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票為什麼要除息
表面一樣 實際不一樣
除權除息意義是既讓持股人拿到錢或股票,又不會讓其他人為了派現或送股而在登記日前哄搶股票導致股票虛高.送股後股價自然除下來,實際財富不變,但股價下來以後會有再漲的機會(因為人們往往都有比價心理,好像看到打折就拚命買,導致股價再度升高),這樣的話就會賺到錢.
當上市公司宣布分紅送股時 ,會規定一個日期為股權登記日 在股權登記日收盤前擁有該股票的在冊股東享有分紅送股的權利 ,這只股票也就被稱作含權股,股權登記日之後再買的股票就沒有分紅送股的權利 ,因為上市公司送股分紅之後 該只股票的股本增加了 但是總資產沒變 所以每股的凈資產就變少了 所以上市公司要剔除這部分的權益 這就是除權除息 上市公司除權除息是為了留住投資者們 除權除息後 股票價格就降下來了 容易吸引投資者購買該股票 。防止股票價格虛高.
除權除息的形成、影響和作用
所謂除權是指由於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發生變化,而導致每股對應的價值也相應發生改變,如每股凈資產、每股收益等,這樣,每股股價也根據股本的變化進行同比例調整。理由很簡單,每股收益=凈利潤÷總股本,總股本增加了,每股收益也相應攤薄。每股凈資產=(總股本+資本公積+公益金+未分配利潤等)÷總股本,如果上市公司總股本發生變化,或實施轉增減少了資本供給和現金分配減少了未分配利潤,每股凈資產便發生了改變。如蘇寧電器的2006年分配方案為每10股轉增10股,於2007年4月6日實施,而其4月5日的收盤價為67.00元,那麼股東手中的股數在實施分配後變成為之前兩倍的數量,4月6日的除權參考價的計算公式為67元/股×10股÷20股=33.50元。4月6日的收盤價為35.30元,由於進行了除權,投資者通過對比很容易發現,實際上該股在實施分配當日是上漲的。若不進行除權,就無法反映每股價值對應的價格,而行情軟體上的除權記號,也可以提示投資者股價出現較大落差的原因。上市公司在除權當日股票簡稱上會帶上「XR」的標記。
形成
導致上市公司總股本發生變化的情況有很多,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實施送股、轉增、增發、配股、回購注銷等。其中,送股和轉增是比較常見的會導致除權的情況。由於目前在公開和定向增發的定價方面,都有「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二十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的百分之九十」的規定,即和市場價頗為接近,因此上市公司均未進行除權處理。如6月份實施公募增發的三房巷。不過,由於配股在定價方面沒有被要求接近市場價格的原則,上市公司在針對原股東配股時,往往配股價遠低於市場價格,因此在配股實施完成後,都會進行除權處理。如人福科技於2006年8月7日實施配股除權,配股比例為10:3,配股價3.80元,配股除權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為5.77元,除權當日的基準價的計算公式為(5.77元/股×10+3×3.80元/股)÷13股=5.32元。
所謂除息,則是上市公司在實施派現的時候出現的。雖然派現未使總股本發生變化,但由於現金派發出去後,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發生了改變,對應的股價也將相應調低。如張裕A於4月26日實施10股派8元(含稅)的分配方案,4月25日的收盤價為56.19元,而除權參考價=(56.19元/股×10股-8元)÷10股,為55.39元。上市公司在除權當日,股票簡稱上會帶上「XD」的標記。
作用
實際上,除權、除息的目的就是調整上市公司每股股票對應的價值,方便投資者對股價進行對比分析。試想一下,如果不進行除權、除息處理,上市公司股價就表現為較大幅度的波動。而進行了除權、除息,投資者在分析股價走勢變化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復權操作,而使得除權、除息前後的股票走勢具有可比性。
不過,也有一些特殊情況,上市公司股價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變化,而無法進行除權除息處理。例如上市公司在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時候,非流通股股東將所持有的一部分股份作為獲得流通權的對價支付給流通股股東,雖然流通股股東所持的股數增多了,但上市公司的總股本未發生變化,股票對應的價值也維持原樣,因此便不進行除權處理,但對於流通股股東而言,每股的持股成本則發生了改變。在實施對價的時候,上市公司股價往往以放開漲跌幅的方式,來反映這一特殊情況。
影響
除權、除息一方面可以更為准確地反映上市公司股價對應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股東調整持股成本和分析盈虧變化。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實施高比例的送股和轉增,會使除權後的股價大打折扣,但實際上由於股數增多,投資者並未受到損失。除權、除息對於股東而言影響是中性的。
然而,上市公司通過高比例分配等方式將總股本擴大,將股價通過除權、除息拉低,可以提高流動性。股票流通性好的上市公司,如果業績優良,往往容易得到機構投資者的青睞,這在實施定向增發和後續可能實施的融資融券業務中都是重要的因素。
除權後,如果不進行復權處理,上市公司的股價就會形成一個較大的缺口,使K線和技術指標都出現不正常的變化,不利於投資者進行技術分析。不過,在一般的股票分析軟體中,都有對K線進行復權的選擇操作,並分為前復權和後復權,有的軟體為下復權和上復權。所謂前復權是指將上市公司歷史股價按除權後的價格進行調整,就是將除權前的市場數據也進行除權處理,使股價走勢具有連貫性,便於投資者分析目前的股價和歷史相比的累計漲跌幅。所謂後復權是指將現階段的股價按除權前的價格進行調整,就是將除權後的市場數據換算回除權前的價格,而是股價走勢連貫,便於投資者按照除權前的成本分析目前的獲利幅度。
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進行除權後,投資者往往對填權抱有樂觀預期。實際上填權不是必然的。除權後上市公司的股價是否回補除權缺口,關鍵在於其每股價值是否得到提升,以及整體市場因素。例如馳宏鋅鍺在4月12日實施了10送10股派30元的超高比例分配,股價在4月11日的收盤價為147.45元,4月12日除權後的收盤價為79.45元,如果要完成填權,股價就必須要重新漲至150元左右,而目前其市場價為84元左右,完成填權恐怕是很困難的,除非每股凈資產也出現同樣較大比例的上升。
所以,投資者對於上市公司的除權除息,要理性分析其原因,以及對股價的影響,對於填權行情不可過於迷信,更應看重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
希望可以幫到您,還望採納!
