致形成了多個圓形的鞭毛室,例如細芽海綿(Microciona)每平方毫米的體壁,鞭毛室可多達1000個; (2)中膠層更發達,並與表皮細胞一起構成了眾多的皮層孔(dermal pore)或皮下腔(subdermal space); (3)流入管分成許多小枝,然後再進入鞭毛室; (4)中央腔進一步地縮小,最後被分枝的出水管(excurrent canal)所代替。復溝型海綿的水流途徑是:水→皮層孔→皮下腔→流入管→前幽門孔→鞭毛室→後幽門孔→流出管→出水口→體外。在有些復溝型海綿,其前、後幽門孔延伸形成了前、後幽門管(prosos,aphos),結構更復雜。因此復溝型海綿動物具有更大的領細胞表面積,體內有縱橫相通的管道,中央腔也進一步縮小變成了管狀,因此流經體內的水流量增多,水流速度加快。復溝型海綿的體積也都是較大型的,特別是在群體大型海綿中,我們僅能從許多出水口判斷出海綿個體的形態及大小,例如磯海綿(Reniera)。淡水海綿的群體成團狀,已很難判斷出個體的形態了。
編輯本段種類
海綿動物雖然是多細胞動物中最簡單的一類,卻有一個龐大的家族,種數達10000多種,占所有海洋動物種數的1/15。由於海綿動物的體壁內長著具有支持作用的針狀骨骼,叫做骨針。通常根據骨針的性質,可以分為鈣質海綿和非鈣質海綿兩大類。體形最大的海綿動物是1909年曾在巴哈馬群島撈獲的一隻,圍長為183厘米,剛出水重40千克,曬干後的重量為5千多克。此外,在安的列斯群島生活的一種海綿動物,身長106厘米,寬91.5厘米。海王星海綿也是體形較大的種類,剖面長120厘米,卻不太寬。最小的種類是白枝海綿,身高不過3毫米,體重僅有幾克,跟一粒芝麻一樣小。海綿動物的壽命也比較長,有的種類據說可以活幾百年。 海綿動物的色澤各個不同,有大紅、鮮綠、褐黃、乳白、紫色等各種顏色,像花兒一樣美麗。因此,人們一直相信它是植物,直到1825年,隨著靠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以及生理學和胚胎學諸方面的工作,科學家才確定它是動物。事實上,海綿動物的色彩來源於共生藻或非活性的貯存色素,例如綠色是因其體內共生有綠色的蟲綠藻,而紅色、黃色、桔黃色等是因為細胞內含有脂溶性的胡羅卜素,其存在可產上各種顏色。由於它的體壁上有許多被稱為「入水孔」的小孔,彷彿泡沫塑料,所以又叫多孔動物,是多細胞動物中最低等的一個類群。
編輯本段演化歷程
㈡ 海綿為什麼那麼軟綿綿
海綿動物大多產於海水中,少數生活在淡水裡,因身體比較柔軟而得名。它不會游動,只能常年靜卧海底,像植物那樣固著在原地不動。海綿動物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片狀、塊狀、圓球狀、扇狀、管狀、瓶狀、壺狀、樹枝狀,姿態萬般,惹人喜愛。例如白枝海綿呈扁管狀的群體,枇杷海綿像一顆圓圓的枇杷,矮柏海綿似一串精巧的燈籠,佛子介則如同一個玻璃纖維球直立於柄上,寄居蟹皮海綿扁平如薄紙,偕老同穴則被稱為「維納斯的花籃」。有趣的是,通常水流流速的大小、波浪活動的強弱、底質的硬軟程度,也常使同一個物種的海綿擁有不同的外部形態,例如在近岸破波帶生活的通常喜歡包在岩石上,好似薄的茄皮或姜皮;在流急環境中生活的又大都像土墩,有著良好的流線形體型;而在緩流或風平浪靜的環境中棲居的,體形又多呈高聳的煙囪狀。
海綿動物的色澤各個不同,有大紅、鮮綠、褐黃、乳白、紫色等各種顏色,像花兒一樣美麗。因此,人們一直相信它是植物,直到1825年,隨著靠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以及生理學和胚胎學諸方面的工作,科學家才確定它是動物。事實上,海綿動物的色彩來源於共生藻或非活性的貯存色素,例如綠色是因其體內共生有綠色的蟲綠藻,而紅色、黃色、桔黃色等是因為細胞內含有脂溶性的胡羅卜素,其存在可產上各種顏色。由於它的體壁上有許多被稱為「入水孔」的小孔,彷彿泡沫塑料,所以又叫多孔動物,是多細胞動物中最低等的一個類群。
海綿動物的體壁由內、外兩層細胞構成,外層細胞扁平,內層細胞長有鞭毛,多數是有原生質領,又叫「領細胞」。在內外兩層細胞間,還有一層中膠層,其中有像變形蟲的游離細胞、生殖細胞、造骨細胞、海綿絲細胞等等。它們只有構造和機能上的差別,沒有組織分化。入水孔通入體內的溝道,同領細胞組成的鞭毛室和身體頂端的出水口組成海綿動物特有的復雜溝道系統。
海綿動物是怎樣獲得食物的呢?它的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是用一種濾食方式。單體海綿很像一個花瓶,瓶壁上的每一個小孔都是一張「嘴巴」。海綿動物通過不斷振動體壁的鞭毛,使含有食餌的海水不斷從這些小孔滲入瓶腔,進入體內。在「瓶」內壁有無數的領鞭毛細胞,由基部向頂端螺旋式地波動,從而產生同一方向的引力,起到類似抽水機的泵吸作用。當海水從瓶壁滲入時,水中的營養物質,如動植物碎屑、藻類、細菌等,便被領鞭毛細胞捕捉後吞噬。經過消化吸收,那些不消化的東西隨海水從出水口流出體外。如果把石墨粉或幾滴墨水滴在飼養在水族箱中的活海綿動物的一側,過不了多久瓶口(出水孔)處就會流出黑色的細流。隨著源源不斷的水流,細菌、硅藻、原生動物或有機碎屑也被攜入體內為領細胞俘獲供作營養。這種取食方式充分證明了它屬於濾食的異養動物。
然而鞭毛的擺動是要耗能的。對營固著生活的海綿動物來說,從食物中獲得化學能來之不易。因此,海綿動物總是生活在有海流經過的海底,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完善了一套利用天然流體流動能的本領,從而節約了寶貴的食物化學能。一個高10厘米,直徑1厘米的海綿,一天內能抽海水22.5升,出水口處的水流速度可達5米/秒。這種高速離去的水流保證了從體內排出的廢物不再「回爐」。海綿動物正是有了濾食和節能的本領,才能在缺乏營養的熱帶珊瑚礁中和極地陸架區世代繁衍。
海綿動物的生殖方式與其他多細胞動物相似,也是卵細胞受精後經過卵裂、囊胚各發育階段。但驚人的是海綿動物都具有非凡的再生能力。它比拋腸後能長新腸的海參、斷肢後會重新長出完整個體的海星等動物的再生能力更為高強。有些海綿動物被磨成粉後再經過篩選,成了很細很細的小顆粒,卻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將它們拋進大海中以後,不但不會死去,相反每一小塊都會漸漸長大,變成了一個個新的海綿動物,這種情況就象孫悟空的毫毛會變出成百上千的小孫悟空來一樣。有人還曾經把兩種不同顏色的海綿動物放在一起,經擠壓和細篩過濾,濾過的游離而分散的細胞,最初相互靠攏,過一段時間便分開,幫派分明地聚集、排列,在適宜的條件下,竟又不斷生長成兩個新個體。這個實驗說明了海綿動物的細胞雖有所分化,但仍處於低級階段。
海綿動物雖然是多細胞動物中最簡單的一類,卻有一個龐大的家族,種數達10000多種,占所有海洋動物種數的1/15。由於海綿動物的體壁內長著具有支持作用的針狀骨骼,叫做骨針。通常根據骨針的性質,可以分為鈣質海綿和非鈣質海綿兩大類。體形最大的海綿動物是1909年曾在巴哈馬群島撈獲的一隻,圍長為183厘米,剛出水重40千克,曬干後的重量為5千多克。此外,在安的列斯群島生活的一種海綿動物,身長106厘米,寬91.5厘米。海王星海綿也是體形較大的種類,剖面長120厘米,卻不太寬。最小的種類是白枝海綿,身高不過3毫米,體重僅有幾克,跟一粒芝麻一樣小。海綿動物的壽命也比較長,有的種類據說可以活幾百年。
海綿動物總是形單影只地獨處一隅,凡是海綿動物棲居的地方就很少有其它動物前去居住。科學家分析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海綿動物對那些貪食的動物沒有任何吸引力,它渾身的骨針和纖維使其它動物難以下咽,因此海綿動物的天敵不多。其次,海綿動物大多棲息在有海流流動的海底,而很多動物都難於在那樣的環境中生活。因為在那裡,它們的幼蟲或被水流沖走,或被海綿動物濾食。此外,海綿動物身上通常都有一股難聞的惡臭,這也是可能是其他動物不願與之為伍的原因之一。
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和採集海綿動物,特別是浴用海綿,網孔細,彈力強,吸水性好,可以用於洗澡擦身、洗碗等,後來又在工藝、醫學和日常生活方面展現了越來越多的廣泛用途,如做油漆刷子,用作鋼盔的襯墊和其他墊子,燒成灰能治療腳痛等。在地中海、紅海和美洲沿海等地,人工養殖海綿動物業十分發達,人們將海綿切割成塊,用繩系在架上,投入海中,2~3年就可收獲大批海綿了。不過,隨著人造海綿業的發展,已經使得海綿動物養殖業日趨衰落。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又發現了海綿動物新的價值,例如有人正在研究用海綿凈化海水,以達到維持海洋環境生態平衡的目的。
參考資料:http://www.bjkp.gov.cn/dwly/dwsy/k0925-03.htm
㈢ 滁州學院南校區附近哪裡能買到睡覺用的海綿墊
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在二中那條路上,離南校區比較遠。另外就是長江商貿城了,很近哦。
㈣ ·哪裡有海綿廠
山東省 東營市久晟海綿廠
㈤ 海里生長的海綿能直接使用嗎
【英文名】Spongiatia or Sponge
【拉丁文學名】Phylum Porifera
【科屬分類】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多孔動物門
【簡介】
海綿為多孔動物門生物的統稱,包括了普通海綿綱(Demospongea)、玻璃海綿綱(Hyalospongea)、鈣質海綿綱(Calcispongea)、硬海綿綱(Sclerospongea)四大綱。
海綿是世界上結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說它簡單,是因為它既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軀乾和四肢,更沒有神經和器官。海綿雖然屬於動物,但是它不能自己行走,只能附著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從流過身邊的海水中獲取食物。18世紀以前,海面一直被當作植物對待,後來由於顯微鏡的發明,以及動物胚胎學研究的進展,人們得以認識海綿的真面目,終於確定了海綿的真正屬性。海綿的種類眾多,約有達1萬到1.5萬個種類。除了少數種類喜歡淡水外,絕大多數海綿一直生活在海底。從淺海到8000米的深海到處都有海綿的蹤影。由於所處環境不同,條件多變,附著的基質類型各異,水流強弱不一,因此形成了海綿多姿多彩的形態。多數海綿生活在堅硬岩石的底質上。海流強的水域,海綿的高度普遍不到2.5厘米,而且海綿的表面形成許多流線型的紋路,這種進化可以避免被海浪和海流折斷。有的海綿喜歡穴居,它們在鮑魚和牡蠣的殼上到處鑽洞,然後在它們的殼上寄居下來。海綿的體型多種多樣,小的不過幾克,大的卻有45公斤。海綿的顏色同樣是豐富多彩。它們的顏色主要是體內有不同種類的海藻共生,才使它們呈現不同的色彩。管狀海綿的樣子很象豎立的煙囪,所以又稱為煙囪海綿。管狀海綿的身體里有很多小孔。水不斷地從小孔中流過,其中的營養物質就被管狀海綿吸收了。同時,管狀海綿產生的廢物也會隨著海水流走。海水從遍布海綿全身的小孔流入海綿的體內。每個小孔都通向一個小房間,叫做濾室。所有的濾室都通向一個像瓶子一樣的腔里,這個腔叫做孔前腔。腔的上端是一個很大的出水孔。海綿的小孔作為氧氣進入的通道既起到呼吸作用,又能攝取水中的營養物質,並且排泄廢物,還能排出精子和卵子,完成生殖功能。