Ⅱ 為什麼股票價格=票面金額/銀行利率就是股價和利率成反比謝謝
你的公式不正確,完整清晰的公式應該是【股票價格=預期股息/銀行利息率】
先說一點小歷史:在剛開始有股票的時候,人們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非常單一,只有投資股票和銀行存款,人們投資考慮的也只有兩件事:風險和收益。一般投資者所考慮的問題,就是股票和存款兩者,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誰的回報更高。
好了,回到你的問題,從公式我們不難看出,股票的價格,是和【預期股息】成正比的,而和【銀行利息率】成反比的,意思是……
1.預期從股票中獲得的利息回報越高,股票的價格就越高,反之,股息低,股價也低;
2.銀行的存款利率越高,人們更樂意存款,而不是投資股票,則利率高,股價就低,反過來如果利率低,那麼股價就會高
這個公式在目前依然有用途,雖然人們的投資渠道拓寬了,但是股票的價格依然會受到【銀行利息率】高低的影響,它們是對立的雙方
Ⅲ 股票價格為什麼等於股息除以利息率
這樣同樣的錢買股票和存銀行的收益一樣。但是實際上買股票有風險,所以必須小於這個數。
Ⅳ 政治經濟學中股票價格的計算為什麼是股息除以存款利息率,怎麼理解 在現實生活中怎麼理解
政治經濟學中的股票價格計算,是把股票價格看成是一層不變的來和銀行存款利息對比,意思就是買股票的金額一年中得到的股息和銀行存款利息是一樣的,但股票價格總是圍繞股票價值波動的,所以現實和理論有很大差距。
Ⅳ 股票價格為什麼與銀行利息率有關
存款利率與股市投資價值的關系應建立在儲蓄者理性決策的基礎上,並要以資金的流動性強為准繩。比如,每一個儲蓄者都知道當前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是1.98%,對應的市盈率是63倍,當股市市盈率下降到63倍以下時,就願意放棄存款而投入股市。顯然,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國居民的儲蓄絕大多數是「養命錢」,並不是為了投資,因此,即使存款利息降低到0,他們也還是要去存款。所以,多數銀行資金是不可能進入股市的。
,股市的回報率應該考慮的恐怕不只是存款利率,而應該是貸款利率,它能真實反映資本的轉移規律。如果一年期貸款的水平下降到1.98%,相當於50倍的市盈率,那麼,相當多的企業可能在股市市盈率下降到40倍的時候考慮投資股市。可惜的是,我國一年期貸款的利率仍高於5%,相當於市盈率20倍。從這個角度說,股市下調的空間是有的。實際上,我國上市公司的分紅比率一直比較低,如果按照利潤的50%來分紅的話,那現在的「分紅市盈率」則高達80倍,股市的投資價值仍不明顯。
Ⅵ 股票價格=股息/利息率
股票本身沒有價值,但它可以當做商品出賣,並且有一定的價格。股票價格又叫股票行市,它不等於股票票面的金額。股票的票面額代表投資入股的貨幣資本數額,它是固定不變的;而股票價格則是變動的,它經常是大於或小於股票的票面金額。股票的買賣實際上是買賣獲得股息的權利,因此股票價格不是它所代表的實際資本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一種資本化的收入。股票價格一般是由股息和利息率兩個因素決定的。例如,有一張票面額為100元的股票,每年能夠取得10元股息,即
10%的股息,而當時的利息率只有5%,那麼,這張股票的價格就是10元÷5%=200元。計算公式是:
股票價格=股息/利息率