【特徵】
海綿動物組織原始,無真正消化腔和神經系統。海綿動物的細胞雖有分工,但彼此合作甚微,如將海綿磨碎過篩,其中分離了的細胞仍能存活數天(相當於原生動物)。但若彼此不再結合,就不能繼續生存下去,海綿動物這種即獨立又合作的特徵,表明其有機體結構仍屬細胞級,顯示了原始多細胞動物的特點。
海綿動物多為群體,單體較少。身體呈輻射對稱或不對稱。群體的外形變化很大。單體一般作角錐形、盤形、高腳杯形、球形等。大小變化由數毫米到2m之間。多數具有鈣質、硅質或角質骨骼。海綿動物的骨骼有骨針(海綿針)、海綿絲(骨絲)和非骨針型的礦物質三種。骨針成分為鈣質(方解石、文石)或硅質(蛋白石)。骨針按大小可分為大骨針和小骨針。海綿絲的成分是角質的有機化合物,呈絲狀,分枝或交接在一起。海綿絲易腐爛,不易形成化石。
海綿的生殖有無性和有性兩種。現代海綿除普通海綿綱中少數類型屬淡水海綿外,多數是海生動物,營底棲固著生活。現代石海綿和鈣質海綿多分布於淺海地帶,但玻璃海綿可棲居在深達6000m的深海中。化石海綿也大體要求相似的水深。海綿在不同的地質時代常和層孔蟲、苔蘚蟲和藻類在一起形成礁體。
海綿體壁上有許多小孔(稱「入水孔」),故也稱「多孔動物」。個體象瓶、壺、臼等,有時聯成群體。多數海產,固著生活。游離的一端有大孔開口(稱「出水口」)。體壁由內、外兩層細胞構成,外層細胞扁平,內層細腦生有鞭毛,多數具原生質領,故稱「領細胞」,主要行攝食和細胞內消化的作用。入水孔通入體內的溝道,與領細胞組成的鞭毛室和出水口組成復雜的溝道系統。含有食餌的海水由於內層細胞鞭毛的不斷振動,從入水孔流入體內,不消化的東西隨海水從頂端的出水口流出體外。在內、外兩層細胞間,還有一層中膠層,其中有象變形蟲的游離細胞、生殖細胞、造骨細胞、海綿絲細胞等等。海綿動物體壁內多具支持的針狀骨胳,稱骨針。依骨針的性質,可分鈣質海綿和非鈣質海綿(Incalcarea)兩大類。本門動物中有少數種類可供拭抹機器、槍炮及印刷業和沐浴用;某些種類能破壞介殼,為貝類養殖的敵害。
【分布】
海綿動物大多產於海水中,少數生活在淡水裡,因身體比較柔軟而得名。它不會游動,只能常年靜卧海底,像植物那樣固著在原地不動。海綿動物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片狀、塊狀、圓球狀、扇狀、管狀、瓶狀、壺狀、樹枝狀,姿態萬般,惹人喜愛。例如白枝海綿呈扁管狀的群體,枇杷海綿像一顆圓圓的枇杷,矮柏海綿似一串精巧的燈籠,佛子介則如同一個玻璃纖維球直立於柄上,寄居蟹皮海綿扁平如薄紙,偕老同穴則被稱為「維納斯的花籃」。有趣的是,通常水流流速的大小、波浪活動的強弱、底質的硬軟程度,也常使同一個物種的海綿擁有不同的外部形態,例如在近岸破波帶生活的通常喜歡包在岩石上,好似薄的茄皮或姜皮;在流急環境中生活的又大都像土墩,有著良好的流線形體型;而在緩流或風平浪靜的環境中棲居的,體形又多呈高聳的煙囪狀。
海綿動物總是形單影只地獨處一隅,凡是海綿動物棲居的地方就很少有其它動物前去居住。科學家分析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海綿動物對那些貪食的動物沒有任何吸引力,它渾身的骨針和纖維使其它動物難以下咽,因此海綿動物的天敵不多。其次,海綿動物大多棲息在有海流流動的海底,而很多動物都難於在那樣的環境中生活。因為在那裡,它們的幼蟲或被水流沖走,或被海綿動物濾食。此外,海綿動物身上通常都有一股難聞的惡臭,這也是可能是其他動物不願與之為伍的原因之一。
【習性】
捕食
海綿動物是怎樣獲得食物的呢?它的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是用一種濾食方式。單體海綿很像一個花瓶,瓶壁上的每一個小孔都是一張「嘴巴」。海綿動物通過不斷振動體壁的鞭毛,使含有食餌的海水不斷從這些小孔滲入瓶腔,進入體內。在「瓶」內壁有無數的領鞭毛細胞,由基部向頂端螺旋式地波動,從而產生同一方向的引力,起到類似抽水機的泵吸作用。當海水從瓶壁滲入時,水中的營養物質,如動植物碎屑、藻類、細菌等,便被領鞭毛細胞捕捉後吞噬。經過消化吸收,那些不消化的東西隨海水從出水口流出體外。如果把石墨粉或幾滴墨水滴在飼養在水族箱中的活海綿動物的一側,過不了多久瓶口(出水孔)處就會流出黑色的細流。隨著源源不斷的水流,細菌、硅藻、原生動物或有機碎屑也被攜入體內為領細胞俘獲供作營養。這種取食方式充分證明了它屬於濾食的異養動物。
濾食和節能的本領
然而鞭毛的擺動是要耗能的。對營固著生活的海綿動物來說,從食物中獲得化學能來之不易。因此,海綿動物總是生活在有海流經過的海底,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完善了一套利用天然流體流動能的本領,從而節約了寶貴的食物化學能。一個高10厘米,直徑1厘米的海綿,一天內能抽海水22.5升,出水口處的水流速度可達5米/秒。這種高速離去的水流保證了從體內排出的廢物不再「回爐」。海綿動物正是有了濾食和節能的本領,才能在缺乏營養的熱帶珊瑚礁中和極地陸架區世代繁衍。
【種類】
海綿動物雖然是多細胞動物中最簡單的一類,卻有一個龐大的家族,種數達10000多種,占所有海洋動物種數的1/15。由於海綿動物的體壁內長著具有支持作用的針狀骨骼,叫做骨針。通常根據骨針的性質,可以分為鈣質海綿和非鈣質海綿兩大類。體形最大的海綿動物是1909年曾在巴哈馬群島撈獲的一隻,圍長為183厘米,剛出水重40千克,曬干後的重量為5千多克。此外,在安的列斯群島生活的一種海綿動物,身長106厘米,寬91.5厘米。海王星海綿也是體形較大的種類,剖面長120厘米,卻不太寬。最小的種類是白枝海綿,身高不過3毫米,體重僅有幾克,跟一粒芝麻一樣小。海綿動物的壽命也比較長,有的種類據說可以活幾百年。
海綿動物的色澤各個不同,有大紅、鮮綠、褐黃、乳白、紫色等各種顏色,像花兒一樣美麗。因此,人們一直相信它是植物,直到1825年,隨著靠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以及生理學和胚胎學諸方面的工作,科學家才確定它是動物。事實上,海綿動物的色彩來源於共生藻或非活性的貯存色素,例如綠色是因其體內共生有綠色的蟲綠藻,而紅色、黃色、桔黃色等是因為細胞內含有脂溶性的胡羅卜素,其存在可產上各種顏色。由於它的體壁上有許多被稱為「入水孔」的小孔,彷彿泡沫塑料,所以又叫多孔動物,是多細胞動物中最低等的一個類群。
【演化歷程】
人類和所有動物的祖先是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5億年的海綿,而海綿的祖先竟然是真菌!
今天,大多數生物學家相信地球上的生命最早起源於一種非常簡單的生物,但是這種簡單的古老生物到底是什麼?與今天的人類和動物有什麼關系?卻很長時間沒有找到答案。不過,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美國航天局的資助下,美國微生物進化學專家米切爾·索金(MichellSogin)運用自動DNA排列技術和計算機程序,在最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人類和所有動物的祖先是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5億年的海綿,而海綿的祖先是真菌!索金說,了解動物是怎樣進化的,很有意義—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未來生命將發生什麼變化,甚至能幫助我們了解在宇宙中其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兇猛、多情、好動———海綿的性格並不「綿」
索金在了解真菌之前先了解了海綿。
在地球上的海洋里,至少有9000種海綿。有的海綿甚至生活在淡水中。它們靠身上的小孔,從成噸的海水中過濾到幾克微薄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海綿是多細胞(multicellular)生物,雖然有些海綿有玻璃一樣的骨骼。但是總體上看,海綿沒有組織、肌肉、器官、神經、大腦這些要件。
海綿細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膠原質。在海綿的管壁上,長有擺動的長須(cilia),長須能從海水中濾掉廢物,留下營養。不論海綿的體積多大,所需要的食物只要能滿足每一個細胞就夠了,並不貪婪。當然,海綿中也有「兇猛」者。在夏威夷生長的火海綿能夠分泌毒液,給其它動物造成劇痛;生長在地中海的一種海綿,則具備誘騙小甲殼類動物的能力,能夠伸出鋒利的刺把它們團團圍住,飽餐一頓。
海綿也是最早的有性繁殖生物,大多數的海綿都是雌雄同體的,能夠同時產生卵子和精子並排入水中。精子會一直在海水中遨遊,直到找到另一個海綿管道的接收入口。
海綿的多情還表現在:它還有另外一種生殖方式———如果一塊海綿遭受外力破壞,被拆散了的細胞會在海水中尋找同伴,然後重新聚在一起,仿製出一塊與它們父母輩相同的海綿。海綿受傷以後,不會用新細胞代替舊細胞的方式癒合傷口,而是調動舊的細胞到創傷處,阻止傷口進一步蔓延。
就這樣,海綿很瀟灑地生活在水下,並為周圍成千上萬種生物提供庇護所。此外,海綿其實很好動。1986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生物學家卡爾汗·邦德(CalhounBond)就發現,海綿並不是靜止不動的,他通過精密儀器觀察到,海綿的邊緣會像肢體一樣幫助自己移動,有的一天能移動4毫米,有的居然能爬上玻璃容器壁。
從一百五十萬分之一概率中找答案———遺傳因子分析像大海撈針
以往,科學家判斷動物之間的聯系主要依賴於觀察動物外觀,包括化石來判斷。如果兩種生物擁有共同的特徵,比如爪子,就會被認為具有某種親屬關系。隨著基因技術的突飛猛進,利用基因分析尋找生物源頭開始了實際應用。上世紀70年代,索金的導師卡爾·烏伊斯(CarlWoese)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1989年索金成立了實驗室,接過導師的課題繼續研究。索金把研究方向集中在基因的進化以及寄生蟲方面,他希望通過這些研究,回答導師提出的問題:生命最重要的單位,細胞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分析並不是比較某些生物的全部基因構成,而是通過比較某些生物共有的基因段,分析其中的差異來判斷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兩者有相似的基因排列,並且帶有同樣的基因特徵,那麼就可以推論兩種生物具有同一個祖先。如果基因排序非常不同,那就可以知道它們在很早以前就分叉,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了。
索金希望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採用核糖體RNA手段,建立一個客觀的動物進化結構方程式,他從極為罕見的古菌(archaea)的基因排序入手,從浮游生物、真菌、海綿、水母、海葵、軟體動物中提取DNA,比較它們的基因排列順序,比較核糖體RNA,並且應用十進位計數法,來計算它們與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之間的關系。
20多年前,基因技術還剛剛起步,這樣的計劃在當時是非常有遠見的。在上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確定紅海綿的一個遺傳因子就要消耗一年的時間,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操作。幾年之後,他們能在一年內分析10~15個因子。今天,索金已經能在一夜之間做1000個因子分析了。但即便是今天,一段特定的染色體組也可能包含著30億對基礎對,要找出2000對的關系,概率為一百五十萬分之一,因此,要找到答案仍然像是大海撈針。
前世今生
索金查遍了所有的最古老生物,如水母、海葵、海綿、軟體動物、海星等的基因後,終於得出結論:海綿毫無疑問是今天所有動物最直接的祖先。在索金以前,一些生物學家懷疑海綿實際上是一種植物,另一些生物學家懷疑海綿是獨立於動物進化鏈之外的一種生物,和今天的進化結果沒有聯系。
他的發現還顯示,在海綿之後的「晚輩」是刺絲胞動物(cnidarians)類,比如水母、海葵、珊瑚等等,它們和海綿一樣擁有袋狀體形,它們都具有觸角,並且在觸角的末端都有像嘴巴一樣張開的口。但是海綿的細胞形狀具有環形細胞的特點,它帶有非常小的長須,這些須又被一群更小的(毛狀)微絨毛包圍著。成千上萬的須在水中不停地揮動著,將新鮮的海水送入「口中」。
索金相信海綿最直接的祖先是領鞭蟲,領鞭蟲也是單個細胞的生物,有著長鞭一樣的須,而包圍著須的是一系列微絨毛。它們當中的一些甚至靠得很近結成了群落,幾乎快要發展成動物了。
雖然,今天已經無從知道最早的海綿是什麼樣子,但是至少仍然具備一些今天海綿的特徵,今天我們能發現硅藻屬、馬蹄蟹這些動物都和它們進化之前的樣子幾乎一樣。
所有的動物都來自真菌
索金更重要的發現是,在進化坐標上,比領鞭蟲更早的祖先是真菌,海綿和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類都來自真菌。在此之前,很多科學家都將真菌錯誤地歸類於植物。但是索金的研究發現,植物和真菌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生物。真菌和動物最早來自同一個家族,這一點不僅對認識生命來源具有意義,對認識真菌對人體的入侵更具有現實意義。
索金說,真菌導致的疾病包括癬菌病,香港腳,心肌炎。真菌導致的疾病之所以難治是因為真菌和人類有很多共同點,只有當兩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點,或者說在治療的同時不傷及主體時,治療才更容易,這一點,相信會對將來的生物醫學研究有啟發。另外,每年成千上萬的艾滋病病人死於卡式肺囊蟲肺炎。直到最近,很多人都還相信這是一種與瘧疾有關的寄生原生動物引起的,但是索金研究小組最近發現,卡式肺囊蟲肺炎實際上是一種與真菌管型密切的生物,用對抗真菌的葯物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卡式肺囊蟲肺炎。
索金說,在海綿和刺絲胞動物之後,才出現了昆蟲這種兩邊對稱的生物,此後,生物發生了一次爆炸性的進化革命,從此,生物有目的的活動能力大大加強,具備了以往任何生物所沒有的優越性
【生殖與發育】
海綿動物的生殖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兩種方式。無性生殖是以出芽生殖為主,多發生在海產種類中。出芽時親本的變形細胞,特別是一些原細胞由中膠層遷移到母體的頂端表面聚集成團,然後發育成小的芽體,隨後脫落到底部發育成新海綿,或與母體相連形成群體。淡水海綿及少數海產種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形成芽球(gemmule),也被認為是一種無性生殖,個體中的原細胞攝食了大量的物質之後聚集成團,外麵包圍一層造骨細胞。在原細胞團之外自行分泌一層保護膜,其成分類似於海綿絲,以保護內部的芽球細胞,之後造骨細胞分泌一層雙盤狀或針狀的骨針,使芽球具有很強的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一個海綿動物可以形成許多的芽球。以後當外界條件適當時,芽球內的細胞通過微孔(micropyle)釋放出來,再形成一個新個體。海產種類的芽球外麵包有海綿絲,具有或不具有骨針。少數種類的芽球不具有海綿絲。
海綿動物的再生也被認為是一種無性生殖,許多種類的海綿都有很強的再生能力,例如白枝海綿,它的身體碎片只要大於0.4mm,並帶有一些領細胞,就能再生成一個新個體,這是由於海綿動物的細胞具有較強的聚合能力與識別能力。也有人將海綿動物的身體用機械方法壓碎,將細胞分離,再用紗布過濾,其濾液中的分散細胞再放入海水中培養,結果分離的細胞又重新聚合,並分別遷移到正確的位置上,最後形成一個或幾個新的個體。還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是由Galtsoff(1925)所進行的,他用兩種不同屬的海綿做實驗,即一種是細芽海綿(Microciona),其細胞具紅色素;另一種是Haliclona,其細胞內具黃色素,他將兩種預先分離成懸液的海綿細胞混合在一起,起初兩種細胞隨機聚合,但很快兩種細胞按種彼此分開,分別形成紅色細胞群及黃色細胞群,以後兩種不同的細胞群各自分化,最後形成細芽海綿(紅色素細胞)和Haliclona(黃色素細胞)兩種新個體。以後也發現許多淡水海綿及海產的海綿都有此特性。後來有人用實驗證實了海綿細胞表面的一種大分子量的糖蛋白是海綿細胞的識別分子,它具有種的特異性,所以同種的細胞能聚合,不同種的細胞相分離。同種細胞的聚合能力使它能再生及組成新的個體。
除了四射海綿(Tetractinellida)之外,海綿動物均能行有性生殖。大多數種類為雌雄同體(hermaphordite),但精子與卵常不在同一時期成熟。少數種類為雌雄異體(dioecism)。生殖細胞由中膠層中的原細胞形成,有時領細胞也可以失去鞭毛及原生質領而變成精原細胞(spermatogonia),再分裂形成精子。精子成熟後隨水流排出體外,並隨水流進入其他個體的鞭毛室。有人觀察到某些熱帶地區的海綿能突發性的釋放精子於海水中,形成一條乳白色的雲霧狀的精子帶,其長度可達2—3m。一個海綿釋放了精子常可誘導周圍海綿也釋放精子。釋放出的精子隨水流進入其他個體的鞭毛室之後,再進入領細胞。這時領細胞失去領及鞭毛,攜帶著精子到中膠層與卵融合而成受精卵。大多數海綿動物的受精卵是在體內發育。一些海綿動物的胚胎發育由於胚層的逆轉而有很大的特殊性,不同綱的海綿胚胎發育過程也不盡相同,這主要表現在海綿動物可以形成兩種不同類型的幼蟲。在鈣質海綿中,形成中空的兩囊幼蟲(amphiblastula),在尋常海綿綱中形成實心的實胚幼蟲(parenchymula)。
鈣質海綿,例如白枝海綿或毛壺的受精卵在母體的中膠層中發育,當受精卵經細胞分裂形成16個細胞時,構成動物極的為8個小細胞,構成植物極的為8個大細胞。動物極的小細胞分裂較迅速,分裂到一定數目的細胞之後,形成了一個具有囊胚腔的囊胚,小細胞面向囊胚腔的一端都長出一根鞭毛,以後小細胞經大細胞間的開口向外翻出,結果小細胞的鞭毛移到表面,形成了一個一端有鞭毛、一端無鞭毛的兩囊幼蟲。兩囊幼蟲隨水流離開母體,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之後經過小細胞的內陷、或大細胞的外包,或兩種方法的聯合而形成了兩層細胞的原腸胚狀,並固著在底部。原來動物極的具鞭毛的小細胞形成了成體的胃層(領細胞層),原來植物極的大細胞形成了成體的皮層(扁平細胞層),再由兩層細胞共同形成中膠層及變形細胞。海綿動物的這種細胞分化與分層,與所有其他多細胞動物的胚層分化不同。在除海綿動物之外的其他後生動物中,動物極的小細胞發育成成體的外層(即外胚層),植物極大細胞發育成內層(即內胚層)。鈣質海綿動物的這種動物極與植物極細胞相反的分化現象稱為逆轉現象(inversion),因此它的兩層細胞不稱為外胚層與內胚層,而分別稱為皮層與胃層。發育中的逆轉現象是將海綿動物列為側生動物的原因之一。
鈣質海綿中特別是復溝型海綿在發育中也經過一個原始階段的重演,即發育中經過一個單溝型的原海綿(Olynthus)階段,再經過一個雙溝型的發育階段之後,最後才形成一復溝型的成體。 大多數六放海綿及尋常海綿發育中經過一個實胚幼蟲,實胚幼蟲的外表面除後端外均為具鞭毛的小細胞,以後具鞭毛的外層細胞移入內部,形成胃層,內部的變形細胞移到外面形成皮層。尋常海綿綱中,許多復溝型種類,發育時直接來自一個復溝型幼蟲(rhagon),這種幼蟲具有寬闊的基部、狹小的頂端、很大的海綿腔、很小的鞭毛室,經過體壁褶疊後發育成復溝型成體。
【用途】
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和採集海綿動物,特別是浴用海綿,網孔細,彈力強,吸水性好,可以用於洗澡擦身、洗碗等,後來又在工藝、醫學和日常生活方面展現了越來越多的廣泛用途,如做油漆刷子,用作鋼盔的襯墊和其他墊子,燒成灰能治療腳痛等。在地中海、紅海和美洲沿海等地,人工養殖海綿動物業十分發達,人們將海綿切割成塊,用繩系在架上,投入海中,2~3年就可收獲大批海綿了。不過,隨著人造海綿業的發展,已經使得海綿動物養殖業日趨衰落。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又發現了海綿動物新的價值,例如有人正在研究用海綿凈化海水,以達到維持海洋環境生態平衡的目的。
科學家還發現海綿體內的毒素可以用來制葯,治療腫瘤、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等疾病。目前,海綿是發現海洋活性物質最豐富的海洋生物,已經成為海洋葯物開發的重要資源。
此外,美國科學家近日表示,他們已經確認了一種生長在黑暗的海底深處的海綿體可以產生細細的玻璃纖維,這種纖維能夠至少像通信工業使用的光纖電纜一樣傳輸光能。這種天然產生的玻璃纖維還較之人工製造的光纖電纜更有柔韌性。這種海綿體生長在熱帶的海底深處,其高約1英尺半,帶有一個復雜的硅網結構,玻璃纖維在海綿體的底部形成一個冠狀物。纖維大約2~7英寸長,每根與人體毛發差不多粗。
由於海綿具有降解海水污染物的能力,也展示了在海洋污染方面的應用價值。近年來,已經有科學家提出「海綿生物技術」的概念。可以預見,海綿在海洋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環境保護中將發揮重大作用。
【飼養】
飼養難度 : 因在捕捉後及魚店處理不當, 或沒有足夠的食物提供, 所以飼養困難, 在缸中難以長久飼養.
溫度: 22-28C
水流 : 中至稍強水流
光度 : 大部份海綿沒有共生藻, 對光照沒有要求. (但放在強光處, 有可能引致苔生長於海綿上, 所以放在暗位比較適合.)
食物 : 必須喂飼. 可喂浮游食物.
【化工海綿】
聚氨酯軟發泡橡膠,聚氨酯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高分子材料,廣泛應用於製作各種「海綿」製品。以及避震,抗摩擦用途的彈性材料,例如鞋底,拖拉機坦克履帶襯底。
生產工藝
將發泡樹脂,發泡助劑和粘合劑樹脂(使成品具有粘合性)混合在一起;B.進行發泡加工。將80份乙烯乙酸乙烯酯(EVA)、20份APAO PT 3385、20份偶氮二甲醯胺、l9份CaCO 和0.6份過氧化二異丙苯混合在一起,置於模具中發泡,並用機械力擊破閉孔,即可製得發泡海綿。其密度(d)為0.028 g/cm ,25% 的壓縮硬度為1.9 KPa。
海綿的成分大多是聚氨酯
就跟發泡一樣同樣的材料不同的製造工藝就會造出不同的東西
PU海綿主要包括聚酯及聚醚型可切片或卷切,亦可根據客戶要求復合加工,熱壓加工及爆破開孔處理等 。PU海綿由於其具有保溫、隔熱、吸音、減震、阻燃、防靜電、透氣性能好等特性,故涉及各種行業,包括汽車工業、電池工業、化妝品業、胸圍內衣製造業及高檔傢具製造業等。
優劣挑選
1. 在挑選海綿時,主要以它的觸感和彈性為判定的首要因素。摸起來應該有柔軟的觸感,並且富有延展性。
2. 由於海綿怕光,包括商店裡的燈光都有可能損壞它的質量,所以在購買海綿時,如果是掛成一排的陳列方式,不要拿第一個,而應拿後面的,因為後面的海綿不會享受很多的「日光浴」。
3. 另外,一個最實際的辨別方式是將海綿對折,互相搓一搓。如果沒搓幾下就掉海綿屑,就該把它淘汰了。
洗臉方法;要把潔面液在手心揉搓出泡沫,再用海綿使泡沫增加,然後進行清洗。
㈥ 海綿海百合海底石蒓這些海洋生物哪一個是屬於植物
海綿海百合海底石蒓這些海洋生物哪一個預示著海洋植物是海洋中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以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海洋植物屬於初級生產者。海洋植物門類甚多,從低等的無真細胞核藻類(即原核細胞的藍藻門和原綠藻門),到具有真細胞核(即真核細胞)的紅藻門、褐藻門和綠藻門,及至高等的種子植物等13個門,共 1萬多種。 海洋植物 - 簡介
海洋植物的形態復雜,個體大小有2,3微米的單細胞金藻,也有長達60多米的多細胞巨型褐藻;有簡單的群體、絲狀體,也有具有維管束和胚胎等體態構造復雜的喬木。海洋里的植物都稱為海草,有的海草很小,要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幾百倍才能看見。它們由單細胞或一串細胞所構成,長著不同顏色的枝葉,靠著枝葉在水中漂浮。單細胞海草的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一天能增加許多倍。雖然,它們不斷地被各種魚蝦吞食,但數量仍然很龐大。
大的海草有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長,它們柔軟的身體緊貼海底,被波浪沖擊得前後搖擺,但卻不易被折斷。海草的經濟價值很高,像中國淺海中的海帶、紫菜和石花菜,都是很好的食品,有的還可以提煉碘、溴、氯化鉀等工業原料和醫葯原料。
海草是海洋動物的食物。有些海洋動物是食草的,另外一些是靠吃「食草」動物來維持生命的,所以,海洋中的動物都是靠海草來養活的。
海草像陸上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海洋綠色植物在它的生命過程中,從海水中吸收養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糖、澱粉等),以滿足海洋植物生活的需要。光合作用必須有陽光。陽光只能透人海水表層,這使得海草僅能生活在淺海中或大洋的表層,大的海草只能生活在海邊及水深幾十米以內的海底。
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
海洋植物以藻類為主。海洋藻類都是簡單的光合營養的有機體,其形態構造、生活樣式和演化過程均較復雜。它們介於光合細菌和高等植物--維管束植物之間,在生物的起源和進化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海洋種子植物的種類不多,都屬於被子植物,沒有裸子植物。通常分為紅樹植物(Mangrove plants)和海草 (Seagrasses)兩類。它們和棲居的多種生物,組成沿岸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
客服
分享
收藏
立即下載
為了提升瀏覽體驗,原視圖版網頁已升級為如下版式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doc
48.0K, 8頁, 451次閱讀
梁晨 分享於2011-04-16 09:31
立即下載 +合夥人(招募中) 舉報
海洋生物
299.海洋生物有多少種類,
現生生物(包括陸地生物),已經記錄的至少有200萬種,其中海洋生物約有50萬種,實際上海洋里的生物種類遠比陸地豐富得多,特別是一些深海生物和珊瑚礁生物還遠遠沒有搞清楚,因此海洋生物的實際種類將大大超過50萬種。
300.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什麼,
科學家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距今約35億年的藍藻化石——疊層石,這種化石告訴我們, 35億年前的地球上就已經有生命存在了,它就是海洋中的藍藻。藍藻,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
301.藍藻真的無所不在嗎,
藍藻的個體極小,只有頭發絲的百分之幾,是非常低等的原始生命體,它們以無性細胞分裂來繁衍下一代。從酷熱的赤道海域到冰天雪地的極地,從陽光明媚的海面到黑暗缺氧的海底或是動盪不定的潮間帶,到處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
302.海洋無脊椎動物有哪些門類,
海洋動物分布非常廣泛,海洋無脊椎動物種類數目最多,占海洋動物的絕大部分,它們的門類主要有:海洋中的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
303.海洋脊椎動物有哪些門類,
海洋脊椎動物的種類數目比海洋無脊椎動物少,但卻代表著海洋生物進化的水平。它包括海洋中的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洋魚類如鯊魚、海鰻等;海洋爬行類如海龜、青環海蛇等;海洋鳥類如海鴨、海鷗等;海洋哺乳類動物如海豚、鯨、海獺等。
海洋植物還包括一類藻菌共生體--海洋地衣。
㈦ 海綿是動物么
多孔動物又稱海綿動物,是水生低等多細胞動物。體多為輻射對稱,體壁由兩層細胞構成,兩層之間有中膠層。僅青島地區就發現十餘種。 下面給你列舉幾類:
葡萄白枝海綿 屬於鈣質海綿綱,海綿體為單溝型細管狀分枝,分枝後又互相癒合,形成不規則的網狀體。
枝體橫切面略呈圓形,直徑0。5~2毫米。成體海綿有許多形如毛壺的豎立管狀體,高2~3厘米,頂端有一個大的出水口,生活狀態呈黃白色。白枝海綿附著在岩石或其他物體上,生活在水流平緩的淺水中。骨骼由各種形狀與大小不等的二尖骨針、3輻骨針與4輻骨針組成。
戴冠碗海綿 屬於鈣質海綿綱,海綿體瓶狀,外形呈橄欖狀,頂端為圓形出水口,口周圍有骨針構成的領,與體中軸平行,體基部有短柄,海綿藉此附著在其他物體上,體表面有許多刺(骨針)。海綿體高7~10毫米,直徑2~3毫米,冠狀領長1毫米,活海綿呈黃色。
骨骼由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的二尖骨針,三輻骨針與四輻骨針構成。
扁平碗海綿 屬於鈣質海綿綱,系單體海綿,體長管狀,常略彎曲,頂端有一圓形出水口,口周圍無領,生殖後的個體常橫向壓扁,因而得名,體表面有細刺。扁平碗海綿曾稱日本毛壺,生活在淺水裡,體長1~11厘米,多數2。
5~6厘米,直徑2~9毫米;出水口直徑1~4毫米。海綿體柔軟易斷,生活時乳白色或灰白色。骨骼由以下骨針組成:二尖骨針,按其大小可分為三組,不規則彎曲;三輻骨針,各輻略不規則彎曲;四輻射針數量較少。
頭盔碗海綿 屬於鈣質海綿綱,海綿體瓶狀,外形略如大米,頂端為出水口,出水口緣有兩層骨針構成的領,上面一圈與體中軸線平行的豎領,下面一圈為橫領,與海綿體中軸線垂直排列。
體表面有許多細刺。海綿生活在平靜的淺水中,活海綿乳白色。骨骼由小尖骨針(不規則彎曲)、羽輻骨針、三輻骨針和四輻骨針組成。
寄居蟹海綿 屬於尋常海綿綱皮海綿科,是很奇特的海綿,海綿幼體附著於有寄居蟹的貝殼上,幼海綿向四周擴展延生,最後將整個貝殼封包,並逐漸增厚,形成不規則的塊狀體,隨著寄居蟹的生長,海綿體內留下螺旋形的喇叭孔。
成體海綿沒有位移運動能力,寄居蟹海綿是少數能藉助其他動物的活動的無目的運動的種類。海綿體硬如馬鈴薯,棕灰色,常常有橙紅或紫紅色。骨骼中有各種大小的大頭骨針及中頭骨針。
生薑波海綿 屬於尋常海綿綱皮海綿科,海綿體略扁,不規則地分枝,外形如生薑,直接固著於海底軟泥上,海綿體硬如馬鈴薯,表面平坦,有的分枝頂端有出水口。
海綿生活在十多米到數十米深的海底,這是少數不附著於其他物體上的尋常海綿。活海綿青灰色,有時略帶橙紅色。
中空穿貝海綿 屬於尋常海綿綱穿貝海綿科,穿貝海綿分布很廣,鑽入並穴居於貝殼或其它含鈣物體中,表面只留下有針尖大小的孔。穿貝海綿鑽入貝殼後就開始橫向擴展,不斷將貝殼鑿穿成許多大小不同的孔、室,隨著海綿的生長,逐漸將幾個室連通成一片,最後將整個貝殼鑿毀。
露在外面的穿貝海綿呈桔紅色。骨骼由大骨針與小骨針組成。大骨針有兩種:(一)大頭骨針,細長筆直,表面平滑;(二)棘二尖骨針,弧狀彎曲,表面有細棘,有些骨針有中央瘤突。小骨針為旋棘骨針,常扭曲成「S」或「3」形。表面有細棘。
多弓山海綿 屬於尋常海綿綱山海綿科,海綿體地毯狀,附著於其他物體上,向四面擴展,逐漸增厚,變成不規則的塊狀,表面不平坦,有許多圓形隆起,體質松軟易碎,有一薄的皮層。
骨骼構造較復雜,由多種骨針組成:大骨針為亞大頭骨針,常略彎曲,表面光滑。小骨針有兩種:(一)異常形爪狀骨針,有大小兩組,外形完全一致。(二)弓形骨針,大小差異很大,有一系列中間型骨針,使之連成一片。
外套粘海綿 屬於尋常海綿綱粘海綿科,海綿有地毯狀、塊狀、球狀及分枝的片狀,體表面不平坦,常有走向不規則的脊和溝,表面有幾個分布不規則的出水口。
活海綿呈灰黃色或橙黃色。骨骼由多種骨針組成:(一)棘針骨針,表面有疏密程度不同的小棘;(二)楔形骨針,表面平滑,兩端有細棘。小骨針有兩種:(一)掌形爪狀骨針,有大小兩組骨針,外形完全相同;(二)卷軸骨針,也有大小兩組。
麵包軟海綿 屬於尋常綿綱軟海綿科,成體海綿為無定形的塊狀,附著不久的海綿常呈地毯狀,向四面伸展,逐漸增厚,表面常有煙囟狀的出水口,體軟而有彈性,易碎裂。
骨骼為散亂的骨針構成不規則的多角形網。皮層中的骨針與表層平行,骨針為略彎成弧形的二尖骨針。活海綿呈棕色或略棕色。
寬闊蜂海綿 屬於尋常海綿綱蜂海綿科,海綿無固定的外形,起初呈地毯狀向四面擴展,然後增厚成薄的塊狀,表面常有不規則的火山口狀出水口,高達1厘米,海綿體軟而有彈性,活海綿灰白色或黃棕色,生活在沿海數米深的水中,大的海綿可達7~8厘米寬,2~4厘米厚。
骨骼網狀,是由發達的海綿質將二尖骨針包埋或連接,網眼為不規則的圓形、三角形或四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